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評價秦始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評價秦始皇范文1
關鍵詞:水土保持;土壤侵蝕;通用水土流失方程;西吉縣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水土資源,惡化生態環境,加劇自然災害,而且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RS、GIS技術,可以在較短周期獲取現時性強的定性和定量區域土壤侵蝕強度信息,從而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本研究基于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選取祖厲河渭河上游重點治理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作為研究區域,通過RS、GIS結合外業實地調查,并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對該區域土壤侵蝕強度進行了評價。
1 研究區域概況
西吉縣隸屬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地東經105°20′-106°04′,北緯35°35′-6°14′,屬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m,總面積3129平方公里。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東西長67km,南北寬74km。平均海拔2400m,分葫蘆河川道平原區、西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三個地貌類型。境內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三條水系,均屬季節性河流。地下水儲量估算為7564萬m3/年。現轄3鎮16鄉,296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51.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萬人,占90%,回族29萬人,占56.8%,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和國家、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選取
研究選用經驗土壤侵蝕強度評價模型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作為定量研究西吉縣土壤侵蝕的模型,具體表述為(式(1)):
A=f?R?K?S?L?C?P(1)
式中:A代表土壤侵蝕量(t/km2?a);R為降雨侵蝕力因子;K表征土壤的可蝕性因子;S和L分別為表征地形特征的坡度和坡長因子;C和P分別是作物覆蓋-管理因子及采取的控制侵蝕措施因子;f使A 的單位(因R、K 使用美制單位)轉換為的常數,其值為224.2。
2.2 降雨侵蝕力因子
本研究采用Wischmeier經驗公式(式(2)),該公式既考慮年降水總量,又考慮降水的年內分布:
(2)
式中:Pi-各月平均降雨量;P-年平均降雨量。
本研究中收集了西吉縣30年月平均降雨量,如表1所示:
將表1數據代入公式進行計算,得出西吉縣R值為53.2921。
2.3 土壤可侵蝕性因子
通過查詢中國土壤數據庫,得到西吉縣各種土壤的成分含量,并通過計算得到土壤可侵蝕性K值,并將值賦至西吉縣土壤類型分布圖。
2.4 地形因子
2.5 植被覆蓋因子和水土保持因子
研究中對采用2014年6-9月的資源3號測繪衛星影像作為遙感信息源,通過人機交互解譯判讀了西吉縣的土地利用分類,并使用e-cognition軟件結合該區域多光譜影像和NDVI對植被圖層中不同植被覆蓋度進行劃分;之后將野外實地調查的500多個植被解譯標志點與NDVI建立回歸關系,得到研究區域的植被覆蓋度圖。
植被覆蓋因子采用蔡崇法(2000)提出的植被覆蓋度與C因子的方程(式(10)),該方法簡單,含義明確,適合通過遙感手段在大范圍內應用:
(10)
式中:C-植被覆蓋因子,c-植被覆蓋度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指特定保持措施下的土壤流失量,與未實施保持措施之前,相應地塊順坡耕作時的土壤流失量之比值。根據西吉縣土地利用及農田經營情況實際調查并結合已有研究結果確定研究區P值,對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賦值,如表2。
3 結果與分析
3.1 西吉縣土壤侵蝕強度分級統計表
經過地圖代數運算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SL190-960《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對研究區域土壤侵蝕量分級,得到西吉縣土壤侵蝕強度圖(圖1)和分級侵蝕面積統計表(表3),結合圖表易知,微度侵蝕面積占53.03%,輕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占47.97%,水土流失情況較為嚴重。土壤侵蝕強度空間分布由西南部黃土溝壑丘陵區、東北土石山區、葫蘆河川道平原區依次減弱。
3.2 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蝕強度統計與分析
按照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對西吉縣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蝕強度面積進行了統計,如表4,因微度侵蝕面積較大,影響柱狀對比圖示意效果,故予移除。結合圖表可以看出,除微度侵蝕外,8~25°的面積占土壤侵蝕面積的79.4%,屬于土壤侵蝕集中區域。
3.3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蝕強度統計
結合土地利用類型水土保持效力,將土地利用分類三級類歸并至二級類,如表5,并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侵蝕強度進行分類統計得到表5和圖。可以看出坡耕地和草地占全縣面積的32.25%,占所有土壤侵蝕的65%。
4 結束語
結合西吉縣土壤侵蝕強度、坡度、土地利用、實地調查等情況綜合分析,西吉縣土壤侵蝕較為嚴重,土壤侵蝕主要分布在8~25°的坡地上,土地利用類型中以坡耕地與草地所占的比重大。
建議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重點治理西南部土壤侵蝕集中的區域,加大坡改梯建設,維護舊梯田,在草地或有稀少灌木的荒坡草地中更多種植灌木。
參考文獻
[1]章文波,付金生.不同類型雨量資料估算降雨侵蝕力[J].資源科學,2003,01:35-41.
