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1
關鍵詞:健康;體檢;教育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536-01
健康體檢是指為了解身體情況,主動自覺地上體檢中心進行身體檢查。其目的在于找出可能存在的疾病,并及時采取有效地預防及治療方式。通過對全縣干部職工實行身體檢查,發現很多人患有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而有部分人也會出現肝囊腫、宮頸炎、前列腺肥大、脂質代謝紊亂、腎結石、乳腺小葉增生 、乙肝便面抗原陽性的現象,因此,我們應加強健康教育宣傳的力度,提高人們自我保健的意識,使大家及早地預防疾病。
1 調查對象
現選取2011年3月至8月體檢群眾、職工、干部共506人,男性321人、女性185人。
2 檢查結果
泌尿系統指標異常105人,約占20.7%;婦科指標陽性44人,約占體檢女性人數的23.8%; 心電圖異常135人,約占26.7%;脂代謝紊亂109人,約占21.6%;高血壓57人,約占11.3%;血糖異常57人,約占11.3%。
3 討論
進行健康體檢506人中的有29%的人達到指標,而沒有通過檢測的人占總人數比例的71%。健康教育是利用信息傳播的方式進行干涉,有利于個人和集體熟悉衛生保健的相關內容,確立健康的理念,主動進行健康教育的學習,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排除對健康不利的因素,預防疾病的產生,改善生活。對于臨床或非臨床來說,健康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涵蓋多種學科,如:教育學、行為學、醫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等。醫生通過傳授社會的、心理的、 生理的等等和健康相聯系的知識,使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活習慣,改變原來的惡習,珍惜身體健康。在疾病預防、治療的整個過程中,積極指引體檢者進行疾病的防治,改善身體情況。通過對固定人群進行長期檢查,可以有效地找到疾病并及早進行醫治;通過分析比較檢測結果,提出有效的保健方法,達到健康體檢的初衷。
4 健康指導
4.1 調整心態:中年人由于受心理狀況、社會條件等影響,會出現“英年早逝”、“過勞死”的悲痛現象,所以,我們應調整好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合理安排睡眠、學習、工作的時間。我們不應好高騖遠,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同時,我們在工作時,也不應保持過度勞累。人活著就要面臨很多挑戰,遇到很多挫折,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才能撥開眼前的迷霧,看見光明。
4.2 重視運動:人的生命在于運動,我們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可綜合考慮自身的愛好、年齡及身體健康情況。我們可以選擇的運動項目也有很多,包括:慢跑、體操、散步、太極和球類等。最好每天運動一個小時,可選在早晚。運動也有很多好處,例如:思想變得豁達,睡眠質量改善,自身免疫力提高,精神獲得愉悅,體檢更健康,工作有活力,抗病能力提高等等。
4.3 均衡營養:包含人體所需全部營養的藥物不復存在,所以,既要喝牛奶、吃山珍海味,更要吃雜糧、水果、粗糧、蔬菜。不應選擇高鹽、高膽固醇、高脂的食物。應積極貫徹均衡營養的理念,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適度節制飲食,控制體重的重量,吃東西時七分飽即可。不濫用營養保健藥及補藥。當女性患者出現囊腫、肌瘤現象時,不應再使用化妝品及含有雌激素的藥品及食物。
4.4 改良習俗:不好的生活習慣會誘發多種疾病的產生。暴飲暴食、吃過多的含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易誘發高血糖、肥胖 、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的產生。男性經常憋尿或受涼會促使前列腺增生。女性進行多次人流或衛生較差會誘發宮頸炎的產生。吃過多的火鍋,喝過多的啤酒會使高尿酸血癥發生的風險提高。而口腔潰瘍是由吃過多的甜食,吃過少的蔬菜水果,營養搭配不均衡引起的。所以,要想保持身體健康,我們需規范自己的生活,戒掉不好的習慣,注重營養搭配,少抽煙,少喝酒。
4.5 定期體檢:我們應定期進行體檢,根據體檢結果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人的身體狀態一般包括三種:健康、亞健康、疾病。每年我們都須進行一次體檢。健康體檢應摒棄八種錯誤觀點:一是身體差害怕查,二是注大忽小不實查,三是費用高昂不檢查,四是不過甚解過度查,五是隱瞞實況不實查,六是找到問題不復查,七是因為麻煩不愿查,八是沒有疾病不需查。
參考文獻
[1] 蘭玲秀,劉愛彬,劉希紅.社區人群體檢學制測定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J].護理進修雜志,2005,20(5):480-481
[2] 田素芝.社區在職居民體檢疾病譜結果分析[J]. 護理進修雜志,2006.21(5)434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2
健康教育是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重要內容,是搞好社區衛生服務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我國社區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和依賴性不斷增強,社區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如何開展和搞好社區健康教育是當前社區衛生服務亟待研究的課題。本文就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社區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務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對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
