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黑格爾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黑格爾名言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黑格爾名言

黑格爾名言范文1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形而上學;深層關懷;人文主義

Abstract:ModernWestphilosophyandlattermodernWestphilosophy,regardlessofbeingthescientificprincipleorhumanism,thereasonthattheyliftuphighcounter-"Metaphysics"theflag,itstheoryreasonliesinthemnottoclarifymetaphysicsin-depthessenceandin-depthconcern,thushascutofftheancienttimesWestphilosophyandthemodernWestphilosophyhistoricalrelation.Actually,wasalreadybreedingthemodernWestphilosophyspiritintheancienttimesWestphilosophy,inphilosophygiant’sinandsoonYalishiduode,CondeorHegelspeculation’smetaphysicssystemswasalreadycontainingonekindofmodernphilosophyhumanismspirit,butthisspiritasaresultofthehistoricalreason,theythinksofbyallsortsthethickservicewhichdebatestocamouflage.

keyword:Lattermodernism;Metaphysics;In-depthconcern;Humanism

前言

當西方古典哲學在黑格爾那里以它的鴻篇巨制完成了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偉大基業,西方哲學向何處去?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否從此中斷?這是擺在每一個西方哲學思想家面前的重大理論問題,是每一個研究西方哲學的思想家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西方哲學分成了兩股巨流:一股是科學主義,一股是人本主義。但是無論是現代科學哲學,還是現代人本主義,它們都是以反形而上學起家的。似乎“形而上學”從此就應當終結。哲學的歷史應當翻開一頁又一頁的反形而上學的篇章。

本文作者認為這是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開進去的一種巨大的荒漠,它導引出了當代西方哲學最深刻的危機。正如趙敦華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現代西方哲學新編》一書中所說:“與哲學史上的創造發展時期相比,現代西方哲學沒有產生綜合各種文化形態的體系,沒有一個獨領的哲學派別。一個個哲學派別的興衰枯榮,一批批哲學家的熙來攘往,構成一幅幅撲朔迷離的場景。在這個哲學舞臺上,斑駁陸離的觀點透露出內容的貧乏與重復,新穎時髦的術語遮蓋不住模仿的陳舊痕跡,以致羅蒂借用了一句好萊塢的行話形容哲學場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五分鐘的明星’”[1](282頁)我以為造成這種危機的思想根源,其根本點還是在于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諸多流派瘋狂地拒斥《形而上學》的結果,為此想在本文中對這種現象作一種歷史的和邏輯的辨析,以就教于哲學界的諸多同仁。

一.問題的指出

我以為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它們之所以高舉反“形而上學”的大旗,原因在于它們都沒有弄清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深層本質和深層關懷是什么?由于歷史發展的諸多原因以及人類思維的諸種層面,形而上學的深層本質和深層關懷在古典西方哲學的歷史演變中,它始終被重重的迷霧遮蔽著。一提起“形而上學”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諸多哲人往往都把它與亞里士德、笛卡爾、康德和黑格爾這些哲學巨匠的純粹思辨聯系起來,認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就是一種遠離現實生活,遠離現實人生的一種“純粹玄想”。于是他們或者要“還原”,或者要“揭蔽”,或者要“展布”,以敞開現實生活為宗旨,以倡導個人幸福為目的,紛紛構筑他們的反《形而上學》的理論體系。

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這些反形而上學體系的構成或許有某種合理性,但從理論發展的視域看,他們又各自陷入了不同的誤區,其共通的缺陷就是在于他們都沒有窺見到形而上學的深層本質和深層關懷,他們總是無的放矢,或者言不中的。

形而上學的深層本質是什么?它的深層關懷是什么?我以為這是一個判斷形而上學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和古代西方哲學相互聯結的樞紐問題。不正確理解這一問題,也就無法正確理解西方古代哲學的本質和它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從而也就無法把西方古代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機械地把古代西方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分割開來,不是片面的肯定一方就是片面地否定一方。

例如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主將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就是這種機械主義者的典型,他之所以在他構筑的《權力意志》的哲學體系中提出要“重估一切價值”,就是因為他片面地否定了古代西方形而上學的全部理論意義,用“虛無主義”來取代人類的一切哲學文化。[2]后現代主義哲學的梟雄羅蒂在他那本聞名全世界的《哲學與自然之鏡》中提出了一種極端地反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根源于這種機械論觀念。似乎傳統與現代沒有任何聯系,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完全是一種空谷來音。對傳統的西方哲學的斷裂、破碎、搗毀、異質是他們的哲學呼喊。許多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打著回到生活世界、把握現實的人、回到經驗直觀的“以現實境況為起點”的旗號,瘋狂的反對形而上學。但是,他們對古典西方哲學的反叛,對形而上學的拒斥,都是瞎子模象,誤讀了形而上學的深層本質和深層關懷。為了駁倒他們拒斥形而上學的怪論,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在古典西方哲學,即傳統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上籠罩著的重重思辨的濃霧中究竟隱藏著什么?

