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1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
1、掌握歐姆定律,能熟練地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壓、電流和電阻的簡單問題。
2、培養學生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學習重、難點】
歐姆定律的內容、數學表達式及其應用。
【自主預習】
1、歐姆定律的內容:
2、公式:
【課堂導學】
上一節課的實驗得出的實驗結論是什么?把上一節課的實驗結果綜合起來,即為歐姆定律:
1、歐姆定律的內容:
2、公式: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U—
—
R—
—
I—
——
說明:
歐姆定律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量是對同一段導體而言的。
3、應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簡單問題。
(1)、利用歐姆定律求電流:應用公式:
例1:一條電阻絲的電阻是97Ω,接在220V的電壓上,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少?
(2)、利用歐姆定律求電路的電壓:由公式
變形得
例2、一個電熨斗的電阻是0.1KΩ,使用時流過的電流是2.1A,則加在電熨斗兩端的電壓是多少?
(3)、利用歐姆定律求導體的電阻:由公式
變形得
例3、在一個電阻的兩端加的電壓是20V,用電流表測得流過它的電流是1A,,則這個電阻的阻值是多少?
4、通過以上的簡單電學題目的計算,提出以下要求:
(1)、要畫好電路圖,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2)、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物理公式再數值計算,答題敘述要完整。
我的收獲:
課后反思:
課堂練習
1、對歐姆定律公式I=U/R的理解,下面哪一句話是錯誤的:(
)
A.對某一段導體來說,導體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在相同電壓的條件下,不同導體中的電流跟電阻成反比;
C.導體中的電流既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有關也與導體電阻有關;
D.因為電阻是導體本身的屬性,所以導體中的電流只與導體兩端電壓有關,與電阻無關。
2、如果某人的身體電阻約在3000Ω到4000Ω之間,為了安全,要求通過人體的電流不能大于
5mA,那么此人身體接觸的電壓不能大于:(
)
A.5V
B.15V
C.30V
D.36V
3、甲、乙兩導體通過相同的電流,甲所需的電壓比乙所需的電壓大,則它們的阻值大小關系是:(
)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
D.無法比較
4、有一電阻兩端加上
6
V電壓時,通過的電流為
0.5A,可知它的電阻為
Ω,若給它加上
18
V電壓,導線中電流為
A,此時導線電阻為
Ω,若導線兩端電壓為零,導線中電流為
A,導線電阻為
Ω。
5、要想使1000Ω的定值電阻通過8mA的電流,那么應給它加________V的電壓;如果該定值電阻所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5
mA,那么它兩端所能加的最大電壓是_________V。
6、一個定值電阻接在某段電路中,當電壓為1.5V時,通過的電流為0.15A,當電壓增大為原來的2倍時,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為原來的2倍
B.電阻為原來的2倍
C.電流為原來的1/2
D.電阻為原來的1/2
7、將2Ω和4Ω的電阻串聯后接人電路,已知2Ω電阻通過的電流是0.5A,則4Ω電阻上的電壓和電流分別為:(
)
A.1
V、0.5
A;
B.2
V、0.5
A;
C.2
V、1
A;
D.0.5
V、1
A。
8.一個20Ω的電阻,接在由4節干電池串聯的電源上,要測這個電阻中的電流和兩端的電壓,電流表,電壓表選的量程應為
(
)
A.0~0.6A,0~3V
B.0~0.6A,0~15V
C.0~3A,0~3V
D.0~3A,0~15V
9.如圖所示電路,當圖中的開關S閉合時,電流表的示數為1.2A,電阻R的阻值
是2.6Ω,電壓表有“+”、“3V”、“15V”三個接線柱,問電壓表應使用的是哪兩
個接線柱?
