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針灸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針灸學范文1
摘 要 唐?孫思邈在所著《千金方》與《千金翼方》二書中有很多有關針灸方面的論述。首先孫氏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考訂并繪制彩色的穴位圖,對針灸教學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書中輯錄針灸處方千余條,為后世針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紹了取穴指寸法,為臨床取穴帶來極大的方便;強調針刺、艾灸、湯藥三者并重,根據病情的需要,取舍應用,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以提高療效;重視脈診,認為針灸須先診脈,而后下針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根據病情靈活應用;重視經外奇穴,倡"阿是之法",為針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主題詞 孫思邈 針灸學/歷史 《千金方》 唐?孫思邈,京兆華原(陜西耀縣)人,自幼篤學,博覽群書,通百家言,兼好釋典,又通陰陽,推及醫藥,學識淵博。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各30卷。在匯總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充實了不少新內容,對后世醫學的發展影響至為深遠。
二書對針灸多所論述,《千金方》卷29、30,《千金翼方》卷26、27、28,均專論針灸,還有不少則散見于其它各卷中,對針灸學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1 防病早治 孫氏繼承《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提倡用艾灸預防傳染病。曰:"凡入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膿灸三兩處可提高人體抵抗力,以預防瘴癘溫瘧。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時治療,曰:"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并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差,惟速治之"。還諄諄告誡:"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2 針灸人圖針灸是通過腧穴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而治病的。要達到這一目的,準確地取穴,是治療的關鍵。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臟腑,臟腑之脈,并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備預之要",庶可"依圖知穴,按經識分",然而,"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乃以甄權等新撰為藍本,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按位分經繪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經圖》。曰:"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側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三百四十九個,單穴四十八名,雙穴三百一名"。此圖雖失,但三圖詳細內容載在《千金方》卷29中。對針灸教學和發展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 輯錄針灸處方 孫氏在其著作中除了唐代醫家和他的醫療經驗外,還收錄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代醫籍內容,其中如郭玉、張文仲、范汪等各家之說,多賴此書得以部分保存和流傳。僅《千金方》中載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病癥下附方五千余首,此外尚收載針灸處方一千余條,其收集之多,范圍之廣為他書所不及,有單方、有復方。曰:"卒噦,爪眉頭,亦可針,此主實噦"。眉頭即攢竹穴,治呃逆,現今還在臨床應用。"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這十三穴即"十三鬼穴"。古人認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因此稱治療精神疾患的腧穴為鬼穴。處方治癥明確,組成合理,為后世針灸家所推崇。
4 取穴指寸法腧穴是針灸施術之處,準確地取穴是針灸治病的關鍵,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孫氏曰:"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里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準而析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于是提出:"指寸法",如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中指為三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食、中、無名、小指并攏橫量為一夫。此法可用于任何場合、任何人,"以意消息、巧拙在人",給臨床取穴帶來極大的方便。
5 針灸藥并重孫氏強調針刺、艾灸、湯藥三者并重,認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于湯藥矣。"因此,孫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許多病癥的治療采取針灸藥兼施的。有些病以針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藥治,有些病則針灸藥同時施用。曰"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又曰:"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之三壯,無不愈也,神良。"孫氏就是這樣根據各種療法的特長,按照病情的需要,進行取舍應用,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以提高療效。
6 診脈刺灸孫氏重視診脈刺灸,認為:"凡欲針灸,必先看脈",強調脈診對針灸的指導作用,曰"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在他的著作中就記載了許多根據脈診癥狀而施治的內容。曰:"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關上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姜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這種診脈指導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們重視。
7 灸須權變《千金要方?灸例》提出了艾炷的大小和灸之生熟問題,曰:"云刺入三分、灸三壯,茲乃舉其大綱","手足皮薄,炷小數少,腹背肉厚,炷大數多"。又曰:"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灸之生熟,亦宜樽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雖有定數,但仍根據病情機靈順變。
孫氏在書中記敘了許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藶子等10余種。更記敘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葦筒灸、青布繩灸等,大大豐富了灸法的內容,擴大灸法的應用范圍。尤其可貴的是,在記敘用艾炷灸療蛇毒的方法后,又補充了一個權宜的應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熱之"。為急救及時,倉促之際,無艾以"火頭"代之。這些療法,都有很大的學術價值。
