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1
臥床病人的床單位設置應盡量考慮病人的方便、舒適、安全等條件,床的寬度,視病人的病情需求、生活習慣等而定,通常較一般用床寬10~30cm,床旁應留有放日常用物(如眼鏡、手表、收音機、梳子、小鏡子、痰杯等)之處。床旁物品的放置:如小鏡子,可提高臥床病人生活的情趣,看到居室周圍的環境,擴大視野,通過反光鏡看到外面的“世界”和走進居室內的客人,使病人建立生活的信心,渡過由臥床帶來的困難。
2.基礎護理
(1)晨間護理:可促使病人血液循環和保持口腔衛生,使病人感到清潔舒適,有利于預防并發癥;能通過觀察疾病的進展情況,為診斷、治療和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內容包括:口腔、臉、手、足、皮膚、床單位的清潔,以及頭發梳理(男病人剃須)和按摩受壓處。
(2)晚間護理:可使病人舒適、清潔,促進睡眠。在晚飯后為病人作一次晚間護理。內容包括:除重復晨間護理內容外,給病人擦背與臀部、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沖洗會陰、剪指(趾)甲(修剪指甲形狀應與指尖相同,足趾應平剪,剪后應用控刀磨平)、整理床鋪.注意保暖。
(3)協助病人進餐:先排尿、洗凈雙手,用棉被或大枕頭托注病人腰部,雙手放在床的餐桌上,協助病人進餐,餐后洗手并整理用物。
對于不能取坐位進餐者,可采用側臥位進食方法。
(1)主要合并癥: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褥瘡、靜脈血栓炎和繼發功能損害。
(2)家庭護理中的預防
1)預防功能損害的擺放
A.預防足下垂:足下垂,又稱垂足畸形,下肢癱瘓者極易形成。足部應給予支持,如使用足板托、使足與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以預防跟膽攣縮。冬季保暖時,應注意到棉被對足部壓迫,可用支架或干凈硬紙盒支撐被子,避免壓迫足背。指導和幫助病人鍛煉踝關節,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B.膝關節畸形的預防:膝關節下放墊子,可防止膝腫脹和關節過度伸展(膝反張),時間不可過長。每日數次去墊平臥,防止膝關節屈曲攣縮。
C. 肩、髖部關節預防
a.平臥:肩關節下方放墊子,以防止肩關節脫位;腿、臀外側放毛巾卷,防止夠關節外展、外旋。防止床墊太軟,臀部凹陷,使得臀部長期處于屈曲位而發生屈髓畸形,一旦病人可以離床站立時,身體的額關節屈曲而不能站立。
b.偏癱病人健側臥:患側上肢內收于胸肘下放置墊子;患例下肢屈曲,腿下放置墊子;背后放置枕頭,防止軀干痙攣。
C.偏癱病人患側臥:患側上肢伸展位,健側上肢屈曲于胸,患側下肢屈曲,足下放置墊子。
d.半坐位:兩臂離開軀干、上肢微屈,肘部下放置墊子,防止肩關節內收畸形8)。
D.運動鍛練:防止關節僵直、肌肉萎縮、廢用性變。
a.被動運動;病人不能進行主動運動時,進行床上被動操的鍛練。
方法:各關節(上肢:肩、肘、腕、指各關節;下肢:髓、膝、踝、趾各關節);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活動順序由大關節至小關節;運動幅度(屈、伸、旋)從小到大;時間:各關節各方向運動3~5遍,每日l~2次;速度宜緩慢,手法輕柔,循序漸進同時配合按摩。
b.主動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鍛練。因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是保持關節軟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是預防關節面發生退行性變的有效方法。
運動內容:上、下肢各關節:按照生理活動范圍,鼓勵病人積極活動,作產L操;手關節: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展手指;足關節:踝用力背屈,足趾伸屈活動。并經常保持手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如書寫、用筷子進餐等動作
4.口腔護理與預防呼吸道感染
臥床病人體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和肺部的防御功能減低或減退,易發生吸入性、墜積性肺炎。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途徑之一,口、咽部細菌的吸入是產生細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徑。
口腔護理中,要注意到刷牙與漱口的關系。對于臥床的病人,有時漱口比刷牙顯得更重要。因此,要求臥床的病人在就餐后(或喝牛奶、飲料后)一定要漱口;病重或吞咽有困難的病人(中風、腦癱、口腔內腫瘤術后)等,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自己不能漱口的病人,可在就餐后用飲水的方法代替漱口,必要時社區護土需親自做或指導家屬做口腔護理。漱口的方法是,含一口(大約10ml)溫開水用水沖洗牙齒上下及口腔的左右。漱口之后是刷牙,清潔牙齒面上和牙縫內的殘留物。刷牙后仍需漱口,目的是將齒面、縫內刷出的殘留物通過漱口,清出口腔(徹底清潔牙刷后,牙刷要向上放置保持干燥)。漱口,刷牙漱口后應飲一到二口溫水,以沖洗咽喉部,其目的是將該部位的細菌總數的數顯減少,是將細菌稀釋后吞咽至胃內由胃酸殺滅。夜間排尿后最好也能飲一到兩口溫開水,易感兒童及老人外出活動時間過久,回家后也應先漱口,再飲l~2口水,目的同上。如遇疾病限制飲水的病人,可利用全日飲水總量控制,分多次、少量飲水,達到清潔口腔、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5.皮膚護理防止褥瘡
