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1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發明和利用火之前,“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嬴龍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在沒有藥物和針灸的情況下,原始人只能用雙手按壓、撫摸這些簡單的動作,幫助減輕一些不舒服的癥狀。這種撫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經過多少年的反復實踐,摸索到一些按摩手法,最后形成了一套古老的按摩療法。
據文獻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名醫扁鵲就運用針灸、湯藥結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漢時期已有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說明秦漢以前,按摩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醫療手段。《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故導引按者,亦從中央出也。”《素問?金匱真言論》載:“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蹺”與“”為通假字,謂如矯健者之舉手足也,乃導引之意。故按蹺,實指按摩導引。按摩能治療的病癥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藥”,“病名曰脾風發闡……可按可藥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蠱……可按可藥”。對治療的效果,有的“按之無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由此可知,遠在戰國時期,關于按摩的理論知識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
漢代醫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淪》中把按摩、導引、吐納、針灸諸法相提并論,認為其具有預防保健的意義,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療法,即加入藥膏作為推拿媒介物質,將配制好的膏藥涂抹在患者體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撫摩擦揉,使藥物滲入肌膚,具有手法與藥用雙重作用,這不僅提高療效,亦擴大了按摩的應用范疇。
魏晉南北朝時期,膏摩療法進一步發展。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就載有“治百病備急九散膏諸要方”,其中膏摩藥方就有8首,藉以治療有關病證,首次對膏摩的藥方、辨證和制造方法等進行了系統總結。
隋唐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也是按摩史上的興旺時期。宮廷太醫署正式設立按摩專科,并把按摩專業分級為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學和治療工作。此時的按摩基礎理論、診斷技術及治療方面都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可以認為近代推拿的雛型已經形成。這一時期小兒按摩雖尚未從按摩專業中分出,但一些主要醫學著作中已不乏小兒按摩方面的內容。著名醫學家巢元方、孫思邈,將按摩療法編進了《諸病源候論》、《千金方》。他們不僅用按摩療法治病,同時提出用按摩療法預防疾病的主張。《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兒百會……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小兒心腹常熱,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氣不和所致,故用丹參、雷丸、硝黃、戎鹽散血熱之藥制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熱自除。”在《外臺秘要》中也有“小兒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驗”。孫思邈認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節通利,泄其邪氣……預防諸病也。”《諸病源候論》中有按摩雙目,可以預防眼病,保護視力的記載:“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養生書》上記載了預防傷風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兩邊,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熱,所謂灌溉中岳,以潤于肺也。”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當時被用作增強人們的機體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時期,是中醫兒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當時的太醫局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一定數目的人員教習兒科,兒科專業醫生遍及全國,兒科專著大量涌現,中醫兒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理論體系到臨床疾病的防治已趨成熟。與此同時,小兒推拿療法的應用也更為廣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濟總錄》中就有“小兒門”共十六卷,其中對按摩作了專門的論述,對推拿按摩手法作用進行了具體分析:“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月按日摩,適所用也……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導引,益見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為義,開達則雍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彪悍者有所歸宿。”這種強調推拿手法的辨證應用,把推拿和導引明確區分開來的方法,對后世推拿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療非常盛行。在為皇室服務的醫療機構―“太醫院”中,也設立了按摩科,成為“太醫院”中十三科之一,針對內科、兒科、骨傷科等疾病。特別是在小兒治療方面,當時積累了很多經驗和理論知識,形成了獨有的小兒推拿體系。常見一些江南的農村老婦,雖不懂經絡穴道,不懂表、里、寒、熱、虛、實,卻能用按摩治療小兒疾病。在民間,稱這種手法為“推驚”、“抹驚”。隨著治療小兒疾病的發展,出現了“推拿”這個名稱。“推拿者即按摩之異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兒推拿專著相繼問世,如收集在《針灸大成》內的《保嬰神術按摩經》、《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保嬰神術按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
