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飲食養生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飲食養生范文1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黃帝內經》稱:“冬三月,此謂閉藏……去寒就溫……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在古代社會中,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等合稱為“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日。在立冬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以示對大自然的尊重。民間還有立冬后要進補之說,民諺稱:“冬季進補,春季打虎;冬季不補,春季受苦。”
參芪雞湯 母雞1只,黨參30克,黃芪30克,生姜20克,大棗10枚,蔥蒜,醬油、醋、料酒、鹽、糖等調料適量。將母雞去內臟洗凈切為小塊,用開水略燙,去血腥味。將雞塊放入鍋中,加入中藥及調料用火燉2小時以上,吃肉喝湯。具有益氣健脾、補虛固表的功效,適合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易于感冒的中老年人食用。
糖醋帶魚 帶魚500克,姜2片,蔥1根切段,蒜茸1勺,糖及醋各4勺,水適量,生粉1勺,酒1勺。將帶魚沖洗干凈,抹干水分,切塊,用少許鹽、酒稍腌,撲上生粉。燒鍋下油,將帶魚放入油鍋內炸約10分鐘,至金黃色,達到外焦內軟時撈出,瀝干油分,裝盤;下油爆香蒜茸、姜片及蔥段,再倒入糖醋料煮開,趁熱將糖醋汁澆在魚身上。具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適合于體質虛弱者食用。
小雪的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小雪時節是因為“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也就是說,此時天氣逐漸寒冷,溫度下降,氣層中的溫度已降至0℃以下,天上的雨因寒冷的空氣而凝聚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之為小雪。小雪節氣以后,天氣陰冷晦暗,陽光照射相對較少,所以對人們的心情會有影響,特別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郁癥,被稱為季節性抑郁癥。所以在小雪以后要特別注意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增強體質。在飲食方面應有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調節心情的食物,如全麥面包、香蕉、雞肉、南瓜、牛奶、葡萄柚等。介紹兩款改善心情的食療方。
什錦面包 全麥面粉500克,葡萄干10克,南瓜籽10克,核桃仁10克,青梅20克,桃脯5克,蘋果脯5克,雞蛋50克,鮮酵母5克,鹽10克,白糖及水適量。將各種果料和鮮酵母切碎,放入30℃的溫水中拌勻,投進雞蛋、鹽,白糖攪拌均勻后加入面粉,再把果料撤進面內,攪拌均勻后餳發30分鐘。烤盤擦凈刷油,把發好的面團搓條,放在烤盤里,刷一層清水,放進保溫箱再餳1~1.5小時,待漲至二倍時,送入爐烤10分鐘(爐溫250℃~280℃)出爐,出爐時刷一層蛋清水即成。具有益氣開胃、調暢心情的功效,適用于情緒抑郁者。
水果沙拉香蕉200克,蘋果50克,梨50克,葡萄柚50克,色拉油沙司、鮮奶油、檸檬汁適量。將香蕉、蘋果、梨、橘子去皮及核,切成塊,放入盛器內拌勻,再將鮮奶油,檸檬汁倒入色拉油沙司內拌勻,澆在水果塊上即成。具有清心安神、改善心情的功效,適用于心境低落者。
大雪的飲食養生
大雪節氣以后,氣候越來越寒冷,雪后大風會使氣溫驟降,所以感冒、咳嗽、關節疼痛的人有所增加。大雪時節要多食用一些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蝦、海參、辣椒、花椒等,少食一些寒涼性質的食物,如黃瓜、苦瓜、西紅柿等。冬季吃黃瓜、西紅柿等寒涼性質的蔬菜,切忌生食,要炒制后食用,如肉片炒黃瓜、西紅柿炒雞蛋等,以減少其寒涼對人體的影響。介紹兩款溫熱性質的食療方:
黃豆燜羊肉 羊肉500克,黃豆200克,辣椒30克,花椒10克,大料(八角)10克,蔥、姜、蒜及調料各適量。將羊肉洗凈切塊,黃豆浸泡發開,與羊肉一起放入沙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及調料等,以小火燜熟至爛熟后食用。具有健脾益腎、祛寒強體的功效,適合于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在冬季食用。
參歸燒海參 黨參20克,當歸10克,水發海參300克,黃酒10克,蔥、姜、蒜及調料適量。將黨參、當歸水煎濃縮作高湯使用,海參洗凈,切成條塊,放入開水中略燙后撈出備用。炒鍋燒熱放油之后,入蔥、姜略炒,再放入海參炒至六七成熟,加入黨參、當歸的高湯和調料,用小火慢慢煨制,燒至湯汁濃稠時,加入濕淀粉勾芡,再加麻油少許即完成。具有益氣養血、補腎助陽的功效,適合于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陽痿遺精、虛弱勞怯、久病體虛者食用。
