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1
1.不應該收門票
2 公園是公眾休閑的地方
3 如收門票,需建大門、圍墻,會影響城市形象
1.應收門票,但票價不要太高
2.支付園林工人工資
3.購新花木
注意:1.信的開頭已為你寫好。
2.詞數:100左右。
3.參考詞匯:門票---entrance fee
Dear Editor.
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 have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2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find such appreciation level between the American student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young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 worker is different, they are taught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simply absorb, so they decide for themselves, if a teacher is credible. American students may lead to the rejection of their teacher, they even openly against don't agree with them, as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merican young people don't accept The face value of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ir evaluate whether or not The teacher said is true or useful.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ducation teachers status The wa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Chinese students becom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ir teachers to give them the "right" information and can easily blame the teacher, if they do not in the classroom and said, "the teacher did not teach me enough." American students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learners, teachers encourage them to do themselves, form the team's research, and to seek the answer to external sources. This makes the American students in collecting data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learning. In this responsibility does not only mean the rote learning of "right" answer to pass the exam, it refers to the ownership, to make learning meaningful significance.
In China, people have said, they gave all the knowledge back to the teacher of humility. This means that the person never actually have knowledge in the first place, but just borrowed from the teacher it to pass the exam. However, this also means that people will never cherish these knowledge, because he or she never had it, so they ignored it, and eventually forget it. It's like living in a dormitory, differences in their own home life. No one who lives in the dormitory needs to be well taken care of it, especially in public places. However, once you have a home, you keep beautiful and clean, because it has more value. This is the pride of ownership, is to have what is cherish. What is a treasure.
As much as Chines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ir foreign teachers, they should not forget that learning responsibility from within, not from the outside. The teacher can't "to" others English. No one can "get" or as a book from the teacher can get a cold English. Learning can only come from learners, responsibility, his or her own freedom to choose his or her learning experience quality, or borrowed rely on the expert's knowledge.
關于在中國作為一個外國教育家的美妙的事情之一是,中國學生是如此急于向你學習。他們被訓練從小是知識的海綿,希望盡可能多吸收新的信息從他們的老師,他們可以。其次,儒家教育要求對教師的尊重程度很高。標題“老史”是我國社會的崇敬之一,但教師往往是工資低。更是在中國的外籍教師或“外國專家的尊重”,因為它們被調用。盡管在中國大部分外國專家作為一門外語不作為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但以前因此,我國政府歡迎不給予他們尊重他們的貢獻稱號就業。因此,中國學生尤其是持有高度重視,這也許是為什么那么誰中國有很多人來教長住在這里結束了他們的外籍教師。