清代的醫院雖不設推拿科,但由于療效顯著,不論在官方還是民間,小兒推拿在兒科臨床仍廣泛應用,頗受重視。張山雷在《小兒藥證直訣箋正》中就說:“若至兒醫,則不曉推拿手法,豈敢顏以編撰幼科專書,貽譏大雅……”。由此可見小兒推拿在兒科的地位。當時小兒推拿專著增多,診療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清代刊印的小兒推拿專書有10種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潛庵的《幼科推拿秘書》、夏禹鑄的《幼科鐵鏡》、錢懷的《小兒推拿直錄》、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這些著作對小兒推拿的應用、發展和保障兒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在各級政府衛生部門的大力扶植、發展下,中醫事業猶如枯木逢春,小兒推拿不斷發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專業,小兒推拿學的教學工作不斷進展和提高。小兒推拿的專著陸續出版,如《小兒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療法簡編》、《小兒推拿概說》、《寶寶推拿》等,這些都是全面介紹小兒推拿的專著。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物理學、化學、數學等不斷向生物醫學領域滲透,新療法、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小兒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動小兒推拿發展的重要環節。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2
關鍵詞:針灸推拿專業;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五年一貫制辦學模式,在江蘇省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后已取得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認可,認為其符合高職人才培養規律,明確了高職培養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質量,且能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極大地發展了地方經濟,故鼓勵地方發展五年制高職。筆者從事針灸推拿臨床和教學工作多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發現要及時對高職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率。本文從以下方面來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重新明確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向
要辦好一個專業,首先要嚴格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針對我院針灸推拿專業,教師首先要改變觀念,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清楚我們招收的是什么樣的學生,要培養成怎樣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鄉村衛生院和社區服務站,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深入調研,了解當前及今后5~10年內這些基層醫療單位需要多少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其次,調研我省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培養狀況,了解招收人數和招收計劃。目前我省設有針灸推拿專業的學校有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及以上層次)、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衛生分院、淮陰衛生分院(2009年開始招生)。最后,調研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學生人數和就業去向,把握醫療市場需求。從目前我院學生就業形勢看,保健和休閑場所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需求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們重新定位培養目標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強職業與人文素質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1世紀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溝通合作、自我導向和學習能力。對針灸推拿專業學生而言,除了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外,還要加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要根據中醫特色,重點加強古典文學、歷史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此外還要根據學生素質能力培養要求鼓勵學生考取證書,如按摩師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等。
2突顯五年制高職特色
五年制高職生在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前就學習專業知識,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正符合高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為突顯五年制高職教育特色,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業,改變教學理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色:(1)體現中醫學特色。加強中醫基本理論教育,強化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教學,強化學生專業思想,激發學習熱情。(2)體現職業教育特色。職業教育強調學生動手能力,不要求學生掌握高深的醫學理論,而要求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學生在校的后3年,我們將培養重心放在實踐技能訓練上,從點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訓練,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
3重新設置課程體系
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應加大課程體系改革力度,公共課開設要為專業課服務,專業課教學要為就業服務,要學有所用,壓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專業課設置應以中醫基本理論和針灸推拿課程為主,減少西醫課程。
3.1專業課調整