二.回到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metaphysics)追本溯源,在古希臘那里,我們找到了亞里士多德。因為正是亞里士多德首先完成了古希臘《形而上學》的建構。今天我們讀到的《形而上學》這本書,就是集古希臘哲學之大成,是古希臘哲學的一部百科全書。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見到的這一部書亞里士多德在其中集中全力地探索了《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世界產生的本源和根據以及它賴以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實體”和認識世界的范疇體系,等等。但是作為亞氏《形而上學》一書的深層本質是什么?它的深層關懷是什么?卻很少有人認真研究。如果孤立起來研究《形而上學》我們完全可

以把亞里士多德認定為一,可以毫不猶豫地稱之為呂克昂講壇上的第三哲學。”[10]

我以為苗先生研究亞里士多德“思辨哲學”的方法具有極強的獨創性,他不是孤立地考察亞氏的《形而上學》”而是把亞氏的《形而上學》與他的《物理學》和《人事哲學》聯系起來考察,這種考察方法必然展示出亞氏《形而上學》所張揚的思辨是一種真正的人文主義的精神。理解“思辨”就必須把握“toauto”這一核心,那么形而上學的思辨必然從外界反觀自身,從客體回到主體,回到“人”這個自身。《形而上學》的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也就在“toanto”中鋒芒畢露。“存在之所以為存在”這一《形而上學》研究對象的原初規定,離開了“人自身”還有什么意義呢?因為“之所以”是人對“存在”的追向。其實《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本來意義就是“物理學之后”,后來衍生為智慧之學,或第一智慧。然而,正如苗先生所指出的:“智慧這個詞,據說來自光(phoos),它通過基督教的經書,而獲得了更高的神圣。然而在希臘哲學文獻里還是十分通俗化,人們把最完滿的德性,最嫻熟的技術、最精確的科學都稱之為智慧,擁有這樣德性的人稱為智者。”[10]然而古希臘的智者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難道這不是一種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嗎?其實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論述到“愛智”時指的并不是一種為目的的求知,而是一種對知識的自由的探索。他說:“我們追求它并不是為了其他的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并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11](31頁)亞里士多德在這里指的最自由的科學就是《形而上學》。它深深地浸透在亞氏的全部哲學之中,這也是正是亞氏《形而上學》的深層關懷。

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的諸多流派大聲疾呼:思辨哲學應當解構,形而上學本體論無用,因為哲學應當關注人生,關注現實人的最大幸福。然而不無諷刺意味的是苗先生說:

“在合乎德性的實現活動中,思辯是最大的幸福(eudaimonestatos)。思辨是理智的德性,理智是人的最高貴部分,是主宰和向導,是我們各部分中最神圣的。思辯就是這合乎本己德性的實現活動。它最為經久,最為快樂。”

“哲學以其純潔而經久,而有驚人的快樂。”[10]

這無疑是給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拒斥《形而上學》的諸種流派一記響亮的耳光。

哲學是理性的事業,思辯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最經久的愉快。

三.在思辨《形而上學》的宏偉體系中黑格爾暗筑一條通往現代哲學之路。

的確黑格爾哲學不愧為思辨哲學的頂峰,他完成了傳統的形而上學,這是歷史給予他的偉大使命。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在他的哲學體系中決不只是對過去哲學的回顧和總結。因為,他有一句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就此而言,我們以為黑格爾決不會真正糊涂到認為歷史上一切哲學都凝固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哲學因此就終結了。雖然黑格爾常常自己也自我夸耀,他的哲學是以往一切哲學的總結,但辯證的思想卻使黑格在他完成了的傳統形而上學體系中暗筑了一條通達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之路,僅管這條思想之路在黑格爾那里是不自覺的,朦朧的。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體系中的確勁吹了一股現代哲學的思想之風,這是不以黑格爾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書中對黑格爾哲學體系所做出的精彩的解剖就導出了這一重大的歷史使命:

“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有三個因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因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統一,即絕對精神。第一個因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第二個因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自然的精神。第三個因素是形而上學的改了裝的、以上兩個因素的統一,即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3](177頁)

不謀而合,列寧在讀黑格爾《邏輯學》時也摘錄了這樣一段話:

“在這里,……應當把概念看做不是自我意識的悟性的活動,不是主觀的悟性,而是既構成自然階段又構成精神階段的自在和自為的概念。概念出現在生命或有機界這一自然階段上。”列寧在旁邊批注:《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的“前夜”。》[4](179頁)