1 社區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意義
1.1 什么是社區健康教育 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目的是發動和引導社區居民樹立健康意識,關心自身、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問題,積極參與社區健康教育活動,養成良好衛生行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體健康水平。
1.2 社區健康教育的意義 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預防控制和干預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社區居民健康素質的提高;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強大支持;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樹立良好的衛生服務形象。
2 社區健康教育的工作內容
2.1 社區組織與動員 社區健康教育決策機構應由社區政府承擔,這是社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區組織與動員工作中首先要開發領導,實現行政干預;其次要注意動員社會力量,聯合社區各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統籌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要發揮家庭作用,廣泛動員群眾,促使人人參與,實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區健康教育工作規劃規劃 是科學管理、規劃是行動指南、規劃是行動綱領、規劃是評價尺度。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進行科學的設計,以明確目標,合理科學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計劃、有步驟、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既要講究科學,又要結合實際。應根據當地的健康影響因素、需求、資源、衛生服務的利用、社區力量、群眾參與的可能性等來分析考慮。
2.3 采取干預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健康教育活動過程,達到改善、維護、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狀況和文明建設。在開展社區健康教育中,要特別樹立多部門協作的大衛生觀,采取多層次干預和多種干預方法選擇并用的綜合策略和方法。要盡可能多的部門和單位參與;要根據目標人群、工作內容等特點,綜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預方法,從而最有效的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監測與評價 為保證社區健康教育規劃的實施和落實,評價規劃的目標是否達到,建立經常性的監測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監測評價工作有助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借以改進當前規劃的不足之處,并可成為今后決策的依據。因此無論是業務部門還是行政部門都應十分重視監測評價工作,把評價結果與制定政策結合起來。
3 健康教育機構的工作任務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3
腸激惹綜合征(IB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動力異常疾患之一。它是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腹脹或便秘等。本病多見于青壯年,臨床檢查往往不能發現器質性病變,病因多認為與患者心理、社會狀況等因素有關,而且患者除主要癥狀外,幾乎均伴有焦慮、抑郁、緊張、不安等神經精神反應。在IBS的防治中,筆者根據中醫傳統養生學,重視患者心理因素,強調順應自然,適時地開展中醫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的療效。
《靈樞?師傳》“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根據這些話,作為中醫健康教育的綱領,對IBS患者的中醫健康教育從下面4個方面進行。
1 開苦舒其情
“開苦”即開解郁懷,舒暢情志。國外研究者曾指出,IBS患者多有神經過敏、疑病傾向、強迫性或癔病性人格特征等,情緒不穩定表現比較明顯,對一些日常生活瑣事比正常人更易憂慮,因此“開苦”首先是要解除患者的憂慮。醫生要用足夠的時間與患者建立和睦關系,對患者以理解、同情的態度,解釋本病的病因、發病機理,排除患者對癌癥的憂慮,強調精神調護的重要性,引導其向平衡的情緒發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開苦”的目的:(1)要使患者明白IBS是一種功能性疾病;(2)IBS具有時間長、易反復、難以根治的特點;(3)對于患者恢復原來的功能狀態應視為比癥狀完全消除更佳。
2 相勝糾其偏
