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1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驅動因素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5

推動低碳城市發展,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十三五”期間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自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以來,北部灣經濟區借助區位和政策優勢,積極推動經濟發展,2015年其人均GDP達到了54737元,是2008年的2.86倍,超過2015年全國人均GDP水平(49351元);2015年其城鎮化率也提高到約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4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43元,正逐漸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區域。當前,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包括鋼鐵、化工等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點的傳統產業,其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以及因此造成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已不利于推動北部灣經濟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轉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增長方式、能源消費方式,合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和改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借助發展低碳經濟的契機,運用低碳技術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實現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更好地提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本文擬從2008-2016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各項污染指標分析入手,對比分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現狀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對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的驅動因素展開論述,以期助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發展與長遠發展。

1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的成效及現狀分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工業結構的“資源化”和“重型化”現象對其節能減排目標的按期完成造成一定影響,經濟區需要從工業治污、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等方面尋求突破口,經濟增長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逐漸轉向創新驅動轉變,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動低碳城市的發展。在我國的海灣中,北部灣水質優,與2014年相比,2015年北部灣水質不斷好轉,一、二類水質占比達98%;2015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85%;2016年防城港市環境空氣質量全區排名第一,連續兩年居全區首位,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5%,同比提高5.3%;2016年1-11月,南寧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6.7%,“南寧藍”成為常態。

1.1“三廢”排放狀況

雖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工業廢水排放量也從2008年的26850萬噸降至2014年的16055萬噸,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也增至72%,但是也要看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仍普遍不高。同時,北海主城區原有的191個雨污合流排放口,目前已消除135個,但仍有56個雨污合流排放口沒有消除;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為100%,水質為優,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新增城鎮污水收集管網150多公里,生活污水日處理量達7.38萬噸;南寧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提升至85萬立方米/日,市區生活污水處理量在今年1至9月已達2.0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21%,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保持在96%,提前實現自治區要求的95%以上的考核目標。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由2008年的126404噸升至2014年的130079噸,用液化氣人口也從2008年的4229000人降至2014年的2038800人,供氣總量(人工、天然氣)由2008年的2688萬立方米升至2014年的12562萬立方米,用氣人口也從2008年的373300人升至1290100人,從占比率上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用氣方式已經發生大幅轉變,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8年的133600噸降至2014年的81382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為低碳城市的建設貢獻很大力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14年的工業固w廢物綜合利用率也大幅增至98%,較2008年上漲了26%,對工業廢物利用率普遍較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也增至93.12%,北海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幾乎達到100%的無污處理,欽州在生活垃圾無害化還沒達到90%,防城港生活垃圾無害化也才剛達90%。

1.2建筑節能改造狀況

“十二五”期間,廣西重點推進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新建居住建筑節能178.6萬噸標煤,新建公共建筑節能169.4萬噸標煤,既有公共建筑建造節能17萬噸標煤,節能型照明、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70萬噸標煤,相當于節電130.3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74萬噸;新建綠色建筑1466萬平方米,綠色建筑示范項目112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64.9萬平方米,均超額完成“十二五”目標值,但公共機構辦公建筑改造69萬平方米,較規劃目標值還差11萬平方米,其他民用建筑改造12.1萬平方米,剛完成規劃的60%。“十二五”期末,廣西21個設市城市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均完成了“限粘”任務(“限粘”是指限制使用粘土制品的墻體材料),有68個縣城規劃區范圍內完成了“禁實”任務(“禁實”是指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實心頁巖磚);提前完成了國家要求的任務,全區共關停淘汰762家落后燒結類墻材生產企業、25家蒸壓灰砂實心磚生產企業、52家年單機單班在2.5萬立方米及以下的混凝土砌塊生產企業,折算共淘汰117.5億塊標準磚,實現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能耗下降20%的目標,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墻改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1.3植被綠化狀況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綠地面積由2008年的37899公頃升至2014年的6838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由2008年的10477公頃增至2014年的21202公頃,占廣西整體的綠化覆蓋面積比也由2008年的42%升至2014年的49%,平均每公頃綠地日可以吸收1.767噸二氧化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14年植被綠化每日吸收二氧化碳量達到3.75萬噸左右,年固碳能力為1349萬噸二氧化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增至39.26%,較2008年增長率增幅超過10%,2015年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森林覆蓋率年超過50%,自然碳匯作用明顯,但距《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2020年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60%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其中防城港不斷壓縮圍填海總量,增加生態保護空間,擴增紅樹林和海草床修復恢復工程,兩年來紅樹林面積增加了26公頃,紅樹林面積共達3000多公頃,海草床面積擴大至70多公頃。

2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的驅動因素分析

驅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的動力及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各方面:

2.1新材料、新能源推動和環境污染壓力

2015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工業產值占比依舊很大,其比重從高到小的順序依次為防城港(73.1%)、欽州(51.9%)、北海(50%)、南寧(39.46%)。能源是工業發展的動脈,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是影響城市實現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區域地理特征,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一直處于能源不足狀態,培育發展新動能,對鋼鐵、水泥、礦產、電力等高耗能、高排污工業部門進行能源技術創新改造,開發新材料,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技術產業,進而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在眉睫。同時要積極推動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逐步加大清潔能源的利用比例與供應量,改變傳統以燃煤為核心的產業鏈,使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等新能源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建設增添新動力,并成為推動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2.2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需要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推動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2015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城市的第二產業占比都較大,其中,南寧39.46%、欽州51.9%、防城港73.1%、北海50%;且較2008年,J州、防城港的第二產業占比還大幅上升,而北海雖有下降但依舊很高。需要將城市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經濟效益差、占地大、密度低的工業企業轉移至符合規劃的工業聚集區,推動鋼鐵、煤炭、水泥、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傳統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同時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出發,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通過發揮技術創新、加強管理、更新改良生產設備等途徑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生產能耗,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更好地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3構建生態綠色宜居城市需要

一個生態綠色宜居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資金等,更好地推進低碳城市的發展,而低碳城市的發展又能更好地促進生態綠色宜居城市的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城市可以根據自身功能定位、發展條件、經濟基礎等積極打造低碳城市發展模式。如2016年南寧市生態宜居水平不斷提升,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其堅持“生態立市”,全面建設生態南寧、中國綠城,打造中國最具特色的“水城”;北海市致力于打造高品質的區域性國際濱海旅游城市,打造“美麗北海?生態鄉村”;欽州市定位于建設樞紐港,發展國際貿易;防城港主打工業發展,但防城港鐵腕治污,對環境違法“零容忍”,對違規排放企業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依規罰款,有效地推動了低碳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積極打造生態綠色宜居城市,更好地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

