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1
1現階段我國畜牧業養殖過程中環境污染現狀
1.1管理力度不夠,污染治理效果欠佳
我國雖然在很多地區都已經開始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監督和管理,但是由于監督管理力度不夠,環保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與控制,這樣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會助長養殖戶無所顧忌的心理,非常不利于我國畜牧業的環境污染控制。
1.2畜牧飼養人員環保意識淡薄
在畜牧飼養過程中,飼養人員是行為的主導者,他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是實現環保問題的關鍵,但是目前我國很多畜牧飼養人員本身的環保意識就非常淡薄,環保技術掌握不夠,加上地方環保部門管理力度不夠,因此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2畜牧業產生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2.1強化畜牧生態保護的管理監督力
度在畜牧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當地監管部門及管理人員必須要強化管理意識與管理力度,定期開展環境治理與管理工作,運用科學的方法掌握污染情況,為我國畜牧業生態保護提供更多的依據。
2.2強化畜牧業生態保護工作指導
在強化監督管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給予環保工作更多的指導,畜牧業治理環境污染問題需要遵循防治結合的原則,我國長期以來都是先污染后治理,這對于環保治理影響很大,基于以往的經驗,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理措施,并給與這些養殖戶科學的指導和幫助是非常必要的。
2.3科學化排污處理
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排放處理不科學,很多養殖場在排污處理上采取的措施不夠完善,從而加重了污染問題。可以采用沉淀池、沼氣池等低成本、高成效的方法,同時還可以采用柵欄、厭氧及沉淀等工藝,對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糞便、污水等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污水處理需要兩級以上的沉淀池。畜禽糞便采用沼氣或生物肥進行處理,糞污處理設施要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糞便污水達標排放標準畜換算:1個標準畜=1頭牛(馬、驢、騾)=5頭豬=10只羊=100只雞=50只兔=500只(鴿子、鵪鶉)。養殖場(小區)的排水系統應實行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統分離,在場區內外設置的污水收集輸送系統,采取暗溝布設。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應堅持種養結合的原則,經無害化處理后還田,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場(小區)產生的污水經處理后向環境中排放,應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在畜禽養殖場與農田之間,應建立有效的污水輸送網絡,通過車載或管道形式將處理(置)后的污水輸送到農田,要加強管理,嚴格控制污水輸送沿途的棄、撇和跑、冒、滴、漏。畜禽養殖場污水排入農田前必須進行處理(采用格柵、厭氧、深沉等工藝流程)。進行沼氣發酵,對沼渣、沼液應盡可能實現綜合利用,同時避免產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時運至糞便貯存場所;沼液盡可能進行還田利用。污水輸送的暗溝,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污水的消毒處理采用非氯化的消毒措施,要注意防止產生二次污染物。污水的凈化處理應根據養殖種養、養殖規模,清糞方式和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選擇合理、適用的污水凈化處理工藝和技術路線,采用自然生物處理的方法,達到排放標準。畜禽產生的糞便經厭氧發酵殺死病原微生物后充分還田。
2.4積極推廣“環保養殖”
在養殖戶中推廣環保養殖的理念,引入有利于環保工作的高效有益微生物與墊料等設備,這樣動物能夠將糞便直接排放在發酵床上,再利用其挖掘及扒爬等本能將這些糞便進行有效的翻動,加之人工輔助,使畜禽糞尿的有機物質得到充分分解和轉化,真正實現糞污零排放。
3結語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2
關鍵詞 污水處理廠;惡臭;離子除臭;污泥
中圖分類號 X70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271-0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地污水處理工作迅速有效地開展,污水處理廠數量明顯增加。城市污水處理廠作為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最基本而有效的途徑,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河流污染的必然舉措,但其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又因自身產生和排放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國家環境保護部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中明確提出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列入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該文通過分析污水處理廠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
1 出水水質無法滿足達標排放
綜合分析導致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超標的眾多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2個方面。
1.1 進水水質發生變化導致尾水超標