這將是很難找到這樣的美國學生教師之間的欣賞水平。在美國有一個年輕人對教育工作者的態度有所不同,他們被教導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吸收,因此他們自己決定,如果一名教師是可信的。美國學生可能會拒絕他們的老師,他們甚至公開對抗與他們不同意,作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美國的年輕人不太接受信息的面值,寧可自己評估是否或不是老師說的是真的還是useful.The的東部和西部教育教師地位對學生采取的方式產生重大影響責任為他們的學習。中國學生成為高度依賴于他們的老師給他們的“正確”的信息,可以方便地責怪老師,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在課堂上也說,“老師沒有教我就夠了。”美國學生往往更獨立的學習者,教師鼓勵他們做自己,形成研究組的研究,并尋求外部來源的答案。這使美國學生在收集資料更大的靈活性,并鼓勵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這方面的責任并不僅僅意味著死記硬背的“正確”的答案通過考試,它指的是所有權,使學習有意義的意義。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3
關鍵詞:高三 作文教學 原點思考 宏觀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同事高考閱卷歸來,帶回閱卷現場信息和滿分高分作文,教研組組織交流研討,滿耳便是這樣的言語。是啊,高三作文教學的困惑本來就不少,而今耳聞閱卷現場、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靜想來,有兩大問題始終制約從小學到高中的作文教學:一是寫作序列,有關“寫什么”“怎樣寫”等問題的;二是評分規則,有關“寫得怎么樣”等問題的。這兩大問題,在高三作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針對前一問題,就“如何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問題做一闡述,后一問題將另文表達。
沒有一個學生天生就會寫作文的。于是乎,對教師來說,“教”學生作文總是少不得的。當然,“教作文”的途徑有千條百條。單就高三作文教學的安排來說,據我們研究,就有隨意型(訓練不作規劃)、分塊型(或按傳統的塊,或按作文題型,或按基礎與發展等級訓練)、高深型(設計諸如“掌握基本技法”專題的訓練)、見風型(通過猜題押題來訓練)、話題型(設計諸如“誠信”“自我”等話題的訓練)等不同安排。
這些安排,代表著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學思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然而,在學界倡導和實踐“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語境下,這些安排的視角都嫌偏窄,且均從單純的“應試”出發,遠離寫作本真的“家”,忽視學情的分析和判斷。
那么到底該怎樣安排復習比較好呢?也許我們需要專家那樣的思維!即要立足于培養一個高中畢業生應具有的寫作素養,從寫作基本功的查漏補缺出發,盡最大可能做系統的、整體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這樣五個原點視角。
一.從《課程標準》看,倡導“真寫作”是高三作文教學的原則底線
高考作文題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課程標準》《高考說明》。《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也是評價的準則;《考試說明》則是《課程標準》下有關評價的指導性文本。《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之“表達與交流”總有9條,其中前6條是關于寫作的,轉換到《考試說明》,就是“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要求。
倡導“真寫作”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課程標準》中的“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課程標準》第1條),就是對寫作本真問題的表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豐富思想和情感體驗,是“真寫作”的應有之義。忽視這一條,我們是否就該說這樣的寫作是“偽寫作”。《萌芽》主編趙長天大聲呼吁“學生作文應正本清源”,就是針對當前作文教學的“偽寫作”而發的。
“真寫作”是生活的表達,“真寫作”需要“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課程標準》第2條)。高三作文教學,就應該“讓學生理會寫作的本原意義,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學會自由地表達、真實地表達、個性化地表達、創造性地表達”(趙長天語)。當然,由于兩個文本的綱領性質,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們不可能據此做出訓練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為教師自己應明白,并通過滲透讓學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達,拒絕假大空、八股文,這是高三作文教學應該堅持的。
二.把握命題趨勢,為選擇訓練題型、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高三作文教學,其終點是現實的,那就是高考。作為高三語文教師,追問命題趨勢,無可非議。把握命題趨勢,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而相應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題形式的把握,可為我們選擇訓練題型作參考
這是最為直觀的趨勢把握。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30多年來,高考作文題的題型依次出現四種類型:命題作文(含新命題作文,即材料+命題)、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題意作文(或稱新材料作文)。各種題型各有長短,猜對明年考什么題型,并沒有什么大的價值。因此,圍繞題型的訓練,不可能作為主體。
但把握命題形式不是沒有意義的,其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我們選擇訓練題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題型,我們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題型是命題作文、題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蘇卷以“憂與愛”為題的新命題作文外,其他均為題意作文。為此,高三作文教學,就不該選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來訓練,但也不能依據2012年對“命題作文”的冷遇,就放棄命題作文的訓練。注意,新命題作文、題意作文均出現“材料”,需要加強材料閱讀與審題立意的訓練。
2.命題內容的把握,可為我們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卷,對于命題內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語文教師,需要研究本地選用試卷的作文命題內容趨勢。從全國整體看,其趨勢有:(1)命題始終體現著時代性、社會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來越貼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3)內涵具有豐富性和拓展性,重視探究和自主創新能力,材料的閱讀和審題難度在加大。
