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藥鑒定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藥鑒定范文1
中藥顯微圖像是鑒別中藥真偽品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主要用顯微鏡進行鏡下觀察,然而這種方式對于同一圖像的科研鑒定、集體討論、集中教學多有不便,寫作論文經過反復的調試,我們把計算機程序軟件(華碩ASUSLIVE3000)應用于中藥顯微鑒定圖像上,并收到很好的觀察效果。下面我們就什么是多媒體及本軟件在實驗當中的應用過程做一介紹。
l多媒體的概念和現狀
多媒體技術是當今信息技術領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技術。它能同時采集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包括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活動影像等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多媒體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技術,主要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賴于多個學科領域的進展,同時它將會更廣泛更深人的迅速波及到各個領域,使各門學科依賴于多媒體的發展而得到發展,中醫藥學即是多媒體技術開發和應用的肥沃土壤,醫藥學信息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涌現,使中醫藥方面的研究人員對多媒體及相關技術有了更高的需求。在中醫院校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簡稱c3u)教學不僅使學校教育發生了根本變化,還可以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體驗到計算機的應用,培養學生更科學的學習方式。
2中藥顯微圖像的應用現狀
目前中藥顯微圖像主要是在教學中應用,經鏡下鑒別后,再徒手繪制出來。集中教學主要是靠制做幻燈片,但是由于人的視覺誤差,色彩誤差,幻燈片由于它的亮度和投影面積、色彩等的限制鏡下鑒別很難獲得較為理想的演示效果。如何統一鏡下標準,提高集體化教學效果?將中藥顯微圖像移植到計算機上,也可以移植到計算機網絡上,利用交互方式進行更有效的教學,是值得探討的。
3計算機輔助軟件的應用過程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把工作重點放在顯微圖像的處理、顯示和交互方式上。主要工作如下:
采用立式顯微鏡、計算機、常規視頻輸出的實物
展臺和彩色噴墨打印機各一臺,計算機要求具有640×480以上分辨率,真彩l6色VGA模式并具有視頻采集的功能。在開始菜單中點擊程序項,在隨后出現的菜單中選取ASUSLIVE項,然后點擊LIVE30000運行這個軟件。軟件運行后會出現一個控制面板和一個圖形顯示窗口。將連接好的實物展臺對準已調節好的顯微鏡并調好實物展臺的放大倍數,使實物展臺將顯微鏡下觀測到的圖像轉換成模擬信號,圖形顯示窗口中會出現清晰的顯微圖像。然后用視頻采集卡將收集來的模擬信號轉換成數碼信號并在LIVE3000控制面板中點擊“抓取模式”按鈕進入抓取狀態。其次點擊“設置抓取畫面之儲存檔名”按鈕,設置存盤路徑和文件名,最后點擊“抓取單張靜態畫面”按鈕,把圖像抓取并保存了下來。這種方式在圖像顯示上即可以用投影儀直接在大屏幕上投影,也可以用打印機打印出來后供教學、科研、集體討論之用,更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隨時查看,方便而快捷。
4軟件的功能和特點
4.1LIVE3000軟件兼容于微軟的VideoForWindows標準規格,可以抓取352×24O大小的視頻畫面到系統中存儲起來。有各種操作指示,所有操作均用鼠標進行。
4.2方便靈活的使用方式本軟件有清晰、真實的顯示能力,單擊“顯示/隱藏視頻來源設置”按鈕,可以設置視頻畫面顯示的亮度、對比度、飽和度等選項。
中藥鑒定范文2
【關鍵詞】 中藥鑒定;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法;綜述
近年來,許多新學科理論和試驗技術不斷滲透到中藥鑒定領域,中藥鑒定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現綜述如下。
