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卓越課堂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卓越課堂范文1
“情”,由“豎心”和“青”組成。豎心:豎,站立、直立,不是趴著,也不是渾身有病的形態,是正能量;情的右旁是青,青:年輕,貼近青少年。這里的“情”可理解為以年輕人般積極向上的心態,貼近青少年的情感,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正能量。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德體現在對教育工作的執著和摯愛,體現在對學生真誠與熱情的關愛,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它能煥發出巨大的感召力。卓越課堂,首先是教師課堂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師生間濃濃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情感的閘門在每一節課中不斷開啟,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其次是以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為基點,以打動學生為切入點,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問題,突出探究、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培養學生學習的情志。《十萬個為什么》之所以能成為青少年學生的經典讀物便是最好的例證。
如果說智是一粒種子,那么情就是繁盛的根須,向記憶的深處,向生活的深處扎根;如果說智是幼苗,那么情,師生情感、智與學生情感的交流、碰撞就是不可或缺的肥沃土壤。
二、卓越課堂,動于智
“智”由“知”與“日”組成。知者,了解、明白之意;日者,本意指太陽,或是指一種時間單位。在情智課堂里,“日”指時間,情智的形成需要時間,需要等待;“日”為乾,指萬物之本,引申為本源、最基本的道。知道了世間之道,是為智。智者,所知不僅為自然的基本道理,也明白人間人世的基本之道。
由此,從評價課堂實效的高低優劣角度,筆者把智育分為三個層次:知識、智能、智慧。知識,死記硬背、反復操練,讓學生知曉、明白相關的常識,在信息時代,已經越來越勢微,教書匠也;智能,源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教學工作者也;智慧,以智生情明志,智以載道,不僅傳授自然的基本道理,課程潛移默化育人,更重于引領學生做人之道、教育家也。
實踐體驗是育人的重要途徑,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知識過程構建生成是教學高效性的重要保障,同理同途——卓越課堂之卓越集中在一個字“動”。遵循知識、道德生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原則,通過一個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兩個前置(問題前置、學習前置)、三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種形態(展示進行交流、點撥實現提升、糾錯進行落實、開放實現拓展),各自扮演好老師是導演、是促進者,學生是主角、是探索者的角色,學生的主動、探究、互動,還學生課堂時間、空間、話語權、展示機會,學生在充分的情境參與、問題探究、展示互動中思想、情感、智慧得以碰撞、互補、生長和升華。
三、卓越課堂,達于情智共生
2012年9月,重慶市教委頒布了“提質十項規定”,要求各區縣教委和中小學校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而提質的關鍵在于課堂。好的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在量上的聚集,還是知識在質上的體現,它是集知識、能力、情感、品德于一體的“高質”課堂。好的課堂,應該是情智共生的課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達到學生情智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實現。
卓越課堂范文2
去年底,全國享有自主選拔選拔資格的高校都陸續公布了自己的自主選拔招生簡章。記者注意到長安大學今年的招生簡章和往年有了一些變化,就這些變化的內容,記者采訪了長安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丁珊教授,以下是采訪內容。
記者:我們注意到,長安大學自主選拔招生簡章是2012年12月27日的,時間較其他學校偏晚,請問個中緣由是什么?
丁珊:教育部2013年在自主選拔招生政策導向方面進行了部分調整,引導試點高校將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作為自主選拔的主要條件,著力減輕考生負擔,杜絕自主選拔招生走向小高考。長安大學也對近年自主選拔招生的生源和學習就業情況進行了數據調查和分析,并結合教育部的相關文件進行了全校大范圍的討論,從生源定位、選拔標準、選拔方式、招生專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最終通過招生領導小組審議確立了2013年自主選拔招生簡章。但網上報名時間從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28日結束,為期一個月,考試時間安排在3月3日,從時間和周期安排來講并不晚,歡迎中學和高三畢業生關注報考。
記者:貴校2013年自主選拔招生簡章中,寫有“長安大學優秀生源基地中學,每校可推薦五名具有學科特長或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貴校均等地給予生源基地中學推薦名額,這種做法在享有自主選拔招生權的高校中也是不多見的,請問貴校這種安排是基于什么考量?