3結論及啟示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在“三廢”排放、建筑節能改造、植被綠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效,但是仍存在諸多的不足,同時由于受到新材料、新能源推動,環境污染壓力,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可持續

發展需要,構建生態綠色宜居城市需要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更具急迫性。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低碳城市發展。首先,應最大化發揮各城市自身優勢,明確低碳城市的發展方向,集中人才、技術和資金,結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發展優勢產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第二,借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等對外平臺,積極引進外資、技術,加大投資力度和創新平臺建設力度。第三,要加強廢棄資源的回收開發利用力度,繼續推廣綠色出行、綠色交通,改變出行方式,加大對新建筑節能環保材料的使用,普及低碳思想,對家庭新建節能建筑給予適當的節能補貼,推廣太陽能的使用。第四,企業要創新生產技術,升級技術裝備,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設備,在工業垃圾、污水排放處理上,嚴格要按照環保要求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董友濤.創建低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研究[J].經濟論壇,2013,(1):5862.

[2]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EB/OL].http://,20160408.

[3]南寧:“南寧藍”成為常態[EB/OL].http://,20170207.

[4]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北海市主城區雨污合流排放口整治細化方案的通知[EB/OL].http://,20160809.

[5]防城港空氣質量兩年連居全區之首[EB/OL].http://,20170208.

[6]中國南寧.1―9月我市污水處理率保持96%[EB/OL].http://,20151022.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2

關鍵詞:雙城;系統動力學;交通;經濟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two cities”pattern of mainly downtown for major city and new district for vice city came up by Lanzhou city,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nzhou by the traffic on macro-level between two c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society economy, employed population, traffic, we established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road accessibility's impact tendency on the economics of Lanzhou city between two cities, we collected the data extensively, ensured the parameters of each subsystem model, made the in linear analysis of total output value and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by using of SPSS.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in Lanzhou city, the policy scenario adjustment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Simul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increase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atio, establish convenient and high-capacity road between new district and major district in Lanzhou, shorten the distance economic region between two cities,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between two cities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the first industry but has a great promo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Key words: two cities; system dynamic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0 引 言

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強調并重點部署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我國擴大內需和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推進器,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必然對作為重要先導的交通運輸提出新的時代要求。在城市發展中,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區域經濟良好運行和不斷發展的先決條件。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某地區的交通運輸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在多方位、多層次上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而系統動力學更為適合研究經濟模型,它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就避免了微觀層面上的局限性。

近日,國務院批復了《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根據這一規劃,蘭州市定位為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由此確定到2020年,蘭州市將建設形成“雙城”格局:主城為蘭州中心城區,副城為蘭州新區。在此背景下,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蘭州市新城區與主城區的交通通達性與蘭州市經濟之間的關系,并對其中各個反饋機制建立交通通達程度與經濟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政策情景調整仿真,助力蘭州市“雙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和意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入我國的。在近四十年里系統動力學在區域經濟與交通的相互關系研究方面,F.W.C.J. van de Vooren[1](2004),在分析經濟與交通之間的關系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宏觀經濟模型,分別對增大道路通行能力、增加交通運輸費用、發展公共交通這三個情景展開分析,論文認為投資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根本驅動力,在經濟的增長過程中,地區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交通基礎設施的超負荷運行將會造成出行時間和出行費用的增加,同時也會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王利芳[2](2005),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進行道路客貨運輸需求供給與國民經濟相互作用的系統模擬研究,從而定量研究道路運輸與國民經濟相互作用變化規律。趙旭[3](2007),以交通運輸系統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分析了交通運輸系統資源整合基礎,以環渤海地區為例建立了系統動力學模型,從增加交通運輸投資比例、調節產業結構、增加投資貢獻率等方面進行了政策模擬。吳群琪[4](2010)、李婧[5](2007)都在研究中引入了“運輸通道”這一概念,但具體的研究對象不同。前者以高速鐵路對綜合運輸通道的作用為研究對象,研究得出高速鐵路不僅加快了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相互銜接,而且可以使各交通方式在結構上達到最優;后者主要利用空間經濟學引力理論,通過建立經濟影響模型來定量估算運輸通道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程度。張敏[6](2010),以經濟圈交通系統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經濟圈交通系統的演化規律,以關中―天水經濟圈為例建立系統模型,論文認為增加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比例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最大,而提高公路投資比例對GDP的推動作用最明顯。Edward Calthrop等[7](2011)對交通運輸投資的成本效益分析進行了研究,論文認為僅局限在交通運輸系統內進行投入產出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投資方式和勞動力市場都將對交通運輸投資的凈收益產生巨大影響,建立了一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在稅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響下,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影響。謝偉杰[8](2011),充分分析交通運輸系統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以珠三角區域經濟與交通運輸為研究對象,建立了系統動力學模型,得出珠江三角州的交通運輸體系的不斷完善,對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貢獻。龐金燕[9](2014),探究了同城化交通與區域經濟的相互影響關系,以X區域為模型的研究對象,建立同城化交通對X區域經濟影響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論文認為建設同城化城市間的交通干線,將會加速X區域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長。

國內外學者對于區域經濟與交通運輸的關系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進行了研究,不論是從定性方面還是從定量方面,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基于“雙城”的背景定量研究“雙城”的連通程度對經濟的影響還鮮有人涉足。

2 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構建

系統要素的確定是建立模型的前提與基礎條件。從宏觀上確定蘭州新區至蘭州主城區交通通達程度對蘭州市經濟的影響因素,建立社會經濟、就業人口與交通投資政策等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而確定該系統的邊界時,由于城際鐵路剛開通,還沒有相關的數據供參考,所以只考慮了蘭州新區至蘭州主城區的主要運輸載體―公路的連通情況。各要素之間因果關系如圖1所示。

相比上面的因果關系圖,系統流圖是一個包含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運動系統。蘭州市新區至蘭州主城區的交通通達程度和蘭州市經濟兩者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影響著社會經濟系統的變化過程和演進發展方向。如圖2所示。

3 參數的確定

在確定參數時,通過回歸分析、表函數等方法來確定,如表1所示為各參數之間的方程關系式。

除了表內的參數外還有交通影響因子1、2、3,而這三個因子均使用表函數(公里里程)。

3.1 社會經濟參數

所謂模型參數估計,就是調試模型的過程,不斷改變模型中的參數,觀察模型的行為隨時間是否發生變化。如果變化,則說明仍然需要繼續調試參數;當模型參數繼續增大或減小,模型的行為都不隨著改變時,認為這個臨界值就是模型的參數值。

