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環境污染問題和解決辦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環境污染問題和解決辦法范文1
關鍵詞:畜禽養殖業;糞污處理;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2-0037-02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村勞動力正逐步轉型,規模化養殖越來越多,使得畜禽養殖產業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型產業,為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但畜禽養殖業在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因畜禽糞污處理不當造成了空氣、土壤、水質、居所等環境污染,畜禽養殖糞污排放已成為我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我們應以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積極尋求有效的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解決畜禽養殖場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畜牧業經濟發展之路。
1 存在的問題
(1)對環境保護及畜禽糞污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不夠。因對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不夠,一些養殖業主對畜禽糞污排放標準不知,對不達標應受的處罰不明。
(2)養殖業主環保意識薄弱。養殖業主對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糞污治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養殖污染缺乏科學的管理,重養殖輕治理,沒有做到環境污染治理與養殖持續發展相協調。
(3)養殖業主不按國家環保標準執行,片面追求養殖規模。大部分的養殖業主受利益的驅動,片面追求養殖規模,把有限的資金全部投入到養殖生產中,對糞污處理設施的投入甚少,給養殖污染治理帶來了困難。
(4)養殖場選址布局不合理,養殖分區劃定不明確。部分養殖場選址布局不科學,不利于畜禽糞污的收集和處理。局部地方養殖過于集中,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難度。沒有對畜禽養殖進行區域劃定,一些養殖場建在江河流域及天坑旁、飲水源區、人口密集區、城郊結合部等地方,造成排污量過大,難以治理及利用。
(5)養殖業污染環境防治經費不足,采取措施簡單不到位。養殖業環境污染防治是一項工作難度大、資金投入多的工作。養殖業主有心無力,只能建設一些面積小的沼氣池、化糞池等處理設施,污水經簡單處理后就直接排到外面,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在畜禽養殖過程中,畜禽的糞便中含有硫化氫、氨氣等惡臭味極大的有毒氣體,這會對大氣造成污染;若畜禽糞便以超出農田吸收限額的數量排入農田之中,則會使土壤出現硬化現象,從而在一定時期內無法再進行農作物種植,使土壤的再利用性降低;若畜禽糞便與水結合,則會促使水源營養化飽和,生成污染性水源;畜禽糞便中還含有眾多的寄生蟲和有毒病菌,若與人類進行接觸,則會造成生物污染;更有甚者,部分小規模養殖場無任何設施,糞尿直排入周邊土地、天坑、河流等,嚴重污染周邊環境和影響人們生活。
2 應對措施
(1)加強環保宣傳力度,提高養殖業主環保意識。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辦法》及《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法,提高養殖業主清潔養殖意識,引導養殖業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2)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實行“三區”劃定飼養。“三區”是指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
禁養區:城區、開發區、鄉鎮集鎮區、科研區、醫療區、商業區、游覽區、河流、水庫、飲用水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藥用植物園等邊界外延500 m直線范圍內為禁養區,其內已建成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要全部關停或搬遷。
限養區:將禁養區外延一定范圍內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線等兩側500 m直線范圍內劃定為限養區,對限養區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必須實施標準化改造,按規定落實各項污染治理措施,實現達標排放。
適養區:禁養區、限養區之外的區域為適養區。
(3)養殖場選址科學、布局合理,依法進行環評。對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必須科學選址,場內建筑布局合理,在畜禽養殖場場址的選取上,盡量設置在遠離居民居住地,且土地面積相對較大的地區,通過合理的規劃,將養殖場位置設定在向陽、背風且水源充足的地點,這樣不僅能利于對養殖場的開發,更便于對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從而使畜禽養殖場的選址更具科學性。在建場的同時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生產與環保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利用的環保制度,必須擁有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農田消納畜禽糞污。
(4)對已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實行標準化改造。畜禽養殖場全部實現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的隔離。對糞尿排泄物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離工藝進行改造,對畜禽糞尿的處理,可引進糞尿干濕分離機或在養殖場中建立起干濕分離自動化清糞系統,以此使畜禽糞尿能夠有效分離,做到干濕分離、雨污分離、料水分離,在設施上和工藝上減少污水濃度和排放量。
(5)種養結合,綜合利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據統計,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年產量約38億t,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但未被有效資源化利用。我國植物對有機肥料的需求迫切,如把所有動物糞、尿排泄物充分利用,能夠滿足植物對有機肥需求的40%。因此,要以種植業為依托,以有機肥、沼氣為紐帶,以實施生態農業項目為契機,積極引導畜禽養殖業主和種植戶建立緊密結合、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通過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式,實現區域內資源循環和生態平衡。積極推廣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以全面推廣有機肥加工、“干清糞+污水沼氣池發酵處理+還田利用”、生物發酵床零排放等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和“豬(牛、羊、禽)-沼-菜(蔬、果、糧、藥材)”等種養結合模式。這樣通過種養結合、綜合利用,一可徹底處理畜禽糞污問題,二可有效根治我國農業化肥等過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從而達到變廢為寶、生態養殖、環境友好的目標。
