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國學經典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1
關鍵詞:言之有方 中國文化 文論經典 講演錄 教學策略
古代文論研究與古代文論教學不同,古代文論研究只要有問學之才,把自己的學術創見用學術話語撰寫成學術出來即可,而古代文論教學要面向大學生,如何在大學講臺上言說古代文論,把晦澀艱深的古代文論觀點有效地傳達出來,讓大學生愉快地接受,則除了要有問學之才,還要有授業之才,武漢大學李建中教授既有獨特的學術創見,在古代文論研究領域成果豐碩,又有高超的授課技巧,把自己獨特的學術創見深入淺出地融入古代文論教學當中,他的古代文論課堂教學實錄――《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精彩地展示了如何在大學講臺上講授古代文論,為大學古代文論教學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中西對話
中西對話,按照李建中教授的說法就是“借石攻玉”,就是在教學中引入西方文論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中國本土的文學和文學理論問題,進行中西文論的對話。
在講授司馬遷和《史記》的文學思想時,李建中教授借用了現代西方心理學理論,如自卑與超越的理論,替代滿足的理論,心理需求層次的理論等等,來分析司馬遷的自卑與超越,以及他的“發憤著書”的重要文論思想。首先,結合司馬遷的人生經歷來分析司馬遷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超越。司馬遷家族的后世中衰,家庭的窮困窘迫,仕途的茍合取與,個人的孤獨寂寞,尤其是身遭腐刑的奇恥大辱。這一切,在司馬遷的心靈深處組成了一個自卑情結。當他沉湎其間時,自卑不僅默化為濃郁的悲劇意識,而且發酵成強烈的創作欲望,嘔心瀝血寫作了《史記》,是司馬遷超越自卑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行為。
李建中教授認為,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是一種替代滿足,提出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是司馬遷對中國文論的卓越貢獻。司馬遷自卑的形成和對自卑的超越,就是司馬遷對他自己所提出來的“發憤著書”這一理論命題的實踐。
在講司馬遷替代滿足這一創作心理時,舉了大學生都很熟悉的臺灣作家瓊瑤的例子,分析其愛情經歷與愛情小說創作的關系。瓊瑤在出名之前有一段很坎坷的愛情經歷,她讀中學時就愛上了她的國文老師,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戀愛,后來結婚,這個丈夫又酗酒,又賭博,回家后還經常打她,讓瓊瑤非常痛苦,瓊瑤早期的作品如《窗外》、《在水一方》等,男主人公都是一個模式:長的很帥,很心細,很體貼女性,對自己的戀人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女人心中完美的男人,這就是瓊瑤的替代滿足。還舉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歌德失戀后的創作,是歌德的替代滿足。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很生動形象的講述了文學創作中的帶普遍性的心理學問題,同時和分析司馬遷的替代滿足創作心理互相印證,
運用西方心理學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從而實現了中西文論的對話,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了司馬遷的創作心理和創作動機。
二.古今對話
古今對話,就是運用古代文學理論解說當代文藝現象,實現古今對話。如果說學習西方,是為了解決我們本土的問題,那么研究古代,是為了解決我們當下的問題。古代文論教學,不僅僅要學生了解古代文論的有關知識,而還要訓練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運用古人的文論觀點來觀察思考當前的文藝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古代文論的現代價值,才能深深體會到學習古代文論的必要性。
比如李建中教授在講授李漁的文論思想時,就運用他的“立主腦”的理論來分析當前的文藝現象。首先理清李漁“立主腦”的含義,就是文藝創作要有主題,有事件,有人物,要通過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表達主題思想。在講明白“立主腦“含義的基礎上,李建中教授運用“立主腦”理論來分析當前一些文藝現象。比如用“立主腦”的理論來分析評價張藝謀的電影,認為張藝謀早期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紅高粱》等成功在兩點,第一點,它有很好的一個文學本子,全部都是很好的小說,有一個很好很成熟的情節框架、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題思想,第二點,張藝謀出生底層,始終有底層的目光,關注底層,關注最貧困的人的生活。可是當張藝謀轉向拍攝商業大片后,以前成功的因素被丟棄了,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人物和事件完全照搬《雷雨》,但《雷雨》的非常深刻主題沒有了,只剩下對權力的崇拜,它只能靠大制作、大色彩、大明星和暴露來吸引觀眾。從而認為張藝謀過去的成功就在于“立主腦”,現在的失敗就在于沒有主腦,丟掉了主腦。由于張藝謀電影是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因此引起大學生強烈反響,紛紛議論當前中國大片存在的問題,舉出還有哪些大片沒有做到“立主腦”,從而加深了對李漁“立主腦”理論的理解,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依經立論,古今對話,用今人的作品去印證古人的相關理論,從而證明古代文論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仍然具有現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時拉近了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使教學不脫離實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論的積極性。