8 重視奇穴經外奇穴是針灸腧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腧穴,雖在唐前文獻有所記述,但孫氏對此特別關注,他在所撰《千金》二書中第一次收載了近二百個經外奇穴的定位和應用。孫氏所收載的經外奇穴,一類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法的,如《千金方》中的當陽、寅門、頰里、濁浴;《千金翼方》中的膝目、泉門、氣端、虎口等120多個;另一類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無穴名的,如《千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紋三壯";"卒淋,灸外踝尖七壯";又曰:"小兒脫肛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等70余處,這些經外奇穴有些在現今還有其實用價值。
針灸學范文2
1循證醫學對針灸學的影響
1.1循證醫學的宗旨與目標循證醫學是在90年代初期逐漸萌芽并發展的一門新興基礎學科,目前在西方醫學教育體系當中廣為應用[1]。循證醫學強調臨床實踐過程,即對患者所采取的治療措施,必須建立在最佳的科學證據之上。醫師在決定臨床干預措施時,必須考慮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臨床資料、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結合,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2]。循證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區別在于,傳統醫學通常以個人經驗為主,對于臨床證據的收集與分析不夠系統全面。而循證醫學則更加強調臨床研究證據,相對而言,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治療方案更加審慎嚴密,更能體現醫生經驗、臨床研究進展和患者意愿的綜合價值。
1.2循證醫學與針灸學的關系針灸作為一種以針刺穴位為主要手段的外治療法,其基本技術是來源于人類從古至今長時間的實踐與總結。隨著人類對自身與自然的不斷認識以及歷代醫家對中醫理論的闡發與完善,針灸學逐漸依托經絡、腧穴等獨特學術內容而衍生為獨立學科。正因為以上原因,針灸學更加強調治療的個體化,特別是針刺手法等,更是難以用現代量化指標進行衡量。而且,針灸學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文獻,這些資料一方面為針灸臨床實踐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證據來源,同時又因其極其繁雜,而難以快速、有效地尋找到高質量的證據。循證醫學對于證據的獲得與評價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學體系,這個體系是中醫學數千年所不曾嘗試的。作為向世界展示中醫的窗口和排頭兵,針灸學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證醫學標準和理念的考問。將循證醫學與傳統針灸學有機結合,將是促進針灸學國際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證醫學對于促進針灸學發展具有積極意義1999年3月31日,中國循證醫學中心(中國Co-chrane中心)注冊成為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第十四個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國針灸界沒有落后于循證醫學發展的步伐。針灸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針灸學界逐漸認識到科學的研究設計方法對于驗證針灸療效、提高針灸學術水平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采用循證醫學研究手段進行針灸臨床研究,科研設計水平逐漸提高,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數量急劇增加,為針灸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更多證據。循證針灸學,作為一個新概念被有關學者正式提出[3]。同時,在世界范圍內“針灸熱”的背景下,也使國外的醫療界同行對針灸的療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針灸被更多的國外患者認識和接受。所以,循證醫學的興起對于針灸這門古老醫學重新被世人認識是很好的機遇,同時,其嚴格的評價體系不可避免地對以多年臨床實踐為基礎的針灸醫學形成挑戰。
2循證醫學時代針灸學面臨的問題
2.1針灸臨床研究文獻質量普遍偏低當運用循證醫學的標尺衡量針灸臨床研究的設計水平時,發現盡管經過了10余年的學習與應用,針灸臨床研究依然與國際公認的標準有很大距離。現行針對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標準,如CONSORT聲明和STRICTA標準,以這些標準評價針灸臨床試驗質量,會發現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隨機方法不正確或沒有真正意義上采用隨機(只是名義上聲稱采取了隨機分配,但具體隨機方法并無描述);分配隱藏方法缺乏描述;對照組設立隨意性強,缺乏科學依據;沒有組間基線資料的比較分析;樣本含量估算不準確;療效判定標準和療程不統一;沒有進行隨訪或沒有足夠的隨訪時間;統計方法不正確;失訪、退出病例沒有做恰當處理等等。這些容易使讀者對研究結果的真實性產生疑問,不利于臨床推廣應用[4]。
2.2針灸標準缺乏標準的制訂與實施,是現代社會體現行業技術水平的關鍵要素,是在某一領域掌握話語權的制勝法寶。眾所周知,個體化治療是針灸的一大特色,針對疾病,每個針灸醫生的理解和治療可能不盡相同。所以,針灸標準化,日益成為針灸學界面臨的另一課題。實際上,在針灸發展史中,一直有關于針灸標準的嘗試,如宋代著名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的鑄造,就是歷史上第1次官修針灸標準。建國后,針灸標準化得到一定發展,已經頒布了《腧穴名稱與部位》等12項國家標準,還有14項國家標準正在研制中。中國針灸學會建立了一系列標準化組織機構,編制了《針灸標準化發展綱要》和針灸標準體系。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標準化工作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對針灸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的針灸標準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我國針灸標準制定起步晚,專業人才隊伍匱乏,所以目前,針灸標準體系的建設尚不完善,標準數量相對較少,標準質量有待提升。與此同時,目前,韓國、日本及部分歐美國家也在積極制定針灸標準,針對針灸國際標準化的主導權存在激烈的競爭。標準是循證醫學的產物之一,也是循證醫學指導臨床的一種方式。由于標準的缺乏,導致臨床醫療行為缺乏規范性,療效可重復性差,這也是針灸研究難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2.3針灸療效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科學、客觀的臨床評價是任何一門臨床醫學學科發展的基礎。針灸自身的一些特點,決定其評價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針灸療法的效應不光與選擇哪些穴位相關,而且與針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體狀態等等密切相關。單一評價某些指標并不能反應針灸療效的全貌,可能導致針灸真實臨床療效不能被客觀、真實反映。例如,通過對現有已發表的Cochrane系統評價來看,以往普遍認為對某種疾病有效的針灸療法,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而無法得出確切結論。這已經對針灸發展形成了阻礙,因為循證醫學的產出如系統評價的結果等,將很大程度影響患者、醫生甚至國家醫療政策制定者對針灸的態度。針灸臨床評價要借鑒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要素,既運用大家公認的方法,又不失針灸自身特點,這是針灸研究者的一項艱巨任務。
3與時俱進,提高針灸學術地位
