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單位;
(2)理解歐姆定律,能進行歐姆定律公式的變形,理解應用公式時要注意“同體性”和“同時性”,會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應用歐姆定律進行解釋、推斷和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研究過程,從而能較熟練地運用圖像處理實驗數據,了解電流與電壓、電阻間的正比、反比關系。
(2)初步學會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交流討論,互相合作。
(3)學習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方法,體會這樣做的優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歐姆當年研究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關系的簡史,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讓學生在自我實現中增強成功體會。
二、教學重點:
歐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義及其數學表達式;
三、教學難點:
歐姆定律的實驗設計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以及結論的得出。
四、教學器材:
調光燈、小燈泡、電池組、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阻值分別為5Ω、10Ω、15Ω的電阻各一個、導線數根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物理情境進行討論,提出問題。
如圖的電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小燈泡的亮度?小組內討論,然后進行交流。
學生的方法:①改變電源的電壓,②改變定值電阻的阻值③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等。
實驗驗證,學生觀察燈的亮度的變化
師:燈時亮時暗說明什么?
生:電路中的電流有大有小。
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
(二)大膽猜想,激活思維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猜電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適當提示。學生聯系已學內容以及剛才的實驗現象,猜想:電流與電壓的大小有關,因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有關,因為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后,根據猜想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電阻兩者有關:
過渡: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猜想”這兩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問題的解決,產生主動探索的動機,
(三)設計實驗
1、課件出示思考題
(1)根據研究電阻大小影響因素的方法,這個問題應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選擇使用哪些器材?
(3)該實驗應分幾步,具體步驟怎樣?
2、學生激烈討論,明確本問題的研究方法:必須設法控制其中一個量不變,才能研究另外兩個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即控制變量法。
學生討論,提出本實驗必須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變(確定應該用定值電阻而不用燈泡),研究I與U的關系;第二步,保持U不變,研究I與R的關系。對于第一步,改變U(用電壓表測),觀察I(用電流表測量),且電壓的調節可通過:改變電池節數來實現(阻值為R的電阻直接接在電源兩端),或者通過電阻與滑動變阻器串聯,移動變阻器滑片來實現。
師生共同討論: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比通過改變電池節數方案要好。
(四)分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像科學家那樣興趣盎然地開始按擬定的方案實驗,邊做邊想邊記。教師巡視,注意他們的設計是否合理,儀器使用是否得當,數據記錄是否正確,作個別輔導。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和教師、教材、同學、教具相互作用,進行信息交流,自我調節,形成了一種和諧親密、積極參與的教學氣氛和一個思維活躍、鼓勵創新的環境。學生的思維在開放、發散中漲落,在求異、探索中又趨于有序,這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五)綜合分析,歸納總結
例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電,當人體通過交流電的電流達到50mA時,就會導致人體呼吸麻痹、心室顫動。假定某人身體的電阻為2kΩ,算一算,當通過50mA電流時的電壓是多大?
初次應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的計算題,規范解題的要求。
(1)讓學生回顧本課的探究過程:發現問題——進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結論——指導實踐,指明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同時也進行學法指導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2
論文關鍵詞:課堂小結,梳理歸納,滲透思想,巧設懸念
首先,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新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對所學概念、性質、規律等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例如:前幾天聽的九年級物理《測量電壓》一節,有的老師在課的結尾列知識網絡作為小結(如圖1)。
以上小結簡明扼要,知識脈絡清晰,體現了前后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這個知識框架,學生很容易理解電阻和變阻器的相關知識。
其次,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所滲透的物理思想及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梳理總結。這是深化學生思維的重要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升華所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無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關鍵在于他對整節課知識的產生、發展、延伸過程中所體現的物理思想及方法的認識程度。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一堂課的收獲不僅僅是記住了幾個物理概念,解決了幾個物理問題,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解決問題是可以用不同策略的。這些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滲透著物理思想及方法。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問題的理解,對常用物理思想和方法有一定認識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了升華。例如:在學習光學、磁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有建模思想,在速度、密度、壓強、浮力、功率、電阻、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等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用到控制變量法。以《電阻和變阻器》一節的教學為例,很多執教老師在小結過程中很自然地滲透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的應用。這樣,通過精彩實用的課堂小結,學生對本節課中滲透的物理思想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便有了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便會靈活運用。
