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1
[關鍵詞]中藥學;教學方法;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2-0138-01
中藥學是中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連接中醫理論和臨床各科的橋梁課。中藥學涵蓋知識面廣,要記憶的藥物繁多,藥物功效范圍廣泛,內容枯燥,給學習增加了一定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厭倦等不良情緒。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致與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進行積極探索,現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適當調整教材教學順序
教學所用的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第3版。該教材共分總論、各論和附錄三大部分,章節眾多、內容繁雜。在講授該課程時,根據教學需要適當調整教學順序。
在開始學習這門課程時,根據課程內容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首先介紹目錄部分,接著學習教學大綱,然后才開始具體章節的學習,這樣使學生一開始就把握住這門課的整體脈絡,明確其學習目標與任務,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提綱挈領、以簡馭繁,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時,也注意到根據學習內容理解的難易程度進行調整,首先講解容易理解的章節。如消食藥所涉及的病因病機等內容都比較容易,而其具體藥物如山楂等也為學生較為熟悉。因此在開始各論的學習時,首先介紹消食藥,使學生有一個由易到難的過渡階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程的信心。
授課過程中也注意結合藥物功效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調整。如根據氣血之間“氣為血之帥”和“血為氣之母”的相互關系;在學習了理氣藥之后,接著學習活血化瘀藥。這樣可使學生能更充分地認識、理解所學內容。
二、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應用
中藥學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是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課程。在學習中藥學的過程中,強調中醫理論知識的復習與理解,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中醫理論知識去認識、分析、解決問題。如在學習理氣藥時,運用聯想、對比、歸納等方法,引導學生復習氣的基本概念、氣失常的病理變化等相關內容,引出理氣藥基本概念、功效與主治病證。通過這種新舊知識點的銜接,既鞏固了舊知識,同時也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注重實踐教學
中藥學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講解理論知識時,依據所教內容,適當引入一些典型的醫案、用藥典故等。如學習桂枝時,引入《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的用藥經驗。通過病案導入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其學會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
同時注重本草學知識的實踐教學。學生在開始接觸中藥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的藥用植物與中藥飲片標本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藥物圖片展示出來。在學習各論具體藥物時,及時安排藥用植物與中藥飲片等相關知識的實訓。同時,鼓勵學生多看藥物圖譜并隨時隨地進行校園內外藥物認知,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中藥標本采集、制作等相關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對中藥的來源及其科屬特征等有所了解,對常用飲片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增加了本草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四、充分利用隨身課堂、QQ等互聯網平臺
我校隨身課堂是由學校網絡教學中心自主開發一套面向“互聯網+醫學教育”的移動學習管理平臺。隨身課堂深度整合微信,同學們可以通過微信,隨時隨地訪問學習平臺。通過隨身課堂、QQ等平臺,及時為學生提供習題課程相關學習資料與測試。同時,利用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如《胡希恕醫案》等相關資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開闊視野,鞏固所學。
五、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時適當穿插相關中藥的美麗傳說等。如在講述朱砂時,引入“秀才不信神,巧解道士‘騙人’之謎”的傳說。又如在講授青蒿時,引入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小指月學醫記》之類通俗易懂的讀物。通過學習興趣的培養,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2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醫院自2011年8月~2014年7月期間在我院耳鼻喉實習的護生78人次,隨機將78名護生分成兩個組,觀察組(PBL組)和對照組(傳統教學組),每組39人。兩組臨床檢驗實習護生在學歷、臨床能力、成績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中國傳統教學方法,即由教師一味的“填鴨式”講授課本知識;實習操作由教師進行,護生在一旁觀看,一切的講授都是以教師為主導。而實驗組則應用目前比較先進的PBL教學方法,此方法有以下幾個要點:①由帶教老師選取耳鼻喉護理的實習課程,并根據課程內容提出2~3個不等的實習操作中易于出現問題;②實習護生應利用各種資料查詢工具對所需的資料進行查閱并記錄;③由帶教老師于操作時對耳鼻喉護理操作技巧進行講解,同時由實習護生自己進行護理操作;④然后由實習護生對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提出一些自己在操作上不理解的問題,同學之間分享各自查閱的資料并進行討論;⑤最后帶教老師就實習護生理解與技術操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全面而系統的對耳鼻喉護理知識及技術操作進行講解。
2評價及結果
2.1評價標準
教學結束后進行綜合考評:基礎理論知識成績占60%,臨床檢驗操作成績占40%,得出的綜合成績按四級評分法“優秀、良好、及格、差評”進行評分。
2.2評價結果
對問卷調查結果及綜合考評成績進行數據統計,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考評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當數據處理后,出現P<0.05時,統計學數據有顯著差異,此時統計學有意義;反之如果出現P>0.05時,則統計學數據無差異,此時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3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0年6月~2011年5月以來,在我科實習的護生共37名,男2名,女35名,其中本科生32名,大專生5名;對照組以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31名作為對照,其中男1名,女30名,本科生24名,大專生6名,中專1人。
1.2方法:婦科護生實習期為4周,實習以一對一帶教為主,結合分層次帶教模式,由1名主帶教老師負責管理和考核工作,各實習生跟隨各帶教老師輪班,全程參與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一對一具體指導,由淺入深,讓實習護生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婦科護理知識與技能,達到考核要求、完成實習任務。對照組帶教方法未實行一對一帶教,以輪班帶教為主。
