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1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生調研項目(201301323)部分成果
1.語用學視角下的英語能力
產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語用學是專門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中理解和使用語言的一門科學。語用學認為,語言的使用不能只講究形式的對錯,更要注重語言使用的得體性要求。語用學能力在實際語言交際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語言交際需要語言使用者具備必要的語用學知識。
“成功的語言交際所具備的第二語言的語用學能力有兩個構成要件:一是語用語言學,二是語用社會學。”(Thomas 1975:92)語用語言學主要涉及語法方面的知識,是關于如何正確使用語言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它是語言交際的基本條件。語用社會學是關于交際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是否符合某一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規范標準。在現實語言交際中,兩種語用能力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種能力的缺失,都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2, 語用學理論對語言行為的解讀
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理論把人類話語行為分為三個層次:言內行為(以言指事),言外行為(以言行事),言后行為(以言成事)。“言語行為三分說”提示我們:人類語言的使用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交際中,傳遞訊息的不僅僅是靜態的語言文字(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即話語所依賴的動態語境因素,對于準確地理解話語的真正含義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樣一句話,不同身份的人所表達的語義不同。同樣一句話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表達就有不同的語義。例如:“It’s 8 o’clock!” 如果這句話是家長早晨在家對正在睡覺的孩子說的,那么,它的語義是在催促孩子快起床上學。同樣一句話,如果是老師在學校里或在教室里對學生說的,那么這句話的語義是指上課的時間到了。如此看來,要正確理解一個句子的全部意義,單單了解句子內部各詞的組合意義(言內行為)是不夠的。因為對句子結構本身的理解只是表層意義,只是第一步。要想理解句子的全部意義還必須進一步理解句子本身外的潛在語義,言外意義。
3. 對英語教學的理解
外語教學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它既不是單純的知識性學科,也不是一門純粹的工具性學科。外語教學是以學習者“初步運用語言的交際工具性為主,兼有傳授語言知識,文化生活背景知識以開闊眼界的知識性,反映思想道德素質和情感因素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質和培養智力的發展的綜合體。”(章兼中,1997)大學英語課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認知水平出發,借助于體驗、參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努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大膽實踐,提高文化意識以實現成功交際的目的。
3.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與社會語用能力的提高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干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英語學習與教學領域,計算機的輔助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計算機輔助教學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計算機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其中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的發展更令人注目,并且已成為外語教學上的新模式。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 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 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 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 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 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首先,計算機輔助的語言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使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多種感官同時感知, 起到加深印象, 強化記憶的作用。 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其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英語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趣, 讓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以激發學生的思維, 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三,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使課堂教學容量相對增大, 節約教師板書時間, 提高了課堂效率, 同時也給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機會, 有利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最大優勢還是在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學習者英語學習提供了圖文并茂、聲象結合的多媒體仿真語境, 讓學生沉浸其中, 猶如身臨其境, 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社會語用能力從而保證交際成功。
總之,信息多樣化和海量化、集成化和易于操控性是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最通常的特性。信息的集成化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聲音、文字、圖像、視頻等媒體信息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營造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使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號過于抽象、單調的缺點,向學生傳遞形象、生動、有趣的大量言內和言外信息,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全面透徹地理解,從而提高英語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斌.語用學在中國:1980―2010樂山師范學院報,2013,02
[3]劉靜.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用學應用分析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02
[4]杜舒雅.語用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報,2013,1
[5]孫振.對CALL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孝感學院報,2010,7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2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發展狀況;英語教學