針灸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歡迎的一種有效、便捷、無污染的治療方法,在美國,調查顯示每年超過200萬人接受針灸治療,其應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證醫學已經成為全球主流醫學普遍接受的公認標準的背景下,古老的針灸學惟有與時俱進,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現代手段,證明自己的確實療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優異的衛生經濟學特性,才能實現發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養,提高針灸臨床人員和研究者素質循證醫學畢竟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很多針灸從業者對其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通過對某些病種的文獻質量評價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臨床研究設計能力還停留在采用自擬標準觀察有效率的水平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針灸學界開始應用現代臨床研究設計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本世紀初,部分針灸從業者開始掌握循證醫學研究方法,進行針灸系統評價工作。但是,與龐大的針灸從業者隊伍比較,這個群體可謂鳳毛麟角。究其原因,與專業知識傳播不利、教育培訓渠道不通暢、重視程度不夠有關。有必要增加院校相關課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同時,針灸學術期刊應該提高針灸學術論文準入要求,從研究設計方面加大編輯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獻得以采納。
3.2構建符合針灸特點的科研模式針灸因其復雜性干預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醫學的評價模式。在針灸特色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國際公認的臨床科研設計方法,進行療效驗證;另一方面不能拋棄針灸特色內容,如經絡辨證、補瀉手法、穴位配伍等,這些針灸關鍵技術必須在臨床研究當中加以詳細描述、記錄,采用中醫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評價。近年來,基于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漸漸成為針灸科研的主流,同時也成為了聯通古老針灸與循證醫學的橋梁。臨床科研一體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與臨實脫節的窘境[6]。依據基于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針灸研究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針灸辨證論治、復雜干預的優勢特色才能得以發揮。
3.3建立中國針灸標準體系20世紀80年代,在以我國針灸專家為主的團隊努力下,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推出了《經穴名稱標準》《針灸基本技術術語標準》和《頭皮針穴名標準》。同時,我國也相繼推出了《經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稱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國家標準。進一步,如何針對我國現階段針灸學科發展狀況建立健全針灸標準體系,是針灸標準化建設的具體任務之一[7]。除了穴名、經穴定位、針灸器具等標準外,作為針灸從業者,更加關心針灸操作標準的制訂。臨床針灸標準的制訂水平與循證針灸學的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只有當針灸臨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為標準的制訂提供依據,使我們的標準經得起國內、國外針灸從業者的實踐檢驗。通過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針灸治療面癱、帶狀皰疹等5項WHO西太區標準以及針灸治療肥胖、便秘等15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相繼。在欣喜的同時,也清楚地看到,因為針灸臨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國際最新證據評價體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證據,以致于難以拿出成系統、多層次的推薦方案。因此,有必要從自己做起,踏實做好每一項臨床研究,同時加強標準的跟蹤與更新。
3.4提高針灸在醫療系統的地位,鼓勵針灸從業者積極性盡管針灸在國內外廣受歡迎,但針灸專業在中國醫療體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針灸科在多數醫院,特別是綜合醫院屬于輔助科室,與重點專科無緣。針灸診療價格長期受行政干預,不受市場機制調節,其成本和價格不相匹配,長期處于極不合理的低價位,針灸診療的效益差,從業人員收入低,不受重視和尊敬,降低了其積極性,制約了學術研究和發展[8]。只有在經濟投入和產出方面給予針灸應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從業者有充分時間和精力從事臨床研究,提高學科整體水平。針灸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在中醫學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證醫學的興起,給針灸學與西方主流醫學平等對話提供了契機。雖然循證針灸學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循證醫學理念與方法在針灸學的應用必將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鈺琳,陸愛平.國外循證醫學教學研究進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9):16-17
[2]張鳴明,劉鳴,編譯.循證醫學的概念和起源[J].華西醫學,1998,13(3):265
[3]梁繁榮.循證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94
[4]蔣云峰,林麗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評價針灸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隨機對照試驗報告質量[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國針灸發展現狀[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4,3(1):37-39
[6]劉保延.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J].中醫雜志,2013,54(6):451-455
[7]中國針灸學會.中國針灸標準基本體系[J].中國針灸,2011,31(6):549-550
針灸學范文3
[主題詞]針灸學/發展趨勢;實驗針灸學;小刀針;全息針灸學
Three Breakthroughs in Modern Chinese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Wang Yongzhou (Gan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TCM, 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holographic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knifeneedle science are three new sciences having own style. They all have developed and set up on the basis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and maintained fresh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ies and have continuous developing potential, and mix together with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of modern sciences; they have formed own more mature ways and method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ree sciences and their sub-sciences construct main framework of modern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vide rich thinking and methods for study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moxbustion science.