10、如圖所示的電路中,A、B兩端的電壓是6V,燈L1的電阻是8Ω,通過
的電流是0.2
A,求:
(1)
通過燈L2的電流;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2
初中物理電學計算是整個初中物理知識的一個重難點,也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內容。學生拿到這類題目后往往覺得無從下手,其實學生只要具備相關知識,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而后理清思路,則可解決該題。那么如何才能順理成章的確解決問題和攻破這個重難點呢?下面將談一點我不成熟的解題思路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認真審題
首先要在腦海里清晰地呈本文由收集整理現u、i、r這三者在串、并聯電路中各自的特點。在串聯電路中:i=i1=i2=i3、u=u1+u2+u3、r=r1+r2+r3,在并聯電路中:i=i1+i2+i3、u=u1=u2=u3、1/r=1/r1+1/r2+1/r3。要掌握電功、電功率和焦耳定律的基本計算公式和導出公式,就要知道導出公式的使用范圍,即導出公式使用于純電阻電路中(在純電阻電路中q=w)。其次要認真閱讀并分析題目,找出題目中所述電路的各種狀態,沒有電路圖的要畫出相應的電路圖。根據開關的閉合及斷開情況或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情況得出題目中電路共有幾種狀態,畫出每種狀態下的等效電路圖。在分析電路時如果電路有電壓表,則先認為電壓表處于斷路狀態,再分析電路的串并聯,然后看電壓表和誰并聯則測誰的電壓。
二、有關“電路變化”的分析
在教授電學部分知識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反映其主要的難點在于變化的電路太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連鎖的錯誤反應,讓人應接不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復做題,學生經過反復練習,但均效果不佳。我以為,在做電路變化分析的類型的題目時要先幫助學生掌握影響電路變化的幾個因素,無非就是電阻、電壓、電流、電功率而已,在能夠正確識別串聯與并聯的基礎之上,電路變化主要取決于開關的設置,還有就是滑動變阻器的活動。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強化因開關設置而帶來的電路變化,識別開關的開與關對整個電路的變化與影響。其次就是因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滑動所帶來的電壓與電流的變化分析,進而一步步地突破這兩個教學難點。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心中有數,心里有譜,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態度,進行層層深入地講析,學生一定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到了這個地步,學生對整個初中階段的電學知識的學習也就達到了一種成熟的境界,為高中階段的有效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轉變
首先,教師要有強烈的教圖意識,也就是說,在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過程中,讀圖與識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畢竟還處在一個求學階段,不可能在學習電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實際的電線、電阻進行實驗,很多情況下,電路的學習與理解以及練習都會涉及到電路圖。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讀圖與識圖的能力與知識,我們物理電學知識教學過程將會異常艱難,而且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我們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讀圖能力,很多情況下,學生面對復雜的電路圖,總是分不清是串聯還是并聯,我們就可以教授學生試著把它改成簡單的等效圖,就會一目了然,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另外,我們還要學生透過電路圖,想象出來真正的電路該怎么走,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在
自己的頭腦中形成明晰的概念與輪廓。其次,要重視電學實驗的探究,不要依賴教師的演示實驗,而是引導學生依靠自己與同伴的協作,連接電路圖,測出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所以要用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教授初二電學中有幾個重要的定律,貫穿在整個電學中。另外,在課堂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以外,我們還應當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實驗創作與學習。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拿一些電池、電線、電阻、類似小燈泡之類的物品讓學生進行自我組裝,進行串聯與并聯電路的組織,這樣可以將他們的課堂知識具體話、形象化。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是一個不小的促進,某種程度上,還能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尤其是電學知識的興趣。
四、學習電學要善于總結與歸類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3
關鍵詞:制定目標;回顧知識;方法指導;精選;培優補差
G633.7
復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基礎知識、使其系統化。還包括對各種能力進行訓練和再提高。鞏固掌握的知識是繼續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前提。要鞏固掌握的知識,必須跟遺忘作斗爭,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認識新知識的時候,遺忘也就同進開始,而且在開始時,遺忘的分量多,速度快,以后則遺忘的分量少,速度變慢,所以學習不僅必須復習,而且還要及時復習。
復習課的困難在于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學生學過的,處理不好,就往往會乏味。如何復習,怎么有效地進行復習,才能使相關聯的知識進行很好的串聯與銜接,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中考成績。因此上好一堂復習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制定合理的復習目標