專業課分為醫學基礎課和針灸推拿專業課兩部分。高職教育根據勞動力市場實際需要而培養人才,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中心。根據目前就業實際情況,五年制高職針灸推拿專業應培養保健康復型人才,屬于第一、第三醫學范疇,即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故醫學基礎課輕西醫、重中醫,應減少臨床課程,尤其是西醫臨床課程。在中醫方面可開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骨傷課程等,減去中醫內科學課程,因為該課程大部分學生聽不懂,且今后幾乎用不上。西醫方面可開設解剖學、疾病基礎、社區醫學、老年醫學、護理學等課程。我們增加了護理學等課程,因為高職針灸推拿專業定位為第一、第三醫學,故學生必須懂得一些護理常識。針灸推拿專業課程應重推拿、輕針灸,因為臨床上對針灸醫師要求特別高,要內、外、婦、兒科樣樣精通,至少要針灸推拿專業本科畢業生才能勝任;故五年制針灸推拿專業只開設經絡腧穴學、針灸治療學、針法灸法學,無需開設針灸各家學說、針灸醫籍選、實驗針灸學等課程。推拿學應作為重點,可開設氣功學、推拿手法、推拿治療、小兒推拿學、足療學、保健推拿課程,同時增加理療學和中醫康復學課程。
3.2公共基礎課調整
公共基礎課分為政治基礎課和應用基礎課兩部分。筆者認為中醫是一種古代文化,要想學好中醫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歷史,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中醫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政治基礎課部分可開設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學,同時結合醫學專業特點開展醫學心理學、法律學課程。在應用基礎課部分,結合針灸推拿專業特點,減掉數學、物理、化學課程,同時保留語文、醫古文、計算機和英語課程。
4縮短在校理論學習時間,根據就業需求選擇實習科室
實習分為教學實習和臨床實習兩部分,畢業實習安排在第五學年全年。要縮短在校理論學習時間,最適合的是延長第三年教學實習。目前各學校教學實習一般為兩個月,可以改為一學期,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針灸推拿臨床工作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在畢業實習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方向選擇實習科室。如想從事保健工作的學生可以專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場所實習,無須在醫院實習;準備從事康復工作的學生,可重點到推拿科和康復科實習,這樣學生一畢業就可以上崗工作,不需要再培訓。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和高級技工的緊缺,國家急需培養一畢業就能上崗的實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職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實行半工半讀。衛生職業類學校學生未來工作服務對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實行半工半讀,但可以縮短在校理論學習時間,相對延長實習時間;這樣學生畢業后也能盡快適應工作,提高五年一貫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5建議增加針灸推拿技師證書
為順應當前形勢發展,五年制高職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就業崗位要進行調整,由原來主要面向醫療機構、其次面向康復保健場所改為主要面向康復保健和休閑場所、其次面向醫療機構,各職業崗位要求并不一樣。
5.1醫療機構職業崗位要求
該職業崗位對醫學知識要求最高,學生需要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才能從事針灸推拿臨床工作。此外,該崗位對學生所學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也很高,必須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熟練掌握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取穴原則和方法,熟練針刺和推拿手法,同時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高度的責任心。
5.2康復保健及其他場所相關職業崗位要求
該職業崗位所對應的工作任務包括針灸推拿足療、醫療器械和藥品推銷等。所對應的技能和素質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醫基礎知識,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復知識,熟悉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取穴原則和方法,熟練針刺和推拿手法,同時具備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5.3休閑場所職業崗位要求
該職業崗位所對應的工作任務主要為推拿工作。所對應的技能和素質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復知識,同時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關愛精神。現在的五年制高職生很少能通過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故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沒有資格進入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工作,只能到康復保健場所和休閑場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師證,但該證書較容易取得,沒有全國統一考試標準,門檻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筆者建議增加針灸推拿技師證書,要求比執業醫師低、但比保健按摩師高,且全國統一考試,以適應五年制高職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就業需要。
6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
在培養學生方面,我們要有新職業主義教育思想,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在當今社會,一個人一生不一定只從事一種職業,尤其是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畢業生不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因此培養學生跨專業就業能力相當重要。以筆者所帶班級為例,學生不能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又不想進保健和美容行業,很多學生畢業后從事其他行業,雖然專業知識沒用上,可當時學校的多元職業能力培養在其工作中還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應對并進行課程改革也是我們目前要思考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難,有開拓進取精神。