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超過1 000 mg/L、總氮超過200 mg/L、總磷超過100 mg/L。由于企業的超標亂排,加上污水廠的現有監控設施配置缺失,往往在事故發生后才發現,造成污水處理廠生化微生物活性下降,甚至生物相破壞,污泥膨脹,最終導致出水水質惡化,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要求,并對水環境及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微生物群體受到沖擊毒害嚴重時,可能一兩個月都無法恢復正常的有機物降解能力,最終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污水無法達標排放。
針對上述問題,相關管理部門應強化點源治理,特別要制訂和落實點源重金屬、磷的減排措施,進而確保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的穩定。
1.2 處理裝置運轉不正常導致尾水超標
污水處理廠的各處理單元都發揮各自特有的功能,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可能導致尾水超標。因此,污水處理廠從初步設計階段就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范要求,保證工程、設備質量。但也存在由于出現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如雙回路停電、突發性自然災害等情況,將導致污水未經處理而超標外排的情況,此時應要求部分排水企業或全部停止向管道排污,以確保水體功能安全。
2 臭氣污染影響
污水處理廠在運營期間會產生一些臭氣,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用地緊張,很多污水處理廠周圍緊鄰著住宅區或者商業區,因而其惡臭污染備受各方關注。要控制污水廠的臭氣污染,必須從其惡臭來源、排放規律等方面著手,進而確定適宜的污染治理措施,將其污染影響降至最低。
2.1 惡臭來源、成分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厭氧或缺氧的條件下發生腐化,隨著水流的流動散發出惡臭,污水廠各處理單元都會不同程度地向周圍環境散發惡臭。相關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區(污泥濃縮池、污泥脫水間等)與污水進水區(進水泵站、隔柵、曝氣沉砂池等)產生的惡臭氣體,無論在臭氣產生量上,還是在排放強度上,均高于其他處理單元[1-2],具體結果如圖1所示。
臭氣成分復雜,其中包括了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硫醇)、含氮化合物(如氨)以及含氧有機物(如醛、酚)等多種物質。在進行污水處理廠臭氣分析時,大多選擇硫化氫、氨、甲硫醇作為臭氣強度的參考指標。
2.2 惡臭排放規律
惡臭排放強度與多種因素相關,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工藝不同,產生的臭氣成分和濃度也不同,掌握惡臭的排放規律,對控制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染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長泥齡工藝(如氧化溝)臭氣產量低于短泥齡工藝(如常規曝氣工藝)[3],好氧工藝低于厭氧工藝。此外,污水處理廠內惡臭物質的產生與季節和溫度存在直接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當水溫分別低于18、21 ℃時,污水中的H2S和NH3的排放濃度基本為零[4]。因此,當污水廠的水溫低于18 ℃時,可以適當考慮調整惡臭處理裝置的運行時間來節約成本。同時,雨天也可以降低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染物濃度。
2.3 惡臭污染評價
惡臭污染是通過人的嗅覺而引起的不愉乃至影響人體健康的一種感覺公害,目前衡量惡臭污染的程度主要包括3種指標,即臭氣濃度、臭氣可忍耐度和臭氣強度。其中臭氣強度是惡臭污染的主要評價指標,臭氣強度等級是以嗅閾值為基準將臭味強度劃分等級,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分級方法由日本環境廳提出,其將臭氣強度劃分為6級,具體如表1所示。
污水處理廠各處理構筑物產生的惡臭氣體對整個污水處理廠及其周邊地區都會產生污染影響。以日處理量為10萬m3的污水處理廠脫水機房為例,其每小時的臭氣散發量按脫水機房容積的3~5倍計算[5],臭氣中的H2S散發速率約30 mg/s。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中推薦的預測模式估算,H2S隨距離衰減的情況如表2所示。
從上述衰減結果可以看出,在最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污泥脫水機房H2S濃度衰減300 m以上,其臭氣強度方可接近1級。此外,由于臭氣組分復雜,臭氣濃度是各種惡臭污染物和異味的綜合反映,而惡臭污染物濃度預測結果只是單一污染物的反映,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惡臭物質濃度預測的結果優于臭氣濃度評價結果,也就是說即使惡臭污染物計算值比較理想,但人們的反應卻是臭味明顯。因此,在惡臭評價時,應該采取現場嗅聞與預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4 常用的惡臭污染治理措施
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幾年污水處理廠在設計階段便從減少惡臭環境影響的角度出發,對主要的惡臭排放單元泵房、格柵、污泥濃縮池等加蓋收集經除臭裝置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離子除臭法、植物液除臭法、生物除臭和化學除臭等。
2.4.1 離子除臭法。利用惡臭氣體多為還原性物質,容易被具有較強氧化性的氧離子氧化化學特性,利用離子發生器產生氧離子,有效氧化分解空氣中的污染因子,去除異臭味。離子除臭系統包括空氣過濾、離子發生器、廢氣處理裝置以及相關配套通風機組成,該裝置凈化過程如圖2所示。
對于污水處理廠來說,上述凈化過程可用于提升泵房、格柵間、沉砂池、脫水間等部位的除臭。以污泥脫水間為例,其在工程上的布置如圖3所示。
目前,離子除臭工藝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上海白龍港水質凈化廠、桃浦污水處理廠、濟南北園污水泵站等均采用上述工藝對臭氣進行處理,處理效果良好,對硫化氫的去除效率大于90%,對氨的去除效率大于70%。