對于癱瘓或床上活動困難的病人,要定時翻身和有具體的翻身計劃,白天每2小時翻身一次,夜間不超過3小時翻身次。計劃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付以表格讓執行者記錄,以保證計劃的實施。夜間翻身可根據家屬或照顧者睡眠習慣,安排翻身時間,如家屬晚11點睡覺,可在睡前給病人翻身,晨2點前家中誰起夜,由起夜者再為病人翻身一次,5點前給病人翻身一次至天亮。翻身前應先拍背,囑其咳嗽,再讓病人飲溫開水l~2口,后行翻身。每次翻身均應檢查受壓的骨突部,以便及時了解皮膚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受壓的骨突部位,作局部按摩或使用氣墊等措施以預防褥瘡。
對于在床上能活動的病人,視病情和耐受情況制定和指導自行翻身的護理計劃。計劃要切合實際,訓練要循序漸進。方法;白天利用晨起、早中晚飯前、午睡前后、夜間睡前的排尿時間進行翻身。夜間葉根據睡眠習慣和排尿次數增加1~2次。
6.大小便失禁病人的護理對策
做好心理護理必不可少(病人和家屬),首先要分析病人的年齡、病情、失禁的原因、時間(晨間、晚間)等,根據分析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討減少老年臥床病人長期鼻飼患者并發癥的護理措施。方法:將長期需鼻飼的老年患者5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9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采取:調整胃管的長度、位置、鼻飼;正確配制、管理鼻飼食物,控制輸注速度、次數、劑量;保持鼻飼管通暢;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做好口腔護理及局部護理。結果:干預組患者嘔吐、反流、腹脹、腹瀉、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鼻飼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有效地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鼻飼;并發癥;護理干預
腦卒中、昏迷等長期臥床患者易發生吞咽障礙以致不能正常進食,為了保證其營養需求,需給予鼻飼,但長期鼻飼會出現一些相應的并發癥。為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005年12月~2008年5月對長期需要鼻飼的患者部分進行了護理干預,并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低了有關并發癥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58例均為我院住院需鼻飼的老年患者,其中腦卒中34例,老年癡呆14例,帕金森病10例;男30例,女28例,年齡60~82歲,平均(50.8±12.6)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對干預組各2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病情、鼻飼時間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應用下列護理干預:①插入胃管的長度在常規標準上加8~10cm,4w更換1次胃管。②每次鼻飼前要回抽胃液,確保鼻飼管位置正常,抽吸液丟棄;若胃內容物>100~150ml時暫停鼻飼;鼻飼前將患者床頭抬高40°~45°,進餐后30~60min再放下床頭;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的患者,在鼻飼前予以翻身、扣背、徹底吸凈痰液;急性腦卒中患者鼻飼采用讓患者頭偏向健側;鼻飼后30min內不予翻身或進行其他操作。③每次進餐250~300ml,時間約30~40min,鼻飼食物根據病情及有關實驗室檢測結果現用現配,低溫冰箱保存放置時間不超過24h,每次餐前充分熱透(煮沸5min),飼入食物溫度39~41℃;每天更換輸注管道,管道接頭處應保持無菌;腹瀉嚴重時暫停鼻飼;讓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并幫助患者進行排便;定時協助患者以順時針方向作腹部按摩。④鼻飼藥物時充分磨碎,藥物與少量飼液混合后注入,不同藥物分開注入;制做鼻飼營養素時應將肉類、蛋、菜類食物充分攪碎過濾;喂完營養液后用溫水沖洗管道(20~30ml)。⑤健康教育:對陪護者及清醒的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了解鼻飼的基本知識,明確其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對不合作、嚴重焦慮的患者可適當遵醫囑給予鎮靜。⑥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做好口腔護理;用1%薄荷油滴鼻劑和呋麻滴劑或氟嗪酸滴眼液滴鼻,2~4次/d;鼻飼患者一側鼻孔被鼻飼管堵塞,及時清潔另一側鼻孔,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1.3 干預效果評定:觀察兩組患者發生胃腸道并發癥(腹瀉、惡心嘔吐、胃潴留、便秘、腹痛)、機械性并發癥(誤吸、鼻飼管堵塞、鼻飼管脫落、上消化道出血)、代謝性并發癥(血糖、電解質紊亂等)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軟件,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干預組各種并發癥發生較對照組少(P
