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1

[關鍵詞] 貴州;施洞鎮;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

[中圖分類號] K89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6-0032-07

在清水江畔,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的苗族同胞每年都有“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這是當地苗族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分別以女性和男性作為節日文化的表征主體,彰顯了他們所代表的家族村寨的榮光,體現了當地姻親社會關系中的交往交流和人生儀禮的象征性表達與認同,同時也讓當地的苗族文化特征因此得到強化和延續。

“姊妹節”苗語稱為“努嘎良”(Nongx gad liangl),意譯為“吃姊妹飯”,施洞等地的姊妹節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俺枣⒚蔑垺笔鞘┒存⒚霉澋臉酥拘曰顒樱版⒚蔑垺笔且环N經過植物染色后分蒸的“彩色糯米飯”,晶瑩剔透,清香四溢。其主色是黃色和黑色,偶爾兼有紅、白、藍、綠等顏色,喧騰而又溫馨的姊妹節一共持續3天,節日期間,寨里的姊妹們結伙聚餐和聯歡,不僅未嫁的,而且已嫁或遠嫁的姑娘都會趕回娘家。整個苗寨顯得格外熱鬧。同時,姊妹節也是苗家青年的愛情節,姊妹們還要用宴席款待遠道而來的后生(男青年)們,苗家男女青年自由擇偶為目的的“游方”是姊妹節的重要活動。關于“吃姊妹飯”的由來,施洞口有這樣一個說法:苗族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在每一次的遷徙中,都有姊妹因出嫁遠離家族,不知何時才能再會面,因而姊妹們每年都要共聚一起吃一次糯米飯借此歡聚和紀念。

施洞苗族“獨木龍舟”,苗語稱為“量翁”(niangx vongx),意譯為“劃龍”或“劃水龍”,獨木龍舟節是清水江沿岸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參加節日活動的除了臺江施洞沿江兩岸的苗族村寨外,還有與其毗鄰的施秉平寨,舉行時間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祭祀活動核心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龍舟競渡期間,幾十條龍船在清水江中劃翔,百舸爭流,江畔人山人海,好不熱鬧。同時還會舉行賽馬、斗牛、踩鼓等苗族傳統活動?!睹缃勔婁洝份d苗民“好斗龍舟,歲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于清水江寬深水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后置鳳尾,中能容20多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1] 171。

苗族傳統節日不同于現代國家和國際社會所設定的法定節日,一般是民族民間社會為鞏固其生產生活秩序和延續文化脈絡而建立或自然生成的。苗族傳統節日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一種狀態,更是一種生活。對于苗族文化傳統節日擁有者來說,民族傳統節日是流淌于他們日常生活的文化血液,是貫穿于他們日常生活的文化脈絡,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苗族傳統節日之所以能長期傳承、生生不息,得益于在它的文化內涵中,有著難以替代的社會功能。苗族傳統節日民俗最突出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正是在于象征性地表達和實際性地滿足了一定地方社會族群內外交流交往的迫切需要和精神追求。以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考察,施洞“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具有以下一些傳統功能:

(一)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功能

“民族文化傳統節日是以特定的儀式隆重舉行的標志性的活動。它是對一個民族的傳統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現,在節日活動中,通過活動或活動儀式中的種種行為展示并建立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整體系統。因此,節日活動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載體”[2]。施洞苗族同胞每年堅守“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在節日活動過程中,全體成員一起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舉行固定的儀式。姑娘們采摘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葉來制作彩色糯米飯,盛裝踩鼓,徹夜游方歌唱。男子們則遵循著傳統的規則,選取杉木,制作龍舟,運送龍舟,舉行龍舟下水儀式,按照祖制,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區域用規定的競賽規則進行龍舟競渡。于是通過“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這兩個傳統節日載體的強化和傳播,不僅是對刺繡、剪紙、銀飾鍛造等民族民間技藝文化傳承的加強,而且是對苗族古歌、苗族鼓舞、祭祀文化、龍舟文化等苗族傳統文化最直接的繼承。

同時,在這樣一個苗族所獨有的傳統節日里,傳承和傳播苗族所獨有的文化,明顯地增強了苗族這個個體民族群體的民族認同。傳統節日有著顯著的民族文化認同價值,能夠增強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施洞苗族同胞在三月十五日和五月二十五日這兩個固定的日子里舉行同樣的儀式,過同樣的節日,傳承著苗族獨有的文化,讓其深刻體會到一種屬于同一個族群的文化認同感。共同的節日習俗,使施洞苗族同胞各社會階層之間產生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把他們凝聚在一個具有和諧文化的社群之內,創造一個更為和諧一致的文化空間。

(二)紀念和祭祀功能

在原始中,苗族同胞通過模仿自然界圖騰物的形態、動作來表達圖騰崇拜,以示對祖先和萬物之神的敬仰,以此取悅神靈,祛除一切災難,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這種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動,是民間信仰的重要表現方式和內容,是人們向民間神祈求福佑或驅避災禍的基本形式。由于有些活動規模較大,群眾性強,內容豐富,因而逐漸演變為節日活動傳承下來。譬如祖先崇拜、紀念英雄和宗教祭祀等就成了這種節日的重要功能。