2帶教內容
2.1實習生進入科室前,組織帶教老師學習護理部、護理學院及科室制定的有關帶教計劃和要求。
2.2實習生進入科室時由主帶老師按入科須知給實習生介紹科室的環境、制度、實習的要求、??铺厣然厩闆r,落實帶教老師。要求實習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每天提前15分鐘上班,提前了解患者夜間的病情變化。
2.3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學習。要求護生了解我科目前采用的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目前我科固定床位42張,護士人數15人,分為四小組,每小組負責約10位病人的全身心護理,每位護士分管3名病人。每天早上7:45開始床邊交班,交班后,每組的責任護士帶領助理護士落實本組病人的基礎護理,并保證質量。此外,我科還實行護士床邊工作制,我科由護理部統一購進了4臺“多功能護理車”,車上還配置一張小椅子,把護士站搬進病房,護士們在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房床邊辦公[2]。
2.4帶教過程中,帶思想、帶作風、帶技術,注意護士素質的培養。首先要端正護生對于護理職業的認識,特別是90后多是獨生子女,比較嬌氣,不太愿意從事護理工作,認為護理工作又臟又累,要從思想上做好工作[3]。作風問題也是培養護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要嚴于律己,不收受病人財務,要用高度負責的責任心來感染、教育護生。帶技術就是要做好專業帶教,每天對實習生進行口頭提問,多作重點講解,讓實習生自覺地復習有關理論知識,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所學的基礎理論,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并盡可能地給實習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其掌握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能,在放手不放眼的前提下培養實習生臨床獨立工作及獨立思考的能力[4]。
2.5護理教學查房每月一次,每批同學上小課不少于一次,使實習生能掌握婦科常見病,如崩漏、胎動不安、盆腔炎、異位妊娠、徵瘕的臨床表現及護理常規;掌握孕期保健指導;掌握婦科常用檢查的準備和配合、婦科常用器械的使用及消毒;掌握專科護理技術操作,如會陰抹洗、陰道沖洗、宮頸上藥等。認識婦女各時期的心理特征,認識婦科特殊檢查的工具,如陰道鏡、宮腔鏡,熟悉人工流產手術的配合及護理。
2.6要求掌握操作有氧氣吸入法,靜脈輸液法外,還將完成由護理部分配的技能操作指標數量,如灌腸法、靜脈注射法、抽血、婦科微波、腹部手術患者術前備皮等。掌握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如中藥熏洗會陰、中藥氧氣霧化、中藥沐足、加味雙柏水蜜膏外敷、中藥熱熨、中藥保留灌腸(如毛冬青合劑保留灌腸)、艾灸(包括隔物炙療法)、針刺、耳穴壓豆等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技術。
2.7小課內容:①婦科常見病的臨床表現及護理要點(常見病包括異位妊娠、崩漏、胎動不安、徵瘕、各類婦科惡性腫瘤等。示范操作:宮頸涂龍膽紫、后穹窿穿刺的準備與配合、靜脈輸液、氧氣吸入等)。②婦科急腹癥處理原則及手術前后的護理(熟悉婦科常見應急預案、宮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應急預案等)。③每批實習生跟隨醫生查房1~2次。④如何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
2.8根據護理部的要求安排實習生參加護理部、科室組織的護理業務學習。對照組帶教內容除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學習外,基本相同。
3帶教效果
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成績見表1,對照組成績見表2.經兩樣本均數比較,兩組方差F=0.896,P=0.347,兩組方差齊,t=3.169,P=0.002,按a=0.05檢驗水準,認為兩組均數存在差異,即采用新的帶教方法的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實習的護生成績較對照組為高。
4討論
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給帶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在新的護理模式下將帶教工作做好,提高帶教質量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認為,采用一對一帶教為主,結合分層次帶教模式,實習生跟隨各帶教老師輪班,全程參與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能夠較好地完成護理帶教工作的質量。同時在工作中,有以下幾點仍需注意:
4.1帶教老師的選擇:帶教老師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有豐富的臨床護理專業知識和經驗,護理操作技術規范、熟練,法制觀念強。高年資帶教老師應重點啟用。責任心、細心、耐心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7]。
4.2制定縝密的帶教計劃:如何讓帶教老師、實習生適應新的護理模式下的帶教工作,需要我們重新制定帶教計劃,明確目的,具體內容,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帶教工作。
4.3多提供機會讓實習生能夠勤學苦練:要盡可能為護生提供機會,以保證醫療護理的安全為前提,做到放手不放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病人面前批評護生,如給病人打針時,學生做的動作不好或穿刺失敗、不到位,不要在病人面前直接批評或指出他的缺點,一是會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二是傷了護生自尊心,也更容易造成護生緊張而更加容易出錯。一般要等到房外或治療室再指出、再總結不到位、不足的地方[5]。
4.4加強各種能力培養。包括動手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解決問題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實習計劃到最后一周時,可以給同學自己單獨管理3~5張床,培養護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6]。
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4
[摘 要] 精選了鄭老在揣穴、進針、行針候氣、守氣等幾個方面的臨證實踐經驗。突出介紹了取穴、進針應雙手操作、重用左手的具體方法和必要性,善用溫通法治療疑難雜癥的經驗,"熱補"及"涼瀉"的操作手法,改革、研制的新型子午流注臨床應用盤。
[主題詞] 名醫經驗;刺法
ZhengKuishan‘sExperiencesonClinicalNeedlingMethods
Haojindong1,ZhengJunjiang2
(1.AcupunctureandMassage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
,China;2.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GansuCollegeofTCM)
[Abstract]
ZhengKuishan‘sclinicalexperiencesonidentificationofapointbymassage,
needleinsertion,waitingforcomingofneedlingsensationduringacupunctur
etreatment,keepingneedlingsensationandotherswereintroduced,especial
ly,experiencesonconcretemethodsandnecessityofacupointselection,need
leinsertionwithbothhands,andmorelefthand,andtreatmentofdifficultand
complicatedsyndromeswithwarmobstruction
removingmethod,manipulationmethodof"coolreducing"and"hotreinforcing
",and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ofclinicallyapplicabledailyofZiWuLiuZ
huofnewtype.