[Key words]Acup Mox Science/devel-tend; Laboratory Acupuncture; Small Knife Needle; Holographic Acupuncture
自20世紀中葉以來,針灸界正悄悄興起一場現代化的革命,業內外人士運用現代醫學及科學的手段與方法,對針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全面的將傳統針灸學進行科學的闡釋并揭開其實質,今天看來也許離我們的預期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但這種努力不僅提高了針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針灸學的理論越來越清晰,實踐的精確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與現代科學相接軌,為我們研究針灸學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諸多的研究中,筆者認為在實驗針灸學、全息針灸學、針刀學這3個方面,已經初步總結形成了新的學科理論及相應的實踐,與中國針灸學傳統的理論實踐相比已經有實質性的突破。
1實驗針灸學
實驗針灸學是以現代科技手段及語言全面研究闡釋針灸作用機理和應用技術的新學科。20世紀50年代中外學者開始進行穴位結構功能與經絡實質的研究,從此拉開現代針灸的序幕。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針刺麻醉的開展,把針灸作用的現代機理研究推向一個歷史的高峰。在針刺鎮痛的作用機理研究中發現,針刺鎮痛是針刺激發穴位深部感受器所產生的神經沖動,經Ⅱ類、Ⅲ類神經纖維傳入中樞,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號的傳遞,另一方面上傳至腦,通過相應核團群――內源性鎮痛系統,對疼痛信號的傳遞或感覺起調制作用。針灸的免疫防衛作用研究表明,針灸是通過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這一環路的調節和控制而得以實現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調節機體內各種功能以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兩大信息傳遞系統,而免疫系統功能除受本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外,也接受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換而言之,針灸能產生相應的免疫功能及效應是以神經內分泌為基礎的。針灸對各系統的調節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內容,大量研究證據表明,針灸對機體各器官、系統功能有顯著的雙向性、良性調整作用,這是針灸治療機體各種疾病的作用基礎,研究這些調節作用的基本特點、發生條件、作用范圍和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對闡明針灸治病機制有重要意義,對提高針灸臨床療效也有積極作用,這方面的內容也最多,有些研究的水平已經達到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針灸作用原理同現代科技相結合,研制開發出形色各異的儀器設備,如脈沖電針儀、激光穴位照射治療儀、微波針灸儀、紅外線灸儀、穴位探測儀、手法參數測定儀、針灸電腦診療儀等,這是針灸工具走向現代化的象征。實驗針灸學的形成標志著針灸學術開始與現代科技相接軌,在進入高等院校后也正式宣告了針灸乃至中醫教育無實驗課程歷史的結束。
目前,實驗針灸學尚存在的問題是,提出的觀點及假說太多,能上升為理論的太少;理論和技術上,以模仿和移植現代科學模式為主流,而真正使傳統和現代、中醫和西醫相互有機融合滲透的內容不多;研究理論、手段方法及評價標準西醫色彩過濃,對傳統針灸可能有失公允;與針灸臨床實踐有些脫節,對針灸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的及能使針灸醫生真正感興趣的新理論太少。
2全息針灸學
全息生物學是研究全息生命現象的科學,這是一門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由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他借用了物理學激光照相的“全息”概念來描述生物界的整體與部分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關系,即生物組成部分的生物學特性與生物整體相似,相對獨立部分貯存著整體信息,是整體在局部的相對縮影。由此派生出“全息元”“全息胚”“生物全息律”“全息相關度”“穴位全息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學說、理論,并創立全息生物學這一新學科。全息生物學產生于我國絕非偶然,中醫學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已經論述了人體整體與局部之間、人體與外環境之間、臟腑與體表之間在生理、病理、診斷諸方面的全息相關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病也”,“肝開竅于目”,“脾其華在唇”。中醫的整體觀念中包含著全息的萌芽,當然這只是籠統自發的,而全息理論的提出則更加具體、有序、完善、系統,可以說是對中醫學理論的進一步充實發展,它強調人體中的某一部分(全息元)包含著整個人體的縮影,也就是整體的全部信息這一特殊功能,而不是強調局部(全息元)的具體形態及存在形式。它的研究思想明顯有別于以分析為主要手段的形態功能學研究方法,也就是目前在生物學、醫學研究中的主導方法。它認識到許多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和規律。