1 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是按照對象的定性或定量特征進行分組歸類的一種現代統計方法。選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數或長短距離計算公式,將一批樣品或變量進行數據處理,得到不同的動態聚類圖,從數圖上即可分類、鑒定和評價藥材質量。經李慧珍等[1]對馬勃等18種真菌顯微特征聚類分析、蘇薇薇[2]以砂仁及其偽品的紫外光譜為量化特征在計算機上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析的實踐,證明該法的實驗結果與傳統的生物學方法吻合,顯示了該技術在中藥鑒定中的廣闊前景。常璇等[3]利用此法對寧夏中寧縣、平羅縣兩地枸杞中銅、鋅、錳、鍺、硒、砷等6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了綜合評價,以比較研究不同產地之間的枸杞。聚類分析結果表明,該法在整體水平上可區分不同產地枸杞中6種元素含量,誤判率為0。提示經過更多的驗證之后,在不同省區枸杞之間進行聚類分析比較研究,可為枸杞道地性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張水寒等[4]應用系統聚類法,對20批關黃柏樣品的HPLCFP中各特征峰的相對峰面積進行分析。聚類結果顯示16、17、18、19、20號樣品為道地藥材樣品,質量均較好,且以湖南的道地藥材樣品為好。此方法可用于中藥的鑒別,方法較為簡便,且樣品處理較簡單,這將對中藥質量的規范化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 指紋圖譜法
中藥指紋圖譜技術[5]是指某中藥材或中成藥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類或幾種成分的色譜或光譜的圖譜。即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和UV等),對特定的對象(如中藥材、提取物、飲片、注射液等)和過程進行分析,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對穩定的圖譜。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指紋圖譜的特征性,有效鑒別樣品的真偽。目前使用最多的中藥化學指紋圖譜是采用HPLC法[6],可提供大量的信息,符合中藥復雜體系研究的需要。
3 免疫法
不同的動植物藥材含有不同的特異蛋白,免疫鑒別即利用該蛋白制備的特異抗體與待檢品中的特異抗原結合產生沉淀反應來鑒別藥材的真偽。該技術適用于動物藥材的鑒別,尤其是親緣關系比較接近的動物藥間的鑒別[7]。國內學者[8]采用免疫電泳法及瓊脂免疫擴散法準確鑒定了虎、豹等多種動物的骨骼,還能將豹骨進一步鑒定為雪豹、石豹或金錢豹,說明免疫鑒別方法是一種特異性很強的鑒別法。
4 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
分子標記技術也稱DNA分子診斷技術,是基于研究DNA分子由于缺失、插入、易位、倒置、重排或由于存在長短與排列不一的重復序列等機制而產生的多態性的檢測技術[1]。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中藥材(不含礦物藥)物種的多樣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態性的結果,而基因多態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檢測,它比在形態、組織和化學水平上檢測更能代表其變異類型的遺傳標記。由于DNA分子標記直接分析的是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現型,鑒別結果不受環境因素、樣品形態(原品、粉狀或片狀)和材料來源的影響,因此可為中藥品種鑒別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手段。如: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RFLP);多聚酶鏈反應(PCR)測序技術;隨機引物PCR技術(RAPD); DNA序列標記技術等。
綜上所述,現代中藥鑒定學發展的目標是:建立包括聚類分析、基因組成特征、指紋圖譜法、等多層面的中藥鑒定學科體系,同時通過這種學科體系建設,為尋找和擴大新藥源提供可靠的指導資料。
參考文獻
[1]李慧珍,李水福,胡清宇,等.馬勃類18種真菌顯微特征的聚類分析[J].基層中藥雜志,1996,10(3): 8.
[2]蘇薇薇.聚類分析法在砂仁及其偽品鑒別分類中的應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1998,11 (2): 158.
[3]常璇,胡奇林.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寧夏中寧縣和平羅縣枸杞中6種元素綜合指標的比較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 (3): 248.
[4]張水寒,郭偉偉,蔡光先.HPLC指紋圖譜結合系統聚類法對不同產地關黃柏藥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導報,2006,24(9): 53.
[5]王睿,徐偉,方翼,等.中藥指紋圖譜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04,7(10):764767.