中醫的七情,有陰陽、五行的配屬。任何情志不調,都是其中某一或某幾種情志偏勝而致,糾正這種偏勝,傳統是從不同情志間的生克制化關系去著手的,這是中醫特有的情志療法。《內經》“悲勝怒”、“恐勝喜”、“喜勝憂”、“怒勝思”、“思勝恐”。但從臨床而言,這些方法屬于高級心理調整方法,運用起來需要的條件比較多。我們從陰陽的動靜角度考慮,七情之中,喜、怒、驚的情志在生理上可以推動人體氣血流行,乃至激越,宜歸為陽;憂、悲、恐的情志令人氣血澀滯,甚至郁凝,宜歸為陰;思則是一種相對平和的情志,如無太過不及,應為平人之象。按此分法,陰陽相勝法就是用與其不同屬性的情志來調節現有偏勝的情緒。在臨床上,本人常用陰陽和調的“思”來緩和患者的某些情志過激。1例患者,男,35歲,臨床癥狀符合IBS診斷標準,而性格偏活躍,多言善辨,急躁易怒,常于情緒暴躁之后,引發腹痛、腹瀉等癥,反復多年,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余與患者多次接觸之后,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嘗試設計中醫健康教育施治,要求患者平時注意觀察體會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相應的身體感覺,注意其時間頻度等,要求他用日記方式完成記錄,每周交閱。患者按要求完成了2個月的記錄,感覺情緒比較平衡,自控能力有所增強,癥狀發作大大減少,最終反映每逢情緒激動,注意力能很快轉移到感覺、描述并記錄自身機體變化上,從而使情緒放松。該案例成功之處,得益于醫生與患者的關系密切,患者對醫生的信賴度、執行醫囑情況都較理想。40%~50%的IB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亂,實際上都是某一情志太過所致。對于這種情志偏勝引起的IBS癥狀,善于應用中醫健康教育引導,是有助于癥狀改善的。
3 導便調其行
《內經》所謂“導之以其所便”,意為引導患者從事建立有益的生活行為方式。IBS患者的不良情緒及行為傾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在個性、人格以及環境制約下的一種長期積累。我們就是要通過健康教育,使人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從而達到健康的目的。(1)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起居、鍛煉等。其中飲食又直接與IBS癥狀相關,患者常認為飲食是自己發生癥狀的主要原因。《內經》“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揭示了不良飲食習慣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中醫提倡定時定量,避免口味偏嗜,少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此外起居有節,堅持有益的體育鍛煉,也是構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一面。(2)生活行為方面,在IBS患者中,大多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紊亂及性格障礙,改善其行為方式有助于減少IBS的發生。
4 松靜養其氣
這是指包括氣功、生物反饋等手段在內的輔助療法。生物反饋是西方的叫法,類似于一種初級氣功。對IBS患者,用手輕輕按摩下腹部,可以達到改善腸運動的效果。而中醫的氣功療法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本著簡便易行的原則,我們在臨床向患者傳授一種“松靜功”:患者取坐位、站位或臥位,平心靜氣,調勻呼吸,然后進行意念性三線放松,重點是放松到腹部時,加入意念想象暖洋洋的溫水浸浴下腹內臟,過后有一種污穢盡滌,身心輕松的感覺。收功時正反繞臍按摩腹部18次,一般每次練功30分鐘即可,早中晚各1次或隨時進行。這種簡易功法,一方面也是利用了生物反饋的原理,對局部胃腸功能起到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氣功調身、調心、調神的要求,使患者進一步能松弛、控制自己的情緒。
總結對IBS患者的中醫健康教育施治,起得了較好的療效,同時也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4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塑造他們(尤其是中高年級)良好的心理品質。新時代的教師不但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最終實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理念的新突破。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1.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是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課下多同他們交流,尤其多用贊賞、同情、肯定的語言,更能吸引他們與老師親近,容易給他們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使他們在心理上對教師充滿親近感,更信任教師,教學更容易開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表現出和藹的態度、語氣,對小學生提出的問題與闡述的各種內容都要認真、仔細地聆聽,并且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論簡單與復雜,都及時、耐心、得當地進行解答,只有形成這樣的“愛”的課堂環境,才不致使學生產生恐懼、排斥心理,進而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如剛講完成長中的新問題時,有個學生仍然問:“父母總是誤解我,我非常生氣,又懶得跟父母說,你說我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他們已經懂得,但面對這個小學生的再次提問,我并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而是非常耐心地給他講解。課后,這個孩子主動找我談心,告訴我這堂課他光想著別的事情,沒有認真聽講。通過我對他的追問,他告訴我,通過課后問同學,那些知識都已掌握。我對他做相應的心理疏導工作,他也向我表示今后一定改正先前的做法,努力學習,不讓老師失望,這使師生間的關系更密切。
