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1
【摘要】通過對入住icu的老年患者可能產生不良刺激的種種原因的分析,進一步的探討預防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癥狀的護理方式,從而提高ICU護理的工作質量,幫助老年患者盡快得到康復。
【關鍵詞】老年患者 ICU 精神癥狀 預防護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進入老齡化,老年患者的就醫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尤其在入住ICU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已經接近50%,由于老年患者在入住ICU后,因對自身疾病本身的治療和愈后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術后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如疼痛,睡眠障礙,語言表達不全等等,從而可能導致老年患者出現緊張,焦慮,煩躁不安,譫妄等一系列精神癥狀。
通過對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間,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癥狀的14例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誘發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癥狀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降低了2010年7月至今我科ICU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癥狀的發病率。
1、一般資料
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間入住本科ICU的老年患者(大于65歲)56人中,出現精神癥狀的為14人,其中1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表現為情緒高漲的為6人,表現為煩躁不安甚至幻聽,幻視的為4人,表現為胡言亂語,不配合治療的為3人,1人表現為沉默抑郁。
2、分析原因
1)環境因素:入住ICU的病人多處于不自由的特殊環境,24小時受到監護,被各種陌生的儀器,導線,管道所包圍,從而引起老年患者的緊張焦慮感;其次是噪音刺激,ICU各類儀器運轉的聲音,呼吸機和心電監護儀報警的聲音,搶救危重病人的聲音,以及工作人員的交談都是ICU噪音的來源,ICU的噪音水平一般白天50-75分貝,晚上為40-55分貝,根據有關研究顯示,每天至少有6H的噪音大于60分貝時,就會導致病人煩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經,引起患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壓力感和焦慮感加重,從而引起頭痛,睡眠障礙,以至產生幻覺等癥狀;此外,ICU內常使用24小時人工照明,多數老年患者不習慣在有光亮的環境中入睡,從而更加重了老年患者休息差的問題。
2)病人自身因素:有些老年患者因年齡大,原本性格內向或脾氣急躁易怒,知識缺乏等,入住ICU后因氣管插管,無陪護,限制探視,使用約束器具限制其活動等原因,會使患者因表達溝通不暢,護士不能很好的理解其意思或護士未及時發現其不適更進一步誘發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緒,導致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癥狀。
3)病情因素: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多為術后患者,因術中使用了一定劑量的麻醉劑和鎮靜劑,術后因老年患者自身代謝較年輕人慢,可能仍有少量藥物殘留體內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躁動等。
3、預防護理措施
1)術前訪視護理:做好術前宣教,專設術前訪視人員在接到手術通知后12H內到患者床前做好訪視并進行心理護理,內容可包括:介紹科室成員及ICU護士,介紹ICU監護設備的功能以及使用各類儀器的目的,介紹術后進入ICU后應如何配合護士進行操作和手術后的功能恢復鍛煉。通過術前訪視,加深了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加了熟悉感,在與患者交流的同時得到患者初步的信任,并使之對ICU有了初步的認識,從而消除患者的恐懼感和神秘感。加強術前訪視宣教,可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對術后防止出現精神癥狀以及術后恢復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2)規范ICU的環境 :將ICU的各類儀器分類放置整齊,將搶救和監護的儀器放在不容易引起患者注意的地方,老年患者在術后返回ICU時,要告知其使用各類監護儀器的目的,以及身上各類管道的作用,囑咐其不要隨意拔除管道,以防引起不必要的并發癥。醫護人員談話及走路時,動作要輕柔,要及時巡視病房,盡量減少心電監護儀器,呼吸機,輸液泵,電話,呼叫器所產生的報警聲音,醫護人員工作時避免談及與工作無關的事宜。應鼓勵老年患者白天少睡,以利于形成規律的睡眠,夜間條件允許時,可盡量減少照明,只開工作臺附近的燈。如遇到搶救病人時,應注意使用床與床之間的布簾遮擋,以防給其它患者照成壓力。
3)對疼痛的及時處理:術后的老年患者,往往對疼痛部位表達不清,或者因氣管插管無法正常溝通,插尿管等引起疼痛,如發現患者有不適感,可根據病情,給予一定劑量的止痛藥,以減少因疼痛引起的休息差,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
4)加強護患溝通,及時巡視:在護理老年患者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關心及溝通,及時了解患者所需。護士應學習和運用各類溝通技巧,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文字表達等方式獲取患者的心理需求信息。對于有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的老年患者,護士要表現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認真傾聽患者要表達的意思。在ICU里,由于患者往往是一個人而沒有親屬的陪護,而有時ICU護士配備又不能完全滿足需要,護士就會過多的關注監護和治療,而忽略了患者本身,因此這就要求護士在做各項治療前要更多的患者溝通,盡量得到患者的配合,平時也要多巡視病人,及時發現病人的各種生活需要,如喝水、吃飯、大小便等問題,不要等到這些不良因素變成刺激老年患者出現煩躁不安,生氣等情緒時才發現。
5)加強病人的基礎護理:由于疾病的影響,尤其是危重、昏迷、高熱、手術、氣管插管的老年患者,因無法自主變換,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常常引起患者身體疲憊、虛弱、大汗淋漓、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并發其它疾病。這就要求我們要嚴格做好老年患者的基礎護理,如口腔護理,會陰擦洗,床上擦浴等,以保證患者的清潔,舒適,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緩解患者的不適和焦慮情緒。
6)早期發現,及時處理:醫護人員在監護工作時,要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對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老年患者突然出現話多,情緒高漲,行為動作反常等情況,要積極尋找原因并正確處理,要及時發現精神癥狀的先兆,做到早期治療,不要等到病情惡化時才引起重視。