(1)初始值的確定。根據《蘭州市2014年統計年鑒》確定模型初始值,以2011年統計的數據為例,其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量如表2所示。

(2)選取《蘭州市2014年統計年鑒》中2009~2014年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時間序列數據如表3所示。

為了得到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線性關系,設GDP為自變量,固定投資總額為因變量,利用SPSS軟件進行一元回歸分析。得到方程式Y=1.081X-509.214,R2=0.982。說明該回歸分析有效。如圖3所示。

根據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政策和表4、表5可知,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在近幾年變化幅度很小,因此各取2014年的增長率0.09和0.14,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異常,但還是取2014年的增長率0.01。

3.2 就業人口參數

本文中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需要蘭州市三產就業人口的比例以及就業人口數量。下面根據《蘭州市2014年統計年鑒》來估計就業子系統所需參數。

由表6和表7可知蘭州市2008~2013年蘭州市一產就業比例逐年下降,二產就業比例在26%左右徘徊,三產就業比例穩步上升。因此在模型中假設三產就業比例在短期內增長幅度不大,取二產就業比例為26.75%和三產就業比例為53.05%。

3.3 交通子系統參數

蘭州新區至蘭州主城區的道路建設有蘭秦快速通道,全長51公里,投資為51.1億元,2013年5月開建。白銀至蘭州新區至永登公路,全長83.1公里,投資69億元,2014年開建。中通路,全長84.25公里,投資170.55億元,2015年開建。

蘭州新區至蘭州市主城區的道路里程在2011年已有的道路為中川機場至西固快速路、省道201線、中川機場至城關快速路等三條,總里程為157公里(此數據是從谷歌地圖中測量所得)。

4 歷史檢驗

為檢驗模型的合理性,對該模型進行歷史檢驗。本文對2011~2014年三大產業生產總值進行歷史檢驗。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

對2011~2014年三大產業GDP的仿真結果進行相對誤差分析,相對誤差均小于5%,符合歷史檢驗的要求,因此該模型可以代表系統運行的情況。

5 模型的仿真模擬

正如MATLAB被稱為矩陣實驗室一樣,系統動力學也被稱為政策仿真實驗室。通過變動模型中的交通投Y政策因子,來觀察結果的輸出并與基礎情景進行比較,分析政策實施的效果。

5.1 基礎情景

根據蘭州市基礎數據標定的參數值、初始值等參數輸入模型,運行本模型。其仿真年限設定為2011~2025年,輸出結果如圖4所示。因為GDP1的曲線變化在圖4里不是很明顯,所以把GDP1的輸出結果單獨顯示,如圖5所示。

由模型輸出結果分析可知,蘭州市三大產業年生產總值在未來將保持迅猛增長,由表9可知2018年的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到2025年,生產總值相比2018年又翻一番。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到2020年占全市的比重達到64.9%,這與蘭州市人民政府報告里的發展目標一致,這一結果再次證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如圖6所示。

5.2 基礎情景與情景一的對比分析

為了仿真加強“雙城”交通連通程度對蘭州市經濟帶來的影響,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交通投資比例,在基礎模型中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比例上增加0.1,將輸出結果與基礎情景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情景一的結果如表10所示。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3

【關鍵詞】統籌城鄉 城鄉一體化 成都市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不僅體現了經濟水平的絕對增長,更體現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二三產業逐漸發展壯大,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但是在經濟總量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了地區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基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城鄉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如何協調城鄉共同發展便成為了重中之重。成都市作為中西部經濟金融中心,在2003年全面推行統籌城鄉工作,發展獨特的成都模式,2007年被批準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本文選取成都市進行案例分析,結合具體數據分析城鄉一體化對成都市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案例分析

(一)成都市統籌城鄉的主要措施

成都市作為我國西部經濟中心,區域經濟發展對整個西部地區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成都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年―2007年,第二階段在2007年之后。

從2003年起全面推開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工作,主要的重點在于政府主導,以外力推動為主的城鄉規劃、政策制度、公共服務一體化,這一階段的主要措施歸納起來就是以“六項政策”為原則,推進“三個集中”,建設“三個重點工程”:

(1)提出“六項政策”: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保證、以農民身份轉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

(2)推進“三個集中”的發展模式: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以實現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土地經營規模效應,并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3)建設“三大重點工程”的內容和目標:“農業產業化工程”,實現傳統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農村扶貧開發工程”,構建多元參與的農村扶貧開發機制;“農村發展環境建設工程”,推進城鄉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均等發展。

第二階段在2007年之后,這一階段的改革著力于農村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構建,選擇以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主要通過確權頒證來更好的實現土地流轉,作為綜合配套實驗改革的突破點。2008年開始土地確權,在有效的體系建立后,從2010年起推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的收益,同時土地規模化、現代化的經營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動城鎮化進程。

總的來說,成都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對土地確權頒證,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設立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機制。以發展較好的區域作為起步點,確立優勢產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另外再配以農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二)成都市統籌城鄉效果分析

成都市根據上述原則,實施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后,使得城鄉一體化進程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和顯著成效,本文接下來將對城鄉一體化目前的進展及效果進行分析。

(1)城鎮化率顯著提升,開創城鄉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首先,我們通過圖1反應的城鎮化率的結構變化來看看成都的城市化歷程,2002年的城鎮化率僅有35.5%,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在2003年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后,城鎮化率有了一個顯著提升,2007年時已經迅速增長到53.56%,約是2002年的1.5倍,2007年之后進一步的土地流轉政策使2012年新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達到60.2%。

從2002年到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007.4億元增加到573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59.4億元增加到410.6億元;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先后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實現了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根據城市化五階段論,此時標志著成都將進入成熟的城市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2)優化城鄉產業結構布局,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城市化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體現為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城鎮化率的提高,它會通過促進企業和人口的集聚,形成新的市場,從而拉動工業化發展。第一,企業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對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化需求,成為一種拉力,帶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所以城鎮化過程與第一產業向二、三級產業轉化的過程可以說是同步的。第二,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數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從而擴大消費。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釋放了大量需求,有力推動了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

