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陶瓷藝術品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陶瓷藝術品范文1
關鍵詞:裝飾風格;家居空間;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047-01
一、陶瓷與現代家居空間
家居裝飾首先應認真考慮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隨人們的居住環境、社會角色、經歷、成長環境、年齡、性別、品位的不同而有區別的。現代陶瓷藝術的作用是為家居內部空間環境增添美的情趣和欣賞亮點。不是僅在室內擺上幾件陶瓷藝術品這么簡單。這樣不但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會降低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的整體品位,室內陶瓷藝術不是“添加”的藝術,是除了自身藝術性之外與所處空間環境相互融合、呼應、整體協調的藝術。在現代家居中,一件小小的陶瓷藝術品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它對人視覺上的感受卻不容低估。如掛于墻壁或置于臺桌上的陶制燈罩,其形態各異,長方體形、三角體形或半圓體形,以及不規則狀,透過體面上雕刻的各種隨意的幾何紋樣,帶出了一份溫情與純真,見不到華麗的包裝,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人情味。
從陶瓷藝術品的擺位看,最主要的是它和家居的協調性。特別是在自然裝飾風格的家具空間中,用組合型陶藝布置較大的居室,陶器的選擇,或以動物、人物組合,或以花草、樹木組合,抽象派、卡通式都可選擇,只要是色彩、形狀搭配得當,都可使居室顯得高雅。懸掛型陶藝可根據不同的圖案燒制成壁畫、瓷盤掛在墻上,墻上可設置專門的彩色燈光照在陶藝上,突出圖案的藝術特色。雕塑陶藝讓家居的局部和整體空間都變得賞心悅目。陶瓷藝術品往往以小巧、精巧、雋永的形象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變形又頗含哲理的聯想啟迪某種情致,以材質的選擇蘊涵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陶瓷與家具陳設
陶瓷藝術品的擺設既要考慮到空間,也要考慮到家具的式樣、顏色。一般情況下,青花瓷應和顏色深一些的家具搭配,互相映襯,艷麗的陶瓷制品則要同色彩輕巧的家具一起放置,避免靠色。傳統家具應配以造型傳統、古樸、凝重,典雅的陶藝,突出其大方、莊重、寧靜、氣派的感覺;而現代家具則應同造型、色彩具有強烈時代感的作品搭配,使之更加和諧和具有現代感。另外,陶瓷藝術品的形式、大小、色彩、形式也應該與室內整體空間、色彩、氛圍相協調。陶瓷藝術品可以設置于專門的陳設柜架上,例如將客廳中的裝飾架做成半通透隔離架,既是一種空間劃分方式又是很好的陶藝陳設架。架上陶藝品較多時應將其按大小、顏色和風格歸成小類,矮小的置于前邊。陶藝品既要考慮視覺效果,又要為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有較大的活動范圍。小的掛盤或陶瓷版畫一般成排橫置或斜置與客廳、臥室的墻上,可以形成較好的裝飾效果。大件作品則一般設置與墻角或玄關處,客廳、臥室甚至門外兩側都可擺放,此時一般成行或對稱,距離也需要寬松些。這樣,既可防止碰破,又不會妨礙室內行走路線。
三、陶瓷在家居中的文化功能
陶瓷在現代家居中除了它廣泛的物質功用之外,還有它的文化功能。當下,人們奉行“以人為本,物為人用”的主旨,以人為主體,物為人服務。在現代社會中,各種陶瓷物品必須具有便利人的生活,美化人的生存環境的作用,使得人們在生活中、工作中獲得源自這些寄托和承載了人們情感的陶瓷物品所帶來的愉悅,從而引發人們健康良好的心緒,促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陶瓷物品的創造與應用,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融洽和依賴,這體現了陶瓷的人文性特征。
在“現代藝術”文化認識領域中,從理論思維角度常把實用目的的物質排斥在文化范疇之外,藝術常常強調物質的觀賞性,而陶瓷實用功能是這種文化類型的主體。多數造型形象都有約定而穩固的文化象征內涵,這一現象深刻反映在這種藝術境域里。陶瓷物質的實用預示了精神心理滿足和生活期待,而不是抽象于生活內涵的形式。實用不僅僅是物質的使用功能,而是使用價值存在的同時,審美價值兩方面文化的功利延伸。在歷史上的陶瓷雖曾成為喜歡"把玩"的奢侈階層的消費對象,有一些品種漸趨非實用功能,觀賞功能成為陶瓷制作的主流。宋官窯青瓷那些形態,主要還是生活日用器皿,它由實用創造心理漸次向形式審美過渡,始終頑強固守著原始器皿功能意識,實用的和審美的文化性高度疊合。陶瓷超越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窮研極巧,永久的承載著實用功能和精神功利兩大內容。
陶瓷藝術品范文2
關鍵詞:陶瓷雕塑 商品性 藝術性
Abstract:The thesis mainly illustrates the delicat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t and commodity which the
ceramic sculpture faces in the art ceramic also setsup a correct direction for those who engaged in creating