小結 根據以上幾點的分析,在采用了上述預防護理措施后,我科ICU老年患者發生精神癥狀的比例較前明顯下降,此方法行之有效,關心護理老年患者時,更體現出我們要采用人性化的護理方式。
參考資料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2
關鍵詞:重型顱腦外傷患者;ICU護理;方法
重型顱腦外傷是腦外科危重急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多變,而且術后極易發生并發癥,嚴重的甚至會危害生命[1]。重型顱腦外傷通常需進行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等外科手術治療,術后需進入ICU監護,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和各項指標,同時為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存率,需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從而有利于預后。本文選取73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的ICU護理方法和效果,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療的73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16~73歲,按疾病種類可分為:21例硬腦膜下血腫,19例硬腦膜外血腫,15例腦出血,13例腦干損傷,5例廣泛性腦挫裂傷。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重型顱腦外傷臨床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掃描確診,患者致傷原因主要有車禍、高空跌落、重物銳器打擊等。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昏迷且行手術治療,術后均于ICU監護。
1.2方法 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均于ICU監護,采用多功能監護儀監測呼吸、血壓、脈搏、呼吸、體溫、顱內壓等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并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加強ICU護理,以利于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方法處理異常情況。
1.2.1密切監測病情 密切監測患者意識、瞳孔、心肺功能等變化,通過患者意識狀態、瞳孔變化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護理過程中,需每30min觀察一次雙側瞳孔變化,若患者瞳孔不對稱,而且呼吸困難、顱內壓升高,必須加強護理,以防發生腦疝。重型顱腦外傷會嚴重影響心肺功能了,為防止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護理過程中必須密切監測血壓、尿量、心電圖變化。
1.2.2心理護理 ICU患者因身體、精神承受巨大壓力,極易出現煩躁、恐懼、絕望、緊張等不良心理反應,尤其是ICU中的儀器聲、報警聲以及周圍患者聲,會加重患者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在ICU護理中,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的和患者溝通交流,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1.2.3基礎護理 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ICU基礎護理主要包括:①詳細觀察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護理2次/d口腔,用碘伏棉球消毒2次尿道口,避免尿道口感染,并注意引流袋位置比膀胱低,以防尿液反流導致泌尿感染。②術后,嚴格無菌操作給予患者術腔引流,按時清潔引流管,以防醫源性感染。③必須更換衣、鞋、帽,戴口罩后,醫護人員才能進入ICU;④術后,給予患者亞低溫治療,以減少腦組織耗氧量,恢復顱內壓,預防腦水腫。
1.2.4中心靜脈置管護理 ICU患者因長期輸液、輸入血制品等,應選擇中心靜脈置管,并做好相應護理。
1.2.5呼吸道護理 呼吸道護理主要包括:①禁止呼吸道感染者探視患者,將室溫控制在18~22℃,濕度控制在50%~60%,并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深度變化,確定其呼吸道是否阻塞;②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嘔吐物、分泌物,并定時協助患者翻身,以防誤吸堵塞呼吸道;③術后患者若氣管插管或切開氣管,需嚴格掌握吸痰時機,即患者呼吸不暢、咳嗽有痰、血氧飽和度下降時,動作輕柔給予患者15s吸痰;④若患者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難以吸出,需每小時在氣道滴生理鹽水,確保呼吸道濕潤。
1.2.6康復護理 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極易發生智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需早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具體為: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功能鍛煉,逐漸鍛煉大關節、小關節,且逐漸增加運動幅度[2]。若早期患者因疼痛不愿鍛煉,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鼓勵安慰,并按摩肢體關節,促進肢體功能和肌力恢復。
1.3效果評定標準 詳細觀察記錄ICU患者護理后生命體征、病情等變化情況,以痊愈、有效、死亡表示患者ICU護理后效果。痊愈:ICU護理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顱內血腫完全清除;有效:患者生命體征有所改善,顱內血腫有所清除;死亡:患者無生命體征。將痊愈、有效作為患者總有效情況。
2 結果
經術后ICU護理后,73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護理總有效70例,總有效率為95.89%,其中痊愈55例(75.34%),有效15例(20.55%)。3例(4.11%)患者因病情嚴重,而且伴重要臟器衰竭,沒有搶救成功而死亡。ICU監護期間,有2例(2.74%)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經及時采取有效方法處理后均完全改善。
