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1
[關鍵詞] 農資物流;問題;策略;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F324 [文獻標識碼] A
Problems for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in Jilin Province
LIU Ziyu, XIAO Jing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the study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low marke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low degree of logistics organization, high logistics cost, low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nd imperfect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Jilin provi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l to modern mode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logistics park,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terials logistics, problems, strategy, Jilin province
隨著全國物流業的發展,農資物流很少問津。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農資物流的發展一直落后于其他物流。調查顯示,吉林省農村地區真正從事農資物流的企業很少,而且從事農資物流的科技含量也較少,基本上還是利用傳統的物流運營模式,這不僅阻礙了吉林省農資物流的發展,而且嚴重阻礙了吉林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吉林省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吉林省農資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吉林省農資物流的發展現狀
資料顯示,吉林省已經成為我國對農資需求比較大的省份之一,但是卻存在著與之不相匹配的農資物流發展滯后的現象。表現在農資物流的效率和效益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網點比較分散,專業化程度不高,物流新技術在農資物流發展過程中很少應用,服務理念不完善,服務意識淡薄,流通渠道不暢通,市場運營效率比較低,市場的監管機制不完善。加快吉林省農資物流業的發展,并構建適合于吉林省發展的農資物流發展模式,對于優化吉林省農資物流的相關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農村投資環境,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推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現階段,有很多從事農資物流的從業者已經意識到了農資物流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互聯網+”的參與,需要農資物流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先進的物流理念,需要合理嚴格的監管機制,需要公平合理的物流經營環境。
(二)吉林省農資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1.市場流通效率低
吉林省現有的農村公路大多數還是我國前些年“村村通”留下的水泥路,這些水泥路有些路段在建設的時候水泥的標號不達標和道路的年久失修,導致有許多路段的路況很差,嚴重影響了農資物流的發展。另外,物流企業內部的設施落后,特別是有些農資物流企業的運輸、信息等服務設施不配套。老舊的農資物流運行模式不合理,倉儲、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還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標志著社會發展程度的信息技術不能很好地應用,這大大障礙了吉林省農村的發展。
2.物流組織化程度低
根據調查,在吉林省農業組織中,98%以上還是以個體商戶為主,表現形式以規模小、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后、實力弱、市場占有率低等特點,根本形不成合理有效的物流組織。類似于吉林省榆樹市泗河鎮凱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吉林省富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吉林省大安市民意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具有組織的合作社很少,而且發展起步晚、水平低。更沒有農資物流方面的合作社,有些涉及到農資物流方面的合作社也是有組織化程度較低,入社農民數量少,承認度不高等特點。這就導致了個體戶經營農資物流的資金匱乏、信息不流暢、經濟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更談不上連鎖經營的模式了。無法與大的農資公司進行有效對接,增加了農資物流的運營成本。
3.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吉林省的農資物流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方式在經營。農資企業既進行生產經營,又進行銷售運輸和倉儲,還進行物流配送,需要大量的物流裝備,有的雖然不進行物流運輸,卻把這部分業務讓給農資的需求者――農民,這就導致了農資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再加上農村物流信息服務的不完善,就會無形中增加農資的倉儲、配送、運輸等成本。再有就是農民從各級分銷商處購買自己所需要的農資,又會增加農民的負擔。
4.信息化程度不高
吉林省物流信息化還不健全。農資物流的信息化、標準化程度更低,吉林省的農資信息網還沒有完全與各級政府、企業進行有效的銜接,再加上有些農民居住在交通和信息都不暢的山溝里,農戶居住比較分散,物流資源難以共享,農戶不能完全享受到物流信息技術帶來的恩惠,農民也不能把相應的信息反饋出來,基本上形成了信息在村鄉的斷層、溝通渠道不暢的局面。
5.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廣袤的農資市場上的個體經營業戶逐漸增多,龐大的農資經營業戶的出現需要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監管機制。但是現階段我國農資物流市場的監管機制并不完善,農資物流市場管理比較混亂,流通狀況不是太好,農資物流的運營效率比較緩慢,監管部門比較多,有的地方會增加農資物流經營業戶的負擔,有的地方還會存在著監管的盲區和漏洞,農資物流經營戶的市場競爭不公平。
二、吉林省農資物流發展的運營策略
(一)由傳統運營模式向現代物流模式轉變
吉林省農資物流的現有運營模式仍是具有傳統特色的自營模式。傳統的農資物流自營模式規模小、投入成本高、經營分散、信息的溝通慢。這樣的經營模式不僅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也難以滿足農戶對農資的及時需求。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的應用下,吉林省的農資物流應該向現代物流模式轉變,政府機關要采取措施,積極培育和鼓勵有實力和有競爭力的農資企業來負責經營,鼓勵現有農資企業的兼并、控股、合作、聯合等多種形式的進行資產重組。
(二)加快重點物流園區的建設