ceramic art and a fine opinion mark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9-040-0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藝術品市場也在不斷的走向成熟和規范,藝術家的作品通過市場流通走進千家萬戶,裝點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成為一種趨勢,但由于藝術家追求的藝術個性表現與商品中的共性需求形成了一個對立的矛盾。藝術品中個性化越強,必然丟失越多商品共性,這一對立矛盾在不斷反復的磨合中形成了藝術商品的市場規律。從商品市場方面來看,社會人群的審美、經濟購買能力、生活環境需求等制約著藝術商品的流通和藝術功能發揮。當今定位于市場經濟中的陶瓷雕塑創作人員,如何使得自己創作的作品既具有藝術品味又有較廣泛的市場,使商品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結合,這是一個當今經濟社會中非常值得思考和探求的課題。
1、陶瓷雕塑的商品性是不可忽視的
每一個時代有著不同的需要,每個時代造就了每個時代的品格,發展每個時代的技藝、創作每個時代的新作、形成每個時代的風貌。陶瓷雕塑作品的商品性應于不同時代、社會、習俗、人群的生活來適應,作品在市場流通后藝術性才能被人們接受,這是“本與末”的問題,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然而陶瓷雕塑的最大特點也在于此,正因為它的商品性,它的藝術精神內涵可以借助商品的流通深入社會的每一個細胞——“家庭”,波及到“每個的人”,潛移默化地陶冶人們的情操。陶瓷雕塑作為商品這一客觀存在迫使我們不僅要正視而且要重視陶瓷雕塑的商品性。如何使商品銷售與傳播,如何使陶瓷雕塑這一精神商品具有更加廣泛的市場,是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和總結的。
21世紀,高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時代使得人們的生活產生質的變化,對于文化傳統的理解、現代文化的要求以及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變化,從而也導致藝術市場不斷變化。然而目前陶瓷雕塑創作推陳出新的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速度以及相關的市場變化相比太慢,已導致許多陶瓷雕塑廠家的解體,生產廠家只看到眼前的市場要求。創作出符合中國當代人文化精神的作品是有廣闊的空間和美好的前景的,他們的心靈、思想、感情、興趣、愛好、信仰,對生活的希冀、愿望,人們的生活環境、工作場所,以及對大自然的需要和幻想等等。
由于陶瓷雕塑的商品是“精神”商品,是以觀賞玩味為主,是人們生活空間中的“伴侶”,以陳設和美化為主要目的,所以一般來說感彩較濃、有人情味、充滿方土氣息、有一定的寓意。而那些太嚴肅、太沉悶、太憂郁、太悲苦的題材一般是商品市場流通相抵觸的。商品是要講究經濟效益的,重視和適應市場、買主、消費者的需要應是藝術創作者的目的,題材的廣泛為設計者的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風俗民情,以及不同層面的人群,在創作設計上要有針對性。
一件好的陶瓷雕塑作品必然是發揮了本藝術種類的工藝、材料技術的最大優點、反映了本時代的精神風貌、個人品格以及部分人群欣賞的審美特性。
2、不斷提高陶瓷雕塑的藝術性勢在必行
陶瓷雕塑由于它的工藝美術的屬性,一直以來強調工藝中的精雕細刻、煩瑣復雜、堆砌雕鑿,以工藝的復雜和重工為尺度,追求精巧、嫻熟的藝術技巧為能事,片面追求使得藝術的道路越走越窄,以致于對陶瓷雕塑藝術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陶瓷雕塑中的高檔產品并不能表明其藝術性也具有高水準。
藝術性高的瓷雕并非就賣價高,而有些媚俗的雕塑很可能有好的買主。藝術商品在市場運作過程中,人為的商業炒作可能會加快藝術產品推廣,也可能使得價位的提高。現實中往往一件藝術水平高的陶瓷作品,并非可能被一般市民所接受,藝術修養的高低不同導致對作品的理解要求不同,通常一些、俗一些的作品更能被較大的人群所接受。當今市場經濟時代,什么樣作品在市場中受歡迎,藝術家就去創作什么樣的作品,迎合消費者的需要,符合廣大人群的欣賞習慣才有可能有較好的經濟價值,藝術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果不把握自己就會被經濟大潮沖洗得逐漸失去自我,藝術創作也就變為投其所好!全身心的迎合也就使得藝術創作變為被動。
藝術處理的高妙還可以開發題材的范圍、廣闊市場的需要,運用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欣賞者心靈的溝通,是陶瓷雕塑藝術創作的關鍵,為此陶瓷雕塑創作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造詣、熟悉本行當的工藝技能,尊重商品流通的客觀規律,不斷地創作更新更好、更有藝術魅力的作品去取代老的產品,變被動為主動,在適應市場需要的同時又影響市場,改變市場的客觀面貌。為市場的需求準備第二代、第三代作品,看好目前市場、預測未來市場,在時代中看到時代的發展。
3、陶瓷雕塑商品性與藝術性的辯證關系
陶瓷藝術品范文3
朱 文 陶藝家,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1958年生于景德鎮。
