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古典園林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1
中國古典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組成,前者有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有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特點;后者主要有留園、獅子林、拙政園、豫園等,有著小巧精致、環境優雅的特點。中國古典園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為園林設計的指導思想,不斷從中汲取營養,以豐富古典園林的意境。通過山石、水池、花鳥樹木等自然元素,可以產生“小橋流水、荷花飄香”的意境;通過亭臺樓閣等建筑物,可以營造小巧精致、錯落有致的環境;通過詩文、篆刻、匾額、字畫等藝術品,可以增添園林的文化情趣,產生詩情畫意的境界。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園名、假山、樹木、建筑物等都滲透著文人的人生態度,充滿了詩情畫意;自然山水、樓臺庭院等都寄托著造園者的理想與審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間中表達著無限的思想情感與意境。可以說,古典園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結合,是一種有格調、有品位的園林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美的具體表現
(一)理念上師法自然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自然崇拜意識,在民族的長期發展中逐步積淀為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這種文化心理在哲學上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思想。莊子曾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滲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園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在造園過程中設計師極力模仿自然,以表現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為特色,并將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園林設計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實現建筑與山水花木的交融,體現生命的勃發自然生機,使園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敬之情。“師法自然”卻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設計卻又不留人工開鑿痕跡,充分表現了設計者對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來,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境界,園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對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體現了“返璞歸真”、“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過感悟自然中蘊藏的道,體現設計者對自然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理念的追求,從而使中國古典園林具有了獨特的藝術追求。
(二)文化上詩情畫意
中國傳統文化是孕育中國古典園林的沃土,使中國古典園林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生命力。我國擁有大量的、優美動人的詩詞歌賦,這些古典藝術被廣泛應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種獨特的意境。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書法是一種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藝術,運用筆墨可以對漢字進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蘊涵著生命力的、鮮活的藝術形象。書法藝術也被廣泛應用到園林設計之中,在設計園林時將中國的書法詩詞銘刻在園林中,既可以增添園林的詩情畫意,又可以起到點景的作用,還可以使觀賞者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與陶冶。“無文景不意,僅景景不情”,詩文書畫在造林中具有潤飾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為我國古典園林意境美營造的一種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順其自然
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亭、臺、樓、閣、榭等,這些建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巧妙布局的,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間,給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無造作之感,這也表明了中國園林對自然的崇尚。園林中建筑布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美學思想。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環境中創造出無限意境,實現了建筑形式美與山水美的有機結合,創造了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從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體會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園林設計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園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現。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導觀賞者感悟園林的主題思想和品格,使園林擁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這些植物都象征著一種品質和性格,造園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詩意特征,使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觀色彩,實現了融情于景、以景傳情的目的,產生了余言未盡的韻味。
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美的營構
意境是一個有著濃厚民族特色的審美范疇,古老的園林藝術清晰記載著時代的更迭與文化的嬗變。園林中處處蘊藏著詩情畫意,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因而,意境營造成了古典園林設計、建造的重要內容。