3 討論
鼻飼術是將胃管經鼻腔插入胃內,從管內注入流質飲食、水分和藥物,以維持患者營養和治療的需要,主要適用于昏迷、口腔疾患、病情危重患者。但長期鼻飼可引起各種并發癥,主要包括[1]:①胃腸道并發癥:與輸注速度過快、量過大、使用高滲性飲食、鼻飼液溫度過低、鼻飼液配制過程中污染、患者臥床時間長、鼻飼牛奶等少纖維素食物等有關。②機械方面的并發癥:原因為鼻飼管位置、鼻飼不當;口腔分泌物未及時清理;淤積的營養液凝固在管道中;鼻飼管對局部黏膜的刺激。③代謝性并發癥:原因為強調營養的補充,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或長期鼻飼飲食而突然停止者可引起血糖波動;滲透性腹瀉、尿糖或攝水不足引起高鈉血癥性脫水;飲食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等[2,3]。
針對上述原因,本文采取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①調整插入胃管的長度和更換時間。②確保鼻飼管位置、鼻飼適當,做好鼻飼前的準備,避免鼻飼后翻身或操作。③正確配制、管理鼻飼食物,掌握鼻飼食物的溫度,控制輸注速度、次數、劑量,根據大便性狀調整確鼻飼食物組分。④保持鼻飼管通暢,防止阻塞。⑤進行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護理,提高陪護者及清醒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⑥做好口腔護理等局部護理,給患者舒適感覺。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李志菊.鼻飼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原因及預防的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06,23(8):39~41.
[2] 胡冬梅,楊寶燕,張艷.預防鼻飼飲食并發癥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1(7):73~74.
[3] 殷磊.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3
方法:對臥床病人進行評估,根據得分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結果:通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發生院內壓瘡。
結論:對骨科臥床病人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壓瘡發生及降低壓瘡發生率。
關鍵詞:骨科臥床病人預防壓瘡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70-01
在我國,骨科長期臥床的病人越來越多。對于這些長期臥床,局部肢體活動不便的骨科患者,壓瘡的預防尤為重要。壓瘡是指局部軟組織長時間受到壓迫,從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局部軟組織潰爛和壞死病變。如果病人一旦發生壓瘡,不僅耗費的巨大的經濟費用,還使得住院周期延長、出院后醫療費用增長,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所以,預防壓瘡的發生非常重要。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以來,對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126例骨科臥床病人進行評估。其中男性84例,女性42例;年齡5―74歲,平均年齡46.3歲;收治病人中脊髓損傷病人3例,骨盆骨折病人18例,四肢骨折病人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16例,其余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合并高血壓患者38例。
1.2方法。
1.2.1Braden評分:對于臥床患者采用Braden評分標準進行評分,Braden評分是一種判斷壓瘡發生危險性的一種重要評估方法,[1]評估的具體方法為六項,其中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受限計1分;大部分受限計2分;輕度受限計3分;無損害計4分);潮濕程度(持續潮濕計1分;常常潮濕計2分;偶爾潮濕計3分;罕見潮濕計4分);活動能力(臥床計1分;坐椅子計2分;偶爾步行計3分;經常步行計4分);移動能力(完全不能移動計1分;非常受限計2分;輕微受限計3分;不受限計4分);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問題計1分;潛在問題計2分;不存在問題計3分)營養攝取(非常差計1分;可能不足計2分;充足計3分;豐富計4分)。根據對患者進行評估取得的分數進行登記,分數小于等于12分為高危者,13~14分中度危險,15~17分低危險,大于或等于18分無危險。