新課程標準給教師提供了教學參考,在進行復習的同時,一定要緊扣課本,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復習目標要針對所學內容和學情來制定,不能太高,如果太高不適合學生的發展與認知水平,也不能太低,如果太低,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根據設定的目標,回顧所學知識。
基礎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如果對基礎知識不理解,或不了解,復習效果一定不理想,所以要想上好復習課,基礎知識的復習是缺少不了的。應根據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及目標中所達的程度,合理的安排好基本概念的復習,公式的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例如,對歐姆定律復習時,需要讓學生了解電流、電壓和電阻的概念,以及三個物理量各自的符號、單位及單位的換算,包括這三個物理量在串、并聯電路中的規律等等。若將相關聯的知識串聯起來,還需要畫出與歐姆定律內容相關的思維導圖,它能幫助學生去理解與鞏固歐姆定律的知識。針對這一目標,學生所要掌握的內容比較多,例如,學生要會畫探究電流與電阻、電壓關系的電路圖,會連接實物圖,會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研究,會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得出的結論,分清歐姆定律表達式及它的變形式,歐姆定律表達式中各個物理量的關系等。
三、注重知識的應用,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物理解題是復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的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精選練習
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習題的選擇是關鍵。選題前要做到“三了解”――了解課程標準,了解教材內容,了解學生。教師要參照新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對課本或選出的題目進行分類,所選題目的形式要多樣,份量要恰當,難易程度要適宜,所選的題目要注意聯系實際,聯系社會,還要注意習題的一題多解,習題的變式,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所選習題既要照顧各個知識點,又要有梯度有層次,這樣才能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練習、講評、概括、歸納和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技巧,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試能力。否則練習過繁、過多,會使學生陷于題海,難于應付。
2.精講練習
講解習題是整個課堂的主要過程,怎么講解習題,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解,關系到課堂的效率,我覺得上好一節復習課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養成學生審題的習慣。通過解題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及公式的意義。學生解好題,必須審好題,審題主要是弄清題意,明確題中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題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和規律,以及解答本題的基本途徑。通過審題學生可以從題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特別是題目中存在的隱含條件,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其次,講解習題時,要形式多樣,方法多樣。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辨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相對于解決別的問題則不一定有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別的目的。為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應提倡多樣性,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將題目分類,提高學生概括能力。v解題目時,重點要突出,難點要突破。只有精講,學生才有時間練習,切不可一講到底,導致學生的思維容易混亂,學生不容易概括出解某種題型所需的方法。講解每一個類型題目時,教師可以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熟悉一種解題方法,總結解決這類題目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解同樣類型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最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初三學生面臨著中考,普遍學生感到中考高深莫測,是因為他們對中考題目的難易程度不了解,如果教師選擇與之相類似的中考題讓學生練習,他們會發現中考題不是難的,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決這些題目,無形之中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四、培優補差
課堂復習要立足中等生,提高優等生,扶持學困生。復習進度和教法以中等學生水平為基點。要求中等學生按教師的安排進行系統的復習,注意能力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對優等學生要發揮他們的學習優勢;對差生發現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增強學習物理的信心,提高復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視物理實驗,將實驗探究引入復習課堂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4
本節課要突出的重點是串聯電路的電流、電壓和電阻的三個特點和串聯電路的分壓作用。方法是為了突出重點,首先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們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歸納得出結論。
本節課要突破的另一個難點是總電阻(等效電阻)的概念、串聯電路電阻關系的實驗測定和理論推導。方法是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實驗探究,通過電流值的比較找到等效電阻。原來的教學流程是各環節活動安排(見圖1)。
一、活動1: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規律
(1)猜測:在圖2所示電路中,通過A、B、C各點的電流之間可能有怎樣的大小關系?AB、BC、AC兩點之間的電壓可能有怎樣的大小關系?