丁珊:今年雖然在簡章中提出了“推薦中學范圍和數量”,但這并不是自主選拔招生的核心問題,也不是唯一和必須的報名推薦條件,而是在以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為前提的考生自薦外留給優秀生源基地中學一些推薦自。我們相信這些對長安大學認可度較高的中學必然會認真履行推薦承諾,推薦好確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參加選拔考試。當然長安大學對優秀生源基地中學建設是開放的、長期的、動態的、相互的,我們非常歡迎那些希望申請長安大學自主選拔校薦的中學積極和我們聯系,共同做好優秀學生的推薦和選拔工作。
記者:貴校2013年自主選拔招生增加了面試選拔。是不是面試選拔通過的學生就不需要參加筆試選拔了呢?什么樣的學生能獲得面試選拔的資格?
丁珊:長安大學2013年自主選拔招生分為自選面試選拔和筆試選拔兩種評價模式,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應試優勢選擇參加考試形式,這正是更大程度地承認人才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考試設計上講,面試或筆試合格具有同等的效力。
我們嚴格控制可面試的人群數量,以保證在公平、規范、科學、效率的環境中選拔,確保面試過程管理到位,這樣可能會客觀限制面試申請者參加面試的機會,但確有學科特長或創新潛質的面試申請者如未能獲準面試,仍然可能獲得筆試機會。從這一點講,面試選拔的考生的“準入”條件會更高一些,尤其在創新成果和特長層次遴選方面會更加嚴苛。
所有獲得選拔機會的考生網上報名表中會明確有審核為“同意參加面試選拔”或“同意參加筆試選拔”的意見,請申請考生注意 。
卓越課堂范文3
[關鍵詞]精簡 多元化 轉變觀念 更新思想
為順應時代潮流,開拓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卓越課堂的春風吹進了我們的校園,我在領導的組織下正在探索和打造自己的卓越課堂。我身體力行,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展、能力為重、以人為本、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上,整體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課程三維目標,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現就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準備精簡教學內容
在備課時,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和課標要求,準確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和教學環境,恰當選擇教學素材,科學設計教學過程,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層次性和靈活性,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著力體現學科特點和課堂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增強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形成師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共同學習的過程,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建設多元化開放課堂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是開放性、多樣化的課堂。建立課堂開放機制,舉辦課堂開放日,讓廣大家長、社會賢達等走進課堂,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新課改理念。積極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把課堂向校外、社會延伸,積極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借助家長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到校授課,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通過課堂開放計劃,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到卓越課堂教育體系中來。
三、服務和理解學生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尊重、理解和信任。班上發生的每一件事,我有時輕描淡寫,有時鄭重其事,但從不在班里公開批評學生。她們當中,有的可能已經經歷了很多挨批,所以批評對她們來說無所謂。有的面子薄,當眾批評傷了自尊也許會起反作用,破罐子破摔。所以我采取的辦法是在班上就事論事,私下里“就人論人”, 盡量維護學生的尊嚴。學生都不喜歡老師給家長打小報告。想想也是,換我,我也不喜歡,再說家長都是鞭長莫及的,我解決不了,家長就更解決不了了,而且也顯得自己無能,所以不是什么原則性的問題,我一般不跟家長說,有時反而說說學生好的表現,家長高興學生高興,還別說,我把她們往好里說,她們還更會朝我說的那樣努力。每次談話我并不是一味的說教,我會耐心聽她們說,因勢利導,讓她們自己認識到錯誤而不是我一個人在那說教。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我會對她們的一些想法表示理解,對她們的言語表示信任。正因為我象朋友一樣尊重理解信任她們,有學生在作文里寫到遇到我這樣一位老師而高興。所以就連那幾個調皮的學生都信服我也愿意聽我的,愿意為班集體的榮譽而努力。
四、轉變從教觀念更新教學思想
以前的教育方式是老師講得多,而卓越課堂文化要以學生為主,老師做引導,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合理利用時間,課前早讀、精講練習、課中輔導和課后鞏固,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導讀力、問題解決力和訓練能力。課堂上,以小組合作契機,做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思想。傳統的教育模式是老師以“教”為主,而卓越課堂的改革需要老師在思想上由“教”向“學”方向轉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自身的能力或理解解決不了時,教師再給予指導。努力教會學生自己學的能力。
創建卓越課堂,我丟棄高姿態。課堂上,教師丟棄教師唱主角的傳統課堂模式,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構建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模式。卓越課堂文化應從“生活、知識、求真、創新”四方面下功夫,讓學生貼近生活,激發其創造性。我認為,教師應有發展意識、反思意識、效率意識、特色意識。
五、創設民主和諧課堂環境