1.2.2高危病人上報:如果發現有壓瘡、疑似壓瘡病情,要及時對病人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向病區護士長、科護士長、護理部逐層報告備案;做好交接班,認真填寫壓瘡報告單上報護理部。針對不同程度的壓瘡風險,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并認真落實執行預防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
2結果
2.1所有的126例患者Braden評分結果見表1。
2.2通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發生院內壓瘡。
3護理措施
骨科臥床病人由于肢體活動受限,局部軟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不暢,造成皮膚及皮下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容易導致局部皮膚受壓引起壓瘡,所以我們要積極預防壓瘡的發生,具體措施如下:
3.1壓瘡風險評估:對全病區所有臥床病人進行正確的評估,這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的環節。對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誘因作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對疑似壓瘡病情進行風險評估;患者收治后我們先給病人進行評估,然后進行登記。如有病情變化時再次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得分隨時調整護理計劃。病人手術后根據手術部位,病人的生理狀態進行評估,輕度危險及以上的病人,每三天進行一次評估并進行登記。
3.2制訂壓瘡護理措施:分析影響壓瘡愈合的主要誘因;全方位評估影響壓瘡愈合的因素;確定主要因素;針對誘因分析制定解決方法。對不同級別的壓瘡風險,制定相應的預防指引,包括轉換、受壓部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壓力減緩用具的使用;營養支持;皮膚護理;健康宣教等。對高危病人實行重點預防。必要時可指定專人負責。
3.3壓瘡預防護理措施的落實:對皮膚高危因素的患者,病區或科內組織護理查房,制定個體化的預防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執行預防措施,壓瘡預防效果的跟蹤。病區護士長根據病人具體病情組織實施。護理部或專科護理小組成員每周組織1~2次查房,聽取病區護士長匯報,對護理措施及其效果進行評估,及時糾正、調整預防措施。
3.3.1轉換:實施有效到位的翻身來緩解局部軟組織壓迫,是預防壓瘡最為有效、簡單易行的措施。肢體活動受限臥床病人每間隔1―2小時翻身一次,發現皮膚變紅,則應每小時翻身一次。我們鼓勵患者轉動,建立翻身計劃單,每2小時給病人翻身并記錄,嚴格做好交接班,鼓勵病人配合護士進行操作。
3.3.2減緩壓力,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壓瘡的力學機制中三個主要物理力為壓力、摩擦力、剪切力,三個共同作用導致皮膚受壓(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而損傷而發生壓瘡。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倡導使用氣墊床,肘部和足后跟使用壓力減緩裝置,如靠墊、翻身枕、氣圈的使用等。對使用夾板支具病人需經常調整夾板位置、松緊度、襯墊等。在移動患者時要正確使用移動技巧。半臥位時,可在足底部放堅實的木襯墊,屈髖30度,臀下襯墊軟枕,防止身體下滑移動,避免產生摩擦損害皮膚角質層引起后續傷害;及時更換病人專屬床單、內衣;搬動病人時絕對禁止生拉硬拽;平臥位時抬高床頭一般不高于30度,以防剪力。
3.3.3保持皮膚清潔和完整是預防壓瘡的必要措施。①患者每天用溫水清潔皮膚2次以上,以保持皮膚清潔及涼爽;②對皮膚易出汗部位(腋窩、窩、腹股溝部)隨時擦拭,出汗多的部位不宜用膚疾散等粉劑。③及時用溫水擦拭被大小便、傷口滲出液污染的皮膚。
3.3.4加強營養: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因為肢體活動障礙,使得他們的食欲受到影響,因此要鼓勵病人均衡地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主食類、肉魚豆蛋、奶類、蔬菜、水果、油脂等。
4討論
壓瘡好發于身體受壓或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處。骨科病人因牽引固定或手術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長期臥床,成為壓瘡易發生的高危人群。[2]所以,對于壓瘡,重在預防,及早治療,科學護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3]
參考文獻
[1]吳成敏.骨科臥床病人壓瘡預防的護理干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19:32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4
【關鍵詞】軍隊老干部;長期臥床;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06―02
