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1
【摘要】目的 為了了解醫學院校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程度,以方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通過自制調查問卷表,對筆者所在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學生的對艾滋病的各項知識了解的都比較全面。結論 對醫學院校學生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吸引學生們的興趣,而互動教學可以作為醫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種可選方式。
【關鍵詞】互動教學;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作為一種以免疫功能缺陷的為主的傳染病,目前已廣泛傳播于全球各地,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目前全球越有近3500萬人的感染有艾滋病病毒,而其中有大部分為青少年。而我國也作為艾滋病的一個重災區,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感染艾滋病或死于艾滋病。隨著人們的觀念的改變,婚前增加,因此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已成為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同時艾滋病也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因此青少年面臨的艾滋病威脅也越來越大。而健康教育作為當今開展艾滋病預防知識普及的最有效措施,我國啟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已有多年,雖然已取得較大的成就,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筆者所在學校屬于一所醫院院校,長期運用互動式教學開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動,現筆者對自己所在學校互動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進行相關研究,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運用互動式教學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地點選擇在餐廳門口,隨機發放,現場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106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40份,有效回收率為94.56%;其中男生618例,占59.42%,女生為422例,占40.58%;年齡分布為18~25歲,平均年齡為22.1歲;其中文化程度均為專科或本科,且均為醫學或護理相關專業。
1.2 方法
根據國內有關艾滋病的知識,并結合態度調查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是選擇題,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首先關于艾滋病的基本概念、傳播途徑以及學生喜愛的健康為多選題,教育途徑其余項均為單選題,主要包括調查對象對我國艾滋病現狀是否嚴重的認知情況、對自身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認知、對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外觀認知、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對艾滋病治愈情況的認知、對學校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所持態度。對于有固定答案的選擇題,對于多選題來說,只有正確選項全選才算正確,對于非固定答案的多選題,我們選擇學生最熱衷的三個選項來進行分析。
2 結果
通過統計調查問卷數據,我們得知學生對艾滋病基本概念的回答正確率高達89.3%;對于艾滋病傳播途徑認為艾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學生最喜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途徑為電視、醫生、學校教學;學生對我國艾滋病現狀認為嚴重的有87.3%,認為不嚴重的有11.2%,有1.5%的表示不知道;對自身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認知方面,有65.4%的人認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有23.4%的人表示自己沒有患艾滋病的可能性,有21.2%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患艾滋病;對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外觀認知方面僅有3.5%表示能從外表看出一個人是否感染艾滋病;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方面,有94.3%的人表示能與之相處,3.6%的人表示會躲避,其余為不知道;對艾滋病治愈情況的認知,只有10.6%的人表示可以治愈,61.3%的人表示不可能治愈,其余為不知道;對學校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所持態度方面所有調查者均表示贊成,由此可見醫學院校的學生對艾滋病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
3 討論
通過問卷調查并結合相關參考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此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對艾滋病的認識相對來說要更為全面,當然這與我們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以及專業基礎水平有著較大的關系,我們此次調查的對象為醫學院校的學生,對醫學都有較深的造詣,且或多或少都在課堂上接觸過關于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對醫學院校的學生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應與其他學校有所改變,而不能再是僅僅以宣傳艾滋病相關的基本知識為主,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互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艾滋病預防意識。
“互動式教學方法”是目前普遍倡導的一種進行培訓、教學和研討的方法。互動式教學方法是力圖讓所有在場的人都加入到學習活動中,并實現有效的互動,參與者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互動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并加深學習者對這些思想和認識的印象,從而豐富個人體驗,進而提高學習者改變現狀的能力和信心。互動式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賦予學習者親自參與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互動式教學是一類簡單、輕松且具有可視性的教學方式,能用于調查和收集學習者對與所討論議題的信息,也能促進不同教育程度、知識和經歷的人相互交流和溝通,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共同計劃,采取行動。
