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周星馳經典語句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周星馳經典語句范文1
長期以來,一些企業的安全教育存在著形式陳舊死板、內容枯燥乏味、氣氛死氣沉沉的缺點,使受教育者產生厭倦與反感心理,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甚理想。
針對此種現象,筆者在長期的安全教育實踐中,經過不斷探索與嘗試,大膽使用幽默安全教育方法,即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大量融入幽默的元素,使寓教于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筆者曾進行過一次試驗,講課之后向聽眾進行課程效果評價調查,即由受教育者對所講課程進行評分,調查結果為:不使用幽默安全教育方法講課時,聽眾評分好壞參半,最低分為70分,最高分也只有86分,滿意度僅為73%:當使用幽默安全教育方法時,聽眾評分全部都在90分以上,滿意度達到100%。
幽默是一門藝術,具有能夠引發喜悅、帶來歡樂的特性。如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適當地幽它一默,會使受教育者興趣盎然、學習輕松愉悅,令課堂熠熠生輝,在歡聲笑語中受教育者通過一個笑語、一個幽默的段子或一句經典的語句就能輕松簡單地記住所要學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幽默安全教育方法的運用技巧
幽默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要取得好的效果,不要受形式的束縛,要大膽嘗試與創新,方能取得成功。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以受教育者為中心,把受教育者當成自己的客戶,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目的就是要讓受教育者最快速、最容易、最開心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的安全知識,并且貫徹落實在行動上。以下舉例說明筆者應用幽默安全教育方法的基本情況:
移花接木
主要是將一些電影的經典臺詞和對白以及大家比較熟悉的廣告詞或詩詞名句進行改編,再加上安全的內容,以此達到幽默的效果。例如,在講到要重視安全工作的時候,筆者改編了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的臺詞,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安全很重要,一定要重視,說句有技術含量的話: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同時,筆者還編寫了安全生產的“八榮八恥”:
以重視安全為榮,以忽視安全為恥:以安全學習為榮,以厭學無知為恥:以預防事故為榮,以發生事故為恥:以遵章守紀為榮,以違章操作為恥:以文明施工為榮,以野蠻施工為恥:以排除隱患為榮,以應付了事為恥:以認真檢查為榮,以走馬觀花為恥:以如實上報為榮,以謊報瞞報為恥。
并將當年在央視春晚上走紅的流行歌曲《吉祥三寶》改編成安全版:
阿爸!哎!你的頭上怎么有包哇?闖紅燈撞了。那里怎么還有一個疤呀?越欄桿摔的。你還有哪里疼呀?這里被車“碰”了。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沒幸福的一家。
阿媽!哎!你今天怎么老上廁所?肚子疼。你為什么會肚子疼?我吃了羊肉串和冰棍。你這樣飲食不衛生。對呀!不注意飲食衛生就沒美滿的一家。
寶貝!啊?明天又要上學了。對呀!走樓梯要走慢些!好的。下課別追逐打鬧!嘻嘻嘻……健康快樂成長才有可愛的一家。
在說到安全帽的作用時,筆者首先改編了趙本山的一句經典臺詞,并配上趙本山和范偉的照片,頓時增添了不少喜劇效果:
范偉:經常出入工地,很危險,咋辦?
趙本山:戴安全帽唄。
范偉:這玩意好使嗎?
趙本山:誰用誰知道。
所以我們公司也規定:任何人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正確佩戴安帽。安全帽,今天你帶了嗎?