圖3

圖2反應了2002――201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變化,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深入,總體來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遠高于2003年之前的水平。1978年,我國整體經濟水平落后,農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此時成都市的農業人口占比接近80%,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非農人口逐漸增加,但增速比較緩慢,而自2000年左右起,非農人口占比急速上升,在2011年左右,超越農業人口,其占比最終穩定在約60%的水平(見圖3)。

(3)推進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初步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為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穩妥推進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市場化改革,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在城鄉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確保了耕地總量不減少、糧食生產能力不下降,形成了用市場機制鼓勵引導農民保護耕地的內在動力。推動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市縣兩級現代農業發展、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物流投資公司,成立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渠道多元、機制健全”的投融資力量;制定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辦法,引入農業擔保和保險機制,增強了農業、農戶抗風險能力和銀行參與意愿,逐步破解了融資難題。農村市場化改革,促進了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的形成,賦予了農民相對完整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4)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成都市在近年的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城鄉公共服務公平化為目標,努力探索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利,公共服務。在統籌城鄉進程中,成都市政府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一是不斷完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擴大衛生醫療覆蓋面積,讓居民享受公共衛生服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二是加強教育投資力度,尤其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提升教師素質和管理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四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設施體系方便居民出行,加強綠化建設,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5)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都市圍繞“三次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對各區(市)縣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定位和重新布局,實行“一區一主業”,努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全市范圍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安排項目、資金、資源,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促進產業由主要依靠二產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向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轉變。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

雖然成都市在統籌城鄉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質的提高落后于量的增長。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化率顯著提高,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但市民化水平依然較為落后,由于長期存在的二元機構體制的影響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所以從觀念上、社會保障制度、生活方式上來看,大量農村居民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的生產生活中,依然存在城市內的二元結構。

(2)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管理比較混亂,產權界定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評估辦法和監督機制,不能充分維護農民權益。同時,缺乏通暢的信息交流平臺,融資困難,土地流轉范圍窄,規模小。

(3)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之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出現人口過多,環境破壞,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現象,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4)自然歷史文化保護不力,大力推進現代化,工業化發展,城市建設缺乏地方特色。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接下來的重點首先將放在提高城市化質量,通過完善農村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障體制,使其子女取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提升市民化水平,使進程農民在城市中有尊嚴、有歸屬感的生活,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認真落實確權頒證工作,使產權得以清晰界定,建立完備而明確的土地流轉辦法和有效的監督機制,使農民切身利益得以維護。最后,優化空間分布結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避免城市過度擴張,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維護自然歷史特色,保留城市文化。

參考文獻:

[1]洪銀興,陳雯.城鄉一體化的科學內涵[J].經濟研究參考,2003,(5).

[2]顧益康,紹峰.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3,(1).

[3]王偉.對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趨勢概念的重新解讀[J].菏澤學院學報,2010.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4

關鍵詞:經濟區協同發展 收益分配 體制機制 過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69-04

一、緒論

(一)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與評價

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階段,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它既包含了當地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也表現為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一般而言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主要由主導產業、關聯產業和基礎產業組成,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產業結構功能的變化和產業利潤的提高。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是由德國經濟學家杜能(J.H.V.Thunec)開啟,他在1826年發表著作《農業和國民經濟中的孤立國》,在該著作中首次提出區域的問題,自此后區域經濟學理論開始逐漸產生和形成。

(二)選題的研究目的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收益分配問題關系到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是區域合作能否長期實現的關鍵因素。國內外學者在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進行研究時,也是在肯定其收益分配機制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從整體而言,對區域經濟的收益分配機制的研究也是側重對其定性的分析,對其定量分析的較少。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整體收益的最大化,以整體帶動部分的發展,部分促進整體收益的提高,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各個部分經濟效益的探討,對經濟收益該如何分配、分配多少等方面都要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區域經濟和諧發展,避免因收益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合作問題。本課題就針對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機制進行研究,為實現成都經濟區收益最大化提供理論指導。

(三)選題的創新程度、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創新之處

當前,大量學者都在分析構建收益分配的必要性,認為進行合理收益分配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對合作收益分配方案的研究還停留在“原則”的羅列上,尤其對各合作成員如何分配收益以及分配多少等定量分析尚未研究。本課題主要從著眼于當前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如何進行收益分配,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分析成都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分配要素,并對每個分配要素進行分析,即分析這些要素對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影響。

(2)建立基于投入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法模型;基于實際貢獻大小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法模型;基于承擔風險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法模型。

(3)建立綜合以上三個因素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法模型。

2.理論意義及應用價值

成都經濟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環境日趨成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經濟合作的進展緩慢,究其原因是經濟區協同合作中沒能形成適宜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缺少經濟區協同合作收益分配機制。在研究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中,就需要對經濟區協同合作中的這個難點問題進行研究。

本課題在實際調查、把握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分析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支持成都經濟區協同合作模式穩定運行的收益分配機制。該研究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成都經濟區經濟活力,促進成都經濟區的建設,推動樂山經濟進一步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研究的必要性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社會經濟體制發展下的產物,是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戰略,符合我國的發展要求和基本國策,需要長期貫徹和落實。盡管目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無論是協同內容還是發展策略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方法的M一步創新和發展,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所產生的作用也會越來越突出。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的調控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充分發揮其優勢,實現各地區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區域整體效益的提高。

根據2010年簽署的成都經濟區社會保障區域合作的有關規定,成都經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市。我們采取簡單的博弈模型來進行分析。

第一種情況,這八個成員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以各自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設投資分別為a1、a2~a8,則成都經濟區總的投資量為A=a1+a2+a3+a4+a5+a6+a7+a8,由于同一區域距離較近和存在競爭關系,該經濟區投資后獲得回報會存在替代效應,因此各成員投資收益y(i)其中i表示第i個用1、2…8數字來表示的成員。就有:y=y(i)=d-A,其中d為常數。再設這八個成員的投資成本分別為b1、b2~b8,假設這些成員的投資成本都相等,即b1=b2=b3=b4=b5=b6=b7=b8=e,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策略就是各成員可以選擇各自的投資價值額,各方的博弈收益就是各自的凈收益H,即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成本。

通過對matlab計算出這些方式的最大值,然后得出方程的唯一解為a1*= a2*= a1*= a3*= a4*= a5*= a6*= a7*= a8*=d-e9,根據這個納什均衡的解,可以算出8(d-e)9,投資總量為,同時也能分別算出每個成員的最大收益和總體的收益。第二種情況是這八個市采取合作的態度,以區域經濟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設總體投資量為I,整個區域的收益應當為:y=y(i)×A -E×A=(d-A) A-E×A=(d-E)A- A2,得出收益最大化的最優解為(d-e)2,同時整個經濟區的總體收益。將情況一和情況二得到的總體收益進行對比,據此判斷。如果情況一大于情況二,說明情況一的不合作方式最優化。如果情況一小于情況二,說明情況二的合作方式最優化。