有鑒于此,復習訓練中,要重視觀察周圍人和事,關注人類和世界,思考社會和人生。盡管學生年齡輕,其生活閱歷有限,多數學生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其生活積累不豐厚,但十七八的成長經歷,不能說沒有感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寫作的訓練,提要鉤沉。
從考場作文看,這正是近年來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所說:“一些考生對社會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會在生活中發現美。他們也能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但一看就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為此,可將積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訓練結合起來,讓高三寫作擁有快樂的尋找、哲理的回顧和暢意的表達。
三.明確文體類別,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據近年來高考閱卷反饋看,“四不像”作文泛濫。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體特征并不鮮明,且高分作文均為空泛的議論、抒情秀,怪不得師生齊聲感嘆“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此足為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導向、高三作文教學的“高危漏洞”。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我們認為,這與高考“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有關,這一導向的“誤讀”,使中學六年忽視基礎文體的訓練。另一方面,也與《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對文體的表述過于籠統而又缺乏必要的專家解讀有關。
1.《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文體表述的缺失
“文體”一詞,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文章的體裁”,按此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文體”還可以是“文學的體裁”的簡稱,按我國的傳統劃分,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從文體學這一角度看,《課程標準》的表述并不明確。在“課程目標”部分,“閱讀與鑒賞”要求“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表達與交流”要求“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都是大類的文體概念,不足以指導寫作教學,不利于作文復習的安排。
《考試說明》作文基礎等級要求之二為“符合文體要求”。那么可寫哪些文體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總要求為“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文體表述還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試說明》則表述為“能寫實用類(包括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2011、2012年表述為“能寫實用類、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與《課程標準》一致,而帶給師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選文體的辨定
進一步分析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一般認為,實用類文體包括傳記、新聞、通訊(含特寫、報告文學等)、科普文章及應用文(如啟事、合同、廣告、診斷報告、說明書)等,論述類文體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文學類文體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將三大類文體拆分,文體種類是明確了,但這樣的分類頗不利于寫作復習訓練,要解決作文“四不像”必將徒勞。為此,結合學生閱讀和寫作實際,我們將高考作文可供選擇的文體分為:記敘文(寫人敘事)、抒情文(寫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說明文、議論文。其中“說明文”的命題、寫作難度都較大,一般多不選用。
為此,在考場只要熟悉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這四種文體就可以,這與《考試說明》不矛盾,足以應對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樣寫“議論文或記敘文”的要求。
3.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魯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在《不應該那么寫》中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這種方法,魯迅先生稱之為“實物教授法”。
要讓學生的作文寫出“文體特征鮮明”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提供足為“文體特征鮮明”的樣例。我們不主張以考場高分作文作為樣例,更不主張采用書市上“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馬純上,因屢試不第,以給書坊選取八股文為職業)“高考滿分作文秘訣”中的“范文”,正所謂“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能夠作為學生作文樣例的,最佳的還是教材內外的名家作品,個中之理無需贅述。在閱讀復習、教材重溫時,教師做些點撥,引導學生寫作中借鑒之。在基礎文體訓練時,可以印發(并可點評)典型的樣例給學生學習、揣摩,如:
記敘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張紙》。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歸有光《項脊軒志》。
哲理文:(1)勞倫斯《鳥啼》;(2)曹文軒《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妝》。
議論文:(1)《談骨氣》;(2)魯迅《拿來主義》;(3)蘇洵《六國論》。
如此明白高考可選的文體,通過針對性訓練,補好文體這一“短板”。
四.引入評分規則,建立操作流程,強調讀者意識
榮維東博士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寫作教學的三種范式:(1)基于寫作就是“寫文章”的“結果—文本”取向寫作教學;(2)基于寫作就是“認知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作者”取向寫作教學;(3)基于寫作就是“自我表達和社會交流”的“交流—讀者”取向寫作教學。他由此認為,應構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寫作課程。高三作文教學,確乎需要三種范式的介入。