(一)用多種元素營造詩情畫意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多從大自然中選取素材,將自然山水、花草樹木作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模擬、概括與藝術加工,實現“縮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則太華千尋”的目的,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效果。在園林有限的空間內,通過人工造景讓人產生廣袤自然的意境,領略無限的空間。水體、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園林的基本構成要素。水體是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嫵媚而有靈性,常令人陶醉。園林中的山石不僅源于自然,還有著自然山石的形與神,古典園林也常常借助山石來抒懷,如在個園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襯春、夏、秋、冬四種石頭,以顯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園林空間環境建構的直接參與者,對園林景點的意境表達有著重要意義。如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周圍有許多高大喬木與臘梅,在大雪紛飛的冬季,梅花與瑞雪交相輝映,成為欣賞冬景的絕佳之處。古典園林中的建筑物與周圍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夠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園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畫舫狀的建筑物,三面環水,水中長滿了荷花,能使人產生一種置身于畫的感覺。中國古典園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時,賦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園林中的景物充滿了象征意義。
(二)在暗示對比中營造意境
古典園林建造時講究“欲露先藏、欲顯故隱”,常用引導、暗示的表現手法,讓人們按照游廊、小路、曲橋等順序欣賞景色,使人產生一種空間縱深感。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都處于城市之中,空間面積較小,常用花墻、曲徑、游廊等來擴大園林的虛化空間,產生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美。當游人循徑而去時,會感到空間有曲有直、時放時收,猶如音樂中流動的音符。空間對比也是古典園林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通過大小空間相連來以小襯大。留園的設計就用了空間對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間狹窄、封閉,當走到園林之內就會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覺。此外,對比還表現為情趣對比,如相鄰的、不同情趣的院落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間來營造意境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2
(一)中日園林建筑風格不同中國和日本古典園林都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但中國的皇家園林氣勢勝過私家園林,而日本的私家園林氣勢則勝過皇家園林。就私家園林而言,中國私家園林表現為文人園林,日本的私家園林則表現為武家園林。就宗教園林而言,中國古典園林表現為寺觀園林(寺院園林和道觀園林),日本的古典園林表現為寺社園林(寺院園林和神社園林);中國的寺觀園林風格不顯著,常運用私家園林的表現方式,而日本寺社園林風格突出,武家園林常借用寺社園林的表現方式。
(二)中日園林建筑的“意境”之別《園冶》和《作庭記》分別是中日兩國的古典園林文獻,從這兩部園林專著的論述來看,中國園林偏重于自然景觀中的建筑表現,注重營造接近現實生活的人間仙境;日本園林傾向于模擬自然景色造景,善于烘托回歸自然的自然仙境。中國著名園林中的建筑物多是三步一亭,五步一閣,而“日本茶庭內的建筑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庵而已,至于枯山水的石庭更是為了追求空無的禪宗意境,庭內的空間就更是空空如也了”。例如,置石的運用,日本古典園林中置石的數量雖然沒有中國古典園林多,在表現手法上也沒有中國古典園林多樣,但日本園林景觀中石頭的名稱卻很繁多,日本《作庭記》一書中就提到了“石立”這個詞。廣義上的“石立”,是指在古代日本制造園林的設計活動,如日本古代精通造園景觀的僧侶名為“石立僧”。確切意義上的“石立”指的是造園景觀中的疊石和置石的表現。這一名詞早在古代的日本就已經有了很明確的概念闡述。日本人之所以把疊石和置石稱之為“立”而不稱作“置”,是為了強調置石的表現必須要擬人處理,給石頭注入生命和靈魂,把單塊的“石立”進行空間上的組合,從而形成日本古典園林景觀中的造型物“石組”,成為給人深刻印象的“自然”景觀。總體來說,中國園林注重山的運用,而日本園林對水情有獨鐘;“人”在中國園林設計和建筑中處于一種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古典園林特別注重人與景的互動,而日本園林則以表現天地成分的山水石作為布置重點。
二、中日古典園林建筑的具體比較
(一)中日古典園林的主體建筑比較在中國的古典皇家園林中,宮殿是園林的主體建筑,而民間私家園林中主體建筑是廳堂。寢殿是日本皇家和貴族庭院中的主體建筑物,佛堂是佛教凈土園林中的主體,茶室是日本茶庭中的主要建筑構成部分。中國的寺廟園林主體建筑和分布都與歷代宮廷建筑相仿。人們稱分布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軸線正中方位的建筑或建筑群為主體建筑。為了凸顯其主體建筑的特征,不但要在面積和體量感上區別于園內其他小品性建筑,而且在建筑形式上也要更加細致。中國古典私家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廳堂與榭相伴出現,一般營造為半邊是榭,半邊是堂的空間布局;園林中的建筑組合有閣與樓,在園林內部用樓宇的建筑形式,借景于園林外部,拓展人們的視野。日本古典園林以寢殿為主體建筑。以寢殿為主的時候,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方式類同,寢殿同樣被置于中軸線上,多為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發展到桃山時代,形成了書院式的園林,這時,書院以群體組合的方式出現,以水池為中心點,建筑物的體量相對大一些,但布置方式不是以南北朝向為準了,主體建筑的正面總是朝向水池。日本古典園林中的主要建筑形式有水榭、臨池閣等,在沒有書院式建筑群的環境下,通常主體建筑物是臨池閣。因為日本園林的建筑物是以水池為基點分布的,所以,在水池周邊的建筑一般在園林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二)中日古典園林建筑景觀表現手法比較中日古典園林中的建筑景觀表現手法都很豐富,園林景觀中的亭、臺、樓、閣、塔、橋、幢等都很有風格。筆者對其中一些較為出色的建筑景觀表現手法進行比對和研究,發現無論是中國的古典園林,還是日本的古典園林,都少不了的建筑景觀小品是廊。被覆蓋的過道在園林景觀中被稱之為廊。廊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大量出現,有檐下兩邊有柱體沒有墻壁的空廊,如拙政園中的水廊,還有雙面的復廊,如蘇州滄浪亭中造型豐富的復廊。但在日本的古典園林中,除了早期的皇家貴族園林中出現過廊外,后期的園林景觀中廊的出現屈指可數。作為園林景觀觀賞點的亭,在中國古代有一段璀璨的發展歷史。從隋唐時期,皇家園林就開始大量運用亭這一建筑物,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筑園造景就有了無亭不成園之說了。亭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四壁無墻,很是靈動,在不同的園林中因地制宜。