[Keywords] FamousDoctor‘sExperience;NeedlingMethods
鄭魁山(1918年~),河北安國人,16歲跟隨父親鄭毓林(1896~1967年)學習針灸醫術,1947年考取中醫師,1951年創辦北京中醫學會針灸研究班;1954年任華北中醫實驗所主治醫師,1955年合并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務院醫務室,為中央首長診療,并給外國專家班、國際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肅成縣醫院,1982年調入甘肅中醫學院,主持籌建針灸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研究會顧問,鄭氏針法研究會會長,日本后藤學園、英國東方醫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學術論文66篇,著有《針灸集錦》、《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灸補瀉手法》、《鄭氏針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鄭魁山教授,從醫60余載,學驗俱豐,擅長針治疑難雜癥,對針灸學經典理論和傳統針刺手法,研用頗彰。在針灸學"理、法、方、穴、術"各個環節的長期臨床實踐中,以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治療"八法"為指導,努力探索針灸配穴和針刺手法的應用規律,總結出一套獨特見解。筆者有幸跟師研讀,悉得傳授,茲將鄭老臨證針刺經驗整理如下。
1 雙手操作,重用左手
左手揣穴,右手輔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針穴位處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確定進針的方向和深淺,并將妨礙進針的肌腱、血管等組織分開。遇到關節、筋骨覆蓋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體左右旋轉、滾搖、屈伸、升降、抬舉等活動,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膚,以備右手進針。
右手進針,左手候氣:為了使進針準確、無痛、得氣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針刺部位,右手持針迅速刺入0.1~0.3寸,再緩慢進針,左側押手保持不動,隨時觸及針下氣至沖動,候到氣至,及時施用補瀉手法,不可錯過時機。例如針內睛明穴創用"壓針緩進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開上下眼瞼,右手進針,在眼球鼻側淚阜邊緣半月形皺壁處緩慢將針壓入0.5~1寸(不做捻轉提插)。
左手關閉,氣至病所:右手將針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觸到針下氣至沖動,為使針感沿經脈向上傳導,左側押手用"關閉法",按壓在針穴的下方,并協同右手與針一起向上推進,兩手互相配合,同時努力,才能"氣至病所"或使感覺傳到預定的處所。此外,使用補瀉手法后,當患者有舒適感覺時,要用"守氣法",并根據病情需要保持感覺維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應用針刺手法取得療效的關鍵。
2 重視"八法"的應用
汗法:是選取某些經穴和針刺施用發汗手法,開泄肌表,驅邪外出治療表證的一種法則。如針治風寒表證,取風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燒山火手法,發汗解表,驅邪外出。若體虛患者,必須使用汗法時,可先刺足三里補氣,或刺照海滋陰,然后再行發汗,以達到驅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針刺經穴和催吐手法,引導病邪從口吐出,治療痰阻咽喉,胸滿脘脹的一種法則。如針治中風閉證和小兒驚風,當痰涎壅盛、阻塞氣道、欲吐不得時,用左手拇、食指緊按雙側旁廉泉或單指切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嘔時,以"金鉤釣魚"手法速刺該穴[1],激起神經反射作用,上涌作嘔,即可將頑痰涌出。
下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瀉下手法,以瀉實熱、消積滯,排除腸胃宿結,除脹止痛,推陳致新的一種法則。如針治胃腸實熱,大便秘結等病癥,取中脘、天樞、足三里、大腸俞等,用透天涼手法,使其產生涼感下瀉。若年老體弱,氣血虧耗,腸失潤養的虛證便秘,先取次、三陰交、照海穴用補法,以清熱養陰,潤腸通便。
和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平補平瀉手法,調和機體之偏盛偏衰,達到扶正祛邪的一種法則。如針治邪在少陽證,取大椎、液門、外關等穴,用陽中隱陰手法[2],使其先熱后涼,治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候。此外,針刺和法還廣泛用于調和氣血、調和肝胃、調和陰陽,使機體的生理功能達到平衡狀態,印證了古人"平則不病"之理。
溫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熱補手法,消除沉寒陰冷,補益陽氣的一種法則。如針治慢性腹瀉,取建里、氣海、足三里等穴,用熱補手法,使之產生熱感,以溫陽止瀉。
清法:是利用針刺經穴和涼瀉手法,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一種法則。如針治痄腮、咽喉腫痛、多發性毛囊炎,先取風池、翳風、合谷穴,用"進水瀉法";繼則取大椎、身柱、脊中等督脈穴,采用叢針揚刺法,稱為"釜底抽薪"。
消法:是利用針灸經穴和不同手法,消堅散結,破瘀活血,消腫止痛的一種法則。如采用局部圍刺法或施熨艾灸,活血散瘀止痛,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疼痛;或取阿是穴用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膠狀粘液,治療腱鞘囊腫;或在癭瘤、瘰疬、結節部位用圍刺提插法,或使針沿縫隙直刺及針向核邊斜刺后用蒼龍擺尾法[1],徐徐撥動,以活血散瘀,散結消癭。