由于生物進化歷程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這些基本規律的制約,陸生環境的復雜化、多樣化,使動物乃至人體的頭部越來越發達,感官越來越集中,以提高機體適應外環境的能力,人體的頭部是包涵整體信息最為集中的部位,也是全息醫學乃至所有醫學研究的重點。頭面部也是微針系統研究取得成果最豐富的部位,如頭針、耳針、眼針、鼻針、面針、舌針、口針。同時也出現研究成果多樣化的局面,僅頭針就有方氏、 焦氏、顧氏、朱氏等數家;耳針也形成國內、國際不同的流派,研究深度已到了耳甲艇、耳甲腔、耳垂等次級全息元水平,穴位已經出現了套疊。頭針、耳針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步走向世界,頭穴、耳穴分別由WHO制定出國際標準化穴位圖。此外,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還有手針、足針、腹針、背針等方法。全息生物理論的意義在于它使以往分散無序的微針療法,有了理論根據和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借鑒微針學的豐富實踐及大量可重復案例,同時也進一步證明了人體具有全息特征這一基本生命屬性。
全息針灸療法畢竟屬于反射療法,旨在激發和提高人體自身的調節整合功能,當疾病的病理狀態超出人體自身調節的可能范圍時,療效就會受到限制,因此,對適應癥及療效評價一定要公正客觀,這將有利于學術的健康發展。微針全息系統是針灸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但現在的針灸學教材中占的份量并不重,歸納也不到位,有的列為特殊針法,有的則放在腧穴部分,我們認為應該獨立成章或編寫專門的《全息針灸學》,因為它的學術早已突破傳統的針灸學。在理論上,經絡學說對其指導意義遠不及生物全息學說,微針系統取穴也早已突破傳統腧穴學的365個穴位范疇,針法也比傳統的刺灸法簡單易行。而在國際上,微針療法的研究和應用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理論上的創新突破及臨床上的簡單實用,使微針療法近10來年蓬勃發展,相信這一切絕非偶然。
3針刀學
針刀是各種帶刃針的總稱,它起源于古代的“九針”。它是將中醫的針灸針與西醫的手術刀有機的融為一體,將傳統的穴位刺激上升為現代點式手術,從而使針灸的針刺術發生了質的變化。針刀學在理論基礎上也與針灸學有所不同,后者以經絡、腧穴、針法灸法為指導,前者以解剖、生物力學、病理、阿是穴理論、影像診斷學為理論根據。小針刀療法的實質是一種高選擇性的點式微創手術,它的術野比現行的微創外科手術要小的多,皮膚僅有針眼大的創傷,其機理也與一般外科的切除等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過直接松解切割無菌性炎癥所致的粘連、瘢痕,調整骨及附著軟組織(韌帶、肌腱、關節囊、滑膜)的應力 (拉應力、壓應力、切應力),迅速緩解病變組織對神經血管壓迫,改善周圍循環,清除炎性介質及致痛物質,使疼痛、酸困、麻木及活動障礙等癥狀很快得到改善。它的主要適應癥是各種軟組織急慢性損傷,但近年來針刀適應癥有向內科病及臨床其他科擴展的趨勢,特別是脊柱相關性疾病的針刀治療經驗和成果比較集中。但總體上,還缺乏較深入系統的機理研究。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高新技術手段對其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討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我們在近年的研究中,將超微內窺鏡技術與針刀療法有機結合,把現代高科技手段引入針刀臨床、研究、教學領域,拓展其學術空間,是對傳統針灸學的發展和創新,也是針灸學與現代高科技的主動融合,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廣泛,我們期待針刀療法能作為中醫高科技,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針刀雖然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其基礎研究的薄弱和理論體系的不完善,難以對其療效作出準確和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這將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在臨床治療的規范化方面也不夠嚴謹,使療效難以得到保證,安全上也存在隱患;在教育培訓方面也存在著周期過短、收費過高的問題,使許多學員不能很好的開展工作;學科的合理歸屬,在政策、法規上的銜接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4綜述
針灸學范文4
針灸是國際性研究熱點,近年學術數量不斷增加,且《Nature》《TheLancet》《NEnglJMed》等國際權威醫學雜志上均有刊登。指導學生通過用PUBMED、WebofScience、WebofKnowledge等數據庫檢索并閱讀相關文獻,一方面掌握所從事課題的研究背景、主要觀點和前沿發展動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使研究生明確醫學科研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可借鑒其他醫學專業,甚至其他學科如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實驗技術,引導啟發本學科研究方向的源頭創新。
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