[6]路飚,彭詠梅.HPLC法測定心腦健滴丸中兒茶素和表兒茶素的含量[J].湖南中醫雜志,2007,23(1):7878,83.
中藥鑒定范文3
關鍵詞:中藥沉香;品種;鑒定;鑒別;方法
中藥沉香本身屬于雙子葉類的一種植物,為藥瑞香科型喬木植物,在中醫學中具備“暖腎納氣”、“降氣溫中”等功效,主要用作“男子精冷”、“小便氣淋”、“氣逆喘息”、“大腸虛秘”、“嘔吐呃逆”、“腰膝虛冷”以及“脘腹脹痛”等病癥的臨床治療中[1]。沉香的形成時間非常長久,通常要數十年左右才能形成,而樹脂含量相對偏高的沉香則需數百年才能夠形成,所以中藥沉香一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量。而為了總結中藥沉香的品種鑒定及鑒別方法,筆者合理分析及利用紫外線吸收圖譜數據、薄層色譜數據,旨在尋找能夠提升沉香鑒別效率的最佳方案,為臨床研究提供一點參考價值,現將具體研究程序作如下詳細報道。
1.儀器
1.1儀器選擇
本院所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由日本島津公司所生產的,其型號是UV-2550;所用試劑包括丙酮、乙醇、香草醛以及鹽酸等,分析純試劑是硫酸以及苯。
2.方法與結果
2.1鑒別方法
本次實驗所用鑒別方法包括兩種,即紫外線吸收圖譜方法以及薄層色譜方法。(1)紫外線吸收圖譜方法。選取0.5g粉末狀沉香,加入10ml酒精95%,再于超聲下予以提取十五分鐘,對其進行過濾,確保其剩余計量在25ml左右。同時,測量200納米-300納米范圍之內的樣品吸收光度,在對其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及分析。
(2)薄層色譜方法。①選取1.0g粉末狀沉香,加入20ml酒精95%,予以加熱之后,使之回流一個小時,將濾液進行過濾處理之后,再對其進行蒸干,并將丙酮2ml加入至殘渣內使之充分溶解。②選取1.0g粉末狀沉香作為對照藥物,以同樣方案制作待測溶液,再以薄層色譜方法分別吸取5μl溶液,將其滴放于硅膠G薄層板表面,展開劑選用苯丙酮,其比例是9:1。于紫外線光下對藍色的熒光進行觀察。③將香草醛濃硫酸溶液5%噴灑于薄層板表面,使之以粉紅斑點狀呈現出來。
2.2鑒別的結果
本次研究活動通過測量200納米-300納米范圍之內的吸收光度后發現,如果所測中藥沉香是正品,則該中藥沉香在紫外線吸收圖譜數據的最高吸收峰值高達223+納米左右,中藥沉香的品種鑒定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以藥典法為基本標準,通過給予中藥沉香理化鑒別,可發現摻加試劑之后樣品會以櫻紅色呈現出來,放置一段時間之后顏色會有所改變。在對其浸出物進行觀察與測試后發現,贗品類中藥沉香的含量相對偏高,仔細檢查后才發現這類沉香已經被松香直接浸泡,因此該中藥沉香整體含量則相對偏低,因此大部分中藥沉香均未達到藥典要求。由此可見,若僅以理化鑒別為唯一方案,極易出現誤判以及誤導等情況,以紫外線吸收圖譜方法以及薄層色譜方法予以鑒別,具有較高精準性,使用價值極高。薄層色譜圖見圖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們基本生活水平隨之得到提升,對于日常保健、健康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以至于中藥沉香的整體需求量不斷增大。