施洞“獨木龍舟節”是群眾參與性極強的民間娛樂活動,是當地進行祭祀和承托神靈崇拜的重要載體。施洞龍舟競渡的系列祭祀活動在農歷五月二十日開始,持續四天,節日期間,在木材的選取、龍船的制作、龍舟下水儀式和龍舟競渡等系列活動中,都有嚴格的祭祀儀式和傳統規則。譬如以取木材制龍舟為例?!蔼毮君堉鄣倪x材一般以杉木為主,要求杉樹沒有被雷電擊中過,沒有被火燒過,這表示著該樹沒有受到過神靈的懲罰,還要求樹梢沒有折斷過且長短一樣,這表示家族團結齊心。杉木選定之后,把事先準備好的青布和攤線纏在樹干上,代表后世興旺,子孫像麻繩一樣多。然后祭酒飯,燒香紙,殺鴨取鴨血淋在樹干上祭請‘山神’‘樹神’和‘地神’,體現了對神和大自然的敬畏。木材選好后,由一位兒孫滿堂且知古禮的男性向樹祈禱‘保佑老少安康,子孫昌盛’,祭祀結束后,由父母健在、兒孫滿堂的一名男性動手砍第一斧,隨后眾人一起將樹向東方推倒,以表達對從遙遠的東方遷徙而來的祖先的懷念”[3]。運送木材的時候,沿途的親友必敬以酒,贈鴨送鵝迎接龍木,并在龍木上系一條紅緞帶。木料運回寨子,全寨人都出來迎接,彰顯了全體苗家人對接龍木的慎重和尊崇。

(三)增強家族凝聚力和交往功能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的是該民族的文化血脈,通過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的周期性的展示、積累、繼承和發展,在擁有同一文化傳統成員中產生巨大的親和力和情感的認同感,可以把擁有共同文化傳統的成員團結到一起,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2]。“獨木龍舟節”,雖然名義是競渡,但是從船的造型以及船上人員的配備和服飾來看,這種劃龍舟的方式其實是不適合進行激烈的、殊死相爭的競渡的,而是應趨向于游樂和文化展示。種種活動的內容和儀式都展現著其增強家族凝聚力和族群間交往的功能。

作為“鼓頭”的寨老,一般是寨子里德高望重,有很強號召力的老人,其主要負責接待親朋好友和聯絡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龍舟競渡時,龍船每到一寨首先要鳴三眼土炮,提示當地寨民“龍舟到了”,然后寨中親友燃放鞭炮表示歡迎,接著村民們要向“鼓頭”及水手敬酒,并在龍船的龍頭上系上紅布,稱之為“掛彩”。除此之外,親友們還要熱情地送上禮物,尤其是“鼓頭”的女婿,至少要送一頭豬的大禮,女婿家的族人也要送上羊、鵝、鴨等,最后,水手們將所收的贈禮掛在龍頸上。對于施洞龍舟賽,苗族同胞看重的并不是競賽本身,也不是各寨龍舟獲得的名次,而是看哪一個寨子的龍船打造得更漂亮,哪個“鼓頭”人緣好,得到了更多的禮物。因為收到禮物越多的龍船則越顯榮光,越顯得“鼓頭”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同時收禮龍船也要以禮物回贈給對方,雙方在禮尚往來中促進交流、加強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由此可見,“清水江上的獨龍舟是一條多情的紐帶,通過獨木龍舟節的傳統文化活動增進了苗族同胞的村寨交流和家族情感,彼此之間以往若有誤解,通過一件禮物,一杯米酒,一道酒歌,誤解也就煙消云散了”[4]。

(四)戰勝自然的心理暗示功能

苗族同胞自古以來居住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地,生產生活過程中常常需要頑強地同自然界作斗爭。苗族民間文學不乏歌頌戰勝惡劣環境和大自然的英雄的傳說和古歌,世人之所以唱誦和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些英雄,形成一些紀念性的節日,實則是想借此增強后世子孫戰勝自然的決心和信心。關于施洞“獨木龍舟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叫“茍亞”的人,有一天,他帶著兒子駕船到榕山水潭打魚,突然,坐在船尾的兒子不見了。于是他下水潛到潭底,鉆進龍洞,卻見一條惡龍正把兒子當枕頭靠起睡覺,而兒子早死了。他非常生氣,回家帶上火石火草,放火燒了龍窩,被燒死的惡龍浮到清水江上來,茍亞見后又斬龍為數段,喚各村的人都來分食龍肉。但此后江霧彌漫,不見天日。有一名婦女攜子到江邊洗衣,孩子將捶衣棒放在水里劃來劃去嬉戲,口里念到“咚咚多!咚咚多!”江霧隨之散去,于是各寨遂仿棒槌形狀刳木為船,每年五月二十五到二十七日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上敲鑼打鼓劃龍舟,以示征服惡龍 [5] 14。由此可見,關于獨木龍舟節來源的傳說,很好地詮釋了施洞清水江沿岸苗族同胞與天災人禍抗爭的勇氣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精神,同時也以獨木龍舟節的方式,將這種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在子孫后代中產生戰勝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強烈意識。

(五)原始母系氏族社會遺存和聯姻功能

在原始母系氏族和母權制社會里,婦女掌管著政治、經濟和文化大權,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日常事務。母權制社會的標志性特征是:“在婚姻締結上,處于主動地位的常是婦女,而不是男子,母權制度下的女郎們自由為自己選擇丈夫。”[6] 68從施洞“姊妹節”的各種禮儀習俗來看,這一傳統節日是以婦女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節日里姑娘們不僅可以公開地在家庭支持下招待游方客,通過在糯米飯里藏東西來象征性地履行自己對愛情的自主選擇,而且在這一天,她們比平時擁有更大的自由和權利。這是婦女在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所原有的、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的象征性殘余。而過渡到父系氏族之后,婦女們在同一氏族中永遠相聚的生活方式卻被打破,這是一種悲痛的遭遇,吃姊妹飯的活動或許就是在這過渡時期婦女們于婚前婚后的互相安慰、惜別和重聚而遺存下來的習俗。

