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1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42-02
【關鍵詞】 性;生殖;健康教育;學生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1]。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以便為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探討更適合綜合性院校大學生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方法和模式,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2008學年度選修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的某高校一至四年級學生共600名,于授課前后分別隨機抽取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共200名;年齡16~22歲,來自各個專業。收回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89%),授課前102份,授課后76份。其中男生80名,女生98名;121人來自城市,57人來自農村。
1.2 方法 自行設計單選或多選式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性觀念、對常用避孕措施和緊急避孕知識的了解、對常見性傳播疾病及傳播途徑的知曉情況等。遵循自愿的原則,在授課前后分別發放問卷,被調查者現場獨立回答,匿名答卷。授課前參加答卷者,授課后不再參加。授課內容包括生殖系統解剖、生殖生理與衛生常識、妊娠過程、避孕常識、人工流產、大學生中的常見婦科疾病預防保健常識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等,共6個學時。采取多媒體教學、課堂講授與觀看影像資料、課堂討論結合的形式。
1.3 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后編號,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對婚前的態度 授課后對婚前持贊成或無所謂態度者明顯少于授課前,而持反對或理性態度者明顯多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對避孕常識的了解 授課后對、宮內節育器、緊急避孕等避孕措施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對口服避孕藥、外用避孕藥/膜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對緊急避孕知識的了解情況 認為緊急避孕不能代替常規避孕,了解服用藥物、上宮內節育器2種避孕措施者授課后明顯多于授課前。見表3。
2.4 對性傳播疾病名稱及傳播途徑的了解情況 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中,80%以上學生都知道淋病、梅毒、艾滋病屬于性傳播疾病并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梅毒、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的知曉率授課后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淋病、艾滋病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2種性傳播疾病的知曉率授課后也僅僅達到50%左右;對通過血液可以傳播性病的知曉率授課后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3 討論
3.1 對大學生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生殖健康又稱生育健康,是指在生命所有階段的生殖和過程中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2]。青少年時期的生殖健康是人類生殖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多樣化和高速化、西方文化的滲透等多種因素,使青少年對性和生殖健康的觀念和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過早、非意愿性妊娠和性傳播疾病正威脅著廣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3]。大學生是這一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認知狀況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和指導,是值得高校教育和衛生工作者關注和探討的問題。目前,婚前在大學生中已經越來越普遍。叢黎明等[4]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婚前、在校大學生發生現象越來越寬容。陳鋼等[5]調查顯示,有12.2%的大學生有經歷。婚前與意外妊娠、人工流產、生殖道感染、異位妊娠、婚后發生不孕等密切相關,嚴重影響生殖健康[6]。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
3.2 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的積極作用 成功的學校性教育項目可以增加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改變性相關態度,延遲青少年的發生,對于已經有者可以減少性伴數量和危險,并促進青少年使用避孕措施[7]。有文獻報道,專業教育模式較同伴教育、大眾傳媒教育模式能取得更好教學效果,絕大多數大學生也迫切希望通過這一正規渠道獲取性知識[8]。由于大學校園人群聚集性比較好,健康教育活動比較容易實施[9],所以專業的課堂教學無疑是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多媒體教學信息容量大,形式多樣,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直觀,學生更易于理解、接受[10],適合這門較為特殊的課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授課后學生對婚前持反對和理性態度的比例明顯高于授課前,對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避孕常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課堂講授可以使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更加系統、全面和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性觀念,使他們對相關問題持更加理性和積極的態度。
3.3 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有些知識授課后知曉率也僅僅達到50%左右,說明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其一,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不夠,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二,課時比較少,對一些問題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其三,受傳統觀念影響,教師很難把握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度”,學生本身既迫切需要了解這些知識又羞于啟齒,因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應加強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同時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調動全社會力量,真正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多種生殖健康問題,使更多青少年受益。
4 參考文獻
[1] 曹紅梅.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概念、內涵和相關問題.中國性科學,2008,17(6): 10-14.
[2] 王臨虹,周敏.生殖健康的由來與發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l):3-4.