補法:是利用針灸經穴和溫補手法,補益形體虛弱或氣血不足的一種法則。如針治久瀉不止、脫肛、陽萎等下元虛寒證,取關元、脾俞、腎俞、三陰交等穴,用熱補手法或針后加灸,使腹部和會有溫熱感,以溫腎暖脾,澀腸固脫。針灸補法是調整人體生理功能,調動機體正氣,抗御病邪的治療方法,故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
3 善用溫法治療疑難雜癥
鄭師在臨床上常用的針法是溫法,運用最多的穴位是風池。溫法包括溫補法、溫通法、溫散法。如治療視網膜出血、青盲云翳等眼疾,用燒山火手法針刺風池,使熱感傳導到眼區,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稱為"過眼熱"針法。若耳聾耳鳴及頭痛諸疾,也以風池為主穴行燒山火手法,并利用左手關閉配合刺手的推努手法,使熱感傳到耳中或頭頂部位,起到通竅聰耳的作用。另外對風寒濕侵襲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癥等,取天宗穴為主施用熱補手法,針刺時左手拇指揣穴,押在針穴下方,右手持針從岡下肌下緣向上斜刺0.7~1.2寸,得氣后推努守氣,同時左手加重壓力向肩部推按,使熱感傳導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稱為"穿胛熱"針法。此外,對中風后肢體偏癱、痿軟和風濕痹癥等,病在上肢部,取大椎、大杼、肩、肩、曲池、外關、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腎俞、關元俞、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足臨泣等,治療時按順序由上而下依次針刺,用熱補手法或針后加灸,使熱感傳導至肢體遠端,起到活血通脈、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的作用,稱之為"通經接氣法"。
4 精簡操作手法
鄭師認為,針刺手法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之一,在《鄭氏針灸全集》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各類針法,還將他長期臨證實踐對手法操作上的心得體會及實驗觀察,都詳細加以說明,如提插、搓捻、關閉、搜刮、飛推、撥動、彈震、盤搖、循攝、搬墊、停留、壓按等行針手法的應用技巧和適應病證,并在實踐中把傳統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加以改進,刪繁就簡,創立出獨特的"熱補""涼瀉"二種操作手法[3]。其中"熱補法"是在針刺得氣后,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捻轉3~5次,提插3~5次,再反復1次后,針尖頂著有感覺的部位用捻按、推努守氣1分鐘,使針下沉緊,產生熱感;而"涼瀉法"的操作是在針刺得氣后,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后連續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0.1寸,再作慢(輕)插急(重)提3~5次,或再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應的部位守氣1分鐘,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這二種操作手法,簡便明了,易于掌握和運用,且同樣能產生"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效果。
5 改革研制新型子午流注臨床應用盤
元、明時期的針灸醫籍對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記載,多是用語言敘述和計算,由于內容復雜,運用不便,故長期以來這兩種方法沒有得到推廣和應用。為了使古代針灸醫學
發揚光大,鄭師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體會,將子午流注"納子法""納甲法"及"靈龜八法"與公歷六十年日歷"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袖珍式"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臨床應用盤"。此盤具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易學易用的特點,包括有"納子法""納甲法"和"靈龜八法"三種優選取穴治病的用途,不用繁瑣推算即可找到六十年內每日的"花甲子",以及當日當時的開穴,稱為"鄭氏補穴法"[4]。同時根據傳統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理論,增補了臟腑經絡辨證候時取穴、醫案和子午流注現代研究成果;尤其是對"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訣"中"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的訂正,不僅合理解釋了原文,也為臨床應用指明了方向。鄭氏臨床應用盤的研制,給針灸醫、教、研提供了既簡便又準確的工具,并將傳統子午流注與現代時間生物醫學結合起來,為臨證針灸治療優選穴組創造了條件。
6 小結
鄭師在揣穴、進針、行針候氣、守氣等幾個方面,有獨特的臨證實踐經驗,特別注重雙手操作,重用左手,注重用溫法治療疑難雜癥,善于總結傳統針刺手法理論,將"燒山火""透天涼"等手法精簡成為易學實用的"熱補""涼瀉"操作手法;并在繼承古代"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理論精髓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臨證經驗,改革舊圖,研制出新型的臨床應用盤。更為可敬的是鄭師將三代人總結出的鄭氏家傳針法經驗,言傳身教,授以后學,名揚海外,不愧為當代針灸大師。