隨著歷史的發展,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婚姻和家庭模式發生了變化,人類婚姻締結發展到對偶婚,姊妹節從吃姊妹飯的習俗也逐漸發展成為男女擇偶乃至文娛交際性的節日了。施洞姊妹節一直以來就承載著男女交往婚配的功能,姑娘們置辦酒席,準備好糯米飯招待游方的情郎,盛裝打扮,踩鼓舞蹈,游方對歌,通宵達旦。游方過后,“姑娘們提著盛裝著自己深厚情誼和姊妹飯的竹籃,站立在村邊路旁,等待著送別情人。機敏多情的姑娘們在送情人的飯籃里悄悄地埋藏著自己的心事,掛上竹鉤的,意味著要買把傘來酬謝;藏著椿芽的,意味著可以成親;包著樹椏或蒜薹的,暗示著斷交。包著椿芽也罷,藏上松葉也罷,來年總是酬謝的,通過酬謝活動,雙方感情越來越深。得到樹椏或蒜薹的也決不會生氣,不能成親的仍然是朋友?!盵7] 689-690“獨木龍舟節”,也同樣承載著聯姻的功能,是苗族青年男女們尋覓伴侶的絕好時機。節日里姑娘們穿上盛裝,掛滿銀飾,以此吸引男青年們的注意;而小伙子們則高吭“龍舟飛歌”俘獲芳心:“妹妹生得白生生,個個想她做情人”“是我的花我一定采,是我的人我一定來愛,妹妹喲,請你一定等待”。苗族傳統節日期間,苗族男女青年們通過對歌彼此認識,熟悉了解對方,相互建立愛情,結成伉儷。

清水江畔盛大的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活動每年持續進行并逐年盛大,是在其節日功能發生變化的基礎上呈現出來的。這主要表現在節日的祭祀、交友、聯姻等傳統功能逐漸弱化甚至喪失,而其旅游服務、商貿往來、族際交流等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逐漸強化。這些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新時期,傳統節日的歷史記憶逐漸從自發記憶轉變為自覺記憶。近年來,由于苗族的生產生活正日漸趨于現代化、全球化,苗族同胞紛紛走向城市打工、學習和生活,且苗族固有民族形態的存在符號日益弱化,由此,民族的傳統節日擔負起了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著強化本民族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功能?!懊褡逦幕瘋鹘y節日要求這個同一族群的全體成員統一在同一節日時間段參與共同的節俗活動,即使是官員在單位里遵守官方的節日制度,回到家庭生活中也要和家人一樣過傳統節日。這種全民參與的文化生活是一年一度周期性發生的,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被反復貫徹和強調,在同一族群內的全體民眾的記憶中根深蒂固、世代傳襲”[2]。

(二)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

由于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們意識的淡薄,節日文化在繼承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其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對象、目的及內容也發生了變化。譬如施洞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活動中,傳統的五彩糯米飯是為游方的“后生”準備,然而,隨著“游方”實際聯姻功能的弱化,現在更多的是為待客而備。同樣,苗家女兒們原為游方交友而備的華麗盛裝、絢麗銀飾,現主要為向外族和客人展示苗族豐富多彩的燦爛文化。隨著這種功能的變遷,節日的內容和形式也相應地出現了變化。為了更好地體現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功能,政府逐漸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節日的規劃者和組織者,將參加節日活動的苗族同胞范圍強行擴大到縣域乃至周邊縣境,還增加了隆重的開幕式表演和盛裝游行,從而將刺繡、剪紙、銀飾鍛造等民間傳統技藝集中展示給游客。

(三)旅游和商貿往來

近年來,苗族政府以施洞“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為契機,增強縣域旅游經濟和商貿往來活力,從而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對游客的吸引。據統計,每年到施洞參加苗族姊妹節和觀看苗族龍舟競渡的商旅游客約四五萬之多。隨著政府宣傳力度的逐年加大,這兩大節日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成為臺江縣乃至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名片和熱點。譬如2015年臺江姊妹節恰逢五一假期,來自省內外的游客擠滿臺江縣城大街小巷,造成滬昆高速擁堵長達幾十公里,十余小時的景況。眾多游客的慕名而來,必然促進該地區交通、住宿、餐飲等第3大產業的發展。同時,苗族最富盛名的刺繡、銀飾、蠟染等產品,也借機銷往世界各地,臺江縣城借此打造了民族文化產銷一條街――姊妹街。而作為姊妹節發源地和獨木龍舟節競技場的施洞鎮也大幅提高了知名度,正著力恢復建設清水江畔的古鎮,打造中國銀飾第一鎮。

近年來,“貴州各地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正在日益為各級政府和旅游部門所重視。作為貴州旅游產業的亮點和支柱,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睞。以此為契機,應該說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資、吸引客源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然而,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苗族傳統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接觸中也正在逐漸的被同化甚至消失。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迎合游客的需要,苗族傳統節日文化也正在被戲劇化、舞臺化、商品化”[8]。苗族傳統節日的載體,節日生態環境所發生的系列變化,導致了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功能發生變遷,進而在傳統節日的活動宗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精神上發生了系列改變,這意味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危機,給保護和傳承苗族傳統文化帶來巨大的挑戰。

“傳統節日文化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能持續發展,在物競天擇中是萎縮還是壯大,決定于功能構成。更進一步說,活動內容是否受到民眾歡迎,是否能達成活動參與者或其組織者的愿望,將決定一個節日活動的興衰存亡”[9] 15。據此,全社會都有責任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搶救具有深刻內涵和社會功能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文化具有不可復制性,一種文化一旦消失就沒有重建的可能。因此,全社會和苗族同胞都有義務團結一心,從現實出發,積極探索有利于在經濟全球化和過度開潮中保護、弘揚與創新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長效運作機制。

[參考文獻]

[1]徐家干.苗疆聞見錄[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2]顏 勇,雷秀武.貴州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綜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7,(6).