接著又改編了一句廣告詞:
干我們這一行的,哪能不日曬雨淋?多虧戴了安全帽,嘿,還真對得起咱這張臉。看這里看這里。安全帽,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周星馳經典語句范文2
關鍵詞:模因 空位 結構類推 仿詞
一、提出問題
2012年,李元芳突然以“元芳,你怎么看?”走紅網絡、媒體。一時間,人人都愛問元芳。甚至有人把這種現象成為“一個設問句引發的網絡狂歡”。其實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形式了,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有如下仿擬了。
(1)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盡帶黃花犁、滿城盡帶奧運色、滿城盡帶現貨黃金、滿城盡帶黃金乙)
更有甚者,整篇模仿,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周星馳的《大話西游》。
(2)《大話西游》(周星馳)
a.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去珍惜她。等到失去以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在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給這個愛加上一個期限的話,那就是一萬年。(原始版)
b.曾經有一個假期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玩夠睡夠,等到上班了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給我一個重來一次的機會,并且非要在這個假期上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365天。(假期版)
c.曾經有一套真實的房子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跟那套房子說:我要了、我要了,哪怕是一萬套!(房子版)
d.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機會版)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版本,如喝酒版、火車票版、奶粉版、土雞版等等,甚至論文的標題也用這樣一個模式,如何丹的《曾經有一個機會……》(《電影》2008第10期)
以上例子都有以下共性:
1.所有的模仿都有一個原型,這些原型都影響比較大的影視作品等。這些原型多半是創造同構類推模因變體的源結構,我們可以把這個原型挖出具體的內容,變成一個完形填空式的結構。如(1)的結構是“滿城盡±y±Q”;(2)的結構是“曾經有一量詞+名詞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__,等到失去的時候我才追悔莫及,如果再__,我一定__”
2.這些格式的仿擬產物最終的流行范圍大體有三:
A.用于報紙文章或者書刊的標題當中,
B.用于其他影視名稱或對話當中,如張藝謀的系列作品。
C.用于日常調侃當中。以上例句幾乎都涉及這個方面的用途,往往也在調侃當中往往揭示出一定的深層意義。
這種現象在修辭學上稱之為“仿擬”;何自然(2005)把它稱之為“同構類推”。他認為以同構類推方式復制和傳播的其語言模因更多見于媒體宣傳中,最多的當屬嘲弄式仿擬(parody),主要是模仿已知的語言結構而復制出一種具有新內容的模因變體。這一說法跟我們上面的分析基本相同。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我們不禁要提出如下疑問:
1.是什么因素驅使人們采取這種同構類推的方式來構詞?2.為什么人們喜愛采取模仿形式的方式?3.人們具體會選擇什么樣的結構進行類推?4.這種結構的優劣主要由什么決定?
二、解決問題
(一)表達空位理論
我們知道,語言的功能是用于表達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的出現必定是由于表達的需求。與大千世界相比,人類的認識系統并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相對于認識系統的語言表達系統也始終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因為個體語言往往在某些領域會具有完備而復雜的表達系統,而在另一個領域,則表達系統較為簡單,甚至是零形式的,這種現象很普遍。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在一個詞匯場中的某些位置上往往會缺失一些詞語。王希杰(1989)稱之為“語言空符號”,范千良(1989)稱之為“詞族中的空格”,沈家煊(1999)稱其為“不對稱現象”,李福印(2006)則采用了“此項空缺”概念來進行考察。從表達出發,我們把這種零形態現象稱之為“表達空位現象”。表達空位的存在使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雖然已經形成了表達的需要,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形式表達出來。例如呂叔湘曾指出,世間的事物名稱,一般是有“大”必有“小”,如“大麥-小麥”“大腦-小腦”,可是不少名稱是只有“大”沒有“小”,如“大海”“大衣”“大門”“大自然”“大本營”等,這種現象的存在就形成了現實語義表達的空位。
表達空位的存在往往會使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達不到說話人所期望的最佳表達效果。追求完整。準確地表達是語言的根本屬性之一,因此,在一定條件下,表達空位就會處于強烈的吸收、填補狀態,隨時準備在適當的時機吸納合適的語言形式加入。
一個具有補位功能的補位詞出現以后,很快就能被人接受并使用,在語言社會生活往往就表現位一個新詞的流行。補位詞的來源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不同的語言間的交際融合而從其他語言中借用,如外來詞;二是在語言自身的調節功能下自我產生,如新造詞。在沒有吸收外來語,或者一個新的概念并不是外來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第一種來源,那么我們就需要對語言自身進行調解,在這種調節功能下就產生了一些新造詞。但是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又不允許我們重新使用新的結構造出新的詞,如果這樣,我們的記憶負擔將會與日俱增,于是我們就大量采取了“仿詞”或者說“同構類推”的方式,既能表達更豐富的內容,又不會增加太多的負擔。
但是這套理論只解釋了這種現象內部驅動力量,沒有解釋會選擇什么樣的結構進行類推,以及在產生以后它們將會如何發展。
(二)模因解釋
