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1
關鍵詞:高校繼續教育;熵;耗散結構;管理
收稿日期:2007―09―15
作者簡介:曾蔚陽(1975―),男,漢族,廣東省興寧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孫健(1975―),男,漢族,安徽省亳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975年 5 月,我國派代表到墨西哥參加了第一次世界繼續工程教育大會,“繼續教育”這一概念從此被引入中國。1984年國家教委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家繼續教育辦學單位――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為我國繼續教育步入正規化辦學行列的一個重要標志。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高校繼續教育目前尚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本文借用物理學中的熵及耗散結構理論來分析高校繼續教育系統,透視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的全過程,以使高校在繼續教育發展方面有更新的突破,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
一、熵理論與管理熵
1.熵的基本概念及性質
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Clausius)把可逆過程中物質吸收的熱與溫度之比值稱為熵(Entropy),克勞修斯對熵是這樣定義的:
其中,P0為起始狀態,P為終了狀態,S0、S為相對于P0、P狀態的熵值,T為絕對溫度,Q為熱量,S-S0叫熵的變化量。若系統經歷一個可逆過程,上述熵變即積分值是與積分路線無關的物理量,只與系統的初始和終了狀態有關,是系統的一個態函數?,F在用熵來表達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可逆過程中系統的熵變化量等于系統吸收的熱量與熱源溫度的比值,在不可逆過程中,熵變大于熱溫比。由此得出結論:系統經歷一個不可逆熱過程時熵變大于零,即熵增加原理,系統經歷一個可逆過程時熵變等于零;不可逆過程都是由非平衡態趨于平衡態的過程,平衡態對應的熵值最高。
1944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活細胞的物理觀》一文中提出了“負熵”的概念,②將熱力學中的熵應用到生物學領域,熵對應的是系統的無序性,負熵則對應生物有機體的有序性。這就為跨學科應用熵的概念開了先河。
2.管理熵
我們將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學中,得到管理熵的概念。③所謂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種管理的組織、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對封閉的組織運動過程中,總呈現出有效能量逐漸減少,而無效能量不斷增加的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也就是組織結構中的管理效率遞減規律。
管理系統與自然界的各類系統在自身的變化過程中的不可逆性是相似的,我們可以借助熱力學中的“熵”來定義“管理熵”,本人從管理效能的角度認為熵是系統的組織、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對封閉的系統運動過程中呈現出的管理效能的一種度量,系統熵增加意味著“管理效能”不斷減少、不斷消耗。
二、管理熵與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的結合點――耗散結構理論
1.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高津在1969年提出的。所謂耗散結構理論,是指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非線性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信息與能量,在系統中某一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從而由原有的混沌無序的狀態,轉變為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遠離平衡情況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結構,普里高津把它命名為“耗散結構”。④耗散結構理論就是研究其性質、形成、穩定和演變的規律科學。
耗散結構理論將宏觀系統分為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開放系統又有三種狀態:平衡態、衡態和遠離平衡態。
2.高校繼續教育系統具備耗散結構形成的特點
(1)高校繼續教育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高校的繼續教育系統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處在不斷地和外界發生作用、不斷地輸入輸出的動態開放狀態下,該系統的開放性,第一,表現為在繼續教育資源的整合及協調方面,存在著學校與社會以及學校與具體實施部門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二,表現為接受繼續教育對象的開放性,即教育對象來源的社會化。因此,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與外界有著密切聯系的開放系統。
(2)高校繼續教育系統處于遠離平衡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對各類繼續教育需求趨旺,繼續教育正逐步朝著社會化、多元化、開放式格局發展,各種民間培訓機構積極介入到該領域來,它們憑借全新的體制和靈活的機制,發揮了自身的優勢,給繼續教育領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受到社會的矚目。毋庸諱言,這將驅使著高校繼續教育系統遠離平衡,并且這種不平衡狀態有日益擴大的趨勢。
(3)高校繼續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
高校繼續教育系統各要素之間普遍存在著大量的非線性作用機制。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法用簡單的數字來衡量,社會系統本質上是非線性的。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的各項工作中,無不滲透著濃郁的心理、情感、智力等精神因素,不論在質還是在量的方面,其組成要素之間都不可能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三、提高高校繼續教育管理工作效益的主要策略
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的職能在于盡可能避免正熵的增加,消除一切可能導致正熵增加的不利因素。當高校繼續教育出現正熵增大時,管理者的工作便是采用適當的方法在內部生成或從外部引入一定的負熵流,以維持高校繼續教育這一系統的穩定和有序。當務之急是就是創造適當的條件,使高校繼續教育管理系統形成耗散結構。
1.借助社會力量,營造開放的高校繼續教育系統
高校繼續教育系統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地緣優勢,提倡和鼓勵教師跨行業供職、任課,與廠礦、企業合作開展科研;提倡和鼓勵與兄弟院校之間互聘、聯聘教師,增強校際學科間的合作,以及聘請企業單位的專家為兼職教師,逐步建立繼續教育師資資源共享機制。
2.引入競爭機制,構筑遠離平衡的高校繼續教育系統
繼續教育機構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就必須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使自身成為一個充滿競爭與活力的健康組織,最大限度調動內部的積極性,以確立自身競爭優勢。通過以市場為導向,建立一種能根據各種反饋信息,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靈敏反應的調節機制,并根據運行目標,對自身教育培養活動做出及時調節,以確保高校繼續教育的動態發展。
3.強化民主管理,協調高校繼續教育系統內部的良性互動
為了使高校繼續教育管理工作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這就需要加強民主管理,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增加管理決策的透明度。我們要建立以市場導向、政府調控、行業指導、單位自主、社會約束為框架的新機制,強化學校對繼續教育的統一管理,理順社會、學校、辦學單位等幾方面的關系,將國家利益、單位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使繼續教育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健康發展的軌道。
注釋:
①〔比利時〕普利高津 探索復雜性〔M〕.曾慶宏,沈小峰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22.
②C.E.Shannon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3:390.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2
【關鍵詞】 多元化教學法;中醫基礎理論;實踐
中醫基礎理論源于《黃帝內經》, 具有文辭古奧, 內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實踐等特點, 加之傳統教學上習慣于以“經”釋義, 進行純理論性的闡釋, 致使現今的學生難以即刻接受中醫理論中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難于激發其專業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初學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運用任何單一方法都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與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因此,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不同章節的特點, 采用多元化教學法顯得尤為重要。