吉林省的各個地市應該根據本地區的農村所轄范圍設立重點物流園區,物流園區的建設規模應該能夠滿足和適應當地區域范圍內一定時間的農資服務要求。在農資物流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首先要規劃區委,該區應滿足道路通暢、運輸便利的要求。然后還要對物流園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規劃過程中既要滿足物流運營流程的需要,還要考慮農資物流的運營成本,同時還要考慮各環節之間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從而保證重點物流園區的合理、通常、綠色、環保。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農資物流因其獨有的特點更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吉林省偏遠地區從事農資物流的主體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有效運營的保障。現在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與現代農資物流業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吉林省的鄉村公路和村村通等路網建設亟需完善,物流節點的建設也要重新規劃。除此之外,農村的網絡問題、農資物流的包裝問題、和支線運輸問題等都需要有效的解決。
(四)提高信息化程度
吉林省應該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提高農資物流信息化程度,建立采購自主化的電子物流系統平臺,完善農資物流信息共享平臺,保證吉林省農資物流信息的對等與交流,提高吉林省農資物流的整體競爭力。
(五)提高從事農資物流人才的素質
吉林省從事農資物流的相關群體的整體素質不高,急需物流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應該鼓勵各高等院校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到農村創業興業,把在學校中學到的相關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讓既懂得物流運作規律,又熟悉農業生產資料特點,還具有開拓精神和管理人員的技術專家加入到吉林省的農資物流運作中來,發揮他們的物流優勢,政府還要給予這些人一定的政策扶持,從而實現吉林省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三、結語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知,要提高吉林省農資物流的水平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完善的農資物流體系是現代農資物流持續發展的保障
吉林省需要一個完善高效的農資物流體系,這個物流體系應該適合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涵蓋種子、化肥、繩套、農藥等內容,包括科學合理的進行倉儲、配送、運輸、包裝等物流功能。為了建立一個完善高效的農資物流體系,吉林省各級政府應該把它作為未來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系統工程的角度研究吉林省的農資物流體系。
(二)信息網絡平臺是構建現代農資物流體系的關鍵環節
現代化的農資物流發展需要“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手段,需要展現出來的是農資物流的低成本、高效和快捷物流活動,不僅需要完善的農資物流體系,更需要吉林省建立農資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可以把相應的信息通過該網絡信息平臺展示出來,不僅為農戶、農資物流的從業者、農資企業信息提供載體,同時也為這些主體獲得相關農資物流信息提供網絡平臺,從而促進農資的各個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并提高相關部門的反饋能力。
[參 考 文 獻]
[1]張國權,李春好,孫承志.吉林省物流發展能力分析與對策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3(5):105-116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2
二00四年是全省郵政實施“二次騰飛”發展戰略和“求真務實年”活動的開局之年,按照年初制定的發展目標,我局積極優化業務發展結構,拓寬業務新增點,以新措施、新思路造就發展空間,在市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實現了穩步發展,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項經營目標。為總結經驗,發揚成績,找出不足,根據市局要求,現對2004年工作作出總結,對2005年工作作出安排: 2004年基本情況 2004年我局深入貫徹省市局第六次郵政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經營工作的總體部署,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落實作為第一舉措,把效益作為第一目標,緊緊抓住經營這個中心不松勁,繼續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目標。 一、 調整思路,務實經營,各項業務再創新佳績 2004年,我局通過強化經營意識,調整經營策略,創新經營方式,努力拓展郵政業務市場,成效顯著。1-10月份共完成業務收入1092萬元,完成計劃的86%,同比增長30.3%,上交收支差、管理費及折舊費共計647萬元,占計劃的93%,同比增長64%。其中:儲蓄收入930萬元,同比增長34.94%;報刊收入50萬元,同比增長8.79%;特快收入50萬元,同比增長2.51%;物流收入50萬元,同比增長46%。 (一)積極推進傳統業務轉型 應對儲蓄規模擴張步伐,加大儲蓄結構調整。儲蓄1-10月份共凈增余額4500萬元,凈增額度占全縣總凈增額的72%,完成市局下達計劃任務的60%,總余額量達到3.7億元,市場占有率達36%,郵儲規模超全縣總儲蓄量1/3。農村網點中最高余額達到3183萬元,為全市農村最高余額,消滅了400萬元以下的低產網點。儲蓄活期通過開展競賽,加強考核,所占比例較年初增加5%,達到29%,18個網點中有12個網點活期比例超40%,天紅所活期比例達到60%, 積極應對報刊發行新市場,在鞏固黨報黨刊發行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包銷報刊與暢銷報刊的發行。2004年報刊發行市場出現新的變化,一是《九江日報》、《潯陽晚報》退出郵發渠道;二是社會報刊發行站惡意征訂報刊。面對不利形勢,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策劃、收訂方案和激勵措施,全縣分成三個組,個人實行包銷買斷,600元掛靠考核。用爭先創優的激勵措施運用到發行工作當中,對攬訂的業績進行日常通報與重點通報,并在郵政大樓入口處制作了私費報刊攬訂十佳精英榜,對攬訂業績排列前十名的,張貼照片通報表揚。目前,征訂報刊完成105萬元。 積極應對集郵市場低迷,在鞏固套票市場之余,大力發展個性化郵品。先后采取辦郵展,小范圍郵迷聯誼,贈送猴小版等措施調動集郵用戶的積極性,使新郵預訂基本達到往年水平,完成預訂套票400套,同時,與縣梅花鹿保護局、縣政府達成開發個性化郵折1500冊協議。 (二)創新了新型業務經營模式 創新了物流業務經營模式。 以“先農”牌良種、迪種寶微肥為物流分銷重點,圍繞“上規模、調結構、增效益”的總體發展思路,認真組織和開展好農資分銷的“四大戰役”活動。在農資分銷第一戰役和第二戰、第三戰役活動,均獲得第五小組第一名. 創新了保險經營模式。按“吸引、貼近、介紹、解憂、贈禮”十字方針,采取“提前支息,有獎辦理”的新措施,廣泛開展保險柜臺營銷,充分借助郵保達到40% 。二是努力提高匯兌市場份額。以短程競賽為切入點,抓好重點季節、重點區域的匯兌業務發展,要不斷地分析調查市場,多渠道擴大匯兌收入,并做好上門服務。三是努力做強保險。保險是我局今后的發展重點,實施持證上崗是今年的工作重心,進一步健全流程,規范、有序、協調發展。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強強合作,選擇市場熱銷的險種銷售,加快效益型保險產品的發展,使規模和效益齊頭并進,確保2005年代收保費突破3000萬。 以“開發市場,搶占先機”的思路發展物流類業務。一是建設農村代辦點,完善郵政分銷網絡,增強分銷能力,擴大影響,達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郵政業務的目的。二以農資分銷為主攻方向,打好農資分銷的月度競賽活動。三是抓好城區配送,以鮮奶、純凈水、酒類配送為切入點,組建城區配送隊伍和網絡,發展同城配送。 以“面向客戶、定向開發”的思路發展集郵類業務。一是抓住亮點,做好個性化服務業務。要以彭澤風光、龍宮洞旅游景點、重大會議和活動為主要題材,主攻有宣傳需求的部門和單位。二是抓結合點,做好關聯性郵品營銷。加大與收藏有關的工藝品、紀念品、錢幣等方面的開發與營銷力度,發展集團消費,拓展經營領域,拓寬創收渠道。 二、強化管理,夯實郵政事業發展基礎 完善財務制度,開源與節流并舉。一是加強收入管理,準確下達財務計劃,健全收入稽核制度,減少資金沉淀,提高收入質量,確保收入數據真實準確。