完成實驗記錄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從開始時就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一課。做好實驗記錄并及時總結歸納實驗數據,對于保持清晰的實驗思路、抓住重要的實驗現象、得出創新性結果和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十分重要,也是以后追溯實驗數據的直接證據。因此,做好實驗記錄、規范實驗記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鼓勵行業學術交流
在科研過程中,鼓勵研究生與他人合作,創造一個積極、活躍而又和諧的科研氛圍。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往往都出自于一個團結合作、積極活躍的科研群體。科研除了埋頭苦干于實驗室外,積極參加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也非常重要。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交流,聆聽同行們的綜述性和研究進展性報告,這是獲得信息資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交流實驗設計和實驗技術最好的機會;另一方面,將自己的科研結果展示給同行,通過同行的反饋意見可以不斷修正和完善研究設計和內容。除了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內學術會議之外,課題組內部定期舉行討論會,可以督促研究生對所做的實驗研究做階段性的總結,并認真考慮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導師也可以全面掌握課題的進展。討論會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口頭表達、提出問題和答疑解惑能力,堅持用一定比例的英語交流,則有益于鍛煉研究生英語交流的能力。
小結
針灸學范文5
鄭卓人(1904~1984),浙江省浦江縣人。早年曾任承淡安創辦的中國針灸研究社副社長,并聘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香港針灸學會高級顧問。先生治學嚴謹,耋耄精勤,畢生致力于中醫文獻和臨床研究,通曉中醫諸科,擅長針灸。對《靈樞經》造詣尤深。其治病,以《靈樞》為旨,更能闡發百家,法簡而效捷。一生著有《靈樞經白話解》、《針灸歌賦選解》等書。筆者有幸跟師求學,獲益匪淺,為光大先師的學術思想,以助后學,現將部分學術經驗整理如下。
1 治病要調氣 氣至則效速
鄭老認為,針灸治病以氣為要,這是因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生命的動力,功能的表現。十二經脈,從肺經太陰到肝經厥陰的十二時辰氣血流注,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正是經脈之氣推動的結果。它溝通了五臟六腑、筋脈骨骼,使機體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保持著氣血陰陽的協調和平衡。因此,針灸治病的機理,就在于調節經脈之氣來達到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目的。故在臨床上先師十分重視經氣的調動,強調"用針之類,在于調氣"(《靈樞?刺節真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終始》)等理論。他認為:"正氣和經氣互為孿生,正氣存內,經氣自旺,邪無可干,人體才能百脈無病,臟腑平安,疾無它生。"認識到只有在激發經氣的條件下,才能"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瀉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衰,以經取之"、"苑陳則除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之目的。所以在針灸臨床上,鄭老根據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得氣"是經氣調動的標志,"得氣"如何乃是針灸取效的關鍵,亦是機體正氣盛衰和疾病預后吉兇的征兆。在臨床治療上,對針刺難以得氣,特別是效果不明顯的病人,又常輔以補益氣血之大劑,往往相得益彰,療效頗佳。
曾治一病人李×,女,60歲,中風失語,偏右癱瘓7月余。曾用針灸和中藥治療3月許,療效不顯。病人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診脈弦細,重取不應,舌淡胖有瘀點,苔薄少。鄭老取風府、曲池、陽陵泉針之,雖用手法催氣,但針下松浮,病人毫無反應。遂給予炙黃芪50 g、當歸10 g、黨參12 g、焦術10 g、烏藥10 g、桂枝6 g、桑枝20 g、地龍10 g,每天一劑,共5劑。另取關元、氣海、足三里直接灸之,每天一次,每次為60壯,重灸5天。第5天后配以體針,上肢取風池、肩、曲池、外關、神門;下肢取環跳、陽陵泉、昆侖,施以燒山火手法,隔天1次,留針20分鐘。第一次針之即有針感產生,且逐日增強,經2個療程治療,針刺20余次,即能簡單發音,偏癱改善,且能調理生活。先師認為,偏癱的發生乃正氣不足,絡中虛邪賊風,而致氣血不暢,肢體枯萎不用。本例病人,久病真元耗亡,氣血消盡,大經細絡,積虛彌月,榮衛皆空,徒存軀殼,治療以補氣養血,固本復元為先,所以取以關元、氣海、足三里直接灸,加用補養氣血之大劑,同時取配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清心開竅之穴。由于治療求本,多日沉疴起于一旦。
2 調氣重脾胃 扶正能祛邪