另外,在物理習題課、講評課及某些新授課中,對于典型習題的小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題多解,變式訓練,經典的生活背景題目等。在小結歸納時,讓學生在經歷同一問題有不同解法的過程中,體會殊途同歸的感覺;讓學生體驗生活現象物理化的過程中,感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對這些問題的小結,就是學習過程的反思和升華。對于多題一解問題,電學中的動態電路分析就是典型的一例,老師在這類課上就要通過對題目進行歸類處理,歸納出方法:分析簡化電路→電阻變化→電流變化→局部電路兩端電壓變化→電流表、電壓表示數的變化。通過小結,讓學生能夠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再次,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進行縱橫的綜合聯系,抒發學習感受。現在的初中物理課堂,學生都要經過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免費論文下載經常聽到學生在談收獲的過程中說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會了和其他同學互相幫助、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了與他人交換意見的重要性等等。前幾天的優質課評比過程中,聽到一位老師在進行“科學探究 歐姆定律”一課的小結時,有的學生說:“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動力,電阻是電流的阻力,要想增大電流,就要增大電壓動力,減小電阻阻力。同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就要增大學習的動力,同時要減小學習的阻力。”通過聯系、類比學生能抒發自己的學習感受,老師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也體現著課堂小結的重要性。課堂小結是課堂結束前的又一個,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品質。按照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學習知識的思路,抒發學習過程的感受。
最后,課堂小結還能巧設懸念,啟發探究興趣。在課堂小結時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造成懸念,讓學生有一種“且聽下回分解”的期盼,通過懸念把學生引入“別有洞天”的洞門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自覺興趣。從而使這堂課的小結成為下一節課的開端,使前后知識相互銜接。例如:在對《阿基米德原理》一節進行小結時,可以向學生質疑“怎樣才能讓密度比水大的金屬鐵漂浮在水面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這無疑對活躍學生的思維,訓練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有價值。下課后學生一定去探究討論,甚至有的會自發地去做一些探究小實驗,這樣就為下一節《物體的浮與沉》中浮沉條件的應用作了鋪墊,埋下了伏筆。通過這樣的小結,學生將在開動思維機器、深入分析探究直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啟發了求知欲望,從精神上和知識上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課堂小結更是一門藝術,小結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精心的設計,才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才能使初中物理課堂實現精彩“落幕”。
參考文獻:
[1]趙冬梅.幾種常見的語文課堂小結方法[J].黑河教育,2012(6):23.
[2]戶聚軍.淺談課堂教學小結的作用[J].中國教師, 2007(S1):25.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3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掌握導體切割磁感線的情況下產生的感應電動勢.
(2)掌握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時產生的感應電動勢.
(3)了解平均感應電動勢和感應電動勢的即時值.
2.通過推理論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來研究問題,滲透物理思想的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與哪些因素有關.
2.在論證過程中怎樣運用能的轉化和守恒思想是本節的難點.
三、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在發生電磁感應的情況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要求學生回答出:切割磁感線時用右手定則;磁通量變化時用楞次定律.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設問.
既然會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那么,怎樣確定感應電流的強弱呢?既然有感應電流,那么就一定存在感應電動勢.只要能確定感應電動勢的大小,根據歐姆定律就可以確定感應電流了.
2.導線切割磁感線的情況.
(1)如圖所示,矩形閉合金屬線框abcd置于有界的勻強磁場B中,現以速度v勻速拉出磁場,我們來看感應電動勢的大小.
在水平方向ab邊受到安培力Fm=BIl的作用.因為金屬線框是做勻速運動,所以拉線框的外力F的大小等于這個安培力,即F=BIl.
在勻速向外拉金屬線框的過程中,拉力做功的功率P=F•v=BIlv.
拉力的功并沒有增加線框的動能,而是使線框中產生了感應電流I.根據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可知,拉力F的功率等于線框中的電功率P′.
閉合電路中的電功率等于電源電動勢ε(在這里就是感應電動勢)與電流I的乘積.
顯然Fv=εI,
即BIv=εI.
得出感應電動勢ε=Blv.(1)
式中的l是垂直切割磁感線的有效長度(ab),v是垂直切割磁感線的有效速度.
(2)當ab邊與磁感線成θ角(如圖2)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可以把速度v分解,其有效切割速度v=v•sinθ.那么,公式(1)可改寫為:
ε=Blvsinθ.(2)
這就是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動勢的公式.在國際單位制中,
它們的單位滿足:V=Tm2/s.
3.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時.
(1)參看前圖,若導體ab在Δt時間內移動的位移是Δl,那么
式中lΔl是ab邊在Δt時間內掃過的面積.lΔlsinθ是ab邊在Δt時間內垂直于磁場方向掃過的有效面積.BlΔlsinθ是ab邊在Δt時間內掃過的磁通量(磁感線的條數),對于金屬線框abcd來說這個值也就是穿過線框磁通量在Δt時間內的變化量ΔФ.這樣(3)式可簡化為
(2)在一般情況下,線圈多是由很多匝(n匝)線框構成,每匝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均為(4)式的值,串聯起來n匝,則線圈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可用
表示.這個公式可以用精密的實驗驗證.這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表達式.