雖然黑格爾是以他的《邏輯學》涵括一切哲學意識,但是黑格爾把人的生命也包涵在他的《邏輯學》中。列寧就此寫道:“把生命包括在邏輯中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天才的……”[4](216頁)往后列寧還指出黑格爾“客觀(尤其是絕對)唯心主義轉彎抹角地(而且還翻筋斗式地)緊密地接近了唯物主義,甚至部分地變成了唯物主義。”[4](308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和列寧所說的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的“前夜”(把生命包括在邏輯學中)就是深刻隱藏在黑格爾思辯的哲學體系中的現代哲學精神。雖然傳統的“形而上學”在黑格爾那里完成了,甚至可以說終結了,但是歷史的發展和哲學的發展是不會中斷的,在黑格爾哲學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中傳出了現代哲學的跫音。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沿著黑格爾所說的“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踏上了現代哲學之路。這是為什么?因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黑格爾思辨的《形而上學》所研究的人并不是某些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所描述的那樣完全脫離了人的具體生活,是一種純粹抽象的實體。恰恰相反,黑格爾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百科全書式的巨著闡明了人的具體的歷史性的生存,這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一書中在比較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人學思想時所說:“在這里,和黑格爾比較起來,費爾巴哈的驚人的貧乏又使我們詫異。黑格爾的倫理學或關于倫理的學說就是法哲學,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倫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國家。在這里,形式是唯心的,內容是現實的。法律、經濟、政治的全部領域連同道德都包括在這里。在費爾巴哈那里情況恰恰相反。就形式講,他是現實的,他把人作為出發點;但是,關于這個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卻根本沒有講到,因而這個人始終是宗教哲學中所說的那種抽象的人。”[5](232頁)只要我們認真地全面地研究黑格爾哲學,我們會發現黑格爾對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描述,遠遠超過了某些后現代主義哲學大師的自我吹噓。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黑格爾的描述是

宏大的,整體的,歷史具體的;而后現代主義“大師”們的描述卻是瑣碎的、孤立的、卑微的,片面的;他們所說的“現實性”才是真正的“非現實”。僅管某些后現代主義大師打出了反對“宏大敘事”的旗幟來反對古典形而上學,但是離開了宏大敘事,那么哲學就只有去追求薄弱,日常的、簡單的“語言游戲”了。這樣必然把哲學變成一種和工具,根本喪失了哲學的真實內涵。不過在這里我們還應當把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生活與一切后現代主義哲學的所說的現實生活嚴格地區分開來,因為馬克思所說的現實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生活,是一種以人類的勞動為生存條件的具體歷史的生存。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存過程。”[6](131頁)而后現代主義哲學所說的“現實”卻是一種人無法把握的“生存游戲”,是人無法擺脫的煩惱、孤獨、惡心和死亡的世界,人的現實生活的世界和人對現實的認知,對人說來只是一種幻想,有如后現代主義大師雅克·拉康的魔鏡。關于這一點褚孝泉先生在“穿越拉康的魔境”一文中已經指出:“人的自我既然是建立在自欺欺人的虛幻基礎上的,那么,由于自我功能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起著中心的作用,這種虛假認同的結構必定同時主宰了人對普遍知識的認知。也就是說,人的知識——包括科學——的根源是一個幻像。”[7](168頁)但是后現代主義的某些大師卻打著人文主義的旗幟,大喊大叫“回到生活中去”,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欺欺人么?其實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人道主義,是一切后現代主義哲學所望塵莫及的,這正如黑格爾在評價康德《批判哲學》時所說:通過康德的“理性批判”,“終于使人類登上了一座哲學高峰”。“哲學家論證了人的尊嚴,人民將會享有這種尊嚴,將不再只有受踐踏的權利,而是通過自身去爭取人的權利。”[8]黑格爾說:“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說,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9](26頁)“自由是人的本性”,這就是在黑格爾思辨形而上學的濃霧中深藏著的現代人文主義精神。

四.康德哲學的啟示

其實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和批判并不是某些現代主義哲學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發明和專利,在西方哲學史上自有形而上學產生起就有對它的反抗。古代希臘的高爾吉亞就不說了,就是在近代哲學中,休謨首先舉起了批判形而上學的大旗。在休謨之后,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祖,依曼努爾·康德又給了《形而上學》致命的一擊。但說來又很奇怪,康德這一致命之擊的結果卻使康德在歐洲哲學史上建立了一座可與黑格爾哲學體系比美的龐大的“批判形而上學體系”。這的確是一種怪圈,但也顯示了形而上學的強大生命力。以致康德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實用人類學》中,道出了《形而上學》的科學人類學本質。

今天,讓我們來回顧康德的《三大批判》,與其說康德的功績是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完成了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不如說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完成了人類道律自律的先天律令,正如康德所說:“自由”乃是他“思辨理性體系整個建筑的拱頂石”。康德的哲學革命可以歸結為他對自然與自由,科學與道德進行的新的探索。這種探索的之所以可能是在人類文藝復興時代崛起的人文主義思潮和盧梭和洛克等哲人的啟蒙思想深刻影響的歷史背景中形成的。這種探索的結果,使康德得出了哲學就是最自由的學問的結論,正如謝林所說:“朝霞伴隨著康德升起”,“自由貫徹全部哲學而始終。”[12]但是康德的探索也并不是空谷來音,它是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到德國古典哲學的一種歷史延續。康德批判哲學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是西方哲學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矗立在康德批判形而上學體系上的是一干永遠飄揚的人文主義大旗: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批判形而上學的深層關懷由此顯露畢竟,以致康德自己認為他的整個先驗哲學體系都在著力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我所能知者為何?