1.關注寫作的結果(文本),引入評分規則
這就是依據好作文的標準,評判某次習作的優劣。但是,傳統采用教師評改法,在教學任務緊張、班額較大的今天,細批細改實不簡單,更何況,學生對細批細改也并不領情。根據《課程標準》“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的要求,我們采用自改、互改和師批結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實現自改、互改和師批在同一套話語體系(標準)下對話呢?我們引入表現性評價的方法,為四種基本文體制訂評分量表,如記敘文可從“故事”(10分)、“敘述”(15分)、“情感”(15分)、“語言”(10分)和“常規”(10分)等五項分等評價,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具體操作可參考筆者發表于2012年第4期《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分規則:運用于寫作教學的全程》。
2.關注寫作的過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時,學生能用于寫作的時間一般為60-7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為學生(至少是大部分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可行的操作流程。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審題、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訓練,可以采用集中訓練(1-2次)與分散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分散訓練可與基礎文體訓練結合進行。
3.關注寫作的語境,強調讀者意識
第三種范式是“交流一讀者”范式,即基于與讀者交流的寫作,它由四個要素構成,即話題、目的、讀者、角色。這四個要素構成的語境決定著文章的中心、內容、選材、詳略、文體和語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紀曾介紹日本文章學家五十嵐力氏的“六W說”。所謂六W者,就是寫作當思考六個問題:(1)為什么做這文(why)?(2)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誰在作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這文(where)?(5)在什么時候作這文(when)?(6)怎樣作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學,如能擺脫功利,如《課程標準》所說的“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也許可以引入這種范式,至少一點,就是強調作文的讀者意識。“交流—讀者”取向的寫作教學法正好彌補了學生的這一思維缺陷。
五.切入寫作學情,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訓練支持
現在的學生寫作學情如何,這是我們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必須思考、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何收集學情,并依據學情尋找對策呢?以我們的實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來自考場作文的閱卷反饋;二是教師日常觀察(包括問題征詢、月考閱卷等);三是個性化診斷(面批作文、問卷調查)。這里重點說說后兩條途徑。
1.師生日常訓練所遭遇的問題
從對我校重點中學的學生訪談得到的信息看,學生覺得作文之難,難在五個“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離題,總不能深入把握題意,提煉作文的主題;(2)不知道寫什么,每看到作文題,大腦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體裁,一寫就被指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5))不知道往哪兒用勁,以提高高三寫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層是表達能力的欠缺,深層則是思想、情感的貧乏。這與當今淺閱讀(即使是教材中理當精讀的文章也偏向淺閱讀)有關,也與學生缺乏“閑心”觀察和思考生活有關,與中學階段寫作訓練量不足(《高中課程標準》要求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有關。
對此,高三復習階段,我們認為:(1)用好教材,會考復習不要放棄教材重溫,重溫時要引導學生從思想、情感、素材、語言等方面的積累;(2)用好閱讀訓練的材料,現代文(實用類、論述類、文學類)閱讀訓練時,不要只是做訓練題,要善于點撥可資借鑒的寫作內容;(3)組織學生每周寫一點隨筆,鼓勵學生記錄高三的生活也為了“拳不離手”;(4)教師要精心策劃每一次寫作訓練,要力求有收獲,那種重復、低效的訓練要少做。
2.學生個體寫作情況的調查
就寫作來說,人各有短長。朱自清曾這樣分析自己:“我覺得小說非常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學不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學生更是如此,這就是高考作文命題提供允許學生“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的原因所在。有選擇的自由,相伴的是選擇的艱難。高三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長與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兒用勁”,對這部分學生做個體診斷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規方式外,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通過一系列問題,調查三個方面:(1)擅寫什么(話題與素材);(2)擅怎么寫(表達方式與文體);(3)如何寫出個性(發展等級的追求)。連用五年,頗受好評,篇幅所限,這里不作贅述。
六.基于原點思考的宏觀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闡述了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等五個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決之策。現在,需要統整這些對策,為整個高三作文教學作出可行的宏觀安排。我們將整個宏觀安排切分為6個模塊:基礎認知模塊、寫作積累模塊、文體訓練模塊、寫作流程模塊、個性寫作模塊、限時訓練模塊。