日本的古典園林也大量運用了亭。但與中國的亭不同,日本古典園林中的亭,在茶庭出現后,幾乎都不是四壁通透的亭了,而是轉變成了茶室,如西芳寺中的湘南亭,其實都是草庵類型的茶室了。在中國園林中,舫是船形建筑的總稱,其實舫的建筑原型是江南地區的彩船。舫的造型有寫實類的,如蘇州園林中獅子林的林旱船,還有些舫是以寫實為原型的藝術演變,如蘇州園林的香洲等。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舫更多的是以寫意的旱船形式出現的,僅以建筑本身的船舷、摘支窗或建筑外面的置石,就能給觀賞者營造一種舫游意境。日本古典私家園林對舟屋或置舟石的運用很常見,它寓意在河海中迎風向前的扁舟,大仙院石庭中的石舟景觀是這類建筑景觀的典型。中國園林中橋的類型也相當豐富,有平橋、亭橋、廊橋和拱橋。中國古典園林中出現最多的是九曲平橋或一些橋與廊的組合景觀建筑,廊橋便由此產生。日本古典園林中橋有平橋和反橋兩大類。日本的平橋是勾欄式的,與中國園林中的九曲平橋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反橋是在木質框架上覆土而成的,其建筑風格與中式的拱橋有很大的不同。被稱為圓月橋的中式石拱橋,還有國內的西湖風景在日本古典園林中被大量模擬借用,如小石川后樂園中的圓月橋景觀,縮景園中的跨虹橋景觀等。“日本的古典園林中還有大量運用一些天然石材不經加工就筑橋的手法,這種石橋雖外觀略顯笨拙但渾然天成,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是較為少見的”。塔在中國園林建筑中的運用比較有限,一般見于古代寺廟,私家園林多以石橦作為建筑小品,西湖的三潭印月石塔只是湖景的點綴。日本的寺廟園林中塔很常見,有特色的低矮石塔造型隨處可見,有層塔、無縫塔等。日本園林中的石器景觀藝術品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未曾出現的。材料珍貴且精致的石水錛是由花崗巖等硬性巖石雕刻而成的,在古代日本園林中被廣泛運用。石水錛通常被置放在通往茶庭的一角,用以喝茶前的漱口或凈身禮。放置在日本寺社園林和一般景觀庭園中的石燈籠,出自中國古代佛前的“石燈”。品茶之人為了解決日本古典園林中茶庭的夜間采光問題,安置了石燈籠作為照明物,同時也營造了一種通幽的藝術境界。
(三)中日古典園林建筑的空間布局比較第一,中日古典園林建筑的空間布局形式比較。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空間布局可以分為規則式和非規則式。規則式園林布局即對稱式園林布局,沿入門中軸線向上分布著園林的主要建筑,附屬建筑則左右對稱分布在中軸線的兩側。這種建筑格局在古代皇家園林及寺廟園林中極為常見,私家園林有部分采用。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寺內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就位于該寺的中軸線上。所謂非規則式園林布局是指山水園林的布局。例如,江南私家園林以水池為園林中心,附屬建筑皆環水而建,建筑布局顯得靈活隨意,更加具有生動性。“但是也有私家園林在建筑布局中依然采用軸線對稱的形式,這一類的建筑有恭王府花園、十笏園等”。日本的園林建筑最早受中國的影響,后來在佛教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逐漸自成一派。公元3世紀,日本園林和庭院設計主要受中國宮廷建筑模式的影響。6世紀以后,隨著佛教大范圍傳入日本,日本的建筑日益受佛教教義影響,園林建筑格局仍是中國式的中軸對稱格局。到了13世紀后,園林建筑軸線化布局逐漸消失,轉而走向中心構圖式的分配模式,園林建造沒有了軸線,而是以水池為中心建筑園林,建筑方式趨向自由式和雁行式。依據這種形式建立的園林有醍醐寺三寶庭院園、二條城三之丸庭院、兼六園、養翠園等。雖然日本的很多庭院或多或少受中國園林建筑的影響,但日本的神社園林卻很少受中國和佛教建筑布局的影響。日本的神社園林主要以水為主,在園林建筑中加之島、橋、樹木等,以再現自然風光為主要目的。第二,中日古典園林建筑空間布局的效果比較。中國園林的布局講究意境的渲染,通過精心設計園林建筑的空間布局使園林具有一種特殊的意蘊,如中國古代的卐字形布局,就是利用這一字形的符號性意義來寓意吉祥,據說以這種字形建造的房屋不僅房屋軒豁而且冬暖夏涼,四季皆宜。“在日本與此相似的有八陣之庭,這是依據諸葛亮八陣圖所布置山石的一種方法,庭院周圍根據乾、坤、艮、巽、東、南、西、北,并圍以天、地、風、云、龍、虎、鳥、蛇”。我國明清時期的古典園林,占地面積小,要滿足文人雅士齊聚一堂、吟詩作畫的要求,在尺寸之間營造庭院深深的感覺,通常是運用門洞漏窗等虛實結合的手法將院落隔成園中園。而日本園林的建筑布局以植物為隔斷,自然色彩相對濃厚,整個院落的建筑密度大大降低,給人一種自然中見人工的感覺。
三、結語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3
關鍵詞:中國園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謂的“意境”。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主內心情感、哲理體驗及其形象聯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賞者在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馳騁的再創造過程。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園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組織成景,寥寥幾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開”之感。中國園林藝術創作中“意境”的產生與中國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中國文人性格和審美情趣的滲透,折射在園林風格和景觀意境的審美觀念中。因此,無論從園內的物質內容到精神功能,從園林的立意布局到園內景區的主題分布都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釋、道、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并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本文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來窺視中國園林發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閉。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于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于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于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道教是本土宗教,它與儒、釋并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萬物,道是萬物存在的根源。同時主張“天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閻。后來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子和莊子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并不在于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其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質樸清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后世園林有深遠影響,并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這種在宮苑里鑿池筑島,用造園的方式來模擬東海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超級秘書網