[3]李華祿.清水江苗族獨木龍舟活動的文化習俗解析[J].學理論,2015,(13).

[4]王馨平,楊金剛.淺談貴州臺江施洞苗族獨木龍舟競渡的社會功能[J]. 貴州體育科技,2008,(2).

[5]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苗族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

[6]Harry Cutner.性崇拜[M].方智弘,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7]吳榮臻,等.苗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2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廣大專家、學者逐漸認識到,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個性,缺乏特色,就很難有較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就要盡量讓每個學校彰顯個性,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學校把特色建設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突破口和抓手。追求個性化辦學和創建學校特色已經成為我國許多中小學校的主要辦學方向,也是我國現代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在保證基本教育質量的前提下,賦予了學校根據客觀現實確定自己辦學哲學的空間。學??梢栽邳h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自主選擇特色發展的方向。特色課程的建構無疑是突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通過特色校本課程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海南黎苗族人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黎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璀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藏。海南省保亭縣是海南黎苗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其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氛圍濃重。居住在保亭縣的人們,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哪個民族的,都對黎苗族優秀傳統文化喜聞樂見,耳熟能詳。保亭已經是海南黎苗族文化孕育繁衍的肥沃土壤。我們利用黎苗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引領學生繼承和發揚黎苗族人民的優秀文化傳統,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到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涵養學生高尚人格,達到創新德育途徑的目的。積極開展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課程建設活動,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學習黎苗族人民的優秀品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能活躍學校文化氣氛,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海南省保亭思源實驗學校以新課改理論為指導,從學校實際出發,在繼承和發揚以往德育經驗的同時,創新工作思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了《校園竹竿舞》《黎族織錦欣賞》《歡唱黎苗族歌謠》《黎族竹木器樂欣賞》四個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課程。通過普及黎族竹竿舞,讓學生了解竹竿舞,會跳竹竿舞,激發學生熱愛黎苗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我們收集整理了一些優秀的黎苗族歌謠,編制校本音樂教材《歡唱黎苗族歌謠》,把優秀黎苗族歌謠引進課堂,讓學生歌唱黎苗族歌謠,感受黎苗族人民善良、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并從中受到教育,培養高尚情操。黎族竹木器樂蘊涵著原生態的音樂特征,它融匯了黎族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識、民俗風情等諸多民族文化元素,為黎族人民所鐘愛。開設這個課程,讓學生了解黎族傳統樂器,并學習體驗演奏一些簡單的樂器,培養學生高雅情趣和熱愛民族文化、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們把黎族織錦欣賞活動和美術教學相結合,各班每學期開設兩節黎族織錦欣賞課,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織錦文化。學校充分利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場地和設備,以黎錦興趣班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欣賞黎族紡織技藝,學習用傳統腰織機紡織黎錦,親身感受紡織技藝文化的精妙。學校還邀請黎族織錦傳承人給學生表演紡織技藝,組織校外參觀活動,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黎族織錦文化的悠久歷史,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培養民族精神。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3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何使經濟發展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二者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重視和深入討論。某地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8.1%,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突出、民風淳樸善良的地方,苗文化深刻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在該地區也是獨樹一幟的,但是貧困落后也一定程度的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近些年,由于國家大力扶持西部地區,某地也成為了重點扶持對象之一。因此,在各產業的大力發展之下,居民經濟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隨之也帶來了苗族文化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在此,本文通過自己的生活親歷,對某地苗族文化流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提出相應的對策。

1.某地苗族文化面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在逐漸退出歷史文化舞臺,某地苗族文化也漸漸地不受到重視,通過與當地居民交談,了解到某地苗族文化面臨如下一些問題。

1.1 語言、服飾的流失

在當地,會說苗語的人少之又少,為了跟上社會進步的大潮流,絕大部分苗族村落的孩子從小學習普通話,導致很多人不會自己本民族的語言,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會說會寫本民族語言的少之又少。除一些較為偏遠和原始的村落,人們的語言保存較為完整外,其它地方的語言沒有得到繼承。在服飾方面,曾經某地的苗族服飾基本上是由女性純手工制作的,還要配上刺繡或挑花做裝飾,但因為制作周期相對較長,并且花費精力較大,與市場上的服裝相比,成本較高,所以大多數人們都選擇了購買服飾,只有在重要的節日、慶典或是表演節目時才穿上民族服飾,所以苗族服飾文化也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

1.2生產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以物換物、刀耕火種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被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所代替,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某苗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在地區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上升,第一產業與以前相比,比重有所降低,這些無形的變化都會對固有的苗族文化形態產生重大的影響。