1 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為中心, 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以啟發式教育和主動性學習為目標, 將講授、討論、案例、實驗、動漫、視頻影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充分發揮各教學法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 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 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加強師生互動, 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 教學相長, 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 1 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 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 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 而名著醫林, 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 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 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 且劉完素生于北方, 風土剛燥, 素體陽盛, 又處宋金交戰, 疫病流行, 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 常無療效, 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 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 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 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 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 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 2 中西并重, 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 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 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 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氣與津液的關系”, 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 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 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 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 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 3 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 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 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 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 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 連接心動圖機, 記錄Ⅱ導聯心電圖, 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 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
如講授“肝主疏泄, 調節生殖”時, 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 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 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 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 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 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壓力增加, 情志不暢時, 會出現“肝郁氣滯”,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 或男方排精障礙, 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 “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 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
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 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 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 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 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 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 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 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梢宰寣W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 既拓寬學生視野, 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 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 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 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 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 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 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 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 聲像并茂, 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 讓學生如身臨其境, 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 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 5 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 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 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 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 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 學以致用。
2. 6 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 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 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 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 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 小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根據教材設定、授課內容、教學設備、學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醫基礎理論》各章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靈活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力求“啟發有方, 引誘得法”。如何將醫林故事、傳統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實驗法、網絡教學法、學生主講體驗法等多元化教學法有機結合、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 是可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 使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利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玉梅.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法初探. 中醫教育, 2007, 26(2):49-51.