三.史論結合
古代文論教學中只進行文論觀點解讀,脫離古代文化背景和批評主體精神的現象非常普遍,也就是史、論割裂,學生只能孤立地接受抽象的文論觀點,造成學生感覺古代文論晦澀難懂,李建中教授的古代文論教學則在充分展示文論觀點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和批評主體精神的基礎上解讀文論觀點,史、論融合,學生接受的文論觀點就是具體的鮮活的。
在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文論,是李建中教授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的自覺追求和鮮明特色,這是建立在對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化的緊密關系的清晰認識上的。“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文論的發生、發展及演變既以儒道釋文化為思想背景和精神資源,而古代文論本身又是古代文化巨苑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中國古代文論從思想觀念到范疇術語,從思維方式到理論形態,無一不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針對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中忽略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化緊密聯系這一現象,李建中教授在古代文論研究和教學中,“緊緊扣住古代文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闡釋古代文論的演進脈絡和理論精髓”①,《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就是這一認識的體現。
在導論部分,對儒、道、佛、文、文化、文學等中國文化、文學的基本概念進行細致分析,廓清認識,中國古代大文學觀念對古代文論的影響,得出文論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是“文學”從它的濫觴期開始,就深深第扎根與“文化”之中,二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的文體是一種文化的文體,三是中國文論從一開始就與儒家經典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在每一專題的講解中,緊扣文化背景,如在第一講里就詳細分析禮樂制度與儒家文藝思想的關系,第七講里詳細分析三教合一的時代文化與劉勰《文心雕龍》中儒釋道融合的文藝觀點。
“一個民族的文學批評史,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這個民族心靈的詩性展示,是‘文心’的歷史”②。李建中教授把古代文論史看成是批評主體的心靈史,因此在古代文論教學中,注重揭示批評主體的內在精神。如在第一講中“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一節,把孔子作為一位充滿理想的憂道者、溫文爾雅的教育者、充滿藝術情趣和詩意生活追求的真實形象生動描述出來,改變了一般人心目中孔子刻板形象,了解了孔子豐富而真實的心靈,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文藝思想。
在一個個故事中展示批評主體的精神氣質,是李建中教授講課常用方法。講課中批評主體的經歷故事隨手拈來,李建中教授“知人論世”的知識之豐贍令人贊嘆,當然講故事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注重敘說一般人容易忽略而又緊扣講課主題的細節,讓聽課人聽的津津有味,在興趣盎然的聽課中,理解和體會了理論的背景和內容。
如在第六講“文氣清濁:《典論?論文》的創作主體論”介紹“才性二元論”這一觀點時,舉了阮籍蔑視禮法名教公開拉嫂子手送行的故事、親人去世喝酒吃肉的故事,阮咸不拘禮法娶姑母婢女的故事,阮咸曝的故事,李白丟妻的故事,潘岳與《閑居賦》判若兩人的故事,元稹妻子去世一月娶妾的故事,李煜文才與治國之才不符的例子,宋徽宗藝術才能與治國之才不符的例子,當代作家三毛、鐘阿城的故事,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有古代,又有當代,既有中國,又有外國,舉這些生動的事例就把什么是才,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德分離,講的形象而又清楚。
除了上述幾方面,李建中教授的《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還有敘事言說、詩性語言、冷幽默式的調侃等教學策略,把一門大學生望而生畏、晦澀難懂的古代文論課程講授的生動而引人入勝。《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既是一本精彩的中國文論課堂教學實錄,也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文論專著,其有效的古代文論教學策略,值得古代文論教學者學習。
注 釋
①李建中,《中國古代文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頁。