然而受各種因素的直接影響,中藥沉香數量呈驟減趨勢,以至于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人工培育類中藥沉香,難以尋找到野生中藥沉香。通常情況之下,人工培育類中藥沉香的生產周期為10年-20年,并且樹脂總含量非常低,甚至部分沉香內部不含樹脂,不具使用價值[2]。盡管如此,供不應求的現狀致使許多不良商販以劣質沉香冒充正品,因此優化中藥沉香的品種鑒定及鑒別方法顯得尤其關鍵。基于中藥沉香的品種鑒定及鑒別來說,傳統方案是對沉香橫切面進行觀察,或者是采取理化鑒別方案,但是這兩種鑒別方案均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如果在油狀的提取物中摻加鹽酸,就會使之以紅色呈現出來,而加入一定劑量乙醇之后,部分紅色會直接消失,也有部分紅色不會發生改變,所以在鑒別程序方面存在著難度[2]。
基于中藥沉香的品種檢定及鑒別方法來說,較為普遍使用的有如下幾種。(1)理化鑒別。選擇醇溶性質的沉香浸出物,使之蒸干之后,通過微量升華即可獲取一定劑量油狀物,且以黃褐色狀呈現出來,于油狀物表面摻加一定劑量鹽酸、香草醛顆粒以及酒精以后,樣品會以紫堇色或者是櫻紅色呈現出來[3]。本次研究程序發現,若以藥典法為基本標準給予中藥沉香理化鑒別,可發現摻加試劑之后樣品會以櫻紅色呈現出來,放置一段時間之后顏色會有所改變。對其浸出物進行觀察與測試后發現,非正品類中藥沉香的含量相對偏高,仔細檢查后才發現這類沉香已經被松香直接浸泡,因此該中藥沉香整體含量則相對偏低,并未達到藥典要求。因此,理化鑒別往往會出現誤判以及誤導等情況。
(2)顯微鑒定方案。粉末狀的正品沉香通常以深棕色狀呈現出來,不僅質韌和纖維偏細,而且其直徑通常處于16μm-40μm之間,存在著緣紋孔,其導管直徑往往有150μm。同時,正品沉香木射線約有兩個細胞寬度,其高度則約五個細胞寬度,其柱晶的長度在80μm左右。對樣品沉香進行加工制作后,使之以斜刨狀或者是縱刨狀菲薄片呈現出來,于顯微鏡下可以發現縱刨狀菲薄片的表面存在著部分淡棕色的細胞組織,斜刨狀菲薄片的表面則存在著部分斑紋,以棕黑色狀呈現出來[3]。在實際操作環節,由于樣品規格存在差異,加之藥材大多經過干燥處理,以至于切片程序存在加大難度,因此通常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辨別以及觀察。
(3)紫外線吸收圖譜方法以及薄層色譜方法。本次研究程序中,在對紫外線吸收圖譜數據、薄層色譜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測量200納米-300納米范圍之內的吸收光度后發現,若所測中藥沉香是正品,則該中藥沉香在紫外線吸收圖譜數據的最高吸收峰值在高達223+納米左右。可見,若以紫外線吸收圖譜方法、薄層色譜方法為主要方案,在準確性、操作程序以及實踐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優勢,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其鑒別效率,因此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梁食,梅全喜,吳惠妃,馮淑霞,劉特津,林煥澤.沉香資源質量的研究現狀與等級劃分的方法[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07):1735-1737.