目前軍隊干休所老干部普遍進入“兩高期”,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更好的為老干部提供個性化、精細化、人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已成為衛生所保健醫生新的課題與挑戰,我們積極創新、改變服務方式,提出“三個轉變”,即由門診服務向入戶服務轉變;由醫療服務向全科“一體化”服務轉變;由傳統服務向科技服務轉變。在做好醫療保健工作的同時,加大康復護理、關懷照料的工作含量,把醫療保健工作的重心前移至老干部家庭,不斷強化主動服務和上門服務意識,完善個性化、親情化、精細化服務和人文關懷措施,進一步把衛生所的服務位置提前,把醫療保健工作的重心前移至老干部家庭,把醫療保健服務滲透到老干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實行全方位的到戶服務、守候服務、跟蹤服務和伴隨服務,努力為老干部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針對目前老干部臥床多、疾病多、并發癥多,臥床后家庭護理難、措施差,易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特點,我所制定出詳細的預防措施及護理方法,并對家屬及陪護人員進行宣教、指導,取得良好效果,有效降低長期臥床患者各項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質量。
1 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是臥床病人各項護理工作的基礎,臥床病人體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指導家屬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不僅可以使病人身心舒暢,而且對預防并發癥有很重要的作用 。
1.1晨間護理 :口腔、臉、手、足、皮膚、床單的清潔,以及頭發的梳理、按摩受壓處。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口腔衛生,使病人感到舒適,且利于預防并發癥 。
1.2晚間護理:除重復晨間護理外 ,給病人擦身、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清潔會陰,修剪指(趾)甲,甲緣剪后應用銼刀磨平,以防劃傷;冬季應注意保暖,擦身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病人受涼 。
1.3協助病人進餐:應先排尿,洗凈雙手,幫助病人進餐。因長期臥床,胃腸蠕動緩慢,消化及吸收功能降低,易引起便秘,所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同時注意粗纖維食物的補充,對于體格較胖的病人,應適當控制脂肪攝入,防止過度肥胖加重體內其他臟器負擔,引發并發癥。
2 心理護理:
由于長期臥床,他們往往產生了隔絕感,不愿意去溝通。而孤獨、壓抑、自卑等負面情緒困擾著他們,自尊心嚴重受損,心理障礙加劇,使得他們不容易配合。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具有責任心,更多的是要有愛心、耐心,不斷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素質及專業知識,多巡診、多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家屬也要多與病人聊天,鼓勵病人,不能有反感情緒,多一些交流,良好的溝通對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是一種心態引導,使病人感到親切、安全,幫助其早日恢復。
3 飲食護理:
高齡、長期臥床的病人,因同時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飲食方面由衛生所醫生指導并制定健康食譜,生活服務中心協助配餐,家屬積極配合,要遵循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鹽原則,多變花樣,以增進食欲,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
4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4.1呼吸道感染:臥床太久,會引起排痰不暢,以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所以家屬要經常為病人變換 ,給予翻身、叩背 ,鼓勵病人有痰應盡量咳出,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化痰藥物及霧化吸入治療。神智清醒者可練習吹氣球,以增加肺活量。環境應保持清潔無塵、安靜,注意室內空氣的調節,保持新鮮與溫濕度適宜。通風換氣時避免對流,防止病人著涼,濕度應保持在50%~60%,保持口腔衛生。
4.2泌尿系感染:長期臥床病人骨骼脫鈣明顯,大量鈣鹽從腎臟排出,如飲水不多,鈣鹽易在膀胱及腎臟形成結石或者感染。應注意外陰衛生,鼓勵病人多飲水,家屬為其常按摩、熱敷其下腹部,以促進排尿,減少細菌在尿道滯留的時間[1]。尿失禁病人墊以尿不濕或尿布,隨時更換,每晚小便后用溫水清洗會,如為男性病人可用套將尿液引流入尿袋內,定時取下套,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尿道口、包皮糜爛及感染。早晚用碘伏或苯扎溴銨消毒尿道口1次。同時對病人進行尿道括約肌的功能訓練。指導病人每天4次或5次收縮和放松會的肌肉,起到加強尿道括約肌的作用[2]。