(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主水。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于龐大宮苑建筑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術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
(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水與水體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長期的一水一山,一池環一臺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3)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筑組合關系的建立。在以單純的山或高臺建筑為核心,以道路建筑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人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系的出現和發展,也為傳統園林最終采取一種流暢柔美、富于自然韻味的組合方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并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堿洲”等。
三、禪宗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
禪宗是由于佛教即釋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重視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融的整體,成為與儒、道并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基本組成之一。它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禪宗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觀,即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設定了頓悟見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過漸修或頓悟發見本心;
(3)“以心傳心”、“自解自晤”、“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禪宗思想融人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這就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筑了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因此與皇家園林不同,充滿禪趣的文人園林多顯露出以小為尚的傾向。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游性則相對降低。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于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十分廣泛。
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以及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常常與社會的劇烈變革、政治動蕩以及思想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老莊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恰好是在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戰亂連年的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兩漢國力強盛,這時儒學上升為正統獨尊的地位,人們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進取精神,對自然美的追求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時代本身不具備對自然美作深層次發掘和開拓的土壤及條件。對自然美認識是在東漢衰落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得以深化。私家園林、山水詩畫都出現及勃興于這個時代。以儒道結合的玄學進一步發展,講究“言不盡意”的理論主張。盛唐以后,人們總喜歡把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系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4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現代景觀設計;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統查閱了2000年――2010年11年間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有關中國古典園林的科研論文,共14433篇,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過這些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總結。試圖將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系統化。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00――2010年11年間,收錄在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有關中國古典園林的科研論文,共14433篇,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總數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況
1、現代景觀設計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的研究
收集資料發現2000年―2010年間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關于現代景觀設計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的論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彥,趙一寒的《現代景觀設計對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中:主要以陶然亭為例重點分析了現代景觀設計對中國古典園林在設計思想與設計手法兩方面的傳承關系。王雷,王建國的《淺析現代景觀設計中對古典園林的繼承和發展》中:作者討論現代景觀設計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繼承。宋珊,鄒志榮的《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的繼承與發展》中:從探討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的布局形式、造園手法、意境表達、理論和手法入手,比較兩者在現代設計實踐中的利弊。