二、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體制機制研究

(一)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體制概述

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直接關系和影響到經濟區協同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具體的研究經濟區域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體制的過程中,都充分肯定了收益分配在經濟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性,都只是在定性分析收益補償機制,定量分析的很少,學者們都認為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的分配應具體從如何分配、分配多少以及如何補償、補償多少等作為協同發展的重點研究方向。

經濟區的協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整個經濟區共同的發展,實現經濟區域整體的收益最大化,所以在實現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明確考慮各個地方的經濟利益,即經濟區整體的發展帶動部分經濟的發展,而部分地區經濟的發展又促進整體的經濟發展,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包容的關系。在經濟區協同發展中,各個地區經濟難以有效地整合和統一是阻礙經濟區協同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嚴重地影響和干預了經濟區持續、穩定地協同發展。因此,只有加強對經濟區各地區經濟收益分配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收益分配體制,才能保障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促進經濟區各地區共同發展,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本節主要分析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一些基本的特點,闡述在收益分配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以及影響分配的幾點要素,根據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實際情況,探討適合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模式。

1.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特點

經濟區協同發展涉及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收益情況,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的幾點特點:

第一,具有協議性。經濟區發展協同收益分配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由多個區域組成的,收益分配實質也是一個協商的過程,經過具體的分析和協商談判,以確定合適的分配方案。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各個地區合作的穩定性和收益的公平性,綜合考慮各個成員的意見,避免產生不同的分歧點,影響經濟區域的發展。

第二,具有動態性。經濟區域協同收益分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收益的分配會根據經濟區在一定的時期內的收益情況而進行具體的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所投入要素的不同,經濟區域所產生的收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其收益分配補償機制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而不斷地調整。

第三,具有復雜性。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涉及各個地區的經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經濟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各個地區資金的投入、無形成本的投入、承擔的風險等各個方面進行評估,從而制定一個合適的、公平的收益分配方案。

第四,具有合作性。經濟區域協同發展是由經濟區域內各個部分相互合作而實現的,各個部分之間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關系,但在具體的收益分配中,又各自是一個競爭的狀態,所以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體制機制,保障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減少各個經濟區域合作成員矛盾,保障經濟區協同發展穩定性的必然要求。

2.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原則

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關系到經濟區域合作成員的收益分配情況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區域協同發展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所以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必須滿足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首先,要保障其科學性和公平性。經濟區協同收益分配不是盲目進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實現的,具有客觀性。同時,收益分配要從經濟區域合作成員在經濟區協同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所承擔的風險以及所投入資金等各個方面來考慮,要具有科學性和公平性。

其次,要遵循其動態調整原則。經濟區協同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投入的資本和對整個區域的貢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判斷的。因此,其收益分配原則也應該要滿足其動態調整性,保障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時效性。

再次,經濟區域合作成員要充分參與。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要考慮每一個組成成員的根本利益,在收益分配體制制定過程中,要聽取他們的意見,統籌兼顧,確保收益分配制度的完善性。在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標準和要求,遵循相應原則,充分考慮各個部分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收益分配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公平性,使各個成員、組織更加容易接受,更能發揮各個成員的積極性和參與率,保證協同發展的持續、穩定性。

最后,由宏觀主體主持分配的原則。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體制要保證其有效性,就需要建立一個相應的合作聯盟,根據各個部分在經濟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收益分配。在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中,各個區域都以追求收益作為協同發展的目的,各個成員的資金投入和區域貢獻也都是在一定收益的條件下進行的。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更加不可能依靠行政命令來實現各部分的利益讓步,因此,堅持宏觀主體主持分配的原則,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個部分的收益分配,依靠稅收等手段從獲益較多的成員中收取部分收益,將這些收益轉移給收益較少的成員,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提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時讓收益較多的地區帶動收益較少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區域整體的發展,促進經濟區域各成員間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和穩定性,保障各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健康性和持續性。

3.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要素

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都需要考慮其基本的要素,要起到其相應的影響力和作用,來保證收益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般而言,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要素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對整個區域的貢獻。經濟區協同發展本身就是各個區域合作發展,區域貢獻值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經濟區的收益情況,所以在進行收益分配時也要著重考慮合作成員的貢獻值,收益與其貢獻值之間是成正比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成員之間深入的合作,提高成員參與的積極性。

第二,各成員的投入。各成員的投入除了有形的資金和基礎設施以外,還包括人力資源和管理經驗等無形的資產,在進行利潤分配中,應合理地評估各成員的投入,以此作為收益分配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成員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

第三,各成員所承擔的風險。經濟區協同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風險和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在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要考慮各成員的風險承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將成員榮辱與經濟區域發展綁定起來,提高經濟區域抗風險能力和成員抗風險的積極性。

第四,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考慮其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主要是為了防止部分成員“偷懶”“搭便車”等行為的發生,既是為了提高成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是為了促進經濟區域的良性發展。

4.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分配描述

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是為了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了實現本地區經濟全面的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的收益而形成的協同發展、共同合作的模式,以保障經濟區發展合作收益和分享合作收益。

“合作收益”存在間接收益,經濟區人力資源的增加,貢獻值的提高等,在市場的宏觀調控下,實現各地區經濟的流動和分配。“直接收益”則是在協同發展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經濟收益,下面就主要對直接收益進行重點的分析和闡述。

經濟區域協同發展的經濟收益,主要是以稅收的手段形成的。在形成合作收益以后,根據各成員所做貢獻、投入成本、承擔風險、合作積極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出發,考慮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的合理分配。

(二)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階段過程模型

根據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基本要素:建立收益分配模式,并通過收益分配方案進行體現。由于收益分配是一個協商調整的動態過程,所以在考慮其基本的影響要素以外,還要綜合各成員的意見,以保證經濟區協同發展。如何保證收益分配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讓各個成員都能更好地接受,并且更快地實施和有效地合作,下文就擬構建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階段過程模式。

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模式主要由兩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要根據各成員參與的實際情況,從投入、