7拓展針灸推拿相關專業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3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療法,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實踐中,人們逐漸發現推拿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通過不斷總結使推拿漸漸成為先于中醫各科而形成的一種療法。推拿基本概念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案杌等,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推拿這一名稱首見于我國明代,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手或肢體或其他部位,在患者體表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技巧動作,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推拿的分類
推拿目前有如下幾種分類方法。
依據應用對象的不同分類
1.成人推拿指以成年人為對象的推拿,即我們通常意義的推拿。
2.小兒推拿指以小兒為對象的推拿。
按照應用目的的不同分類
1.醫療推拿是指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應用各種不同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推拿。又可進一步分為內科推拿、傷科推拿、婦科推拿、兒科推拿等。
2.保健推拿指以身體舒適保健為目的的推拿。又可按施術者分為自我保健推拿和他人保健推拿。還可以按保健內容分為運動推拿、減肥推拿、美容推拿、足部反射區推拿等。
3.康復推拿指以醫學康復為目的的推拿。推拿療法是康復醫學中的傳統康復手段之一,方便實用,效果優良。
還可按照手法的不同特點分為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正骨推拿、點穴推拿和氣功推拿等。推拿的治療原則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推拿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另外,應注意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異病同治、同病異治。
推拿適應證
推拿的適應證廣泛,涉及骨傷、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神經科的疾病,且用于減肥、美容及保健醫療等。
1.骨與關節、軟組織疾病頸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骶髂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病等。
2。內、婦雜證頭痛、失眠、慢性疲勞綜合征、半身不遂、消化不良、面神經麻痹、痛經等。
3.小兒疾患小兒腹瀉、便秘、遺尿、疳積、厭食、斜頸、斜視等。推拿禁忌證
1.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2.各種類型的骨折。
3.急性軟組織損傷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早期禁用。
4.手法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的患者。
5.有嚴重的心、腦、肺、腎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或出血傾向的疾病。
7.孕婦。
8.急性傳染病,如結核。
9.癌癥。
推拿注意事項
1.推拿者應經過正規的培訓(手法、基礎知識)。
2.治療前應詳細診察,明確診斷,排除禁忌證。
3.患者的要安排適當,使其舒適,便于放松,醫者也要選擇適當的,以便于手法操作。
4.推拿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和詢問患者的反應,適時調整手法力度,做到均勻,柔和,持之有力。
5.推拿者應經常修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潔。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位,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和規范的動作,在體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續運用一定時間。
2.有力手法必須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癥、部位的不同情況而增減。
3.均勻手法動作要有節律性,速度不要時快時慢,壓力不要時輕時重。
4.柔和手法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要輕柔緩和,變換動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必須作用到一定深度,使力達病所。手法分類
根據手法的動作形態,將其歸納為六類手法。
1.擺動類一指禪推法、滾法、揉法。
2.摩擦類摩法、擦法、推法、搓法。
3.振動類振法、抖法。
4.擠壓類按法、點法、捏法、拿法。
5.擊打類拍法、擊法。
6。運動關節類搖法、扳法、拔伸法。
常用手法介紹
1.-指禪推法
定義用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位或經絡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關節懸屈,運用腕間的擺動帶動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以使之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于經絡穴位上,稱為一指禪推法。
臨床應用本法接觸面積小,滲透力強,適用于全身各個部位和穴位。
2.滾法
定義半握拳,以小魚際和尺側三個掌指關節構成的手背三角區著力,通過腕關節的屈伸,帶動前臂旋轉,使拳背在治療部位上來回滾動。
臨床應用本法接觸面積大,作用力強,適用于肌肉豐厚處。
3.揉法分掌揉和指揉兩種。
定義以掌或指吸定于一個部位,帶動該處皮膚做環形移動。
臨床應用接觸面有大有小,刺激力能輕能重,臨床運用靈活多變,適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分掌摩和指摩兩種
定義以掌或指在患者體表不帶動皮膚做環形移動。
臨床應用刺激柔和舒適,特別適用于胸腹、脅肋部。
5.擦法
定義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
臨床應用本法常用于虛寒性疾患。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
6.推法
分指推、掌推、肘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運動。
臨床應用運用廣泛,適于全身部位。能提高肌肉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并有舒筋活絡作用。
7.搓法
定義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臨床應用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以上肢最為常用,常作為結束手法。
8.振法
定義用手掌或手指著力于體表,通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的靜止性用力,產生振顫動作。分掌振法和指振法。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個部位或穴位。
9.抖法
定義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做連續的小幅度上下顫動。
臨床應用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為常用。常與搓法配合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
10.按法