4.3褥瘡:由于長期皮膚受壓,容易導致褥瘡的發生,因此做好宣教,以便預防褥瘡的發生,醫護人員每周三次入戶巡診時定期檢查,并指導家屬,及時解決存在問題。
4.3.1 保證床單位平整、無皺、無渣屑,家屬為患者翻身時,應將患者身體抬起,再挪動位置,避免推、拖、拉的動作以防擦破皮膚。每2~3h翻身1次,最長不超過4h,在骨突處及受壓處用軟枕等襯墊物,更換支點,避免某一處長時間受壓[3]。
4.3.2便具最好使用邊緣光滑的塑料制品,使用時應協助患者抬高臀部,為避免劃傷,也可在便具上墊棉墊。
4.3.3每次翻身時,都要查看患者的受壓及易損部位,有無紅腫,有無滲出,有無破潰,以及有無血液循環障礙。
4.3.4長期臥床老年人皮下脂肪減少,皮膚容易干燥、干裂,指導家屬每天應用溫水給予擦浴,擦浴后給予皮膚涂抹護膚霜,然后給予骨隆突輕輕按摩10 min~15 min。
4.3.5對大便次數增多的病人,告知家屬清洗后應給予鋅氧油保護肛周皮膚[4]。 也可以用電吹風將出風口距會陰約30-40cm,手背向會陰,手心向電吹風出風口(過濾熱源,以免燙傷病人),距病人會約15cm,吹干局部,此方法的優點:保持局部干燥,防止壓瘡或尿疹發生。局部經熱療,可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局限,減輕深部組織充血,減輕疼痛,促進局部皮膚干燥,增加病人舒適[5]。
4.3.6設置翻身卡,定時翻身,并由家屬詳細記錄皮膚情況,以便巡診醫生掌握情況,并做出相應指導。
4.3.7可選用碘伏、凡士林外涂局部受壓處皮膚。碘伏具有使組織脫水,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的作用,對黏膜無刺激,無腐蝕性,涂于局部可在表面形成一層極薄的殺菌薄膜,緩慢持久的釋放出有效碘,能保持長時間的殺菌作用,防止細菌的侵入。凡士林能在局部形成封閉性油膜,有緩解局部垂直壓力,減少皮膚擦傷,延長翻身時間的作用。
5 便秘: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胃腸道癥狀,不同飲食習慣與老年人便秘具有一定的相關性[6]。
5.1指導家屬制訂合理的食譜,保證營養攝入平衡,食物宜進清淡,易消化且富含化維生素,也可給予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
5.2醫生也可根據情況使用潤腸、通便藥物。
6.足下垂:下肢癱瘓患者極易形成足下垂,因此平時足部應給予足板托、枕頭等物品支撐,指導家屬幫助病人鍛煉踝關節,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7.深靜脈血栓:臥床患者因為肢體運動減少或不運動,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很容易形成血栓。預防可給予低脂飲食,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下肢活動,必要時協助進行被動肢體運動,以防深部血栓形成。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下肢彈力繃帶或穿專用彈力襪,根據醫囑使用抗凝藥物,切勿擅自加藥或停用,家屬每天檢查皮膚有無破損、壓痛和青紫。醫生定時給予檢查凝血功能。
8.骨質疏松: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不慎摔傷后易發生骨折,且治療困難。長期臥床,運動減少,每天丟失的鈣量高達150毫克,一周丟失的鈣量占身體總鈣量的1%,相當于正常人一年丟失的鈣量。 飲食方面增加鈣的攝入,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攝入鈣量為1500mg,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鈣量多的海產品和蔬菜等,改善飲食結構,治療藥物有維生素D及活性代謝物,鈣劑、雌激素、雙膦酸鹽、降鈣素等[7]。家屬應經常幫助病人活動肢體,進行被動運動,防止鈣的流失及肌肉萎縮。定期檢查雙光能骨密度,及抽血化驗。
除以上護理措施,我所針對各個項目,制定檢查項目表,并進行總結,根據已發生并發癥給予對應治療。每月開辦健康講座,對家屬及其他老干部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及健康教育,針對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集思廣益,從而更好地實行家庭病房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許湘華,張紅玉.長期臥床病人的家庭護理[J],中華醫藥衛生雜志,2004,1(4):109.
[2] 張兔梅.腦出血病人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家庭護士,2007,5(2B):51.
[3] 徐英德,褥瘡的家庭預防及護理[J].中華臨床醫學,2007,7(4):366-367.
[4] 徐依凡,馮晶.壓瘡病人的護理現狀[J].護理研究, 2008, 22(9C): 244-247.
[5] 凌秋英,電吹風在臥床病人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4,19(11)45.
[6] 楊倩,陳長香,李淑杏.不同飲食習慣的老年人便秘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12C):3305-3306.
