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1
關鍵詞 世界 經濟秩序 國際經濟法
作者簡介:許國強,滄州廣播電視大學講師,從事國際經濟法專業教學和開放教育學員管理工作。
我們認識的經濟危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危機,而是全球經濟的急劇變革。這種急劇的變革,帶來了世界經濟秩序的新變化。現在世界上有三個主要的學術觀點:單級世界理論,多層次模式理論和超多強理論,第三種觀點獲得大家認同是最多的。當前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經濟,軍事和軟實力,使其他國家都難以接近他現在的實力。同時,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仍然主導著整個世界經濟,這是目前世界經濟格局。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代表新興經濟體迅速發展的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是巨大的。
一、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
(一)世界貿易體系的逐步演變
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復蘇乏力,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力量正在逐步成長,持續在全球范圍內的這種經濟變化是經濟變革的表現之一。一些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復蘇,緩解了長期以來的經濟乏力,但仍有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降到了最低點。可是自60年代以來,20世紀的亞洲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穩定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重新分配了世界經濟實力的格局,并開始在世界經濟展現出顯著的影響。現在最顯著的經濟變化表現是世界經濟中心已經傾斜于亞洲。例如,2001年推出的“多哈回合”,它的發展主題旨在通過采取相應措施來更多的關注發展中國家的行業,這一嚴峻的現實表明:戰后世界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法律秩序領導地位已經繼續有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如果現在經濟發展的一些變化趨勢能夠繼續,亞洲將在未來可以與歐洲,北美的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特別是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由于吸引大量外資,從而使這些國家的能夠迅速融入世界市場。
(二) 在國際貨幣和金融法秩序上的逐步演變
戰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集團依據相應的協議條款制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狹義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目的和本質是讓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具有和黃金地位平等的國際貨幣,然而,廣義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并沒有因此被拖垮,甚至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體系中,美國作為唯一具有否決權的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因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任何重大的決定作出前必須是得票率超過85%,而美國仍然是唯一有超過15%的投票權的成員國。在這個意義上,戰后的國際貨幣金融法律秩序沒有因為美元讓位給了“紙黃金”與數個通用國際貨幣相結合的現行體制而發生根本變化。美元的貶值,日元相對下降,馬克,法郎,英鎊等老牌國際貨幣相對衰落,近年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和投票權有所增加的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正在不斷演變。
二、國際經濟法新趨向
(一)國際經濟法的統一趨勢加強
自上個世紀以來,國際條約就一直是國際經濟法的主要來源。建立了大量的國際經濟條約,這使得國際經濟法律的過程包括國際商法的統一,明顯加快。在國際商法中建立了更加統一的法律規范,統一的國際商法在國際商業交易中的調整下已經在過去這些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際商會在近10年一直主持著商業慣例是推動國際商法統一的主要動力。雖然不同的國際公約或國際習慣法,在國際商業看來不可以說是強制性的,但國際商業慣例直接反映了實際需求,反映了未來國際商業交易的發展方向,它在實踐中具有深遠意義。成熟的國際商業慣例,以吸收國際公約和國家法律,上升為法律,以推動國際商業法的統一。
(二)多邊貿易顯著,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
多邊貿易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社會傳統,不同層次的生活,不同的政治環境下的許多多邊貿易國家引起了貿易摩擦。例如,在歐洲和美國受到來自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影響,這些國家可以進行低成本生產,而發達國家已經漸漸失去在過去生產領域中強有力的霸主地位。這種變化的結果,使得西方國家將永遠不會再自己去定制一套經濟運行和競爭的規則。
(三)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關系的統一趨勢
國際貿易的逐漸擴大,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一個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互利雙贏的,各國經濟關系形式正逐步形成。在這種密切的聯系,單點的國際經濟關系與國內法律調整和規范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國際合作與相互協調。通常一個國家的經濟條件的變化,會使和它有主要貿易往來的國家也受到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全球的經濟。因此,國際經濟法的統一,實質上是各個國家在國際層面上的統一,是國際經濟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對各國國內法影響日益加深
一個顯著特征是:當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的同時,國家實現和發展戰略選擇總體對外開放經濟,同時加強內部市場化的改革, 國內經濟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從而促進國際經濟法律,特別是成為國家經濟的起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體系。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WTO,歐盟和其他國際公約組織越來越大,加入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每個締約方和申請人必須按照國內法律對相關合同或協議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國際經濟法規會越來越多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和適用性。
(五)最優惠國待遇體系正在發生變異
眾所周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是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制度,也幫助所有WTO成員國,這項基本制度體現了非歧視原則。根據例外的最惠國待遇制度,WTO成員并不在WTO體制下和區域貿易協定的WTO體制下成員之間相互給予優惠;然而,由于WTO成員絕大多數也是一個或多個區域貿易協定下的成員,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并在世貿組織內的快速增長,使各成員國在享受區域貿易協定相關優勢待遇的比例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寬,換句話說,最優惠國待遇不是普遍的WTO體系,其成員待遇也因為其不同的地區區域貿易協定的成員或貿易協議的成員是不一樣的。事實證明,作為WTO非歧視原則的基石,最惠國待遇制度正在經歷一場變革。 三、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一)跟隨國際趨勢,更多地使用法律機制解決貿易爭端
越來越多的國際經濟組織由于國家經濟主權的弱化作用,多邊貿易的執行機構日益完善,約束力和強制性逐漸增加,國際貿易爭端主要是依據國際法律手段進行解決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對于國際貿易糾紛解決機制仍不理想,不但遠遠落后于美國和歐盟,也落后于巴西,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加強我國對WTO爭端的法制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努力研析 WTO各項規則和制度,合理有效地利用WTO豁免、免責條款或例外條款,盡可能減少損失,切實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主要集中對WTO爭端解決機制和實體規則的分析研究,充分研究和利用WTO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以及其他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行業知識,提升整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觀察和學習其他成員對WTO規則的理解和學習,通過機制解決實際貿易爭端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保障體系,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加強和維護國家主權。
(二)建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法律制度
中國的立法工作相對滯后,法律法規處于被動局面,必須加快相應的立法步伐。經濟發展中修改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法律法規,對目前的國際經濟規則進行深入的研究,努力加強精通國際法和國際談判的相關人力資源的建設和培養,對現有情況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抱著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的積極態度去研究對經濟生活中的保護功能的法律和規定,不斷探索創新具有指導以后經濟發展的立法,以適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的政治文化生活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的傳統觀念,為將來的新挑戰和新發展機遇做基礎。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一份子,應該積極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合作,應在制定和完善的國際規則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堅持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使在國際爭端中更加公平合理,并與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經濟互利,真正合理的,公平的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長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提煉中國經驗,積極倡導和參與創制新的理念和規則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2
【關鍵詞】貢獻 進口強國 最大投資者
根據世界銀行在2005年的數據,在1985~2005年間,中國進出口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3%。我國持續穩定提高的貢獻率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年均接近10%的GDP增長速度。我國經濟的增長得益于以出口為主的貿易政策和實踐經驗,這是開放經濟和經濟增長最有力的支撐。但近年來,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增速減緩甚至萎縮,從而導致中國經濟面臨巨大困難。