[3] 曹紅梅.論地方高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國性科學,2008,17(1):38-42.
[4] 叢黎明,馬瞧勤,許國章,等.浙江某地大學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識、信念和行為.中國學校衛生,2005,26(7):533-535.
[5] 陳鋼,潘曉紅,馬瞧勤,等.杭州某高校大學生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4):322-323.
[6] 金松,宋蘭林,張軍.婚前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廣東醫學,2003,24(10):1 091-1 092.
[7] 吳靜,熊光練,石淑華.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干預研究概況.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 2005,16(6):388-390.
[8] 徐明.不同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與態度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2):1 073-1 074.
[9] 孫紅霞.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現狀.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2):724-726.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2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178例確診的傳染病患者隨機分為二組,觀察組89例患者進行傳染病知識及依從性教育,對照組89例患者僅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并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健康教育前后疾病的認知程度與依從性進行調查。結果: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知曉率及遵醫行為主動配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教育不僅可提高傳染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還能提高患者遵醫行為的主動配合率及患者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關鍵詞】健康教育;傳染病;護理干預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的日益發達,人員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大,許多新的傳染性疾病在流行,如幾年前的SARS、近幾年的禽流感、甲流感等;而且之前的傳染性疾病如結核病、性病等發病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傳染病是臨床的常見病、特殊性病種,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教育對傳染病患者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1],本研究對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178例確診的傳染病患者隨機分為二組,以確定健康教育與護理干預對于傳染病的治療和預后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178例確診的傳染病患者隨機分為二組,觀察組89例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及有關傳染病知識及依從性教育,其中男48例,女41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38.5歲;對照組89例患者僅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其中男50例,女39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7歲;對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及健康教育后分別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健康教育前后疾病的認知程度與依從性進行調查,并對效果進行評價。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對照組教育方法:本組89例患者入院后僅進行常規護理與傳染病的常規健康指導。
1.2.2 觀察組教育方法:本組89例患者入院后除進行與對照組相同的常規護理與健康指導外,根據制定的健康教育計劃,針對不同的傳染性疾病進行有關傳染病知識的宣傳,主要內容為:①我院對傳染病管理的規章制度及傳染科的消毒隔離制度;②國家關于對傳染病管理的法規;③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發展、治療過程、預后、及復發因素等;④治療依從性對治療及預后的重要作用;⑤隔離時間及解除隔離的標準;健康教育形式采用醫護人員講解及印制宣傳單等,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 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二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對傳染病的認知程度比較[例,%]
組別 n 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治療的依從性
教育前 教育后 主動配合 被動配合 不配合
觀察組 89 21(23.6) 89(100) 71(79.78) 14(15.73) 4(4.49)
對照組 89 22(24.72) 67(75.28) 42(47.19) 31(34.83) 16(17.98)
從表1可以看出,在入院時二組患者對傳染性疾病的知曉率分別為23.6%與24.72%,二組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對傳染病的認知率上升到100%,所有患者均0.能正確回答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發展、治療過程、預后、及復發因素,二組患者健康教育后認知率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后配合治療的患者達95.51%,大大高于對照組,二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二組患者對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例,x±s]
組別 n 必要性 有效性 全面性
觀察組 89 91.5±4.3 84.3±7.9 81.4±11.6
對照組 89 71.4±9.6 41.5±9.6 33.5±9.9
從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89例患者對系統的健康教育評價較高,評分大大高于對照組,二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流動人口的日益增加,對傳染性疾病患者如不進行有效的宣傳與健康教育,將導致傳染病的蔓延,因此,對不同的傳染病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計劃,針對不同的傳染性疾病進行系統、規范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具有積極的意義[2]。本研究通過二組患者的比較顯示,系統的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首先有利于患者對傳染病傳染性的了解及防止傳染他人的意識。據相關文獻報道,90%的患者及家屬不了解消毒隔離方法及隔離時間、傳播途徑等,而且大多數病人得知患了傳染性疾病容易產生絕望情緒,不肯配合治療等,經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后,消除了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3]。其次,進入二十一世紀,醫療服務倡導以人為本,醫院已經由治療轉為以醫療、預防、保健相結合的模式[4]。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系統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心理護理手段,對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療效果及預后都有積極的意義[5]。健康教育在開展中.讓患者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增強患者的道德意識、法制觀念、社會責任感。使患者既要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對他人負責[6]。并在健康教育中突出傳染病的特點,教育患者以預防為主,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患者及親屬進行預防疾病知識的教育[7]。可以增強病人自我預防和保健的意識,消除恐懼心理。有利于傳染病的管理。
綜上所述,對傳染病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傳染病患者對自身傳染性疾病的知曉率及治療的依從性,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患者的社會責任感與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達到控制和預防疾病蔓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蘇曉婷,姜戈.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22-723.