[7] 張澤鴻,孫平,洪曼杰,劉忠厚.老年骨質疏松教育[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8):753-755.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5
【關鍵詞】老年人 并發癥護理 骨折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要求全社會更多地關心老年人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長壽的人隨之增多,但在社會發展,交通工業日益發達的同時,各類車禍事故也不斷增多,當這些不幸發生在老人身上時候,由于年老體弱,多數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一般情況下護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術后的病人,多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賴于他人的幫助,如何做好對老年病人的護理,一定要掌握老年人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工作效果是護理人員的責任義不容辭。下面概括總結了800例骨科老年病人的臨床特點及護理體會。
1 臨床資料
我科1992年10月~2008年10月份共收治住院老年病人800例,女320例,男480例。其中55~60歲300例,61~70歲280例,70~80歲220例。而從患病分類:頸椎病、頸椎骨折10例,腰椎狹窄、腰椎骨折100例。鎖骨、肋骨骨折140例,上肢骨折110例,下肢骨折240例,股骨頸、股骨粗隆間骨折200例。這些病例中長期臥床的占本科病人的70%,而這些病人有50%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慢支、肺氣腫、肺心病、靜脈曲張、前列腺肥大等。均治愈出院。
2 護 理
2.1 心理護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有計劃地進行護理。當患者帶著病痛來到我院求醫,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護士、醫生、病人、病房。等待的各種檢查、治療、手術,他們大多數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喪失,有的表現煩躁、焦慮、恐懼、激動、多語、失眠等,上述心理狀態都不利于疾病治療,為解除病人思想負擔,使之積極配合治療,最重要的是給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們根據病人的經歷、文化素質、生活習慣、業余愛好、家庭情況及經濟狀況等,采取不同的交談方式,與病人進行親切的交談,護患之間相互溝通,信任我們并對自己的病情有所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2 老年人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應耐心、細致多做解釋。操作時動作輕柔,給病人一種安全感、親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2.3 營養護理。個別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給我們增添麻煩,為減少大小便次數,而控制飲食。這樣的病人應向其說明營養的重要性。鼓勵其多飲水、多進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暢,避免便秘。同時我們更應該周到的做好生活護理,盡量滿足其一切需要,不能表現出有任何厭煩的情緒,讓病人信賴我們,使患者信賴我們,使其精神傷得到安慰,為進一步配合手術、藥物治療打好基礎。
3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及護理
3.1 警惕心、腦血管的并發癥。進入老年期循環系統發生明星的衰退,如心、腦血管硬化,心肌收縮相對減弱,心血管不能適應'正常時的應激狀態。加上創傷疼痛時的刺激、精神緊張,有潛在發病的可能,導致并發癥出現。此類病人,一經入院應引起重視,除進行各種檢查外,應嚴密觀察病人的血壓、脈搏、神智等體征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2 防止呼吸道并發癥。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對減弱,一部分病人有煙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史。所以長期臥床及術后病人易發生肺部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因此病人進入院,要求不吸煙,講清吸煙對術后身體的危害性。鼓勵病人咳嗽,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動的做擴胸運動,增加肺活量。在協助病人翻身時,拍擊背部使積痰易于排出,懼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應鼓勵他盡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以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炎發生。
3.3 褥瘡的預防。長期臥床、截癱或牽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環差,皮膚抵抗力低下,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關節、足跟部各骨突處容易發生褥瘡,因此病人入院后給予氣墊床、海綿墊或骶尾部加防褥瘡墊,骨突處可墊海綿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協助翻身,并用50%紅花酒精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護理上一定要職責到人,每班檢查交班,護士長不定時抽查,人人重視,使大家認識到預防褥瘡的發生不是某個人的事,必須全體醫務人員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責任到人,所有病例無褥瘡發生。
3.4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老年人因腎血管硬化,腎血流量減少而至腎功能減退,此外膀胱粘膜并隨著老化萎縮,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減少,尿道粘膜發生退行性改變,陰道Ph值相對增高,難以抑制局部細菌生長,細菌容易由尿道逆行進入膀胱引起感染;男性患者由于前列腺肥大均可以發生尿潴留,再加上臥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對長期臥床病人囑其多飲水,有尿及時排出,排尿時覺困難,可以用手擠壓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導尿術的病人,按留置導尿的護理常規護理。
3.5 預防消化系統的并發癥。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減退,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療的,應警惕應激性消化道出血,密切觀察腹部及大便情況,發現黑便及時報告醫生處理。長期臥床病人易出現腹脹、便秘情況,宜進食粗纖維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有規律、定時定量,必要時可用緩瀉劑。
3.6 靜脈血栓的預防。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壓、冠心病、靜脈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同時骨折時肢體活動明顯減少,下肢血流處于相對滯緩狀態,易導致老年患者術后發生靜脈血栓,危及生命。因此要鼓勵患者早期積極活動,如肌肉主動收縮于舒張活動的練習,被動肌肉按摩和關節屈伸等(術后1~4天,注意加強對肢體腫脹程度、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程度及感覺的觀察,術后下肢保持在外展中立外,同時將患肢抬高20~25,避免窩受壓及過度屈髖,以促進靜脈回流。