②李建中、吳作奎,《借石攻玉,依經立論――中國古代文論教學方法新探》,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2
關鍵詞:研究型學習;模式;《中國古代文學史》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戲劇經典閱讀討論的缺失
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更愿意接受新媒體的新藝術,導致許多國學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戲劇受到冷遇。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中關于戲劇部分包括元雜劇、南戲、明清雜劇與傳奇往往介紹得簡而又簡,而且將其類等于小說作品進行賞析,了解其主題思想、人物形象特點、藝術成就即可,忽略了結合戲劇本身的特點通過經典閱讀討論獲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完全不讀作品
由于課時緊,教師課堂教學中對中國古代戲劇的介紹總是非常簡略。除了元雜劇中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清傳奇《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是重點講授的,白樸的《梧桐雨》《墻頭馬上》、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徐渭的《四聲猿》等是稍作簡介,其余的元代南北方戲劇圈作家作品、明代宮廷作家作品、清代花部雅部等作品頂多在課件中列一張表,只要求學生知道劇作家姓名、主人公名字、故事大概內容,除非學生非常感興趣或是作為論文研究對象才會閱讀作品全本。
(二)只讀賓白,不讀曲辭
對于重點講授的作品,教師會要求學生閱讀劇作原著,課堂上分析作品的思想、人物和藝術特點的時候結合具體文本進行例證,實現師生交流的效果。但由于戲曲的曲辭多用典雅或質樸的文言,這些對現在的學生來說都不易理解,參考注釋則很麻煩,甚至仍一知半解,他們只選賓白跳著看,大致了解故事情節而已。但人物豐富復雜細膩的心理感受和變化在劇作中都通過曲辭進行抒發,劇作的辭采及精湛的語言韻律和運用技巧也都通過曲辭進行表現。因此,只讀賓白不讀曲辭無法全面認識戲劇文學的偉大成就。
(三)流于文本表層,缺乏整體文化的感知
對作品的大致瀏覽,只是了解了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稍進一步能理解戲劇中所弘揚的時代精神和道德價值觀念,但缺乏對戲劇整體文化的感知。戲劇的主要特征包括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這些特征,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閱讀和討論經典戲劇作品對培育學生高雅的藝術審美趣味,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戲劇經典閱讀討論在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改革中的實施
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如果要充分利用戲劇文學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時代精神和文化思潮的理解,以豐富的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思維和提升藝術審美能力,應該重視經典戲劇作品的閱讀討論,并在實施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一)結合注釋,通讀作品,完全理解文本內容
經典閱讀討論的首要任務是通讀作品。元明清時期的戲劇劇本,年代越前,語言越是艱深,學生應該選擇有注釋的版本進行閱讀,包括賓白和曲辭。理解和積累不同戲劇劇本中涉及的不同朝代的語匯、典故、民俗、時令、物品工藝等知識,能更全面了解人物活動的環境、戲劇沖突的緣由,進而準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二)通過現場或視頻觀看戲劇演出,加強藝術的形象感受
在準確而全面閱讀劇作文本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優秀的戲劇演出作品來加深對文本的印象。例如,在講授元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越劇《西廂記》的表演視頻,如果課堂時間有限,可以選取其中的重點部分《賴簡》一出,讓學生在越劇柔婉回旋的聲腔中體會王西廂“花嬌月媚”的語言特色,形象地觀看到崔鶯鶯的“假意兒”、張生的“志誠種”、紅娘的“機智”的形象特點。在講授明代傳奇湯顯祖的《牡丹亭》時,介紹學生觀看青春版昆劇《牡丹亭》的視頻很有裨益。青春版《牡丹亭》思想主旨鮮明、敘事主線清晰集中,能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在明代心學左派思潮影響下的情理之爭的思想價值;伴著昆曲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行腔,能讓學生充分欣賞作品中的曲辭,尤其《驚夢》一出中【繞池游】【皂羅袍】等的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舞臺上音樂直接訴諸聽覺的呈現,使戲曲語言所傳達的詩意更加真切直觀。以戲劇文學名著為底本的戲劇表演,以其鮮明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凝聚了國學精華,通過現場或視頻觀看演出能夠激發學生對戲劇的興趣和加強藝術的形象感受,對接受和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三)以重點內容的話題討論完成對作品整體文化內涵的認知