1、引言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簡稱CALL)是應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語言教學的過程,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提供文字、圖表、聲音、動畫、影像、數據和其它信息,是一種更自然的人機界面。可以由教師結合課型在學生面前真實而生動地展示所學語言及文化背景和環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也就勢在必行了。然而,是否只要有計算機、互聯網的輔助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呢?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筆者認為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應用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好“度”。如果我們只追求形式,盲目使用,效果會適得其反。
2、CALL概述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干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在英語學習與教學領域,計算機的輔助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計算機輔助教學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計算機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其中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的發展更令人注目,并且已成為外語教學上的新模式。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 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 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 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 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 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
3、CALL的理論基礎與發展階段
3.1 基于行為主義的CALL階段
由于早期的計算機體積龐大而且造價昂貴,對于CALL 嘗試只能停留在一些名牌大學的教學試驗階段。這一階段的 CALL 主要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1957 年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的著作《言語行為》的出版,標志著行為主義在語言教學理論中的統治地位。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刺激――反應――鞏固的過程,熟練某種語言者可以該語言學習者傳遞語言系統的知識,學習者通過反復模仿、操練形成自發的語言習慣,掌握語言結構。計算機被看成是為不知疲倦的教師,教學軟件多為“句型――操練”工具及語言測試程序。在學習過程中計算機能迅速提供肯定或否定的反饋意見,促使學習者反復操練、鞏固所學內容,直到達到滿意的機器評估結果。例如當時非常有名的 Plato 教學系統,就是行為主義的典型應用。
3.2 基于認知主義的CALL階段
20 世紀 70 年代末,小型計算機出現,CALL 的應用規模和范圍便得到擴展,但基本模式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隨著80 年代個人電腦的風行和軟件、硬件環境的不斷優化,計算機語言教學迅速發展。大量的音、視頻資源被運用于語言教學上,專門為語言教學設計的軟件業開始出現。認知理論成為這一時期 CALL 的主要理論依據。認知主義全面否定了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系統的形成是人運用認知能力在腦海中積極建構而成的;學習者面對大量的語言輸入材料,運用內在的認知能力,對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等認知活動,逐漸形成一套語言知識系統,并運用這些語言知識實現個人的交際目的。因而語言教學重在培養學習者對語言機制的內在建構,而非灌輸具體的語言習慣。基于該理論的各種多媒體語言學習光盤開始盛行。這些 CALL 軟件巧妙地融合了聲音、文字、圖形和動畫,并使用超鏈接技術,能將學習者帶進一個仿真的微觀語言環境。相對于早些的 CALL 教學模式,此時的專門為語言教學而設計的軟件極大地吸引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同時,教師直接干預學習的時間進一步減少,開始真正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策略的制定者和教學結果的評估者。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極大增強。
3.3 基于建構主義和網絡技術的CALL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一部分人認為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理論對語言教學的認識過于片面和極端,因為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內在認知能力的發展應該相輔相成且同等重要,并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建構主義應運而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即學習者的新知識是個原有的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構的,而不是被灌輸的。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這一階段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也為基于建構主義的CALL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網絡獨特而便捷的方式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4、CALL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我國CALL始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4年8月在杭州召開的首屆全國CALL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報告會,表明了我國CALL的研究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教育部“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意見》中的一個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大力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從而全面提高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水平。正在進行的大學英語改革應時所需,推行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課堂綜合應用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化的教學模式,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在技術上強調交互性、可實現性和易于操控性。經一年來的改革試點,結果證明,CALL給改革提供了契機,帶來了生機,但由于CALL的發展在中國還處于起始階段,不但自身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客觀上也有諸多的制約因素,仍需外語工作者加以充分的認識。
5、結語
總的來說,CALL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習者在參與語言交互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目標語能力。教學中,我們要創造一個自然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習者之間產生積極的、有創造性的交互活動,促使學習者內部語言機制的發展。學生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共同發現、共享知識信息以及共同商討、設計解決方法,這不僅能夠促成大量的言語輸出,而且也能對深化理解問題、提高交互語言的質量大有裨益。另外,在通過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分工協作中,學生相互尊重、相互溝通,有效地培養了對于21世紀新型人材所必需的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顧佩婭.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桂詩春.關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若干問題[J].外語電化教學,1994(4).