1.基礎認知模塊。做任何事情,大處著眼,都可以從“現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個方面發問,高三作文教學,教師、學生都需要明白“現在在哪里”的問題。這個模塊,從學生角度來說,需要:(1)了解《課程標準》《高考說明》有關寫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趨勢;(2)了解寫作復習最核心的知識背景(題型、文體、題材);(3)填寫《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的調查問卷;(4)確立自己寫作訓練的目標和行動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題趨勢,題型、文體、題材等基礎知識),二是知己(素材優勢,擅長文體,發展追求)。可以安排1-2課時的時間,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知己知彼”。當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診斷和一點點的改進。
2.寫作積累模塊。寫作積累不僅僅是“素材積累”。要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問題,遠不僅是“素材”問題,諸多復習用書所附的寫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豐富”背后的“蒼白”。因此,我們認為,寫作的積累當包括:
(1)積累內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積累;素材的積累;語言的積累。
(2)積累途徑:必修和選修課本;閱讀訓練;你的生活;你的課外閱讀。
(3)積累方法:摘錄和記錄,定期整理,適時重溫,寫作訓練時快速調用。
積累是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沒有時間為積累而積累。積累除了記錄自己當下的生活(包括社會上發生的事)之外,都可與閱讀訓練、課外閱讀等相伴而行。
3.文體訓練模塊。前文已述,需要訓練的文體類型主要就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而且提供他們經典例文學習揣摩。學生學習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應該讓學生知道某種文體怎樣算好的,自己處在哪個層面。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再引入自評互評機制,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4.寫作流程模塊。可分建立審題、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點的環節,如審題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集中或分散進行。更多則通過基礎文體訓練、月考作文、自選題作文等多種方式進行,以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5.個性寫作模塊。在四種基礎文體訓練的基礎上,從“寫什么”“用什么文體寫”兩方面,培育自己的寫作個性,做到既能寫四種基本文體,又能在某一種文體上別有擅場。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輪復習中,結合流程訓練進行。
6.限時訓練模塊。進入高三后,階段考、模擬考明顯增多,語文試卷一般都有作文,這是我們很好的實踐演習,理應借此訓練正確的作文程序和較快的行文速度。建議實踐考場60分鐘安排法:第一步,審題,約5分鐘;第二步,立意選材,列出寫作提綱,約10分鐘;第三步,揮筆成文,40分鐘左右(20字/分鐘);第四步,檢查,約5分鐘。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4
關鍵詞:語文 合作 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心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行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已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尋求合作學習的途徑,努力為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不但使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而且能改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培養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
一、小組合作學習應避免流于形式
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紛繁多樣,提倡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廣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教師為了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一有問題,不管適合與否,難易程度如何,都要學生討論,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且沒有起到合作學習應有的效果,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曾經聽過一節語文課,課已上了大半,教師和學生都有些疲勞。為振奮一下精神,同時也再一次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出示了一個問題(哪怕這個問題很簡單,沒有討論的價值)“下面請學習小組討論”學生自覺分成4~6人一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看場面,蔚為壯觀:聽聲音,煞是熱鬧。有的小組分工尚未完成,教師已擊掌示意他們停止;有的學生嘻嘻哈哈,沒有研究問題,教師卻還蒙在鼓里……
課堂是一個互動的人際場合,有師生間的互動,也有學生之間的交流。傳統教學中,學生是單純的旁聽者,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把學生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為他們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在具體操作時卻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注意:討論的問題有價值嗎?時間充分嗎?是否每個人都參與了討論?他們的合作有成效嗎?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代表性
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基礎,以能挑戰學生的智慧、有效引導學生的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為目的。
1.合作學習內容應該是教學的重點、難點
學生們都喜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它生動、活潑,有助于加深印象。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合作討論,學生能夠形成對問題深刻、全面的認識,又能感受合作交流、聽取各種觀點的重要性,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學會與人共處。
2.要提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問題