學生對經典原著文本進行認真閱讀以及觀看戲劇演出后有了身臨其境般直觀感受之后,對作品整體文化的認知還應以重點內容的話題討論來進一步深化。教師可以圍繞作品思想主旨、人物形象、藝術表現方法、語言風格特點、發展影響等方面設置典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回到經典原著認真梳爬剔抉、前后觀照、突出重點地理解作品,通過討論辨析找到問題的合理答案,完成對作品正確而全面的掌握。
三、戲劇經典閱讀討論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在已經認識到課程教學存在不足的現實面前,經過思考和探討,也能大致明確改革的方向和實施方法,但想要達到預期效果,還得看到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應對辦法,才能達成所愿。
(一)課程總課時少,需合理規劃戲劇經典閱讀討論的課時安排
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課程一般學年,總共204/272課時,但從先秦到清代,文學史的內容那么龐博,在教學中這些課時仍然顯得緊;而在歷代作品中,戲劇相對于詩詞文而言畢竟沒有那么重要,但在元明清文學部分,因戲劇已達成熟繁榮階段,成為該時期代表性的文學樣式或重要文學現象,則應適當增加課時,并通過經典閱讀和討論重點掌握。
(二)學生不夠重視,教師對戲劇經典閱讀討論的各個環節要加強督促
由于語言的艱澀、形式的陌生、考查比重較低,學生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戲劇作品的閱讀。教師應該提前給學生列出元明清時期重要的戲劇文學作品篇目,課前完成閱讀,有條件的可以觀看相應作品的現場或視頻演出;課堂上教師圍繞教學重難點設置一二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給予引導和明確;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將課堂討論的情況作總結,還可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加以補充,匯總后以作業形式交給教師進行評閱;期末考核出題時,應在論述題或分析題中占適當分值考查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3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國學特色建設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過:“振興國學,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國學熱持續升溫的今天,國學在幼教中運行是適合現實需要的一種文化繼承,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新途徑。幼兒園開設國學教育課程,不是簡單地擇取一些諸如“三字經”一類的經典經書文獻要兒童記誦,而是要根據幼兒年齡特征進行一些具體化的教學改進,使幼兒懂得國學文字背后的國學道理,并要加深研究,建立一個系統的國學教育內容體系。國學教育其首先教育的不是幼兒而是幼兒教師,通過再學習可以使幼兒教師把我國古代的經史、科學、技藝、家教等內容納入到幼兒教育的體系中來,使國學教育能夠完全成為一個特色的幼兒園辦學理念和教育系統。
一、以課堂誦讀教學為中心,探索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
從2008年9月起,我們開始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誦讀的內容涉及傳統文學中經典的詩、詞、曲,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并以學院古詩詞經典誦讀精品課程建設為依托,對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體驗式誦讀。清代學者唐彪說:“文章讀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我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話充分說明誦讀的重要作用。真正意義上的誦讀不僅僅是一個識記認知的過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態度的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是一種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體驗式誦讀強調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親臨其境,親歷其事來認識、理解事物,在實踐活動中多種感官及認識、情感、意志等心智全身心地投入,真情實感地去體驗和感悟,獲得種種發現,繼而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其常見形式有:情境體驗、角式體驗、生活體驗、觀察體驗、想象體驗等。例如誦讀學白的《將進酒》,首先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挑起學生的誦讀愿望,然后鼓勵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誦讀,如領讀、齊讀、輪讀、賽讀、自由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一些有創意的形式,如配樂吟誦、唱古詩詞、表演形式的小組分角色誦讀,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古詩文的意境中,初步體驗古詩文的節奏、韻味、內容、情感。然后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這樣的誦讀比之背一背、記一記,要高出許多。