[2] 關素潔.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5(5):83.
[3] 王文竹. 多元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踐行.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23):51-52.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3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優化整合;調查問卷;分析探討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筆者針對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內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復過多及個別地方有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的想法及建議,進而分析探討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具體方法。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選擇的是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方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共100名。選擇這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他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對課程設置比較了解,因此具有發言權。
1.2 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2]。共發出問卷調查100份,收回100份,均為有效問卷。問卷設計是針對調查者的自然情況、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以及教學方法分為4個板塊,共15道選擇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自然情況
第1、2題為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自然情況的統計:100名學生中,中醫學專業的有56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有44名,均系統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
2.2 教學內容
第3、4、5、6、10、12、14、15題為有關教學內容的調查:第3題為你認為在這三門課程的內容上是否存在多處交叉、重復?85%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的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第5題為你認為三門課程的交叉之處有必要反復重復嗎?82%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內容上的交叉之處沒有必要反復重復;第6題為你認為將以上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學生認為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這三項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在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且交叉的這部分內容沒有必要反復重復,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題為若三門課程中存在多處交叉、融合,哪兩門課程的交叉處更多?55%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的交叉處較多,36%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9%的學生認為《內經選讀》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第10題為《中醫基礎理論》的臟腑病理部分與《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部分存在重復較多,你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詳細講述?75%的學生認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上詳細講述;第12題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在引用內經原文上重復較多,你認為在《中醫基礎理論》上有必要詳細講述嗎?8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重復講述;第14題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會遇到很多中醫專有名詞,有一些名詞在《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兩門課程中都會涉及到,教學時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詳細介紹,還是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77%的學生認為應該先介紹,不然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15題為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是以白話文進行講解,而《內經選讀》則不進行介紹,有關十二經脈的循行的原文是一個遺漏的知識點,你們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進行介紹?76%的學生認為應在內經課詳細介紹原文。這五項結果顯示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存在交叉、重復較多的學生最多,而且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詳細講述的臟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數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遇到的中醫專有名詞,授課時應詳細介紹而不應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否則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中醫基礎理論》則沒有必要詳細講述十二經脈循行的原文,而應該在《內經選讀》進行詳細介紹[3]。
2.3 學時分配
第8、9題為有關學時分配的調查。第8題為你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數設置是否合理?71%的學生認為不合理需要進行重新調整;第9題為若是將一門課程的學時數增加,你認為應該增加哪門課程的學時數?75%的學生應該增加《中醫基礎理論》課的學時。這兩項結果顯示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分配不合理的學生占多數,其中認為應增加《中醫基礎理論》學時數的學生較多。
2.4 教學方法
第7題為你認為由三名教師分別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好,還是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學生認為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第11題為如果《中醫診斷學》在介紹臟腑辨證時,采取引導同學們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病理表現入手,進而歸納出具體證候特點,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是否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80%的學生認為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第13題為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重復的內經原文,采取講授《中醫基礎理論》時簡單帶過,而詳細介紹原文中蘊含的醫理;《內經選讀》授課時以介紹文理為主,對于醫理部分可以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介紹,這種教學方法好嗎?76%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好[4]。 3 方法探討
3.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3個教研室的任課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吃透教材,對三門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決交叉重復又須有機銜接,并補充遺漏的知識點。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較多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在《中醫診斷學》則在介紹臟腑辨證這部分內容時,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推導出了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對于一些《中醫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遇到的難懂的中醫術語,如果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過了,在《中醫診斷學》中則不必過多重復。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都提到的重點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由于《內經》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已經了解了一些中醫基礎知識,所以內經課程主要是深化中醫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秲冉涍x讀》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5]。
3.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3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并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6]。
3.3 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實驗組班級由一位教師在第一學期上中基課,第二學期上中診課,第三學期上內經課。對照組三門課程分別由三位教師講解。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座談會、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考試成績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2]鄭熙春.統計調查問卷的簡化探討[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7(6):57.