中藥鑒定范文4
【關鍵詞】顯微鑒定法 理論教學 現狀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246-01
中藥鑒定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動物和礦物)鑒定法、性狀鑒定法、顯微鑒定法及理化鑒定法等。顯微鑒定法是一門專門技術,中藥材偽品在顯微上是最難造假的,所以顯微鑒定法是中藥質量檢驗的法定方法,在中藥的真偽鑒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鑒別方法。顯微鑒定法是利用顯微技術對中藥進行顯微分析,以確定其品種和質量的一種鑒定方法。顯微鑒定主要包括組織鑒定和粉末鑒定,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藥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及內含物的特征、礦物的光學特性和用顯微化學方法,確定細胞壁及細胞內含物的性質或某些品種有效成分在組織中的分布等,用以鑒別藥材的真偽與純度甚至品質。《中國藥典》中收錄的中藥、中藥成方制劑大多數都是用此方法鑒定。
1.顯微鑒定理論教學現狀分析
1.1單純進行灌輸式教學,對著書本講解。目前理論課上缺少互動性,在理論課上,老師用語言描述或用圖片來介紹藥材的性狀鑒別特點,學生則是不停的做筆記,而不是通過實物顯微觀察來學習藥材的鑒別要點,這種“注入式”、缺少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的。
1.2理論課與實驗課分離,鞏固率較差。大部分醫藥院校在顯微鑒定這部分知識時,通常都是理論和實驗分開教學,理論課在先,實驗課在后。課堂上老師把知識點講得很細,學生當時感覺也學會了,一上實驗課,學生就出現操作生澀艱難、不會操作、藥材的顯微鑒別要點找不到等情況,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1.3中藥實物和圖片較少,對藥材鑒別特點難以把握。顯微鑒別通常都是在微觀下對中藥材進行鑒別,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來輔助顯微鑒別。藥材常常受到分布和季節性等特點帶來的影響,標本收集困難、藥材保存易變質、經費短缺無法購置貴重藥材等影響教學質量。常用的掛圖、投影雖然較為客觀, 但仍然比較失真和抽象; 幻燈片、蠟葉標本依然與實際藥材有一定的差距。這就容易造成學生難以理解,動手能力差,對老師依賴性強,教師負擔重壓力大等許多不利因素。學生也為死記硬背書本的術語而倍感枯燥。
2.顯微鑒定理論教學改革建議
2.1利用多媒體進行顯微鑒定理論教學,展示顯微實物圖片。教材因印刷排版,許多圖被縮小、壓扁,造成比例失調,甚至模糊不清。實驗課上學生對切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理論課的基礎上,所以書上的圖或教師的手繪圖將直接決定學生的理解,多媒體條件下的顯微投影鏡頭,可以清晰地把真實切片放大投影在屏幕上,講解效果是顯著的。對于沒有現成切片的情況或是參考書上有更清楚明了的照片,我們掃描后加入課件效果亦佳。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改善教學條件的限制, 而且給教師以更大的想象空間, 增加教學風格體現的手段, 因此不但學生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教師也能提高教學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加入三維動畫表現花粉、孢子的形態等, 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2.2理論聯系實踐,理實一體化,將理論課程教學轉移到實驗室進行。中藥顯微鑒定是中藥鑒定學教學體系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實踐性極強。因此要求教師在傳授顯微鑒定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操作鑒定的能力。理實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它表現為將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以及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練”,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課堂上老師把顯微鑒定這個部分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知識點多而碎,易學易忘的部分知識點先細致講解,學生當場就進行中藥材實物顯微觀察,這樣學生不但對知識點進行鞏固,而且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2.3將藥材微觀下三維立體實圖放入教材。隨著現代科技的逐步發展,拍照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于微觀成像在中藥顯微鑒別上的中藥作用也日益凸顯,如植物中的腺毛、非腺毛、花粉粒等,過去都是二維平面形態圖,現增加電鏡下的三維立體實圖(見圖),形態更加直觀,教材內容也會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中藥鑒定范文5