激勵課堂文化應包括激勵班級文化、激勵教學文化、激勵學習文化。他認為,激勵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學生,學生個性千差萬別,自主發展自己的個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標志。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正是來自于正確平等地對待學生。學校未來將舉辦跨越式課題實驗成果交流會,由實驗教師上課、做講座,漸漸引領全校教師一起用跨越式教學模式開啟新型課堂文化下教學模式的變革之路。
六、改變傳統評價方式
在教學評價上,重視學生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習過程和方法;既重視學習能力提升,又關注學習情感和態度。加強學生日常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學生、教師、家長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勵學生全面發展。著名兒童教育家“知心姐姐”盧群,她在演講中也反復強調,要多夸孩子,有孩子的父母要反復跟孩子說:“寶貝,你真棒”是啊,你對你的孩子越夸的多,你孩子的自信也越多,孩子的喜悅和自信時刻圍繞在你的夸獎聲中,他們對這世界的畏懼也就越少,他們的成長天空也就越廣闊。他會在你的賞識中學會欣賞別人,學會和小朋友的合作和分享。
卓越課堂范文4
那么,如何來建構“卓越課堂”呢?本文從激活、優化、享受課堂這一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一、激活課堂
英國卓越課堂八條標準中的第二條,是能夠高效地激發學生,并確保他們學得好;第三條,是教師具有出色的學科專業知識,能夠一貫地用來激發學生,并讓其感受到學習中的挑戰性。這兩個“激發”都體現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卓越課堂文化。其實,在初中語文課中,要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也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教師不僅要充滿熱情更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在課堂上,把對閱讀、對生活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趣,用語言、眼神、動作等方式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學生度過充滿真摯友誼的、難忘的一堂課。
郭詩樂在《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激情是教師對師愛的一種詮釋,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會擁有滿腔熱情;激情是教師積極向上的精神表現,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擁有激情;激情更是教師的一種激越的心理情態,只有心情激越,才會有激情的自然表露。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廣泛地收集資料,精心設計,將教案反復的雕琢,課件細細的品位;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可以在三尺講臺之上,引領學生泛舟學海,找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寶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可以在教育的時候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去處理問題,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激情。
二、優化課堂
黃家芝在《借鑒陶行知教育思想,構建生命課堂》(《池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一文中認為:充分利用學科優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必須做到的三個“關注”之一是:關注學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體驗。側重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生命,體現教學的生本性。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式教學”是指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對象的特性。于漪老師說過:“要讓學生走進語文,不是只聽客觀介紹,隔墻看花。”教師通過創設一種“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的體驗氛圍,使學習進入學習領域,向學生提供各種情境,讓學生親身實踐。這種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它還讓知識的學習不止、再停留于認識和理性的范疇,已經遠遠地向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擴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單增長了知識,還讓身心和人格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讓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生命體驗,體驗生命成長的歷程;讓學生探索世界、探索自我,體驗生命的力量與意義。參與者的個體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所以課堂教學不應該只看作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而應該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彰顯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最大程度地優化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形成最優化的課堂形態,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
三、享受課堂
陶行知先生常說:“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語文本身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為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
首先應當合理運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才能真正讓孩子享受課堂。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改編或擴充一些內容,提出一些生活化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和探究的動機。從第一天踏上講臺起,筆者就告訴自己,“要努力上好每一堂課”,讓所有學生愛上語文這門充滿魅力的學科。12年來,筆者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研究語文教材,把學生引入廣闊的語文天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要他學”為“他要學”,以培養能力入手。