2.4.2 植物液除臭法。基本原理(圖4):將一些特殊天然植物提取液霧化,讓霧化后的分子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能[6]。溶液的表面不僅能有效地吸咐空氣中的異味分子,同時也能與被吸附的異味分子發生分解、聚合、取代、置換和合成等化學反應,使其立體構型發生改變,削弱了異味分子中的化合鍵,使之失去臭味。植物除臭劑與異味分子H2S和NH3的反應式如下:
該方法用于惡臭治理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影響因素,即霧化程度、噴灑位置、噴灑量。霧化通常有專門的機械設備來完成,噴灑位置、噴灑量則是根據工程實施經驗確定。植物汁液法不用增設氣體收集裝置、電耗少、占地少、操作方便,很容易在已建脫水機房的基礎上安置、增設植物汁液必要的設備,北京排水集團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即采用該種方法對脫水間進行惡臭處理。
2.4.3 生物法。生物脫臭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降解臭氣物質,適合去除污水處理廠產生的臭氣物質。生物濾池除臭是目前研究最多、工藝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生物除臭方法[6]。該除臭法是在適宜條件下,利用附著大量微生物的固體載體(填料)吸附、處理收集到的臭氣,使臭氣物質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其工作流程如圖5所示。
生物濾池法除臭技術具有運行費用低、處理效率高、無二次污染、操作管理簡便等優點,應用很廣泛。廣州某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預處理區、二級處理區和污泥處理區分別設置了生物濾池,以去除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臭氣物質。
3 污泥污染
污水處理廠在利用微生物進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同時,也將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水處理技術是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及物理化學方法,將污水中的大量污染物轉移到剩余污泥中,其實質是污染物的相對轉移,即將可溶性的污染物從水相轉移到固相中[2]。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如果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經過雨水的侵蝕和滲漏作用,極易對地下水、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2]。
2002年頒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要求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處理,并對厭氧消化、好氧消化、好氧堆肥3種穩定化處理后的污泥控制標準進行了規定。
城市污泥的處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倒海和農業利用等,前3種方法由于場地的限制、費用昂貴、造成二次污染等因素而難以實施或被禁止[2]。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鈣及有機質等營養物質,其作為農用資源前景廣闊,有利于城市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功能的復雜性,城市污水處理廠接納的污水類型也千差萬別,工業廢水連同生活污水一同經市政排污管網匯入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中難免會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隨著處理過程的逐步深入,有害物質就會轉移到污泥中。因此,城市污水處理廠在排放污泥時,應對污泥進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成分分析之后再決定其具體去向。
4 結語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泥等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切實有效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控制,需要從產生規律、環境條件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地研究。同時,還需加強政策法規的建立和監督工作,做好污水廠的正常管理工作。通過政策管理和技術防控手段綜合治理,解決好污水廠的環境污染問題。
5 參考文獻
[1] FRECHEN F B.Odor inventory of Germany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odor flow rates and odor emission capacity[J].Wat Sci Tech,2004,50(4):139-146.
[2] 桂紅艷.城市污水處理廠對周邊環境污染及防治初步研究[D].廣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
[3] 郭靜,梁娟.污水處理廠惡臭污染狀況分析與評價[J].中國給水排水,2002,18(2):41-42.
[4] 眭光華,李建軍,孫國萍.城市污水處理廠惡臭污染源調查與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8,2(3):399-402.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3
【關鍵詞】 電磁輻射 環境污染 微波輻射 屏蔽 防護
1 電磁輻射概述
電磁輻射污染又稱電子霧污染、電碰波污姿,是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渡發射塔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微波爐、收音機、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家用電器工作時所產生的各種不同波長頻率的電碰渡。這些電磁波充斥在空間,可以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人體細胞就會被大面積殺傷或殺死,所阻被稱為電磁輻射污染,已成為環境污染中的重要內容。
2 電磁輻射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