2.教學中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情境能激發人們的求知欲,我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他們在農村的生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講回避還是正視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時,把中高年級學生生活中的真實經歷以故事(案例)形式呈現給他們,讓他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探索,這使他們快速進入情境中,各抒己見,從而最大限度地探究學習。
3.小學生“疑問”意識相當重要。“問”是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每個人勇于追求與探索的精神。小學生的“疑問”意識,是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表現之一,有助于他們個人能力的發展。教師應教會小學生用他們現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質疑與提問,以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問、相互辯論等。當然,只要是對小學生發展有利的,教師就要適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促進學生思維和個性特征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想方設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巧搭橋,妙鋪路,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師的引導、置問要精彩。這樣不但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使他們主動探究,在興趣的引導下獲取知識。
2.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因勢誘導。興趣是從細微之處著手,一點一滴悉心培養起來的。這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如講授“保護健康,珍愛生命”時,先從“煙”入手,引出本課要共同探討的主題――及其危害。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有了興致,愿意探討,各抒己見,對知識的體會更深刻,從而自覺抵制。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耐心細致的習慣。品德與社會知識的獲取、鞏固和應用需要大量時間閱讀、整理、理解和在現實生活中訓練。如對違反道德行為的處理方式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或和解、或調解、或訴訟等,其中可能涉及懲罰。這就要求小學生有耐心,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辨出孰輕孰重,萬不可心浮氣躁,必須善于克制、約束自己,逐漸養成耐心細致的習慣。
2.多維思考的習慣。就是從多角度、多個層面思考問題,通過多種比對,得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如你發現別人盜用了你的物品,你覺得怎樣做才能更有效地制止這種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受到侵犯,你又會怎樣處理?等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小學生多層次、不同角度地看待問題,從而分析輕重緩急利弊,真正懂得且做到“三思而后行”。
3.善于總結的習慣。按照知識經驗,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點已經具備單獨進行總結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引導他們學會總結,使他們能更系統化、條理化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如每學完一個單元,都讓他們總結回顧本單元每一課的知識點,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從而既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完整有序的知識框架,提高自身能力。
四、深入挖掘現行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5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經病變引起下肢異常改變的總稱,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糖尿病足患病率為0.9%~14.5%[1]。糖尿病足的傳統治療方法是截肢,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給社會和家庭增加負擔。做好糖尿病足的護理可以明顯減緩病變的進展,避免截肢。如何有效地減少和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及降低截肢率,是糖尿病足護理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將糖尿病足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及健康教育近況綜述如下。
1 預防方法[2-4]
1.1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滋潤 必須堅持每日洗腳,水溫38~40℃,若要泡腳,不能超過10 min,用肥皂涂抹后輕輕揉搓,用溫水沖洗干凈。洗完畢,用柔軟的毛巾擦拭,可涂抹潤膚膏,以保持皮膚滋潤。