[3]程 革.關于中醫經典醫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導報,2005(6):80.
[4]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5]施靜翰.論課程的分化和綜合[J].基礎教育研究,2001(9):79.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4
關鍵詞:中醫術語翻譯 功能對等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80-02
首先,認清中醫翻譯的首要性質是科技翻譯而非文學翻譯,屬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應該采取語義翻譯。傳遞醫學信息是中醫翻譯的核心。翻譯的時候首先要翻譯出其意思,再兼顧翻譯出其種蘊涵的中國文化。切忌顛倒主次,雖然將行文翻譯得如同文學作品般優美卻沒有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紐馬克就指出了,作為信息的載體,形式和內容一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翻譯中,譯者應該盡可能的讓譯文的形式和原文貼近,如果兩者不能兼顧,那么按照文本功能進行有重點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我們知道中醫大部分古文寫成,同時兼顧形式和內容十分難,所以我們也要根據它的文本功能進行取舍,因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傳達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過形式來傳達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譯中要看清楚和西醫的區別,同時也要注意兩者的聯系,不能把中醫孤立起來,現在有些譯者主張用XIN GAN PI FEI SHEN來代替 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為他們認為中醫里面的五臟不僅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廣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將其譯為西醫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學者無法接受?因為中醫中脾主運化,而西醫中只是個免疫器官。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張音譯來以示區別。筆者要說的是強調民族特色是對的,但是,不能將中西醫對立起來看,不能只看到個性而看不到共性。比如中醫里面心主血脈,而西醫里不也是心通過擠壓將血運送到全身各處嗎?而且他們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樣的,只是功能范圍不同而已,所以我說翻譯時切不可孤立中醫,要把中醫推向世界,還是要比照西醫術語,。那么下面筆者來簡單談一下翻譯方法。
直譯―― 可以用在大部分簡單的術語,稍微復雜點的詞匯,帶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加注釋,注釋其內在文化含義避免出現文化缺省。王東風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中稱之為“文化補償”也就是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里面。這種譯法優點在于能較好體現原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原著的美學價值,同時可以利用注釋相對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比較詳細地介紹有關的出發文化和知識,這樣讀者也可以通過注釋,解決了意義的真空點,溝通了與上下文的關聯,從而建立起語篇連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醫基礎理論中術語直譯的具體的實例。表格中的直譯是字面翻譯,目的是保留中醫文化特色,而注解則是就是要將文字的表層意思轉化為深層意思,達到傳達醫學信息的目的。有些直譯就能在傳達醫學信息的同時體現中醫特色的術語,則不用再注解。(見表1)
我們可以看出,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含有較多與西醫不同的觀點以及中醫獨特的內涵,因此,我們在盡量直譯的基礎上進行了解釋,這樣有利于讀者理解中醫的內涵,也達到了傳達醫學知識的目的,求同而存異。關于一些不適合于直譯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翻譯我們將在后面章節進行闡述。
下面我們再看看中藥的直譯(見表2)。
我們再來看看中醫方劑學里的直譯實例(見表3)。
我們可以看出,方劑在直譯方面是有規律的,可以分為以下類別:
一是主要組方藥物名組成名稱的劑型:直接譯出方中所含藥名再加上劑型,湯劑就用decoction(包括飲劑),散劑用powder,丸劑用pill,丹劑用pellet。
例如表3中的桑菊飲―― Decoction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二是方劑的功效為名稱的劑型:直接譯出功效再加上劑型。如止嗽散―― Cough powder。
三是方劑作用部位與方式為名稱的劑型,則直接譯出方劑作用部位與方式,再加劑型。如清燥救肺湯―― Decoction for reliving dryness of the lung。
四是以方劑藥物形狀顏色命名,如紫雪丹―― Purple snow pellet。
五是以方劑中藥物比重來命名如六一散―― Six to one powder。
意譯―中醫中的意譯就是要將文字的表層意思轉化為深層意思或者將將文字的深層意思轉化為淺層意思。(見表4)
意譯之二就是將繁復的醫古文譯為白話文再直接意譯例如:邪之所奏,其氣必虛 就是說體弱多病那么翻譯為英文就更簡單:weak physique is liable to illness。再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則意譯為:“the heart is like monarch from whom spirit emerges.”再如: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意譯為:“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When treating disease in this season,practitioners should prescribe more medicinal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意譯之三就是要比照西醫,,將中醫中的一些疾病術語名稱翻譯為西醫中對應的疾病,這樣就利于外國讀者理解學習,見表5。
這種意譯要建立在對中醫和西醫有足夠了解并且有一定醫學英語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翻譯出來。