與中國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世界其他幾大經濟體。美國國會在2013年元旦通過法案,對富人增稅并減少政府支出,但由此引發的財政懸崖必定會影響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進而影響對美國經濟回暖的預期;日本的國內債務危機在2012年沖破了歷史記錄,同時,日本國內不穩定的經濟狀況存在引發金融危機的危險;在飽受經濟危機折磨的歐盟內部,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處于國家破產的邊緣,而德國必須承擔拯救歐元區和歐盟盟友的重大責任,不能全力以赴發展自己的經濟。總之,在過去的幾年中,幾乎所有的市場都呈現經濟下行的趨勢,至今也沒有全面復蘇的跡象。
目前,全球經濟迫切需要一個強力引擎,刺激全球生產和消費,以促進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后的經濟復蘇,保證持續穩定的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有能力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根據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定義,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國際貿易,這個引擎主要由發達經濟體的工業增長提供動力,但如果發達國家增長速度減緩,替代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增長。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活動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的需求一直處于旺盛的趨勢。據統計,“從1983年到2012年,中國的進口總額總體保持上升狀態。平均進口額為0.36萬億美元,2012年底達到歷史新高,為1.8萬億美元。”此外,中國還是最大的消費品進口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并未影響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中國的GDP總量從2000年的4萬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2年的8.3萬億美元,支撐著中國消費者良好的購買欲望。中國的中產階級消費者數量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長。上海瑞士中心的分析專家穆西認為,中國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6萬~3.4萬美元之間的城鎮居民比例將從2000年的6%增長到2020年的51%。在此時期,還將新增數億城鎮人口。毫無疑問,GDP的增長和中產階級數量的增加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以購買力計算,中國在2010年就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有能力長期保持這一領先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具備強勁的生產供應能力。“從1983年至今,中國年均出口額為0.4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2萬億美元。”③金融危機后,中國總體的出口情況受到嚴重影響,但優于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泰國,越南,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和它們相比,中國的出口供應能力穩定。根據國外學者的調查,對中國加工產品的需求要比上述其他國家高出0.8%~1.6%。近年來,全球對此類高科技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2012年增加29%。另一個利好因素是,中國持續擴大的制造產業培養了大批掌握一定技術的熟練工人,這些工人可以滿足高科技產品生產的技術要求。
加快提高貢獻率的途徑
成為進口強國。2010年,中國商務部研究機構依據《全球貿易便利指數》和《2009~2010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指標提出“貿易強國”概念。該報告稱,中國要想成為貿易強國,可以分成兩步走:一是在2020年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要達到5.3萬億美元,包括貿易總額為4.3萬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應為1萬億美元;其中,貨物出口總額應為2.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應為1.9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服務貿易進出口均為0.5萬億美元,應為世界第二位服務貿易進出口國。二是到2030年,初步實現貿易強國的目標。除報告中提到的總額和排名外,筆者認為,中國的貿易強國地位還應體現在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主要商品的定價方面,使中國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為了完成商務部提出的貿易強國目標,中國應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首先,在貨物貿易方面,應加大資本類貨物的進口比例,比如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不能在短期內生產的機械設備和科技含量高的機械設備的主要零配件,可以從較為發達的國家進口。中國的進口可以刺激國外供應商的創新能力和熱情。以前,中國的零配件加工企業只能賺取少量加工費。要改變這種狀況,中國的機械制造商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從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一般零配件,在中國加工裝配完成,再銷往全球市場,這樣能夠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加工、生產企業。而且中國的生產制造企業在與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互動中能夠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掌握更多核心技術,能夠獨立完成全球領先的產品的設計、制造。
其次,服務貿易方面,中國同樣應開放市場,引入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包括金融服務、保險、教育等。中國的服務貿易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在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上述領域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又掩蓋了這些領域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普遍缺乏服務意識,相當比例的從業人員在必要的服務技能上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大部分服務行業缺乏質量控制和監管體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中產收入水平消費者人群的擴大,對服務內容和質量的要求迅速提高。為此,應借助市場需求的增加,引入境外高水平服務供應商,在滿足消費需要的同時,也可以擴大服務貿易進口額,完成成為貿易強國的目標。高質量的貨物和服務產品的進口可以有效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積累必要的生產要素,滿足長期發展的需要。
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10年,中國境外投資最多的前五個行業依次是農業、建筑、文化、教育和金融,信息技術和加工制造分列第六位和第八位。關于投資區域,亞太和拉美地區一直是中國境外投資的熱點;2010年在歐洲的投資比2009年同期增長一倍;北美和非洲地區則較為平穩。以上數據雖然成果顯著、令人鼓舞,但中國仍應加大境外投資的力度和對相關產業投資的深度。中國的投資可以為東道國提供必要的生產資金,同時還可以提供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以上兩個途徑能夠在短期內為貿易伙伴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此過程中,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帶動中國生產體系的整體升級,進入更為良性的循環,以便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持續的貢獻。
使中國及相關國家均可受益。旺盛的進口需求和強大的生產要素供給,是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可量化的貢獻。在此過程中,所有的貿易伙伴,包括出口商、東道國以及中國自身,都能獲得相應的利潤。許多專家和學者都曾經論證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然而事實上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出口,進口可以加速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出勞動密集型產業,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系列和產品組合。
中國對其他國家和經濟體的投資并非捐贈和慈善。從2005年中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35%。截至2012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為3.31萬億美元,其中約65%為美元。美元的相對貶值意味著購買力的下降,中國外匯儲備的總值也會隨之縮水。在找到另一硬通貨替代美元前,比較明智的選擇是將價格不斷波動的貨幣變成價值相對穩定的資產。在其他國家的投資,則可以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這種境外投資的好處是獲得高新技術,縮短我國企業自己研發的時間,早日有能力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中國的進口和投資則是興奮劑,能夠提供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在促進東道國的生產體系后,東道國將融合于全球生產體系,提高生產效率,獲得利潤。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進口創造了需求。這種需求為他們的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又延長了他們所擁有的生產技術和服務經驗的生命周期,從而使其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有能力繼續進行研發和生產。此外,中國的投資可以提供時間,給予主要經濟體喘息和修補的機會。
結論
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全球所有的國家都處在這個生產和供應體系當中,每一個經濟體的發展狀況都會影響它上下游的伙伴。同時,每一個經濟體經濟與貿易政策的選擇都受限于它所在的發展階段,都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前進。
當前,中國已跨過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階段,已做好向下一階段升級的準備。中國將把初級產品供應商的位置讓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含量更好的制成品,發達國家則需要放松對中國的戒備,向中國轉移先進的生產制造技術,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服務技能和經驗。在全球供應鏈中,在每一個特定的階段,每一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只有所有經濟體共同努力,才可以創造一個和諧的全球生產供應體系。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3
也許我們與歐美經濟不在同一戰壕,卻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中國經濟正面臨最嚴峻的外部壓力,是覆巢無完卵,還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國經濟,可謂逆風飛揚,在出口失色之際,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已悄然浮現,下半年中國經濟也仍然將“微妙”地平穩,這恰是改革開放進行到尖鋒時刻的恰當背景。
“熱宏觀”和“冷微觀”的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一、 世界經濟大亂局:滯脹?衰退?失速?