1.2 注重足部的常規檢查 檢查雙腳及足底有無雞眼或水皰,腳趾間有無裂痕感染、水皰或皮膚變色,足部皮膚是否干燥。若患者自己不能檢查可由家人代替檢查。
此外,修剪指甲時,要用指甲刀,勿用剪刀。修剪之前應用溫水浸泡,并小心修剪,避免剪的過深損傷甲床或肌肉。隨時觀察患足創面情況,并向醫師匯報以協助醫師治療。嵌入性指甲或鷹爪指甲切勿自行處理,應找整形外科醫生處理。氣溫低時要格外注意保暖。
2 足部護理
2.1 按摩 按摩足部可改善微循環并可經常觀察足背動脈的搏動、彈性及皮膚溫度。足部按摩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 min,動作輕柔,從趾尖開始向上按摩,可使血液循環明顯改善,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復[5],患者行動不便時可讓家屬協助按摩。
2.2 運動療法 對血管原因引起的糖尿病足采用畢格爾運動法[6]可有效地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該方法分3個部分:①躺在床上雙腿上舉,與床面呈60~90°,停留至腳尖發白或局部缺血約0.5~2 min,再將腿放下;②將腳垂至床沿下,直到腳底發熱或充血2~5 min,然后腳踝部分向上下左右活動約3 min,至腳部顏色紅潤;③平躺床上,用毛巾包裹熱水袋溫暖腳部5 min。
2.3 中藥治療[7] 根據糖尿病足的不同病變程度,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若無開放性病灶,表現為肢端供血不足,顏色紫紺或蒼白,肢端麻木、發涼,感覺遲鈍或喪失,可選用丹參、川芎、金銀花、連翹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中藥內服。若局部紅腫,可用黃連、馬齒莧、大黃煎液濕敷,以消炎祛腫。已形成膿腫者,應切開排膿引流,保持引流通暢。若形成口小腔大的壞疽應擴大切口,保持引流通暢;對局灶性或少數足趾干性壞疽,應與健康組織分離清楚后手術清除。局部創面比較清潔紅潤者,可用生肌玉紅膏,局部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慶大霉素4萬單位及胰島素4單位浸濕的無菌紗布濕敷,隨時更換保持濕潤狀態。
3 健康教育
3.1 強化足部保健措施,減少足部皮膚損傷因素 當糖尿病足部病變出現時,血管壁的結構損傷已不可逆[8],治療困難。穿鞋不當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9]。研究顯示,近半數糖尿病患者對選擇合適的鞋子和襪子了解不足,2/3糖尿病患者未能掌握正確的修剪趾甲的方法[10]。腳損傷的原因以穿著不合適的鞋子、修剪趾甲不當為最多見,其次是足部疾病自行處理不當、足部意外損傷(如燙傷等)和甲溝炎、足癬等足部疾病[11]。
可見,糖尿病足部的預防應通過多次、反復對患者實施強化足部護理保健教育,促進患者從日常生活中易被忽視的每一個細節做好預防,如囑其每晚洗腳防止浸泡過久,保持皮膚的正常功能;每日檢查足部皮膚,及時發現細微變化;穿合適鞋襪,襪口寬松,以棉質、透氣性的面料為佳;選擇下午購買鞋子,雙足試穿;穿新鞋時,要逐漸延長試穿時間;每次穿鞋前,均要檢查鞋內有無雜物,不要穿有破損的鞋子[12];建議患者使用有保護功能的舒適鞋及有壓力緩解作用的鞋墊,解除體質量對足部的負荷,減少足部損傷;禁止赤足走路,養成穿襪的習慣,襪子應每日換洗,保持清潔[12];有腳氣者應該積極治療;修剪趾甲宜在洗腳后,平剪,磨平;足部的胼胝或雞眼禁止自行修剪處理,要接受正規治療;走路不宜過久等。糖尿病教育者要進行示教,給患者以正確指導[7]。建立正確合理的足部保健護理行為,才能預防和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
3.2 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 甘俊麗等[13]對15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足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結果:30.4%患者懂得足部護理,而堅持足部主動護理的患者僅占13.3%;81.0%~89.9%患者希望了解糖尿病足的表現、治療及自我護理技術。劉曉明等[14]對108例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的知識與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不知道什么是糖尿病足者占81%;不知道其嚴重危害者占83%;有半數以上患者不懂得糖尿病足的預防知識,如不知如何選擇鞋襪,不知慎用熱水袋、電爐取暖及不懂得日常足部保健知識,所占比例分別為74%、72%、67%;只有29%患者經常檢查足部;雖有49%患者經常按摩足部,但目的不明確、手法也不正確;其中5例發生潰瘍,有4例為熱水袋或電爐取暖或理療燙傷,1例為足癬感染所致;1例發生全足壞死的直接誘因是穿鞋不當致足感染擴散。提示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在預防糖尿病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3.3 加大糖尿病足知識宣傳力度 加強糖尿病足各方面的健康指導以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調查顯示,85.5%患者表示需要接受糖尿病足防護知識指導,但只有24.1%患者曾接受過此方面的詳細指導[15]。大部分患者認為醫護健康教育重點在于藥物治療、飲食、血糖及尿糖監測,而對糖尿病足的防護知識欠具體,不足以引起患者對足部護理的重視。有關文獻報道顯示,在健康教育前,30.5%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29.2%患者懂得糖尿病足的護理,而只有13.4%患者對足部進行足部護理;在健康教育后,85.3%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84.1%患者懂得糖尿病足的護理,81.7%患者能堅持對足部進行主動護理[16]。吳丹[17]對127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足健康教育調查分析發現,因教育程度不夠,雖然患者接受了糖尿病的有關教育,但部分患者對糖尿病足部保護知識仍然缺乏,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由此可見,需強化糖尿病足的教育。