7 參考文獻
1 郝晉東,鄭俊江.鄭魁山家傳針法.中醫雜志,1998;39(5):279
2 鄭魁山.針灸集錦.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79~280
3 鄭魁山.針刺補瀉手法.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6~59
中醫基礎理論的心得體會范文5
對方藥新用研究的歷史沿革及近20年研究的現狀和進展進行了概述,認為由于歷代醫家從理論、臨床、實驗及多學科等方面對方藥新用的研究,使方藥的功效、適應范圍得到了拓展;此外,就如何在方藥新用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領域有所創新提出了思路及方法,認為經方和效方的文獻整理和挖掘是研究的理論源泉,探索方藥配伍規律是其理論研究的主軸,而臨床實踐是發現其新用和效用檢驗的必要手段,多學科協作參與進行方藥物質基礎研究以及引進分子生物技術是方藥新用研究創新的關鍵。
【關鍵詞】 方藥新用 中醫藥發展史 理論研究 臨床研究 多學科研究
方藥新用的研究自古以來是中醫藥研究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黃帝內經》“十三方”和漢·張仲景《傷寒論》載“113方”問世以來,歷代醫家通過對方藥效用的不斷總結、歸納、探討、研究和拓展,促進和推動了中醫方藥學的發展。隨著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現代科技及醫學科學的迅猛的發展,對方藥新用的研究呈現出蓬勃、活躍的良好勢頭。但如何繼承傳統方劑的效用和理論,如何拓展方藥的治則范圍,如何創新方藥的理論思想和應用方法、并探索新的功效主治及適應范圍,已成為方藥研究與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方藥新用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就如何開展方藥新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進行研討。
1 方藥新用研究的歷史沿革
追溯方劑、中藥學的發展史,從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的出現,已顯示了方藥學的萌芽。自先秦、春秋時期《黃帝內經》的誕生,其理論奠定了方劑學的基礎,而《傷寒論》的問世則標志著方劑學科體系的形成。自此,對方藥功用的研究成為歷代醫家對經方繼承和發揚的主要內容之一。至晉隋唐宋時期,方劑學發展盛況空前,晉·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詳細的載方論效。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共30卷,133門,載方五千三百余種,其《千金翼方》則補充了前者的不足,共30卷,189門,載方、證、論二千九百余首/條。唐·王濤的《外臺秘要》共40卷載方六千余首。 宋·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共100卷載方16 834首。宋·趙佶的《圣濟總錄》載方二萬余首。上述眾多的方書對古方功效進行整理,對主治進行分類歸納,在繼承的基礎上,闡幽發微,有補前人所未備,亦有獨辟蹊徑、創新發揮。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爭鳴和流派的形成,正是對傳統方藥治則功效理論的發展。明清時代,方藥研究得到了迅猛發展,明代朱棣編著的《普濟方》載方61 739首,為我國古代方書收載方劑數量之首。清代溫病學的創建,對溫熱病方劑的應用和研究,使傳統方劑功效理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并有所創新,如明·吳昆的《醫方考》,全書六卷,收集歷代常用方七百余首,按病癥分為中風、傷寒、感冒、暑濕、瘟疫等四十四類,對方藥“揆之于經,酌以已見,訂之于證,發其微義”,對方藥的功用提出新的思想和觀點。清·汪昂的《古今名醫方論》對眾多前人古方的功效進行探討、論證、發揮。清·《醫學源流論》將經方中通陽益氣、滋陰養血的“炙甘草湯”化裁,創新了滋陰養液、主治真陰欲絕的“加減復脈湯”和滋陰潛陽、主治虛風內動的“三甲復脈湯、以及滋陰熄風、主治虛風內旋的”大定風珠、滋陰生液、主治津枯便秘的“增液湯”等4張方劑,此類眾多醫家對經方的發揮和新用,推動了方藥學的發展。20世紀初,西方醫學的傳入,對方藥的傳統功效理論注入了新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的“鎮肝熄風湯”“建瓴湯”等,在古方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拓寬了新的方藥效用。陸淵雷著《傷寒今釋》,“取古書之事實,釋之于科學道理”,從西醫藥理學角度,對傷寒論方進行了新的功用闡述。民國·左季云《傷寒類方匯編》中,通過臨床研究認為,僅治“太陽表虛證”的桂枝湯,尚有調和陰陽、能內能外之用,故左氏以太陽經立論,增補了以病機為營衛不和的胸腹痛、背徹痛、通身寒冷、周身皮膚作癢、時而惡風等12種病證。至近代,對古方新用的研究,已逐漸出現了從歷史的方證對應轉向方病對應、從辨證論治轉向辨病論治的新思維和新方法。直至近50年來,對方藥新用的研究,無論在理論、臨床還是在實驗研究等諸多方面,獲得了質的飛躍。
2 方藥新用研究的進展與現狀
近20年來,方藥新用的研究多體現在對方劑的文獻整理、理論的闡發、方劑配伍規律的新發現、藥物加減后新功效的增補、藥物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證實、新的藥理作用的揭示、以及多學科、多途徑、多技術方法對方劑功用的前瞻性探索等諸多方面,形式多樣化的研究使方藥新用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進展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2.1 理論研究