定義分指按法和掌按法,用拇指端或掌按壓體表。
臨床應用指按法適用于各個部位.掌按法適用于腰背和腹部。具有放松肌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的作用。
11.點法
定義本法是從按法演化而來,屬于按法范疇。其著力點比按法作用面積要小,刺激量大。分拇指點、屈指點。
臨床應用多用在穴位或壓痛點。具有鎮定止痛、開通閉塞、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
12.拿法
定義捏而提起謂之拿。
臨床應用刺激較強,常作為治療開始、結束手法用于頸肩四肢部位。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筋通絡。
13.綴法
定義用雙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動肢體。分為:頸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
臨床應用常用于脊柱關節。具有滑利關節、糾正錯縫的作用。
14.拔伸法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4
到針灸科的第一天,這與我在學校所見到的針法有所不同。我在學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針,過20分鐘之后起針。而在這里,我了解到醫生會根據病情的不同,選穴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組藥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針,同時要配合上電療機以代替醫生間斷行針來給病人持續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燈給針扎處強有力的滲透治療。此外還會根據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來輔助治療,以使病人盡快緩解病痛,達到康復的目的。
在實際操作中,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電療機的連接。根據不同病情給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況下是連續波,而對于初期面癱、腹部因肚涼二扎針者就不需要用電療機,中后期的面癱患者則需要給予疏密波;根據施針部位不同給予不同的連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側連接,不可跨越心臟,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條腿上橫向連接,是膝關節疼痛處更應如此連接;根據病人對針跳動的耐受程度給予不同大小的電流刺激,如年老體弱者、女性、小兒一般用較小的電流,而體格強壯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給予較強的刺激,電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針處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療效果,.此外,還應間隔一段時間詢問一下病人感受來調整電流大小。同樣,烤燈的擺放也需要根據施針部位、病人耐受程度來靈活調整。看到老師們的治療過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為學習對象,不斷調整自己的治療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學會了一些推拿手法,經過練習,在爸媽身上得到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減輕,身體輕松。拔火罐、熏艾條等這些我早已熟識的方法也有機會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針放血,耳穴壓豆等只聽過沒見過的治療手法也得以見識,可以說在針灸科的見習讓我對中醫有了更加立體豐富的感知。
暑假見習期間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間,我也有幸參與到三伏天的貼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點鐘,科室還沒有開門,已有不少病人來準備貼敷。我們立即展開工作,把一卷卷醫用膠布撕成分別適合大人小孩兩種大小的正方形,準備待用,根據每一次貼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選穴,扎梅花針,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藥丸,貼上膠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還要帶上兩個藥丸,每晚各貼印堂一次,連貼兩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針,身體強壯的、年齡較大的可以拔罐,年齡較小的可以直接放藥丸貼膠布。有些病人對醫用膠布過敏,可以用麝香壯骨膏等膏藥代替,貼敷24~48小時就可以撕下來,期間盡量少出汗,以防止膠布不粘而掉下來。三伏貼用于治療鼻炎、哮喘、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小兒體質弱易感冒,一般三年為一個療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貼以加以鞏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貼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復發,不少小朋友貼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數也大大減少,這些都證明三伏貼是有確確實實的療效的。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5
【關鍵詞】 中醫;專科生;臨床技能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8—0099—02
中醫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亦是我國傳承千年的瑰寶,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逐步奠定了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基礎,這種理論淵源優勢是不言而喻的。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醫學教育模式、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們對健康要求,對全科醫生的需求,更對優秀中醫醫師的需求,都將提出更高的標準。因此,對中醫專業的學生更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合理的教學模式、合適培養中醫人才的機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1 中醫專科生臨床技能培養現狀和問題