[3]賈國棟.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章國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3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教學 英語教學 優勢
1.引言
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指“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計算機”。它包括“1)一個通過計算機按順序顯示的教學程序。學生在計算機上作出回答,計算機顯示該答案正確與否。2)通過計算機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程、材料等”(胡壯麟,2001:321)。
隨著教育改革和科技的發展,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作為先進的教學設備,CAI有著諸多優勢。本文將從語言學習認知法、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出發,說明CAI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2.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2.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Vivian Cook指出,第二語言習得可從認知能力的角度研究。Barry McLanglin提出的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即為認知模式。這一理論認為,包括第二語言在內的所有學習任務都是外部信息,人是“信息處理者”。這一活動受到學習者對信息的注意力及處理能力的限制。依據Shiffrin和Schineder的某些理論,McLanghlin指出了信息處理的兩個部分,即“自動處理”和“控制處理”。“自動處理用時短且無須能力的參與。控制處理因其暫時性且受注意力控制而用時較長:因而它受到能力的限制”(Cook,2002:253)。控制處理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習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處理新信息。隨著學習者對控制處理熟悉程度的加深,這一過程隨即轉化為自動處理。因此,注意力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Hulstijin的實驗結果也表明注意力對第二語言習得的控制處理和自動處理有影響(Cook,2002:256)。
CAI的應用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以往的教學內容安排相對單一,教師僅能通過黑板、粉筆和課本實現知識的傳授,在某種程度上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使學生較為被動地獲得知識,而使用CAI以后,教師可以通過音視頻輔助,運用顏色、圖片、短片、聲音等刺激學生,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較為積極地接受和處理知識。
2.2激發學生的興趣。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認知行為不是外部刺激作用直接給予的,而是外部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學生只有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而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因素,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內在的求知欲必定帶來理想的學習效果。“在英語多媒體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軟件形象生動的實時動畫,嚴謹準確的授課和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圖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學生因此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了始終保持高度學習興趣的主動參與者,寓教于樂得以落到實處,學習的成績提高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張錫,2002:48)。
2.3增加課堂信息量。
CAI的一大優點就是增加課堂信息量,節省課堂時間,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往單一的“粉筆+講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將大量的課堂時間用在板書及講授上,限制了授課的信息量。而在應用CAI后,教師可以利用電子教材,將授課內容圖、文、聲、影并茂地展示給學生,還能使抽象文字材料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張淑文,2002:148)。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表現多元化使CAI在信息輸出方面勝過以往任何傳統或單一的教學形式。
2.4實現虛擬實景。
David W.Carroll在心理語言學領域介紹了許多方法學的研究,一致強調語言習得中語言環境的重要性。研究者發現與外界隔絕的兒童語言功能發育嚴重遲緩,這意味著“暴露于語言環境是語言功能正常發育的前提”。研究者對母式語(motherese)的相互作用及實驗的研究表明,“與兒童對話時成人某些言語的調整會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2002:316)。
CAI可以集聲、影、光、彩等于一體,通過其特有的音視頻輔助對真實語言環境進行模擬,真實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大容量英語虛擬實景的展示能使學生實現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也就是說,學生會在一些例子當中發現相似點并就此加以概括。通過模擬,CAI可以確保學生對語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隨后的閱讀與模仿,掌握語言表達,實現交際活動。
2.5加深記憶。
多媒體表現形式會加深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對其感官多渠道的刺激也有助于加深記憶(張淑文,2002:148)。從生理因素來看,實驗心理學家Treichler做的關于人類獲取信息通過哪些途徑的實驗和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5%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由此可以看出,視覺和聽覺占總信息量的94%。其實驗還表明:人們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另外,視覺和聽覺并用,3小時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若并用聽覺,3小時后能保持所獲知識的60%,3天后降至15%,單用視覺3天后能保持70%,3天后降為40%。生理學研究表明:外來刺激若只是單一信息,大腦皮層反應形成單一表象;若外來信息是復合的多媒體信息,就能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器官進行感知,形成綜合表象,使之長時記憶。
將CAI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其多媒體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正是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功能于一體的產物,學習者可以通過眼、耳、口等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分析、綜合、記憶而獲取知識信息。這樣,大腦存儲的記憶內容更生動,持續更長久。
2.6自我測試――提供反饋,降低情感過濾。
2.6.1提供反饋
Anderson認為,反饋在語言學習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Cook,2002:264)。他指出,語言的學習就是要找出說話者已知的語義結構與未知的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學習者首先意圖表達一個思想,即語義庫;再使用已掌握的語言生成規則將語義庫傳輸到語句;就其產生的語句與原始意圖之間的合適性接受反饋;然后針對反饋意見修改語言生成規則。這樣,當學習者再想從語義庫中表達某意時,就能使用改進的生成規則使語義庫轉換成語句,而反饋又會引導學習者修改規則,隨之形成一個持續循環:
語言學習循環(源自Anderson)