傳統的理論研究,注重對古方、經方效用的整理、??焙洼嬝涷炐Х降脑鲅a,如1996年出版的《中醫方劑大辭典》(彭懷仁主編)分11分冊收方十萬余首;200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出版的《中華本草》(南京中醫藥大學宋立人負責)共10卷,可謂為收載中國民族醫藥藥物之大全。這類著作,對眾多的方劑、藥物進行了主治、功效、適應證的整理、歸納、增補、刪減和詳解;而1997年出版的《古方今用》(李世文、康滿珍)一書則是通過臨床實踐對方藥新功效、新主治和適應證的發現和總結,這類古方新用的研究模式促進了古方、經方的理論和功用的發展。此外,對理論文獻的綜述研究,一定程度上亦給尋找方藥新用的苗頭和發現指出了方向。筆者經中國期刊網數據庫檢索發現,近十余年來,對經方、驗方、新方的綜述性文獻有四千二百余篇,其文獻都為對目前或近期幾年某一方藥的理論、臨床、實驗研究的現狀的概括,加以總結歸納中并予以評述,以肯定現在的成果,指出研究現狀的不足,并展望未來研究的方向。此外,尚有從方證研究、用藥經驗的理論探討、劑量的變化、用藥方法和給藥途徑的改革、配伍規律等多方面的理論研究[1]中,發現和產生新觀點、新思想,總結新方法,探索新療法。理論研究是從綜合中總結經驗,從不足中尋求改良,從肯定中尋找發展,從難點中思索突破,為方藥新用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基礎。方藥新用的理論研究無疑推動了中醫藥學的發展。
2.2 臨床研究
中醫藥得以繼承和發揚的生命力在于牢固的臨床實踐性基礎和臨床經驗的擷箐,大量的方藥應用于臨床,并不斷取得和發現新的療效和新適應范圍,是方藥新用研究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臨床的方藥研究,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中醫治則以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診治方式,在方藥新用的臨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金匱腎氣丸本為溫腎益氣治療陽痿、之方藥,但眾多醫家從不同角度臨床觀察發現,該方藥對慢性肝炎、慢性淺表性胃炎、頑固性失眠、泌尿系結石、女性尿道綜合征、復發性口腔潰瘍、哮喘等多種疾病有效[2];再如完帶湯本是治療婦女帶下過多之方藥,但有臨床研究者根據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濕邪為患的病機,拓展為可治療小兒水腫、泄瀉、流涎、耳聾等病證[3]。此外,尚有參苓白術散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慢性腎炎激素遞減過程中反應的論載[4];亦有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失眠的報道[5],有膈下逐淤湯治療小兒久瀉、芍藥甘草湯治療咳喘、烏梅丸治療結石、平胃散治療盜汗、酸棗仁湯治療胃痛等眾多方藥新用的臨床報道[6]。上述方藥臨床應用的拓展,是以“謹守病機”并以“異病同治”的治則為理論基礎,通過臨床總結、驗證或探索發現了方藥新的效用,使主治、功效、適應證等范圍得到了拓展,給中醫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3 實驗研究
運用現代實驗手段、技術和方法以揭示和闡述方藥的有效成分、有效組分、藥理機制及其作用靶點是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證實和發現方藥新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有人從中醫“證”的動物模型角度著手研究,旨在通過方藥的實驗觀察,來證實對動物中醫“證”的模型的客觀治療作用和對微觀指標的調節變化,在證實傳統功效的同時,有時亦可發現了新的藥理作用[7]。如有人運用大承氣湯對腑實證的攻下作用進行了研究,在證實對急腹癥動物模型客觀存在攻下作用的同時,揭示了大承氣湯能加速血液中內毒素的清除、抑制TNF的誘導產生、降低PGE2水平、抗過脂質氧化、抑制自由基損傷等現代作用機理,但研究同時發現該方藥能使肺泡吞噬細胞增多,死亡率降低,對實驗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有效[8],展示了大承氣湯方藥新用的拓展前景。不少學者從復方的主要化學成分含量及藥物的化學結構等入手研究。如有人對生脈散方中的3味藥合煎與3味藥分煎的化學成分進行對比,發現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煎后產生了一種新成分5-羥甲基-2-糖醛,而可能具有新的治療作用[9];亦有學者實驗發現,半夏瀉心湯不同配伍,黃芩苷的溶出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藥理作用[10]。有文獻表明,日本僅1993年就發表了復方研究論文103篇,對45個中藥復方進行了組方配伍、藥物活性、化學成分、藥物代謝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通過實驗結果來闡述理論的基礎上,開拓了新的功效[8]。此外,尚有眾多的實驗研究顯示,中醫方藥在具有傳統的解表、清熱、瀉下等治療作用的基礎上,尚同時存在幾種以上的其他作用,如抗感染、清除內毒素、抗疲勞的藥理作用[11],對進一步開拓方藥新用的臨床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礎和依據。
2.4 多學科研究