關鍵詞:中藥鑒定;新技術;發展
中藥作為臨床上一種常用藥,種類繁多,品種各異。外形相差不大的藥物,療效會有很大的不同。同一種藥材又受該地生長環境、氣候條件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療效;不同藥材在不同的使用條件和處理方式下也會呈現不同的療效。所以,中藥材的管理和分辨的復雜性給市場上的假冒偽劣創造了條件,使得一部分劣質中藥流入市場。通過對過去中藥鑒定方法的研究發現,人們對于中藥鑒定要求的提高,使得傳統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局限性。市場的需求促進了中藥鑒定技術的發展,給中藥鑒定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1資料與方法
1.1 DNA分子診斷技術 DNA分子診斷技術又稱DNA分子標記技術,它的原理是通過對DNA分子進行研究,根據堿基的缺失、易位、插入、重排、倒置等而特征進行檢測的一項技術。中藥材的種類繁多,呈現多樣性的原因,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中藥材基因多態性造成,基因作為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物種的表現型受基因的控制,通過DNA分子標記進行的分析,不受物種生長環境和物種形態的影響,分析鑒定結果更具有可靠性。
1.2引物PCR(多聚酶鏈反應)技術 引物PCR技術(RAPD)主要是用于中藥材的分類鑒定,其基本原理是根據待測物質的DNA,以核苷酸為引物,由于模板和隨機引物的結合位點不同,擴增后可以得到一組長度和數目不同的DN段。利用凝膠電泳技術得到電泳圖譜,進一步得出DNA多態性。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的中藥材的DNA序列并沒有具體的分析數據,在DNA序列數據不清楚的情況下,引物PCR技術相比其他新技術來說,更具有優勢。
1.3生物芯片技術 生物芯片技術是通過DNA探針陣列與樣品進行雜交,然后檢測雜交信息對中藥材進行快速高效的鑒別。生物芯片技術需要獲取中藥材的特征基因序列即基因分型,利用不同物種的基因分型作為基因芯根據堿基互補原理進行檢測。由于目前大多數中藥材的基因序列都處于未知的狀態,使得生物芯片在中藥材鑒定中具有局限性。
1.4細胞生物學技術 細胞生物學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種的染色體來對物種的果實和種子進行分類鑒別的技術。通過對需鑒定的中藥材進行培養,取根尖部分進行處理觀察,根據染色體排列繪制成核型模式圖,計算染色體臂長、著絲點等,進行分析確定核型,與已知標本的染色體核型比對,進行鑒別。
1.5差熱分析(DTA)法 DTA法的原理是通過將待測物質與同等條件下物理和化學性質較為穩定的物質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對比。由于待測物質在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反應時,會產生熱量變化,外部表現為溫度的升高或降低。根據溫度的變化進行繪制待測物質的熱譜圖,根據熱譜圖中的峰、位置、面積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進行對不同中藥材的分析鑒定。
2結果
通過對以上新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發現,DNA分子診斷技術、引物PCR(多聚酶鏈反應)技術、生物芯片技術、細胞生物學技術、差熱分析(DTA)法等技術在對中藥材進行分析鑒定方面各有優勢,為種類繁多和形狀各異的中藥材的鑒別診斷提供了更加標準化、科學化、快速化的診斷方法,為臨床中藥材用藥帶來了依據。
3結論
隨著中藥材鑒別技術的發展。在中藥材鑒別技術上引進現代化的技術使得中藥材鑒別診斷技術更加標準化、快速化和科學化。但是,在中藥材鑒定新技術日新月異飛快發展的今天,仍然要對我們傳統的中藥材鑒定技術進行傳承和發展,促進中藥材鑒定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和成熟[1-5]。
參考文獻:
[1]張婷.藥用植物束花石斛、流蘇石斛及其相似種的PCR-RFLP鑒別研究[J].藥學學報,2005,40(8):728.
[2]彭銳,李泉森,李隆云.石斛的分子生物學鑒定---基于RAPD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37.
[3]劉文生,朱建明,何斌,等.中藥材厚樸的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指紋圖譜研究[J].中藥材,2004,27(3):164.