引入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可使教學評估結果變得更為客觀、準確,從而真正使評估對象受益;評估活動不僅針對被培訓的學生,同時也包括了學校領導和教師,這樣一來評估活動就可以全面地反映學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況;改變以往的評估單方面受益的狀況,特別通過互動式教學的評估,不僅促進學校教師和相關人員對評估結果的認識,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4 結語
隨著艾滋病的不斷猖狂,無數的生命被之吞噬,而由于目前醫學技術有限,至今還沒有一種高效的能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以預防為主,來防止艾滋病的進一步擴散,這就需要對廣大群眾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其對艾滋病的基礎知識了解已經比較透徹,但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要想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的預防艾滋病的觀念,運用互動式教學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方案。
參考文獻
[1] 田本淳.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實用方法[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73
[2] 李道蘋,趙莉麗,方鵬賽.我國艾滋病健康教育現狀分析[J].醫學與社會,2008,21(1):16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2
小兒肺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及肺部音等。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并長時間作用于患兒機體,從而致病。由于患兒年齡偏小,自控能力差,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有哭鬧、不配合、躁動等情況,從而影響治療效果[1]。為提高患褐瘟埔來有裕患兒家屬的健康意識,糾正患兒不良健康行為,促進患兒早日康復[2]。本研究對患兒使用互動健康教育,取得滿意效果,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將我院兒科收治的78例小兒肺炎分為兩組。實驗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范圍1-9歲,平均年齡(5.0±0.6)歲;。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范圍1-10歲,平均年齡(5.5±0.7)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比較,差異小(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方案,如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
實驗組:本組患兒采用互動健康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開展講座:要求患兒及患兒家屬一同參與,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健康教育的重視,轉變其健康觀念。(2)制作宣傳手冊:對患兒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手冊,要求其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年齡較小的患兒可將手冊交于家長,讓其掌握關于小兒肺炎的知識。(3)講解知識:對年齡小火文化水平低的患兒及家屬進行親自指導,并向其耐心解釋。(4)全面評估:患兒入院后,即與家長溝通,了解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生活環境,興趣愛好,同時還要了解患兒家屬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況、職業背景等情況。(5)入院宣講:患兒及其家屬入院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及其家屬介紹本院的相關情況,包括患兒的主管醫師、主管護理、護理人員等。通過看圖畫、講故事的方式增進與患兒的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和醫患關系。消除患兒對新環境的陌生感。(6)疾病宣傳:根據患兒的識字情況、年齡、性格特點,結合家長的文化程度,對患兒及家屬進行面談、發放小冊子、閱讀圖畫等方式,向患兒及其家屬普及小兒肺炎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治療方法及目的。(7)環境控制: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定時通風,保證室內新鮮空氣流通。
1.3 評價標準 根據病房環境、服務態度、服務及時性、管理規范性、綜合素質等五個項目評價護理質量,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0.0)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差表示(±s),用t檢驗,若P
2.結果
2.1 護理質量 觀察組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小兒是一個特殊群體,機體各項發育不完善,且目前多數患兒均為獨生子女,因此依賴性較強,又嬌生慣養,在面臨陌生環境常常會出現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加上年齡偏小的患兒,難以正常與護理人員和醫生交流,會更加煩躁,且患兒的自控能力低,從而阻礙了正常的治療和護理。
由于小兒肺炎的治療周期長,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患兒的配合度與治療效果有一定關系。因此,治療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兒及家長灌輸正確的健康知識,就癥患兒的不良生活習慣,有助于幫助患兒恢復健康。
傳統單向健康教育模式,患兒及其家屬均是在被動的接受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互動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平等、雙相、互動為基礎的護理模式[3]。通過各種途徑向患兒及其家屬普及有關小兒肺炎的知識,并給與情感支持,鼓勵家屬參與到整個護理過程,參與到護理計劃的指定和決策,實現了雙相交流互動,獲取患兒家屬信任,提高了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從評估病情、環境護理、講解知識、疾病宣傳等方面進行干預,結果發現,觀察組的病房環境、服務態度、服務及時行、管理規范性以及綜合素質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通過對比兩組護理質量總分,發現觀察組得分更高,充分證明了互動健康教育可取得較傳統護理方案更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將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肺炎的護理中,可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有助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1]李茜.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小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3):1828-1830.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3