音譯一在中醫學說中,有些術語如果采用直譯或者直譯加注釋會引起歧義,有些采用意譯卻又表達太冗余的術語我們只能采用音譯來翻譯,并且同時加上注釋來闡明文化底蘊,首先我們來看看中醫方劑中名稱中含有隱喻的那部分方劑的音譯,見表6。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也有不少術語需要音譯:如陰陽,氣這些基本的概念。音譯主要用于翻譯有獨特文化內涵的中醫術語,穴位經絡以及直譯或者意譯容易引起誤解而不能表達出文化內涵的中醫術語。
在總結了中醫翻譯的三種方法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注意中醫翻譯的程序:首先譯者要是原文讀者才能理解原文意思進行篇章分析然后再將其翻譯為英文給讀者看,譯文閱讀的對象是外國讀者,那么我們中醫文獻的翻譯程序就是:古漢語-現代語-外語。例如中醫文獻中有名的一句就是:“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保ㄉ瞎盘煺嬲摚┓g為現代漢語是:男子八歲的時候腎氣就充實了,頭發開始長茂密,開始換牙齒。再翻譯為英語則是:“In a man,at the age of eight,the boy’s kidney qi is abundant,so his hair grows exuberant and his baby teeth are replaced by permanent ones.”在翻譯行文的過程中要注意上面我們提到的術語的翻譯,中醫藥文獻翻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既要傳達醫學信息又要表達中醫文化。
以上就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在總結別人和自己的經驗的基礎上對中醫翻譯所作研究得出的結論,目前還沒有人全面系統地從文化因素地角度上全面研究中醫翻譯,筆者希望本文能在該領域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討,同時希望能對對于中醫術語的翻譯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 黃嘉陵.最新漢英中醫詞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
[4] 李照國.中醫翻譯導論[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5
【摘要】 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邊緣學科,正在發展壯大,并已自成體系,探討在中醫藥院校課程體系中,以適當的方式和內容形式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
1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學科背景與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微生態學(microecology)是研究棲居于人、動物、植物的微生物群與宿主、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是20世紀末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實踐證明,微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正確認識生命和疾病的本質,啟發人們運用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失調和微生態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采取相應措施,維護或/和修復機體健康。目前,基于微生態學基礎理論,涉及微生態調節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品、飲料、化妝品、獸藥、農藥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隨著微生態學研究的深入,它與祖國醫學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擴展。這種關系主要包括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的相互闡釋、相互融會和相互為用。在祖國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中蘊藏著許多微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如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中生物與外環境“統一論”、陰陽學說與生態平衡與失調論、臟象學說與微生態系統論、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與微生態調節論等等,無不展現著古老中醫藥學與現代微生態學的一脈相承、相互貫通[1]。同時,有關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相互關系的實踐研究更是層出不窮,諸如中藥對人體微生態的影響、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正常菌群參與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作用、舌苔表現與局部微生態群狀況的相互關系、微生態調節作用對針灸抗菌效應的闡釋等等[2]。由此,一門中西醫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中醫藥微生態學在近年悄然興起并蓬勃發展。我國微生態學創始人魏曦教授曾預言:“微生態學很可能成為打開中醫奧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目前,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信息資料已初具規模,并自成體系。隨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研究迅速深入,其作為中西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微生態學與古老的中醫藥學在許多基本理論觀點上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是現代醫學中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這預示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深入發展,必將為中西醫結合提供更廣闊的科學內涵和更直接的參照模式。正是由于中醫藥微生態學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重要地位,國內部分中醫院校正在將其作為一項極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教學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毋庸置疑,通過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渠道,迅速普及學科知識、廣泛培養學科人才、深入營造學科環境,對該學科本身以及中西醫結合科學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國內除了部分西醫院校開設“現代微生態學”課程外,在中醫院校中,系統開設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內容的先例寥寥無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沒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材料,沒有足夠的教學學時,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學科氛圍。為此,筆者將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的一點體會進行總結,拋磚引玉,以供同仁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參考。