CAI課程軟件為學生提供的大量自我測試練習,能及時有效地發揮反饋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英語教學往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練習來鞏固課堂知識。在傳統教學中,練習上交后,教師要用大量的時間批改,一般要到下次課才能講評。部分學生卻已把練習中的錯誤當作正確經驗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這就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而在CAI的課堂模式下,學生在計算機上作出回答,計算機即刻顯示正確與否,教師也可通過網絡當堂回收學生作業文件。學習效果反饋迅速準確,有助于學生和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彌補缺漏,調整方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6.2降低情感過濾
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es)是Stephen 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的五個假說之一。某種程度上,它解釋了第二語言學習者即使接收完全相同的理解性輸入但語言習得效果大不相同的原因(Cook,2002:53)。當語言習得發生時,學習者會接受輸入中適宜的部分。“心理阻隔阻止學習者全面利用他們為二語習得所接收的理解性輸入”。心理阻隔即“情感過濾器”,由低動機、自卑和焦慮造成。當情感過濾器“升高”時,理解性輸入不能實現;當情感過濾器“降低”時,理解性輸入能得到有效地利用(Cook,2002:54)。
傳統的測試會使學生承受很多來自老師、父母及同學的壓力。老師或父母的責備、同學之間的競爭,都會引起學生的自卑、焦慮,從而提高情感過濾器,影響二語習得的效果。而CAI課程軟件的自我測試不受教師或其他學生的介入,減少了學生的壓力,理論上會得到學生自愿地接受。學生的自卑和焦慮比以往大大減少,情感過濾器也隨之降低,語言輸入也能更好地到達大腦的語言習得裝置,避免傳統測試帶來的弊端。
3.結語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計算機輔助教學因其特有的優勢及合理性,對英語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能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為學習創造先決條件。其超大容量與以往教學輔助手段相比增大了課堂的信息傳送量。它模擬的虛擬實景使學生對語言的運用產生了更為直觀的印象,其多功能的表現形式對學生各種感官的刺激加深了他們的記憶。其自我測試作出的反饋迅速準確,并得到學生自愿接受,減少心理阻隔。將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在理論上有助于學生更為成功地實現第二語言習得。
參考文獻:
[1]Carroll,Davi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M].3rd Ed.北京:外語教學及研究出版社,2002.
[2]Cook,Vivian.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北京:外語教學及研究出版社,2002.
[3]胡壯麟主編.語言學教程[Z].Linguistics.A Course Book.2nd Ed.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張淑文.從素質教學實際看多媒體英語教學[J].學術研究,2002,(8):146-149.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4
關鍵詞:理論介紹;教學應用;教學實例,教學作用
一、理論研究介紹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和書本、黑板、音視頻和學習機等一樣是教育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的發展經歷了行為主義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交際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和綜合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三個階段。
根據Warschauer,在行為主義階段,計算機被看作不知疲倦的機器輔導員,反復地為學生提供語言操練練習和反饋,學生可按自己的進度反復學習。在交際階段,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的研究更多地關注當學生利用計算機學習時,學生與學生之間做了什么,而不是學生通過計算機學了什么。在綜合階段,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試圖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把語言的聽、說、讀、寫技能的學習與計算機技術充分結合起來。Fischer指出,在綜合階段,計算機提供了無數網站,學習者可以獲得大量語言技能的練習,可以閱讀到真實的語言材料;計算機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模式――計算機輔助交流(CMC),包括電子郵件、電子論壇、音視頻會議等。不難看出,計算機在各個階段的應用都完全遵循相應時期語言教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
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示范教學模式
多媒體課堂示范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利用計算機、英語教學軟件和各種音視頻設備作為呈現教學信息媒體向學生傳輸語言知識。這種模式的最大優勢是,教師向學生傳輸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時可以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進程,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進度。
2.個別化學習模式
個別化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將教學內容復制到電腦硬盤,讓學生按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這種學習形式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課外知識和鞏固原有知識,但要求學生有高度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3.網絡協同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由教師組織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進行集體學習。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文“I’m the luckiest person in the world.”然后隨機抽取兩篇當場講評。授課時,利用網絡將這兩篇文章傳送到每一個學生的計算機屏幕上,讓學生自己來評判文章的優劣,發現其中的錯誤。這樣每個學生都是老師,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會得到很大提高。
4.模擬仿真訓練模式
模擬現實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利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來模擬現實情景,這種技術能克服時間和空間限制,模擬現實情景下難以實現的任務。例如:模擬學生在國外學習英語的情境,要求學生與各種外國人進行會話。這種訓練方式臨場性強,對于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運用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教學實例
Internet提供的是一個完全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學生坐在電腦前就能感受到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下面提供一個45分鐘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具有輔導教師、工具和激勵物的
作用。
第一步:導入
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 6的中心話題是Pets,文章以詩歌形式呈現,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既學到課文內容,又拓展知識,激發創造性思維?答案就是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在第一環節中,通過播放兒童歌曲Bingo來激起學生興趣,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又通過根據Bingo的節奏所創作的英文小詩中的三種動物dog,cat,golden fish來導入新課的學習。這樣的精心設計使得課堂教學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第二步:新授