3.4 提高專科醫護人員對糖尿病足預防護理的重視 目前,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尚不能徹底預防,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足的最重要易感因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使下肢潰瘍的危險性增加8~18倍,使截肢的危險性增加2~15倍[18]。蔣琪霞等[19]認為預防教育應從低危者著手,中、高危者列為重點預防對象,早期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是有效預防糖尿病足的關鍵。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全面檢查足部1~2次,包括感覺的改變、血管搏動情況等。專科醫護人員應仔細給每一個患者檢查足部,有問題者在病歷上做“注意足部”的標記,重視定期足部隨訪和檢查。在糖尿病足預防教育中要重視提高患者對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危害性的認識,學會識別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早期發現病情變化是糖尿病足預防的關鍵[5]。糖尿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日常錯誤的足部護理行為。進行足部的主動正確護理可防患于未然。目前,國內尚無專職足病診療師,臨床上糖尿病足防治問題缺乏專業人員實施與研究。糖尿病足患者的不斷增加,對糖尿病足預防護理知識的普遍缺乏,使臨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研究顯示,由接受過專業糖尿病健康教育訓練的護士實施的對糖尿病足預防護理的教育干預是可行的、有效的[11]。
3.5 糖尿病足護理要堅持四項原則:①特制:即要穿特制的大小合適的柔軟舒適的鞋。②幫助:即請家人幫助檢查足部,有異常到醫院請醫生幫助就診。③必須:即每日必須檢查鞋襪是否平整,每日必須檢查足部的皮膚是否完整,足部感覺是否完善,每日必須用溫水洗腳。③不宜:即不吸煙,不赤腳行走,足部不用刺激性藥物,不宜用熱水袋或爐暖腳的原則。
綜上所述,通過合理的足部護理預防措施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達到預防糖尿病足的目的,降低截肢率。同時也反映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糖尿病足患者的群體也逐漸擴大。據世界糖尿病學會報道,世界上許多國家糖尿病患病率為10‰~20‰,1980年我國14個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為6.09‰[20]。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有可能達到6 000萬[16]。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沒有糖尿病專科護士,如何培養和提高臨床護士對糖尿病足的知識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促進糖尿病足預防的深入有待進一步探討;如何讓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足預防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也是醫護工作者今后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黃少薇,陳永松,黃建英,等.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2):242-243.
[2] 王曉媛,武惠萍,孟曉敏,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覺測試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63-265.
[3] 劉衛芳.淺談糖尿病足的護理[J].河北中醫,2006,28(4): 290.
[4] 蘆志娟.糖尿病足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河北中醫,2007,29(4): 361-362.
[5] 張小群,范麗鳳,于阿英. 糖尿病足預防護理“五步曲"的教育實施與效果評價[J].現代護理,2006,12(9):785-788.
[6] 王方凌.一失“足”成千古恨[J].糖尿病新世界,1999,(5):20-21.
[7] 邢占麗,陳淑杰.糖尿病足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 20 (3):333.
[8] 馮玉欣,逄力男,張奕,等.脂化前列腺素E1治療糖尿病足療效觀察[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5):317-320.
[9] 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
[10] 范麗鳳,張小群,郝建玲,等.糖尿病患者足病預防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493-497.
[11] 范麗鳳,李崢,陸菊明,等.強化教育干預對糖尿病足預防的中遠期效果[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6,5(1):24-29.
[12] 王女亙,楊永年.糖尿病現代治療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59-371.