1981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陶瓷美術設計專業,1988年在德國巴伐利亞洲雪恩定瓷廠設計部任設計師,1989年任國家高檔瓷“七、五”引進樣板廠景德鎮瓷廠設計部主任,首席設計師,1993年任國家高檔陶瓷“八、五”引進樣板廠重慶香港兆峰集團有限公司設計部主任,首席設計師,1997年任中誠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
其陶瓷美術設計作品涉及面廣,對陶瓷造型設計制作及陶瓷高溫顏色釉方面均有獨到的研究。曾多次入選由國家級、省級、市級主辦的陶瓷繪畫及其它門類的藝術展覽,并多次獲獎。其中創作“月亮小屋”咖啡具,被輕工業總會評為一等獎。現為瓷都市場的主導產品之一,為國家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首創的套色高溫顏色釉“江南水鄉”、“醉秋”系列藝術瓷也領導了該領域的時尚潮流,深受國內外廣大收藏家,消費者的喜愛。
1998年150件瓶“長城魂”被人民日報總編邵華澤先生收藏;1998年入選《世界華人藝術家大辭典》;1999年200件瓶“三峽圖”被湖北電視臺選送法國駐華大使館收藏;2001年入選《景德鎮陶瓷全集》名人名作工作室;2002年作品“風”被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女士收藏;2002年作品《陽光》獲江西省陶藝大賽二等獎,并入選全國陶藝大獎賽決賽;2004年四月在香港中藝舉辦個人作品展;2004年12月在新加坡文華大酒店舉辦陶藝作品聯展;2005年8月在山西太原舉辦個人陶瓷藝術作品展;2006年在香港中藝舉辦個人作品展;2008年作品《竹》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9年在香港華豐國貨舉辦個人作品展;2010年在上海舉辦個人作品展;2010年作品《祥云》被選為世博會精品禮品;2010年作品《瑞雪》被南京博物院列為館藏品;2010年中國保利春拍,個人作品《希望的田野》以拾柒萬捌仟的價格被收藏家收藏;2010年個人陶瓷藝術專集《珠山文華》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向全國發行。2011年中國保利春拍,個人作品《醉秋》以玖萬捌仟的價格被收藏家收藏2012年中國萬隆秋拍,個人作品《瑞雪》鑲器以叁拾萬元的價格被收藏家收藏。
陶瓷藝術品范文4
一、禪宗文化與陶瓷藝術結合的基礎
在佛教東傳中,佛教世俗化不僅表現在人們對佛教信仰及其表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展示在思想界。“從八世紀中葉以后,一度相當興盛的佛教教義學有些偃旗息鼓,似乎世人越來越傾向于相信,真正的佛教信仰,并不是在經典的閱讀和研習中,而應該是在習禪與持律中得來,也就是說,以戒律嚴格護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禪定去體驗自己的心靈本原,或者以禪定體驗到自己原本清凈的心靈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護這種境界不至于失墜,這種針對心靈的實踐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當然,這種“佛教的正途”到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之所以變化的深刻根源在于佛教經歷了數百年在中國的發展與利用,使人們深刻體驗到僅僅對之進行照搬,或誦讀經文,或參拜偶像等,是遠遠不夠的。由于佛教在中國傳播與發展歷史的長期性及復雜性,它的核心內涵總是在做一些吸納、擯棄和界定。例如,在唐代,人們用“法師”和“禪師”來指代傳佛之人,其中,以翻譯與解釋佛教經典義理的被稱為法師; “禪師”是“以禪定與體驗心靈為深入佛教信仰為主要途徑”,于是,佛教禪宗便出現了。
就像“禪定”為禪宗修煉的主要途徑一樣,對心靈的體悟也是陶瓷藝術“以器觀道”的主要途徑之一。如宋代的青瓷,崇尚自然樸素,器型刪繁就簡,體現的就是禪宗那種“少即是多”、重精神而不重形式的文化內核。另外,從瓷器的質地上看,在由“陶”到“瓷”的轉變中,對制瓷原料中鐵質的去除,以達到潔白如玉的目的,像極了禪宗教義中“時時勤拂拭”的修煉歷程,達到的卻是“何處惹塵埃”的最終大義。
陶瓷藝術的發展并不是本體內核不斷演變得到的,它實際上也是吸收各種文化精華豐滿自己的過程。從“蘇麻離青”造就了元青花的輝煌,到康乾晚期五彩瓷吸收琺瑯彩的工藝創制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陶瓷藝術文化淵源廣泛性的表現可見一斑。
所以禪宗文化和陶瓷文化在精神內核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它們都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脈絡。
二、陶瓷藝術與禪宗文化的結合有利于贛西禪宗歷史遺跡的保存