2.1 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危害
高壓線、變電站、無限通信發射系統等設施大量的向環境中發射電磁輻射或產生電磁場,使環境中的電磁輻射問題越來越嚴重,從而產生了電磁環境保護問題。工廠中更多、更強的電氣和電子設備不斷地輸送或者消耗著幾十到數百萬千瓦的電能,伴隨著極強的工頻廠、強低頻諧波場,以及各種低頻脈沖場。
2.2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暴露在強電磁場中會出現一些有害效應,其中包括白內障、體溫調節響應的過荷、熱損傷、行為形式的改變、痙攣和耐久力下降。并把電磁輻射引起的危害按機理分為兩大類: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1)熱效應。如果電磁輻射能量吸收速率很慢,人體經過自身的熱調節系統把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就不致引起機體升溫而產生相伴的熱效應。反之,若能量吸收過快,人體自我熱調節機制不能及時把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就會引起體溫升高,繼而出現熱效應。當功率密度大于100mV/cm2時,將出現熱效應。(2)非熱效應。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吸收的電磁輻射能似不足以引起體溫升高,但仍出現許多癥狀。這類效應大致可以解釋為:電磁輻射作用于人體神經系統,影響新陳代謝及腦電流,使人的行為及相關器官發生變化,并進而影響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及生殖和代謝功能,嚴重的甚至會誘發癌癥。
3 電磁輻射對環境污染的現狀
(1)電磁輻射能量的密度越來越大。據相關調查顯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電磁輻射強度呈逐步上升的趨勢,電磁輻射能量的密度也越來越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已開始造成影響,電磁輻射能量的增大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2)關于電磁輻射所產生的糾紛。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輻射的防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于所居住的周圍環境的電磁輻射,更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關于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引起糾紛的主要有:高壓輸變電設施建設在人群密集的地區、移動通信站建設在社區里、電磁輻射污染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等等。所有這些情況使電磁輻射污染的糾紛越來越多。(3)電磁輻射設施環境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城市在不斷建設發展,而建設中的城市離不開電磁輻射設施的發展,使得電磁輻射設施的環境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例如,廣播電視、無線通信建設在城區當中,使得居民區的場強越來越高;高層建筑的衛星天線等,對高層建筑同樣會產生電磁污染。
4 應對電磁輻射的措施
4.1 盡快完善針對電磁輻射的相關法律法規
以往的相關法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需要了,對于新建立的電磁輻射法規,要對電磁輻射污染源以及其輻射特點進行充分考慮,把電磁輻射風險作為重要原則來進行落實,并且要把保護人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健康為重點,建立關于電磁輻射的相關法規。
4.2 對電磁輻射進行屏蔽與接地防護
(1)單元屏蔽與接地。1)震蕩回路的屏蔽。由于高射頻的加熱設備一部分產品的電容器是放在機箱外的,所以會形成一個強輻射源,還有大部分的加熱設備的震蕩箱門由于散熱的需要在夏天均需打開箱門散熱,而這樣易導致電磁泄漏。為此,需要采用銅、鋁等材料進行全封閉屏蔽,要求屏蔽材料要采用單獨的多點接地形式。2)高頻輸出變壓器的屏蔽。在機箱外的調頻輸出變壓器,一般采用屏蔽罩進行屏蔽,這些屏蔽罩可用銅網做成,用銅條做罩體的支架,將兩者進行妥善連接并進行接地保護。3)工作電路的屏蔽與接地。 工作電路是指工作感應線圈,要對其采用自動啟閉的屏蔽罩進行防護,這是因為受操作工藝的限制,對工作電路不能進行全屏蔽。另外可以將次級部分進行接地設置,也能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2)整體屏蔽與接地。一般來說,根據工藝條件和操作要求,整體屏蔽的方案一般有兩種:1)設備整體屏蔽方案。設備整體屏蔽方案是指采用金屬板或網支撐屏蔽小室,將射頻設備進行屏蔽,此類射頻設備包括半導體外延爐、微波爐、高頻焊接等設備。2)屏蔽操作室方案。該方案是對作業人員進行的整體屏蔽,可用金屬網或金屬板做成林免提的屏蔽室,將所有控制部分引入屏蔽室,作業人員在屏蔽室進行操作。
4.3 吸收防護
吸收的目的是降低電磁輻射的強度,是利用特殊的吸收材料將地磁輻射中的微波吸收掉,從而減少電磁輻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吸收材料的防護一般用在微波設備的調試上,吸收材料一般在塑料、橡膠、陶瓷等材料中加入適量鐵粉、石墨、木炭與水調制而成。這樣微波在調試時,在場源附近就能將輻射能量大幅度衰減下來,避免了較大范圍空間的污染。
4.4 加強對電磁輻射知識的普及力度
對于居室內以及城市空域的電磁輻射,都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無味、無色、無嗅,這樣的特點使人們容易對其進行忽視,而在忽視的同時,內心會涌起一陣恐慌,于是,關于電磁輻射糾紛的事件逐步發生。因此,鑒于此,有關部門有責任把電磁輻射相關知識進行普及,使人們在了解電磁輻射對人類所產生的危害之外,對電磁輻射的來源及應用有個科學的認識,并創造出安全的電磁輻射環境。
5 結語
綜上,生活當中電磁波的輻射越來越嚴重,這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周圍環境都構成了較強的影響。因此應加強對電磁波輻射的研究,并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減少電磁波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林慧嬋,宋占澤,房俊旭,于兆麗.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與防治[J].科協論壇,2007.6.