2 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初步設想
2.1 開設模式和學時安排由于中醫藥院校普遍存在教學課時緊張的問題,獨立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程很不現實。一種極為可行的開設模式是把有關內容納入醫藥《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具體方法是在《微生物學》有關“正常菌群”或“微生物與中醫藥的關系”等章節中穿插“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內容,把相應章節的教學課時增加2~4學時,既不影響《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又能較完整地介紹“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內容體系。如果學時安排有困難,還可考慮通過學術講座、選修課等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2.2 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醫藥微生態學屬于中西醫結合的范疇,其內容體系正在不斷探索和充實完善。在實踐中發現,將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遵循重基礎、重實踐的基本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擁有本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又符合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教學實際。
2.2.1 中醫藥微生態學基本理論從目前積累的研究資料看,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理論探索主要涉及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基本理論的相互關系,常見的有中醫學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的生物與內外環境統一論、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平衡與失調論、中醫學的臟象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系統論、中醫學的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理論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調節論等等。
2.2.2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實踐研究中醫藥微生態學在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資料很多,涉及到臨床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等諸多方面,比如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系列研究,尤其是中藥對腸道微生態的調節作用;針灸通過扶持正常菌群而發揮抗菌、抗感染效應;腸道微生態效應對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影響;中藥對消除R質粒的作用;納米中藥的微生態調節效應;舌診的微生態學原理等等。
2.3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3.1 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強調實用知識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邊緣學科,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抓住上述典型的中西醫結合知識點,由點及面,將兩個內容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突出二者優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學科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基本理論的講解過程中,適時穿插適用知識的介紹,有利于吸引學生對邊緣學科的興趣。比如在介紹微生態調節劑的臨床治療作用時,結合“金雙歧”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效果給學生講授,促進學生對“生態調節效應”的理解。
2.3.2 注重啟發誘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中醫藥微生態學與其他中西醫結合課程一樣,其理論和實踐知識都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尚無定論。在講授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有關于基本理論的,有關于實踐應用的,對此不僅要認真負責解答,更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使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點的分析,掌握中西醫各自的理論要點。
3 展望