1.3思想觀念的變化

人們思想方式和觀念的轉變,使某地苗族的某些文化習俗從根本上失去了發展的基礎。某地是國家重點扶貧對象,在國家的對某地的大力支持下,許多地區也逐步富裕起來,人們也在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忽視對苗族文化的影響。

2.某地苗族文化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大眾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少數民族文化正逐漸丟失,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被人們漸漸淡忘,苗族文化也遭遇著如此的情況,苗族文化正在一代一代的被遺忘。某地是一個以苗族文化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導致苗族文化逐漸流失,針對某地苗族文化的流失進行一下幾點分析。

2.1 政府保護力度不夠

在訪談過程中,人們除了知道一些政府對景點的保護和大力宣傳,如:XX城、XX古鎮等,幾乎很多人都沒見過保護文化的組織,也不了解其相關的措施,并且在這些景點里商業氣息任然很嚴重。這足以表現了政府的保護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在21世紀的今天,大多數人們更加注重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在乎傳統文化的遺失,甚至一些人把傳統文化看做是落后的象征,沒有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2.2 現代化經濟對某地苗族文化原生態的沖擊

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手工制品逐漸被機械化用品所替代,使得許多民間工藝逐漸流失。以前某地人們的服飾大都是由手工紡織、染色、刺繡等步驟完成,但由于現代工業生產的化纖、人造絲、棉等布料因物美價廉且色彩豐富而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布料,成為某地苗族女性服裝的主流材料,所以,在當地許多苗族女性都不再自染自紡布料了,大都是去商場里買成品。特別是由于電視機走進了千家萬戶,曾經較為流行和喜愛的傳統活動,如:對歌、編織手工藝品、民間文藝表演等已經不再是人們生活所關注的重點,相反休閑娛樂等都市化快餐文化卻引起了某地苗族人民的普遍關注,這使得某地苗族的一些手工工藝瀕臨絕跡。

3.對某地苗族文化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現代化對某地苗族傳統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民優秀的族傳統文化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一關鍵問題,才能使現代化與苗族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同步進行,和諧發展。針對某地苗族文化的流失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

3.1政府應加強對某地苗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民族文化的保護,是要保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核、民族精神和標志性的特征,不應也不必刻意追求模糊不清的所謂“原汁原味”、“原生態”和“原始狀態”的民族文化。①保護是維持民族文化現有的形態,不被時展而淘汰。受到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影響,某政府也積極的制定了很多措施來響應。在此基礎上,應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合作,某地毗鄰湘西鳳凰古鎮,同為苗族地區的兩個縣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在知名度上某地卻遠不如鳳凰古鎮,因此,某地政府可以利用地域的優勢,與湘西政府采取合作共贏的模式,首先為鳳凰人民制定了一些便利政策,然后也利用湘西政府對某地的便利政策提高對某地民族文化的發展,為人民的生活創造福利。

3.2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極發展多渠道的傳播途徑,重視民族服飾、民族史詩等文物的整理工作。某地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旅游項目,新開發了很多古香古色的旅游景點,為游客提供獨特的苗族文化體驗的同時,也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雙贏的效果;比如某地的XX洞,曾經只是一個偏僻貧窮的小鄉鎮,在開發景點后,當地的民族文化旅游成了熱點,還帶動了周圍很多鄉鎮的發展。在保護某地苗族文化及原始生態的前提下,對苗族歌舞、苗族節日、苗族服飾、苗族飲食等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某地優秀苗族文化進行收集和發掘,將苗族文化整合后集中展示,有利于將苗族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良心互動,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某地苗族人民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

4、結語

文化是一個具有相對適應性和穩定性的體系,但是隨著它所適應的環境或者人們對這些環境條件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時,文化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成果,凝聚著苗族人民的思想意志、追求目標和生活感情,構成了苗族的要素,成為了苗族的重要標志,更體現了苗族的精神。苗族文化是苗族在長時間的社會歷史和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下的集中反映,它對苗族的進步和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注解:

①高永久,劉庸.城市化化背景下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5,(6):48-54.

參考文獻: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4

關鍵詞:苗族刺繡;教育價值;審美情趣

苗族刺繡歷來擁有“無字史書”的美稱,其做工精細、形式多樣、寓意深刻、具有極強的人文藝術氣息。苗族刺繡不僅包含了苗族人民特有的審美情趣,也代表了古代兒女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直至今天這門技藝依然是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瑰寶之一,被廣泛應用于服飾、飾品、生活用品以及諸多藝術領域。我們有必要對苗族刺繡進行深入探析,挖掘苗族刺繡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將其作為當代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來點亮和延續苗族刺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苗族刺繡教育價值之體現

1.激發本土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苗族刺繡作為苗族傳統文化的造型載體,是維系整個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苗族美術教育需要引入苗族刺繡特有的文化藝術,讓苗族刺繡成為激發苗族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催化劑,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育學生認知本土文化和欣賞民間美術的能力。與此同時,苗族刺繡作為一種藝術品隸屬于美術作品范疇。苗族刺繡不僅包含了一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還能夠發展學生尊重人文與關懷社會的情感,通過滲透苗族刺繡美術教育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苗族傳統文化的偉大情懷,進而達到自我文化認同的教育目的。此外,任何一種民族特色文化藝術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抱著對苗族刺繡的熱愛,也就是抱著對中國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熱愛與尊重,讓學生了解苗族刺繡精髓的同時,更能夠讓苗族學生加深對本土文化獨特魅力的自豪與自信。