[2]邱秋.我國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7.3.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4
關鍵詞:加油站;環境污染;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各級公路的飛速發展,汽車保有量逐漸增長,汽車加油站也變成城市發展中的一部分。一方面,加油站為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另一方面也帶來空氣、水體、土壤等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安全環保合規性問題日益突顯。基于此,本文從當前加油站環境建設中存在的污染危害入手進行原因分析,跳出相關的解決措施改善我國加油站環境污染提供改善政策。
二、加油站環境污染現狀
(一)加油站大氣污染分析
城市污染問題中霧霾是當前社會發展中直接表現形式之一,其中汽油資源的揮發是形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元兇之一。加油站運行過程中在地下油罐中存儲的石油主要以液體的形式存在,但汽油的揮發造成空氣中環境污染源豐富,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石油污染污染工序可分為以下幾種(損失率均以汽油為例):儲油罐在裝卸料過程中由于儲油罐與外部氣溫環境之間的壓力作用較大,從而導致儲油罐的封口處的密封成果較低,導致環境污染,大量的油體蒸發成為氣體上升到大氣中,這種現象稱為儲油罐呼吸,它造成的烴類有機物排放量超出正常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限定;其次,加油作業過程中,油體導入油罐中時使油體中的d大量有毒氣體揮發嚴重,從而對大氣環境造成空氣污染。
加油員在為客戶車輛加注油品時,尤其是顧客自己使用自助加油機時,可能發生油槍滴灑現象;計量員在接卸油品過程中,未能及時關閉閥門而造成油品泄漏現象。這些油品揮發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另外,有些加油站冬季使用鍋爐取暖,燃料燃燒產生煙氣,主要污染物為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加油站車輛排放尾氣等,都會帶來大氣污染。
(二)加油站水體及土壤污染分析
一方面加油站油體揮發對空氣造成影響,使空氣中二氧化硫和石油烴成分增多,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另一方面,加油站將油罐掩埋于地下,石油輸送管道掩埋于地下,當油罐、管道發生氧化后,石油泄漏使石油中致癌物質,甲苯等多種有害物質直接流入土壤中,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嚴重,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
在加油、接卸油品過程中,跑冒滴漏產生的油污經過水沖洗后,如果未能正確處理并進入油水分離池,直接進入排水溝、河流和池塘等,由于油分子集中在水面上,形成油膜,會破壞水的自凈功能,造成水變黑發臭,極大的影響了生態系統,對周邊居民的生活也造成威脅。
加油站的油罐和管道進行掩埋,使油罐和管道掩埋在經過土壤氧化作用后,造成油罐、管道氧化嚴重,使汽油泄露,對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土地正常使用,增強了土壤的酸性程度,會導致地下土壤及水體受到嚴重污染。
油罐及管線清洗過程中產生的污水,不送至專業的污水處理廠,私自違法排放;留存的油樣不做回罐處理,亂排亂倒,都會造成土壤和水體的環境污染。
三、加油站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利用油氣回收系統,提取油蒸汽二次利用
油氣回收,按照油氣中含有有害物質的含量再次應用的要求對油氣進行回收利用。一次對直接從油罐車中揮發出來的油氣資源進行二次回收;二次對經過一次回收的油氣進行重新提取,對一次提取的油氣進行再次提取,進一步提高了油氣回收的質量性;三次油氣回收(即后處理裝置):第三次油氣回收是指通過后期資源整合等多重手段,例如:提純,萃取等形式進行油氣資源的最后質量把握,實現油氣資源的二次綜合應用。一次、二次、三次油氣回收系統總稱為: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道道關卡嚴密地鎖住了油氣的揮發。理論上說,傳統加油站每加1000升汽油,就會有1升揮發到大氣中,油氣回收系統系統,不僅使人們免受油氣污染之害,也為締造藍天工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利用防滲罐池及雙層罐設施,防止地下油罐滲漏。
防止油品滲漏污染地下水及土壤的措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加設防滲池,另一種是采用雙層油罐。2015年4月2日,國務院正式《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其中第八條第二十四款明確規定:“地下油罐應當實施雙重油罐、管道保護,加強油氣資源管理與綜合應用。”
防滲池,是埋地油罐專門設置的能夠起到二次防滲油氣應用管理保護作用的池子。在池子底部應用鋼筋、混凝土進行防滲池子建設,然后將油罐放置池子中水資源充實的資源進行油體防滲工作處理,從而對油氣資源的防滲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降低油罐滲漏造成的污染。
雙層油罐比普通單層鋼制油罐更安全、環保,其采用鋼制強化玻璃纖維制雙層結構,在內部鋼殼與外部強化玻璃纖維層之間,數值薄膜化處理,將現代生物應用工程技術與加油站黃靜污染管理措施相結合,實現加油站油罐管理的自然化發展,同時其配備了高級泄漏檢測儀,一旦內部產生泄漏后,傳感器能夠感應泄漏流向流量產生警報預警,此時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切斷油罐供應的相關供應系統,降低油罐滲漏造成的污染性,實現油罐安全運行,并且保障油罐使用的環保性。
(三)加強日常管理,杜絕污染環境的不安全行為發生。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5
一、網絡出版的溫室氣體污染主要來自發達國家
網絡出版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發達國家,此結論的基本依據在于該產業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連,推動這一技術的跨國企業是污染的直接獲利者,而擁有這一實力的網絡出版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與歐洲的跨國IT企業。數據顯示谷歌、蘋果、亞馬遜、臉譜和微軟等最大的20家西方跨國網絡媒體/IT公司,其溫室氣體污染幾乎占據全球整個行業的一半。像臉譜、谷歌這樣的跨國巨頭,在全球各地都分布著其龐大的數據庫系統,只要有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數據庫系統。數據顯示,一些國際跨國企業的大數據中心的用電量相當于18萬個家庭的用電量總和。這些數據中心規模之大從外太空都能看到,而且有越來越擴張之勢。數據顯示全球網絡數碼資訊投資2013年為5000億美元,到2020年數碼資訊總量將會達到現在的50倍,數據庫是其主要投資對象之一。西方網絡媒體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主要表現在數據庫的擴張。首先是向發展中國家擴張,特別是向經濟發展較有活力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擴張。以中國的香港地區為例,2010至2011年的數據庫容量增加了18%,其中谷歌正在香港修建一個30萬平方英尺的數據中心,這個投資3億美元的巨大工程直到2013年才將真正完工。再次是在西方國家內部擴張。其次是在母公司所在國擴張,如美國網絡媒體云集,中西部區域2012年預計數據庫擴張達到13%,因為位置與能源價格低廉等原因,中部芝加哥、西部加州等區域云集了大量數據庫中心,如微軟公司正在芝加哥興建的70萬平方英尺的龐大網絡數據庫中心,這些都是美國本土的跨國公司。最后是在其他發達國家擴張。在北歐各國,這一區域的網絡數據庫一直增長迅速,2012年數據中心用電量需求將增加35%。以瑞典為例,該國有3萬個服務器機架,占地10萬平方米,該國數據庫每年投資額在2.5億至3億歐元之間,而排名靠前的卻是臉譜、谷歌等美國網絡媒體。相對來說,由于科技實力、文化影響力等諸多原因,幾乎看不到發展中國家網絡媒體的擴展痕跡。