2.我所應為者為何?

3.我所可期望者為何?[13](549?/FONT>550頁)

在康德生命的晚年、他又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認為“人是什么?”乃是統攝所有其它哲學問題的核心。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說,人是追求幸福的有理性的動物,因為“幸福乃滿足吾人所有一切愿望之謂,就愿望之雜多而言,擴大的滿足之,就愿望之程度而言,則增強的滿足之,就愿望之延續而言,則歷久的滿足之。自幸福動機而來之實踐的法則,我名之為實用的(處世規律),其除“以其行為足值幸福之動機”以外別無其他動機之法則——設有此一種法則——我則名之為道德的(道德律)。前者以“吾人如欲到達幸福則應為何事”勸告吾人;后者則以“吾人為具有享此幸福之價值起見,必須如何行動”命令吾人。前者根據經驗的原理;蓋僅借經驗,我始能知有何渴求滿足之愿望,以及所能滿足此等愿望之自然原因為何。本文來自范文中國網。后者則置愿望及滿足愿望之自然方策等等不顧,僅考慮普泛所謂理性的存在者之自由,及此種自由所唯一由以能與幸福分配(此乃依據原理而分配者)相和諧之必然的條件。故此后一法則,能根據純粹理性之純然理念而先天的知之。”[13](550?/FONT>551頁)

康德的“人是什么?”的問題在哲學上不僅是一種對人性深刻的追問,而且又是一種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的大圓圈運動,從古希臘蘇格拉底的自我陳述式“認識你自己”,到近代哲學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主體性思想,以及現代哲學帕斯卡等人“我是誰?”的憂思,完成了形而上學的哲學人類學之夢。

但是,后現代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和反叛,其哲學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我想用姚大志先生在《現代之后》一書中所說的一段話來準確地表述它,姚先生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啟蒙哲學的本質,那么我們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如果同樣用一句話來表達后現代主義的實質,那么我們可以引用福柯的思想:作為主體的人死了。后現代主義的核心任務就是終結關于人的神話,就是祓除啟蒙思想中人類學之夢。但是沒有主體的哲學道路并不是一條坦途。啟蒙之前,基督教神學是最高權威,評價一切的標準是上帝而不是人類制定的,所以它們是“客觀的”。啟蒙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其位置由人來代替,評價標準是作為主的人的確立的,從而它們也就變成“主觀的

”。后現代主義消解主體之后,任何標準都沒有了,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由此必然陷入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真理)的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一種關于實踐(解放)的相對主義。在后現代主義的批評中,啟蒙的兩個偉大理想隨著主體的死亡而煙消云散了。”[14](8頁)然而在哲學主體性死之之后,哲學所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情況呢?“因為后現代的作品沒有了寄托的主體,所以它們都是平淡的、輕飄飄的、沒有個人情感的。正如詹姆森所說,每一首古典樂曲(現代音樂)都是獨特的,并令人耳目一新,而所有的流行音樂(后現代音樂)都是雷同的,并似曾相識。”14](9頁)這樣的情況與趙敦華先生陳述的當代哲學的危機是多么相像啊!然而,哲學作為對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識是永遠不會在歷史文化中消失的。從古代形而上學對存在的追問發展到現代哲學對人的存在的追問,這是一種歷史的延續,一種在變化發展中把握人的生存狀態,在事實上,它仍然是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學的追思。海德格爾認為存在論上的真理是存在者的狀態,情景。因此,它用“此在”(Dasein)這個范疇來構筑它的形而上學宏大篇章。詹姆森則認為“主體性為現代文化提供了獨特的風格和個人特征”。[14](8頁)形而上學在歷史上的發展只能奏響它向人性本質的深層探索,向人的主體性的深層探索,而決不會消滅“形而上學思辯”本身。后現代主義哲學的某些大師想斬斷形而上學的歷史傳統,但是,有一名著名的美國學者杜維明卻說:“傳統對現代性并非只是起著抑制作用。恰恰相反,它們既是束縛力,又是加強力,能在任何特定的社會勾畫出現代性的特有輪廊。因此,當我們討論現代化的進程時,把傳統棄置為無用的殘余范疇,這在思想上是幼稚的,在方法上是錯誤的。確實,現代化是一個極為不同的文化現象,而不是一個同質的、全面西化的過程。為了懂得這一點,我們有必要研究現代性中的傳統。”[15]我以為要真正使當代哲學沿著健康道路的發展,哲學的任務不是拒斥傳統的形而上學,而是研究、探索、繼承發揚光大傳統的形而上學中所包孕的現代性哲學因素,正如人們把自由理解為現代哲學的基本要求一樣,但自由又有各種各樣的區分,例如有法治自由、人身自由、經濟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等,而西方古代經典形而上學大多數都是以哲學的本源存在或本體存在的方式來追問和探索人類的自由,其實這才是一種真正自由,是從根基發展出來的自由,是自由的終極本質。一切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的自由觀,都是由它衍生出來的。因此,無論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哲學派別如何五花八門,觀點如何分歧別類,其實他們都離不開傳統形而上學,特別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學體系所留給后世哲學的哲學話語語景。

參考文獻:

[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參見:姚定一.理性的殞落——論尼采的《權力意志》[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第1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馬克思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重寫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8]《黑格爾書信集》德文版.譯文轉引自《讀書》1982年第5期:《在合理為現實之間》

[9]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10]《哲學研究》.1998第12期.