環境污染問題和解決辦法范文2
關鍵詞:秸稈焚燒;大氣污染;秸稈利用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稈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成熟脫粒后剩余的莖葉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稈常被稱為稻草、稻藁,小麥的秸稈則稱為麥稈。秸稈曾經是重要的資源,通過調查了解,農民曾經對秸稈進行過充分的利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2]:① 燒柴。在煤、電、天然氣沒有普及之前,秸稈是農民生活的必需品,這也是秸稈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徑。雖然也是焚燒,但長期小劑量的燃燒并沒有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② 動物飼料,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消耗途徑;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編織坐墊、床墊、掃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簡易房屋的屋頂等。
中國近二十年來由于煤、電、天然氣的普及,以及人民對生活衛生條件要求的提高,秸稈不再被作為燃料。同時,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務工人員進城,農村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秸稈回收利用從經濟上變得不劃算。為了及時播種和避免秸稈影響種子發芽率,多地農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燒秸稈,引發了一場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持久戰,成為中國近年來最受關注,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3]。近些年來,在秸稈集中焚燒的6月和10月經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圍的出現霧霾天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4],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從原來簡單的環境問題變成了復雜的社會問題。為了了解安徽省這些秸稈焚燒的現狀,作者團隊秸稈集中焚燒后的七月對安徽省東部主要的農產區進行了走訪調查。提供客觀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與村民的訪談了解其真實情況,為進一步研究秸稈焚燒后殘留物與地表水相互作用對土壤的影響以及預防空氣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2.1 調查區選擇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土地面積超過400萬公頃,實際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00萬公頃以上(兩季作物),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其中,玉米、小麥和水稻這些產生秸稈的作物種植面積大約總面積的90%[1]。安徽北部地區是小麥、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產區,也是秸稈焚燒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本次調查全面覆蓋了安徽東部的地級市(如圖1所示),所調查的地區較廣,調查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安徽省東部地區秸稈焚燒現狀和焚燒的原因。
2.2 問卷設計及內容
2.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以安徽省東部地區為調查目標而進行的,調查問卷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主要包括受訪農戶的基本信息,農戶焚燒秸稈的現狀,及農戶對秸稈焚燒問題的認識、感受和解決辦法。問卷針對這三個方面,共設計了20個問題,其中第一部分共4個問題,是農戶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為11道選擇題,主要是調查農戶焚燒秸稈的種類,焚燒帶來的影響及對政策法規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問答題組成,主要針對農戶秸稈焚燒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2.2.2 調查結果整理
本次調查隨機走訪了110戶農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種原因中斷,其中有101戶協助完成了調查,并且這些問卷全部可辨,問卷回收率和可辨率達到92%,能夠有效反應所調查問題的真實性。然后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在統計和分析時,僅統計回收的問卷,未完成的問卷數據作廢。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受訪農戶中男女比例為53∶47,年齡分布區間為25歲~60歲。受訪者90%為農民,8%為個體,2%為其他職業。受訪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學文化,7%以上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調查的農戶情況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東北部地區農戶的整體情況。
3.2 調查結果的情況與分析
調查表明,101戶農戶的問答情況如下,11個選擇題的統計結果見表1。5個問答題總結如下:
(1)為什么非要焚燒秸稈,焚燒秸稈給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問卷給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殘留的秸稈對下一季莊稼的種植有較大影響,機械粉碎的秸稈影響發芽率,焚燒可以徹底的消除秸稈的影響,同時操作又極其簡單,省時省力。同時,有32份問卷講到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給多少錢,你愿意將秸稈收集起來出售?現在的售價是多少?