二、網絡出版的固體污染及其主要去向
1.網絡電子器材污染物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首先,帶有污染的電子制造產業被安排在發展中國家,把環境污染毫無補償地留給發展中國家。以2011年在中國移動手機市場銷量排名第三的蘋果公司為例,這個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IT制造商,在美國居然沒有一家生產廠房。其在美國的核心業務為軟件開發與產品設計,卻把產品硬件生產全部外包給代工廠,多為美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成品在世界各地銷售,蘋果公司通過資本回收完成再生產,把蘋果商品產生過程的生態成本毫無代價地留給生產地。以蘋果iPhone手機為例,其毛利率為行業平均利潤的2倍以上。在中國,蘋果所賺利潤占全部利潤的60%~70%,而外包公司富士康毛利率僅為2.8%。然而,在華的巨額利潤并未使蘋果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蘋果公司在華的第二方合作企業有近百家之多,卻在短時間內發現健鼎(無錫)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常熟金像電子有限公司、華通電腦(惠州)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等27家供應商有環境污染問題,制造了武漢南太子湖污染、東莞生益電子萬噸固體污染等。[4]移動網絡裝置也主要在中國生產并占有環境成本。2011年中國手機銷售量為2.8億部,核心動力在于智能手機的更新,即添加了上網功能。其中,中國手機市場受關注程度前三名分別為諾基亞33.4%、三星為17.6%、蘋果為11.2%,[5]這三家境外跨國公司穩定地占據著中國大陸60%以上的手機市場關注度。對于中國大陸來說,這些產品都不是本地品牌,主要的利潤都被外來企業占有,而生產廠家卻在中國大陸范圍內。以諾基亞為例,這個遠在北歐的知名品牌在中國建有六個研發機構和四個生產基地,員工超過6000人,不僅生產的手機滿足中國大陸市場,還供應全球其他區域,其流程與蘋果公司如出一轍。其次,發達國家的電子產品使用過后主要運回發展中國家銷毀,從而再一次無償占有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成本。一份國際非政府組織十年前對中國南方電子垃圾的調查報告發現,這些電子垃圾主要來自歐美國家。在1998年,美國有2000萬臺計算機作廢,電子垃圾有700萬噸,有50%~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銷毀。歐洲學者研究發現電子垃圾每年增加3%~5%,是城市固體垃圾增長的3倍,多數都運往發展中國家銷毀,因為這些國家的法律滯后。[6]美聯社的調查發現,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與馬薩諸塞州,已經明確禁止焚燒與掩埋電腦顯示屏等垃圾。當地規定了回收補償,即一臺廢舊電腦需要向回收處繳納30美元的回收補償,且需本人送到回收站。這些被收集來的廢舊電腦以循環利用之名,一半以上的廢品運送到發展中國家銷毀,[7]從而無償占有當地生態修復成本。另一種方式是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制造電子垃圾。像微軟、谷歌等跨國公司有成千上萬的員工工作在發展中國家,每人使用多臺電腦。微軟全球至少有5萬名員工,每人平均同時使用2臺電腦,每臺電腦不到3年就要報廢一次,垃圾也多是直接在發展中國家銷毀。電子固體垃圾給發達國家積累了財富,為發展中國家積累著貧困。目前使用與廢品電腦中,很少有成分可以被再利用。美國2007年市場的一份調查表明,2.06億件廢舊電腦部件中,僅有630萬件可以勉強被利用,在重量上僅占18%。移動電子產品的利用率更為低下,1.40億個廢舊部件,僅有1400萬個可以被回收,重量上的再利用率僅為10%。2008年的美國共產生316萬噸的電子垃圾,僅有43萬噸可以被勉強再回收,回收率僅為13.6%,剩余的86.4%只能被焚燒或填埋,然后通過雨水、植物吸收等又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8]之所以稱之為勉強被回收,是因為回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對任何環境都產生長遠的傷害。電子垃圾當中有1000多種物質,絕大多數對人體是有毒的,并會對空氣、土壤、水源與人體造成長期影響。因此,發達國家以“回收”之名運到發展中國家銷毀,因為可回收利用部分少,工人每天只有1.5美元的工資,卻積累了長期的環境成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A)等的調查顯示,中國有大量的土壤被重金屬污染,跨國企業的龐大規模及其對資源的吞吐能力對此負有更大責任。日本的經驗標明生態恢復需要巨大的成本,以該國熊本縣為例,為了修復當地58萬公頃淤泥重金屬污染區,歷時13年花費485億日元去修復,[9]而且對于生態修復來說,這些僅僅是一個開始。
2.煤電垃圾對發展中國家造成大量污染
如前文所論證,因為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造成當今世界IT產業的制造產業主要設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加大發電來維持其正常的工業生產。由于科技水平的總體落后,我國主要依靠的發電能源是煤炭,這一數值2007年為77.7%。這個比例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是美國、德國44%煤炭發電比例的將近1.75倍。比之其他重視環境問題的發達國家,這個比例更大,如愛爾蘭的火電比例占該國總電力的22%,瑞典為20%,荷蘭為19.5%。這集中體現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清潔能源利用上的科技水平差距。相比之西方有些國家的可清潔能源發電比例來看,德國核能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比例為38%,美國的核能電力為40%,瑞典有高達59.9%為可再生能源,20.1%為核能。我國在此領域有相當差距,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煤,而超過50%的煤炭消費用于火力發電。這相當部分在為其他發達國家的工業生產付出代價,而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IT產業尤為突出。因為在2007年全球IT產業的8.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中國為1.89億噸,占全球總數的23%,比美國與加拿大同期總和的1.56億噸還要高21%,是歐盟各國總和之1.15億噸的1.6倍。煤炭發電過后的固體垃圾之粉煤灰,給我國帶來十分嚴重的環境污染。粉煤灰中含有銻、砷、鋇、鈹、硼、鉻、鎘和汞等20多種有毒重金屬,數量巨大且影響廣泛。我國自然環境復雜多變,一遇到連續陰雨、干旱揚塵抑或監管不力,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從而嚴重污染周圍的環境。但產生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結果,中國獨自承擔了世界范圍內相當比例的制造業生產,這一點是不能忽略的。生產基地集中在中國,相應的環境負擔也會集中到中國。[10]中國是世界工廠,事實上是“世界污染了中國”,我們從網絡出版體系的污染分析就可以清晰得出這一結論。
三、我國應對網絡出版跨國污染的措施
與網絡媒體相連的IT產業屬于朝陽產業,其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大的提升。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2008年的調研數據來看,到2020年,全球該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將提升至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同時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比2007年的2%增加2倍。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將面臨著更大的壓力,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措施,以對抗網絡出版領域的環境殖民主義。
1.完善我國環境法與簡化公害訴訟程序