[11]《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2]《黑格爾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黑格爾名言范文2

關鍵詞:哲學 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 揚棄 意義

從西方哲學史的角度來看,主體性意識的獲得標志著兩千多年西方傳統哲學發展過程的真正開始。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形成和確立,則標志著傳統西方哲學步人了成熟的形態。主體性原則在經歷了近代的輝煌之后,在2l世紀的西方思想文化中繼續凱歌行進。盡管在西方哲學的當展中,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大多對主體性原則持批判和反思的態度,這種批判和反思在一定意義上說有其合理性,但從人類文化發展的主流來看,并不意味著傳統主體性原則將被徹底否定和拋棄。相反,有著悠久傳統和輝煌過去的主體性原則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矯正和新生。哲學當屬現代哲學。由于它產生于西方傳統哲學的沃土,與西方傳統哲學有著批判繼承的關系,因此,考察哲學是在如何揚棄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基礎上建立科學的主體性原則,對于我們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哲學以及充分發揮哲學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價值和在當代的實踐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西方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與蘇格拉底。普羅泰戈拉認為,不是外部存在物,而是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萬物只有在與自我的聯系中才能獲得意義,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著傳統西方哲學向一個新的思想向度——主體性向度邁進,具有開拓性的意義。蘇格拉底沿著主體性向度繼續將傳統西方哲學推向前進。他的貢獻在于使哲學從面對自然轉而面對人,在哲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實現了革新。“認識你自己”這一名言便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精華的體現。當然,在蘇格拉底那里,主體性原則還是一個初步萌芽。主體性原則的成熟和確立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世紀與近代之交的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帶來了自我意識的一次大覺醒,為主體性原則在近代的重新確立創造了條件,并推動了近代科學和哲學的崛起。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則使得主體性原則在近代哲學中徹底扎根.也造就了笛卡爾作為西方近代哲學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德國古典哲學則使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學說真正形成和成熟。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能動的本質,以哲學的觀念把握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最大的缺陷則在于對主體范疇做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

對于西方傳統哲學主體性原則這一重要的遺產,并不是像現代西方許多哲學家那樣,認為哲學忽視了對傳統主體性原則的批判繼承,因而哲學是機械論。相反,在西方哲學史上,通過對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傳統西方哲學主體性原則的揚棄,從而在哲學史上對主體性原則做出科學揭示的,恰恰是哲學。

首先,哲學通過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主體觀,對主體是什么做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實質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做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是無所不包的萬能的“主體”,而從事現實活動的人不過是理念的化身,或者說是實現這種理念的工具。正如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人,在黑格爾看來是和自我意識等同的”;“在黑格爾那里……人的本質本身僅僅被看作抽象的、能思維的本質,即自我意識”。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是“類的存在物”即社會歷史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如果人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不進行對象性的活動,他就成了封閉的、無生命表現的實體,就不可能成為改造和駕馭周圍感性世界的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任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件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樣,哲學所理解和把握的主體,就不再是唯心主義哲學所講的思維、理性、觀念、自我意識的化身,也不是舊唯物主義所講的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種包含著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能動創造屬性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在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物質基礎上,現實地塑造屬人的自然、屬人的社會歷史的實踐創造者。

黑格爾名言范文3

1、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2、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桿。——別林斯基

3、沒有比認為自己是有用之才的自尊自信對人更有益的東西。——卡內基

4、假如你認為能夠,你便能夠;假如你認為不能夠;你便不能夠。——戴維斯

5、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雨果

6、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罷!——但丁

7、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畢達哥拉斯

8、人應尊敬他自己,并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

9、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屠格涅夫

10、沒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莎士比亞

12、最野蠻的是輕蔑自己。——蒙田

13、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斯特那夫人

14、楚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變節。——子路

黑格爾名言范文4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翁弗雷所著的《哲學家的肚子》中,考察了第歐根尼、盧梭、康德、傅立葉、尼采、馬里內蒂、薩特這些哲學家的飲食喜好,并將哲學尊嚴重新賦予鱈魚、大麥羹、葡萄酒、烤香腸、添加香氣或古龍水的咖啡。正如尼采所言,相比神學家的任何古老玄學,“人類拯救”更依賴飲食問題。

愛放屁、好和食人肉的第歐根尼設宴請客,座上賓個個極具象征性:盧梭,他是食草的偏執狂,一味頌揚平民口味;康德,他不茍言笑,有疑心病,總琢磨如何調和酒精中毒和倫理;尼采,他敵視日耳曼,創造了皮埃蒙特菜,要凈化普魯士飲食;傅立葉,他滿臉陰霾,欲想成為營養戰爭學里的克勞塞維茨;薩特,他思考黏稠物,用致幻劑仙人掌毒堿烹制龍蝦;還有馬里內蒂,這位實驗美食家推薦的風味最是出人意料。