2、中國古典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收集資料發現2000年―2010年間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關于中國古典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的論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中:作者從中國古典園林思想觀、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思維方式以及設計理念來研究了園林設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在肖毅的《試論江南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在現代園林中的運用》中:通過對江南園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園方法的分析,對古典園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對江南園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對現代園林以及景觀設計有一個指導性的方向。
3、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比較
收集資料發現2000年―2010年間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關于中國古典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的論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與現代景觀設計的比較研究》中:對傳統封閉式園林藝術與開放式現代景觀設計載體、生態觀、美學進行比較研究。在盧思的《中國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之差異與聯系》中:論文首先詮釋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及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含義,繼而探討了兩者間本質的差異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
三、結論與建議
從我國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研究總體情況來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國古典園林理論的基礎上對現代景觀設計有了自己的理論創新。從研究水平來看。不僅關注理論而且關注調研實踐,并開始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來分析和評價。
但同時,我國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研究也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基本規律和特點的研究不足。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園林有不同的內容和試用范圍。調研發現,在探討現代景觀設計的方面,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吸收和借鑒的深度還不夠,只停留在在理論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層面,而沒有深入研究這些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最新研究進展。
其二,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比對和繼承的研究有待深入。當前我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對現代景觀設計如何才能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的優點?中國古典園林是否還可以再現代景觀設計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立足于本土創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賴的途徑?都還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對中國古典園林給現代景觀設計帶來的未來發展趨勢研究較少。傳統文化是一個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整個時間維度上的開放系統。我們要深入研究對古典園林的理解和創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鑒,創造出既能體現社會民族發展的文脈,又符合現代功能審美要求的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新園林。
參考文獻:
[1]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5
【關鍵詞】中國,西方,古典園林,分類,不同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
1、中國古典園林,大體上可以分為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兩大類。天然山水園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勢利導的情況下,作出一些局部調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時還放養動物),組合成供人游歷觀賞的園林。人工山水園是以人為堆疊的假山和開鑿的池,來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環境中表現大自然。它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園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藝術創造力和造園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的成就。
2、另外的一種分法,是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將古典園林劃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以及其他類園林(包括寺廟園林、衙署園林、書院園林、祠堂園林、郊野園林等)這三大類別。
二、中西園林不同
1、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盡管中國園林有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之分,且呈現出諸多差異,而西方園林因歷史發展不同階段而有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園林等不同風格。但從整體上看,中、西方園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學、美學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風格差別還是十分鮮明的。