1.什么是模因(meme)。模因的基本定義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Darwin)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模因(meme)這個術語在Richard Dawkine(1976)所著的The SelfishGene中首次出現。Dawkins把模因定義為:文化傳遞的單位,它通過一個過程而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入另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個過程,廣義而言,可以被稱為模仿(Dawkins1976:192)。
《牛津英語詞典》對模因的定義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這兩個定義概括了模因是復制的文化信息,它通過模仿而得以復制傳遞.也就是說,模因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基因通過遺傳而繁衍,而模因是通過模仿而傳播。模因是第二類復制因子,如傳統習慣、時尚服飾、思想言論等都是模因傳播的表現形式(phenotype)。正如Dawkins所說。“人類生來就是基因的機器,后來被文化馴化成了模因機器”(Dawkins。1989)。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
模因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基因通過遺傳而繁衍,模因則是通過模仿而傳播。作為文化傳播單位。模因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像‘音樂曲調、思想觀念、諺語、服裝樣式、房屋建筑樣式、鏈式信件、電子郵件病毒、宗教”等等,傳播開來就是各種各樣的模因。因此我們可以說模因是一種信息單位,更是一種文化傳播單位,通過模仿而得到復制和傳播。換言之,任何東西只要通過模仿而被傳遞,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信息、觀念、物質實體或行為等均有可能成為模因。
2.模因在語言中的作用。語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為模因載體(meme vehicle)進行傳播。語言模因的傳播模式模因就像病毒,能感染人類的大腦,改變他們的行為,令他們著力宣揚這種模式。對某種事物,只要有人領頭,大家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跟著模仿起來,就象時尚服飾的流行一樣。語言經過被觀察,理解并接受之后被傳播復制甚至創新出來,因此語言模因形成以下傳播模式:
3.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心理基礎。語言模因的模仿、復制和傳播與人類的心理有密切的關系。模仿、復制可以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模仿、復制的心理基礎是認同,有對某種行為特征的贊同,就有模仿、復制這種行為特征的行為。模仿、復制是人類個體在感知到別人的行為或思想后,仿照他人作出相同或相似行為的過程。感知是模仿的前提,所以人類如果要對語言模因進行模仿、復制和傳播,首先要對該語言模因有所感知,也就是說語言模因之所以能夠被模仿、復制和傳播,足以人類已經感知到該語言模因為前提條件。語言模因的模仿、復制和傳播可以分為有意識的模仿、復制和傳播以及無意識的模仿、復制和傳播兩種。其中只有有意識的語言模因的模仿、復制和傳播行為才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心理動機。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模仿、復制和傳播語言模因,其動機也因人而異。
4.為什么要采取流行語進行結構類推在創造新詞呢?(1)作為模因源語的要求:
Dawki ns(1976)用三個指標來衡量復制因子的質量高低,認為在保真度(copying-fidelity),長壽性(longevity),多產性(fecundity)三方面表現值均比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獲勝。具體分析。
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中分析的那樣,充當模因母體的語言結構一般都具有強烈的語用效果和明顯的修辭色彩特征,是一些給人以較深語言感受的經典名句、名段或名篇,因而易于被仿造,成為衍生能力很強的模因。因此我們可以總結為——語言結構被廣泛復制和傳播而成為語言模因的源語有以下的特征:
A.文字優美,內含夸張、對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
B.內容精彩,經常一語道破天機,使人唏噓不已;
C.效果強烈,要么深邃高遠,發人深思,要么幽默搞笑,使人難忘。
D.跟當時社會關注焦點相切合。
(2)流行語的特點
“流行語指的是某個時期在某些人中廣泛流行的語言形式。”(郭熙,1999)。一般能夠成為流行語的都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簡易性,以固定格式或語句作為表現形式的流行語往往較長,但是對已經流傳開了的語言模因來說,這樣的流行語往往是作為一個語塊(chunk),整體存放在記憶中的。George A.Miller將人類短時記憶(immediate memory)的記憶單位稱作“語塊”,一個“語塊”是一條有聯系的信息,其中一部分可以幫助記憶另外一部分(Miller 1956)。因此,這樣的流行語雖然較長,但也便于記憶。人們在理解這種流行語時,不需要再去分析它們的構成來獲取意義,因而也便于理解。同樣,此種流行語亦具備簡易性。捆綁之后,讀者目光一觸及,就能大致明白新聞所講的內容,而不需要經過太復雜的推理,因而有利于爭取讀者。
二是時髦性,可以極大得滿足人們的求新心理和好奇心理。人們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總是有一種求新求異的心理,對既有的傳統表達方式會產生厭倦。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追求新奇、陌生的表達方式,這是人們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一種潛在心理(魯科穎、楊文全2006)。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人們總是喜歡使用新潮、時髦的流行語。影視藝術家順應這一社會心理,在作品中加人流行語或直接使用流行語的語言形式,使標題、語句顯得新穎獨特,活潑生動,以激發讀者,觀眾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