3 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指的是因硬腦膜下血腫、硬腦膜外血腫、腦出血、腦干損傷、廣泛性腦挫裂傷等昏迷超過6h的危重急癥,患者通常病情嚴重,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且術后需進入ICU監護[3]。為提高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預后和生存質量,必須對其實施密切監測病情、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呼吸道護理、康復護理等ICU護理,早期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確保呼吸道通暢,恢復顱內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院內感染率,有效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蔡月玲.重型顱腦外傷病人腦亞低溫治療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8).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3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高度要求醫療健康水平,醫療服務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保證人們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無論是群眾還是政府,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都十分重視;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基礎護理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康復、保障生命安全及提高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等,均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優化基礎護理流程,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是當今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各大醫院開始進行基礎護理流程優化工作,將患者的院感發生率有效降低,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數為危重急癥、各種大手術后的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變化快,并且還不能自理生活,必須臥床休養,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醫療設備維持生命。本文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臨床護理中,給予患者經過優化的基礎護理,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時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臨床護理中,給予患者未優化的基礎護理;除了護理方法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沒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將兩組患者用于臨床比較。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院感發生率、家屬滿意度及搶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訂及完善基礎護理流程
在臨床護理中,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濕度與溫度保持在規定范圍內,前者控制在50%與60%之間,后者控制在24℃與26℃之間,保證患者的居住環境舒適。②針對醫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編排值班護士,一般來說,ICU基礎護理中,參與人員應該要包括高年資護士、低年資護士、護士、工勤人員,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護理人員,才能夠保證基礎護理工作有效安全進行下去。③臨床護理中,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給予患者適當的基礎護理,首先為洗頭與擦身,然后進行飲食與口腔護理,最后給予患者會陰護理,通過給予患者上述一系列護理,使患者的生存質量能夠得到保證。
1.2.2 加強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
這個步驟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護理人員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對一的方式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②在給予護理人員培訓期間,新入科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帶教護理人員必須從旁觀看,避免不恰當操作,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帶頭人每周均對新入科護理人員進行授課,內容主要包括常見病基礎護理及注意事項、急救護理及注意事項,同時,還可以向新入科護理人員講授護理經驗[4],使新入科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能夠得到有效增強。④要求新入科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工作總結,至少要保證每周一小結,每月進行一大結,并且,要求在工作總結中強調操作錯誤事項;帶教人員針對護理人員的突出成績給予表揚,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對于操作失誤,要給予他們相應的糾正,避免再次發生類似錯誤。
1.2.3 強化護理意識
①給予患者適當的目光接觸與觸摸,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及安全感。與患者家屬多加交流,增強患者家屬的信任感。②護理人員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權及人格尊嚴,使患者感覺親切,緩解他們的恐懼心理。③保證病房布置舒適安靜,及適當的通風采暖,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環境。④在護理服務中,護理人員要時刻以患者為中心,采用現代護理觀念指導護理服務,保證護理質量[5]。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表1 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
表2 對比兩組的院感發生率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從表1、2、3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院感發生率及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4
摘 要 目的:探討ICU氣管插管患者給予心理護理的積極作用。方法:ICU氣管插管6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觀察對比兩組的焦慮程度。結果:觀察組的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ICU 氣管插管 心理護理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9