世界經濟看來正陷入久違的大亂局中,人們目前喋喋不休地爭論著的,不是世界經濟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沒有到盡頭。早在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發表驚人之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警告可能出現的全球性經濟蕭條,當時美國“新經濟”正方興未艾,而亞洲亦舔干了自己的傷口,出現“V字形復蘇。然而,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美國高科技股票象可憐的“自殺鯨”一樣接連表演“高臺跳水”,企業家、投資家們無不看得驚心動魄。悲觀預言由此相繼而來。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態,不再“兜售繁榮”,而是宣稱“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經濟有可能面臨長期衰退。美國《商業周刊》作為“新經濟”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說“新經濟消除了經濟周期”,現在卻以號稱為“新經濟新知”的曼德爾編輯為急先鋒,拋出新著《即將到來的互聯網大蕭條》。世界經濟怎么了?
1、美國經濟: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峽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時是谷底。以美國而言,美國商務部預期美國經濟在2001年第一季度將增長2%,公布的數字卻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為1.2%,而公眾的預期更悲觀,以為實際上只增長了0.5%而已。國際貨幣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已經將對美國2001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原來的1.7%下調到1.5%,而對2002年的增長預期更從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聯儲的連續6次降息為什么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這顯示出美聯儲沒有看到美國經濟的底部在何處,降息反而惡化了市場預期;二是這顯示出美國經濟“長腿”變短容易(新經濟投資疲弱、市場萎縮地擠出泡沫容易),但“短腿”變長艱難(“空心化”的傳統產業難以重新夯實)。因此,過去8年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美國經濟可能處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狀態,并步入“L”型中期調整。
2、歐洲經濟:“從不受影響”到“不可否認的事實”的尷尬。在2001年初,歐盟曾驕傲地宣布:歐洲經濟不受美國的影響。歐盟委員會今年4月發表的經濟預測報告樂觀地宣稱,2001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8%,2002年將達到2.9%。然而,歐元區12國財政和經濟部長目前無奈地承認,由于美日經濟不斷減速,歐洲經濟經濟增勢減弱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其強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歐盟經濟增長達3.4%,是近十年以來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經濟表現卻差強人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其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僅為2.4%,最近的數據顯示,歐洲的主心骨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的經濟形勢也不妙,德國政府已把對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2%,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洛朗·法比尤斯則預計,法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不足2.5%,遠低于早先預計的3.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德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數則僅為1.9%。與此同時,歐盟的失業率卻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經濟:當日本的經濟巨頭把中國的大蔥和大蒜視為生死攸關的挑戰時,我們真的為日本經濟擔憂了!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容不得矯飾,對其無非有三種態度,一是“駕馭市場”,即政府以為自己可以俯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通過所謂“強政府”的“產業政策”來超越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二是“增強市場”,即政府以為市場是某種外在變量,可以通過關系型融資等奇思妙想來使得“市場機制”更銳利;三是“緊隨市場”,即政府承認自己經濟干預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從市場信號盡量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迄今為止,試圖駕馭和增強市場的國家毫無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場的嚴厲懲罰,其中尤以日本為甚,財政已經擴張至極至;而貨幣則更曾達“零利率”的尷尬,但日本經濟硬是毫無反映,財政貨幣雙失靈。日本自從小泉政權亮相以來,已經坦言將在未來3-5年內不看重GDP增長指標,而全力重構日本經濟,但至今則仍為“景氣優先”還是“結構優先”在吵鬧不休。對于日本經濟,我們已經陷入了深深的誤區:也許我們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經濟來衡量現在的日本經濟,否則我們將以為其經濟永遠處于衰退之中;如同我們不能用歷史新高的股市綜合指數來衡量股市,否則我們將總以為現在的? 墑性諑??蓯兄校?氈揪?媒黿鍪竅慈チ飼??某L??⑶夷巖栽倩馗吹焦獠收杖說納鼗??小?/P>
4、亞洲經濟:曾經夢想的“21世紀是亞洲世紀”已經遙不可及,誰來領導亞洲?面對已經整合的歐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經濟,亞洲經濟滑落到分崩離析之中。《圣地亞哥宣言》和《行動計劃》顯示出目前的大勢是:2005年1月1號作為談判達成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國審議通過,正式生效。這樣,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34個國家,涵蓋8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如此歐盟、美洲自由貿易區和APEC三大區域性組織構成全球貿易和投資基本架構的格局將基本確立。可以預期的是,美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的困擾、對拉美后院的傳統重視、以及對APEC非制度化的清談而不務實的失望,必然使其對充當整合亞洲經濟的熱情多少有些冷卻,而產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內部的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即美國在選擇貿易和投資伙伴時,會將美洲國家置于更優先的地步,對東亞國家顯然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擠出”。由于亞洲經濟一體化明顯滯后于歐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國對機制化的亞洲經濟合作態度曖昧,利益紛爭。亞洲經濟,因為缺乏清晰可信的領導者,無人填補美國因啟動FTAA而對APEC喪失的熱情和形成的真空;無人勇于改進APEC的清談和制度建? 璩倩骸Q侵匏坪躒允前敫鍪蘭頹埃?竇????檔哪茄?貉侵蓿磕侵皇歉觴a href=//dil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理概念!似乎?濟揮鋅吹揭桓鏨緇峋?蒙?詈托車難侵蕖J瀾緲吹降模?咽歉??直覽胛觥⒍?皇歉???系難侵蘧?謾?/P>