(二)鑒賞式誦讀。優秀的詩文承擔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啟迪真理。學生在體驗了古詩文的情感之后,還應進一步反復品鑒,悟出詩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學生的審美才能從“體驗”的層次上升到“鑒賞”的層次。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末兩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結合典故的原意及詞的上闋詩人對孫權、劉備建功立業的贊頌,反復品鑒,學生悟出了詩人以廉頗自比,抒發了抗金救國、壯志未酬的憂憤,也理解了詩人的忠義之心。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后兩句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對敬亭山的喜愛。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反復品讀,則可悟出:詩人越是寫山“有情”便越是表現人“無情”,“惟有”一詞正突出了“知音無多的人事”。可見,古詩詞鑒賞式誦讀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品出了詩的妙處,悟出了人生的哲理。這也正是國學經典教學要努力達到的更高目標。
(三)研究式誦讀。研究式誦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或互相合作地開發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閱讀活動。古詩文教學要深入到那些詩人、文人的生活,去觀照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去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地理、社會、科學知識,去了解他們成長歷程,他們的生命軌跡,從而去感悟超越知識的智能,就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為此,我們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詩人或詞人,成立了“李白研究小組”、“王維研究小組”“蘇軾研究小組”等。同學們廣泛地獵取資料,去藏書室搜集,到網上瀏覽。在實踐中,同學們感到自己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千百年前的詩人、詞人也在自己的心里變得鮮活起來,學生通過誦讀獨立或合作完成的小論文《試探李白與屈原的浪漫詩風》、《淺談王維詩的“詩畫合一”》、《論蘇軾的入世與出世思想》,有些雖然寫得還很幼稚,但畢竟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思考。
二、以課外誦讀教育為載體,開展校園特色文化活動
目前全國合格國學教師缺口很大,且薪資比其他科目的老師要高很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應自覺把傳承中華文化當成一種使命,秉承“先育人、再教書;先做人、再求知”理念,著眼于學生品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滋養,系統地開展國學教育,形成以“讀國學-講國學-演國學-踐國學”為主體的國學經典誦讀體系,這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就業競爭力都有重要意義。
(一)營設書香校園,人人以詩為伴。“以文為友,以詩為伴”是古人生存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現代人渴慕的一種理想,更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精神追求。如在班級詩詞園地中定期推介一首古詩詞;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應時即事式的常規活動,如節假日、紀念日、賽詩辯論、知識擂臺、網上博覽、板報專刊、文藝舞臺等。更提倡將國學經典的誦讀融入到學校日常閱讀的大環境中去,形成有序的國學經典誦讀平臺,將經典誦讀變成學生和教師教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4
關鍵詞 章太炎 國學 國粹 閱讀
分類號 G250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and Reading Concepts
Chen 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quintessence"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that focuses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 laws and institutions, figures deeds. It also explores Zhang Taiyan’s reading concept from the angles of vernacular, classical, literature, poetry, scholarly study, history reading, and classic reading, that is, when you read and study, you cannot get hung up on the books, but also from books to seek outside; when you read the books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ideas and experiences; we must seek truth, but also practical; if you don’t read the history books, you are not patriotic; read more classics and so on.