鄭老認為,脾胃之所以稱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于人體的生長發育靠"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配合微、布精氣,以滋養全身器官。人體一身之正氣全賴脾胃之氣為根本,"胃氣敗,則正氣絕"。所以理論上推崇東恒的脾胃學說,尤其贊同"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人以胃氣為本","脾胃一傷,五亂互作",以及"病從脾胃所生","養生當充元"的論點。他認為脾胃之氣是經脈之氣的根本;脾胃虛弱,氣血無源,經氣無生,百脈空虛,病邪即可乘虛而入。并根據"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論,提出了"胃氣不撒,則四肢不用"的觀點,認識到脾胃是人體生命之樞紐;猶如機器的供油泵,油干機自停。而惟脾胃之氣充足,元氣得以恢復,雖痼疾也易康復。據此觀點,在臨床上鄭老除對消化系統疾病外,對一些外感、精神、運動系疾病的治療上都十分注重脾胃之氣的調補。取穴常配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用藥上又常在辨證基礎上加萱草、陳皮、桔葉之類,以調脾胃之氣。
例如曾治一肩周炎病人,女,68歲,自訴右肩關節疼痛活動艱難2年余,雖用針灸和中西藥物治療未見效果,察形體消瘦,面色欠華,脈沉細緊,舌淡苔薄白。此屬氣血虧虛,脈絡失養,外寒之邪復入而無力祛除之候。取以足三里、陽陵泉淺刺提插補法,又加肩三針溫針灸,共針治12次,痛除活動自如。
又治一崩漏病人,經水淋瀝不盡15天余,色淡量多,伴畏寒,頭昏目眩,失眠納呆,診脈沉細如絲,舌淡胖,證屬脾氣不足,血失統攝之候,取以足三里、血海用淺刺補法,留針20分鐘,另隔姜灸氣海、歸來、隱白各6壯,共針5次而愈。
3 針下辨虛實 補瀉更有度
鄭老治病,更善于用針刺來探測辨別正氣的盛衰、病邪的輕重、病位之深淺和疾病虛實的轉歸。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提出了:"進針求得氣,氣至驗針感;得氣速遲要辨明,針下感覺更留意。"認為實證病人一般"得氣"較速,針感以脹、酸、痛為主,且感傳遠,針下沉緊,甚至緊澀。這是邪氣盛實,正氣旺盛,經氣調動,正邪交爭的必然反映。而虛證病人,一般得氣緩慢,針感以麻酸為主,感傳相對弱,雖"得氣"但針下相對松滑,更有正氣大損者有針刺豆腐之感。在針感強弱的反映過程中也有一定規律,一般而言,實證病人針感由強到弱,虛證病人針感由弱而強,順者為善,逆者為惡。鄭老還認為,經脈之氣除有虛實盛衰以外,又有重陰和重陽之分,重陽的人,對針的反應很敏感,陽中有陰的人既不敏感也不遲鈍,一般的說,針后反應能適時而至;陰多陽少的人,得氣較慢,出針后始有反應,或在針過數次后,才會產生反應。就針刺感應而言,如屬陽虛陰盛之人,針后施透天涼手法,則針下有寒涼透骨之感;陰虛陽盛之人,施燒山火手法,針下可有溫熱灼熱之感。根據這一點,鄭老常常用于臨床一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證的辨治,而且得心應手。
曾治一精神病人,男,14歲,由于精神刺激而致坐臥不安,睡倒即起,登高奔走約半小時,復而回家上床再睡。病已2月,求醫無效。鄭老應診,察面色潮紅,舌淡灰潤,脈沉細欲絕。取大椎穴,針1.2寸,施以透天涼手法后,遂問病人針下有否涼感?答曰:涼至骨也。針畢處方:淡附片20 g(先煎)、肉桂10 g、干姜10 g、南星8 g、炙甘草10 g,2劑后諸癥減,連服5劑而愈。
鄭老根據前人總結的理論,結合古代各種補瀉手法,華,補不足。認為補瀉手法,不管用何種方式,都以調動扶助經脈之氣、祛除邪氣為目的。所謂瀉即要設法使機體亢進的機能得以復原,使病邪外泄和祛除;所謂補就在于鼓動和扶助脈氣,使低下的功能有力祛除病邪。然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審察經氣的盛衰和順逆。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的:"逆(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所以他認為一切手法的補瀉以迎隨補瀉為基礎,瀉實逆其經氣,補虛順其經氣,如子午流注針法,母子補瀉手法等。都是由此而來。
3 小結
針灸學范文6
關鍵詞:協同教學法;針灸學;教學;設想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166-02
《針灸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一門非針灸專業重要必修課程,同時也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執業技能考試中占有比較大比例的一門學科,針灸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課程的目標是在大量掌握經絡腧穴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熟練運用針灸的各種操作方法,對適應針灸治療的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辯證施治。但是非針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只有一個學期的時間學習針灸學,且在實習階段也只有一個月的臨床實踐時間,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師們在《針灸學》教學研究中重點關注的課題。
以往廣大教學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如何改進教材、如何加強臨床實踐和如何改進教師的授課模式上,進而提出了諸如使用多媒體教學、分小班實訓教學、案例式、討論式、基于問題的學習等教學方法。當前研究多重點強調了“教”的一面,沿用的是傳統的“輸灌式”教育,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的一面,也就是學生的參與、學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這或許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協同是一個過程,通過它,幾個獨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產生的結果就會比各方面單獨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們作為一個集體一起工作,協作就成了他們的特點。協同教學是在“協同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因而將協同教學應用于《針灸學》課程的教學中,是否可以寓“教”與“學”一體。