2、中、西園林從形式上看其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所體現的是人工美,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就連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從而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中國園林則完全不同,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3、中西方對自然的態度卻很不相同。西方美學著作中雖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審美意義。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華為藝術美。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的確立大約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士大夫階層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見,于是便借“情“作為中介而體認湖光山色中蘊涵的極其豐富的自然美。中國園林雖從形式和風格上看屬于自然山水園,但決非簡單的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這種創造卻不違背藹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順應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現自然。中國人看來審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契合點,即“暢神“。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作用。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還可以通過“移情“的作用把客體對象人格化。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認為物我之間可以相互交融,以致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國則是自然擬人化。
4、由于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追求便各有側重。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并提出了黃金率。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于物質形態的范疇。但其衡量的標準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于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5、中西相比,西方園林以精心設計的圖案構成顯現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國園林中許多幽深曲折的景觀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滿了偶然性。西方園林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各部分關系明確、肯定,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空間序列段落分明,給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確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則顯示出一種規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規律性的東西都會給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對事物習慣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大大影響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中國造園講究的是含蓄、虛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們置身其內有撲溯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識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體認,認為直覺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內在經驗的升華,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詞、繪畫,力求含蓄、深沉、虛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從而把許多全然對立的因素交織融會,渾然一體,而無明晰可言。相反,處處使人感到朦朧、含混。
6、實踐理性的差異。中西方都有理性主義,中國民族特點是實踐理性精神。中國人基于一種整體本體的思考,理性趨于具體化。而西方人則趨于抽象化。跟中國人談話最好多舉例子、就事論事,而跟西方人談話則可以多談觀念、方法、法則,他們的理論理性發達。所以我們往往是說寫文章,西方人則說是作論文。從整個的歷史潮流來看,中國人的理性是較重視具體性的。這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正如任何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定一樣。中國的理性主義是實踐性的,是人格修養的實用主義。中國人強調社會意識,可是注重如何在集體社會中進行人格修養,來和社會意識相適應,不致于遭到批評。這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保護自身為目的的個人主義。西方的實用主義是功利的,他們追求個人的功利,也認為個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體(社會)的功利是一致的。這也是西方自由經濟最基本的假設:你追求個人的目標,最后出達到整體的目標。
古典園林論文范文6
論文摘要:本文以成都古典園林為例,分析了城市民風民俗文化對園林文化的影響,從民風民俗在城市古典園林中的體現可以看出:城市民風民俗文化對于園林的形成、發展以及園林的文化內涵有著較強的作用。
中國的古典園林并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自然與人工物質的結合產物,園林自初創之日起,就是人類意識中理想王國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理念的藝術模式,它是中國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藝術方式,這也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因此,除了經濟、地理自然環境等物質層面的因素以外,對園林文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精神層面。本文擬從成都和揚州園林的具體情況出發,以兩座城市精神層面中的民風民俗文化為主,分析它們對各自城市古典園林所產生的影響。
從民俗的集合來看,它本身形成了一個文化系統,與宮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三駕齊驅,互相矛盾、影響、滲透,推動著社會文化向前發展。而民間風景園林景觀,實際上就是這個文化系統的外化。
1 成都的園林概況