【關鍵詞】互動模式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638-02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日益增長。作為一種終身性的復雜疾病,糖尿病會累及身體多個組織系統,甚至會造成致命的后遺癥[1]。對于糖尿病的管理與治療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及時的調整,這不僅需要醫師正確的判斷和精準的治療,還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嚴格的遵照醫囑。本院就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對于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討論,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內分泌專科近3年來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5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90例,年齡為45到7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9.9歲,平均病程為5.2年。對患者進行意識量表測試顯示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并自愿參加此次前瞻性實驗。
1.2 護理與教育方法:
1.2.1 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要仔細地像患者講解飲食對于糖尿病的影響,并且可以采用視頻、幻燈片、宣傳冊的形式來向患者傳達正確的進食熱量、健康的飲食分配以及理想的體重等知識。每日可將午餐或晚餐設定為自助餐的形式,讓患者自行搭配食物,觀察患者在接受健康知識的過程中對于健康飲食的選擇,在患者空腹與餐后2小時監測其血糖,使得患者明確飲食對于血糖波動的影響,由此加深印象[2]。
1.2.2 血糖自我管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讓患者意識到怎樣根據自己的血糖變化來制定科學的血糖監測頻率,并且幫助患者記錄好相應數據。和血糖持續偏高的患者進行討論,共同制定出治療的方法,讓患者感受到自己也是治療團隊中的一員,因此更加配合醫生的治療[3]。
1.2.3 運動康復護理: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合適的運動對于其身體素質的改變是非常大的,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健康講座的形式,讓患者充分了解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機體對于糖分的利用,改善血糖水平。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可以組織一些簡單的科學的活動,讓每一個患者都參與其中,每周進行4-5次體育運動,且每次時間不低于半小時。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運動時切忌空腹,避免出現低血糖現象。在三餐后可以由護理人員帶領患者進行散步、健康體操等運動,使得患者對于運動的好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1.2.4 用藥知識護理:糖尿病的治療藥物有很多,大多數病人常常會忘記按時服藥,或自以為血糖得到控制所以逃避服藥,這樣對于疾病的控制是有害無益的。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時候,要著重向患者強調糖尿病藥物的特性、服用方法,并且要監督患者按照醫囑按時、按量的服藥。除此之外,還要向患者宣講胰島素的保存方法和正確的使用方法,并且介紹糖尿病的一些相關的并發癥和預防措施。對于嚴格遵醫、表現良好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給予獎勵,并且以其為榜樣向大家宣講。
1.3 評價標準:通過對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的了解程度進行調查,并以DKT量表進行評價,以此來評定患者對于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熟悉度。對患者在接受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前與接受了為期半年的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以此來評價患者的血糖變化。以上數據綜合來觀察患者的遵醫情況,記錄并分析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數據使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與檢驗,當P
2.結果
通過對150例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程度進行評分得出,在接受為期半年的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糖尿病更加熟悉,而對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評分進行觀察后發現,患者的自控能力有極大的提高,詳細情況(見表1)。通過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有明顯下降,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無明顯變化,詳細情況(見表2)。
3.討論
良好的遵醫行為對于患者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不遵醫行為會直接導致患者病情的惡化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健康教育逐漸受到醫師的重視,健康教育可以成功地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使患者充分意識到遵醫行為的重要性。
糖尿病作為常見的終身性疾病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而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互動模式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患者對于治療方案以及疾病知識不完全了解時,很容易主動放棄治療或者是逃避服藥,本文采用積極的護理措施,讓患者能夠真正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糖尿病藥物的使用要點,并且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使其嚴格遵照醫囑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用藥習慣。由此可見,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遵醫行為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在臨床上值得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榮立,項坤三.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18.