(2)按電路圖連接電路,用電流表測量電路中通過A、B、C三點的電流,并填入表1。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電壓表測出電路中AB、BC、AC兩點之間的電壓,并填入表2。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動2:尋找5歐和10歐兩個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
思考:尋找一個新的電阻替代原來電路中的R1和R2,使得在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電路中的電流與原來串聯電路中的電流相等。(見表3)
實驗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動3:探究串聯電路與電阻的關系
例題1:甲、乙兩個導體的阻值分別為R1=10歐、R2=20歐,串聯在電壓為3伏的電源上,求兩個導體兩端的電壓U1和U2。
該教學設計也是在充分考慮到教材、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情等方面的因素,經過一次試講后成形的。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自己覺得時間有點緊張,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空間不夠,評委老師對此的指導意見是:
(1)教學過程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等效電阻的實驗探究老師的指導不夠,對于等效的意義解釋不夠清楚。
(2)教學內容有點多,教材處理方面可以靈活,比如電流和電壓的特點探究放在課前,這樣就能更充分地探究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和推導分壓作用。
后來我對自己的教學流程做了改進,直接用小彩燈做實驗并有意破壞其中一個燈,對比前后的實驗現象,判斷小燈的連接方式,結合前面電路學習時測量的電流和電壓數據直接歸納出電流和電壓的規律,“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前面學習的電阻大小與導體長度的關系猜想一下串聯電路中電阻的特點”,一個提問直接過渡到學生對電阻的探究,提出猜測,實驗探究,記錄數據。然后各小組交流數據,分析歸納,采取等效替代的方法實驗探究得出電阻的規律。通過例題鞏固串聯電路的特點,引出電阻大的導體兩端電壓多,利用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中電流規律推導電壓的分配規律。(見圖3)
改進后的各個環節活動安排:
活動1: 小組交流電路學習時測量的電流和電壓數據直接歸納出電流和電壓的規律。
活動2:尋找5歐和10歐兩個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見圖4和表4)
思考:尋找一個新的電阻替代原來電路中的R1和R2,使得在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電路中的電流與原來串聯電路中的電流相等。
實驗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3:練一練。
例題2:甲、乙兩個導體的阻值分別為R1=10歐、R2=20歐,串聯在電壓為3伏的電源上,求通過兩個導體的電流和兩端的電壓U1和U2。
“大家發現哪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分得多?”通過計算分析得出猜想“串聯電路中導體電阻越大,兩端分得電壓越多”,利用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中電流規律推導串聯電路的分壓作用。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5
課堂教學中由于有些參賽老師教材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不合理,造成重、難點突破不到位,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課堂探究效果不明顯,教學目標的達成不理想。
本文針對六位參賽老師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就本節課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教學原則及教學策略談幾點思考。
1 “最近發展區”原則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的可能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已經儲備的舊知識,注意把新舊知識連續地不間斷地銜接,另一方面在新知識的構建和傳授過程中,應通過引導設置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不能總是在“最近發展區”逗留,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順利轉入下一個發展區。
根據這一原則,本節課學生已具備了初中物理的電流、電阻及歐姆定律等知識,筆者聽課時發現,有的老師由于缺乏了解學情,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花費時間較多,在“最近發展區”逗留,造成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描繪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實驗中,滑動變阻器通常采用分壓式連接,由于學生在初中只掌握了滑動變阻器限流式連接,對分壓式的連接還不了解,因此在進行分組探究實驗時,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接線,而有的老師沒有及時指導,影響了探究的效果。
2 “原型啟發性”原則