微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微生態學也必然迅速成長。中醫藥微生態學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微生態學獨具特色的分支科學。當前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加速中醫藥微生態理論與應用知識的深入研究和宣傳普及。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的廣泛開展,是宣傳中醫藥微生態學知識、培養中醫藥微生態學人才的必經之路。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目前尚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在教學工作中需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探索本質,發展理論,促進實踐,為發展中醫藥微生態學事業以及中西醫結合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關于中醫基礎理論范文6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的問題。方法:統計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工作制度規定歷史沿革,分析目前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的要求和目前存在問題,分析在臨床驗證工作中的注意事項。結果:在中藥品種保護工作制度開展近二十年來,國家先后了多項工作文件來規范約束中藥品種保護中有關臨床驗證工作。結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合理的臨床驗證方案相結合,使企業從中藥品種保護這一工作中受益,使中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科學,從而為更廣泛圍的國家和人們所接受。
【關鍵詞】中藥品種保護 臨床驗證 分析
1993年國家正式啟動實施《中藥品種保護條例》,這項制度走過近二十年,對提高我國中藥品種的質量和信譽,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推動中藥制藥企業的科技進步和中藥集約化及規?;a,促進中藥走向國際醫藥市場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藥保護品種制度催生了中國一批優秀的制藥企業,截止2010年12月止,我國共批準中藥保護品種3893個。但是傳統中藥難以被西方接受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中草藥缺乏用科學的測定方法驗證其臨床療效,這也導致目前中國每年出口中藥原料數量遠遠大于中草藥成藥數量。要說服西方患者使用中國的草藥,必須要有科學、準確的臨床驗證數據,提供科學量化的測量和評估是世界了解中藥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中醫藥進入世界市場的第一步。中藥保護品種的臨床驗證工作[1]正是為了對中藥保護品種的臨床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科學數據而設立,隨著中藥保護品種保護工作制度的不斷完善,中藥保護品種的臨床驗證工作要求也從最初的粗放、簡單發展到了現在的具體、務實、高標準,這項工作的不斷發展對規范中藥品種保護的功能主治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國家從1993年至2010年歷次的關于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的具體要求和規定。
1.2 方法根據統計結果分析,目前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對策。
2 結果
1993年《中藥品種保護條例》,沒有就如何從技術層面對申請保護的品種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做明確的規定;(2000)第025號文,了《關于中藥保護品種申報資料要求的通知》。首次規定應參照《中藥新藥研究的技術要求》及有關規定提交臨床研究總結資料;2003年2月8日了《中藥保護品種申報資料項目要求及說明》,對臨床試驗資料作出了說明和要求: 2009年2月3日,國家食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了《中藥品種保護指導原則》,該原則對臨床試驗條件做出了明確規定;2010年7月1日,國家食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了《中藥品種保護指導原則》,該原則強調了進一步開展臨床和基礎研究,進行更大范圍的臨床觀察,完善使用說明書,指導藥物合理應用。
3 討論
根據這些制度的出臺順序,我們可以看出,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重視,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在申報中藥保護品種時從最初僅僅只需提供簡單的臨床觀察數據上升到如今要有完善的臨床驗證方案及實施結果以及報告[3],臨床驗證的要求發生了質的飛躍,但是,中醫中藥通過千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一套特殊的系統,藥物配伍和功效是以臨床主治證候為主要依據,其最大的特點是依據中醫理論理論、中藥配伍理論、中藥功效一起有機結合來發揮中藥的整體優勢[2]。正因為這樣,中藥的有效成分的復雜性以及組方的系統性,決定了中藥臨床驗證療效評價以及安全性評價的特殊性。根據中藥的這種特點,中藥保護品種臨床驗證工作,應特別注意中醫的臨床證候和病種與西醫臨床癥候和病種間的相互聯系,不能僅僅單純以西醫的臨床療效,作為評價中醫臨床療效的標準,而是按照中醫的基礎理論把人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考量其臨床療效。另外,由于中醫的整個體系的核心是辨證施治,一些疾病在不同階段可以表現為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在特定的階段可能出現相同的證侯。針對這個問題,要多做該品種在對主要病癥進行優效性試驗的基礎上,加強對該中藥品種的基礎研究比如:作用機制、動物實驗等,以求能正確表述中藥品種的功能主治和和現代醫學相應疾病癥狀的對應關系。
總之,在中藥保護品種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的工作中,不管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是藥品生產廠家都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態度來面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臨床驗證方案,使企業從中藥品種保護這一工作中受益,繼而使我國的中藥能得以健康持續的發展,使中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科學,從而為更廣泛圍的國家和人們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鄭永紅;?龍繼紅;?韓建東;?李峰; 中藥品種保護工作中有關臨床驗證的探討[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0,4.26(4);318-320.
[2] 郝明虹, 曹寶成.?中藥品種保護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