5、世界經濟:是滯脹?是衰退?還是急劇失速?對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大致有三種判斷,一是從高速增長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經陷入到經濟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蕭條又回來了;三是我們重新回到了20世紀70年代全球性的經濟癌癥-----滯脹(stagflation)中。在盡可能理性和冷靜之后,我們認為世界經濟在急劇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則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現實性;而滯脹,則多少還有些遙遠。下表顯示出世界經濟增長的確有明顯的放緩跡象。
表1、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變動(單位:%)
時間/GDP%
美國 歐盟 德國 法國 英國 日本 中國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經濟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證實的預言。30歲以上的人們對經濟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進海里”的畫面,那是從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經濟學教師的講解中得來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紀初衰退重演,則也許天之驕子式的硅片亦將棄于山谷,類似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產品過剩、需求不足情形將重現于整個世界,并成為中長期全球經濟的大敵!經濟衰退在若隱若現之際,通貨膨脹的威脅已悄然降臨。2001年5月,G7的通脹率已從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這是8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國通脹率從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歐元區國家通脹率從0.8%上升至3.4%。這使人們不能不警惕世界經濟重蹈20世紀70年代的覆轍。我們尚可幸運的是:西方國家通貨膨脹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扣除能源、食品價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脹,在美國為2.5%,在歐元為2.1%,日本尚在通貨緊縮之中。世界經濟的大亂局,是新經濟光環不再帶來的全球性振蕩;是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陰影再度聚攏;是亞洲經濟再度邊緣化的威脅。此際中國經濟往何處去?
二、世界經濟亂局里的中國:憂思何在?驚喜何在?
世界經濟亂局,迫使中國面臨較之亞洲金融危機更為險峻的外部環境,盡管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也許不在同一條戰壕,但無疑卻在同一個經濟增長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進,和20年來我國經濟已經從封閉走向開放型大國經濟,因此,世界經濟增長失速將通過貿易和投資等多種渠道傳遞和影響我國。憂慮者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見,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機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來最糟糕的經濟狀況,而臺灣,泰國、菲律賓等經濟體,則有山雨欲來、黑云壓城的意思。而有人則說,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苦苦培育內需,并沒有像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仰仗歐美經濟之鼻息,世界經濟突然失速,與中國經濟,在投下了濃重陰影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一抹意外的亮色。
1、憂思何在?受國際市場不景氣的影響,扮演了我國2000年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出口將急劇滑坡,甚至成為經濟成長的羈絆。世界經濟增長失速的直接沖擊是我國外貿的陡然滑坡。中國經濟增長中,來自對外貿易增長的貢獻在1/4左右,我們的實證研究表明:過去6年來,美國經濟每向下滑落一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就將跌落0.4個百分點,而世界經濟每跌一個點,中國出口就滑落10個點。由此來看,美國經濟滑坡無疑將使得我國出口嚴重滑坡。
在2000年度,我國出口增長了27.8%,而2001年一季度因為慣性訂單出口勉強達到了14.7%;但到二季度就降為4%,還不到一季度的一個零頭,5月份我國出口僅增長3.5%,比上月回落7.6個百分點,其中對歐美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下滑了2-3個百分點。1-5月份,中國累計對美國出口增長7.6%,為203.19億美元,比1至4月份累計增速回落2.3個百分點;1-5月份,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為179.5億美元,僅同比增長16.5%,遠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到了6月份更僅出口220.8億,這甚至比上年同期還下降0.6%,出現近兩年來的首次月度負增長。出口的滑坡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影響。上半年我國外貿累計實現貿易順差81.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億美元下降了41.6億美元。凈出口的減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放慢了將近1個百分點。二是間接影響。出口的萎縮使得企業生產受阻,外貿出口對工業生產的上拉作用由去年上半年的3個多百分點,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個百分點。
作為負責任的地區大國,我國顯然不可能通過人民幣貶值這樣“以鄰為壑”的做法來換取出口競爭力的喘息性恢復,此外,其余可以刺激出口增長的“立竿見影”的渠道也已近枯竭。如出口退稅的力度已相當大,而出口信貸扶持則不可能為所有產業分享,而2001年11月前后,我國則又可能因加入WTO而加速市場準入。上述因素顯示:世界經濟增長失速將使我國外貿扶持手段和空間弱化,經常項目收支的順差將顯著縮小,如果按照1-6月份外貿出口變化的趨勢來看,2001年我國出口增長可能維持在5%-6%左右,基本無望達到8%的預期目標,目前我國外貿出口的陡然失色將是世界經濟亂局的直接祭品。
2、驚喜何在?紛亂的世界經濟更襯托了“中國魅力”,并引致國際資本向我加速分流的新格局。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前后,國際資本流動的格局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亞洲發展展望2001》統計,在1998-1999年度間,全球直接投資分別為7590億和10910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為5650億美元和8780億美元,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僅為1941億和2121億美元,流向亞洲的直接投資分別為846億和869億美元。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國經濟走勢強勁,大量國際游資都被吸引到了美國。根據美國第一波士頓信托銀行的估計,美國一家就占用了全球凈儲蓄的72%!因此,在世界經濟增長失速之前,歐盟和日本是最大的資本凈流出地區,而美國則是最大的凈流入地區,至于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基本上是無足輕重的。