二是規范費用支出,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以成本費用預算管理為切入點,逐步探索經營預算、資本性支出預算財務預算方式,完善成本費用定額,統一成本費用支出項目,壓減可控管理費用,杜絕不必要支出。三是結合財務核算一體化改革,繼續抓好往來帳目的清理。盤活閑置門店。嚴格職工借款、差旅費借支等其它應收款的管理。 資產盤活,注重實效。首先要明確在建工程清理和資產盤活的總體思路和目標要求,本著全面清理、分類處理、限時完成的思路,真實反映經營成本的目的。其次,在加大資產盤活的同時,要注意依法辦事,規范操作,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杜絕一切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三要將資產盤活與郵政改革結合起來,加大資產減債力度,規避經營風險,推動資產從實物管理向價值管理轉變,制定資產盤活補貼政策,通過調配、出租、出售等方式盤活閑置資產。 爭取部門配合,維護行業正當權益。一是全面宣貫江西郵政條例。以保障公民通信權利為核心,落實關于郵政普遍服務的規定;以建立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為目的,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以積極推進企業依法經營為目標,培養依法辦事、遵循規范、講究誠信的風氣。二是治理市場秩序。以打無證經營郵資票品,打非法低面值銷售外來郵票為重點,依法爭取公安、工商等執法部門支持,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良好形象。 加強內部管理,提升郵政信譽品牌。一是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儲匯資金管理,嚴禁違規挪用,防止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強營業收寄、郵件運輸等生產作業安全管理。嚴防利用郵政渠道從事非法活動,重點做好防火、防盜、防事故,確保人身、郵件、資金、設備的安全。特別是對郵政資金票品安全的檢查要做到警鐘長鳴,確保萬無一失。二是加強支局所、班組管理,防止“重經營、輕管理”的傾向,狠抓規章制度落實,開展基礎管理達標活動,提升支局所組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推行星級化服務,定期進行考評,落實獎勵政策,形成爭優創“星”的良好氛圍。三是加強職能監察管理,積極防范職務犯罪,建立和完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責任制,確保企業健康有序進行。四是加強服務管理,要進一步深化服務措施,提高服務水平,堅持服務與
發展并重的指導思想,認真抓好營業窗口和投遞的規范服務,認真落實服務承諾,通過進一步改善服務來增信譽、樹形象、促發展。要嚴格執行對外服務考核辦法,及時解決社會反映的郵政服務問題,為用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用郵環境。 三、深化改革,建立更加靈活的運行機制 改革營銷模式,建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營銷機制。變關系營銷為方案營銷,將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營銷的基本原則,協調、調動各方面資源,為客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整體方案。建立大客戶“綠色通道”,抓好客戶接入流程、營銷流程、內部作業流程、投遞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優化,為大客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營銷,區分普遍服務業務和競爭性業務,采取不同策略;區別客戶的不同需求,給予不同的滿足。制訂大客戶服務學習、考核制度,不斷提高營銷水平,充分調動營銷積極性。 四、加強建設,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 加強三項建設,為郵政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和組織保障。一是加強班子作風建設。要自覺接受上級組織和職工群眾的監督,主動加強班子成員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溝通,緊緊抓住“第一要務”時刻牢記“兩個務必”,要繼續加強黨的建設,搞好黨風廉政建設,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干部工作作風,少講空話,多干實事,提*部的思想*素質、文化業務素質和防腐拒變能力。二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公道辦事,廉潔自律,敢抓敢管,做到不正之風不染、不義之財不貪、不法之事不為,做廉潔自律的表率。要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勵創業者,批評空談者,教育失誤者,追究誣告者,懲治腐敗者,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確保三項權益,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努力創造郵政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一是讓多數職工享受到發展成果。要健全職工保障體系,確保大多數職工得到的、看得見的收入適度增加,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職工自覺地將自身利益和企業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二是讓企業核心員工享受到成長機會。要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企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三是讓全體干部職工享受到合法權益。企業的各項改革都要從實際出發,確保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確保公平、公正、公開。要加強形勢任務教育,做深做細思想*工作,不斷提高全體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江西省彭澤縣郵政局 王斌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3
全省實有耕地面積813萬畝,其中水澆地占33%,山旱地占67%。根據省農牧部門去年調查,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774.5萬畝,耕地撂荒面積16萬畝。剖析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因自然條件嚴酷、農村生產基礎條件差導致撂荒。我省三分之二的耕地為山旱地,自然條件嚴酷,生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降水稀少,“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一部分坡耕地遠離村莊,耕種條件差,產量低而不穩,從而導致撂荒。二是因農村人口外遷、勞動力不足導致撂荒。種田不再是農民的唯一選擇,“棄耕務工”、“棄田經商”成為農民的理性選擇,農村一些年輕力壯的主要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或經商,賺取勞務收入或其它收入,向城鎮遷移的人數急劇增多,耕作方便的田地由親戚朋友代種,一些離家遠、耕作不便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蕪。此外,一些人為了躲避計劃生育、方便子女上學舉家外出,撂荒現象日趨明顯。三是因種植效益差導致撂荒。隨著物價上漲,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不同程度上漲,農民種地成本急劇上升,從事農業不如從事非農產業效益高。特別是一些瘠薄地、邊遠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是農牧區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因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導致撂荒。