[2]潘建平,龔健雅,李長風.土壤侵蝕模型研究現狀和GIS、RS 應用[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5,01:89-93.
[3]符素華,劉寶元,周貴云,等.坡長坡度因子計算工具[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5,05:105-110.
[4]解蕾,袁春,周偉,等.RS 和GIS 技術在汾河水庫上游土壤侵蝕動態監測中的應用[J].資源與產業,2008,04:112-115.
[5]蔡崇法,丁樹文,史志華,等.應用USLE模型與地理信息系統IDRISI預測小流域土壤侵蝕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0,02:19-24.
評價秦始皇范文2
山寨文物,近幾年簡直成了文博界熱詞。有些山寨是隨性發揮、憑空捏造,有些是在傳世知名文物的基礎上刻意模仿或稍加變化,有些則是明目張膽克隆著名文物牟利,比如剛剛被曝光的多起山寨兵馬俑事件。連舉世聞名的兵馬俑都敢山寨,這下事兒鬧大了。
引公憤
山寨兵馬俑事件源于一則網友爆料。據稱,就在兵馬俑所在地臨潼,有一家所謂“世界奇跡館”,建成于1995年,曾經是3A級景點,黑車司機、一日游導游都會熟門熟路地帶游客去參觀。然而,進門之后就會發現,這里的兵馬俑不僅沒有絲毫古樸之氣,甚至是雙眼皮、大紅唇的造型,簡直辣眼睛,這山寨克隆也太不走心了。
網友爆料后在網上引起“圍觀”和討論,原來很多人都有過被騙去參觀山寨兵馬俑的經歷。去年10月14日,西安市旅游資源開發管理評價委員會2016年1號公告,對在國慶假期暴露出重大問題的3家3A級景點予以摘牌,這3家景點是溯源秦皇陵、世界奇跡館和鴻門宴博物館。此次爆料在網絡上引起公憤后,西安臨潼區連夜對溯源秦皇陵景點內的山寨兵馬俑進行銷毀,并要求溯源秦皇陵就山寨兵馬俑擾亂旅游市場、混淆游客視聽、提供高額回扣的問題進行嚴肅整改。據悉,此次共銷毀山寨兵馬俑40個,占地面積600平方米。
無獨有偶,幾乎與此同時,一組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大山寨兵馬俑群的圖片在網絡上瘋傳。圖片中有上千個兵馬俑,整齊排列,場面震撼。該“兵馬傭群”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境內的4A級旅游景區――“五千年文博園”內,據該園導游介紹,為了讓游人感受秦朝的文化風情,這個“兵馬俑群”完全按照西安臨潼兵馬俑一號坑1 :1比例復制而成。
不僅中國人山寨自己的國寶,外國人竟然也來湊熱鬧。在比利時,一場山寨兵馬俑大展正在展出。據爆料人稱,展覽展示的所謂兵馬俑和秦代文物粗制濫造,但法、荷、德、英四種語言的說明牌未出現一個replica(復制品)字樣。這不是公然欺騙歐洲觀眾嗎?
遭
山寨兵馬俑的新聞接連爆出后,氣憤的不僅有網友,還有事件的正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據了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經著手準備對安徽文博園提訟,同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山寨兵馬俑展覽,要求停止展覽、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方認為,安徽文博園的行為侵犯了兵馬俑的整體性、完整性,構成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這不僅是自身的維權行為,也是促進我國文物保護立法、司法的實際行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律顧問閆玉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在其官方網站上聲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依法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享有名稱權,并且對已注冊商標(如“兵馬俑”、“秦俑”、“秦始皇兵馬俑”、“銅車馬”、“秦始皇帝陵”)享有商標專用權。任何未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授權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名稱、注冊商標及享有著作權的圖片、影像資料的行為,均構成侵權。
近期國內外出現的山寨兵馬俑展覽,如近日媒體報道的比利時列日火車站舉辦的“兵馬俑”展以及安徽安慶市太湖縣的“山寨兵馬俑群”,并沒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許可和授權,對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并不知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保留依法追究行為人法律責任的權利。
何時休
評價秦始皇范文3
2、羋月:
(1)羋月(歷史人物),一般指宣太后,宣太后(?―前265年),羋(mǐ)姓,出生地楚國丹陽(在今湖北省),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陽驪山。
(2)人物評價:馬非百: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后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后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于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
3、秦始皇:
(1)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2)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評價秦始皇范文4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效率;教學觀念
高中歷史教學效率不高,其根本原因還是老師設計的教學課堂不夠吸引或是不夠恰當,從而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導致學生學得很辛苦,老師教得很辛苦的情況出現。故此,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以下四點關于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建議。
一、剖析教材,做好備課
要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首先老師就要認真剖析教材,做好備課,這樣才能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奠定基礎。所以在上課前,老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分析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然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可以不按照課本的章節進行講解,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本的剖析來制訂教學計劃。比如,在必修一中,第一單元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二單元是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雖說這兩個單元都是講述古代的政治制度,還可以將我國古代與希臘羅馬的古代政治制度進行比較,然而這樣的教學計劃可能會導致學生的記憶出現混亂,從而降低教學效率。故此,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高中歷史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對高中歷史的了解,并且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制訂教學計劃。比如,學生在學習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后,老師制訂的下一個教學計劃可以是近代中國的政治,然后再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從而加深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在高中歷史的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提前認真地剖析教材,做好備課,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二、加強前后課程的聯系,加深學生記憶