(3)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這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幾個應該說明的問題.
(1)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中感應電動勢ε的大小不是跟磁通量Ф成正比,也不是跟磁通量的變化量ΔФ成正比,而是跟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
(2)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反映的是在Δt一段時間內平均感應電動勢.只有當Δt趨近于零時,才是即時值.
(3)公式ε=Blvsinθ中,當v取即時速度則ε是即時值,當v取平均速度時,ε是平均感應電動勢.
(4)當磁通量變化時,對于閉合電路一定有感應電流.若電路不閉合,則無感應電流,但仍然有感應電動勢.
(5)感應電動勢就是電源電動勢,是非靜電力使電荷移動增加電勢能的結果.電路中感應電流的強弱由感應電動勢的大小ε和電路總電阻決定,符合歐姆定律.
(三)課堂小結
1.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感應電動勢可由ε=Blvsinθ確定.
2.穿過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感應電動勢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
3.感應電動勢就是電源電動勢.有關閉合電路相關量的計算在這里都適用.
4.同學們應該會證明單位關系:V=Wb/s.
五、教學說明
1.這一節課是從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入手展開的,其目的在于滲透一點物理思想.
2.這一節課先講動生電動勢再過渡到感生電動勢,其目的是隱含地告訴學生在某些情況下兩者是一致的、統一的.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4
關鍵詞:片段法;“微元”法;合作“演出”;引導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32-02
引言:
試比較“導線的功能是……”和“給你一根導線,你能做什么?”的授課方式有何不同,很顯然,前者是“速成法”,后者是“探索法”,其對學生思維的影響度是截然不同的!而教材中有大量的“片段”是涉及這種情況的,如果“導演”們能和“演員”們把這些“分鏡頭”合演得更加精彩而使其形成相對獨立的“微元”部分,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這就是“微課法”。
一、片段法
講授新課時,有一些知識可以構成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而這些知識是與學生的經驗知識相近或銜接的,因此,其利于教師的引導、師生的探究和討論,故稱片段法。比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其本質是功能原理,因此,可以由功能原理出發進行引導、探究和討論。
(一)挖掘教材建構模型
挖掘教材建構模型可按以下流程進行:
1.把教材劃分成一個或數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模型。
2.分析和研究上述模型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系統有無銜接關系。
3.研究模型內或模型間的邏輯關系并設計相應的引導系統。
例如:電路元件的特性方程[1]一節按上述流程為:
1.把教材按元件可劃分為:“電阻”元件、“電容”元件、“電感”元件及“電源”元件等。
2.根據學生已學過的課程,學生掌握了“電阻”元件的知識和電源元件的部分知識,其余部分僅僅是概念性了解。
3.“電阻”元件的邏輯關系是歐姆定律,其余分別為電容器公式、法拉定電磁感應定律及部分含源電路歐姆定律。
把上述邏輯關系作為模型間的引導系統,設計以電阻元件的模式為其余元件引導的類比模式。
(二)合作“演出”完成探究
上述工作完成之后,按邏輯順序引導,完成探究。
例如:“電感”元件的特性方程的探究過程如下:
11.小結:在學習中,用類比法等方法學習,可以使我們提高學習效率。
二、“微元”法
在授課過程中,有一些“簡單”的概念、公式或原理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有相似性或類比性,經教師適當地引導或師生做簡單的討論即可得到結論,故稱“微元”法。
(一)研究教材挖掘素材
研究教材挖掘素材可按以下流程進行:
1.研究教材中具有“微元”部分的元素模型,挖掘教材以外的素材,擴展“微元”模型的內涵。
2.研究“微元”模型及素材的邏輯關系,設計“微元”模型及素材的引導系統。
例如:質點運動的參考系[2]一節按上述流程為:(坐標系以直角坐標系為例)
1.經研究教材中具有“微元”部分的元素模型有:質點、參照系及坐標系等概念;經挖掘教材以外的素材有“垂直”、“相互獨立”、“勾股定理”等使直角類坐標系有更豐富的內涵。
2.“垂直”、“相互獨立”、“勾股定理”等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以“勾股定理”、“相互獨立”、坐標系結構為引導系統。
(二)合作“演出”完成探究
上述工作完成之后,按邏輯順序引導,完成探究。
例如:質點運動的參考系的探究過程如下:
1.教師問:你們熟悉的坐標系有哪些?答曰:直角坐標系。
2.教師問:直角坐標系的兩軸垂直,確定了兩軸方向的坐標量有何關系?答曰:無關系或互不影響。
3.教師問:直角坐標系中的任一條“斜線段”(畫圖)都可以看作那種幾何圖形的一條邊?答曰:直角三角形。
4.教師問:在直角坐標系中,上述直角三角形中的兩直角邊分別與兩軸平行,因此,它們有關聯嗎?答曰:沒有。
5.教師問:他們對斜邊都有影響且都有“貢獻”嗎?答曰:是的。又問:你們覺得類似直角三角形三邊的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可以用勾股定理表達式給出嗎?學生思考之后答曰:可以。
三、解題思路討論法
在習題課中,解題思路的討論常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其在解答習題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在討論課中,解題思路又是學生很愿意回答的一個“話題”,加之,解題思路的討論占整節課程的比例又很小,往往是十分鐘左右,因此,其仍然屬于“微課”范圍。
(一)研究題意梳理邏輯關系
其流程為:研究題意并用邏輯關系解讀題意并設計解題方案的引導系統。
(二)合作“演出”完成探究
例如:應用高斯定理求靜電場(點電荷)場強[4]解題思路的討論過程如下:
1.教師問:(高斯定理的數學表達式已板書于黑板上)上述解題過程的含義是什么?答曰:通過高斯定理公式求解點電荷電場強度表達式,又問:該題解題過程的邏輯解讀是什么?答曰:用某種方法將電場強度 E從高斯定理表達式“提”出來然后求解,再問:從積分規則看,從積分號里提出來的“量”有何要求?答曰:常數或不變量。
2.教師問:對點電荷來說,你們認為,場強在什么閉合曲面上會是常數?答曰:以點電荷為球心的球面上。又問:方向如何?答曰:垂直球面。問:滿足上述條件的閉合面有什么特征?答曰:對稱。
3.教師問:求解此題的解題思路大體可分幾個步驟?答曰:三步。又問:第一步是什么?答曰:設計符合電場對稱條件的閉合面。再問:即對稱性分析,第二步呢?答曰:閉合面上電場方向與該面垂直。