第二部分是對新課的學習。教師沒有選擇傳統的講授,而是為學生提供了這三首詩的音視頻版本。在這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先后順序,可以帶上耳機邊聽錄音邊朗讀而相互不受影響,可以獨自對設置的問題或活動進行思考,可以對不太理解的詩歌進行反復地聽讀和揣摩。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體現了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優勢。
第三步:欣賞
第三部分是讓學生從三個方面學會對詩歌的欣賞:有感情的朗讀,找出詩歌的韻腳和韻詞,帶給你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http:///這樣一個學習網站,充分體現了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時利用網絡平臺的優越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小詩進行賞析,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求知的
幸福。
第四步:拓展
第四部分是對教學的拓展。在這里,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英語詩歌的學習教程,這些網站都為詩歌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游戲,更有很多互動交流。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對英文詩歌作進一步的了解,還能在課后學習更多有意義的東西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目前,國外現有的英語教學軟件是一個應當充分利用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因特網上提供的英語學習教程也是數不
勝數。例如,適合語言學習的World Lecture Hall和Net-Language等;適合教學研究TEFL-China和TESOL Online等。這些資源可以為教師提供現代英語教學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第五步:寫作
本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通過對詩歌的學習,聯系生活創作屬于自己的簡單的小詩。從語言的輸入到輸出,從信息的接收方轉為信息的輸出方。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平臺讓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的。
四、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作用
1.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使所學材料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感受英語語言材料,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時他們還能親自操作、參與、互動與其中。例如,8B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學生可以在課外自主學習,如果他想看亞洲的泰國,那他只要點點鼠標,泰國的地圖就會呈現在面前;他點點國旗就會聽到國歌;他點點地名就能看到圖片和英文解釋、描繪。由于多種感官并用,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印象得以加深。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對語言材料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構建學生認知圖式。
2.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由支配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才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轉化。信息技術的應用能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外自由支配時間,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各種溝通機制進行個性化的擴展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自主學習。
3.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率意味著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大容量。多信息指的是課堂教學要增加外語語言材料和信息量。高密度是指學生個人參與外語實踐的量大、面寬,而快節奏指的是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學生操練外語的內容和學生輪換操練的頻率,節奏快速協調。大容量是指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和操練內容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實現了增加。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教師只要操作計算機,就可以在完成相同內容的情況下大大節省時間,把更多時間用于指導學生鞏固訓練,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加速了課堂教學和訓練的節奏,提高了課時效率。
事實上,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在語言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在于:計算機以輔導教師和工具的角色,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新型的語言輸入途徑。這是語言學習的關鍵。但是,正如Garrett所說,“使用計算機并不構成方法。計算機只是一種媒體,通過這一媒體,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得以實現和完善。”可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媒體本身,而在于如何發揮媒體的作用。
參考文獻: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5
【關鍵詞】大學英語;英語教學;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少數民族地區高校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 計算機和因特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英語語言學習。縱觀世界,很多高校都已將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融入到他們的語言課程教學當中,并利用其優點有效地促進了語言教學效果。因此,對CALL的深入理解及其合理利用也將會不同程度地提高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效果。Levy[1]將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定義為“對計算機在語言教育和學習中應用的探索和研究”(p.1)。也就是說,凡是利用計算機作為媒介來教授和學習語言的教學模式都可以稱為CALL。
二、CALL的優勢及局限
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早于60年代在西方被開始運用到教育領域。相比而言,我國對CALL的研究和應用起步稍晚,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CALL已經被應用到我國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尤其是被各大高校廣泛使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以期能通過CALL的應用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欠佳的局面。因此,有必要了解應用CALL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優勢及其局限。