從犬儒的飲食虛無主義到烹飪的未來主義革命,其間有各種路徑:連接關注飲食學的人。我們在此大膽使用飲食(理)學這個新詞。客人面前的餐桌上:一只生章魚和些許生人肉、奶制品和變成酸菜的奇怪李子干,一串香腸和一龍水咖啡煮香腸、罐頭肉醬、魚肉香菇餅和開膛破肚的甲殼動物。戒酒的人喝水,享樂的人喝酒。康德有梅多克葡萄酒和鐘愛的鱈魚,盧梭有清冽的甘泉、凝乳和新鮮水果。

宴會的缺席者當然在別處,他們關注點好的菜肴,或者青睞的食物:笛卡爾過于沉默,這個會劍術的自由思想者,不但愛享樂而且有匪氣。待在巴黎的時候,他不介意到小酒館喝桶裝葡萄酒,因為這產自普瓦西葡萄園的酒只是宮廷普通飲品,他也不介意蒙馬特高地最乏細膩口感的飲料。要對笛卡爾了解一二,只能根據嚴肅至極的傳記作家巴耶說的話。《方法論》作者更真實的傳記里似乎更多地充斥著女人、酒和決斗。斯賓諾莎也沉默不語,他的生活就像自己的作品。當然,生活像作品,這十分常見。斯賓諾莎像規則的建筑、無奇的機器、和諧的形式,科勒魯斯說:“他曾經一整天只喝一杯加黃油的牛奶和一罐啤酒;有一天,他只吃拌著葡萄和黃油的粗燕麥糊。”臨終前的幾個小時,這位荷蘭智者喝了別人為他做的老公雞湯。斯賓諾莎的口味看來十分樸素:從樸實的《倫理學》及其嚴謹的論證,推斷不出這位新卡岡都亞的飲食。

黑格爾名言范文5

1、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艱苦都能忍受,什么環境也都能適應。——丁玲

2、私心勝者,可以滅公。——林逋

3、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扎克

4、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

5、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

6、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

7、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謝覺哉

8、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9、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拉羅什福科

10、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列夫·托爾斯泰

11、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呂坤

12、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13、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黑格爾

14、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羅曼·羅蘭

15、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16、一個沒有受到獻身的熱情所鼓舞的人,永遠不會做出什么偉大的事情來。——車爾尼雪夫斯基

17、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契訶夫

黑格爾名言范文6

[關鍵詞]老子;絕對的“無”;否定性的“無”;中西哲學

[中圖分類號]B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2-0029-03

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次將“有”與“無”作為純概念進行專門的討論。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這些被人們視為真實、實在的東西,都是“無”和“有”被命名后,才在思維中被建構起來的。在老子看來,“無”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絕對的“無”,一是否定性的“無”。老子還提出了兩個層次的“無”之為(用):第一個層次是與“有”對應的“無”之為、之用,這是與存在、存在者(物)相關的“無”之用。第二個層次是講人也就是主體不過分作為,要順從自然。老子對“無”的洞見,奠定了中國古代形而上學的根基。

一、絕對的“無”及其作用

《道德經》第一章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歷來被視為《道德經》的總綱。在這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和“名”兩個重要概念,且將它們并列,顯示了老子對“名”的重視和肯定,這與后世學者認為老子否認和拋棄“名”的說法恰恰相反。當然,老子也強調了“可道之道”即通過“名”、語言表述出來的“道”,“可名之名”即通過語言說出來的語言之“名”并不是“常道”、“常名”,揭示了知識不能得到真理即知識是相對正確的和語言與“名”的有限性特征。緊接著老子討論的是“名”而不是“道”,這尤其應引起我們的警覺,老子對“名”的重視令我們震驚!這是因為對人來說,“道”是通過“名”來展現的。這與亞里士多德的真理是述說的觀點是一致的。①