[2] 肖貴軒,楊坤,劉武垣等。健康教育對控制腸道傳染病的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管理2008,24(4),423-425.
[3] 黃哲梅.洪婉媚,李劍妮,等.傳染病患者疾病知識認知和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2005.4(2):37-38.
[4] 陳宗偉.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6,4(2):51.
[5] 唐惠蘭,周麗.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初探[J].中國健康教育,1997,13(2):40.
[6] 林奕,李力,徐巖,等.肺結核患者的心理調查與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07,29(4):306-309.
[7] 曾萍,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2010,9:31-32.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3
【摘要】我國艾滋病感染進入快速增長期,目前既無有效治療藥物又無特效預防疫苗,作為艾滋病健康教育對象及傳播預防艾滋病知識的生力軍的衛校護生,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艾滋病(AIDS);護生;健康教育
艾滋病(AIDS)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嚴重威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報告指出,大約50%的HIV感染者為25歲以下的青年。在我國艾滋病感染進入快速增長期之際,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刻不容緩,目前既無有效治療藥物又無特效預防疫苗,開展預防艾滋病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群體保護能力將勢在必行,衛校護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對象,同時也將是傳播預防艾滋病知識的生力軍。因此,對護生進行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1 國內艾滋病流行的嚴峻性
2008年7月29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了《2008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為200萬。艾滋病患者總人數在2007年已達到3300萬,其中年齡在15~24歲之間的人數超過一半。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指出,到2007年底,我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人,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人,因艾滋病死亡2萬人。目前,我國艾滋病疫情的特點包括AIDS疫情持續上升,公眾對AIDS知之甚少,相關防治知識的匱乏讓他們缺少防范;性傳播和血液傳播逐漸成為主要傳播途徑;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AIDS正通過吸毒、、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從性別角度看,女性感染者呈現急劇上升趨勢;從年齡分布情況看,25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感染者的感染率逐年增加。在這種流行態勢下,即使身處象牙塔中的學生,也不免要面臨HIV感染的處境,所以,這是開展AIDS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時代背景。
2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數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了解到目前護生對AIDS一般知識的掌握上,如:“AIDS的醫學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與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會傳播HIV”,“使用安全套可預防AIDS”,對AIDS的三種主要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有較好的理解,但對某些問題,如一般接觸能否傳播、蒼蠅蚊子及其他昆蟲是傳播媒介等認識較模糊。這表明護生AIDS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也反映出在預防AIDS健康教育上的某些弱點,為今后開展AIDS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提供了依據。在對待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態度上,部分護生存在著排斥、歧視和恐懼心理。有更多的護生對AIDS過分擔憂,甚至有人明確表示今后不愿從事接觸AIDS病人的工作,這將給社會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護生作為未來的護理人才,在為大眾提供預防AIDS知識方面應該走在其他專業人員的前面,護生還是對其他學生進行AIDS同伴教育的很好資源,必須具備扎實的AIDS知識基礎。
3 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在歷年的衛生保健課程教學進程中,都會專門開辟一堂2課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講座,并獲得一些心得體會。