首先,完善我國現有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法規,讓跨國企業在華環境污染數據回歸公眾輿論監督。信息透明是對企業實行環境污染監督的核心環節,但現行法律需要改進。從2003年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到2008年實行環保部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較為詳細地規定了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要求,給一些大污染企業造成輿論壓力。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強制性企業信息定期披露制度,那些跨國企業及其供應商則憑借其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貢獻而傲慢拒絕公眾信息公開的要求,蘋果外包公司在武漢的南太子湖等數十處的污染均表現出這些問題。另外,跨國企業常用“商業機密”為托辭,拒絕信息公開與公眾監督。在發達國家,企業環境信息必須是強制公開的,美國有《毒性物質排放清單》、英國有《環境保護信息自由法》、德國與挪威都有《環境信息法》、歐盟有《環境信息公開指令》等。[11]其次,簡化環境公害訴訟程序、增大環境公害賠償力度。像武漢名幸電子這樣的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放心大膽往南太子湖排污,即使造成周邊民眾生活用水困難也沒有顧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公害賠償程序復雜,且訴訟限制在受害者范圍內舉證。受害的草根階層普遍舉證能力不足,從而導致公害訴訟的流產。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各級法院接收公害訴訟1700多起,其中環境污染糾紛占1/3之多;這些訴訟在法院絕大多數不予立案,屬于無效訴訟。因此需要我國法律上簡化公害訴訟程序,擴大公害舉證范圍。印度法律允許綠色公益律師、非政府組織、環境受害人與媒體人員等組成的強大的民間力量所形成的公益訴訟,規定“任何公民或社會團體都可以向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提出申請,尋求對這一階層的人遭受的法律錯誤或損害給予司法救濟。”[12]另外,還要提高我國現有環境公害賠償限額。紫金礦業污染的公害賠償僅有900多萬元,因為我國有賠償上限,使得很多企業認為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渤海灣漏油事件傳來積極信號,媒體公布公害賠償達到16.83億元的數額,用于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這是中國公害賠償的里程碑,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2.強化非營利機構的監督機制
要想牽制企業的行為必須和其最核心的利益——利潤聯系起來,因此,需要通過構建一個公眾輿論監督的平臺來牽動其核心利益,從而使得其自私的污染行為有所收斂。
首先,強化非營利民間力量在監督環境污染中的作用,主要是允許環保非政府組織(ENGO)參與輿論監督。實踐證明政府和市場兩個層次仍有盲點,提供私人商品的企業與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會經常出現二元結構失靈的狀況,如“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等現象,表明市場唯利是圖的弊端與政府剛的有限性,這就出現了第三種結構——非政府組織。環保組織在我國經歷梁從誡先生1993年成立的自然之友,再到馬軍先生2006年成立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通過兩代人的努力已經開始了對污染企業環境監督的三元架構格局,一大批跨國污染企業曝光于公眾視野之內。事實證明,環保組織不受市場利益和權力的支配,能夠較好地糾正環境污染監督領域二元結構失靈的現狀。2011年秋季席卷中國媒體的事件“蘋果的另一面”,最早就是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1月份的調查報告所確立起的話題,起到IT產業污染監督的議程設置功能。在印度也是如此,在這個多語言的國家里,真正在環境議題領域對全國媒體起到議程設置功能的是該國的非政府環保組織——科學與環境中心(CSE)。
環境污染及措施范文6
關鍵詞:城市環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氣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ason analysis;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中圖分類號: X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城市環境污染問題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十分緊密,涉及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加快城市環境建設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城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仍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由此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
1 我國城市環境面臨的主要污染問題
1.1 城市空氣污染
世界衛生組織對全世界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進行了測定,中國的北京、蘭州等8個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氣環境污染而引發的各類投訴不斷上升。2008年1至8月份僅北京市反映大氣污染的投訴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訴總量的63%。我國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每年全國因城市大氣污染導致的超額死亡達17.8萬人。煤氣燃燒污染、工業廢氣、工地揚塵、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氣污染60%。70%源于機動車尾氣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
我國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嚴重污染城市水體。據統計,近幾年全國污水排放量超40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近200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超過200億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引發了多種疾病,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據監察部統計,近幾年全國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眾上訪達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國除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環境公害。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調查證明,地區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貝,該區域高血壓發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國多數城市處于中等噪聲污染水平,全國209個省控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處在43.6~66.6分貝之間。城市噪聲污染投訴在各類環境污染投訴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4 城市固體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問題已成為全球城市建設和人類生活最嚴重的公害之一。據專家統計,中國的668個城市,2/3都在垃圾環帶的包圍中。現在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已由“節約型”向“拋棄型”轉變,垃圾的產量越來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長,超過世界平均增長速度。