其次,“教學做”三者合一,主動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陶行知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在語文課堂上自然要讓學生得到不斷實踐,讓孩子們從“做”中學。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多體驗。學生體驗語文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的教學必須努力將學習貫通其生活領域,做到“教學做”三者合一,主動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的魅力,體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卓越課堂范文5
“整體感知,提問分解,點撥鞏固”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追求教學的長期效果,要求學生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整體感知、提問分解、點撥鞏固”教學方法的基本程序是:整體感知、提出問題、分解整體、點撥評講、鞏固消化。
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教學流程是:課前學生預習時,先從章節內容的整體上感知本課時知識的框架結構;教師備課時把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編寫成一些以“問題”方式呈現的“預案”,這樣一節課的知識點將分為若干個“知識小塊”。課堂教學中,針對每個“知識小塊”,先讓學生練習,讓他們在這一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經受挫折,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講評點撥,
必要時予以及時強化,力求當堂鞏固消化。如此小步回環,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獲”。
一、整體感知
課前,讓學生在預習新課的時候,要求能大概羅列出本課時內容的知識條塊,重點是什么,易錯點是什么,批注出什么地方存在知識的疑惑,以檢驗預習效果。如,一個學生預習“絕對值”這一課時時,在預習本上列出了如下的“知識條塊”:
重點知識:(1)正數的絕對值是正數。(2)負數的絕對值是正數。(3)0的絕對值是0。疑惑:(1)-[-(-6)]這種題該如何化簡?(2)--3為什么不得+3?盡管這個學生重點知識表述得不是十分準確,但可以看出,學生對這一課時的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二、提出問題
學生有了問題,學習才能主動。“提問激疑、分解整體、點撥解疑”是把選擇問題作為教學的載體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方法能力的訓練。
備課時,內容要精,思路要清,資料選擇要合理。教師要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吃透教材,盡量濃縮知識,提煉精華,問題不僅要求有目標性、關鍵性、全面性和層次性,而且要有整體性、思考性和情趣性。我們的目的是用教師提出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甚至提出一些非常規性問題,這樣“提問激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受挫反思
把“受挫反思”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從而增強“聽”的方向性和選擇性,增強“問”的欲望。同時,通過“挫折反思”,培養學生的意志、興趣、動機等品質。比如,在學習代數式的值的大小關系時,我請學生先分組解決三個問題:(1)兩式分別表示什么意義?(2)兩式在實數范圍內都有意義必須滿足什么條件?(3)兩式值的大小關系怎樣?第一個問題學生思考后很快有了答案,但第二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就“碰壁”了,一部分學生認為有意義必須滿足a>0,b>0;而少數學生認為,只要a、b同號二次根式就有意義。這樣一部分學生就“受挫”了,就“碰壁”了。學生經過反思、討論,教師略加點撥,學生明確條件后,全班達成了共識,第三個問題就順理成章地解決了。
四、講評點撥
學生在反思中產生疑問后,迫切希望教師講評點撥。這時的“講評”,不是一般意義的講解,而是有的放矢地點撥,要分清“詳講”和“略講”,甚至可以“不講”。講評點撥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例如,在講解y=ax2+bx+c(a≠0)的圖象和性質時,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由y=ax2(a≠0),y=ax2+c(a≠0),y=a(x+h)2(a≠0),y=a(x+h)2+k(a≠0)設置問題,教師層層設防、環環緊扣、步步為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由已知轉向未知,由不會轉向會。
五、鞏固消化
卓越課堂范文6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卓越課堂 數學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各地掀起課程改革熱潮,很多學校提出了構建“有效課堂”、“卓越課堂”、“實效課堂”和“卓越課堂”。什么是“卓越課堂”?那就是“按照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根本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構建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師教學環境p教學內容p教學方法,打造最優化的課堂形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數學教學如何實現“卓越課堂”呢?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實現“卓越課堂”,就是樹立構建“卓越課堂”的意識,以課改為契機,轉變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優化教學環境,構建新穎的課堂模式,以生為本,創新最優化的師生互動形式,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此,筆者結合數學教學實踐,就構建數學卓越課堂的嘗試和探索談談體會。