最近,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興起與滲透,對傳統方法研究中醫方藥效用帶來了挑戰,與此同時,亦給中醫藥的方藥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有人運用數學方法“基于人工神經網絡新的高維數據歸納”的“歸約算法”,利用先驗的屬性(方藥功效)相似信息,歸納得到任意屬性間的權重矩陣,引入神經網絡,通過訓練神經網絡得到最終數據結果[12](功效優劣的排序),該方法可以對宏觀描述的功效進行數字化評價,以確定主次、新舊功效。也有人運用模糊數學方法對“梨貝合劑”的組方進行系統聚類法分析,而重新組方,提高了方藥的療效和藥物的穩定性[1]。日本學者濟木氏根據臨床報道可能對特異性皮炎有新療效的12個漢方,首先運用免疫方法,對動物模型用抗DNP-IgE抗體被動致敏或DMP-OVA+Alum主動致敏,研究結果發現,小青龍湯、桃核承氣湯、治頭瘡方、白虎加人參湯的效果與西藥潑尼松龍相同,能抑制小鼠致敏反應1h的速發反應(IPR)、24~48h的遲發相反應(LPR)和第8 d出現的極遲發相反應(vLPR);而四物湯、當歸飲子、黃芪建中湯僅抑制LPR和vLPR;黃連解毒湯、理氣抑肝散均無抑制作用[13],通過現代免疫學方法,篩選和證實了方藥新的功效和微觀機理。最近,國內有學者提出用化學組學的方法對方藥的功用、適應癥進行研究,通過建立評價模型和參數對有效化學物質組、有效成分群、藥材和組分等,進行多維指紋圖譜、藥效組分指紋圖譜、多組分分析、多組分定量的分析,目的是對傳統方藥功效客觀的予以證實保留,揚棄無效方藥,發現新功效; 篩選和確認有效化學物質組的方藥,明確方藥有效組分配伍及其機理,有利于開發組分方藥;逐步進入有效成分群的層次研究,從復方中開發具有新功用的單體成分藥物[14]。引入現代多學科技術方法對方藥新用的研究,對中醫藥方劑藥學的功效研究逐步走上現代化和國際化有重要意義。
3 方藥新用研究狀況的評價與分析
可以看出,方藥新用的研究現狀是古方新用多、文獻綜述多、新創經驗方和效方多以及臨床應用與實驗結合多。古方新用擴大了古方和經方的適證應和使用范圍;文獻綜述總結了過去和當前,肯定了成績、指出了不足,為研究提供方向;臨床經驗方和效方的廣泛總結,活躍了臨床,為篩選新的方藥提供了基礎和素材;實驗研究證實了客觀療效,闡述和發現了新的作用機制;多學科的介入加快了方藥新用的現代化研究步伐。勿用置疑,無論從理論、臨床還是從實驗及多學科角度對方藥新用的研究,使中醫方藥的功效、適應范圍得到了拓展,也促進了方藥研究的發展速度和內涵的深化。然而,古方新用的范圍過于彌散,似乎能“包”治百病,大多是從個體角度進行個案的總結,從傳統理論上闡述心得體會,尚缺乏大規模病例樣本的觀察和檢驗;文獻理論研究往往偏于詳解、詮釋、發微和發揮,難免有以經釋經、曲解和歧義之虞;綜述大多也綜多述少,在揣度和描述未來研究發展方面缺少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方向措施;經驗方和效方以數千首的速度而大量涌現,更是魚目混珠,加減微調幾味藥后而帶有隨意性命名的方,既可能存在重復,又可能混淆主次,加之不少經驗效方缺乏按GCP原則進行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其療效尚有待進一步擴大驗證和觀察;實驗性研究大多是證實方藥對疾病模型動物的治療作用和方藥的藥理作用及藥效學、藥物化學分析研究,但復方的化學成分仍不十分明確,在體內產生作用的成分及其發揮作用途徑研究也十分鮮見;至于引入多學科研究處于尚未成熟的探索、前瞻性研究階段,有待進一步深入。此外,通過對方藥劑型改革、給藥途徑的變革和改良而獲得更新更佳療效的創新方劑研究為數不多。因此,如何更好地繼承、發揚傳統方藥的理論,如何拓展方藥的治則范圍,如何在臨床中潛心觀察、搜隱索微而尋找突破亮點,又如何在方藥理論和應用方法上有所創新、并探索新的功效主治及適應范圍,值得深思。
4 方藥新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探索傳統經方、臨床效方新的治療功效、擴大適應證、不斷總結篩選和創新的有效方藥,發現新的藥物成分、有效部位、新的藥理作用是方藥新用研究的方向和目標。筆者認為,對其的研究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4.1 格守中醫藥基礎理論,剖析經典方藥,尋找新知盡管中醫藥經典著作論載有效方藥眾多,且后世歷代醫家不斷匯類、發微、詮釋、集成,指導著一代又一代的習醫者,但時代的變化、生活習性和生態環境的改變、食譜的迥異和氣候的差別以及現代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眾多新的現代疾病的發生,其致病因素、發病機理和傳變途徑也發生了相應改變。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框架和基礎上,針對可適用于現代疾病的經典方藥,對組方結構進行剖析,探索組方原理,結合辨病理論,予以辨證觀念的微調,進行用藥甄選,從理論層次尋求新知。
4.2 遵循辨證施治原則,從臨床治療中察微,發現亮點 中醫藥的生命力離不開臨床實踐,而辨證施治為其傳統診治的核心方法,但仍一成不變的停留在傳統論治方法和圍繞為數不多的幾個“證”的病癥類型上已難以適應當今的形勢。故當臨證治療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既要審因論治,又要知常達變,從診療過程中尋找突破,從療效意外中發現亮點,從結果總結中辨別新異,以期拓展傳統方藥的功效,從實踐層次上總結獲得方藥的新用。
4.3 運用“方藥離合”模式,解析功效主次,創制新方新藥傳統方劑的配伍,有著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而每一單味藥物有著自身特定的功效,而在組合后的配方中,并非每味藥物功效皆有所體現發揮,方劑功效亦并非所有組方藥物功效之總和,其間存在著劑量、功效間的離合關系。中藥傳統效用廣義上包涵驅除病因、調整病機、消除癥狀;而現代中藥功效已延伸發展為:辨證用藥-對證,對癥用藥-對癥,特效用藥-對病[15]。因此,在方藥新藥的組方研究中,可采用“方藥離合”模式,根據疾病的需要和功效的主次,調整和改變符合中醫治則理論的配伍藥組的劑量;突破傳統理論治則,加用從現代藥理證實有現代作用機理的藥物劑量;聯合使用具有協同和加強傳統功效和/或現代藥理作用的藥物劑量。在遵循原方的基礎上,創制新方而獲得新用。