給出的價格區間在50~200之間,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給錢就賣(7份,6.9%)。現在一畝地的秸稈售價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數情況下是有價無市,即沒有人愿意收購秸稈。
(3)秸稈焚燒是一直都有的嗎?在此之前秸稈被做什么用。
秸稈焚燒是近些年才有的,調查問卷給出的年代區間為1998~2007。焚燒之前,總體上是進行利用。多數用作燒柴,少部分當作飼料等進行利用。
(4)現在的種植面積同以前相比有什么變化,除了種植秸稈植物(小麥、水稻和玉米),其他還種植什么?
89%(90份)的被調查者表示種植面積沒有變化,另外的11%(11份)認為種植面積有減少。除了種植小麥、水稻和玉米以為,還種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沒有想過種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問卷的結果顯示有想種植其他作物,作物種類包括草藥,青菜,果樹,煙草等。
4. 討論
4.1 探討秸稈焚燒的原因
通過調查了解,焚燒秸稈的種類主要為小麥和水稻,如圖2所示,這兩種秸稈占焚燒秸稈的88%,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稈相對來說比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對于焚燒秸稈的態度,有半數以上的人覺得不是好辦法(如圖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認為秸稈有一定的價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認為焚燒秸稈是好辦法,有66%的人燒過或者曾經燒過秸稈(表1),并且多數人(77%)都認為焚燒秸稈對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響(表1,圖3)。同時,國家的大力宣傳[3]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調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燒,同時對我國的相關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圖3),因此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完全解釋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事實。
然而為什么,秸稈焚燒屢禁不絕,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秸稈在漫長的利用過程中被作為燃料也是被焚燒,也就是說焚燒本身并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產生問題的原因是集中焚燒。為什么會集中焚燒,有些人認為秸稈之所以被焚燒有以下幾個原因[1,2,5~7]:① 機械收割導致留茬較高,不得不焚燒;② 勞動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員進城務工,導致的勞動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術;④ 缺乏宣傳和正確引導等等。我們研究小組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這主要是個經濟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秸稈低廉的價格(有些地方甚至有價無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經濟上高效的利用秸稈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4.2 秸稈焚燒問題解決方法的探討
在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查閱了相關文獻[1,2,5~9],并且總結了國外常用的辦法。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將這些辦法同農民進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秸稈還田,做生物肥。秸稈還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打碎還田,另一種是發酵后還田。第一種方法經濟方便,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塊秸稈影響下一茬作物的種子的萌發;第二種方法是秸稈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費時費力,成效不明顯。日本的先進做法是直接將植物秸稈粉碎深埋,這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鑒。
(2)作為能源,燃燒利用。利用植物秸稈發電或者利用作物秸稈生產乙醇作為汽車動力,這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實現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決秸稈難處理問題,也有利于生態平衡發展。然而現階段能源利用在經濟上還不可行,特別是煤炭價格持續低迷,如果實現秸稈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進行高額補貼。
(3)作為飼料,發展養殖業。植物秸稈直接作為飼料難以消化,特別是小麥和水稻的秸稈,做飼料效果很差。現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儲,但是作為青儲將影響糧食產量,雖然是優良的飼料,但是代價也很高(糧食收成減產甚至沒有收成),很難推廣。同時,利用植物秸稈培養食用菌是一個研究方向,然而這個方向不可能完全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稈量與秸稈的產出量相差太多。
現有的問題是秸稈這種可利用的資源如何再利用的問題。找到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可行的辦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高壓禁燒的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秸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終只能是浪費,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會有人抱著僥幸的心理焚燒。科技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找到合理的途徑,讓農民得到實惠,讓生態更加文明。
5. 主要結論
(1)秸稈焚燒的種類主要是小麥和水稻,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
(2)秸稈焚燒最主要的動力是經濟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識淡薄。
(3)秸稈焚燒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科技的進步或者政府提高補貼。
參考文獻:
[1] 王曉斌.安徽省農作物秸稈養分資源及農業利用方式的調查[D].2013,安徽農業大學.
[2] 徐秀娟,吳.安徽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綜合利用[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張鵬,朱玉寬.秸稈禁燒困局[N].綠色視野,2012,08:6-17
[4] 王書肖,張楚瑩.中國秸稈露天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時空分布[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8,3(5):329-333.
[5] 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中國秸稈資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9):1852-1859.
[6] 劉麗香,吳承禎,洪偉,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進展[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東,李懋潘,根興,等.作物秸稈還田的新問題――對河南商丘地區農民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2):204-208.
[8] 陳新鋒,對我國農村焚燒秸稈污染及其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兼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素的工業替代[J].中國農村經濟,2001,(02):47-52.