由于我國土地流轉制度還不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不愿流轉”和“不能流轉”的現象,進城農民寧荒不轉,導致農民身份改變,土地經營權不變的現象。除上述主要因素外,水源斷流、難以灌溉,水電成本過高、種植不劃算,土地鹽堿化、無法耕種等也是導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二、耕地撂荒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耕地撂荒對我省農村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造成資源浪費。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鹽堿的進程,在影響耕地質量的同時,也嚴重威脅到耕地數量的穩定。二是影響農產品供給。耕地撂荒面積擴大,隨之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產品產量減少。按照XX年糧食平均單產247公斤計算,全省16萬畝撂荒地減少糧食產量近4萬噸。三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我省農業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農村經濟的加速發展就會缺乏有力支撐。
三、減少耕地撂荒的意見及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深入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要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保護耕地、恢復撂荒地耕種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增強愛惜土地、種好土地的自覺性。把解決農村耕地撂荒問題擺在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農村耕地撂荒問題。
二是要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的種地熱情。要全面落實惠農政策措施,確保各項補貼資金不折不扣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做到“多種多補、少種少補,誰種補誰”,撂荒農戶決不允許享受各種種糧補貼。調整和完善耕地保護策略,嚴格控制非農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確保撂荒地盡快恢復耕種。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切實加大農資監管力度,防止因農資價格上漲過快,導致種地成本上升而出現撂荒。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要鼓勵推廣現有經驗,探索新的辦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開展土地流轉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
四是要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應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各種涉農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打捆使用,逐步改善整個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籌集資金,興修農田水利,增強抗災能力,防止出現新的撂荒。
五是要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應按照“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優勢產業,鼓勵走多種產業綜合經營的路子,將農民的種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穩定土地的收益。將減少或避免撂荒與鞏固退耕還林草的成果結合起來,達到合理解決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
六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要加大對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調動農技人員服務“三農”、推廣良種良法和農機農藝的積極性。要大力開展針對撂荒地區的農業技術培訓,抓好良種良法推廣,使之擴大種植面積,解決廣種薄收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增強解決撂荒地的科技支撐力量,減少農村隱形撂荒。
峰峰礦區中小學教育科研現狀調研報告
總工會工作現狀調研報告(市)
物流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
衛生局團委現狀調研報告
縣醫患矛盾現狀調研報告
社會救助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高中生在校現狀調研報告
人事局關于依法行政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調研報告
市農村小康建設現狀調查與思考
大學生暑假園區發展歷程和現狀調研報告范文
山區稅源管理現狀調研報告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4
關鍵詞:農產品生產 質量安全 監管
1,前言
一直以來,農產品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它不但關系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還關系著民族的興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關注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促進農產品貿易,農產品引起了社會的重點關注。從現實來看,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種植水平、消費觀念及信息、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探析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具有現實意義。
2, 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2.1,農產品的安全生產現狀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據2010年的統計顯示農業的產值占我國GDP比重11.5%;農產品一直都較盛產,據調查發現,到2010年農產品市場占據整個市場的46.2%。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如下一些問題。
2.1.1,農戶的意識比較淡薄
在我國生產農產品并不是大規模的,而是個體戶分散生產。雖然農民都在生產農產品,但是大都規模較小,加之農民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對生產安全的農產品意識較為淡薄。如今無論是何種農產品交易都是論斤,因此農戶種植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農藥、化肥幾乎伴隨著農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農戶只在考慮如何提高產量,根本不考慮安全、環境、生態等問題,尤其是一些個體戶片面看重利益,違反國家禁令使用劇毒高殘留的農藥、食品添加劑、激素等,影響農產品質量,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比如2011年4月,有關單位查處廣州某臘肉鴨作坊,該作坊使用敵百蟲、工業鹽等腌制問題豬肉。同樣是2011年4月的沈陽“毒豆芽”事件,生產豆芽工廠為了增加豆芽產量使用尿素、恩諾沙星、6-芐氨基腺嘌呤、無根劑等違法添加劑。
2.1.2,生產農產品的投入不足
如今很多人看不起種植業,認為那是一條沒有出路行業。總體來看,對生產農產品的投入不足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