(一)CALL的優勢
CALL能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應用說明其具備很多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CALL最突出的一個優勢就是它能綜合聽、說、讀、寫技能于一個教學活動中[2]。例如,教師播放一段真實的英語新聞視頻,學生在聽懂視屏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然后閱讀新聞文本并在閱讀基礎上寫出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其次,CALL能增強英語學習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利用網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除了在課堂內可以互相交流以外,還讓課外交流學習成為可能。此外,CALL能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3]。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對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可以課后利用網絡查缺補漏,也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二)CALL的局限
Dina和 Ciornei[2]認為CALL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經濟和技術兩個問題上。經濟方面在于購買電腦硬件、軟件及網絡花費、維護費等等。技術方面在于師生均需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CALL技術,否則學生會感到沮喪,教師也會拒絕使用他們不能掌握的技術。
三、CAL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4](以下簡稱《課程要求》)中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課程要求》鼓勵各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將CALL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轉變,做到在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CAL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并不盡如人意,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用CALL必備的軟硬件環境還不完善[5]。這一狀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一些高校為了本科合格評估投入大量經費購置計算機建立計算機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但相對于大學英語教學面對的學生數量來說還是不夠。此外,應用CALL進行教學的相關軟件大都是統一購買自商業出版社,不適應各個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其次,混淆CALL應用中教師和計算機作用[6]。一些教師把CALL的應用看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萬能藥,特別是現行大學英語教材大多都配有教學光盤,教師在教學中大部或全部依賴關盤,整堂課變成了光盤演示,顯然讓計算機成了主導。然而,在CALL教學中計算機只應起到輔助的作用。
第三,在使用CALL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仍為教學的中心。張小玲[7]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一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在使用CALL授課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或基本以教師為中心的比例達到了90%,這與《課程要求》提出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是背道而馳的。
最后,CALL在大學英語應用中的教學效果受到質疑[8]。一些教師將計算機作為黑板的替代品,把教案搬上屏幕。有了CALL,教師傾向于輸入更多的教學內容,學生不停地記筆記,師生互動可能減少。語言輸入是增多了,但語言輸出的時間相對減少。這與傳統粉筆黑板教學并無太大差異,而且過多地語言輸入讓學生無法消化,教學效果難免受到質疑。
四、CALL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針對CALL的優勢、局限性以及CAL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四條啟示,希望通過合理地利用CALL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服務,進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
第一,加大對計算機軟硬件的投入及維護,為大學英語的教學提供良好的CALL環境。充分利用現有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發揮它們的最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設備的維護,建立規范的維護機制,保證在上課期間技術人員能隨時待命,一旦出現問題能迅速解決,這是為CALL的應用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明確教師在CALL應用中的主導地位。計算機只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完全依賴計算機演示,讓教師成了課件播放員。
第三,讓CALL課堂轉變為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內容的設置,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在設置課堂內容時可選取學生提供的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才不至于覺得枯燥乏味。
第四,轉變大學英語教師對CALL應用的觀念。CALL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所有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所有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利用CALL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教師應主動學習計算機相關技術,熟練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不照抄照搬英語教學軟件,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CALL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
五、結語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CAL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師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養成堅持學習新技術、新教學理念的習慣,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水平,將CALL很好地應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才能有效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由于歷史及地理的因素,在對CALL的投入和使用方面還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但筆者堅信,通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勢必會在CALL的合理利用、輔助下逐步提高,進而達到《課程要求》提出的要求,為培養合格的大學英語合格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Levy, M. CALL: 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Dina,A.T.& Ciornei,S.I.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foreign languages[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76):248-252.