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高中歷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加強前后課程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復習所學的知識,還能為即將學習的歷史知識做好鋪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加強前后課堂的因果關系,在必修二中,第四單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第五單元是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正是因為在中國近代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進國外先進的思想,從而導致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此,在進行第五單元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復習第四單元的內容,并從中引出第五單元,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歷史老師一定要加強前后課堂的聯系,從而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并提高學生對將學的知識的理解,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三、采取多種教學方式
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方式應該是不一樣的,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故此,在備課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使用材料分析、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
1.材料分析法
材料分析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的時候結合材料來進行分析教學。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給予多個材料進行分析,例如,老師要求學生評價秦始皇。老師可以先給出秦始皇“功”的事跡,例如,統一華夏,將人們從戰爭中解放出來,然后老師也給出關于秦始皇“過”的事跡,例如,焚書坑儒。然后學生就要根據這些材料來評價秦始皇,最后可能會有學生認為秦始皇的“功”大于“過”,所以,秦始皇還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可能也會有學生認為秦始皇的“過”大于“功”,所以秦始皇是一個失敗的統治者。還可能有一些學生保持中立,認為秦始皇的“功”與“過”一樣多,所以,很難評價秦始皇是否是一位成功的統治者。
2.情景模擬法
除了材料分析法外,高中歷史還有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情景模擬,情景模擬可以很好地增強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很好地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完某一歷史事件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歷史事件來編劇,然后將歷史事件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比如,學生可以根據“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來表演一個場景,從而提高其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記憶。
四、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互動性
要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不僅要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還要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互動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提問,二是分享。提問的主體既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老師可以根據課堂上所講的教學內容來對部分學生進行提問,確認教學效果,而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向老師提出來,從而提高課堂的互動。除了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加強互動,學生之間可以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歷史事件,從而加強對歷史的認識,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故此,在高中歷史的課堂上,歷史老師應該加強教學互動,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闡述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四點建議,故此,高中歷史老師可以參照以上四點建議來完善自己的教學,從而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戴紅艷.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J].成功:教育,2013(23):155.
評價秦始皇范文5
隨著新課程實驗改革的推進,我們很多教師在新課改實驗的過程中,確實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準備每課的內容,準備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材料,同時也根據教材的要求設置了很多相關的情景模式,然而效果不好,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沒能調動起來。究其原因,結合筆者自己的課堂實踐,我想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由于情景模式創設不當造成的。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的歷史課堂上創設有效的情景模式呢?我想幾個遵循幾個很實際的原則。
第一:趣味性原則:有句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激發起來,武漢市十二中學的歷史科劉老師在給重慶國培班老師上示范課時,課程的內容是《古代希臘雅典的政治》一課。在引入新課時,她運用課件ppt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園美麗的圖片,當展示到希臘館時,就運用希臘館的顏色藍色讓學生聯想到這個國家鄰海,運用圖片上的英語單詞polis指導學生去查閱是"城堡"之意,聯系希臘歷史的公民團體,導入新課。學生原本不熟悉的東西,由于學生關注的世博會,興趣一下子就激發起來,學生也就迅速參與到課堂中來了。
第二:創設的情景模式應遵循符合學生實際的原則。現在新課程的歷史課堂要求我們遵循"論從史出"的要求,做到無材料不成課的要求。于是我們很多老師雖然花了很多的功夫去搜集材料,創設歷史課堂的情景模式,但是由材料的難度太大,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生讀不懂,也理解不了材料的意思,那么效果反而不佳。這就說明既要創設情景模式,又要簡單易懂。如歷史必修I第一單元第2課涉及到對秦始皇的評價問題時,如用一大段的歷史材料,學生很難懂。我在課堂上卻設置了一個模擬法庭的模式,被告秦始皇,原告秦統一后的平民百姓,控告事由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長城,殘暴,要求嚴懲秦始皇,秦始皇提出不服上訴。學生馬上就此模擬法庭討論,我及時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全面認識歷史人物秦始皇,效果很好。
評價秦始皇范文6
一、討論法