冬至的飲食養生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時候。故有“冬至一陽生”和“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冬至還是民間習俗“數九”的開始,自冬至這一天開始,每九天為一個“九”,一直數到第二年的春季“九九”結束。在古代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這時,患有高血壓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中醫理論認為“寒則凝滯”,也就是說寒冷的天氣會使血流速度緩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適當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有助于疾病的防治。
山楂丹參雞 童子雞1只,山楂50克,丹參20克,蔥、姜、蒜及調料適量。將童子雞去毛及內臟,洗凈切塊備用,山楂、丹參洗凈,與雞肉一起放入沙鍋中,加入調料用大火燒開后改為小火慢慢燉至爛熟后食用。具有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適合于體質虛弱并有血瘀癥狀的心腦血管疾病者食用。
芎歸燉豬心 川芎20克,當歸10克,豬心1只,蔥、姜、蒜及調料適量。將川芎、當歸洗凈備用;豬心洗凈切塊,放入開水中略焯后撈出備用。將川芎、當歸、豬心、蔥姜蒜及調料放入沙鍋中,用小火慢慢煨制1小時后食用。具有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適合于心慌氣短,失眠多夢的心血管疾病者食用。
小寒的飲食養生
小寒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節氣,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節氣內。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日常食物中屬于溫熱性的食物主要有辣椒、花椒、糯米、高梁米、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蔥、大棗、桂圓、木瓜、栗子、核
桃仁、羊肉、狗肉、雞肉、蝦、海參、酒等。
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燜羊肉的好時節。因為所用的主料羊肉屬于溫性食物,而調料中的花椒、辣椒等屬于熱性食物,食用不但具有補益作用,而且能夠增加熱能的產生和增強機體的御寒能力。下面介紹兩款適合于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凈,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等陽氣虛弱的人群。
胡桃仁餅 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御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于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大寒的飲食養生
大寒既是冬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由于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寒冷程度略遜于小寒。大寒是冬季向春季逐漸轉換的過程,飲食養生雖然仍以溫補為主,但也有所不同。首先,冬季飲食進補數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其次,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而做準備;另外,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生姜、大蔥、香菜(胡荽、芫荽)、大蒜、辣椒等。例如,當有人因外感風寒而致輕度感冒時常常會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療,有較好的療效。介紹兩種適合于大寒時節食用的飲食。
飲食養生范文2
秋季是從立秋至立冬三個月。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要。