4.教師問:即cosθ=1,第三步呢?答曰:把高斯定理應用在此閉合面上解題即可。
5.教師問:后續討論并小結。
四、總結
微課法常常是講述法中的小插曲,其作用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積極性,使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郭木森.電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17.
[2]劉克哲,張承琚.物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吳俊林.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6.
[4]張三慧.大學基礎物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7.
Tal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Physics Teaching
NIU Chao-Ying1,LIU Shu-hong2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00,China;
2.Basic Course Department,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Commerce,Xianyang,Shaanxi 712000,China)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5
【關鍵詞】閱讀 自學能力 培養
一、正確認識閱讀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作用
自學能力對每個人都是終身有用的,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教科書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師生不重視對課本的閱讀,而是熱衷于題海戰術,特別是學生往往只憑課堂上聽老師所講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題,造成了基礎知識不牢、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做起。學生到學校是讀書,而不是“聽書”;教師在學校是“教書”,而不是“講書”。教就是引導學生怎樣讀,怎樣思考、分析問題。學生只有自己讀懂書才會有收獲,靠老師灌是沒用的。
二、教師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造條件
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教法,改變填鴨式的“滿堂灌”,同時,作業題應少而精。習題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的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學生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講授“歐姆定律”這個內容時,教師可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樣,既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時間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通過這樣的鍛煉,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也讓學生有了自覺學習的習慣。
三、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像),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閱讀過程中,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得畫圖等等。學生剛開始是不易讀懂的,因此,教師必須用心加以引導,要求學生從頭到尾仔細閱讀,并給予指導。必要時,在課堂上還得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予以分析解釋。例如“壓強”這一節,學生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提出的概念、定義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實驗過程和現象也有所了解,并能做大致的分析,這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研究,使他們進一步理解P=F/S,并能靈活運用,而不至于去死背條文。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初中學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們當做代數來看待,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幫助他們弄清其含義。因此,先要訓練學生當“翻譯”,經常要求他們將某一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譯”成文字語言,或將文字語言“譯”成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例如將歐姆定律I=U/R公式“譯”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等。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逐步培養自學能力
歐姆定律課堂小結范文6
作者:胡偉
一、教師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造條件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現在中學的科目繁多,各科作業也很重,學生每天平均自習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學生感到做作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書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連思考余地都沒有,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也做了練習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少灌輸,多誘導,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上《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樣既可以在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促使學生去認真鉆研教材。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