2.增強學生苗族刺繡形式美感。苗族刺繡的藝術手法比較獨特,常見的有變形與抽象手法,正如同西方精準透視比例藝術形式,苗族刺繡的創造手法與現代美術理念是息息相通的。苗族刺繡不拘一格,需要創造者融入自己的幻想成分與情感色彩,使用圖騰圖案、線條、造型、色彩、體塊及材質等要素,通過圓潤和諧的構圖形式完美的創造出一種夢境般的奇幻圖形,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在極富裝飾性與藝術性的外表下,透露出苗族人民對希望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的詮釋。苗族刺繡藝術與其它民族傳統文化的區別是很明顯的,苗族刺繡這種極具想象力的夢幻色彩的美術創作形式,有助于豐富學生對美的想象、感知、領悟、表達能力,通過對苗族刺繡的學習,能幫助學生從中汲取到靈感,進而將苗族刺繡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美術作品中,增強學生對形式美感的創作能力。

3.審美快樂以及提高審美水平。追求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是快樂的,美術教育理應加深學生的審美快樂體驗,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在多元的文化世界里,當代學生不能迷失于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里,需要真正對民族美術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加深自己對美好事物的體驗。苗族刺繡是苗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也是紛繁世界中的一股清泉,有必要成為現代美術課程教育非常資源的一種資源。苗族人民采用夸張、象征、比擬的方式,賦予了刺繡作品幽默、崇拜、多姿、驚艷的情感色彩,里面包含了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民族文化藝術,只有本土人民才會“樂在其中”。在色彩絢麗的苗族刺繡面前,外國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蝴蝶、鳳凰、龍等這些苗族刺繡標志性符號,但是作為中國人不能只停留在藝術表面,還需要進一步挖掘苗族刺繡所能夠帶給我們應有的民族審美快樂,引導學生讀懂苗族刺繡美術作品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具有民族特性的審美意識。

二、苗族刺繡教育價值之實現

美術教育應該承擔起苗族刺繡的傳承重任,不能讓苗族刺繡淪落為現代化美術發展的冷門。一方面,學校應該增設苗繡課程。從幼兒教育階段開始,就應該將苗族刺繡引入到當地的美術課堂,讓孩子從小接收苗族刺繡正統的色彩、樣式、故事等熏陶與啟迪,培育學生獨有的苗族藝術情懷與審美情趣。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要充分引用苗族刺繡等民間藝術資源,可以邀請當地有聲望的苗繡傳承人來進行公開授課。即便是在大學階段,當地的藝術學院也應該設置“民間美術”等繼承和創新苗族刺繡的專業課程,幫助學生掌握苗族刺繡等民間藝術形式及其造型手法,了解苗繡的起源、發展和歷程,實現學生審美情感的“厚積薄發”,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創造力,從而能夠充分應用本民族藝術素材,設計出更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在苗族刺繡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對苗族刺繡教育素材的整理,要真正挖掘那些有傳承價值的優秀的苗族刺繡藝術元素,以便于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幼兒、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要避免青少年接觸宗教巫術形式的圖案與文化內容,在高職、大中專藝術學校應該教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用發展的眼光認識苗族刺繡,審視苗族刺繡文化的精髓,將苗族刺繡藝術與現代化設計融合,設計出飽含傳統文化韻味又具有時代感的藝術作品。此外,苗族刺繡教育價值的發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需要將苗族刺繡教育作為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民間美術在師范院校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5C0299)。

參考文獻:

[1]阿城.苗族刺繡與上古文明[J].貴州文史叢刊,2015(04).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5

關鍵詞:苗族背帶;民族文化;傳承;服裝高級定制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35-0165-01

一、苗族背帶藝術的文化意義

在我國南方,苗族婦女的一件重要生活用品――背帶,是她們彰顯自己才能與信仰的一扇窗戶,被稱為“背在背上的史詩”,苗族背帶整體廓型比較大,顏色以深色調(黑色、藍色)為主,紋樣設計和色彩搭配都與整體服飾效果相呼應。從紋樣上,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反映了農耕民族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觀念;抽象與寫實,結合當代藝術的流行發展趨勢,透露出苗族婦女對大自然的崇拜和對生命本質的熱愛,正是這份淳樸、天然讓苗族文化如此特殊。

苗族背帶就像母親背上的搖籃,將母愛寄托在美好的背帶藝術上,象征著苗族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孩子的負責態度,因此苗族背帶藝術文化的流傳至今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苗族刺繡工藝與高級定制成衣刺繡工藝的關系

時裝是藝術也是衣服,創意的擺在櫥窗里被歷史封印,實穿的擺在貨架上供人們消費,所以說成衣是現代服裝生產的主要形式。高級成衣又占領著產業金字塔的頂端,高級成衣與高級訂制直接影響金字塔下端的品牌成衣和非品牌成衣的風格走向。成衣刺繡工藝在十九世紀主要刺繡機器是手搖繡花機和電腦繡花機,苗族刺繡工藝與成衣刺繡的關系也是討論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工業之間的微妙關系。苗繡藝術風格質樸、率真、天然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寫照,物質與精神相互交織并存的藝術審美方式,使得作品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視覺觀賞性質。

在國際時裝周上,歐洲知名高級成衣奢侈品品牌如“Dior” “Alexander McQueen”等,在工藝方面都可以找到苗族刺繡工藝的影子。很多華麗的成衣和高級定制中的刺繡大衣都是手工刺繡與機器刺繡相結合,不只停留在圖案設計的運用層面,更多的是將傳統的苗繡與現代成衣及高級定制結合。手繡與機繡結合的設計手法提高了單一手繡的效率,節約了成本,但依然有很多高級面料的研發是全手工完成的,例如將羽毛、珠片、紗線等材質重新組織,創作出獨有的奢華面料??梢赃@樣說,工藝技術進步的秘密,既在于它的傳統文化,又在于它的創新意義。