在美國經濟增長出乎意料地一蹶不振之際、美國股市已經輝煌不再、美聯儲連續降息三大負面因素的沖擊下。長期匯聚美國的國際資本,必然要尋找新的出路,是否有可能分流到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國家?鑒于國際資本往哪里流,哪里的經濟短期內就會迅速升溫,那么亞洲經濟是否會因禍得福,因資本大量內流而加速增長?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從2001年上半年的資本流動格局看,2001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本凈流出860億歐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凈流出為429億歐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資本凈流出22292億日元,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出16422億日元,證券投資凈流出908億日元,其他投資凈流出4963億日元。盡管2000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長和股市雙雙跳水,但流入美國股票市場的國際資本卻仍高達1718億美元(1999年為987億美元);流入美國公司債市場的國際資本達2941億美元(1999年為2328億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流入美國證券市場的國際資本仍達到了1550億美元!但畢竟國際資本有從美國分流的某種跡象,例如,2001年第一季度,共同基金從美國股市抽走了越數百億美元。因此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近格局是:美國作為國際資本安全港的榮耀有所削弱,可能產生國際資本分流,但其作? ?啡兆時鏡鬧饕?ハ蛉暈薷謀洹?/P>
新興市場并不能夠擔當吸收從美國分流的部分國際資本的角色。世界銀行2000年的《東亞:恢復及更多》(East Asia: Recovery and Beyond)中顯示,東亞金融體系并無根本改善。此輪世界經濟增長的放緩反而給新興市場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為了抵御出口的滑坡,部分發展中國家隱現了新一輪貨幣貶值風潮。拉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貨幣已有危機征兆;而亞洲則泰銖走勢明顯不穩,新加坡經濟疲弱不堪,臺灣經濟風聲鶴唳,國際投資者對新興資本市場的重重疑慮,足以使得從美國分流的資本不可能注入新興市場。
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之際,新興市場作為整體在引資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國卻可能是重重烏云中唯一透射出來的一縷陽光!這樣的判斷是基于以下理由:(1)、中國的經濟本質上是大國經濟,據稱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成長中的內需拉動因素達到了93%!其在吸引國際資本方面的突出表現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無法相提并論的。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國際投資報告2001》的披露,新興工業化國家NIEs吸引國際資本僅僅是在1999年以后才有了恢復性增長,除了NIEs、日本和中國以外,南亞和東亞國家在1998-2000期間乏善可陳。而中國則明顯是例外,自1995年以來,利用外資始終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2)、中國具備吸引國際資本的穩定的基本面,這同樣是其他新興市場不可比擬的。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01年度亞洲發展展望的預測,在亞洲國家中,中國仍然是經濟增長最為強勁和平穩的國家,只有印度經濟稍可和我國比擬。穩健成長的中國經濟,將在世界經濟亂局中,越發凸現其“中國魅力”,并令國際投資者凝眸注目。
表2、波動的亞洲經濟和穩定的中國經濟(單位:%)
年份/GDP%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新興工業化國家 -2.9 7.9 8.4 4.3 5.6
亞太發展中國家 -2.0 4.1 -1.8 3.4 5.0
東亞 6.1 5.8 5.7 5.8 6.5
中亞 1.5 4.7 7.8 3.3 4.8
印度 6.6 6.4 6.0 6.2 7.0
中國 7.8 7.1 8.0 7.3 7.5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4
關鍵詞:城市設計;歷史街區;環境協調區;文殊坊
城市設計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環境品質為目標,在城市發展總體政策框架指導下,綜合組織城市各種功能,關注城市歷史空間的設計,以城市形態空間為研究對象,對城市局部地區所進行的階段性的整合設計[1,2]。城市設計的重要對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區的整體開發建設和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城市建設是城市設計的原動力,也是城市歷史空間得以保存和發展的契機,這就是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研究歷史街區的原因[3,4]。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現代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許多城市歷史街區周邊地區大多實行高密度開發,造成不同風格的建筑直接沖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時期風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現在道路兩側的現象。鑒于城市歷史空間與現代空間發展的斷層現象,本論文選定成都文殊坊歷史街區及其環境協調區的具體情況進行研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對文殊坊歷史街區環境協調區的社會經濟價值及其空間設計進行分析探討,旨在促進成都市整體環境的協調融合,實現現代和歷史的和諧共生,使城市相關建設“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
1 文殊坊歷史街區分析
1.1區位分析
文殊坊與寬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文殊坊位于市中軸線人民中路旁,作為成都中央休閑旅游區,與傳統城市商務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_文殊院(5.73公頃),形成東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順橋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規模的協調區。這里交通便利,向南與成都市區中心天府廣場、向北與火車北站都非常近(見圖1)。
1.2 功能性質定位
作為成都市政府規劃的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之一、六大旅游休閑商業區之一,是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傾力打造的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展示成都特質、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懷舊尋古、休閑娛樂的上尚之選,海內外游人賓客認識成都、體驗成都休閑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區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決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改造前圖底關系(見圖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網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圍合內,街巷把片區劃分成幾塊大小不等的地塊。這種路網格局方便地處理了新城區與舊城區道路的銜接關系,有利于保護文殊坊的完整格局,為保護這個片區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傳統街巷中院落與街巷相互依存,其緊密的關系使街巷與院落建筑共同構成了城市豐富緊湊的肌理效果,當這種城市肌理作為城市特色街巷空間時,街巷肌理也是體現街巷空間特征的標識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從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區圖底關系(見圖3)可以看出,整個街區肌理呈現出較為勻質的狀態,院落建筑比較均勻地分布在街區用地上,整體呈現"面"的特征,而不是傳統街道所體現出來的肌理那樣,由街道對建筑進行組織,建筑緊密排列在街道兩旁,整個街區呈現出強烈的線性狀態[7]。