①種植勞動力缺乏;隨著經濟建設的推進,大小城市處于開放狀態,很多農村勞動力涌入到城鎮之中。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農村有46%以上的勞動力已經投入到了城鎮建設之中,承擔農活的勞動者60%為農村婦女,有一些地方甚至高達80%。
②資金投入較少;現在的農產品交易價格還是較低,曾經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將種植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支出除掉所剩無幾。因此農戶對種植看得較輕,就不會投入過多資金在種植上。
2.1.3,缺乏科學的市場管理,農資經營較混亂
為了給農戶帶來實惠與方便,農資經營上全面開放。當然目的確實達到了,但卻為農資的生產與監管上帶來困難。現實之中,出售農藥、化肥的部門可謂五花八門,農技部門、農資部門、個體戶以及走街竄鄉的小販都可以賣,出現各種偽劣、不正規的農資產品。不但給農戶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還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
2.1.4,經濟利益的影響嚴重
2011年,“毒豆芽”“瘦肉精”等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事件,一件一件的發生。經過曝光之后,胡亂使用添加劑被全社會所關注。總體來看,出現這么多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個原因是為了經濟利益,另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誠信。比如,使用“瘦肉精”喂豬花費較小,卻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
2.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事實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不僅僅是農戶生產問題,質量安全監管上也存在不足之處。
(1)監管對象較為分散;如今我國有7.236億左右農戶,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無論是生產還是經營,都比較分散,要想全面監管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2)監管的依據不足;雖然我國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之中,明確的指出了生產經營者的責任與義務,但卻沒有對那些分散的農戶規定執行措施。而農業部門僅僅具備監測權力,沒有處罰的權力,嚴重影響監管的效率。
(3)缺乏有力的監管手段;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后,我國的檢測手段無論是涉及面還是效率,都大有提高。但是由于我國農產品的品種繁多,且生產的主體數量較龐大,加之許多質檢站(或檢測中心)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相應的費用,致使檢測與監管脫節。
(4)監管力量較弱;要做好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必須要到基層控制其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但是由于我國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現起步較晚、底子較薄,根本么有做到這個要求。
3,加強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的措施
只有具備合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才能夠確保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要針對現狀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實施應對措施。
3.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
相關的部門必須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讓生產經營者明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在宣傳的同時還要加大教育力度,讓生產經營者樹立生產安全農產品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懂法、知法、守法并依照法律規范生產。當然,宣傳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電視、網絡、雜志以及廣播等方式,宣傳的時候要采用正面與方面相結合手段,播放一些反面的例子,給生產經營者敲警鐘。
3.2,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技術要求
要嚴格規范農產品生產的技術要求,科學使用國家規定的獸藥、農藥、肥料、飼料等等農資物品,規范出售這些藥物的渠道,嚴格防范污染農產品的產地。對于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藥物,更是要加強市場監管,一旦發現就要緊追源頭連根除掉。
在包裝、存儲以及運輸農產品中要科學使用防腐劑、保鮮劑以及添加劑等,必須要嚴格按照國家的強制性技術執行,不得冒用、偽造無公害的農產品標志。
3.3,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要根據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由主管部門來組織協調各個職能部門間分工合作,實現各種資源之間的共享,構建出完善的監管組織體系。各個職能部門必須要清醒認識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的重心在基層,必須要深入到基層,尤其是鎮、村。要安排具備專業農產品生產以及質量安全的專業人員,深入到鎮、村一線進行指導和監管,彌補過去一線無人管的現象。一級一級的監管,構建出省、市、區(縣)、鎮、村五級聯動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的網絡體系。
3.4,管理源頭,轉變農業的生產環境
必須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下狠功夫,對農產品的健康安全進行專項整治,重點要從農藥、肥料以及種子等方面做起,要堅決查處高毒高殘留的藥物使用。對于農資實行專賣制,實行統一購進與供應。同時,還要著力推進龍頭企業,實施規模化的經營模式,通過各種形式來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與農業產業化的水平,確保產出安全高質量的農產品。
3.5,強化市場準入制度
農產品幾乎都是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必須要狠抓市場這個交易平臺,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有關部門要大力推行種植養殖的組織化,根據各個產地進行編碼管理,對食用的農產品發放相應編碼卡,為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打好基礎工作。
農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要采取市場自檢、相關單位抽檢等手段嚴格把關,將不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阻擋在市場之外,一旦發現某地區同一產品3次抽檢都不合格,就要給予嚴肅處罰。當然,在制定市場準入制度時還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這樣的制度才具有實際意義。
4,結束語
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關系國泰民安,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根據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現狀,挖掘出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結合各個地方實際情況制定出農產品生產及質量安全監管的對策。
參考文獻:
[1]賈學新,王顯安.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督的思考[J].新農村,2010(05):69~73.