討論法是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它也是歷史教學評價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實施不僅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與掌握,更有利于學生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情況。
課堂討論一般采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相結合,每個小組6~8人,并選出組長、記錄員、記時員、噪音控制員等。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每個成員就討論主題都要發言,由記錄員做記錄。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秦王掃六合》《伐無道,誅暴秦》這兩課后,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了關于秦始皇功過的討論。具體過程如下:
1.評價目標
觀察學生在“秦始皇的功過”討論中的表現,評價學生對基本史實的掌握、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評價過程
確定討論課題: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
設計評價標準:探究問題(5分),資料收集(2分),史論結合(1分),語言表達(1分),合作協調(1分)。
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討論。
3.評價總結
根據評價標準,在組長的主持下小組進行討論,并對每一位成員的表現做出評價。
4.反饋
學生普遍歡迎這種評價方式,為了準備這次課堂討論,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去圖書館及上網廣泛地收集材料。在辯論中,有的學生認為,“秦始皇是偉大的政治家”;也有學生認為,“秦始皇是殘酷的暴君”。每位同學都力爭使自己的發言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通過該活動,教師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還可以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等。
二、活動法
活動法是指利用活動評價活動的方法,一般采用經過認真研究的活動評價標準進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等,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進行活動,如,做作業、進行演講、舉辦歷史知識競賽、制作歷史圖表、參觀考察、開展社會調查等。
例如:在學習了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后,我們開展了:“自編、自畫、自演東周歷史小故事”的活動。具體過程如下:
1.評價目標
評價學生對春秋戰國基本史實的掌握和理解情況,以及用多種方法收集歷史信息和用多種方式表達歷史事件的能力。
2.評價準備
(1)教師指導全班學生收集和整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然后列出目錄。
(2)根據興趣和個人特點,學生分為寫作組、繪畫組、表演組,分別進行創作,每組選出組長。
(3)每一組民主選出代表本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繪畫作品、劇本等),準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4)選出1名主持人及4名評委。評委要求知識面廣,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評分公正。
3.評價過程
(1)上課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寫上活動主題:我編、我畫、我演東周歷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請出3位組長簡介本組各成員對這次活動的準備情況,共約5分鐘。
(2)每組各用6~8分鐘的時間展示本組的作品。故事組的代表生動地講述故事;繪畫組的代表展出、介紹他們的繪畫作品;表演組則演出歷史小短劇。
(3)主持人公布評分標準:準備情況(2分);展示內容(4分);語言表達情況(2分);組內的團結協作(1分);投入活動的態度(1分)。
(4)學生集體評價:評委根據評分標準選出表現最佳小組,公布成績。
4.評價總結
教師小結,指出不足,表揚突出者。
5.反饋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紛繁,諸侯爭霸、七雄并立,但學生很感興趣,在課外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故事。這次活動讓他們有了空間和時間去表現自己的特長和掌握課本外的知識。通過講故事、介紹繪畫作品、表演小短劇,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寫故事與劇本,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及寫作能力得以提高;愛好美術的繪畫組學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評選最佳小組活動,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加強;評委的評價事物能力得到培養。可以說,一舉多得。
三、學生個人作品檔案法
學生個人作品檔案法是指收集學生個人的歷史學習作品,建立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評價。我校為七、八年級實驗班的每位學生建立了“學生歷史學習成長記錄”檔案袋。檔案袋封面有評價記錄表,袋內收入了與學生歷史學習有關并能反映學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單元學習結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學生本人是建立檔案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提出要求并給予適當指導。檔案袋里裝有學生的歷史學習單元計劃、課堂學習表現記錄、小組討論記錄、常規性作業、探究性學習作業及綜合性學習作業、測驗和考試卷、歷史學習小結、收集的歷史資料等。
對于學生檔案的評價,我們嘗試采用了學生自我、同伴、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綜合評價的方法,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第。除對絕對成績評定外,我們還設了相對評價成績。如:某學生第一單元的測驗成績是及格,第二單元的測驗是中,他的絕對評價成績是中。但由于他相對自己來說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因此我們給他第二單元測驗的相對成績記上一個優。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建立學生歷史學習成長檔案,實行學生自我、同伴、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綜合評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教學目標并熟悉教學過程,有利于調動學生、家長的積極性,建立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良好的協作關系,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
四、測驗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的測驗、考試要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更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測驗要充分體現歷史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和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
首先,測驗的形式多樣化。有筆試、口試還有DIY(Doityourself.自己動手做一做)。
第二,題型多樣化。除傳統的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外,我們還設置了歷史猜謎、巧連線、識圖與設計、追根溯源、走進時光隧道等生動、活潑的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