2 文殊坊歷史街區環境協調區分析
2.1 環境協調區劃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護片區改造城市設計”的“文殊院片區保護區劃示意圖”將文殊坊歷史街區劃分為文殊院保護區、建設控制區、景觀協調區三個功能分區[10]。
由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協調區是在建設控制地帶之外,劃定的以保護自然地形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區域。而本文研究的環境協調區純粹為歷史街區與現代城市之間的過渡地帶,同時通過具體的實地踏勘,認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護片區改造城市設計”中的建設控制區與景觀協調區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種協調過渡,而該地塊周邊也并沒有需要保護的大面積的自然地形地貌環境,故本文將“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護片區改造城市設計”中的建設控制區與景觀協調區合二為一,并統稱為環境協調區而作為研究對象(見圖4、圖5)。
2.2 環境協調區概況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為成都中央休閑旅游區,與傳統城市商務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殊院,形成東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順橋街,北至大安西路規模的協調區,總規劃用地面積33.25公頃。目前環境協調區內基本上呈現出典型的城市現代街區空間。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兩岸上除了本歷史街區的開口外,其它地區沿街建筑均為大尺度的現代建筑風格(見圖6),富有傳統特色的商業店鋪與北大街路上現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見圖7)。同時在人民中路周圍新建的城市現代空間建筑物大多為多層,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對比明顯。
2.3 文殊坊環境協調區的經濟社會價值分析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5
關鍵詞:媒介融合 國際經驗 發展趨勢
當今的傳媒領域正在上演一場空前的變革。伴隨著媒介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革新與驅動,不同媒介之間的邊界愈加模糊甚至趨于消解,人類逐步邁進了媒介融合時代。具體而言,傳播媒介在媒介技術、媒介業務、媒介所有權,以及媒介政府規制等各個層面都踏上了融合之路,它們在不斷探索的同時,也豐富著媒介融合的內涵。
一、技術融合方面
技術融合是媒介融合所有內涵中最為本質的一點,是媒介融合的依據,它可細分為信息源融合、傳輸渠道融合及接收終端融合三個方面。
首先,數據壓縮技術尤其是數字音頻、視頻壓縮技術不斷升級,并被廣泛應用于多媒體信息內容的數字化轉換與編碼過程中,這使得媒介信息源的融合更加便利和高效。目前,多媒體信息的壓縮處理已存在6類標準:聯合圖像專家組(JPEG)壓縮、運動圖像專家組(MPEG)、片段壓縮(Fractal Compression)、音頻-視頻交替(AVI)、數字視頻交互(DVI)、Indeo視頻圖像(Indeo Video)。同時,新的壓縮技術和標準也處于研發之中。由MPEG和VCEG(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聯合組成的國際數字視頻壓縮標準組織JVT(Joint Video Team)就已經啟動了下一代數字視頻壓縮標準的規劃,初步將其命名為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并計劃于2013年2月正式。
在對多媒體信息數字壓縮處理的基礎上,流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網絡帶寬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限制”并可使用戶邊下載邊體驗音視頻信息服務的技術手段,為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數字網絡新媒體之間的邊界模糊做出了貢獻,切實推動了媒介融合的發展進程。而隨著寬帶接入的普及和寬帶流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內容分發網絡(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也迅速成熟起來。根據對網絡流量、服務節點連接及其負載情況、到戶距離與響應時間等綜合信息的實時監測,CDN將經過壓縮的多媒體信息從網絡傳輸的中心導向靠近用戶的邊緣地帶。這在有效緩解流媒體傳輸高吞吐率對骨干網絡帶寬所形成的壓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大規模流媒體服務的質量,加速了信息傳輸網絡的寬帶化發展進程。近年來,CDN作為一項十分關鍵的網絡技術,在國內外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并被廣泛地應用于多媒體信息傳輸的實踐之中。
其次,在融合型信息傳輸網絡平臺和渠道建設方面,目前各國均已具備了十分成熟的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及電信網等大型信息傳輸網絡,并在原有的多媒體信息集成播控平臺和網絡傳輸渠道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實現了網絡間的融合發展。
在以美國、英國、法國為代表的歐美地區,以及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都在積極培育基于“三重業務”的融合型信息傳輸網絡平臺和渠道,各國均已著手培育和建設一個能夠真正支持三重業務捆綁的融合型網絡,即下一代網絡。
下一代網絡以光纖高速傳輸技術為依托,采用綜合開放的網絡體系架構和標準接口,采用多元化的寬帶接入技術,突破網絡帶寬瓶頸,增大網絡容量,積極與現有網絡互聯互通,從而使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利用任何接入資源和接收終端,都能夠實現任何通信業務,包括多媒體信息服務的體驗。
再次,在融合型信息接收終端的開發方面,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及其他電子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媒介信息接收終端越來越呈現出高端化、智能化、多媒體化、多功能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且產品更新周期越來越短。
當前,各國都加緊了對多功能一體化的信息接收終端的開發,以此來滿足并進一步激發用戶在媒介融合時代對融合型信息服務與融合型信息終端的極大需求。既有的新型多媒體信息接收終端主要包括數字電視一體機、互聯網電視機、3D電視機、智能電視機、臺式電腦等固定接收終端,以及電子書、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車載電視、手持電視(PDA)、小型平板電腦、3G智能手機等可移動接收終端。前者通常具有屏幕大、清晰度高的優勢特征,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視覺體驗;后者則以其便攜性制勝,能更充分地滿足用戶隨時隨地接觸多媒體信息的需求。
伴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更迭及網絡融合的深入推進,信息接收終端的多功能一體化趨勢也將更加明顯。屆時,用戶將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憑借這些融合型信息接收終端,體驗到其所期望的便利化、個性化、多樣化信息服務。
二、業務融合方面
業務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內涵。有賴于媒介技術的演變與融合,尤其是多媒體信息傳輸網絡平臺和渠道的融合,傳播媒介的業務融合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其一,報紙與廣播電視媒體間的業務聯合早已成為媒介業務融合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同時,為了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報紙業務也與互聯網等網絡媒介的業務形態全面融合,網絡報、報網、手機報則因此而成為媒介融合時代的一種重要業態。