當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或解決問題時,常常會從其他事物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示,從而找到解決問題方法和途徑,這種具有啟發作用事物稱為“原型”,而“原型”所以有啟發作用,主要是因為“原型”與要解決問題之間有某些共同點或相似點,這樣通過聯想、互相類比幫助理解新的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中,我們以水流、水位差來類比電流、電壓;以單位時間內水流多少類比單位時間內電荷量多少,用學生身邊事例作為原型幫助學生加深對電流的理解,即“原型啟發”中的生活啟發;再如,分析電阻R=U/I,R與U、I無關時,可以與力學中密度p=m/V、電場中電場強度F/g、電容C=Q/U來類比啟發,都是用“比值法”定義一個新物理量,即用學生已具備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學習原型,給學生以啟發,既易于掌握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也讓學生加深了對“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方法的理解,即“原型啟發”中的舊知啟發,但有些參賽老師要么直接把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直接講授“灌”給學生,要么類比得不恰當、不深刻,筆者從課堂上的學生反應看,有些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掌握還沒有真正到位。
3 “小組合作探究”策略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去發現科學結論,而不是將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而且也是學生運用、發展多種技能的有效途徑,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本節課重點之一是描繪和分析“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對伏安特性圖線是曲線的非線性元件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先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學生自己畫出電路圖;然后通過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實驗,測出流過小燈泡的電流I、小燈泡兩端電壓U數據,在I-U坐標系中描點作出圖線;最后對伏安特性曲線進行討論、分析。
歐姆定律重難點范文6
1教學流程
在“課題探究”教學模式下,一節完整高效的課堂模式應圍繞下面的環節來設計:
確定
教學課題學生
自主探究教師指導
組織探究小組學習
嘗試實踐總結反思
體會成功
確定課題該環節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具有探究價值的課題.
自主探究課前教師將探究的課題告訴學生,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小組合作進行初步探究.
組織探究在初步探究的基礎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深層次的探究.
嘗試實踐根據教學內容,該環節可以在課堂進行,也可以留在課后,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究出基本規律之后,用來嘗試解決實際問題,直到完全掌握規律.
總結與反思在學生完成了對課題的探究之后,小組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總結反思,包括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探究中不成熟的地方等等,為以后的探究學習積累成功的經驗.
2操作方法
2.1確定課題
從教學內容看,物理教學中一個有利的因素就是可以把一節內容作為一個課題來探究學習,在這之前,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處理,對探究的方向與層次進行科學設計.以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三節《串、并聯電路中的電阻關系》為例,探究目標如下:
(1)教材中用一個與R1、R2效果相同的電阻R替代了上述兩個電阻,用到了什么研究思想?
(2)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根據歐姆定律你能得出兩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嗎?
(3)得到電壓之后,利用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你能得到什么關系式.得出關系式后進行化簡,討論串聯電路中,等效電阻與各串聯電阻有何關系?
(4)根據歐姆定律得出,U1=IR1,U2=IR2,等式左右兩邊相除后,發現串聯電路中電壓與電阻有什么關系?
(5)根據以上的探究思路,并聯電路中電流與電阻有什么關系?
(6)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與每一個電阻的大小關系如何,并聯電路呢?
(7)在串聯電路中,一個電阻變化,等效電阻怎么變化,并聯電路中呢?
在上述內容中,(4)、(6)、(7)在教材中并沒有體現,但是要把它作為一個探究內容來設計,因為這三點很好地體現了物理與數學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4)、(6)、(7)三點是通過教師的板演講解把結論強加給學生,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完全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合作探究得出的,體現了新課標強調的知識的獲取過程與方法目標.
2.2合作交流,自學探究
(1)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
完成課題探究,達到教師預設的探究層次,一節課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探究課題確定以后,教師在課前將它提供給學生,以爭取盡可能多的探究交流時間.
(2)確定明確的探究目標和任務
課題探究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而自主探究環節又是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確定明確的探究目標和任務就顯得十分重要.探究目標和任務要體現層次性、激勵性、可操作性、啟發性.以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四節《歐姆定律的應用》為例,探究目標和任務如下:
①用歐姆定律測電阻的實驗中,如果電流表壞了只有電壓表,還能測出導體的電阻嗎?
②如圖1所示,R2的阻值是5 Ω,電壓表V1的讀數是3 V,V2的讀數是6 V,電阻R1的阻值是多少?
③沒有電流表,如何知道通過電阻的電流,能直接得到嗎?(提示學生:轉換研究對象)
.④本題中,流過R2的電流與流過R1的電流有什么關系,此時電壓表與定值電阻R2并聯相當于什么儀器?