隨之,老子接著討論命名的“有”和“無”的問題。老子說,將“無”命名為天地的“始”,將“有”命名為萬物的“母”,但“有”本身不是萬物。在“道”、“名”之后,老子又提出了“有”和“無”這對重要的概念,指出它們是命名的。命名“有”和“無”的意義首先在于,有了它們天地萬物才能被建立起來。老子接著寫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常無”,是用來觀(觀照、體認)其(無本身)玄妙性。也就是說,“無”本身非常玄妙,只有通達這個玄妙的“無”才能體認天地之始。“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常有”,是用來觀其(有本身)的彰顯性。此處,我們需注意,老子用了四個“常”字:“常道”、“常名”、“常無”、“常有”。此“常”字有真常、本己之意。由此可知,“可道之道”都不是真正的“道”,這顯示了語言的局限性。所以老子的繼承者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莊子?齊物論》)這是說,天地與我是并(一起、一道)生存的,萬物和我都自身與自身相同的(同一性),既然是“一”的,那么能有言說嗎?既然已經稱謂(說了)一,這不是有言了嗎?物“一”加上言說就為“二”,“二”再加上“一”就變成了“三”,即可言說的物之“二”與物自體之“一”,就是“三”。這就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即使是善巧的人也不能再得什么,何況普通人呢?從“無”到“有”就達到了“三”這種認識,自“有”到“有”也是如此!沒有別的辦法了,這是因為根據是非的認識辦法而來的(因是已)。對于真正的“名”,要注意“可名之名”即命名言說的名都不是“恒常的名”。這強調了“名”(語言之一種)的局限性。對于“常無”(真正的無、命名的無),我們要注意其玄妙性,即我們命名“無”是天地的開始,這自身是非常玄妙的,不能以客觀實在性來思維它。對于“常有”(真正的有、恒常的有),我們要注意它的“徼”(收集、集置、顯現)性。這個“有”不能理解為“有者”、“存在者”。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寫道:“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足見“常有”之“有”超出具體“有者”的普遍意義。

關于“無”和“有”的問題,老子又進一步寫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說,命名的“無”和“有”本來是相同而無差別的,不過一旦我們將其命名后,它們一旦“出現”即人們認識到“無”和“有”,則對它們的叫法便有所不同。另外,這里還強調了“出”這一表達時間性的概念。遺憾的是,后世學者從未注意過“出”的意蘊,沒有將“出”與時間關聯起來,從而認識到“出”是由于人命名了“有”和“無”,進一步研究時間以及時間與“無”、“有”的關系。“無”和“有”可以說都是玄妙不可測知的,是令人震驚和驚奇的。玄奧啊玄奧,它們是“眾妙”(一切現象)的“門”。這是說,認識了“無”和“有”才能認識一切“眾妙”(萬物的萬千現象),“無”和“有”是打開認識一切的門徑,沒有“無”和“有”的概念,則什么也認識不到。老子的繼承者莊子在《庚桑楚》中說:“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圣人藏乎是。”莊子將“無”、“有”比作“天門”,即萬物產生的根源。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必須用什么作為科學的開端?他指出:“開端包含有與無兩者,是有與無的統一。”②開端既不能單獨是“純無”,也不能單獨是“純有”,而是兩者的統一。這與老子之意完全相同,而不是后世的中國學者所認為的老子是以“無”為開端。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還對這個“無”給予了“妙”、“玄”的性質并與命名為萬物之母的這個“有”一道,“玄之又玄”地構成了“眾妙之門”。老子提醒我們要關注“無”的“妙”性,“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為什么呢?老子要我們注意什么?我們知道,“無”之所以“妙”,在于只有命名了“無”和“有”之后,才有天地的開始,才有萬物的出現。這與客觀主義的觀點正好相反。“無”之玄奧,在于人們一旦思考它,就已經將其對象化,從而視為一物了。而我們知道,這與“無”本身是矛盾的,是自身悖謬的。按照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人類思維最普遍、最高原則的矛盾律,“無”是不能夠被思考的。換句話說,不矛盾律之所以存在,也是要在命名的、絕對的“無”之后才能夠出現。即命名的、絕對的“無”開出了“不”性,開出了規定性的“否定性”,有了規定性、否定性,才有萬物。由于開出了萬物、開出了天地,故而是“眾妙之門”。按照柏拉圖所言,“無”是不能被思考、不能被言說的,而我們恰恰必須先思考它、命名它,才能思考一切,甚至才能有“不”性,故而是“妙”的、“玄”的。“無”本身是什么都沒有,但必須命名一個“無”,才能開出天地萬物,這真是無比的玄妙。

至此,我們大體弄清了命名的、絕對的“無”之用:它開出了天地(無名天地之始)、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它是“眾妙之門”,從而使我們發生驚奇,產生哲學;它開出了“不”性、“否定性”――只有命名了絕對的“無”本身,人們才能夠有個“不”,它們的存在須以絕對的“無”為前見、前提;只有有了這個命名的、絕對的“無”和“有”,我們的一切思維之門才能夠打開;這個絕對的命名的“無”是“無”為“無不為”的,即它的作用無處不在,它是人類思維、行動所必須依賴的一個隱含的前提。

二、否定性的“無”及其作用

老子除了認識到這種命名的、絕對的、玄妙的“無”之外,還提出了作為“有的”否定性的“無”。《道德經》第二章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這里,老子提出了相對的問題和相對者的關系問題,提出了規定性的否定性。天下人之所以知道美、善,是由于有不美、不善存在。在第一章的絕對的、命名的“無”、“有”提出后,就有了對立、否定性、不性,人們才能認識作為存在者的令人驚異的現象。老子還將有無與難易、高下、音聲、前后并列,顯然是說現象界,即物的、存在者的現象,故此處的無,當指“有的”否定性下的概念,而非第一章的絕對性的“無”之概念。可見,老子提出絕對的、命名的“無”之后,人類的思想就可以有一個否定性的“不”的“無”。