其二,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之間的業務融合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這催生出了網絡電臺、網絡電視臺、互聯網電視等多種融合化媒介業務平臺。尤其是互聯網電視業務,已成為一項十分具有發展潛力的服務類型,并深受用戶喜愛。憑借著以各類VOD為主的付費多頻道電視服務和集電話語音、網絡寬帶與電視服務于一體的三重業務捆綁等優勢業務,IPTV已在全球擁有3200多萬用戶。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10年,全球IPTV滲透率已從0%提高到2.7%。具體來看,北美IPTV滲透率為6.6%,其中美國占6.9%,IPTV用戶總數為790萬;歐洲IPTV滲透率為4.9%,其中西歐地區占7.2%;亞太地區IPTV平均滲透率則較低,僅為1.6%,韓國、日本分別以13%和3.8%的滲透率領先這一地區。
在未來,多媒體業務的融合化發展仍將是媒介產業的重要趨勢之一,基于此,媒介視聽服務業務的產業鏈與價值鏈也必將被重塑。
三、所有權融合方面
媒介所有權的融合在國際上早已不鮮見。由技術進步、業務融合以及企業競爭帶來的戰略性并購,使得媒介間的所有權重新整合,并形成了不同規模的傳媒集團,其中包括不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傳媒巨頭,如聯姻式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Aol-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維亞康姆(Viacom)、澳大利亞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德國的貝塔斯曼(Bertelsmann)等等。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以及媒介生態環境與競爭格局的重大變化,媒介機構在所有權層面的兼并融合也趨于頻繁,尤其在歐美地區,媒介并購活動更是異常活躍。根據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傳媒和娛樂業的兼并與收購活動十分頻繁,全年累計進行并購交易804起,價值約達335億美元。可以說,美國已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媒體娛樂業資產交易市場。
此外,媒介所有權的融合已不僅僅發生在單純意義的媒介領域內,跨行業并購同樣成為了趨勢。2010年,加拿大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加拿大貝爾公司(Bell Canada)的母公司BCE宣布,收購該國最大的私人廣播電視公司CTV。這項交易被認為是橫向重塑了加拿大的媒體和電信版圖,并再次證明了媒介融合時代內容與渠道之間縱向整合的重要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全球普及和媒介資本的國際流動,媒介融合的全球化趨勢也進一步加劇,媒介的跨地區兼并乃至國際競合變得勢不可擋。2010年8月,美國迪斯尼公司宣布同韓國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SK電訊合作,成立名為“TMK”的合資公司,正式進軍韓國市場,并致力于向韓國消費者播放迪斯尼制作的內容。在這場融合活動中,SK電訊和迪斯尼旗下的迪斯尼國際頻道(Disney Channel International)分別持股51%和49%。
四、政府規制融合方面
媒介政府規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進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環境之一。積極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規制會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順利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媒介融合的發展。面對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調整媒介政府規制,以適應媒介融合的新要求并引導、推動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各國尤其是媒介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規制變革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對現行媒介規制體制、政策和法律進行調整,或“從現行的廣播電視專門法或相關法層面向視聽新媒體延伸,拓展專門法的適用范圍”,或探索、建設與媒介融合相適應、相協調的新的融合性規制法律,從而使媒介融合時代的政府規制更加趨于科學化、法制化。在這一方面,美國、歐盟、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已在原有規制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日本更是從2008年2月即開始著手《融合法》的制定,并希望把現存的廣電及通信領域的9個相關法律統編為一個,從而為廣電業與電信業的新興融合業務拓展空間。
其二,對現有媒介規制機構進行依法調整,強化獨立的、融合化的規制機構在媒介融合監管中的地位與作用。美國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英國的通信辦公室(OFCOM)、法國的視聽最高委員會(CSA)、日本的郵政省等都是具有獨立規制權力的媒介產業規制主體。在媒介融合發展的新要求下,它們在原有權限的基礎上又被依法賦予了針對視聽新媒體進行規制的新權限,從而對廣播電視業、電信業以及互聯網等所有與媒介信息傳播相關的部分進行統一監管。澳大利亞則更是基于對“數字技術變革與媒體融合時代將給現行規制體制帶來嚴峻挑戰”的認識,在對原有規制機構進行大量相關調研的基礎上,于2005年重新組建了新的規制機構——澳大利亞通信媒體管理局。新加坡也在媒介融合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于2003 年初,將此前分屬于新聞部、通訊部、藝術部,分管不同類型媒介的廣播管理局(Singapore Broadcasting Authority)、電影和出版局(Films and Publications Department)和電影委員會(Singapore Film Commission)合并起來,設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傳媒發展局(MDA)。作為具有綜合規制權力和地位的規制機構,MDA能更有力地協調媒介融合所帶來的不同媒體之間的發展和管理問題。
今后,媒介規制演化的趨勢將是更加全面、規范、有序、有力,具體來說就是媒介規制環境將更加優化、媒介融合監管體系將更為完善。媒介政府規制的融合程度將會不斷提高,以適應媒介融合的現實發展需要并進一步引導、推動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這意味著媒介規制的政策和法律、規制機構、規制行為等各方面的融合都將跟進。而在具體的規制變革中,視聽者利益、媒介產業活力與市場競爭格局等將被作為重點考察因素,市場準入機制也將被調整以打破分業監管的舊有規制模式。
就監管體系而言,除了政府規制的變革外,隨著行業自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作為媒介消費者的公眾的主體意識覺醒,一個更為全面的媒介融合監管體系,即政府規制、行業自律機制、公眾監督機制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將逐漸建立。
總之,就目前來看,全球傳媒業在數字網絡新媒體的強力影響下,都走上了媒介融合的康莊大道。從內容生產到渠道建設和終端開發,從產業到監管,從分立到融合,從國內并購到國際競合,無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張力和局面。在此情境下,媒介融合未來的發展態勢也顯得十分樂觀和明朗。
參考文獻
[1]劉國梁.從H.264向H.265的數字視頻壓縮技術升級[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11(6).
[2]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外廣播影視體制比較研究[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版.
[3]蔡靜.三網融合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第八屆亞洲傳媒論壇綜述[J].現代傳播,2011(1).
[4]蔡雯,黃金.規制變革:媒介融合發展的必要前提——對世界多國媒介管理現狀的比較與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7(3).