三、中外高級定制品牌的奢華對比

中國高級定制夢工廠“玫瑰坊”掌門人郭培女士說過,高級定制的不是衣服,而是夢想。高級定制并不是為了炫金的虛偽時尚,它是一種奢華的生活體驗,它量身打造的專屬定制已經超越了時裝本身的價值。高級定制時裝帶有獨特的個人色彩,是獨一無二的更是值得被永久收藏的。不僅是服裝,所有物品的最高境界就是高級定制,就像樓房一貫框架里不一樣的裝修風格,這種僅有的特性正是高級定制的特殊價值。高級定制女裝不只是價值上的奢侈,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體現和對生活藝術的完美追求,它是法國時裝的精神,也是時裝設計師引以為傲的職業信念。

巴黎時尚界的凱撒大帝卡爾.拉格菲爾德,年過七旬依然引領著CHANEL、FENDY兩大奢侈品高端品牌。他執著詮釋著香奈兒女士的傳奇色彩,時尚易變,風格永存,香奈兒的奢華典雅,已經深深的被時尚歷史注冊。

東北虎是目前中國頂級奢侈品品牌的象征。設計大師張志峰先生不斷將中國元素運用在高級定制禮服上,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湘繡、苗繡,創作出一個又一個華麗完美的作品,他的國服設計理念已經上升到國家形象層面,另有作品被故宮博物館收藏,奠定了中國晚裝與婚禮服的領先優勢。他說過,奢侈品品牌的發展潛力是無可限量的。

在很多中國風的設計作品中,苗族刺繡是禮服設計工藝上的常客。刺繡工藝已不再只是為了裝飾的局部設計,而是逐漸發展成在苗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傳統面料向新型面料的轉變,將苗族圖案紋樣經過重新設計后運用在現代唐裝華服或時尚款式成衣中。

不管是國外的高級定制,還是本民族的服飾文化,在工藝技巧方面是沒有局限的,它們之間的共通性,已經超越了語言的溝通障礙。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刺繡工藝以苗族的背帶工藝為例,與巴黎、意大利等高端國際品牌的高級定制上華麗復雜的刺繡工藝是有相同點的,在學習國外先進工藝的同時,不能忽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不斷碰撞出藝術層面上的火花。

四、苗族傳統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傳承

背帶工藝中的藝術形式是傳統文化工藝藝術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提倡保護文化傳統的當下,成衣設計、高級定制、民族品牌都需要我們將傳統工藝熟練運用并加以創新。在服裝高級定制中應該以傳統、民族為支撐和根基,將二者巧妙融合,讓傳統不再古老陳舊,讓前衛時尚不再空洞膚淺,讓民族風時裝煥然一新,被時尚寵愛、被時代記載。

參考文獻:

[1]呂勝中.娃崽背帶(上卷)[M].桂林:廣西出版社,1972.

[2]楊國昌.苗族服飾:符號與象征[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苗族的傳統文化范文6

【關鍵詞】鳳凰;服飾采風;苗族盛裝;思考

每年五六月份正逢湘西鳳凰山江苗族傳統節日“跳花節” [3]舉行之日,我們在此看到了具有苗族特色的苗族服飾。湘西鳳凰是苗族聚居地之一,由于地域差異,此地苗族服飾之于貴州、四川等地苗族服飾有所不同。《鳳凰廳志》:“苗人惟寨長擻(sou)發,余皆裹頭椎髻,去髯須如婦人。短衣跣足,以紅布搭包系腰,著青藍布衫,間有刺繡彩花。富者以網巾約發,貫以銀簪四五支,長如匕,上扁下圓,兩耳貫銀環如碗大,脖圍銀圈,手戴銀釧?!痹儆邢嫖髅缱迮臃b“衣服過腰大而長,袖短,無領,袖口大約尺許,袖長齊過手腕而已。胸前及袖口照例要滾繡花邊,加欄桿花瓣于其間,前后兩面之邊緣,都刺繡及挖云鉤。還有開岔及放擺,衣全是滿襟,無對襟式……,褲子短,褲腳大,混繡花邊或數紗邊”。[4]此處描述了苗族服飾大致的樣式,服大、無領、袖短、繡有紋飾,而我們在馬鞍山見到的苗族服飾多為盛裝,即現在苗族禮服,這些盛裝有褲裝和裙裝兩種樣式,細分由首服(頭帕)、云肩、上衣、腰裙、花帶、下裳(裙、褲)、鞋、銀飾等部分組成。

1、首服

首服即苗族服飾的頭部裝飾,據我們所見,苗族首服分為兩種,一是頭帕加銀花,苗族有包頭怕不露發的習俗,講究頭帕折疊有致,平正不偏。流傳于民間的“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都是對苗族頭帕習俗的最好印證。湘西苗族頭帕一般在一丈六到二丈四左右,長的三丈多,短的也是一丈有余,鳳凰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這一代苗族喜好用土布花帕。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女子用自制的棉布做頭帕,在“跳花節”所見到的頭帕大多為集市購買來的黑色/青色頭帕,這種頭帕顯得規整,而且大多一個樣式,唯一能展現這種首服的特色的是頭帕上面的銀花,銀花要么固定在頭帕上,要么鑲以布帶,需要佩戴的時候才繞纏于頭帕上面。