簡單的認知任務,可以學,因為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而復雜的、具有挑戰性的、有爭議的問題,就有了討論的必要,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同研究問題。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可以提出這樣幾個研討型的題目:劉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劉蘭芝起初為何沒有答應嫁給太守兒子?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結果學生答案很多,課堂氣氛很活躍,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同時,對于提問也要講究技巧。有時唯一的答案有多種提問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打開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對于較難一點的問題,教師也不要為提問而提問,方式單一。可以給出學生答題的技巧,做出指導,循循善誘,降低問題的難度,不至于令學生摸不著邊際,干脆放棄思考,把問題留給老師,這樣老師就容易處于一種被動的境地,課堂的氣氛當然活躍不起來了。除此之外,對學生的思維如何打開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造情景,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重在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不可事事包辦,有些是代替不來的。有些課文可以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
3.要提出能夠拓展思維的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當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充分交流,合作協商,共同探討,不斷聆聽別人的觀點,發現別人的長處,開闊視野,拓展發散思維能力。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兩篇謀臣策士婉言進諫的文章,有學生提出:如果鄒忌、觸龍采取直言不諱的進諫方式結果又當如何?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歷史上不乏忠臣進諫的事例,請列舉幾例,指出他們的進諫方式、進諫結果,并與鄒忌、觸龍進行比較,從中得出富有啟迪性的結論。
三、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而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集體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積極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解放,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教師更應自覺更新觀念,大膽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享受快樂;在合作學習中活躍思維;在探究學習中增強自信。
2.小組合作學習程序要清晰,時間要充分
小組合作學習中,尤其是討論交流中,有時往往是亂哄哄的一片,看似討論激烈其實沒有實效性,導致討論以后沒有得到最佳效果,這樣也就失去了小組合作的意義。因此,在小組合作、討論之前,先讓學生充分地獨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己見,進行充分的交流,而后再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從而確定本組的最佳方案,最后進行全班的交流,得出最后的結果。
小組合作討論要有既定的目標,清晰的程序,同時要有充分的時間。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前,要對小組學習的時間做一個大致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數。小組合作時,教師要參與到每個小組的學習與討論之中,隨時把握各組的學習情況,靈活地運用教學機制,調整學習時間。讓學生真正把握知識,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融入競爭機制,合作討論問題要有結果、有評價
有競爭才有提高,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融入競爭機制,對合作學習的效果能起到糾正、優化、提高的作用,使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同時是學生語言訓練的好方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允許不同見解的同學發表意見,才能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的討論。
教師的評價要公正、公平、合理,一方面是小組之間的評價,要充分考慮到小組成員參與度與協作情況,創新與是否遵規守紀,等等。這些評價的方位要全面,因而評價的重點也要側重于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民主評價,通過這兩種評價發現自我優缺點,組與組之間的優缺點,從中學到某些長處,從而促進小組成員合作積極性和良好的競爭氛圍。
參考文獻
[1]沈壽鴻.語文課,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合合作學習.教學與管理雜志社出版,2005
年版.
[2]闞興禮.語文學習方法的繼承與創新.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5
Happiness Comes from Good Attitude and Ha
Life is a mirror. If we smile to her, she would also return the happiness to us. But if we cry, she would be disappointed. Therefore, we should be positive toward life, so as to get happiness.
Actually, happiness is everywhere if we keep a good attitude. As we keep a good mood, our world will be a sunny land, which is resounded with soft music. However, if we are pessimists, we'll find our world is full of darkness.
While on the other side, happiness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Because there's no paradise at all, but we can make a paradise if we're hard-working and intelligent. So we should work like we don't need money, smile like we've never been hurt, and perform ourselves like no one can see us.