[2] 沈春風.糖尿病患者不遵醫行為的原因分析[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4,12(3):41-42.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4
【關鍵詞】糖尿病 老年人 看圖對話健康教育工具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A total of 96 older diabetic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employ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conducting lectures, giving handbooks, pictures and books with health knowledg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an educational tool which could creat dialogues according to pictures, and inpidulalized and stratified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Results The knowledge, compliance and intrests in stud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older patients looking at pictures education tool health education
糖尿病已成為全世界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我國糖尿病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依從性與臨床療效、費用呈正相關[1]。糖尿病教育作為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在糖尿病綜合治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尋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問題。糖尿病教育方式有團體教育、小組教育和個別教育。團體教育一次參與患者人數多,很難保證教育效果;個別教育針對性強,靈活性大,但耗時、費力[2]。糖尿病看圖對話工具是探索和落實新型互動式的糖尿病教育課程,由國際糖尿病聯盟與健康互動公司策劃、禮來公司贊助推廣[3]。我科在小組教育的基礎上,應用糖尿病看圖對話工具對住院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采用1999年的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為61~88歲,平均72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48例,對照組4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體重指數(BMI)、基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1 c)方面無明顯差異。
1.2試驗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1.2.1.1采用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工具對患者進行系統自我管理培訓 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工具由美國禮來公司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以及健康互動公司聯合推出,有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有關知識。該工具包括4張1.0m×1.5m的彩色圖片,配套學習材料有話題卡片、定義辨別卡片、各種誤區和事實辨別卡片以及學員的目標卡片等。將患者分成不同小組,使之參與開放和有意義的討論會,對話時患者可對就自身疾病最感興趣的問題提問并獲得解答。指導人員均為通過專業統一培訓使用糖尿病看圖對話工具的內分泌專科醫務人員。
1.2.1.2個體化教育方法 分期個體健康教育:根據診斷評估其疾病發展時期,即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低減、糖尿病診斷初期、多年糖尿病史時期等不同時期進行分期個體健康教育;不同知識個體進行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設計的糖尿病知識調查問卷對老年患者進行知識掌握程度的綜合評估,按結果分為完全知識缺乏組、中等知識缺乏組和較少知識缺乏組,再按不同組別施予不同知識個體進行健康教育;坐標式個體化健康教育:按照其不同的特點及知識缺乏程度制訂坐標式學習計劃,其中橫坐標設定為健康管理的具體內容,縱坐標設定為目標實現的分數,并設立榮譽獎勵辦法。
1.2.2評價方法 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與遵醫行為:出院前采用糖尿病知識問卷對患者進行統一考試,計算知識掌握程度與遵醫行為百分率;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學習興趣程度:自行設計糖尿病教育知識興趣調查表,將患者對健康教育的興趣程度分為5個等級:非常感興趣5分,感興趣4分,中立3分,不感興趣2分,非常不感興趣1分。在患者結束全程教育后,由經過統一培訓的內分泌專科醫務人員調查,采用統一指導語,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發放問卷96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有效回收率97.9%。
1.2.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2.1兩組知識掌握程度與遵醫行為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知識掌握程度與遵醫行為比較(x-±s)
轉貼于
2.2兩組健康教育學習興趣比較 常規組健康教育學習興趣得分3.9±0.3,改進組得分4.3±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25,P
3 討論
3.1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項目工具是一種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全新教育方式。臨床上健康教育方式有多種,包括使用健康教育手冊、知識卡、板報、圖片、口頭教育、示范性教育等健康教育方式,在以上工具中健康教育手冊往往上百頁,內容看上去多而復雜;另一方面,圖片、知識卡片內容過于簡潔,對于患病多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識的需求程度不能滿足。而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工具的出現,克服了以上內容的不足,它所包含的4張圖片,涵蓋了糖尿病基礎知識、飲食、治療等多個方面,既有共性的知識引導,又存在個體化知識培訓,知識層次的漸進性鮮明,內容詳實、具體;同時視覺上非常形象、逼真,特色鮮明,對老年患者的吸引力強,是一種新穎的健康教育模式。
3.2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項目工具可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識、觀念、行為改變三者統一。糖尿病看圖對話具有互動性、啟發性和趣味性,讓患者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為。本研究發現,通過看圖對話互動式健康教育模式,醫護人員突出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實行人性化的親情教育,能夠發揮視覺、聽覺兩方面獲取信息的優勢,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健康教育的內容;讓醫護人員與患者在更加動態的環境下充分互動交流,讓患者自己看、自己想,自發地采取行動,改變行為。由于患者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他們會更愿意付諸行動,從而有效控制糖尿病。老年期是疾病的高發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是老年人難以排解的精神壓力,住院后表現為注意力集中困難、食欲差、睡眠障礙、度日如年、苦悶不安、悲傷抑郁心理。本組老年患者均合并3種以上慢性疾病,種種負性情緒嚴重影響著他們的遵醫行為。表1顯示,兩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識掌握程度及遵醫行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
3.3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項目工具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參與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本次結果顯示,試驗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知識學習的興趣顯著高于常規組(P