世界經濟的趨勢范文6
一、德國物流業發展基本情況
德國物流業是繼汽車制造業、健康產業之后的第三大產業。物流業吸納就業人數占服務業就業人數的50%,占德國全部就業人口的1/10。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為5%-8%。物流行業吸納就業人數達270萬人,占服務業就業人數的50%,占德國全部就業人口的1/10。從總體來看,當前德國物流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一)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物流組織化程度高。
德國運輸體系非常發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海運、河運等多種運輸方式有機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通過貨運村、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及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了不同運輸方式的高效轉運和有序銜接。1932年,德國政府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約50公里),目前,高速公路達1.1萬公里,占德國65萬公路總里程的1.8%,僅次于美國、中國和加拿大,且高速公路全部由政府出資建設。
(二)第三方物流比重高,精益物流發展迅速。
目前,德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收入占比在70%以上,且大部分物流企業與物流需求方保持長期的(5-10年)合作關系。為適應制造業個性化定制需求的快速發展,物流服務從過去的即時供應(JIT)逐步向精益物流(JIS)發展。一些大的物流企業如德訊物流、敦豪物流等正加速全球物流網點布局,構建服務全球的“門到門”的物流服務網絡。
(三)供應鏈縱向延伸,增值服務范圍不斷拓展。
為提高服務能力和盈利水平,適應制造業集中于核心業務、分工日益深化、產品輔工作外包的需要,德國物流業把增值服務作為利潤增長的重要源泉,物流企業不僅提供倉儲、運輸等基礎,而且還逐步將包裝、流通加工、貼標、產品整理、技術服務、售后維修等增值服務納入經營范圍。
(四)現代化程度高,物流服務響應速度快。
在德國內陸運輸中,集裝箱運輸、可分離箱式貨車非常普遍;車、廂可自行分離、用支架支撐的橋式集裝箱(Swap Container)的使用率達到30%;自動化立體倉庫、標準托盤、集裝單元等物流設施和裝備應用廣泛。德國政府從2005年開始對高速公路上行駛的12噸以上大卡車實行收費。但由于采用全自動收費系統,實現了高速公路不停車、無收費站的全自動收費,高速公路暢通無阻,車速快,基本沒有塞車現象。
(五)法律法規完善,經營規范有序。德國貨車司機和大客車司機培訓制度非常嚴格,貨運車輛的最大載重量一般不超過40噸,以保護公路、防止交通事故。對于違反相關規定及超載的車輛,不僅貨車司機,而且車主、貨主企業等三方均要受到重罰,因此,很少出現超載現象。
二、德國促進綠色物流發展的主要措施
德國政府非常注重經濟、生態、社會三者的平衡發展,物流業形成了良好的節能減排氛圍。
(一)加強規劃指導,合理布局物流節點和交通網絡。
德國政府在物流方面的規劃主要體現在物流節點、交通樞紐的布局和建設方面。德國的公共物流基礎設施一般由政府投資建設。如政府在制造業中心和經濟中心規劃建設了39個貨運村(物流園區),這些貨運村的土地及基礎設施由政府規劃、出資購買和建設,然后通過招商方式由物流企業入住經營。德國的港口由政府投資建設,建成后將碼頭出租或出售給物流公司運營。
(二)優先發展水運、鐵運,降低運輸成本。
德國政府鼓勵發展內河航運和鐵路運輸,盡量減少碳排放量高的公路和航空運輸。德國400公里以上貨運業務一般采用鐵路運輸,盡量減少公路運輸。目前,漢堡港70%的腹地遠程運輸均采用鐵路運輸。同時,積極推進多式聯運,通過貨運村、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及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了不同運輸方式的高效轉運和有序銜接,保證了貨物的快速轉運、提高物流的組織化程度、低降低了物流成本。如漢堡港除碼頭設施較為健全外,港區內還建有400公里的鐵路線延伸至碼頭,船舶上的集裝箱可以直接轉變為鐵路運輸。
(三)采取技術和組織措施,減少物流各環節的碳排放。
企業從提高競爭力、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積極采用低排放的裝備和運輸工具。如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在海邊、碼頭和物流園區的開闊地安裝風力發電機等發展再生能源,企業剩余的電能可以入網,由電力公司回購。通過加大對建筑保溫、高效照明、廢水循環利用和再生能源利用等設施方面的投資,盡量減少能耗。與此同時,通過統一配送、共同配送、建立中小物流企業聯盟等方式提高車輛使用效率。
(四)加強政策引導,運用經濟杠桿推動貨運車輛更新。
德國高速公路收費標準主要依據歐盟的碳排放等級,等級越高、收費越低,歐Ⅲ、歐Ⅳ、歐Ⅴ噸公里收費標準分別為22歐分、18歐分和15歐分,使用高排放等級的車輛可以大大減少高速公路費用支出。德國大型貨運車輛基本上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獲得,在經濟杠桿的引導下,貨運車輛更新速度快。目前,德國物流企業貨車基本上為歐Ⅴ標準,一些大的物流企業正在置換歐Ⅵ標準的車輛。
三、啟示和借鑒
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加速器,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同時,物流業在解決就業、服務民生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與德國物流業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物流業無論是在組織管理、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應用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德國政府在促進物流發展中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要大力引導和支持第三方物流發展。
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服務在全部物流服務的比例不足30%,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物流業特別是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要通過鼓勵生產企業主輔分離,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場等措施,加快物流企業的專業化、精細化和社會化發展步伐。
(二)要充分發揮鐵路運輸優勢和物流園區的轉運功能。目前,我國公路運輸占70%以上,長距離的鐵路運輸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公路的經濟運輸半徑在400公里以內,美國約為700公里,我國約為1000公里。為進一步發揮鐵路運輸的潛力,應結合交通運輸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合理布局物流園區(或轉運中心),構建布局合理、網點結合的物流網絡,實現不同貨物的組合及不同運輸方式的快速轉運和無縫銜接。
(三)高度重視綠色物流發展。
物流業是高能耗行業,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我們應當將發展綠色物流作為工作的重要抓手,鼓勵企業開發節能型物流裝備、發展再生能源,減少倉儲和配送中心的能源消耗;引導和鼓勵企業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和低能耗運輸工具,提高物流組織化程度,減少車輛空載率。
(四)推進標準化物流集裝單元應用。
托盤和集裝箱作為20世紀的兩項重大發明,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我國是集裝箱生產大國,但集裝箱在國內貨物運輸中所占的比重偏小,而更加便利的橋式集裝箱的應用水平更低。此外,由于未建立托盤共用系統,我國托盤應用水平低、且僅局限于企業內部使用。為此,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進集裝箱、標準托盤和標準集裝單元的使用,提高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轉運速度和機械化作業水平、減少物品損耗。
(五)加強城市配送體系建設。
為解決“最后一公里”貨物配送車輛進城難、交通擁堵等問題,除要創新進城車輛管理方式、嚴格車輛合理選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通過科學設置城市物流節點、建立建設公共配送中心、大力發展城市共同配送和統一配送,提高城市物流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多供應渠道、多用戶的共同配送,實現干線大卡車運輸、鐵路運輸與城市配送車輛的銜接高效轉運、減少城市交通量,降低城市環境負荷。
(六)改進現行高速公路收費系統。
我國高速公路由于投資渠道不同,收費系統相互獨立、分割,各自管理,收費站數量多,降低了車輛通行能力。為此,應在逐步減少收費公路的同時,積極推廣統一聯網的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實現高速公路統一收費、分段結算,減少車輛停靠、等待時間。如果采用類似德國的衛星收費系統,還可節省興建收費站投資、減少收費站值守人員、規范收費行為、降低社會總成本。
作者介紹
1. Freight village (GVZ )Berlin West Wustermark Situation.2010
2.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10何明珂.物流系統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