隨著禪宗文化在各地的發展,逐漸凸顯著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在八世紀初期,形成了西蜀智詵、北宗神秀、東吳牛頭、南方慧能等派別。正是由于禪宗的形成及其在各地的不同表現,才使得它與贛西的地方文化緊密結合,進而形成了各具自然景觀特色的禪宗文化內容。宜春是贛西重鎮, “宜春的山水與禪宗有著深厚的淵源,六祖慧能創立的南禪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溈仰、 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個宗派,宜春獨占了前三宗,后兩宗與宜春關系亦密切。”禪宗文化在宜春不僅得到快速發展,而且在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表達上具有豐富的內容。盡管歷史經歷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文化洗禮,但是,就現存的禪宗文化遺跡而言,也不在少數,它包括:馬祖道場寶峰寺、懷海道場百丈寺 、希運道場黃檗寺 、良價道場普利寺、慧寂道場棲隱寺、普庵道場慈化寺等禪宗文化的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各個時代禪宗法師的墓地及墓碑等。這些禪宗宗師的道場及墓地分別處于不同的地方,例如,馬祖道場寶峰寺位于靖安縣寶峰,懷海道場百丈寺位于奉新縣百丈山等。這些歷史遺跡不僅見證了禪宗文化在贛西蓬勃發展的歷史狀況,而且有力地證實了佛教禪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這些禪宗歷史遺跡歷經滄桑,由于自然風雨的侵蝕,己露倦容,陶瓷藝術介入這些自然人文景觀留存,可以采用彩繪或者照相貼花工藝,將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重現在千年不腐的瓷器上,無論是室外展示還是室內供養,都可以無視時光的流逝。
另一方面,作為文化遺產,禪宗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價值,就是禪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價值,它包括禪宗寺廟的建筑文化內容、禪師的雕像,以及歷代禪師對佛法禪解的內容和義理等。其中,禪師雕像包括屬于本籍的禪師有方會、 慧洪、普庵與外籍的六祖慧能、慧明、懷海、馬祖道一、良介、希運、慧寂等佛界禪門的大師或高僧。在佛教教義與中國宗教信仰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最具有非物質文化意義莫過于歷代禪師對于佛經的研讀、剖析以及領悟的結果。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陶瓷雕塑、陶瓷書法等方式復制保留下來,作為“以器觀道”、依物參禪的對象。
三、基于陶瓷藝術打造贛西禪宗文化的現實意義
1、推動創新意識的發展
從佛教及其禪宗的發展與演變看來,如果說佛教在原發地印度有禪宗的話,那也是自發形成的對于佛教教義的禪解,即為“禪”。禪宗作為宗教派別,對佛教義理進行深入闡釋及體驗的,則發生中國南方,所以后來南禪被稱為禪的正宗。佛教禪宗最大的特點,就是“試圖建立一種溝通宇宙本原、終極境界與宗教生活之間的貫通之路,涵蓋和超越其他各家學說。”最終,佛教禪宗還是找到了這樣的通道:它以宗派的分化與思想的分化,從各自的實踐中找到了自身發展的道路。這種用各自的禪定及其結果闡釋宇宙事物,并最終建立自身宗派思想的踐行方式,突破了佛教傳統觀念的禁錮,可謂是佛教文化發展的劃時代變革。所以禪宗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對教義進行創造性解讀,形成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新的禪理,這種創新的意識也存在于陶瓷藝術中。陶瓷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對表現技法、裝飾手法、材質運用、燒成工藝方面的改進與創新,從來都沒有停止?^,這也是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的源頭。這種創新落實到贛西禪宗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就必須根據具體地域的具體宗派,設計陳設器、法器、實用器等物品,比如根據“荷”的造型設計的陶瓷花器、依據蓮花的形態打散重構后設計的香爐法器等等。這些創新能引起普通人對禪文化的興趣、提高普通人對禪文化的認識,從而達到擴大贛西禪文化品牌影響力的目的。
2、利于自我意識的重拾
佛教禪宗的偉大變革,就在于它突破了佛教傳統觀念的禁錮,利用各自的禪定及其結果來闡釋宇宙及溝通宇宙,并最終找到了建立宗派自身思想的踐行方式。這種自性論的觀念與藝術主體思維過程中尊重自我、追求自覺的意識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
贛西地區長期以來都不屬于贛文化的重鎮,贛南的客家文化、贛北的陶瓷文化和旅游文化、贛中的紅色革命文化和廬陵文化都是江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勢力。其實作為普世文化――禪宗更利于人心的安定、社會的穩定,但是由于禪宗“不立文字”、義理高深,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所以一直處于孤芳自賞的狀態。陶瓷藝術作為一種實體的“器”物,注重表現、尊重感受,兩者結合后有利于禪宗文化走出象牙塔,重拾失去的文化地位。
陶瓷藝術品范文5
論文摘要:現代陶瓷藝術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我們對現代陶瓷藝術的藝術定位、發展方向等諸多問題的探索雖然剛剛起步,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現代陶藝必須在市場中尋找自我,離開市場的經濟支撐,為藝術而藝術的封閉式創作是沒有生存的空間,也體現不了它的價值。