[2]李恩普,陳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04):35~39.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5
關鍵詞:支農資金;金融服務意識;金融服務技術;信貸;信用環境;防范體系
農村信用社是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農村金融業務的主力軍,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積極深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支農服務功能,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農信社支農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各項存款增長緩慢,資金來源嚴重不足,支農資金難籌措。另外長久以來農業地區資金大量外流,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與現代農民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嚴重制約著農村信用社對支農工作成效的發揮,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延緩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速度。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用何種對策全面增強農信社支農能力是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一、支農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宏觀背景問題
1.國家宏觀上沒有持續重視農業投入。我國仍是農業人口大國,黨和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財政上有一定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但財政支農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現不穩定的變化,并有相對下降趨勢,部分財政困難的貧困鄉縣,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足,更加劇了政策上農業資金缺短的狀況。
2.農業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國農業生成基本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生產模式,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低,農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長遠發展意識薄弱,在農業技術水平上的局限限制農業生產的回報。同時,農業自發投資能力較弱,造成了農業投資乏力,反過來又促成了農業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惡性循環,阻礙了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效益。
3.投資的基本要求與農業投資的風險存在矛盾。投資農業投資具有高風險,農業除了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風險。這無疑增大了農業貸款的風險度。而農村信用社基于信貸資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資金投向效率高、風險小的行業和地區。這與農業效率低、風險大形成了強大反差,自然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導致信貸資金不易流向支農環節。
(二)農村金融信貸方面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意識相對落后。隨著農民經濟效益觀念逐步加強,對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農村信用社服務方式與經營模式,與當前形勢發展和農民的需求不相適應。無法為農村經濟提供更高更優質的服務。首先,對于農業產業中產、供、銷和各環節信貸服務脫節,信用社只管產前的信貸投人,對產中、產后的信貸服務很薄弱,某些時候導致農民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因資金鏈斷裂出現發展瓶頸。其次,支農信貸僅局限于金融領域,無法提供相應政策、法律咨詢、市場經濟信息、市場調查及預測、實用農業科技指南等信息。狹小的信貸服務領域既制約了信用社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農村金融服務技術落后。面向農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貸款業務和簡單的結算業務,貸款手續繁雜,貸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頂”,而農民別無選擇。農村的電子信息網絡不完善,農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統一的支付清算系統,結算手段落后,其結算只能通過商業銀行轉匯,資金匯劃環節多,在途時間長,資金結算的復雜與不便捷,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3.支農服務存在社會義務與盈利之間的矛盾。支農信貸風險大,由于申請支農貸款的農戶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遠的農村,由于貸款農戶會計核算資料不健全,信貸員很難對農戶的資信進行量化評估。加之有的貸款農戶生產資金來源比較復雜,多頭貸款現象屢見不鮮。這使得貸前調查難度大,而且在貸時審查、貸后檢查和貸款催收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很大難度,信用社為支農貸款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均比其他業務要多,管理難度和付出成本明顯偏高。再加上某些貸款農戶的信譽缺失和政府對農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導致農信社經營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現了虧損的現象,嚴重地損傷了農信社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信貸支農資金不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加劇了農村資金的緊張。當前,縣域金融市場的基本現狀是各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等機構分爭社會資金,遍布于各鄉村的郵政儲蓄機構,各商業銀行網點機構吸收的資金大部分上存,成為抽取農村資金的重要渠道。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權限的上收和缺少優質信貸項目是導致資金大量上劃的主要原因。除農村信用社外,其他機構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流出縣域及農業產業之外,農村資金匱乏,單憑信用社的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信貸資金的需要。
二、改進信貸支農服務的對策
(一)各級信用社機構應進一步提高對信貸支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改進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方式,要傾斜政策,確保支農資金投人增加。根據農業基礎地位,國家應對承擔支農任務的農村信用社給予較多的扶持政策。建議國家適當降低農村信用社營業稅率和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提高農村信用社可用資金比例。從財政渠道或其他途徑撥入國家資金,彌補支農資金的不足。對農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國有商業銀行的轉存款利率適當上浮或在人民銀行設立支農存款專戶給予適當補貼。農村企業和農村保險存款來源于農業方面的資金可以存入農村信用社,以增強資金實力。積極協調政府及各部門的關系,爭取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支持,努力擴大支農資金來源。
(二)合理安排信貸資金,突出支持重點
農村信用社資金要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組織資金,增強支農實力。擴展存款營銷方式,通過加強和改進柜面服務,完善儲蓄存款考核機制,調動員工吸收存款的積極性,在鞏固鄉鎮儲蓄存款市場優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對公業務,進而實現存款成本合理性與規模穩定性的有機統一。同時在傳統中間業務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在農村的網點優勢,努力發展中間業務,積極介入代收業務,創造新的利潤來源,積極推進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并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開辦寄庫、項目代(托)管、委托貸款、債券分銷等業務。繼續開展增資擴股工作,擴大投資股和資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農村信用社與農民的雙贏互利。