秋季天高氣爽,空氣干燥,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少,天氣忽冷忽熱,變化急劇。因此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飲食上要盡可能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應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勝酸,故秋季要減辛以平肺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肺氣太過勝肝,使肝氣郁結。可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薺、菠蘿、香蕉、銀耳、乳品等柔潤食物;也可食用人參、沙參、麥冬、川貝、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等益氣滋陰、宣肺化痰的保健中藥制作的藥膳。
在秋季,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晶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滯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
由于從炎夏轉入涼秋,人常常覺得比較舒服,由于苦夏而致的身體消瘦也漸漸地恢復,胃口和精神的轉好,使秋季成了一個最佳的進補季節。 在進補中平補,這是根據秋季氣候涼爽,陰陽相對平衡而提出的一種進補法則。所謂平補,就是選用寒溫之性不明顯的平性滋補晶,都是平補之晶。另外,秋季陰陽雖相對平衡,但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燥所傷,進補時還應當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采取平補、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養陰潤肺的目的。
補肺潤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一方面,這樣可以直接補充人體的水分,以防止口唇開裂等氣候干燥對人所產生的直接傷害;另一方面,通過這些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防止因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邪影響,產生疾病。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既是補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養生抗衰的重要內容。總之,秋季進補要甘潤溫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要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度。食物進補取材方便,雖有四氣五味之分,但畢竟作用力相對較弱,食用時只要對癥選用,不僅效果較為明顯,一般也不會出現什么不適。
飲食養生范文3
立春、雨水立春、雨水節氣的飲食應以滋補陰氣、疏通氣機兼以升發陽氣的食物為主。常人宜食用味甘、性溫的食品。
主食宜選用玉米、糯米、大米,有條件者可早晚食用玫瑰粥。玫瑰粥需白玫瑰花5朵,糯米60 g,櫻桃10枚,白糖60 g,清水1 000 ml,文火煮粥,早晚食用。
蔬菜以白蘿卜、韭菜、香菜為宜,有條件者可食用蘿卜羊肉羹。白蘿卜,性溫,味辛、甘,入肺、胃經。生吃、熟吃均可。韭菜可與香菜作為輔菜交替食用。此外每周還可烹制蘿卜羊肉羹加強營養,蘿卜羊肉羹用白蘿卜 90 g,精羊肉60 g,分別切片入鍋,加水適量,加鹽少許,煮制成羹,趁熱服用。
果品首選松子、大棗。松子,俗稱“松子仁”,性溫,味甘入肺、肝、大腸經。本品含有豐富脂肪油,尤為適合防治年老體弱、病后、產后患者的便秘,長期服用能益肺止咳,補氣養血。大棗,性溫,味甘,入肺、胃經,既能補脾和胃,又可降血脂,與松子相配食用是初春的干果佳品。
立春、雨水節氣好發疾病人群的飲食養生宜忌
腦血管疾病人群的飲食:除按醫囑外,還應注意情志,特別是飲食的調節。飲食應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為原則,食用乳類、蛋白、瘦肉、魚類等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及綠葉蔬菜、水果等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以保證排便通暢、疏利通導。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濃茶、濃咖啡、白酒、辣椒等,以防止對腦血管的刺激加大、血壓升高。飲食上可以玉米粉粥或葛根粉粥予以防治。玉米粉粥需粳米100 g,玉米粉30 g,水500~800 ml,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煮至米開花后調入玉米粉,使粥成糊狀,稍煮片刻即可,一日三餐均可食用。
郁癥及心理疾患人群的飲食:飲食除常規服用外,慎用禁食大辛、大熱之品,宜服用紅棗羹、花香熟水予以防治。紅棗羹需紅棗30 g,蔥白7 g,同時放入鍋里慢煮成羹,此羹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解郁。花香熟水需茉莉花、玫瑰花各3 g,放置可密封500 ml之容器中,用滾開水將其浸在其中,滿后即刻密封,次日早晨去花取汁30~50 ml,再加10~20 ml滾開水混合均勻如茶常飲,可防治郁癥及心理疾患。