[13] 甘俊麗,譚藝真,李媛,等.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足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1,16(4):201-203.
[14] 劉曉明,張秀麗,魏曉麗.對108例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的知識與行為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17(2):22-23.[15] 甘俊麗,劉純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護意識的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11):842-844.
[16] 朱雪梅.糖尿病教育對糖尿病足護理的影響[J].臨床中老年保健,2002,5(4):297-298.
[17] 吳丹.糖尿病足健康教育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1,7(2):151.
[18] 匡洪宇.糖尿病足部病變[J].黑龍江醫學,2004,28(6):405-406.
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范文6
關鍵詞:性健康教育;醫學職業院校;對策和方法
2010 ~ 2011年,作為臨床教學工作者,筆者任教長沙衛生職業學院醫護生性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兩期的性健康課程教學,筆者深刻感覺到:第一,無論是哪一個知識層面的學生,提及“性”,開始都是避而不敢談;第二,學生性健康知識缺乏;第三,在短短的12學時教學后,學生從開始時談及“性”的臉紅心跳,到學習后能夠進行理性思考“性”背后深邃知識的青年人。結合自己教學實際,筆者就醫學職業院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性健康教育提出一些對策和方法。
一、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科學構建性健康教育課程
普通院校中,性健康教育一般作為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一部分進行教學,更多的是從“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等方面涉及或切入,解決一般學生性健康知識和性道德知識缺乏的關鍵問題。醫學職業院校性健康教育除了解決上述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擔了以下任務:教育引導學生在有了合理的、科學的性健康知識以后,如何發揮職業優勢,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能勝任“同伴教育員”角色。為此,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上構建醫學職業院校性健康課程。
(1)構建層次分明、系統完整的性健康課程。醫學職業院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性知識”掃盲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內容可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學生的年齡、生理等青春期特點,入校時由性健康教育老師及時開展“青春期生理知識”講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結合熱門話題,講授艾滋病等知識,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良的嚴重危害性。第二階段:由性健康教育老師系統、完整地講解性知識,筆者主要講授了“性知識的普及”“性傳統及歷史”“性道德”“性法律”“正確戴安全套”“性審美”六個方面內容,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愛情、婚戀等內容,教育引導學生提倡美好的愛情與忠貞的感情的和諧統一。
(2)構建與醫學課程相結合的性健康課程。與其他普通院校相比,醫學職業院校實施性健康教育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充分利用專業課程階段教學內容特點,建立相互融合的性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把性健康教育融入醫學學習的全過程,讓專業課老師也承擔起性健康教育的責任。如在學習生理、解剖、藥理等基礎課時,可以由專業老師針對有關性健康方面的知識,重點闡述男女生殖解剖、生理周期以及避孕藥等方面的知識;婦產科老師重點闡述懷孕生理知識、人工流產的危害、避孕藥的知識、性傳播疾病等方面內容。
二、建設青春活力的性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拓展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1)性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性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普通院校性健康教育一般由生理老師或思想政治課程老師完成,而醫學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專業老師優勢,建立由生理、婦產科等專業課老師組成的性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筆者認為,在性健康教育的課堂上,作為性健康教育教師的,其年齡不能太大,否則易產生“代溝”。因此,有了一支年齡適合、具有青春活力的專業課老師組成的性健康教育隊伍,有利于充分發揮老師知識結構、年齡優勢等方面的特點,便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增加親近感,醫學職業院校性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積極采取案例研討式教學,不斷拓展課內外教學交流與互動。在上課時,筆者積極采用案例式的教學方法,將平時收集整理的大量病案、圖片、錄像等帶入課程。例如,在講授婚前時,筆者將寒暑假后少女墮胎率比平時高30%、少女懷孕呈現出低齡化(最小的才10歲)等數據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婚前進行討論,所有學生對婚前和人流的危害性都有極為深刻的認識。上課時,筆者注意到性健康教育還要分“性別”對待,男生、女生有不同關心的重點,各種案例、數據盡可能激發大多數學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切入點。
本人的體會是:真正打動學生,讓學生有感觸的只是一句話:性,由心而生。如何看待,全在于你的想法。因此,通過性健康教育能夠讓學生有此體會,也就達到了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