中醫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等中醫專科教育在教育理念、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培養出的學生臨床技能無法適應醫療市場需要,特別是實踐教學長期被淪為理論學習的附屬,而且現行臨床培養方案與執業醫師技能考試大綱不相符合。由于受重理論、輕實踐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實踐教學在學時安排上相對不足,同時實踐技能課上“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的人文關懷與醫德意識相對薄弱,這與孫思邈《大醫精誠》的思想不相符合,其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起貴賤貧富,……等,皆如至親之想。”所以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大環境下,部分醫學生受功利與世俗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諧醫患關系的形成。如何培養中醫專科生的醫德醫風臨床技能,這一問題擺在教育者面前,這將直接影響中醫專科教育的生存與發展。
2 采取的措施
從大的方面講,大多中醫院校在統管全局的基礎上,不能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拋棄祖國醫學經典課程的教育,加上中醫專科生在校學習期短,中醫理論不扎實,西醫知識不系統,最終成為一個“不中不西”的半吊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任教老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對眼前困難,堅持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推動中醫專業知識完善和發展,使理論與臨床更加的契合,使學生認識到中醫知識的真正價值和真正魅力。同時,對教師要提出更高要求,要系統的整理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有用經驗,以老帶新,以新促舊,形成合理的教學團隊;要把教師培養成“雙師型”人才,這樣把專業理論知識與醫療實踐中的規范操作、實際經驗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悟到真知、學到技能,最終能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近十幾年,為了響應國家擴招以及更好的就業。部分高等中醫院校采取了西醫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過多的西醫課程干擾了中醫專業思維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中醫特有的診斷方式被西化(實驗室檢測過多取代中醫“四診”),另一方面也造成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被慢慢淡化,失去它獨特的優勢。當然,學習西醫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必須的,但在哪個階段學習和課程量的多少是管理層必須嚴謹思考的問題。本末倒置的結果,致使大量中醫學生對中醫傳統理論產生困惑、誤解、甚至蔑視,在這種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不中不西。對于以上問題應對措施如下:
2.1 課堂上加以引導 目前,要采取積極措施,在新生入校之初,先組織專家給學生講解中醫治病的理念以及博大精深之處,并且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它的獨特性。在第一學年上半學期課程的安排上,除了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外,鼓勵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多閱讀“四大經典”,以提高中醫臨床思維;組織學生到中醫藥標本館、中醫實訓室、藥用植物園參加臨床能力的初期培訓;組織學生利用身邊不同人物的體質去體會中醫理論實踐問題,帶著問題探討它的理論本質,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
2.2 假期見習 學生可以在假期時間,利用身邊各種有利條件,跟隨醫院理論水平較高和臨床實踐比較豐富的中醫師接診,這不但可以見習他們的醫療水平,而且可以見證他們高尚的醫療道德;在見習中,不僅可以學習書中沒有的知識,而且還能把臨床上遇到的問題用中醫理論去解釋,保證臨床見習有所成效。
2.3 實訓課上動手操作隨著知識水平的遞增現實生活中的需求,需要更多動手能力較強的年輕醫師,學校根據變化也要調整相應的知識結構,將實訓課的學時增加。實訓項目借助模擬人和模擬教具進行實地培訓,利用模擬人進行新生兒撫觸、小兒推拿手法等培訓,通過臨床上經典的病例讓同學們模擬進行操作訓練,這既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組織同學相互實訓,實訓老師也可以更好地糾正學生操作的錯誤,使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就掌握臨床上的基本技能,以便為今后進入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訓操作前,讓學生有意識地準備實訓內容,訓練獲取信息、綜合分析、文字處理的能力。掌握正確診病的過程及治療規律,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反復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面對病人時沉著冷靜,有條不紊。
2.4 臨床實習匆匆忙忙的理論學習一結束,馬上進入畢業前實習階段。實習對每一位醫學生都至關重要,在平時實訓可以說是虛擬的場景,出錯誤可以有回頭的余地,而在臨床上,應緊跟帶教老師的思維,處理具體病例前做到心中有數,膽大中有細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同時,多聽專家關于中醫辨證思維能力訓練的專題講座,對本科室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用中醫的思維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體現中醫理、法、方、藥,老師給學生處理意見做適當的評判,多肯定學生優點,并分析不足之處,切記一味嘲弄。
3 考核體系建立
加強臨床能力培養是走向臨床工作的核心內容,為此我系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案來確保學生掌握臨床技能:堅持以學科為主線,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注重全面的能力訓練。在培養過程中,實驗室主任統籌安排,并由實訓教師帶教(實訓教師由不同學科“雙師型”教師組成),考核形式與方法盡量與執業醫師的資格考試接軌,堅持“四個統一”的原則:①考核時間統一;②考核內容統一;③考核方法統一;④考核專家統一。使每個學生在不進入臨床前而跟隨不同臨床特長和學術方向的教師學習臨床技能,這樣有利于“百花齊放”。
小兒推拿中醫基礎理論范文6
1課程教材的選擇及使用
在西醫院校中,中醫學課程是一個龐大的科目,是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以及中醫內科等專業課程內容的綜合,其中既包括了中醫基礎學科內容,又包括了中醫臨床學科內容。與如此繁雜的課程內容相對的是有限的課程學時。在有限的理論學時下(如:我校48個學時)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要貪大求全,面面俱到,應突出中醫學中重點的內容進行講解。這一方面,在組織課程授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時已經達成共識。另外,結合中醫學教學的具體情況,《中醫學》課程教材的編寫,應具有以下特點:①科學性:編排科學合理,忠實于中醫學學習的內在規律,對中醫學的概念術語盡可能給予合理解釋;②實用性,文字簡練篇幅合理,便于教師的講解,尤其是對重點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學習和理解;③趣味性:適量增加常用中藥插圖、推拿手法圖示。應當看到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材是綜合的一本教材,而中醫院校的中醫教材卻是條目清晰,分冊成套規劃的,故而二者在課程安排和內容講解的深度上都有很大區別,應積極吸取現代科學技術在中、西醫學所取得的各項成果。目前教育部醫學類“十二五”規劃教材的編著工作已經啟動,在對中醫藥學的經驗知識、理論精華、核心內容闡述時應本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則,編著適于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特點的教材。