驚蟄、春分如果說立春、雨水是心情的春天,那么驚蟄、春分就是視覺上的春天,是春季中穿著最為自由的節氣。根據驚蜇、春分這兩個節氣的自然特點,建議這一時期飲食應以培補、升發陽氣為主。驚蟄、春分節氣常人宜食用味辛、性溫熱的食品。
主食宜選用粳米、糯米,有條件的可配用桂圓生姜湯。飯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可煮食、醬食,常以粳米混煮,不僅口味好,而且增加營養吸收效能,更宜于養生。桂圓生姜湯需干桂圓14枚,生姜3片,食鹽適量。先將桂圓洗凈,置入鍋中,加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姜、食鹽。煮30分鐘即成,也可加入大棗同煮。
蔬菜以洋蔥、黃花菜、芥菜為宜,有條件者可選用參歸鱔魚羹。參歸鱔魚羹需當歸10 g,黨參10 g,鱔魚500 g為主料。料酒、蔥、姜、蒜、食鹽、醬油為輔料各適量。將鱔魚去骨、內臟、頭、尾,切絲備用。當歸、黨參裝入紗布袋扎口,將鱔魚和藥袋同時放入鍋中,加入輔料,加入適量水,先用武火燒開,撈棄浮沫.再改文火煎煮1小時,棄藥袋,余供食用,食用前加入味精。
果品首選龍眼肉、蘋果及立春、雨水節氣時食用的果品。龍眼肉,俗稱“桂圓肉”,性溫,味甘入心、脾兩經,其含糖、鐵及維生素B2很高,可改善思慮過度導致的失眠或心悸。常與大棗相配,補益心脾兩臟,達到“益脾胃,保心血,潤五臟”的功效。
驚蟄、春分節氣好發疾病人群的飲食養生宜忌
哮喘多發于此期,飲食調養的方法較適宜于哮喘的輕度發作期或緩解期。飲食原則以停止食用過敏源食物,避免進食過飽,食物不宜太咸,忌煙、酒。慎用辛辣刺激食物,特別要禁食海腥油膩之物。在發作期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利于排尿。食物以充足碳水化合物保證熱能供應;以乳、蛋、豆制品保證蛋白質的給養。對于腎陽不足的虛性喘病病人可以海馬焙黃研末,每次沖3 g。或以當歸6 g,海馬3 g,水煎服;針對五臟氣血虛衰、中氣不足的虛喘病人可用鵪鶉1只,不去毛,焙燒研末,每次10 g,加紅糖水融化,再兌入黃酒50 g,一次服完。每日2次,予以調養。
清明、谷雨清明、谷雨是春季中最后兩個節氣,與前四個節氣相比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常人宜食用味辛、甘,性熱、溫的食物。
主食宜選用小麥、糯米、玉米相搭配,有條件者早晚佐以牛奶姜糖飲。牛奶姜糖飲,需鮮牛奶200 ml,生姜汁5 ml,加白糖適量,放碗內隔水燉服。
蔬菜以大眾鮮綠蔬菜為主。以茼蒿、生姜相搭配為佳,大眾鮮綠時蔬通常選用芹菜、菠菜、茄子等,有條件者可用當歸燉母雞。當歸燉母雞需當歸15 g,黨參15 g,母雞1只(約重1 500 g),蔥、生姜、料酒、食鹽各適量。將母雞去內臟洗凈,把當歸、黨參置于雞腹內,入砂鍋中,再加入蔥、姜、料酒、食鹽及適量清水,置于灶上,先武火煮沸,再改文火慢煎,直至爛熟即成,吃肉喝湯。本品具有滋陰、養氣補血功效,食之可緩解春季煩躁的心情及全身乏力易困的狀態。
果品以應季水果香蕉等為主,同時配食大棗。香蕉,又稱“蕉子、蕉果”,味甘,性寒,入脾、胃經。它可緩解對胃黏膜的刺激,預防胃潰瘍的發生,并對一些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有預防、保護的作用。適合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經常食用,但每次宜少量食用,多食會抑制胃腸功能。
飲食養生范文4
“以臟補臟”不能濫用
“以臟補臟”確實源于中醫,雞內金(雞胃的內皮)可以健胃消食、胃下垂吃豬肚有一定的療效、夜盲癥吃雞肝有一定的療效(肝開竅于目,吃肝補肝)等,但并不能依此類推。現在很流行的腎虛吃豬腰子、羊腰子,陽痿的吃牛鞭、狗鞭,最好鹿鞭、虎鞭等,則不一定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腎虛是肯定的,但卻不能吃太多的腰子,因為必須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加速腎功能的損害;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病人很多也表現為腎虛,也不能吃太多的腰子,因為動物內臟嘌呤含量很高,會加重高尿酸血癥,加重痛風。
以臟補臟可以偶爾使用,但絕不是養生的正途。真正的補益要靠自身,平時注意調節情志、規律作息、合理飲食、節制等,機體就會產生精氣。精氣的產生有賴于全身每個細胞的參與,最后匯集成大江大河。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不補之補”才是真補。
食物寒熱不是指溫度
藥物和食物是同源的,既然藥物有寒熱偏性,食物也應該有。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食物的寒熱偏性產生錯誤認識,導致在飲食養生中出現錯誤做法。比如,有人認為把寒涼偏性的食物加熱之后食用,就能降低它的寒涼偏性,同樣,把溫熱偏性的食物冷藏后食用,就能減低它的溫熱偏性,但食物的寒熱并不是指溫度。食物的寒熱偏性是根據引起機體的寒熱反應來確定的,不是依據食物本身溫度的高低。