綜上所述,糖尿病看圖對話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成本低廉、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方法,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醫護人員應該加強此教育方式的推廣和應用,讓更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受益。
參 考 文 獻
[1]于淑清,劉敏紅.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與健康教育[J].中國醫療前沿,2009,4(4):42-43.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5
現代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實質是在網絡環境下建構學習環境,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一定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更大優勢。
一、信息技術手段帶來心理健康教學內容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術是學生較為有興趣的學科,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的內容整合時有針對性地選取那些有利于信息技術手段展現的內容,并通過學科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和信息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變成信息流在師生中傳播。當信息技術變成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手段,使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學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業必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例如,在講授“高職生學會在愛中成長”這一內容時,準備一段《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的flas作為導入,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討論主題,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從而更容易在課堂上打開學生的心門,取得比單獨講授更好的效果。
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學,是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相關教學打開一扇新門。信息技術手段帶來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的優化必然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帶來比傳統的心理教學課堂更多的學習優勢:除了學校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數字化,使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變成信息流在師生中傳播,信息技術就這樣成了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先進手段。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料等,學習者可以獲得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充分實現學習的自主性。
二、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心理健康教學方式的改革
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心理健康教學,使得教師的角色在課堂上發生了很大轉變。這就要求從事教學的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手段和對教學手段的不斷探索和改革。網絡通過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創建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協商討論,獲得、掌握和運用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體現了傳統教學很少具有的平等性、協作性。以現代技術為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多媒體方式;二是師生互動式。
多媒體方式主要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心理學教育的專門網站、網頁,供學生選擇學習;以視頻、畫面等手段呈現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案例、心理調節的方法與技巧,呈現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群體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律設計目標、內容和形式,并根據相關反饋信息,獲得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利用網絡、電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娛樂和休閑中得到教育,獲得心理素質的提升。展示式是大面積、高效率普及心理健康常識、解決學生心理共性問題、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徑。
師生互動式即教師與學生以網絡為中介進行互動交流,實現心理輔導、預防心理問題、促進心理發展的目的,其主要媒介為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室和網絡論壇等。對學生而言,這種信息化交流過程更方便、更安全。所以樂于選擇這種方式獲得幫助,將網絡的特殊性運用于心理輔導,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優勢在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心理健康教學中,改善了以往的師生關系。師生不必直接對話,減輕了學生壓力。廣泛意義上的網絡學習,模糊了師生界限,學生可以利用QQ、BBS或是其他網絡資源請教或是提問教師,同樣,學生可以解答他人的問題。這樣教師和學生都成為了學習或是討論心理健康問題的共同體,網絡為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搭建了便捷的解決途徑,從而逐步擺脫依賴教師的心理和習慣,學會自我教育,終身受益。
三、信息技術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學環境的改善
傳統的教學環境除了課堂就是圖書館,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資源、多媒體計算機系統、Internet共同構成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使得教師和學生同時感受到教學環境的改善,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而且,Internet也可以使教師快速、方便、高效地搜索到心理健康教育所需內容,并根據教學需要自主設計、組織加工和整理檢索內容,利用熟悉的課件制作工具,制作出鮮活生動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增強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手段發展了心理健康中的賞識教育
自信心不僅關乎個人成敗,更關系個體心理健康。真誠、適當的賞識和激勵,能使學生樹立自信。而教師通過網絡交流對學生的贊賞能減少主觀偏見,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賞識激勵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常見技術,它的成功運用能解決學生自卑、厭學、恐懼等不良心理問題,培養學生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
現代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有助于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在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網絡技術運用過程中,也要注意克服其負面影響(如垃圾信息、黃色信息、偽科學信息等)。
這就要求一方面提高教師選擇、使用媒介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學生鑒別能力、分析能力和抗誘惑能力,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與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曉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與實踐[J]信息技術教育,2008(1).