2 造成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公共基礎設施薄弱
許多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供熱、煤氣、排水、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和公共綠地等,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一些應用常規技術就能很容易解決的環境問題,如煙塵、污水、垃圾等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預見性的總體規劃
由于沒有周密的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致使城市功能分區混亂,或沒有很好執行城市總體規劃有關的各種功能區和工業合理布局規劃,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有些城市的工業區建設在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上側,使城市受到工業廢氣的嚴重污染。大多數城市由于歷史原因,工廠與居民區混雜,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經常處在工業污染物的影響之下。工業廢氣排放時造成我國城市大氣質量普遍較差的主要原因。固體廢棄物污染在大城市越來越突出,這種污染一主要與煤的開發和使用有關。
2.3 技術水平低,能源消耗嚴重
企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技術改造嚴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現象。我國能源利用率低,單位產值能耗大。歐盟的能源利用率為40%,美國為51%,日本為58%,我國只有30%。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按億美元產值消耗的標準煤(萬噸)計算,日本為4.35,德國為4.86,英國為7.31,美國為10.69,我國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許多應該回收利用和循環使用的大量廢棄物排入環境,這既浪費了能源,又污染了環境。
3 我國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要從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出發,運用綜合的對策、措施來整治、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以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
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落后,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環境建設城市環境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的原則,積極建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設措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發展城市煤氣化和集中供熱。改進道路交通,建設垃圾處理設施,不斷提高城市環境保護的能力。同時,還要大力植樹種草,提高綠化覆蓋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凈化能力。
3.2 針對相應的污染性質,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結構,大中城市要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進西氣東輸沿線城市積極利用天然氣。加快城市供熱、供氣能力建設。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區內新建燃煤電廠和其它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企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逐步提高并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區要綜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相互影響。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 、硬化,加強建筑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制度。
(2)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質的計劃,重點保護城市飲用水源。一般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質旬報制度,環保重點城市要實施生活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報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證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體交換、維護城市濕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達標。綜合運用價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節水、污水處理及其資源化,創建節水型城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嚴禁超采地下水。
(3)加強對建筑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督管理。限制機動車、火車市區鳴笛,對造成敏感建筑物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聲污染。
(4)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等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在優先實施垃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礎上,推行垃圾無害化與危險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一般城市的醫療廢物必須全部實現安全處置,鼓勵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3.3 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全民發動,提高公民環境意識,養成環保生活行為和經營行為。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制作主題欄目,播放環境和交通專門節目,罰劣揚善,培養公民“環保人”和“現代都市人”形象。要充分將群眾發動起來,造就聲勢,形成氛圍,可以組織城市綠色志愿者隊伍,上街入戶宣傳,形成規模和制度。從我做起,規勸他人,養成環保生活行為和經營行為。真正形成全社會講衛生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風氣。
參考文獻:
[1]蔡寧.影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根源[J].環境導報,1996(5).
[2]李西建.城市環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