陶瓷,是人類在生存空間中最早出現的幾種藝術形式之一。從初始的以實用為目的,漸漸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增加了美學的功能,使其成為集實用和欣賞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品,最終,陶瓷又擺脫了實用的初衷,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欣賞品。由此基礎上衍生的現代陶瓷藝術,則具有更多的價值內涵,其中尚待我們進一步認識的有商品價值、裝飾價值和收藏價值等幾項,但是要怎樣通過市場來肯定這些價值呢?這是我們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所要面對的課題。
藝術品市場,首先是市場,然后才是藝術。藝術家在禳中羞澀時會使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一個再有抱負的藝術家若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支撐,他的事業發展往往會成為一個幻想,即使他才華橫溢,貧窮卻能使他自生自滅。我們的藝術家大多處于物質生活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當前使命是:除了修煉心中的藝術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生財有道的商人。作為一個陶瓷藝術工作者,應該下力氣去了解現代陶瓷藝術品市場,去研究這個市場中帶根本性的規律。那么,我們就應該從下面幾個方向去認識并熟悉它。
一、現代陶瓷藝術品的特點與品質
現代陶瓷藝術作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純雕塑作品,第二類是畫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畫作品,第三類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繪畫相結合的作品。wWW.133229.COm每件陶藝作品都是獨立的欣賞對象,并不受環境條件所影響。但目前大多數藝術的消費者購買陶藝作品,是作家居裝飾,這樣和現代建筑的環境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便成為購買者的考慮因素。縱觀目前創作的一些現代陶藝作品,或大而無當或過于矯情,難以被大眾接受。強化現代陶瓷藝術的裝飾性,應注重時代感、多樣性和輕型化。
時代感—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陶瓷作品幾乎都與當時的生活居住環境協調一致。現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麗,線條簡潔,那些題材陳舊,紋飾瑣碎,釉彩沉悶的作品已無法適應。
多樣化—現代居室功能細化,臥室、客廳、衛廚都有裝飾區別,除傳統的瓶爐盤尊外,瓷板、壁飾、掛件、擺件都應設計和制作,其中衛生間裝飾歷來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濕,具先天的優越性,僅此一項就是很大的市場。
輕型化—現在大多數家庭居室改善,面積擴大,因功能的細化,每一空間又不會很大,過于巨碩的造型會使購買者望而生畏。輕型化是擴大陶藝作品市場的必要條件。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技術的先進與地球村的構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塊。而是被日益緊密聯系起來。流動開放的環境,互聯網的快速方便,帶來了東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藝術這一塊,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們的城市里。不少外國藝術形式和風格已被一部分國人接受和認可,也為現代審美需求注人了許多新鮮血液。在這種歷史趨勢下,開放性的開放部分成為現代陶瓷藝術體現當代人們審美需求具有的可貴品質。
二、現代陶瓷藝術品與市場的關系。
張賢亮先生說得好:藝術有它的游戲法則,商品經濟也有它的游戲法則,二者不可套用。許多文人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嗆水就是淹死。藝術的法則中創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經濟卻不同,他的法則是價值規律,你的所作所為要迎合市場,要討悅買主,要順應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圖。
要讓現代陶瓷藝術品進入市場,首先當然應該了解買方喜歡什么樣的藝術商品。魯迅說過一句非常形象的話:“焦大不愛妹妹”,那些純藝術的作品,曲高和寡,在當前這個形勢下是不會有多少經濟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藝術品只是那些精通藝術的收藏家和博物館,遺憾的是這部分人在藝術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場氣候。我們藝術家能否選擇一種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你的奮斗目標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藝術高峰,你也不妨多創作一些市場歡迎的商業性作品,以求獲得物質幫助來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相輔相成,豈不樂哉。