[3]賈國棟.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發展及未來[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5):147-15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孟端.海南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認知現狀調查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107-110.
[6]鄧剛.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些相關問題[J].中國外語,2007(3):10-14.
[7]張小玲.計算機輔助英語課堂教學的調查與研究[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7(2):33-35.
[8]王琴.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術探索,2008(5):142-144.
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范文6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英語作為國際性通用語言的價值已不言而喻。因此,如何使大學生真正掌握好英語這一國際交際工具、及時了解當今世界最新的科技動態,是許多語言研究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的問題。雖然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課程開設時間最長,費時最多,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費時較多,收效較少”的問題也日漸突出,許多學校的教學活動以教學測量為主,只訓練學生的識別能力,不訓練創造能力。這必然造成學生能力的畸形發展,反映到聽、說、讀、寫、譯各個技能方面,就造成閱讀技能“一枝獨秀”,其它技能嚴重發育不良的結果。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與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關于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許多研究都已證明這一模式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計算機不僅能呈現單純的文字、數字等字符教學信息,而且還能輸出動畫、視頻、圖像和聲音,能非常容易做到信息的圖、文、聲、影并茂,這種多維立體的教育信息傳播,大大增強了信息的真實感和表現力。此外,在網絡的普及下,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又具備了新的內容,知識的來源也更加豐富,信息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在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輔助自主學習中,學生可以獲取到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料,如FLASH,動畫,電影,網上詞典,在線課程,網絡聊天室,公告欄等都成為了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通過網絡,學生可以登陸網站,搜尋到更加豐富的信息和內容。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在線聊天、BBS等方式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信息的反饋和交流。在如此便捷的條件下,學生只要確定了學習目的,就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時間,設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可以達到學習目標的相應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習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所需資料,然后逐步完成一個個的學習目標,最終達到學習目的。另外,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中心的電腦上還有學生所學課程的自學課程,教師的課件,大量聽力材料,及自我測評軟件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進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的另外一個益處就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段來進行學習,而不必受時間和場地等因素的限制。總之,“計算機輔助自主學習克服了傳統教室在時間、教學內容、害怕當眾犯錯以及教師過多干涉等的限制,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因此,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培養自主性,幫助其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計算機輔助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當今知識激增、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自主學習的能力即“學會學習”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人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掌握自主學習的技能。”由此可見,無論從大學本身的教育功能還是從時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來看,加強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何謂學習能力?有學者把“學習能力”定義為:在常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不斷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領。學習能力的內涵:一是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學會分享與合作。它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意識、動機、習慣;二是獲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評價和反思;四是表達能力。
因此,學習能力中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怎樣迅速、充分、有效地選拔、存儲和獲取所需信息;二是怎么樣利用它來解決問題;三是怎么樣打破常規重新組合,利用它來創造新點子。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單是知識,而是如何運用知識及創新的特殊本領。計算機網絡的快捷以及其豐富的信息資源正好迎合了學生的需求。
三、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改進精讀課教學
精讀課是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教師在傳遞大量信息的時候如果有計算機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就會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運用VCD、幻燈片、PPT課件、電影、音頻等多種方式將一些看似枯燥、晦澀的內容闡釋和呈現出來。這樣就可以實現圖文并茂、靈活生動。除此之外,PPT課件可以成倍地增加課堂的信息量,既節省了教書寫板書的時間又使教師能從粉筆灰中解脫出來。應用這種模式不僅教學效果有所加強,并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對學生的學習也有明顯的幫助。然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固然有許多優點,但傳統教學方法仍具有許多多媒體技術無法取代的優點。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于大學英語教學時,教師要盡力做到如下幾點:①使抽象、深奧,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簡單、直觀、生動,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②運用色彩豐富、動態和悅耳的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③多媒體課件應容量豐富,單位課時內教學內容多,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四、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對聽力教學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