《道德經》第十一章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清楚地表達了老子對否定性的“無”本身之用的理解。老子通過車轂、器皿、房屋的有的否定性的“無”(空),展示出了“無”本身的用處。一物之用恰恰在于其否定性的“無”之用。所以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的即物的、存在者的用處,對人的利處,恰是以其否定性的“無”為根基的。“無”的用處是展現、隱含在“有”的利處的。

除了上述老子對“無”本身之用的提出和理解外,老子還突出了“不”性的“無”之用,也即主體性的人之用、為本身的否定性的不用、不為。《道德經》第二章載:“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載:“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第五十章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作為特殊的存在者,人的特征在于思維、行動、作為,但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過分作為有其有害的一面,特別對于統治者而言,過分作為有時害大于利。所以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無為無不為”,天地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故而人們需向它們學習,有時“不為”,特別是圣人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智者要“不敢為”,更要“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具有不可思議的后果,當我(統治者)無為的時候,老百姓就自我化育;當我好靜的時候,老百姓就自我遵守法紀,順從自然;我不過分干預,老百姓就生活富足;我不貪,百姓就自然樸素。這大有民主、自由經濟社會的思想。

三、結語

可見,老子認識到了兩種“無”,一種是絕對的、命名的、理論性的“無”,它是玄奧的,是人類思維的開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絕對的“有”一起構成了“眾妙之門”。只有命名了絕對的“無”和“有”,人類思維、認識之門才能打開。所以,這個“無”是理論的、抽象的概念。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認為,中國人沒有達到哲學、走向理性。③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子、莊子在和西方哲學開端的同時,也開啟了純哲學思維。

如果像亞里士多德所說,哲學起源于驚奇,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最大的驚奇乃是關于“無”的思考。依《老子》第一章之義,只有命名的“無”在并以此為根基,天地萬物的種種奇異狀態才能向我們而來,我們才能認識世界;但是“無”本身卻是不能思考、不能言說,這多么讓人驚奇!用老子的話說,“無”、“有”是玄的,是眾妙之門。且僅當萬物的種種奇異狀態向我們襲來,與我們照面時,這才喚起了我們的一種驚奇,這才使人進行哲思,才有哲學。海德格爾說:“因為只有我們以驚奇為根基,亦即以‘無’之敞開狀態為根基,才會產生出‘為何之故?’的問題。唯因為這種‘為何之故?’的問題成為可能,我們才能夠以確定的方式追問根據并作出論證。唯因我們能夠追問和論證,研究者的命運才落到了我們的生存上了。”④但西方哲學的開拓者之一的亞里士多德認為,驚奇首先應是驚奇于事物的萬狀。他說:“古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⑤可見老子所謂的玄、妙等驚奇性在于不合常理;而亞里士多德所謂的驚奇重點在追問理由和原因。這展示了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趨向。

除了這種絕對的、命名的“無”之外,老子還深刻地認識到了“有”的否定性的“無”,并認為這種“無”是和“有”相生的,并為“有”之用提供保障。可見“無”對老子來說是一個主概念,其重要性是與“有”并列的,而不是“有”的派生概念。這顯示了老子對“無”的高度重視。

老子還提出了兩個層次的“無”之為(用):第一個層次,是與“有”對應的“無”之為、之用,這是與存在、存在者(物)相關的“無”之用。其中又區別為二:一是命名的、絕對的的“無”之用,它開啟了人類思想,使人類能夠認識萬物,開啟了規定性和否定性,開出了“不”性,使哲學得以產生。它是人類思維的根本保證之一,是“眾妙之門”。二是“有”的否定性“無”之用,萬物、有的事物、存在者之用恰恰是其否定性的“無”之用在保障,沒有“有”的否定性的“無”之用作保障,萬物之利就不復存在。第二個層次的“無”為,是人也就是主體不過分作為,要順從自然。尤其是統治者,要充分發揮老百姓的聰明才智,自由民主,不過分干預,在必要時,還要注意“為無為”,即克制自己,不妄作為。

后世學者沒有深刻理解、區分老子的這三種“無”之用,將其混為一談,更多的是強調第三種“無為”、“無用”,將老子提出了“無”本身之用與第三種當成一回事,從而認為老子是絕對的提倡“無”為的。這對我們的行為、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我們不深入研究物之用,不重視萬物之利、之用,不重視功用的一面,導致我國的自然科學、制造、技藝不夠發達。

[注 釋]

①④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路標》,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86頁、第140頁。

②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上),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59頁;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3卷)《智者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欧美性另类69xxx | 国产一区91|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国产最新视频 | 欧美极品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在线免费 | 欧美一欧美一区二三区性 |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视屏 | 日韩一二三| 欧美在线aa |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 精品欧美在线 | 日韩欧美偷拍 | 91在线看片 | 国产日韩欧美高清 |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播放 | 亚洲a毛片 | 亚洲欧洲一区 | 欧美区一区| 亚洲精品123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日本亚欧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真人不卡免费播 |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 国产第十页 |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 成人一a毛片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一97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 |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 一级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