⑤知道了待測電阻的電流,還需要什么量就可以測出其電阻,這個量依靠什么測得?
⑥為保護電路和調節電壓,還應該加一個什么儀器?
(3)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做好自學探究的最基本環節;
(4)開放實驗室與閱覽室,為探究學習提供條件.
2.3組織課題探究
該環節是指在自學探究的基礎上,在課堂中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探討,過程如下:
(1)小組代表發言
針對自學探究提綱,課堂上選取個別小組匯報研究成果并說明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二是了解學生自學探究的程度,獲取反饋信息;三是通過激勵探究效果,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比、幫、超的濃厚學風.
(2)小組交流
學生之間繼續就自學探究中的目標提綱展開討論,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通過討論在學生之間產生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作用;二是對探究成果不佳的組員,幫助他們相互啟發進一步探究,直到取得最佳成果.
(3)師生之間的專題討論
討論結束后,大部分問題已經解決,對于重要的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將問題再拓展,在師生之間展開專題討論,這是一種研究方法的示范,又是對所學知識的整理與再認識.專題討論可以圍繞以下幾個主體進行:
①對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展開討論
讓學生經歷知識探求的過程,無論是從掌握知識的角度還是研究方法的角度,都是一種科學的選擇.比如密度、速度、磁場等概念,都需要通過探求概念的建立過程來掌握.
②對規律的應用拓展展開討論
物理教學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基本規律的應用,如密度公式變形,浮力、壓強、電路串并聯知識等,這些知識的重點是如何應用它們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可以以基本的原理為依托,在應用時深化與拓展.
③對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展開討論
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包涵著豐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但思想和方法有時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和挖掘.
如在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歐姆定律的應用》中,就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在討論中將思想與方法挖掘出來,讓學生體驗與領會,無論對科學思想的理解還是對形成問題的策略都是十分有益的.
(4)嘗試實踐
本環節實際就是對知識的應用過程,可以放在課內,也可放在課外,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題目的編寫側重于一題多問、逐漸遞進,對學生思維過程進行考察;②能力提升的思考訓練:這是一種對知識的整理和再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③動手實驗的應用性訓練:通過學生動手實驗來解決問題,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5)總結與反思
在以上環節完成之后,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以及研究方法進行一次回顧和總結,總結成功經驗,反思不足之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從知識學習的角度出發,回顧知識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將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與所學知識相對應的典型物理事實有哪些;②從所學知識最本質的要義出發,掌握知識的精髓,能用畫龍點睛的語言描述知識的本質;③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出發,領悟探究的總體思路,產生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的效果;④從探究過程蘊涵的物理思想出發,體會物理學中的歸納演繹、控制變量、等效替換等思想,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3“課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反思
新課改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究仍處于起步價段,不少教師在認識上還有誤區,甚至有抵觸情緒,不能處理好新模式與傳統模式之間的關系;有些教師在探究目標和提綱設計上存在能力上的問題.因此在“課題探究”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四點.
3.1新教學模式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模式
時下,有些教師正在走向一種誤區,逢上課必言創新,而不考慮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撇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授課藝術以及課堂效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奢華,結果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使教師在課堂上顧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課堂效果.實際上,有些教學內容,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必須破除“創新迷信”,在授課前充分論證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新教學模式的實施可借助于教學媒體,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新的教學模式里應用教學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就是利用其交互優勢和試聽優勢,將抽象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在《磁場》這一節,先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磁感線的分布,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再用媒體技術模擬各種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將學生難以理解、教師難以表達的磁場分布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充滿魅力.可見,在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感知規律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恰當利用教學媒體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知識的記憶效果,又能加深概念的理解,順利突破難點.
3.3新教學模式要靈活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關系
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彼此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課題實施中,必須正確地處理好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仍然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些教師要么把課堂變成個人獨秀的舞臺,教學內容強加硬灌,要么干脆利用媒體輔助完全代替教師,課堂聲光流動,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