Keywords Zhang Taiyan. Sinology. Quintessence. Reading.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因傾慕顧炎武改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出生于書香世家,早年接受了嚴格的儒學教育,致力于“稽古之學”,在文字音韻學方面打下根基。以后,章太炎廣泛閱讀西方書籍,吸收西學思想,研究中國傳統學術。他在國學教育方面,很有建樹,一生曾三次創辦國學講習會,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國學人才為宗旨,是黃侃、錢玄同、朱希祖、魯迅、周樹人、周作人、許壽裳、沈兼士、汪東、劉文典等人的老師,對中國現代學術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國學思潮初起的時候,有“國粹”“國故”“國學”等多種不同的說法。1905年2月《國粹學報》創刊,章太炎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組成國學講習會,章太炎為主講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講演的文字集結出版,即《國故論衡》。說:“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后,這‘國故’的名詞,于是成立。”[1]認為國學就是國故學,在《發刊宣言》一文中,他這樣說道:
“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國故”這個名詞,最為妥當;因為他是一個中立的名詞,不含褒貶的意義。“國故”包含“國粹”;但他又包含“國渣”。我們若不了解“國渣”,如何懂得“國粹”?所以我們現在要擴充國學的領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過去文化,打破一切門戶成見:拿歷史的眼光來整統一切,認清了“國故學”的使命是整理中國一切文化歷史,便可以把一切狹陋的門戶之見都掃空了[2]。
章太炎國學思想的核心即是發揚“國粹”,力圖以國粹來傳承漢民族的文化精髓,“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3]272,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說:“為甚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這個歷史,是就廣義說的,其中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跡。”[3]278認為這三大部分作為漢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粹,構成了優秀的民族文化。
章太炎的國學思想著重在“文字”和“文化”的層面,提倡“先小學而后文學”,主張從語言文字入手,感受民族文化,他對音韻訓詁與周秦諸子極為重視。“近所與學子討論者,以音韻訓詁為基,以周、秦諸子為極,外亦兼講釋典。蓋學問以語言為本質,故音韻訓詁,其管鑰也;以真理為歸宿,故周、秦諸子,其堂奧也。”[4]236
周作人非常看重他這位老師在音韻訓詁方面的成就:“我以為章太炎先生對于中國的貢獻,還是以文字音韻學的成績為最大,超過一切之上的。”[5]梁啟超也對其評價甚高:“既亡命日本,涉獵西籍,以新知附益舊學,日益閎肆。其治小學,以音韻為骨干,謂文字先有聲然后有形,字之創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國故論衡》中論文字音韻諸篇,其精義多乾嘉諸老所未發明。”[6]
章太炎非常注重語言文字,認為從字義的本原入手,有助于打好學問的基礎。“現在第一總要把六書懂得,明了本義本形,再講音韻;懂得音韻,假借的道理就明白。那么才得不寫別字,不說亂話。”[7]但他對白話文并不排斥,而且有所提倡,并于1910 年前后在《教育今語雜志》上,用白話文發表了《論文字的通借》《論經的大意》《論諸子的大概》《庚戌會演說錄》等演講稿。
另一方面,章太炎也明確表示小說、報章與書札文牘要有所區別:“林紓小說之文,梁啟超報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說、報章,不能用之書札文牘,此人人所稔知也。”他認為,“學子習作文辭,豈專為作小說、撰報章,而舍書札文牘之恒用邪!若欲專修文學,則小說、報章固文辭之末務。且文辭雖有高下,至于披文相質,乃上下所通。議論欲直如其言,記敘則直書其事,不得虛益華辭,妄增事狀。而小說多于事外刻畫,報章喜為意外盈辭,此最于文體有害。”[4]
對于書札文牘等文章,章太炎認為要有法度,要做到“止義”。情,即“心所欲言,不得不言”,把個人不得不說的喜怒哀樂發出來,做到有內容。義,就是“作文的法度”,即合乎文格,得其體要,要符合作文章的基本準則,這法度要通過博覽群書,再加以總結才能體認得到。他評價桐城派的文章,“并非沒有法度,但我們細讀一過,總覺得無味,這便因他們的文,雖止乎義,卻非發乎情”。又說王漁洋的詩,“法度非不合,但不能引人興趣,也因他偶到一處,即作一詩,仿佛日記一般,并非有所為而作的”。侯方域、魏叔子作為明代遺民“心有不平,發于文章,非無感情,但又絕無法度”。明末的大學問家黃梨洲與王船山“學問雖博,雖有興亡感慨,但黃文既不類白話,又不類語錄,又不類講章,只可說是像批語,王船山非常生硬,又非故意如此,都可說是不上軌道的”[8]。可見,他的文章評價標準非常之高。
章太炎也主張詩歌要發抒性情,有所寄托:“本情性限辭語,則詩盛;遠情性雜書,則詩衰。”[9]他說: “吟詠情性,古今所同,而聲律調度異焉……《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9]認為自漢朝以后,四言詩已少有優秀之作,五、七言詩應運而生,他對魏晉詩歌評價甚高,認為既有經世抱負,又有身世感嘆,慷慨激昂,極具性情,大都是他心目中的佳作。
章太炎認為讀書學習,不能拘泥于書本,還要向書本之外去尋求。他說:“書籍不過是學問的一項,真求學的,還要靠書籍以外的經驗,學校不過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還要靠學問以外的灌輸。”[7]他認為,本國人應該有本國的常識,“有了這種常識,好廣的再求廣,好精的再求精,那是漸漸的遠去,漸漸的上去了。若是不然,專好精的,或者弊病還少;專好廣的,就是全然空虛。譬如一滴的水,吹成一個大泡。外面看來雖大,中間純然沒有,那個弊病就狠多哩!”[7]