故擬將單純傳統教學法與傳統教學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討論、講解、實踐、案例分析等結合的協同教學法應用到《針灸學》教學,比較兩類教學方法學生對針灸學的興趣、經絡腧穴的掌握度(定位、點示、歸經)、刺灸法的熟練度及臨床治療選穴的熟練度和靈活應用度,從而為《針灸學》的教學提供新的視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合適的途徑。
一、設想目標
通過觀察協同教學法在《針灸學》教學應用,為《針灸學》的教學提供新的視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合適的途徑。
二、設想觀察內容
1.觀察傳統教學方法與協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針灸學》興趣的影響。
2.觀察傳統教學方法與協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針灸學》經絡腧穴掌握度(定位、點示、歸經)的影響。
3.觀察傳統教學方法與協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針灸學》刺灸法的熟練度的影響。
4.觀察傳統教學方法與協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針灸學》臨床治療選穴的熟練度和靈活應用度的影響。
三、設想方案
1.分組。選取同批次中醫或中西醫結合五年制本科班級6個班級,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個班級,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2.考查方法。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法,主要以授課老師講授為主,刺灸法部分輔以實踐操作;觀察組進行協同教學法,根據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為主。①經絡腧穴總論部分,授課老師只講授原則性的東西,其他由學生分組討論、查閱文獻,擴展相關知識;②經絡腧穴各論部分,授課老師示范經絡腧穴各論講授的通用方法,并以肺經為例重點講授并加以點穴演示與指導,剩下的經絡腧穴由學生分成小組輪流講授,其他小組質疑與補充,授課老師給以指正和精確;③刺灸法部分,授課老師講授臨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領及重點注意事項,學生分成小組內部練習,組間糾錯和競賽;④臨床治療部分,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典型病例分析,老師只講授總論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則、治法和處方的配穴原則等原則性的東西,其他各論部分由學生分成小組輪流講授,其他小組質疑與補充,授課老師最終以病案分析于以論證學習效果。
授課時間為一學期,每個章節結束以后,均要進行不同形式的考核:①經絡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問答及擴張性問答;②經絡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點示、歸經隨機抽查行問答;③針灸學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競賽;④病案分析中的辯證論治的精確度、選穴的熟練度和靈活應用度的考核;⑤總理論考試;并對兩組的學生的成績與興趣(分為有興趣、無興趣、其他三等)進行比較,統計分析。
參考文獻:
[1]石學敏.針灸學[M].I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2]徐恒澤.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3]常小榮,趙釗,潘思安,等.論《針灸甲乙經》特定穴的學術價值[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7):1-4.
[4]李鑫輝,喻嶸,何宜榮,等.基于MOOC的《溫病學》教學改革實踐及其啟示――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10):70-72.
[5]劉密,潘思安,張國山,等.《針灸學》四特性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4,(9):84-86.
[6]馬睿杰,林咸明,方劍喬,等.PBL在《針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7]鄭勝英.協同教學在國際貨運課程中的實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1(5):132-134.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TIAN Hao-mei,TAN Jie,WANG Chao,LIU Jin-zhi,SHEN Jing,LIU Mi,SHI Jia,CHEN Chu-tao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