4.4 采納現代設計方法,“拆方”精減、優化組合,發揮方藥新用科學合理的配伍亦是提高方藥效用和挖掘固有方劑潛在療效的研究方法之一。有人提出,采用數理統計方法的正交實驗來篩選復方,運用正交試驗設計方案將方劑的藥物組成、每味藥的用量、所含有效成分等,進行反復多次的篩選試驗,能進一步優化組合,提高其組方的療效。如有學者研究發現,將血府逐淤湯進行拆方篩選,從原方11味藥中,通過統計處理,精選了6味藥,反而提高了臨床療效[16]。運用現代科學設計方案對經驗效方進行拆減或新方的組合,不失為探索方藥新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4.5 深化實驗研究,闡述方藥的物質基礎,拓寬方藥應用范圍實驗研究對方藥新用機理的客觀證實和新的成分發現及新的治療前景的開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盡管需要對方藥的藥效學、藥動學及單體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研究,但研究尚應進一步深化。如研究方藥新作用的物質基礎,可從方藥體內活性成分,進行比較藥效實驗證明分析,探究是單體抑或是配位絡合物/分子絡合物誘導出母方的藥效,以闡明君臣佐使組成原理和藥效學物質基礎[17];亦可從細胞及分子水平分析方藥各有效成分群、活性成分群、多組分藥效物質作用下病理過程中各生物因素變化的效應水平;觀察在不同組分、組分配比、全方組分的化學環境影響下,相關受體的生物反應特性,揭示藥效組分對作用靶點的影響規律和生物學調節機制[18]。此外,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基因芯片技術的開展與應用,可從疾病及藥物兩個角度,針對疾病基因譜表達狀況,尋找新藥靶標,設計出特異性強、效率高的基因靶向方藥,探索新的分子藥理學作用機制。實驗研究的深化和發展,將有效提高方藥新用的研究深度和層次,促進中藥現代化的發展。
4.6 改良和創新制劑劑型,探索不同吸收途徑,增強治療效果劑型的改良和創新制劑的研制,改變了傳統制劑的服藥途徑的不便,提高了生物吸收和利用度,也提高了原有方藥的治療效果。如對有效的傳統湯、散、丸、丹、膏等劑型,經過注射劑、片劑、膠囊、巴布劑、膜劑、氣霧劑等劑型的改良,既可保持原方的組方結構而體現中醫辨證用藥的理論基礎,又可通過生產工藝和成的添加,降低某些藥物的毒性成分、改變用藥途徑,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吸收和利用度,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隨著中藥生產工藝技術和制劑研究領域的發展,中藥一些新劑型的誕生,亦將是發揮方藥新用的研究途徑之一。
5 小結
綜上所述,中醫藥方藥研究的歷史淵源流長,為了中醫藥的繼承、發展和不斷創新,眾多的中醫藥專家學者在方藥新用的研究領域堅持不懈的在努力、在艱辛的耕耘和探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然而,中醫方藥新用的研究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經方和效方的文獻整理和挖掘仍然是方藥新用研究的理論源泉,探索方藥配伍規律是其理論研究的主軸,而臨床實踐是發現其新用和效用檢驗的必要手段,通過現代實驗研究以闡述方藥新用的藥效和作用機理,多學科協作參與進行方藥物質分離分析、活性評價、方藥物質基礎及化學成分分析以及引進分子生物技術是方藥新用研究過程中創新的關鍵所在。我們相信,隨著方藥基礎、臨床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并隨著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滲透,方藥新用的研究領域將迎來新的時代跨越,產生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徐學義. 方劑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 陜西中醫,1991,12(6):278.
[2]楊文科,周興宜.金匱腎氣丸臨床新用及探討[J]. 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28(3):50.
[3]周方琛. 完帶湯治療兒科臨床舉隅[J]. 陜西中醫,1991,12(3):46.
[4]倪鵬松. 參苓白術散老方新用[J]. 福建中醫藥, 1994,25(4):34.
[5]譚彩群. 補陽還五湯老方新用[J].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4,6(1):62.
[6]孫世發. 中藥方劑研究[J]. 江西中醫藥,1993,24(6):53.
[7]張占海,楊彩麗,危北海,等. 中藥胃安素對萎縮性胃炎大鼠D-木糖醇及血清皮質醇含量的影響[J]. 北京中醫,1999,18(3):41.
[8]李賽美. 中醫經典方劑研究現狀及思考[J]. 國醫論壇,1999,14(5):41.
[9]朱丹妮,嚴永清,李志明. 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與藥效關系的研究-生脈散復方化學的研究 [J]. 中國中藥雜志,1998,23(8):483.
[10]段天璇,馬長華,倫麗輝,等. 半夏瀉心湯不同配伍情況下黃芩甙煎出量的PR-HPLC測定[J]. 中國中藥雜志,2000,25(2):99.
[11]鄧文龍,龔世蓉,周莉平. 近年中醫方劑藥理學研究進展(上)[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5,1(1):3.
[12]彭京,唐常杰,曾濤,等. DIRM:基于神經網絡和屬性矩陣的中藥方劑功效歸約算法[J].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6,38(1):92.
[13]柯青編譯. 日本漢方藥研究的前沿[J].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4,26(4):224.
[14]羅國安,梁瓊麟,張榮利,等. 化學物質組學與中藥方劑研究-兼析清開靈復方物質基礎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1):6.
[15]蘇潔貞,劉明平. 中藥的“三對”治療功效[J]. 中醫研究,2001,14(3):2.
[16]方顯明. 活血化淤方藥研究的若干問題思考[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