氣管插管是為危重患者改善通氣,輔助呼吸的一種人工呼吸方法1。而ICU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要呼吸機給予支持。而對于清醒的患者,由于氣管插管導致吞咽困難和溝通障礙等,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影響治療和康復2。我院在臨床工作中,對氣管插管的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3月~2011年12月ICU氣管插管68例患者,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本次研究。為避免組間護理方法的滲透,將患者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27~62歲,平均4562±755歲。觀察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26~64歲,平均4597±703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基礎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服務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首先,護士要告知患者氣管插管的必要性,以消除其緊張的情緒。降低ICU內的儀器噪音和報警音,要求醫護人員不要大聲喧嘩,不要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3。耐心地告知患者為什么ICU內會有噪音,并告訴患者報警音響的原因,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告訴患者在ICU內有護士對其進行24小時的監護,以隨時觀察其病情變化,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教會患者使用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書寫需要的患者,護士可以提供寫字板等。告訴患者盡量少轉頭,以減少對黏膜的刺激。護士還可以使用音樂療法,在ICU內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穩定患者心情。護士要用和藹可親的溫和語氣,多與患者焦慮,多給予鼓勵和安撫。此外,護士還可以多向患者提供治療效果較好的病例,以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的焦慮程度。使用國際通用的焦慮自評量表,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其焦慮程度越重。得分在50分以上,表示其有焦慮狀態。
統計學處理:將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ɑ=005。P
結 果
觀察組的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CSX]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情況比較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
觀察組3465.95±7.5247.62±5.99*
對照組3466.59±6.9558.95±6.26
[BG)F][CSX%0,0,0,40] 注:與對照組比較,*P
討 論
ICU的患者多為急危重癥患者,而氣管插管作為一項侵入性操作,會加重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恐懼情緒。部分患者還會出現ICU綜合征4。
我院在臨床工作中,加強了心理護理干預,根據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心理護理服務。且心理護理從環境出發,從多方面、多角度穩定其情緒,降低患者的焦慮恐懼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狀態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護士在心理護理干預中,要注意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尤其是語言溝通方面,要針對患者的主要心理問題,主動地詢問,細心地發現,耐心地解釋和溝通。同時,還要注意患者反饋,判斷心理護理是否有效,是否能夠緩解其情緒。對心理護理效果不佳的患者,護士要積極改變護理干預措施,找到能夠緩解患者負性情緒的方法,例如讓家屬探視等。
綜上所述,ICU氣管插管患者多存在有較為嚴重的焦慮狀態,需要護士加強心理護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舒適度。
參考文獻
1 宋麗平.ICU氣管插管全麻手術后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2):57—58.
2 羅德生,王慧,方敏,等.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ICU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6):36—37.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5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預防護理措施
作者單位:221200江蘇省睢寧縣人民醫院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以及臨床新診療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創傷性操作逐漸增多,醫院感染的發生已成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面臨的突出公共衛生問題。而ICU是危重患者集中、易感因素集中的高危區域,醫院感染的發生顯著高于普通科室。因此加強ICU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是非常必要的[1]。結合我院2008年6月至12月對ICU進行的目標性監測,分析感染發生原因,提出預防及護理措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ICU病房于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患者217例(入院≥48 h),其中男141例,女76例,年齡2~76歲,平均386歲。住院天數2~41 d,平均65 d。發生醫院感染46例,感染率為212%。基礎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72例,呼吸系統疾病53例,重大手術49例,消化系統疾病26例,其他疾病17例。
12調查方法采用前瞻性監測的方法,持續6個月對ICU醫院感染的發生及危險因素進行目標性監測,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
13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依據臨床表現、血、尿常規、細菌培養等確定醫院感染患者。
2結果
21ICU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普通病房醫院感染發生率與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率比較,ICU收治的217例患者中,有46例發生醫院感染,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12%;同期普通病房收治患者5687例,感染184例,感染率為32%,ICU感染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病房。
22感染部位構成比46例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25例(543%);泌尿道感染10例(217%);消化道感染2例(43%);傷口感染4例(87%);導管相關性感染2例(43%);其他感染3例(65%).