現代陶瓷藝術品進入市場,千萬別忘了包裝,在藝術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標,名人就是著名的商標,有了著名的商標作品就好賣。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場的需要,因為大多數顧客對于陶瓷藝術品的鑒賞能力還不太高,他們的鑒別方法只能從商標上來甄別。藝術名人是那些藝術圈中鶴立雞群者,有極高的市場信譽。好產品也離不開好廣告,我們的宣傳機構要采取各種手段向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名人,尤其是宣傳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實事求是地介紹他們的藝術成就,宣傳他們的藝術特色,讓社會真正了解他們的價值所在。
要將現代陶瓷藝術產品打入市場,要熟悉藝術市場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學會推銷自己,我認為最有效的手段是尋找合適的經紀人。藝術市場的建立是由經紀人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經紀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藝術家為社會,高明的經紀人會有辦法把你推向市場。我們的藝術家要大氣,真正讓經紀人獲得實惠,他們才會有積極性,當一支高素質的經紀人隊伍形成之后,各類畫廊,藝術商店才會興起,藝術市場的許多配套工程也就會建立起來,如權威性的藝術品鑒定機構,藝術品當鋪,藝術品的保險機構定會應運而生。到時,國家再制定一部關于藝術市場的法律,保護藝術家和買主的正當權益不受侵犯,買賣方在藝術品交易中出現的一系列具體糾紛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藝術正常運轉對于提高陶瓷藝術家的社會地位,盡快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質也就是一句話了。
三、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價值
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商品價值;裝飾價值;收藏價值。
在歷史上,中國陶瓷與絲綢、茶葉一樣,是重要的貿易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中國文化,其實是有著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價值是明確的。但是,現代陶瓷藝術的純藝術化追求,似乎淡化了應是與生俱來的經濟屬性。具體表現為創作和市場的脫節。
脫節之一是藝術形式和社會欣賞口味的差異。當代陶藝家在不斷追求新穎的藝術手法,因過于超前或偏離大多數人的欣賞水平,很少有人會買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這便打擊了市場購買力。
脫節之二是市場價格和實際價值的偏離。現代陶瓷藝術作品動輒上千上萬,甚至上百萬一件,平心而論,無論從藝術價值和制作成本來說,都是購買者心理上無法承受的。
脫節之三是作品數量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市場需求的理論平衡是永遠無法追到的,但可以調節到較為合理的程度。現代陶瓷藝術作品的總體趨勢表現為比例失調的供大于求,呈現從藝術品位講陽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從作品價格看高檔品多大眾化少,從使用價值看純欣賞性多兼欣賞與使用為一體的少。這些脫節的存在制約了陶藝生產的發展,是值得予以重視的。
和傳統藝術陶瓷相比,現代陶瓷藝術更強化作品的欣賞功能,具有裝飾價值。陶瓷的裝飾價值有一個逐漸被人們認識的過程。中國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陳設器之分。陳設器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裝飾物,但尚存“實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畫,是純裝飾意義的陶瓷品。瓷板正發展到清末民初,出現了淺絳彩和新粉彩兩大品種,使人們認識到陶瓷品的裝飾價值。現代陶瓷藝術的建造基礎便是欣賞功能,無疑為其裝飾價值確立了前程。