3.1 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面:AIDS已經導致了眾多的社會問題出現,我國相關部門針對AIDS的方針政策較多,授課教師必須有所了解,最好能通讀相關的文件,通過學習來把握授課的尺度與方向。授課教師掌握一定儲備量的人文知識和社會心理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使教師在課堂上因勢利導,游刃有余。
3.2 教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現代醫學是一門專業多、分類細、門類齊全的自然科學,它充分體現了現代科學發展快速的特點,AIDS與生物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皮膚性病學、傳染病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多門學科都有密切聯系。豐富的專業知識會讓教師在講授時能夠做到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授課過程中知識的傳遞也將變得富有層次感,獲得的課堂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3.3 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授課:理論聯系實際的授課方法歷來深受學生的歡迎,它貼近現實,活潑生動,教育意義深刻,學生可以從中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授課的前提是信息源必須準確無誤,信息資源的錯誤引用會導致教師在課堂上信口開河甚至誤導學生。AIDS的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傳統媒體、個人或他人的社會經驗等多種途徑獲得。
3.4 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主要指多媒體,多媒體技術介入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使AIDS相關知識的課堂傳授變得更加感性和精彩,授課的知識面與知識涵蓋量得以大幅度擴增,授課效率也得以提高。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使以往很多抽象的板書與語言皆難以表達的知識點得到了形象的解答,如HIV的生活史與致病機制,因為通過動畫的形式來開展教學,使難度變小,而錄像的介入則可以讓學生親眼目睹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的病人或吸毒者,以及相關的癥狀,最大程度地加深學生對AIDS的了解。總的來說,多媒體的使用既讓教師得到了一個靈活實效的工作平臺,也讓學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學習與實踐。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4
[關鍵詞]吸毒人群;艾滋病個體化健康教育
本組實驗中入組40例吸毒人群,研究課題是吸毒人群艾滋病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研究所隨機選擇40例吸毒人群,時間2018年7月初~2019年6月底,回顧性分析,均知情同意,男女比例是30∶10,年齡23~58歲,中位年齡26.5歲。
1.2方法
均開展艾滋病個體化健康教育:利用問卷調查,了解吸毒人群一般情況,涉及性行為、吸毒行為、艾滋病相關行為、艾滋病相關知識、艾滋病相關態度等,調查時間是教育前、教育后。醫護人員應經過培訓,為2~4名吸毒人群實施個體化、面對面健康教育,共計2次教育,間隔時間1~3天,圍繞艾滋病相關知識進行,包括預防措施,應根據吸毒人群特點,開展針對性講解,耐心回答問題[1-3]。
1.3統計學方法
本文綜合分析了入組吸毒人群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x2檢驗,計算數據過程中使用SPSS19.0軟件,表示方式分別是(x±s)、百分率(%),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2結果
教育后對比教育前,艾滋病知識得分情況、對艾滋病態度均明顯提高,差異明顯,P<0.05。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5
【摘要】 目的了解寧夏某高校回族與漢族大學生對性病、艾滋病知識掌握程度,為進一步開展性病(STD)和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據。方法在某高校整群選取102人回族、328人漢族大學生進行性病、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調查問卷。結果對STD和AIDS一般知識知曉情況及AIDS的傳播途徑回族大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于漢族大學生;對獲得AIDS知識來源以來自可視媒體、報刊雜志、宣傳展覽等社會性傳播媒介為主。結論應考慮民族因素及學生的知識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
【關鍵詞】 性傳播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健康教育
為了掌握寧夏某高校大學一年級不同民族對性病、艾滋病知識認知狀況,了解其影響因素,以便制定適宜的健康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健康教育活動。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新入校1個月大學生中抽取448人,其中回族102人,漢族328人,其他民族18人;男生236人,女生212人,年齡18-21歲。
1.2內容:
包括性知識、艾滋病知識以及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等。
1.3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抽到班級為單位,按人數發放調查表。答卷時不輔導、不暗示、不討論、不記名,一次填寫完成,專人等候,答完即收卷。統一篩選、整理,使用SPSS軟件分析。
2結果
2.1問卷完成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表480份,其中收回完整的問卷448份,其回收率為93.3%。
2.2回、漢族大學生性病、艾滋病基本知識水平:
除了健康人可以攜帶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否為傳染病、使用可以預防艾滋病、預防控制與自己無關回答正確率,回、漢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有關性病、艾滋病一般知識水平回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回、漢族大學生對性病、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識水平:
見表1。表1回、漢族大學生對AIDS傳播途徑回答正確率比較
2.4回、漢族大學生獲得AIDS知識的來源:
獲得AIDS知識主要來源,以來自可視媒體、報刊雜志、宣傳展覽為主,來自父母、同學朋友、醫療部門和學校教育較少。除了報刊雜志、宣傳展覽、父母、同學朋友這4項知識來源以外,回、漢族大學生差異有顯著意義(P
3討論
本結果顯示,艾滋病基本知識及防治知識水平漢族學生高于回族學生,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不同民族接受艾滋病知識的機會及自我保健意識的差異造成的。提示,應加大本地區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努力尋找適合于各民族學生的宣傳教育形式和內容,以加快艾滋病知識的普及。
正確認識傳播途徑對于阻止性病、艾滋病在人群中的傳播、流行以及采取個人防護措施至關重要。表1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民族學生對STD、AIDS傳播途徑知識的正確了解水平參差不齊,說明對傳播途徑的宣傳效果不足。回族大學生對日常生活用品(剃刀、理發工具及牙刷等)有關的血液傳播途徑及非STD、AIDS傳播途徑(接吻、共用衛生間及游泳池等)的正確認識程度與漢族大學生相比有顯著差異。提示,急需提高本地區大學生STD、AIDS傳播途徑的正確認識水平,加強對日常性生活接觸傳播和宣傳教育,并不斷補充新知識,使他們更全面地掌握STD和AIDS的各種知識,從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不同民族大學生有關STD和AIDS知識的來源主要是可視媒體、報刊雜志、宣傳展覽等社會性傳播媒介,而來自父母、學校、朋友的宣傳很少,這與有關報道一致[2-4],這提示STD和AIDS的教育應有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進行。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里受教育,而學校教育在學生知識獲取及行為形成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他途徑所無法比擬的。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對不同民族大學生進行了對比研究,回、漢族大學生對STD和AIDS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均不容樂觀。提示我們在今后學校開展健康教育課時,應把不同民族學生的教育作為重點。
參考文獻
[1]李晉.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37(1):73-75.
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6
【摘要】新時期結核病控制的策略目標是“高治愈率”、“高發現率”,而重點是突出“高治愈率”。要實現此目標關鍵是對肺結核病人進行嚴格的短程督導化療管理(DOTS),而對于病人成功的治療管理離不開健康教育。本文闡述了將健康教育應用于肺結核病人治療管理的作用、內容、方法和結果。
【關鍵詞】結核病;健康教育;治療管理;作用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近年來結核病在我國乃至于全球仍處于高發期,而我國80%的肺結核患者來自農村。治療期間開展健康教育目的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對控制傳染源、提高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健康教育的內容與作用
1.1 健康教育對肺結核患者的心理指導作用:年輕患者一旦確診后往往表現以下幾種心理反應:否認、消極、自卑、焦慮、恐懼等。首先否認自己患有傳染病,怕別人知道后另眼相看,怕被老板炒魷魚,怕同事朋友遠離,怕傳染給家人,怕給家人帶來經濟負擔。擔心學業、前途,戀愛、婚姻等受到影響,于是就出現消極自卑,沉默不語,不愿和同事朋友相處。
老年患者認為自己老了,對治療缺乏信心,忽視治療,缺乏合作,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老年患者,聽傳聞亂投醫用藥,不去專科醫院治療,失去治療佳機,使病情加重,反而加重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
然而結防專業人員不僅要了解年輕患者及老年患者的心理反應,還要掌握結核病治療新知識、新對策,更要掌握現代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要善于運用醫學心理學去觀察、分析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針對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開展健康教育。耐心地向患者說明情緒對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即愉快的心情可以促進食欲和睡眠,使得身心得到充分的調理,防御機制和抗病能力得到恢復。并向他們介紹治愈的病例,抗癆藥物的效果,使他們對治療充滿信心。