23易感因素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嚴重、住院時間長、侵入性操作多、手術創傷大等因素,增加了ICU患者的易感性。本組患者中, 年齡≥60歲,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56%;年齡<60歲,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2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7,P
表1年齡、基礎疾病、時間、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的相關性及感染率(%)
醫院感染因素病例數感染例數感染率P值年齡≥608731356<6013016123<001基礎疾病腦血管7223319呼吸系統5313245重大手術497143<005消化系統26138其他172118住院時間≥7 d4831646<7 d1691589<001侵入性操作氣管插管17943240<005氣管切開5139765<001深靜脈留置針11831263<005留置尿管16341252<005引流管18344240<0053討論
從本調查資料中可以看出,我院ICU醫院感染率為212%,感染發生部位主要為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與文獻報道一致[2]本組病例胸外、腦外患者占多數,不少患者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復雜嚴重,加之昏迷、手術、外傷等原因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內源性感染;而侵入性操作(如深靜脈留置針、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留置尿管、引流管等)破壞了機體正常的防御屏障,導致微生物的定植增加及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留置尿管時間越長,菌尿發生率越高,長期留置尿管患者幾乎1000%發生菌尿[3];動靜脈插管時間過長和廣泛應用塑料導管,可培養出以塑料為食的病原菌[4];本組病例說明,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表1顯示:ICU患者入住時間越長,醫院感染發生率越高。所以嚴格控制患者入住時間,也是降低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
4預防及護理措施
有關研究表明, ICU發生醫院感染的機會是普通病房的5~10倍。因此必須嚴格加強ICU的感染管理,注重環節控制,才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41ICU病房設施及環境的管理ICU病房的布局及流程要符合感染控制的要求,每個床單元的面積不得少于95 m2。設置獨立的隔離觀察室。保持病房內環境清潔,空氣新鮮。室內配置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機或動態空氣消毒機,定時消毒。通風2次/d。地面用消毒液拖擦2次/d。配備感應洗手設備及快速手消毒劑。保持床單元整潔,有污染時及時更換。床頭柜、監測儀器等物品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機接頭、螺紋管、霧化罐、呼吸囊等使用后,應嚴格清洗消毒,再放入熏箱內消毒后備用。每月常規對空氣、物表、工作人員手進行微生物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制定控制措施。嚴格控制人員進出,患感染性疾病者不得進入。進入ICU人員必須換鞋、更衣,洗手,戴口罩、帽子。嚴格執行探視制度,限制人數,探視者逗留時間不得過長。
42對患者的防護措施對有特殊耐藥菌感染的患者應嚴密隔離,用物專人專用,單獨處置。嚴防對其他患者造成交叉感染。對年老體弱、基礎疾病嚴重、復合傷、開放性損傷患者予以特殊觀察及護理,及時處置傷口,加強基礎護理,以防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對有靜脈留置針及留置導尿的患者,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及拔管指征,盡量縮短留置時間;留置期間要加強尿道口及留置針周圍皮膚的觀察及護理,及時發現感染征象,及時處置,以降低尿路感染及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盡量減少因環境、侵入性操作、手衛生不良等誘發因素而導致的感染;加強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根據藥敏結果用藥,嚴禁濫用或頻繁換藥;控制預防性用藥,同時盡量縮短用藥時間,以減少二重感染的發生。
43ICU護理人員的管理ICU病房要有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及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加強護士素質教育,提升護士素質。ICU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感染控制意識,在護理部及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不斷加強感染管理知識學習,并貫穿落實于每一個護理環節。在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時,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技術;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執行洗手制度,堅持正確的洗手方法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防護措施。洗手率提高10%,感染率下降35%[5]。1/3的醫院感染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手部衛生控制的。所以在進行每一項操作前、后都要嚴格洗手或手消毒,徹底阻斷因手操作傳播病原菌的途徑。在應用護理程序護理ICU患者的過程中,只有把感染管理專業知識融入每一個護理環節,才能有效的控制ICU患者的醫院感染。
參考文獻
[1]李書章,府偉靈,黃慶,等.現代醫院感染監控與管理的思路與措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6466.