貢獻值、風險承擔能力和參與積極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完善收益分配方案,初步建立一個比較綜合的、合理的分配方案。第二階段,在初步形成分配方案以后,根據各成員的滿意度,對成都經濟區收益分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以提高方案的認可度。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市對有形資產的投入,表述a1、a2、a3、a4、a5、a6、a7、a8。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市對無形資產的投入,表述為b1、b2、b3、b4、b5、b6、b7、b8。其中,有形資產的估算主要表現為對具有價值和有形的實物形態的資產,無形資產的估算主要表現在具有價值的無實體形態的資產,如人力資本、品牌價值等。

1. 基于投入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法

在經濟區協同發展過程中,成都經濟區各個部分和成員都會投入相應的要素,以保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創造整體收益的物質基礎,以保證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各個地區在協同發展中,其投入多少與收益分配多少是成正比的關系。表示為:

ciai+bi=c1a1+b1=c2a2+b2=c3a3+b3=c4a4+b4=c5a5+b5=c6a6+b6=c7a7+b7=c8a8+b8

其中,i表示8個成員分別為1、2……8,ai+bi表示第i個成員的投入,ci表示第i個成員獲得的收益。所以,進而也可以推算這八個地區所獲得的收益,表示為:

其中,∑(ai+bi)表示8個成員地區的總投入,di表示第i個成員地區收益與投入的比例關系,根據多投多得、少投少得的原理,各成員地區收益與投入的比例應當相等。但各個地區的投入,也要確保其有效性,不能盲目地追求收益分配而投入,而是要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在整體規劃下進行科學、合理、有效地投入。具體而言,各地區的投入要由其投入要素、投入價值估算以及投入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系數三個階段確立。

首先,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案要根據各個地區投入要素為依據。主要包括:有形資產識別和無形資產識別兩個方面。簡而言之,有形資產識別是指投入過程中具體的、可量化的、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資產。而無形資產則是指無物體實質的資本性資產。如:人力資源、產品市場價值、商譽等。

其次,各地市投入要素價值估算。主要包括:有形資產價值估算和無形資產價值估算兩個方面。有形資產價值估算是指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各個區域整體規劃下的投入,是可以通過區域發展和各成員投入的有形資產進行具體地判斷和評估的。而無形資產評估則是考慮各地區人力資源的投入、商譽等無形資產的價值,無形資產的評估不能具體地依靠數據和資產進行評估,而是要考慮市場影響值,根據相應的評價法進行評估。

最后,基于投資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系數確定。收益與投入是一個成正比的關系,所以在對成都經濟區各部分區域進行收益分配系數確定的時候要考慮各成員的投入,以得出各個地區收益分配的情況。

2.基于實際貢獻大小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方法

各地市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實際貢獻的評估。在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區域環境和經濟情況的不同,各個地市在經濟區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有的地區起到關鍵的主導作用,有的地區則屬于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每一個區域其對經濟區發展的貢獻值是不盡相同的,有的起決定性作用,有的起輔作用,是一個促進與包容的關系。因此,在對各個區域利益分配時,既要根據實際情況,同時也要滿足統籌兼顧的原則,在保證各區域收益分配合理、公平的同時,對處于弱勢的地區要充分體現其貢獻值,以提高其協同發展的積極性,以整體帶動部分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區共同發展。

衡量貢獻大小的方法有:第一,比較各地區經濟收益在整個區域的比例。第二,比較各個區域收益增加值在整體增加值的比例。可以根據各地財政收入的多少,來確定實際貢獻的大小,設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的財政收入增加值為E1、E2、 E3、E4、E5、E6、 E7、E8,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可以得出公式,其中Ti即為各地市的分配系數

如上圖為2015年成都經濟區各城市財政收入情況,根據以上數據就可以衡量經濟區中各城市的貢獻大小。

3. 基于承擔風險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方法

基于承擔風險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方法主要有三個步驟:1.風險識別;2.風險評估;3.風險承擔。

第一,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的前提,一般而言,經濟區協同發展主要存在的風險有:市場風險、環境風險和合作風險、經營風險。每一種風險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這就要求各個區域在協同發展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預測風險,降低風險。

第二,風險評估。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在對風險進行識別后,就需要對風險進行充分地評估和衡量,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

第三,風險承擔。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可以量化各個地區承擔的風險,但還不足以進行相互的比較,需要對風險產生的損失進行量化。

4. 基于合作積極的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收益分配方法

將合作經濟性作為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一個考慮要素,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各個區域協同發展的積極性,以減少“搭便車”的行為,在進行收益分配時,要考慮各個成員具體的工作情況、任務完成情況,收益分配與工作狀態和工作完成成果是成正本的。各個地市積極程度的衡量,應由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合作盟委員會進行統一的評估,根據各成員協商的評判標準進行評判。

假設成都經濟區各城市的合作積極性的評估結果為F1、F2、 F3、 F4、F5、F6、F7、F8,按照經濟區內各城市所分配的合作收益與其合作程度成正比關系,可得基于合作程度的收益分配系數公式:

其中i=1、2、3、4、5、6、7、8分別代表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八個地市,Fi為各地市各自的基于合作程度的分配系數。

三、結語

經濟區協同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在相互合作和協同發展的基礎上,以部分促進整體,以整體帶動部分經濟的發展,以實現經濟的全面提高,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加強對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方面的研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提高經濟區收益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保證經濟區協同發展持續、穩定的一個核心依據。

本文通過對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各方面進行具體地闡述,重點構建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模型,分析其本質特征和具體的體現,根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則和要素,以制定合適的收益分配制度。同時,分析了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過程中的一些影響因素,建立成都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階段模型,以保障經濟區協同發展收益分配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公平性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Jerry Patchell,Kaleidoscope.Economies:The Proeesses of Cooperation Competitionand Control in Regional Ee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3):481-506.