[2]崔景貴.網絡心理教育的內涵、優勢與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互動式健康教育范文6
【關鍵詞】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模式;齲齒;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R7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31-02
在現階段,齲齒已經被WHO視為除心血管疾病以及惡性腫瘤之外的一種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的第三大疾病。曾有調查研究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齲齒發生率在70%左右。乳牙在兒童生長發育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負責咀嚼、發音、美觀而且還具有維持恒牙萌出空間的功能。由于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 乳牙會被恒牙逐漸替代。所以有不少分家長認為乳牙為一種臨時性器官,在發生齲齒后,不痛便可以不用進行治療,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的目的,對我市兩所幼兒園展開了關于兒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的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兩所幼兒園條件相似,分別包含有198名和200名兒童。其中一所接受常規口腔保健,另外一所接受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這兩所幼兒園在同一時間和條件下接受口腔檢查,并展開效果對比。
1.2 方法
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模式:① 口腔健康狀況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有齲病以及口腔衛生狀況等,并且針對每個兒童制定有針對性的《口腔保健手冊》, 同時調查分析家長以及老師的口腔保健知識以及行為。② 依照反饋的調查結果,制定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③ 針對家長以及老師展開關于口腔健康知識的相關講座。④ 在幼兒園對氟保護液防齲項目、非創傷性修復技術(ART) 等予以開展[2]。⑤ 同時展開兒童牙病集體治療的相關項目。在活動期間應貫穿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的培養,譬如說采用“鼓漱法”在飯后漱口,并對早晚刷牙予以提倡,應將晚上刷牙更重要予以傳授,對5歲以上兒童自行有效刷牙進行科學指導, 而對于6歲以下兒童則需要每天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1-2次的刷牙,同時開展合理的飲食指導, 譬如說囑咐兒童少食甜食,盡量多食耐咀嚼且富含纖維的食物等。兩所幼兒園在接受口腔健康檢查時采用方法,每個檢查醫師均不知曉檢查對象的分組情況[3]。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口腔檢查結果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兩所幼兒園的齲齒發生率比較
統計得知,觀察組齲齒發生率為48.5%,平均每人2.7顆;對照組齲齒發生率為62.0%,平均每人5.2顆。對照組高于觀察組(P
2.2 實驗前后兩所幼兒園院口腔衛生行為比較
統計發現,觀察組在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模式后,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以及家長幫助兒童刷牙的比率發生顯著增加,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對于兒童而言乳牙齲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有:① 齲齒容易發生松動脫落,對幼兒的咀嚼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幼兒的生長發育十分不利,還可能會對幼兒顏面頜骨的發育產生嚴重影響;② 乳牙患有長期慢性炎癥,會導致恒牙牙胚發育發生中斷,從而對恒牙的正常萌出產生影響;③ 齲齒還會成為原發病灶,若是機體的抵抗力發生顯著下降,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譬如說腎炎、關節炎、心肌炎等。所以,父母以及老師必須對幼兒乳牙的生長情形予以高度的重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4]。
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也就是由老師、家長、牙醫以及兒童一起參與的、各負其責、防與治進行有效結合的一種幼兒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該保健的主要特點為在口腔專業人員的科學指導下,對托幼機構的兒童監護人展開有效的口腔保健知識教育,從而使 “知、信、行”的改變得到有效的促進,進而對托幼機構口腔保健工作質量進行有效的規范和提升, 改善兒童口腔健康效果[5]。
本次研究證實,科學實施互動式集體兒童口腔保健工作模式,能夠有效降低齲齒的發生率,且研究中我們體會到經合理的口腔健康知識講座和針對5歲以上兒童展開的有效刷牙指導,可以有效提高家長幫孩子刷牙比率,同時也會使含氟牙膏使用率得以顯著增加,提高了兒童口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孫英.健康教育在兒童口腔保健中應用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0,13(29):415-416.
[2] 黃薇,臺保軍,杜民權,等.湖北省宜昌市6-7歲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口腔醫學研究,2008,14(03):728-729.
[3] 黃華,韋惠萍,譚敏紅,等.廣西5歲兒童家長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及兒童行為抽樣調查[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5(0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