環境污染問題和解決辦法范文3
關鍵詞:養生旅游;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現狀
隨著城市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嚴峻,生態系統失衡,人們的生活環境不斷的惡化。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進入21世紀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色發展、綠色化一系列的新觀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向逐步成為和諧發展的新目標。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斷增加,人們的需求也由溫飽型再想健康型轉變,同時隨著人口比例的老齡化與身體亞將康狀態日漸增長,健康養生問題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和時展熱點。
一、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的理解
森林公園是以自然資源環境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森林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能夠依托豐富的生物資源、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開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報批準的森林地域。是發展養生旅游最佳場所,可以使都市人享受情人沁人心脾的自然空氣環境、內涵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健康安全無污染的森林食品、是人得到身心得到雙重放松,實現“天人合一”理想狀態。
養生首先在于環境,城市的廢氣污染是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天敵。城市居民需要到綠色森林環境中清洗污濁的肺氣,到綠色的森林環境中令自己眼界更加寬廣,到綠色的森林環境中潮潤洗膚。因此森林公園是生態養生的最佳場所。
所謂養生旅游就是保養生命、修身養性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在自然健康的環境中放松身心、休閑度假。養生旅游實質是旅游活動與養生資源完美融合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時展的熱點和旅游市場的全新的主流趨勢。養生旅游是以生態養生為目的的旅游,所以旅游的六要素應該緊緊結合生態養生旅游的主題來開展進行。應結合避暑、休閑、度假、觀光、療養目標等滿足人們的養生旅游需求。達到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森林公園公園養生旅游是一種充分利用森林公園豐富的自然資源,達到修身養性、身心健康的新型旅游方式。森林公園開展養生類旅游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傳統的養生文化為基礎,中國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一系列的養身健康主題活動。
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提高,體現了人們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得以滿足后,對生活品質和精神文化領域的更高追求。
二、國內外森林養生旅游的發展現狀
1.國外森林養生旅游發展現狀
森林養生旅游是森林旅游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養身,全世界興起了養生保健熱潮。“森林養生”是一種國際潮流,在國外被稱為“森林療養”或“森林醫療”,同時被譽為世界上沒有被人類文明所污染與破壞的最后原生態,也是人類唯一不用人工醫療手段可以進行一定自我康復的“天然醫院”。森林養生的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發展階段是1980年,起源于德國為的雛形期。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森林養生的國家。第二個發展階段是1980年―2000年左右,以美日韓為代表的發展期。美國是最早開展森林B生條件研究的國家,1982年,日本舉行了“第一次森林浴大會”并率先提出了將森林浴納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韓國則首先創建了4個自然養生林基地,提出建設自然療養林的思路。第三階段是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各國紛紛認識到森林健康養生所帶來的經濟和健康效益,歐盟于2004年發起了關于林木、森林以及人類健康與福祉的相關研究;2005年起,日本以森林浴場為主,規劃建設森林養生基地,到20113年為止,共認證3種類型57處森林養生基地,每年至少有8億人到基地進行森林浴。同時日本于2007年成立森林醫學研究會,對森林環境與人類健康進行相關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森林康養的內涵。韓國修建4處森林療養基地和1148公里林道,營建了158處自然休養林和173處森林浴場,擁有了比較完善的森林療養服務人員資格認證體系、森林療養服務人員培訓體系和森林療養基地標準。
2.我國森林養生旅游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對養生旅游的理論研究尚屬初步階段。隨著近幾年森林公園旅游的快速發展,森林養生旅游的發展更加備受關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森林養生旅游在我國還處于新興業態。對森林利用的認識還不夠充分,還僅僅停留在觀景、游山玩水的初級狀態。森林養生旅游與森林旅游最大的區別是在一個“養”字上,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養生旅游的內涵、養生旅游資源、森林養生旅游資源、以及部分森林養生旅游項目的開發,杜絕走馬觀花的旅行模式。
21世紀初南寧中醫藥養生旅游,廣西將規劃構建六片區發展格局。首先,根據廣西中醫藥資源和養生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交通條件和空間地域,構建桂西北、桂西南、桂東北、桂中、北部灣、桂東廣西中醫藥養生旅游六片區發展格局。其中桂西北、桂東北、桂中、桂東構建養生旅游片區,桂西南、北部灣構建中醫藥養生旅游片區。
三亞保健旅游的開展,三亞這個“天然氧吧”中,負離子的含量很高,是北京的一百倍,這些負離子對身體健康好處特多。專家認為,這個“天然氧吧”中的無比新鮮的空氣有促進血液循環,大大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的良好功效。比較發現,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和肺心病等嚴重威脅老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海南的發病率遠遠低于其他地方。另外,海南空氣透明度好,降塵少,粉塵濃度低,所以紫外線很強。眾所周知,紫外線是殺菌的重要良方,紫外線密集的“地毯式搜捕”使得這里的很多病毒都無處藏身。
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將抗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各地可以整合當地綠色生態旅游資源,發展養生、體育和醫療健康旅游。該《意見》未森林資源發展森林養生旅游指明了方向和途徑。國家林業局也正積極探索森林旅游與健康運動的結合點,如在林區開展馬拉松、徒步穿越、極限運動等。此外還將大力引導生態露營地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發展,以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森林旅游的多樣化需求。目前已確定了第一批全國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單位。