1.2 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強對肺結核患者的管理:肺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以呼吸道傳播為主,患者大聲說話,打噴嚏,咳嗽吐痰,痰液飛沫中帶有結核桿菌,健康人吸入肺中可引起感染,每個傳染源每年可傳染10~15人,有些患者缺乏這些衛生常識,不能克服隨地吐痰的不良行為。督導管理醫生可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結核病癥狀體征、傳播途徑,并向患者提出生活行為指導:(1)教育患者建立健康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不要對著他人,防止飛沫傳播;(2)囑咐患者加強營養,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及新鮮水果蔬菜,勞逸結合,遵從醫囑。(3) 教育患者備專用飲食,生活用具。食具要沸煮消毒。書籍、衣物在陽光下曝曬消毒6小時。從而幫助病人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培養他們的健康意識、樹立健康的責任心,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
1.3 健康教育有助于肺結核正規治療:結核病是一種慢性病,無論是口服用藥還是靜脈用藥,療程均較長。結核病的治療原則“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全程”。有的患者求治心切、急于求成,以為打針快,對全程服藥缺乏足夠的信心。有些患者癥狀好轉或出現副反應或經濟困難,就自行中斷用藥,這樣容易形成復發,導致難治性與耐多藥性肺結核的產生。管理醫生應不失時機的對這些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病人規律用藥,讓患者知道結核病不規律用藥的危害。
1.4 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復:結核病易復發,所以當患者出院時醫務人員必須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出院指導及相關知識教育,使患者在出院后能正確的按醫囑繼續治療和護理。同時做好健康教育是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周期,減少醫療費用途徑之一[1]。所以醫務人員根據不同的患者、病情,應正確地、全面地做好出院的指導及健康教育。
2 對肺結核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
回顧開展多年的健康教育工作,我們發現過去對結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多采用簡單的向患者單方面傳播知識,往往忽視患者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接受需求和接受效果、忽視信息反饋,結果工作做了不少,效果卻不滿意。近年來,針對結核病的現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逐步形成適合結核病患者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2]。
2.1 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方法 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宣傳方法,如一對一的口頭宣傳(即醫務人員與初診患者面對面交談15~20min,復診時面對面強化宣傳15~20min);根據不同結核病類型印制不同的健康教育處方,使患者可以彌補因文化水平低和記憶力不好所帶來的困擾,觀看科普錄像帶,門診發放宣傳單、宣傳畫,定期刊出黑板報等。
2.2 人文化的教育觀念 隨著現代結核病控制理論的普及,人文化的健康教育理念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在對結核病患者的教育過程中,注重宣傳教育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風俗習慣而異、不強求一致的方式方法,力求適應他們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倍感親切的情感下自愿接受防癆宣傳,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對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衛生保健意識差受到陳規陋習影響和約束的患者,一般的宣傳方式很難使他們接受,因要用各種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圖畫進行宣傳以達到講的清楚、聽的明白的效果。
3 討論
3.1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項治療措施落實到患者的治療活動中。內容可伴隨治療過程循序漸進開展,如在確診階段可幫助患者了解結核病的病因、癥狀、診斷標準。在治療階段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合理、有效咳嗽、咳痰的意義。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對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樹立正確的健康信念。消除患者治療期間的負性心理,保障規范用藥,盡早發現藥物毒副作用,縮短病程,使患者早日康復、減少疾病傳播,對控制結核病的發病有重要意義。在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技巧。交流時聲調應平和,語速適中,用詞通俗易懂,應注意通過身體姿勢與體態結合,并有預先的環境準備,給患者創造一個和諧寧靜的氛圍,在予以信息支持時,一次信息量不能太多。
3.2 在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發生轉變的今天,健康教育已成為解決當今公共衛生問題的首選對策,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和疾病監測,作為預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戰略[3]。事實證明,結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是控制結核病行動的先導,關系到防癆事業的興衰。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積極開展對肺結核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