[2]陳蜀嵐,陳先云,劉華,馬青華,黃曉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相關因素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5):640642.
[3]成超,曾蕾莉,劉杰,等.預防顱腦外傷昏迷病人導尿致尿路感染的護理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4,19(7):591.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6
【關鍵詞】 ICU護理; 舒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4-0083-01
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2月開始應用舒適護理理念對ICU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ICU病房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住院的1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1例,女59例,年齡29~68歲,平均(47.5±18.6)歲。患者均神志清醒。
1.2 護理方法
在有針對性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160例患者采取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基礎舒適護理方法 主要針對患者最直接的感官進行護理,重點考慮患者的身體感受,如護理人員的護理態度、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護理后患者對創傷部位疼痛的感知度等。護理服務方面,應強化服務至上的理念,護理人員應該面帶微笑,以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態度為患者進行治療。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方面,主要從患者的實際感受出發,如對ICU虛弱的患者進行定時翻身、擦洗,指導家屬對其進行按摩緩解緊張等方法。合理指導患者使用鎮痛藥物,指導其緩慢翻身以減輕引流管刺激的疼痛感等[1]。
1.2.2 環境舒適護理措施 良好的環境能帶給患者舒適的心情,因此ICU病房很有必要建設較為舒適的環境[2]。主要措施包括:保持ICU病房及周邊環境的安靜、整潔,控制ICU病房溫濕度在人體舒適的范圍內,如溫度可以設定在20 ℃~25 ℃,適度控制在50%~65%等,噪音控制在50 dB以內,夜間等休息時間應保證噪音在20 dB以內,以免影響患者的正常休息。
1.2.3 睡眠舒適護理方法 良好舒適的睡眠是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須的,對于危重癥患者尤其如此,因此必須盡力保證患者的睡眠舒適[3]。睡眠舒適護理的主要措施包括:首先要為患者者創造良好的、安靜的睡眠環境,如工作人員探視期間動作應盡可能的輕柔,規定時間段安排家屬探視等,以減少外界因素對患者的影響。護理人員夜間治療時間應集中安排,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干擾。
1.2.4 心理關懷舒適護理方法 ICU重癥患者因身體的創傷往往情緒較為焦慮,有時候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態。針對此種情況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的安撫,對其進行必要的、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告知其通過治療和護理是能很快恢復健康的,以親切的態度贏得患者的安全感,使其全力配合治療。護士應盡可能多的抽出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解答疑惑,聽取治療過程中患者的感受等,心理關懷舒適護理十分必要[4]。
1.3 評價指標
收集采用舒適護理前后患者的焦慮評分情況,采用焦慮評分量表(SAS)由兩名護士打分后取平均分,主要針對患者的焦慮、恐懼和抑郁癥狀。統計治療前后具有焦慮、恐懼和抑郁中度以上癥狀的患者例數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采用舒適護理后,患者抑郁、焦慮和恐懼比例低于未采取舒適護理前,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文采取舒適護理對160例ICU重癥患者進行護理,其主要護理理念為人文關懷,主要護理措施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身心等多層次的關懷,包括關注患者對于治療的實際舒適度、關注其的睡眠質量、給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對患者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進行安慰和適度的宣教,引導其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等。通過積極的舒適護理措施,患者抑郁、焦慮和恐懼比例低于未采取舒適護理前,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王朝燕.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4):21-22.
[2]朱文芳,張秋敏,蔡慧,等.護理需求提示板在ICU機械通氣清醒病人舒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31):2876-2877.
[3]石崛,胡敏芝.舒適護理在ICU留置人工氣道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