中藥鑒定范文6
[關鍵詞] 天麻;鑒定研究;概述
[中圖分類號] R9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7(b)-013-02
中藥天麻(rhizoma gastrodiae)為蘭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中國藥典》各版列為收載品種,性平,味甘,歸肝經,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之功,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1],廣泛用于治療頭痛、周期性偏頭痛、眩暈、破傷風、癲癇、神經痛、偏癱,以及其他神經性疼痛和神經疾病,為臨床常用貴重藥之一。
天麻,原名赤劍,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記載與現代所用天麻相符[2]。近年來由于天麻野生藥源緊缺,栽培天麻逐漸上市。于是藥材市場上出現偽品、野生天麻、栽培天麻,為了更好地區分這些藥材,筆者對天麻的鑒定研究進行綜述。
1 理化鑒定
1.1 光譜鑒定
劉剛等[3]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對天麻進行了測定,并建立了天麻的紅外光譜圖譜;余艷等[4]用紅外光譜對天麻及其偽品進行了鑒別,發現能很好地區分天麻及其偽品。高夏紅等[5]用X衍射法測定天麻的X射線指紋圖譜,并利用圖譜及其相似度分析法鑒別野生和栽培天麻非常有效。Budzikiewicz等[6]利用紫外光譜對天麻及其偽品進行了鑒別,發現在190~500 nm范圍內能很好地區分天麻及其偽品。袁衛梅等[7]采用FI-NMR波譜儀分別測定了8個不同來源天麻特征總提取物(CGE)的1H-NMR指紋圖,從天麻特征總提取物中分得對羥基苯甲醇和天麻苷,經光譜解析及與文獻數據比較,鑒定了其結構,從而實現了天麻的1H-NMR指紋圖的解析[7-9]。
秦海林等[10]在NMR波譜儀上測定天麻的1H-NMR指紋圖,建立核磁共振氫譜法鑒別植物中藥的理論和方法,作為鑒別植物中藥的參照及其相對標準圖譜。
梁惠玲等[11]利用EI-MS法對天麻及其偽品進行鑒別,發現真品的主要成分對羥基苯甲醇的衍生物的甲醇提取物指紋特征性強,存在(m/z124)基峰及其進一步的裂解碎片峰(m/z107和m/z95)。此法為天麻真偽鑒別提供了可靠依據。
1.2 色譜鑒定
石上梅等[12]對天麻藥材HPLC指紋圖譜進行了研究,發現天麻的指紋圖譜用于鑒定天麻藥材很靈活有效。袁敏等[13]采用裂解高分辨氣相色譜法對天麻及其偽品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發現每種中藥材在特定條件下均有不同的裂解色譜圖,可用于鑒別。
2 生物鑒定
2.1 蛋白質電泳鑒定
張曉勤等[14]采用雙向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質譜技術對天麻不同部位進行了比較蛋白質組分析與鑒定,對新生球莖中表達量明顯增加的5個蛋白質點用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進行肽質量指紋譜的分析,并進行蛋白質鑒定與功能預測;王德先等[15]利用毛細管電泳法鑒別天麻及其4種常見偽品,電泳分離條件為24 mmol/L硼酸鹽(pH=9.4),運行電壓為16 kVF,結果很容易鑒別,方法準確、簡便、快速,可以作為中藥天麻的質量控制方法。
2.2 DNA鑒定
李長福[16]、關萍[17]、王曉玲[18]分別對天麻DNA進行了提取,為天麻生物學鑒定奠定基礎;王德信等[19]建立了天麻PCR反應體系,為天麻在DNA方面的鑒定作出了貢獻。陳祖云等[20]利用簡單序列重復(SSR)分子標記可有效地區分純合子及雜合子,從而使其能夠在分子水平鑒定野生和栽培天麻。陶鈞等[21]應用改進的RAPD方法測定了名貴中藥材天麻基因組DNA指紋圖譜用于天麻的真偽鑒別。
3 其他
3.1 性狀鑒別
呈長橢圓形,扁縮而略彎曲,長4~12 cm,寬2~6 cm,厚1~3 cm。一端有紅棕色干枯牙苞,習稱“鸚哥嘴”,有的為開花后殘留的莖基;另一端有自母麻脫落后的圓臍形瘢痕,習稱“肚臍眼”。外皮剝落后部分殘存,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可見數圈點狀的退化須根痕組成的橫紋、麻點皺紋和輪節。質堅實,半透明,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角質樣,有光澤,嚼之發脆有黏性。概括為“天麻長圓扁稍彎+點狀環紋十余圈+頭頂莖基鸚哥嘴+底部瘢痕似臍圓”。鄧恒青等[22]通過對天麻環節紋的觀察,記錄天麻野生品、家種品1代、家種品3代環節的數目、節距(節間長度)以及節上點數(節上潛伏芽的數目),應用Excel軟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為天麻藥材品質、規格、等級鑒別提供了新的依據和研究方法[22]。
3.2 顯微鑒別
橫切面最外層有淺棕色的后生表皮組織,下皮面2~3列由栓化細胞組成,細胞呈切向排列。皮層為十數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不具內皮層。中柱大,散在韌皮部維管束,周韌型或外韌型。每束導管兩至數個環紋或螺紋非木化。薄壁細胞含多糖類塊狀物,遇碘液顯暗棕色,有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柬。髓部細胞類圓形。鸚哥嘴、環節紋、肚臍痕是天麻藥材性狀鑒別的三大要點。鄧恒青等[23]針對這三個要點的顯微鑒別特征做了補充性研究,為天麻的顯微鑒定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
栽培天麻、野生天麻、偽品在理化鑒定和生物鑒定方面的研究使天麻的鑒定較為容易,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天麻的鑒定技術也將會有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478-479.