(三)重塑信用環境
為了給支農信貸創造良性循環,必須在優化社會信用環境上下做工作,通過金融業務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環境。業務上完善貸款方式,提高為農服務水平。建立起切實有效的信用考核、記錄形式,對貸款農戶進行量化信用評級,對不同的信用等級農戶核定不同的信用貸款額度,同時要按照靈活、方便、安全的原則,完善農戶聯保貸款方式,擴大農戶聯保貸款的范圍,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專業合作組織聯保貸款和專業協會成員聯保貸款,積極探索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工作,組建信用共同體,分散農貸風險,切實為農戶貸款開辟多種擔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環境的過程中,要求黨政部門起帶頭作用,提高黨政部門和干部的信用意識,使其成為誠實守信的帶頭人。各級地方政府要堅決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為,建議將誠信列為黨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惡意拖欠農村信用社貸款的不守信干部,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轉變企業信用觀念,對不守信用的企業,地方政府要出臺懲罰性約束措施,加大打擊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農民的信用觀念,地方政府要培養農民的信用觀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經濟常識逐步在農村信用社與農戶之間架起誠信橋梁。
(四)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防范體系,解決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的管理難題
強化對支農貸款的管理和監督,健全農戶貸款檔案,規范各類管理臺賬、卡片統計口徑,定期復核臺賬、卡片內容,確保信貸信息真實全面,并逐步將檔案臺賬實行電子化、網絡化操作管理,實現客戶檔案動態管理。
(五)創新金融產品,擴展信用社支農服務功能
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推出“致富通”專業大戶生產經營貸款、“產銷通”和“公司+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創業通”失地農民創業貸款、“小康通”公共事務農戶貸款等產品。針對不同貸款對象確定貸款種類、利率標準、辦理方式、審批程序,根據農村農時特點和客戶需求,靈活確定貸款期限、擔保方式,提供個性化服務,吸引和鞏固優質客戶。改善服務方式,實施精細化服務,推行客戶經理制,設立“農貸專柜”,建立“個人客戶信貸服務中心”、“中小企業信貸服務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資金兌付,擴展業務功能,不斷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6
關鍵詞: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銷售;銷售渠道;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2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th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YANG Yan, GAO Min, LI Jun
( Yantai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67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taking 130 farmers in Shouguang city of Weifang as questionnaires, analy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of onlin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agricultural e-commerce platform as example by using the various logistic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farmers were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when making the channel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the transport distance of produc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buyer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pesticide residues. It concluded that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 channels was restricted by the above factors, and then explores the role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Key words: e-commerce platform;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sales channel; Logistic model
1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現狀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2010―2014年農產品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662%,市場成交總額年均增長9.996%,農產品綜合市場及攤位數量年均增幅分別為0.456%,1.305%。隨著近年來“互聯網+”趨勢熱潮的發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阿里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阿里平臺共完成農產品銷售額(阿里研究院GMV統計)695.5億元,經營農產品賣家數超過90萬個,其中零售平臺占比97.73%,1688平臺占比2.27%,涉農產品類目增長率為49.79%。5年間僅阿里一家電商平臺對全國農產品交易總額貢獻率由當初的0.353%增長為3.115%,貢獻率年均增長28.92%。
2016年農業部先后出臺《關于印發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的通知》《“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旨在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培育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實現農民創收。
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業態前景可觀,形式多樣。從平臺角度對農產品電商模式(引自《2014―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洪濤、張傳林)進行分類:一是政府涉農網站;二是涉農期貨市場網絡交易平臺(含中介平臺,以B2B、B2C模式為主);三是專業性涉農批發交易網站(含B2B、B2C、O2O等交易模式);四是涉農零售網站(農戶自營、有專屬農產品基地)。此外,生鮮配送成為農產品電商領域新“藍海”,成套自建園區,基地和物流體系實現供應鏈的一體化。
筆者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例,研究影響濰坊壽光農戶銷售渠道決策的因素,研究數據來源于實地調研,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剔除無效問卷16份,最終得到114份調查結果。
2 壽光農戶銷售渠道選擇行為分析
2.1 壽光農戶銷售渠道
通過對114份問卷的數據統計得出表1的調查結果,當前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以批發市場,合作組織和銷售大戶收購為主,個人零售,中介及網絡銷售所占份額較小。
2.2 影響農戶網上銷售農產品的因素
通過初步調查,得出影響壽光農戶銷售選擇行為的因素有運輸距離、利潤、品質要求、農藥殘留要求、合同關系、購買方信譽度、結算方式等。農戶網上銷售農產品意愿如表2所示,大多數農戶對網上銷售農產品持觀望和否定態度。
2.3 農戶網上銷售農產品意愿的實證分析
利用SPSS17.0軟件,建立多項Logistic下的Logit模型,研究農戶網上銷售農產品的意愿。