章太炎提出讀書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有所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學問既然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學問,不可將就歇手;將就歇手,自己仍沒有自己的心得。”[7]好比借了錢做買賣,把本錢還掉以后,還要有贏利才行,不然只是白忙活一場。認為“博學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創見;否則就是讀盡了天下書,也只是書笥,裝了些別人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獨有的東西。”“學問是無止境的,后人應比前人更進一步;學習外國的東西,也要獨立思考,有新發現;追隨抄襲,是沒有出路的。”[10]
章太炎認為讀書治學,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今日切要之學只有兩條道路:(一)求是,(二)致用。求是之學不見得完全可以致用,致用之學也不必完全能夠求是。合致用與求是二者冶于一爐,才是今日切要之學。”[11]“在致用上,第一要緊是閱歷,第二要緊是勤勞,書本子上的學問,不過幫助一點兒,那里有專靠幫助的!學問本來是求智慧,也不專為致用。”[7]強調求學是為了開智,開智以后才談得上致用,而致用不能光靠書本上的學問。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5
找回打開五千年文化寶庫的鑰匙;
讓中華文化的根深深扎入稚嫩的童心!
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南懷瑾談兒童經典教育》這本書是南懷瑾先生談兒童經典教育的文集,包含南先生的文章、講座輯錄,南先生推薦的小學弦歌選本,還收錄了少數跟經典誦讀相關的研究或論文。文字平易淺白,深入淺出。
南先生認為,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兒童經典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南老師多次意味深長地說:“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在外國人屁股后面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南先生認為,兒童經典教育的目標崇高而遠大,可用宋儒張橫渠的話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南先生更是將兒童經典教育看成是民族延續國家強盛的必要手段,他認為,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而經典教育可將中華文化的根須深深扎入兒童純凈的心靈,并讓華夏子孫借此找回五千年文化寶庫的鑰匙。
從實用的角度講,誦讀經典是兒童開發潛能的有效方式:可以快速地增加識字量,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兒童的注意力。
國學經典論文范文6
那時,宗白華已經是著名文人了。1916年8月,宗白華出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的編輯、主編,他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理念注入《學燈》副刊,使之成為“五四”時期中國報刊界的著名四大副刊之一。期間,他還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1919年,他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投身于。1920年,他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
1925年,宗白華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他是中國美學史上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他的《美學散步》一書,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美學文章的匯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美學著作。
然而,《美學散步》卻是在1981年初版的,全書不到20萬字,論述精當而富有見地,是字字珠璣的美學經典之作。《美學散步》后來又不斷再版重印,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
1925年3月,陳寅恪歸國,這位“既非博士,又無著作”的“哈佛三杰”之一的學者,在梁啟超親自推薦下,來到清華任教,并成為國學研究院導師。
梁啟超推薦陳寅恪時,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說:“既不是博士也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聽了很生氣地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梁啟超說自己著作等身還不如陳寅恪寫的幾百字有價值,自然是謙虛之辭。但是,那些真正做學問的滿腹經綸的學問家,治學的態度非常嚴謹,總是惜墨如金,從不肯輕易動筆和出書。于他們而言,著書立說應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陳寅恪就是這樣的人。
著名國學大師黃侃的學養深厚,一生不輕言著述。黃侃最經典的名言就是:五十之前不著書。這句話至今仍廣為流傳,成為他治學嚴謹的明證。
黃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勸他著書立說,說是不能寫書而非要硬去寫書是“不智”,而能夠寫書卻不去寫書是“不仁”。話雖千鈞,但黃終不為所動。他淡然說出五十之前不著書的話,并說:“唯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不得妄下雌黃”,既是學養、學力,也是人生態度,更是不可放棄的學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