一、以課改為契機,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構建“卓越課堂”的意識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學生沒有扎實的數學基礎,部分學生對數學課不感興趣。而等到臨近高考的時候,學生雖意識到了學好數學的重要性,也有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要補的東西太多,要想在短時間內把數學提高到高的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高一年級數學教學的開始,就要抓緊各個階段的學習,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
2.培養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對期中期末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及時鼓勵表揚;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成績差的原因,只要他們比原來有進步,就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構建和諧課堂,實現多元開放包容的教學模式。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建立起這樣良好的師生關系,就為溝通架起一座橋梁。因此,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明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其次,教師要有豁達寬廣的心胸、博學儒雅的風范、詼諧樂觀的情趣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讓學生喜歡上老師,喜歡上數學課,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欲望。
二、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為實現“卓越課堂”奠定基礎
備好課,才能上好課,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課前要精心備課,反復推敲,制定最優的教學方法,才能為實現“卓越課堂”奠定基礎。
1.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要對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透徹地研究,對近幾年課程改革趨勢及數學知識點仔細分析,做到心中有數。熟悉使用的教材,明確本學期甚至本學年的教學計劃和任務,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上有機整合教材內容,適當調整教材設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抓好備課、講課、課后反思等每一個環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培養個性鮮明的人,呼喚個性化教育。因此,備課前要找準每節課的重點、難點、突破口,并且反復比較和反思,力爭精益求精。課堂上教態要自然、輕松、有親和力,有感染力,教學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三、以生為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卓越課堂”
1.多使用鼓勵性的課堂用語,增強教學親和力。在平時教研活動中,我聽過無數次數學課,有的活躍,有的沉悶;有的開始活躍,但越往后越沉悶……按理說,上這些公開課的老師都是經過了認真備課的,他們也在努力調動學生積極性,但為什么會出現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呢?原因很多,據我分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的課堂用語使用不恰當。因此,建議學生遇到困難、不能立即回答問題時,老師一定要多鼓勵,同時也要面帶微笑,期待學生的回答。當他終于答對時,教師要帶著全班同學為他鼓掌,向他表示祝賀,這樣才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其實歸結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學生適當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對此老師的課堂用語要激情,要有親和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以生為本,重視動手操作教學。數學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有的課堂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剝奪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的課堂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太少,多媒體流于形式,學生的動手操作不落實,能力很難提高。因此要科學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堂教學就要精講多練,以生為本,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多思考,多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思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教師毫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后卻發現學生能學到手的少之又少,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忽視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培養,忽視學習的根本。因此,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加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注重學習方法培養,以及自學能力培養,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構建數學卓越課堂,就要以課改為契機,樹立構建“卓越課堂”的意識,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為實現“卓越課堂”奠定基礎,轉變教學理念,以生為本,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技能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卓越課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2013(6).
[2]黃慰鳳.心理學教學中對學生自我表現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1(23).
[3]張娟娟.構建數學卓越課堂,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J].黑龍江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