一些病人自知是熱性體質,于是,在平日里吃的食物都一定要放涼了吃,他們認為這樣才符合自己的體質。結果吃了一段時間的冷食,他們發現自己“上火了”,而且胃腸不舒服,大便不溏瀉,反而干結。同樣,有一些病人,屬于寒性w質,每頓飲食必趁熱食用,并且每次食后必大汗淋漓,日久身感寒冷加重,四肢不溫,甚者自汗。
食補要遵循三因制宜
中醫治病要辨證論治,它實質上就是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病情具體對待。就飲食養生來講,也應該如此。但在養生保健中,很多人聽說了吃什么對人體有好處,或者看見別人吃什么,自己也就開始使用。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做法都是不理性的。應該遵循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是指要根據時令季節的不同選用合理的飲食。四季氣候不同,人體所處的外在自然環境有別,身體內環境的變化也是不同的。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究竟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其實自然已經幫我們作出了決定,這就是應時的食物。
飲食養生范文5
牛奶早餐蜂蜜相伴 蜂蜜是人體最佳的碳水化合物源,它主要含有天然的單糖―――左旋糖和右旋糖。這些單糖有較高的熱能,并可直接被人體吸收,而牛奶盡管其營養價值較高,但熱能低,單飲牛奶不足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不少營養學家分析后認為,與牛奶能互補的最佳配伍食物可能首推蜂蜜。
餐后不宜立即飲茶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的鐵主要來源于食物。如果身體里出現鐵缺乏現象,血紅蛋白的合成就會減少,即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茶雖然是理想的飲料,但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如果進餐后馬上喝茶,茶水與食物相混,茶葉中的鞣酸與食物中的鐵結合成不溶性的沉淀物,致使鐵難于被身體吸收。因此,飯后不要立即飲茶,更不能喝濃茶,以免引起缺鐵性貧血。
豆腐不宜單獨燒菜 豆腐中缺少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如果將豆腐和肉類、蛋類食物搭配在一起,如“肉末燒豆腐”等,不僅豐富了色、香、味,而且還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營養利用率。這是因為,在蛋黃和肉類食品中,蛋氨酸含量較高,這樣搭配食用可以補充豆腐中所缺少的蛋氨酸。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食物混合食用可以達到營養互補的作用,從而使人體必需氨基酸的整體配比趨于平衡,便于人體充分吸收和利用,提高它們的營養價值。
飲食養生范文6
春季,芽類蔬菜肥碩鮮嫩,應順應時令,多吃綠豆芽、黃豆芽苗、豌豆芽苗、韭菜苗、香椿苗等。其中被古人稱為“種生”的豆芽最適合春季吃,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而且,豆芽還具有清熱的功效,有利于肝氣疏通、健脾和胃,緩解春季氣候干燥導致的“燥熱”。各類豆芽的功效也不同,比如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黃豆芽健脾養肝,有助于預防口角發炎;黑豆芽養腎,豌豆芽護肝,蠶豆芽健脾,且蠶豆芽還有補鐵、鈣、鋅等功效。
夏日里人的脾胃功能減弱,應少吃肥膩辛辣的食物。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可以幫助排除毒素,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絲瓜是甘涼之品,入肺、肝兩經,夏季吃絲瓜具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解暑除煩、通經活絡的功效。冬瓜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蔬菜,能潤肺生津、清胃熱、除煩止渴、解毒排膿,并有通利小便、消除水腫的功效。西瓜則是人們出汗過多后補充水分的佳選。
秋季陽氣收斂,也是果實豐收的季節,正是食用栗子、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的好時候。堅果一般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對健康大有裨益。但需要提醒的是,堅果熱量較高,要避免一次食用過多,每天最好不超過一小把。而且,堅果多通過烘焙、翻炒等方法制成,并會添加大量鹽等調料,這易引起口腔和咽喉干燥。因此,出現口腔潰瘍等上火癥狀時也不宜多吃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