[2]白晉湘.基于協同的武陵山區區域農業品牌發展戰略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7(3).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5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城鎮化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等方面影響,分析出城鎮化對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力,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加快發展安徽省城鎮化水平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城鎮化; 區域經濟;影響

城鎮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大趨勢,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本文選取世界公認的綜合性較強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基本的指標——城鎮人口,文中均運用該指標來衡量城鎮化發展的水平。

近幾年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連續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同時伴隨新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本文從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出發,分析城鎮化對安徽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加快安徽省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基本狀況

安徽省地處中國東南部地區,處于長江、淮河中下游,全省國土面積達到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居全國第22位。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達6082.9萬人,居全國第8位。安徽省現轄15個省轄市和2個地區。省轄市和地區管轄43 個市轄區、6 個市、56 個縣、927個鎮、330個鄉及251個街道,省會合肥是安徽省最大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2014年,安徽省的城鎮化率達到49.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安徽省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的綜合能力逐步加強,已經形成階梯式的城市布局體系。但和我國城鎮化率54.77%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城鎮化水平僅高于河南,位于倒數第二。

二、城鎮化對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1.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經濟發展,目前GDP、人均GDP 等都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了剔除人口規模等的影響,本文認為選取人均GDP來衡量經濟增長比較合理,通過表1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安徽省經濟發展一直呈穩步上升狀態。

2.城鎮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安徽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5.56%、36.41%、38.03%演變為2014年的11.48%、53.74%、34.79%。總體變化趨勢由圖1可知,第一產業增加占GDP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占GDP 比重穩步上升,2014 年略有下降,但在三產業中占GDP比重仍最高,說明第二產業為安徽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部分,工業化持續蓬勃發展,第三產業則呈現為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趨勢,意味著安徽省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基本遵循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

3.城鎮化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雖然安徽省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仍較薄弱,近幾年隨著地方招商引資發展,解決了一部分人就業問題,但農村勞動力仍以去外地務工為主。當然隨著安徽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會對吸收廣大農村勞動力具有巨大潛力,下面就從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兩方面來描述安徽省城鎮化對就業的影響。

(1)城鎮化對就業總量的影響。通過圖2可以看出,隨著安徽經濟不斷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穩步提高,安徽省的從業總人數呈穩步上升趨勢,農民就業人數近兩年來雖然略有下降,但和全省從業總人數的變動趨勢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大,農村就業人口對于全省就業人口總數變動具有決定性作用。所以在此基礎上若加快安徽省城鎮化水平,實現勞動力合理地轉移,將會帶動城鎮和農村就業總人數的不斷增加。

(2)城鎮化對就業人員結構的影響。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安徽省城鎮化不斷發展,安徽省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發生較大變動,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都呈明顯上升趨勢,由此可見,安徽省勞動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也是安徽省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的表現。

4.城鎮化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由表1 可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徽省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始終顯著地高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另外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有明顯下降趨勢,表明城鎮化發展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但因為基數的不斷增加,雖然該比值在下降卻也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

三、提高安徽省城鎮化水平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為了加快安徽省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城鎮化過程中存在戶籍、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所以要建立新型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轉移;深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非農產業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金融投資體制,以多種金融手段促進各種農業產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增強城市經濟實力。

2.繼續加強和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安徽省城鎮基礎建設要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社會共同支持發展。首先要加強政府的領導,制定相關政策擴大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其次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及措施,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最后對于有限的資金要提高利用效率,在保證覆蓋率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

3.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區域人口素質

通過實施與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化要求相符合的教育及培訓,幫助大多數青少年提升自身素質,使得他們能在產業結構轉變及社會轉型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少數離不開家鄉離不開土地的青少年能夠成為與城市文明平等對話的現代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者。通過鼓勵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能夠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運用他們的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閆化強.安徽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安徽大學,2013(5).

[2]張英.黑龍江省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8(3).

[3]鄭紅雨.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4(8):24.

[4]杜煜.城鎮化對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河南科學,2014(11):11.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6

關鍵詞:海峽西岸;環境承載力;高校;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邵晴(1979-),男,河北丘縣人,仰恩大學人文學院,助理研究員。(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A10257S)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05-02

影響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不僅有社會因素,如經濟水平、文化氛圍,還受到高校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并引發諸多問題,例如供水問題、空氣污染等等。近年來,隨著生態學逐步應用到教育學中,人們開始關注自然環境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例如區域環境中高等教育如何采取適當的地域空間組織模式,通過協調發展機制,以實現教育及生態環境的綜合優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就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具有獨特自然環境的區域而言,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單元,高校如何遵從自然環境規律才能科學有序地可持續發展?本文從自然環境的角度,通過引入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以海峽西岸經濟區核心地帶的泉州仰恩大學水資源承載力為例來探索高校如何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環境承載力研究最先是從生態學的概念中發展出來的。1921年,美國人類生態學學者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載力的概念,“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這一術語后來被應用于環境科學中,便形成了“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在我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葉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提出了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他將環境承載力定義為“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人類活動作用的閥值”。1996年,彭再德進一步明確了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改變,區域環境功能不朝惡性方向轉變的條件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因此,區域環境承載力可看做是區域環境系統結構與區域社會經濟活動適宜程度的一種體現。

近年來,由于我國高校進入大發展時期,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高校已經達到小城鎮規模,甚至一些地方出現了幾十萬人規模的“大學城”。高校與地方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承載力概念的引入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2004年賀祖賓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承載力研究,從概念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統生態承載力的特點、基礎條件、約束條件和生態彈性力。2007年何紹福等撰文就我國高等教育生態失衡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都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環境開創式的探索。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自然環境

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省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核心是以漳廈泉大都市圈及福州地區為中心的沿海地帶。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東部與臺灣隔海相望,北、西、南面基本上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與其他地理單元隔開,形成相對獨立的地貌和水系地理單元。本地區核心福建省有80%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粵東、贛東、浙南地區也主要以山地為主,俗語福建地區“八山一水一分田”極為形象地描繪出本地區的地理特征。

本地區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是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大氣降水的季節變化明顯、地域分布不均,水資源山區多沿海少。區域內河流屬山區性河流,流程短,流速急,時空分布不均,年際和年內變化大,難以利用,存在著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等諸多問題。以泉州市第一大江晉江為例,晉江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包括永春、安溪、南安、晉江以及泉州市區共8個縣市區,水資源供給人口約350萬人。晉江流域外供水還包括泉州市沿海的惠安、泉港等地,區域人口約250萬人。晉江水系承擔了泉州地區大部分供水的需求,然而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等原因,泉州地區處于水資源“絕對貧水區”,人均水資源不足400立方米。

此外,本地區人口較為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占全省面積33.9%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5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總數的68.4%,人口與土地資源矛盾較為突出。以泉州市為例,全市人口密度58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值的2.14倍,且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區縣占了全市總人口的71.8%。泉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臺地、平原過渡,平原只占陸地面積的16.55%,多為耕地。鎮與工業區則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河谷盆地,與耕地爭奪土地資源矛盾較為突出。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環境和土地資源環境狀況都不很理想,環境壓力較大,地區發展潛力有限。