2學生興趣的培養及知識的掌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對中醫學的學習興趣,應該成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我校臨床專業的學生是在第一個學期學習中醫學,對于以前未接觸的專業新內容,使其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對高等醫學院中醫教學的調查顯示,中醫的科學性、文化特征、臨床療效是學生較為關注的三個問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針對學生關注的內容,在備課時就會有的放矢,如在介紹常用方劑中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決》)的功效、主治及應用時,對該劑的中成藥的知名度及其在臨床各科病證廣泛應用加以介紹,既能使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該劑的功效、主治,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目前,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不斷普及,廣大農村、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迫切需要既能西又會中的中西醫結合兩用人才。我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要到基層、社區工作,如果能掌握中、西醫兩套診療方法,將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中去,為維護廣大群眾的健康服務。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做到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即“授之以魚”,更要注重指導學生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即“授之以漁”,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
3教學方法的改進和運用
在中醫學教學實踐中,學生抱怨比較多的是教學內容枯燥、抽象,不容易理解,記憶之后容易忘記,印象不深刻,教師授課不夠生動。近年來包括我校在內的許多院校在中醫教學中引進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它能提髙教學效率,優化教學環境,用獨特、新穎的方法將傳統的中醫學知識展現出來。我們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感官功能,把疾病的臨床表現及診療方法直觀而又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課余,教師之間交流心得體會,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大賽,不斷改進多媒體課件效果,運用多種現代化技術在課件中插入形象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內容,如講灸法操作時,播放一段“艾灸方法操作”視頻,使學生很容易熟悉和掌握艾條灸、隔物灸等方法,把“四診”等章節制成多媒體課件,利用望診、舌診等臨床圖像資料,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具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帶來生動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示,使學生能夠看到平時不易見到的病理舌象及病色等,使其印象深刻,從而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4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逐步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采用啟發式、引導式、討論式教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并鼓勵其相互交流、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對所學抽象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重視開發學生智力,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設計教學時,要結合講授內容,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提出難易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如在講八綱辨證之表證時,可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敘述表證(外感病)的臨床表現,思考病因后,再將外感病的發病和六病因的致病特點相結合進行講授,可使其印象深刻。結合中醫學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內容,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投入問題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將要講到臟腑之脾臟的生理功能時,提前向學生提出為什么稱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查資料,上課時由學生根據所獲取的知識、信息先進行討論、分析,進而掌握脾主運化等功能。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的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其對所學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
5有效地利用第二課堂活動
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組成或加入與中醫有關的學生社團和協會,如針灸協會等。在課堂教學之余,鼓勵專業任課教師擔任協會的指導教師,參與指導和培訓社團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技能操作,并做相關的知識講座。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課堂授課時間和實踐操作時間的不足,而且學生自身就具有對中醫學知識學習的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就會更加主動。另外,還可以采用中醫學知識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和提髙對中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