【參考譯文】
快樂來自樂觀和奮斗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如果我們對她微笑,她也會回報我們幸福。但如果我們哭泣,她會很失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從而得到幸福。
關于高考的作文范文6
關鍵詞:高校;新聞宣傳;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049-02
新聞宣傳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校刊、廣播、網絡等,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以及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如何整合高校各種媒體資源,努力為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創造積極條件,這已經成為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新聞宣傳工作在高校教育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主要指的是以高校廣大師生員工為主要服務對象,及時傳播高校教育政策、學校事業發展以及師生活動等信息。新聞宣傳工作在高校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新聞宣傳工作是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在高校日常工作生活中,借助于校園網絡、校報、學校廣播等媒體,廣大師生可以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到學校事業發展、校園活動開展以及教學科研等情況。同時,高校師生員工也可以借助校園媒體對學校相關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以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構建起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管理部門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
2.新聞宣傳工作是開展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校報、校刊、廣播電視以及學校出版社的建設工作。可見,新聞宣傳工作已經成為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通過合理選擇新聞報道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會到新聞報道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教育。
3.新聞宣傳工作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發展事業的重要內容。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新聞媒體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新聞宣傳工作不僅要對學校事業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典型人物及現象進行深度報道,而且也要對學校工作生活存在的不良現象及言論等進行批評,推動校園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二、當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新聞媒體對校園生活關注不足。按照傳播學接近性理論,受眾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總是會對那些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產生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因此,高校新聞媒體以及新聞工作者應當多報道與廣大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更加密切的事情。但是,當前的高校新聞媒體集中報道的主要是學校會議、領導活動以及學校建設情況,而對普通教職員工的活動以及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則報道較少。
2.高校新聞宣傳存在程式化問題。在高校日常生活中,新聞媒體宣傳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在于高校日常工作、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等具有周期性特點,在開展新聞宣傳工作時,一些新聞采編人員往往沿用傳統的寫作模式進行新聞寫作和播報,這就造成高校新聞宣傳程式化問題日益明顯,讓廣大師生失去閱讀的“新鮮感”,很難引起他們閱讀或者關注的興趣。
3.高校新聞宣傳缺乏策劃意識。通過開展新聞策劃,對新聞報道及宣傳活動進行細致謀劃,可以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能夠發揮引導輿論、傳達信息、宣傳先進以及鼓舞人心的作用。然而,在當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宣傳工作人員對新聞策劃不夠重視,沒有明確的宣傳思路,新聞宣傳工作極為隨意,沒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不能給廣大師生員工留下全面、準確、深刻的印象,更不能通過深入的系列報道使廣大讀者、聽眾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三、加強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思路
1.高度重視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輿論引導作用。高校新聞宣傳媒介包括校報、校園廣播、學校電視臺以及學校新聞網絡等。學校應當高度重視校園新聞宣傳工作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加大校園媒體建設的投入,鞏固并強化高校宣傳陣地建設。一方面,高校校報要整合各種新聞資源,加強深度報道。要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報道或者討論。在宣傳工作中,要把理論知識與學校發展實際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建設,把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與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快捷、便利、開放等優勢,以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來教育和影響學生。
2.提高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針對性。新聞宣傳工作要貼近實際,增強新聞宣傳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提高新聞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首先,要圍繞學校中心工作開展新聞工作,全面反映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教學活動、學科建設以后勤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績,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工作熱情與學習積極性,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其次,要關注社會熱點,關心師生員工的切身利益。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要關心師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要結合廣大師生群眾身邊的真實事例,全面反映師生員工的親身感受,使宣傳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最后,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要加強專題策劃,深入挖掘宣傳對象的社會意義,擴大新聞工作的社會影響,對于師生關注的校園熱點話題,高校新聞媒體可以通過開設專版、專欄等方式,集中開展采訪報道、深入討論,努力營造出師生員工共同參與宣傳工作的良好氛圍。
3.加強高校宣傳隊伍建設。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離不開人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加強新聞宣傳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要加強高校新聞宣傳部門領導班子建設,要挑選出思想政治堅定、熟悉新聞宣傳工作、富有創新意識的優秀干部充實到新聞宣傳部門,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重大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視提高高校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加強高校新聞工作者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時,也要注重業務知識培訓工作,不斷增強高校新聞宣傳者的業務本領。同時,也要結合高校宣傳工作實際,認真做好學生宣傳骨干以及兼職宣傳員的培訓工作。要通過組織新聞寫作培訓班等方式,邀請相關專家或新聞單位的記者、編輯等來校講學,提高廣大學生宣傳骨干及兼職宣傳員的業務水平。
新聞宣傳工作作為高校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整合高校各種媒體資源,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積極發揮新聞宣傳工作的輿論引導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積極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胡明.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創新思維與創新途徑探索[J].新聞界,2005,(5).
[2]胡勇華.高校新聞媒體面臨的發展困境與對策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