對于現代陶瓷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中國人歷來持保守態度,產生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的崇古心理,總以為老祖宗的東西樣樣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當代藝術尤其是陶瓷之類的工藝品大多粗糙簡陋,確實無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現代陶藝家和收藏家之間的通道是封閉的,只要打開這一通道,才能給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提供經濟前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要做兩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養市場。和中國收藏家不同的是,國外藝術品收藏并不以時間久遠為收藏前提。幾個世紀以前的無名畫家的油畫僅值數百美元。當代大師的精心巨作價值幾百萬美元。藝術品價格的高低的決定因素是藝術價值。現代陶藝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遠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應用自如,呈色艷麗。先進的技術條件加上現代藝術手法,以更能符合現代人的跟美觀。因宣傳上的局限性,現代陶藝作品大多數人還知之甚少,不會欣賞,不懂價值,造成陶藝作品乏人問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識。現代陶藝作品正處于劇變之中,藝術風格,表現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在探索中自然會不成熟,現代陶藝作品中精品雖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數作品仍較粗糙甚至毫無美觀可言。對于陶藝家來說,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為了不欺騙消費者,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場。
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市場和價值其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市場才能體現藝術品的價值,有藝術品的價值才能繁榮市場,才能促進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現代陶瓷藝術品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市場中尋找和挖掘自身的價值,離開市場的經濟支撐,為藝術而藝術是不現實的。可以預料的是,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市場化進程或早或遲會發生,這也將是現代陶藝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劉瑋林,現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涵,中國陶瓷,1994
陶瓷藝術品范文6
再看中國,我國的拍賣行業和藝術品價格的攀升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到如今,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與日本當年的狀況進行對比,就會發現狂熱程度不相上下。陶瓷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文化,但近年來,隨著陶瓷藝術品熱潮的興起,陶瓷藝術品市場開始出現泡沫泛起的跡象。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品是否有品評標準?什么樣的作品才值得收藏,才會在泡沫泛起的藝術市場上擠盡泡沫回歸價值?這些都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從現實狀況看,如今的藝術品市場往往以頭銜論價格,比如,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多少錢1“件”,省大師、市大師又是多少錢1“件”。注意,在這里“件”是容積單位,而不是通俗的“個”,也就是說,1“件”并不是1個,1個則是若干“件”。
再來看看我們一共評了多少大師:自1979年到1997年,由原輕工業部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共評選了四屆;1995年,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開始評選“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該榮譽稱號由工信部重新評選,至今評選了六屆;2011年,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評選了首屆“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此外,江西省從1995年開始每四年評選一次“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景德鎮市也開始評選“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
這些榮譽稱號背后,需要我們反思的是,陶瓷藝術界真的有這么多“大師”嗎?
誠然,國家相關部門評定“大師”是為了保護民間手工藝人,弘揚中國陶瓷文化,但如今,“大師”卻成了陶瓷藝術品市場泡沫的重要成因。在許多陶瓷博覽會上,藝術品收藏者常常感到困惑;為何此“大師”的作品格調高雅,而彼“大師”的作品卻粗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