成都在歷史上有數次城市發展的高峰期,經濟、文化發達,地理條件優越,加之多年來,成都始終是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唐宋時有“揚一益二”的稱謂,因此園林發展所需要的各項條件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時也使園林文化的發展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保持了相對的連續性。成都古典園林的發展歷史、景觀特色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有著相當高的評價。成都園林在其園林發展過程中是中國園林重要的一個分支。園林學者劉天華認為:我國園林按地區分類,有所謂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北方園林和蜀中園林的稱謂,成都園林則是蜀中園林最典型的代表。無論是建筑、山水、花木植物,還是園林中眾多的人文景觀、楹聯匾額,成都的園林都有著中國傳統園林所共有的特征,也體現著本土風貌。園林風格既有北方園林空間開闊,布局嚴謹,氣勢宏偉的特點,又具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靈活多變,風光明媚的優勢,融南北園林特色于一身,并具有地方文化藝術特色,在中國的城市園林中可謂獨樹一幟。直至今天,城市園林仍然是成都最主要的城市景觀和旅游景點,可以看出園林在成都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地區“秦豳同詠,故有夏聲”,在中國的文化區域的分類中屬于巴蜀文化區,其中成都是蜀文化區的中心城市。自秦以后,一直都是關中腹地后方,民俗大體與中原相同。由于成都是一座以農業、手工業以及農副產品貿易為主的城市,所以民俗受農業傳統思維的影響,鄉土氣息濃厚,民眾的性格淳樸,審美情趣崇尚自然、古樸典雅,粗獷大方,這種民俗風氣深深地影響著當地民眾的審美觀。成都當地民居的風格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建筑布局自由敞朗,還有許多布局注意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二是建筑造型輕巧,多青瓦屋面,外墻用竹編白粉墻體;三是色彩淡雅,成都四季常青,自然色彩豐富,因此建筑色彩就較為樸素。此外,成都民俗特色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喜好在園林舉辦的游樂活動。記載宋代成都民間游樂風俗的著作《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這是因為成都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民眾與世無爭,生活悠閑,到了唐宋時期,成都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當時的成都“列肆云羅,珠貝螢煌于三市;居人櫛比,尤豪繁盛于五陵。俗尚嬉游,家多宴樂。犬子揚雄之故里,文翁石室以猶存,所以時有才名,好藏文籍。勸分務檣,俗久返于淳和;說禮敦詩,門竟成于鄰魯。既富且庶,役寡賦輕,古為奧區,今尤壯觀。”城市的繁榮造成了當時社會游樂風氣的盛行,從正月元旦開始直到冬至,各種節慶游賞活動連續不斷,當地“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而上元節的燈會、二月踏青節和四月浣花日百花潭游江、三月三日游覽學射山和泛舟萬歲池等也都是當時全民同樂的傳統習俗。這種樂觀向上、享受生活、好吃好玩的生活方式,古往今來,成都人概莫能外。
3 成都民俗文化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成都的民俗文化中通過民間審美觀、民居風格和民眾游賞風俗傳統這三個方面在成都的園林中得到非常直接的體現。
3.1 民間審美觀
一般來說,園林的主人不可能是普通民眾,造園的整體思路和要求必然出于園主或造園者的自身需要來考慮,成都的園林主人多為平民類,即與政治關系并不緊密的退休官僚、士大夫等,由于成都與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園林主人對皇家官府并沒有多少迎合奉承的需要。除此之外,即使園林主人在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較高,但他的生活背景和環境也始終無法完全脫離當地的民風風俗,或者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如成都本土的質樸民俗與成都園林的樸素風格。因此在以上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園林主人和建筑師建造園林時,從園林的整體風格到局部裝飾風格,都不可避免地會從基本的民間審美角度去考慮如何打造園林的風格特色,所以成都園林簡樸淡雅的風格與當地民間審美觀頗為相似。
3.2 民居的建筑風格
在我國傳統建筑中,住宅是各類建筑構成與形象表現的一種原型。無論是廟宇、祠堂、莊園、宅第、城鎮,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過軸線而漸次延伸展開,等級秩序分明。傳統住宅及居住環境對于傳統文化、藝術創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成都園林建筑的莊重典雅,不好奢侈,體量不大,色彩淡雅,建筑外檐多層次的裝飾手法都深受成都當地民居建筑的特色影響,因此也創造出以天然景觀為主、人工景觀為輔的園林環境。成都園林因在使用功能上多屬紀念名人性的公園,且看重與自然風景尤其是水景的結合,無須考慮園主的生活方便與否,所以多分布在當時的城郊一帶。由成都民居與園林的關系,可知在建筑和布局上園林受民居的影響比較深遠。說到底,園林只是為園居者全部生活藝術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自然環境條件,離開了園居者的生活,它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外殼。
3.3 民間的游賞風俗
唐宋兩朝由于成都經濟的發展,使得游樂漸成氣候,后來更成習俗,加上地方行政長官的倡導,以浣花溪、大慈寺為代表的一些園林成為了新興的商業區及游玩區。由于民眾喜好游樂,加之成都園林的歷史名人紀念性意義較強,相關的民俗活動眾多,如都江堰的放水節、人日游草堂、踏青節的游江等,因此園林作為官民同樂的主要場地,在風格布局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開放度,在景觀的設置上也盡量以自然景色為主,所以成都園林的地勢和園內的景點設計使得園林對周圍的環境呈開放性和半開放性,如在桂湖的古城墻上以及古城墻上所建的觀稼亭上可以登高一望川西平原的田疇風煙;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就是行船、捕魚、耕作的一派田園野渡風光。總的來說,成都民眾的休閑娛樂喜好一直推動著城市園林的建設和發展。
4 結 論
成都作為蜀文化的代表城市,其城市民俗深刻地體現在城市園林中。雖然在當時的社會中,園林屬于政府或者私人而不是大多數民眾所有,但是園林的規劃和建造卻離不開園林所在城市民俗文化的特性,它對園林的風格特色、布局和景觀設置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成都傳統民風民俗對其城市園林文化影響的研究,可以看到成都的城市園林在總體的風格特色、意境的塑造、整體和局部的布局、景觀的設置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都傳統民俗的深刻影響;而傳統的城市民俗又因為園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得到了體現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金柏苓.理解園林文化[J].中國園林,2003,(04):51.
[2]沈福煦.風景園林徜徉錄[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128.
[3]劉天華.華夏園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4]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427-439.
[5]常璩.《華陽國志》卷3《蜀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6]張步天.中國歷史文化地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57.
[7]袁鏡身.成都建筑、園林的特色[J].建筑與建設,2000(10):39-40.
[8]費著.《歲華紀麗譜》,《蜀中廣記》卷55.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