三、高校發展的新問題

本地區的高校發展目前處于上升階段。2008年福建省全省高校在校生僅有56.26萬人,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70.8萬人,校均0.82萬人。其中一些學校已經達到或超過小城鎮規模,如廈門大學在校生38000多人,專任教師2435人。還有一些大學集聚組成“大學城”,如福州大學、福州師范大學等10個高校都建在福州閩侯上街鎮,占地14.5平方公里,這些學校在校生總計超過7萬人。

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及分校區、新校區的興建,高校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2005年福州大學城溪源河的污染,2009年華僑大學周邊潯美渠工業廢水污染威脅學校地下水源及城東324國道邊焚燒工業垃圾造成空氣污染,2009年仰恩大學飲水短缺及污染,2010年廈大生活污水污染海濱等環境問題以及高校普遍面臨的校區擴建與地區環境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些環境問題的出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削弱。福建省高校發展規模已經進入了一個地區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閾值階段,高校與自然生態環境開始失衡。

高校所處的自然環境對其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達到一定程度,高校本身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就突顯出來,并超越了經濟、社會對高校的影響,制約了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自然生態環境對高校的影響力大小是可以通過環境承載力來考量的。本課題選取位于海峽西岸經濟區核心地帶的泉州仰恩大學為例,就其環境承載力中的短板――水資源進行承載力分析,試圖找出環境承載力與高校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仰恩大學的發展情況是目前本地區高校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在擴招的同時忽略了生活基礎建設,而且在學校早期建設規劃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而建在遠離市區的偏遠鄉鎮,沒有考慮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這與目前許多高校在城市郊區或城鄉結合部興建新校區或分校區的舉措異曲同工。

為了說明本地區環境承載力對高校發展的影響,下面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市仰恩大學進行水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

四、仰恩大學水資源環境承載力

仰恩大學位于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山邊村,占地2000余畝,在校師生家屬最多時達到16000余人。學校與馬甲鎮周邊共計約26000人的自來水供應依靠馬甲鎮自來水廠。根據馬甲鎮自來水廠2009年統計數據,馬甲鎮居民用水量每年60萬立方米,仰恩大學用水量每年240萬立方米,合計每年馬甲鎮自來水廠供水量為300萬立方米(約合每天8219.178立方米)。

仰恩大學所在的馬甲鎮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可由以下公式計算:

R=CM/Q

其中:R=供水能力(人);C=供水量(L/天);M=生活用水供水比例(%);Q=生活用水量標準(L/人?天)。

引入C=8219178 L/天;M取泉州市平均值15.3%;Qmax=180 L/人?天,Qmin=120 L/人?天;則Rmax=10479人,Rmin=6986人。(相關數值取自泉州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國家標準編號 GB/T 50331-2002。)

水資源承載力公式為:

P=S/R

其中:P=水資源承載力;S=區域人口(人);R=供水能力(人)。

當P>1說明水資源承載力不足,P

取S=26000人,則仰恩大學所在地水資源承載力3.72>P>2.48。對于僅供鎮級規模供水的馬甲自來水廠而言,仰恩大學是個極大的負擔,可見當地水資源承載力已遠遠不能滿足地方發展。

以仰恩大學暴露出的水資源承載力嚴重不足的情況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在建設規劃階段對基礎建設,特別是生活相關的基礎建設缺乏相應的重視。除了社會分工的問題外,高校本身也忽略了作為一個社會地理單元的特性,特別是目前高校規模不斷擴大,甚至達到小城鎮規模,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前期千百人級別的“單位”性質。仰恩大學1988年建校時學生600人,到21世紀初發展到近2萬人規模,期間學校多次擴建,但并未解決相應的生活基礎建設問題,特別是忽視了水資源的配套建設,缺水、浪費水、飲水不合格等水資源問題成為學校發展的一大阻礙。2009年福建沿海地區大旱,馬甲鎮及仰恩大學分時段限時供水長達數月,經媒體報道后給學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根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國家標準編號 GB/T 50331-2002)福建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為120~180L/人?d。根據泉州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市區自來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5543.71萬立方米,用水人口200萬人,用水量75.94L/人?d,僅為全國標準的42.2%~63.3%,可見泉州地區處于供水嚴重缺乏地區。在這一地區若是規劃建設萬人級別的高校,必須對水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考量。

又根據調查,仰恩大學人均用水是馬甲鎮居民的2倍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而產生的管網損耗,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學校管理落后、設備老化導致的人為浪費。基礎設施落后與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在城郊或郊區尤其明顯。另一方面,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及技術水平等原因,馬甲鎮自來水水質難以得到保證,自來水紅線蟲、泥漿等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五、結論

根據仰恩大學的經驗,筆者對海西地區核心地帶漳廈泉地區及福州地區高校集中的幾個區域進行了水資源承載力分析。除仰恩大學外,其他相關數據來源于2010~2011年各地水資源公報及地方年鑒。水資源承載力數據見表1。

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峽西岸經濟區水資源缺乏是一常態。除了新建的漳州開發區外,其他地區都需要通過各種手段補充水資源,比如廈門的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閩侯的閩江北水南調工程。而漳州開發區因為目前入住人口較少,因此P值還處于可承受范圍內,但當按其長期規劃區域人口底線達到24萬人時,其供水能力必須在現有的10萬立方米/d的基礎上提高4倍以上,否則將難以保證該地區的正常發展。受環境資源承載力的限制,海峽西岸經濟區在進行開發時必須首先滿足水、土地、空氣等基本生活保障條件。如果達不到這一要求,地方環境問題將成為整個地區發展的最短板。

對高校而言,海峽西岸經濟區水資源承載力的薄弱對如何持續發展提出了一個大難題,不論是采取遷址、辦分校、辦大學城等手段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以水資源為代表的環境資源的制約。而且,新開發地區或城市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也同樣消弱了該地區的資源承載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相應控制學校規模、加強基礎保障建設外,高校必須重視自身的社會地理單元屬性,審慎決策,積極參與地方基礎建設,與地方發展和諧同步。

參考文獻:

[1]賀祖斌.論高等教育生態區域的非均衡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1.

[2]林偉東.晉江流域及其沿海供水區水資源和用水現狀淺析[J].水利科技,2004,(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能看毛片的网站 |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小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看片 | 91免费国产视频 | 欧美一页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 午夜视频免费看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成人a网|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三区色裕 | 看毛片的网站 |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 久操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视频免费 | 极品毛片 | 日韩欧美第一页 | 日韩在线电影 |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操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欧乱亚欧乱色视频免费 |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