[2]石俊英.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222-223.
[3]劉剛,董勤,俞帆,等.天麻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鑒別研究[J].光譜與光譜分析,2004,24(3):308-310.
[4]余艷,劉剛,董勤.天麻及其偽品的紅外光譜鑒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4(3):60-62.
[5]高夏紅,郭靈虹,李暉.X衍射指紋圖譜及其相似度分析用于鑒別野生和栽培天麻[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5,17(1):58-60.
[6]Budzikiewicz H, Djerassi C, Williams DH,et al. Mass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Compounds[M].San Francisco:Hoiden-Day Inc,1967:121.
[7]袁衛梅,秦海林.天麻、肉桂和牡丹皮的1H-NMR指紋圖解析[J].河南中醫藥學刊,2000,15(4):9-11.
[8]方濤,朱開賢.用紫外光譜鑒別天麻真偽[J].山西中醫,1991,7(1):28-29.
[9]秦海林,趙天增,都恒青,等.核磁共振波法鑒定天麻及其偽品[J].中藥材,1994,17(6):23-24.
[10]秦海林,趙天增.核磁共振氫譜鑒別植物中藥的研究[J].藥學學報,1999,34(1): 58-62.
[11]梁惠玲,吳玉,易元芬,等.EI-MS法鑒定中藥天麻的真偽[J].中草藥,1996,27(6):367-369.
[12]石上梅,孫婕,杜慶鵬,等.天麻藥材HPLC指紋圖譜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5,140(10):739-741.
[13]袁敏,張鉻光,曾志.裂解色譜法測定中藥指紋科譜[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66-70.
[14]張曉勤,胡金勇,曾英,等.天麻蛋白質的雙向電泳和肽質量指紋譜分析與鑒定[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1):89-95.
[15]王德先,楊更亮,劉海光,等.天麻及其偽品的毛細管電泳鑒別及天麻素的測定[J].中草藥,2001,32(4):351-352.
[16]李長福,葛正龍,黃燮南,等.天麻DNA的快速提取方法[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4,27(3):226-227.
[17]關萍.蘭種植物天麻基因組DNA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J].山東農業生物學報,2004,(5):422-425.
[18]王曉玲.天麻總DNA提取物的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J].2005,7(2):110-111.
[19]王德信,段承俐,文國松,等.天麻PCR反應體系的建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19(5):514-517.
[20]陳祖云,王曉麗,宋聚先.貴州天麻野生與栽培品種的簡單序列重復標記鑒定[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7,32(1):12-14.
[21]陶鈞,傅鐵祥,羅志勇,等.天麻特異DNA序列的克隆及其在天麻鑒定中的應用[J].生物工程學報,2006,22(4):587-591.
[22]鄧恒青,周漢華,童紅,等.天麻環節紋的觀察比較及數理統計分析[J].中國民間民族醫藥,2009,18(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