三、我國大力發展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的動機
1.森林公園養生的資源優勢
隨著近幾年森林公園的旅游的迅速發展,森林公園旅游產品的開發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森林公園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它不得作用不僅只是“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吸收二氧化碳、調節氣候”等。研究證明,森林中具有豐富的植物、高濃度的空氣負氧離子、良好的森林氣候。而且空氣細菌含量極低,噪音污染和灰塵污染少等,是生態養生的理想場所。
2.社會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的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健康人僅占人群總數的5%,被確診患有各種疾病的,占人群總數的20%,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占人群總數的75%。健康是人體功能的正常狀態,亞健康和疾病都是非正常狀態。人體多種功能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健康狀態可以轉化為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狀態。反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經過適時地康復干預,也可以轉化為健康狀態。如果我們抓住疾病這個演變過程,在發病前就適時地采取康復干預措施,消除病因或影響健康的不利因素,就可使亞健康狀態發生“逆轉”,向著健康狀態轉化。因此創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環境、放松自我、適當鍛煉、科學保健、提高免疫力等,是消除和預防亞將康和疾病的最佳手段。而森林公園養生旅游可以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
3.養生文化歷史悠久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于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四、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辦法
1.一味復制其他國家的模式
我國森林公園養生旅游開發時間較短,屬于新興產業。其他西方國家森林公園養生旅游開發已經相當成熟,基礎建設也比較完善。為此一些專家呢提出向西方國家學習,加快我國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建設步伐。但這種照搬模式,沒有結合我國國情,使得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生態功能不能更好的體現。既不利于我國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的發展,尤其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2.養生旅游產品開發深度不夠
大部分森林公園的養生旅游產品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認為森林公園養生旅游僅僅是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空氣,導致養生旅游產品仍停留在觀光旅游的層面,忽視了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很多景區由于投入的資金有限,不能滿足森林公園養生旅游開發所需的大量資金。造成深層次旅游產品的缺乏,養生旅游的產品單一。有些地方森林公園過度追求高端醫療養生建設,忽視了養生旅游的體驗屬性,這樣既加大了投資風險,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還有一些森林公園的開發經營者缺乏合作意識,與相鄰的其他行業和景區之間缺乏協作精神,難以形成功能互補的群體效應,養身旅游產品開發的規模和種類都難以更好的實現。
3.養生旅游產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夠
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品牌開發欠佳。在國際國內旅游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大的現在,人們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也將更加多樣化,對旅游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者更加要求旅游項目參與性,娛樂性。因此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開發方向應著眼于現有的資源,盡量走多樣化、精品化路線,但要保留民族性、自然性。
五、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辦法
1.尊重森林公園發展規律
森林公園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同時,要堅持集約發展、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森林公園發展持續性。
2.深入發掘森林公園養生旅游資源,打造特色養生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業的名片,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養生文化旅游品牌,使森林公園養生旅游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結合宗教養生文化旅游、醫療旅游和養生體驗等新興旅游產品的培育,深度融合養生文化創意,充分體現養生文化之魂。重點打造養生文化節慶活動品牌,按照定位準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梯次發展的要求。
3.大力打造精品養生旅游景區,提升景區文化旅游檔次
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的養生內涵,加快養生旅游產業融合,在森林旅游項目建設中融入養生元素,加強策劃包裝,將養生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依托富集的養生資源和自然資源,要深入挖掘本土養生文化精髓,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把每一個要素做強做大,做出特色,不斷提升養生文化旅游產業素質,更好地M足游客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需求。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促進產業聯動發展,通過發揮重大項目的聚集帶動作用,拉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布局,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以大產業推動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