2.3.1 變量的選取及顯著性檢驗 選擇運輸距離、利潤、品質要求、農藥殘留要求、合同關系、信譽度、結算方式等調查結果作為被檢驗解釋變量(X),農戶網上銷售農產品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Y),研究影響農戶銷售選擇行為的因素。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檢驗標準下,對被檢驗解釋變量進行似然比檢驗,最終只有3個變量通過檢驗,分別為運輸距離(X1)、品質要求(X2)、農藥殘留要求(X3)這3個變量在SPSS17.0的賦值,如表3所示。
模型擬合信息檢驗結果顯示卡方值為76.034,Sig值為0.000,模型通過檢驗;Cox-Snell、Nagelkerke、McFadden 3個偽決定系數分別為0.084,0.097,0.044,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利用SPSS17.0得到3個解釋變量的參數估計,見表4。
2.3.2 建立Logit模型 Y取3個值,即1=愿意,2=不愿意,3=不確定。SPSS選取“3=不確定”作為參考類,得出2個Logistic函數:
g1(x)=LogitP1=ln=β01+βi1xi
g2(x)=LogitP2=ln=β02+βi2xi
當回歸系數的絕對值很大時,Wald檢驗值的估計標準會膨脹,Wald統計量變得很小以致犯第二類錯誤的概率會增加。本應拒絕零假設卻未拒絕,從而接受零假設,導致錯誤的結論(Jennings,1986;Menard,1995)。雖然表4中的Sig值存在大于0.05的情況,參考似然比檢驗結果,3個變量仍可以被選入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可進行如下估算。
例如,一個人X1=1、X2=1、X3=1則g1(x)=-1.383+1.057-0.962+1.362=0.074;g2(x)=-0.226+0.639+0.144+0.580=1.137。對于參考類,模型中的所有系數均為0。所以g3(x)=0。
再由(y1)=(i=1、2),
所以P(y1)==0.21;
P(y2)==0.60;
P(y3)==0.19。
因此,當面臨農產品運輸距離較遠,購買者對農產品品質和農藥殘留要求較高的情況時,農戶愿意在網上出售農產品的概率為0.21,不愿意的概率為0.61,不確定的概率為0.19。利用以上模型,電商從業者可以計算出不同情境下農戶選擇網上銷售農產品的概率,制訂應對措施,實現電商平臺在農產品銷售中的推廣。
表4中系數正負號表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正負相關關系,分析得出在長途運輸、購買方對產品品質要求較低、對農殘要求嚴格時,農戶更傾向于通過電商平臺出售產品。進而得出電子商務平臺在解決農產品運輸和市場準入、產品質量監管上發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拓寬銷售渠道的結果。
3 電子商務平臺在農產品銷售中作用探究
3.1 解決農產品運輸問題,實現物流配送專業化
當前我國有60%~70%的農戶需要自己解決農產品運銷問題,在產品流通環節損失利潤每年高達200億元。而電子商務平臺作為農產品供求雙方的中介,減少了中間環節不必要的損失。生產者根據所獲準確的市場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配送。產品流通過程中依靠專業集約化的供應鏈,避免因產品積壓導致的超額運輸、儲藏和損耗,克服了運輸距離過遠對農產品銷售造成的不利影響。如順豐優選憑借順豐物流配送優勢,迅速占領生鮮配送電商市場,貨源產地直采保證品質,專業冷鏈物流確保運輸時效。
3.2 實現產品質量監管,提高市場準入標準
農產品具有易腐爛變質、不易存儲的特點,加之農業產品在標準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沒有一致的市場標準致使當前農產品交易市場出現衛生質量不達標、以次充好的現象。農產品個體銷售者受限于文化水平,生產經營模式單一低效,阻礙了農產品市場規范化運作。同時,我國多數農業企業缺少品牌意識和品牌的市場化操作實踐,制約了特色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而電子商務平臺對農產品的銷售過程進行規范,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化,保障了產品質量。農產品電商平臺中,吉林省通榆縣采用的“通榆模式”非常注重品牌,不僅將該縣農產品商標注冊為“三千禾”,還進駐天貓旗艦店,建立縣級電子商務協會監管,聘請第三方主體實現高效運營,并在全程產業鏈(包括采購、包裝、運營、配送、售后等)上進行標準化運作。
3.3 節省交易成本,實現銷售渠道多元化
據國際通行方法核算,與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相比,電子商務可節約直接成本15%,節約間接成本75%。其中包括信息獲取成本、攤位費、產品擺放及詢價議價交易成本以及信息遲滯帶來的風險成本。此外,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沖破了時間和地域,為農產品結構性銷售瓶頸提出了應對方案。在此方面,“遂昌模式”具有其獨特之處,不僅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縣級農產品館,還依靠其獨特的麥特龍分銷平臺聚合了當地千余家小賣家,走平臺化發展道路,節約了交易成本,實現銷售渠道多元化。
4 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建議
(1)政府不僅需要加強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更應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的作用。引入有利于競爭、合作和發展的農業信息市場化運行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和多種所有制資本參與網絡運營和信息資源開發,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信息基礎建設。同時也要做好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建立大型涉農平臺及與之配套的信息咨詢服務機構。
(2)建立專業物流配送體系,充分重視農民物流主體的培育,提高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和物流配送能力。
(3)注重特色產品品牌開發。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商標注冊和專利保護意識。
(4)提高農產品本身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對大數據的應用以引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同時應積極加強農業網站建設,及時農產品市場信息。
(5)建立可靠安全的支付體系,保障農產品網上交易的安全運行。同時還應注重電商人才培養,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輸送人才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洪生,欒費明,楊建榮,等.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銷售中的作用和發展策略研究――以井陘縣天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案例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08(1):93-94.
[2]安玉發,張浩.果蔬農產品協議流通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洪濤,張傳林.2014~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J].中國商貿,2015(5):44-54.
[5]趙一夫.中國生鮮蔬果物流體系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6]陳亮.從阿里平臺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5(6):58-64.
[7]任昊天.食品類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分析及建議[J].中國食品,2014(23):46-48.
[8]胡天石,傅鐵信.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26(5):23-27.
[9]王成,羅斌.信息化下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模式分析與探討[J].科技和產業,2006,6(1):56-59.
[10]王鵬,朱蘇加,韓憲生.電子商務區域化進程中經營模式的發展趨勢分析[J].河北省科學院學報,2013,30(3):68-70.
[11]任保才,馬新明.農資電商平臺發展淺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1):198-202.
[12]張勝軍,路征,鄧翔.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評價及建議[J].農村經濟,2011(10):103-106.
[13]張浩,黎宏,楊浩雄.農產品物流配送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2):178-181, 185.
[14] 司俊磊,趙毅,王振霖,等.論農資電子商務新模式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5(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