3.7 防止骨延遲愈合。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狀旁腺素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運動量減少,骨細胞活動性降低,而鈣的吸收利用率下降易發生骨質疏松,骨質愈合時間明顯延長或不愈合。可以給病人服用鈣劑,進食高鈣食物,并用適量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利用。
4 指導功能鍛煉
4.1 機械運動是刺激骨細胞活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健康時其活動力就已經減退,一旦生病或手術后活動量就更加減少,不利于骨折愈合。因此臥床期間,根據不同情況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活動。
4.2 骨折術后病人早期可活動健康肢體和傷肢肌肉做等長收縮及足趾的收縮運動。3周以后可以做傷肢的關節運動,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
4.3 在指導老年人作運動時要有耐心,同時不可過量,逐漸增加次數,不要使其感覺疼痛和疲勞,開始離床活動時一定要有專人扶助,注意安全防跌倒,保證功能鍛煉順利進行。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6
[關鍵詞]老年人; 骨質萎縮;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204-01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要求全社會更多地關心老年人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由于年老體弱,多數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一般情況下護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的病人,多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賴于他人的幫助,如何做好對老年病人的護理,一定要掌握老年人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工作效果是護理人員的責任義不容辭,2010年1~11月我院骨科共收治老年股骨骨折患者30例。 現將我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71歲(62~89歲)。股骨頸骨折15例,股骨粗隆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2例。外固定架固定15例,髓內針固定9例,關節置換5例,其他內固定1例。29例痊愈,1例遷延不愈。
2護理
2.1心理護理:患者骨折發生突然,適應患者角色慢,表現出煩躁、焦慮和攻擊心理。語言是心理護理的關鍵因素,語言美能使患者精神愉快。因此護士要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要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興趣和愛好,給予他們時間和空間,巧妙地引導,使患者宣泄出他們不良的情緒。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預期效果,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使其消除思想顧慮,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為手術成功和肢體功能恢復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
2.2基礎病的護理: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礎疾病是否控制得當直接影響到骨折的恢復進程。因此對骨折護理的同時,應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護理。定時測量病人血壓、脈搏、呼吸和血糖等,根據檢測結果和臨床癥狀調整藥量。
2.3專科護理:下肢骨牽引的病人仰臥抬高床尾15°~30°,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保持牽引線與患肢的長軸一致,保持針眼處清潔,可用75%乙醇滴入,每日1~2次,以防感染。在牽引期間鼓勵病人進行活動,鍛煉患肢,積極進行股四頭肌收縮活動及踝關節,足部其他小關節活動,以預防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手術病人術后應避免患肢出現外旋和內收,可用丁字鞋,抬高患肢,指導保持外展中立位,做到不盤腿,早期不下地。
2.4潛在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4.1壓瘡:長期臥床,加之疼痛不愿意變換,患者容易發生壓瘡。要保持患者床鋪平整、清潔、干燥。衣服和被褥潮濕、污染后要隨時更換。每2 h協助患者翻身1次,并按摩受壓部位,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對身體極度虛弱的患者于壓瘡的好發部位加用軟墊、海綿。采用以上護理措施,本組無一例發生壓瘡。
2.4.2墜積性肺炎:老年患者肺功能減退,特別是長期吸煙患者,氣管內分泌物多且不易排出,易發生墜積性肺炎。護士應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及擴胸運動,以增加肺活量。協助患者翻身時,用手輕輕叩打患者背部,促進其排痰。鼓勵患者多飲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時,遵醫囑給予化痰藥或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利于咳出。
2.4.3心、腦血管意外: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由于長期臥床,血液循環減慢,加上疼痛等不良因素刺激,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護士應鼓勵患者在床上做適當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并消除疼痛等引起血壓升高的不良因素。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2.4.4泌尿系感染:老年男性患者腎功能隨年齡增加而減退,加上前列腺肥大、不習慣臥位排尿等因素,容易發生尿潴留而繼發泌尿系感染。因此,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多飲水,有尿及時排空,排尿時擠壓下腹部使膀胱內殘余尿量降至最低水平,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可用藥物治療。不習慣臥位排尿者可適當改變或讓患者聽流水聲等促進排尿。老年女性患者應特別注意會衛生,每天用溫開水沖洗會。
2.4.5便秘: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臥床,食欲不振,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鼓勵患者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必要時給予緩瀉劑。如出現排便困難不要勉強用力,可采用開塞露或排便灌腸的方法,以免出現心腦血管意外。
2.5飲食護理: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加上長期臥床引起食欲不振。應鼓勵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少食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采用少量多餐的飲食方法,特別是晚餐不易過飽。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限鹽、限水。有糖尿病的患者請營養師制訂糖尿病膳食,限制糖的攝入。
3護理體會
老人股骨骨折后臥床時間長,而且患肢必須制動,易產生并發癥。手術又可能對基礎病加重,因此需要我們護理人員更加細心,加強基礎病的護理、并發癥的預防、正確的功能鍛煉是促進康復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呂式瑗.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論文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