2、上裝

苗族盛裝主要包括云肩、上衣、腰裙、花帶。

2.1云肩。云肩是披肩的一種,因其披于肩上如云朵故稱為云肩。湘西苗族云肩以刺繡各種艷麗色彩的圖案花紋和配以銀飾為主要特征,刺繡圖案多為鏤空式,將花草鳥獸果實等圖紋的單個繡品有序地連接起來,有橢圓形、半圓形等形狀,當這些云肩被冠以“四合如意”、“連生貴子”、“鳳穿牡丹”等名字的時候,它們就象征著吉祥如意、美滿幸福等意義。在云肩的邊緣還繡上銀片或是留有扣眼,用以連綴各種銀飾,凸顯出云肩的美輪美奐,更顯得整個苗裝婀娜多姿。

2.2上衣。湘西苗族服裝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的服裝。上衣為大襟欄桿式滿襟,無領,右衽,服長,袖大且不過手腕,在衣襟、袖口、前胸,肩背處都刺繡有各種紋飾紋樣,并加欄桿花瓣于其間,上衣的下方兩側有開衩,在開衩的邊緣做刺繡、挖云鉤或鑲以各種圖案銀片。同時還出現了以紅色、紫色做底、邊緣及背部、胸前都都掛以銀飾的盛裝,紅色的應用可能與湘西苗族被稱為“紅苗” [5]有關,而紫色則可能是與自然環境有關。

2.3腰裙。腰裙是苗族服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有抵御寒冷的作用,還能保護里層衣服的清潔,同時腰裙還是識別已婚或未婚的標志,湘西苗族有高腰腰裙和低腰腰裙,鳳凰一代苗族主要為高腰式腰裙。如果刺繡三只鴛鴦(一只在上方,兩只在下方)則說明衣服的主人未許人家,圍裙上還有銀飾鏤空或實心花飾,多為花卉、鳥、壽字等圖紋,銀花多繞腰裙上部的邊緣區域。圍腰后部用一根近2米長的花帶固定,花帶刺繡以各種幾何圖案,凸顯的苗家女子的刺繡技藝,腰帶把腰裙固定在腰間的同時,把女子婀娜的身材也襯托了出來。

2.4花帶?;◣亲羁简灻缂遗哟汤C手藝的憑證,由于花帶寬度的原因,需要縝密的布局圖案,構圖也需要充分考慮才能達到和諧統一。苗族花帶一般都繡以幾何紋及抽象的花卉圖案,如菱形花、犬齒花、六耳格、文字花紋等。

3、下裳

3.1裙裝。苗族有穿褲穿裙習俗,褲裝晚于裙裝,以前苗族男女都穿裙,有桶裙、長裙、短裙、百褶裙、帶裙之分,“跳花節”上我們所見到的裙裝主要是桶裙和帶裙。桶裙裙長至腳踝,以前后左右四塊大小相同、繡有大幅圖案的黑色布料制成,每塊布的接縫處都繡以帶狀二方連續紋樣鑲邊兩條,一大一小,裙底邊則是同樣鑲邊,只是較小者鑲邊為兩條,鑲邊上花紋多為生活中見到的花朵,配以各種花的自然色彩,在裙身及下邊緣都有銀花飾件。

3.2褲裝。到元明清實行土司制度“男女服飾宜分男女”之后,苗族開始穿褲裝,苗族褲裝在顏色及花紋圖案上都和協調一致,在褲管口處繡有花邊及各種紋樣,筆者在馬鞍山所見到的兩種褲裝實則漂亮,都以寫實與夸張手法相結合,繡以“兩龍搶寶”和“鳥棲枝頭”,在上方則以簡單隨性手法繡以幾何紋樣和花草圖案,下面色濃上面色淡,使得整個圖案即充實又不顯繁縟。

4、銀飾

關于苗族銀飾的記載早已有之,如《南齊書》述:“蠻俗,布衣徒跣,或椎髻或剪發,兵器以金銀為飾?!泵缱邈y飾從飾兵器到飾人,并以不同的裝飾形式出現,可見,苗族而言對其重視程度之高。從筆者所觀察到的湘西苗族銀飾大致有銀帕、銀簪、銀耳環、銀項圈、銀胸牌、銀項鏈、銀掛鏈、銀手鐲、銀紐(掛)扣、銀戒指等。苗族盛裝上的銀飾遍布全身,湘西鳳凰地區苗族一般佩戴銀圍帕,銀圍帕內襯頭帕,傳統的銀圍帕呈半圓弧形,且為鏤空,約200克,鑲有蝴蝶、鳳凰等圖案的銀片,其上插飾有蓮花、牡丹、梅花、鳥等紋樣圖案銀花。除銀圍帕之外,苗族盛裝上的衣飾銀飾更是異彩紛呈,其中包括銀紐扣、銀掛扣、銀腰墜飾、銀花、銀掛飾等等。苗族還佩戴銀項圈、銀瓔珞、銀胸牌、銀項鏈等項飾,使得銀飾成為苗族服飾上最耀眼的裝飾物。

5、“跳花節”苗族盛裝現狀及傳承之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麻豆a在线播放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一区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毛片 |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久久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 |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网站在线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 91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 成人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色在线视频 | 日韩国产另类 | 欧美日韩免费电影 | 日韩专区一区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h片在线观看 |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亚洲 另类 热图 |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综合首页 |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久久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