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茶藝表演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茶藝表演范文1
關鍵詞:太子茶;寧紅茶;茶藝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034-01
中國寧紅茶是紅茶類中的著名品種,產生于中國清代道光元年,早在19世紀中期,寧紅茶就聞名于日本、加拿大、美國、俄國等國家和地區。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寧紅茶也形成了極具特色茶文化及茶道,在此,將為大家奉獻的是寧紅茶道的太子茶、禮賓茶。
一、太子茶
首先,呈現給大家的是太子茶。太子茶,又稱宮廷茶,這種茶最早產于中國宋代的修水(修水是寧紅茶的故鄉),它是一種紅茶,由于茶種優良,堪稱絕品,因此,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因此又被稱為貢茶。在1891年,俄國太子游歷漢口,對該茶大為贊賞,并賜獎匾“茶蓋中華,價甲天下”,并以高價購買此茶,并用于宮廷飲品,于是就寧紅茶精品又稱為太子茶,為太子獻茶的程序演變成為了一種茶道。
太子茶道分為七道程序,分別是:焚香凈室、超塵脫俗、擺盞凈杯、明珠入宮、玉泉催花、云腴獻主、指點江山。
第一道:焚香凈室。在品茶之前,先要清除室內濁氣,凈化室內空氣,使其變得清新,營造一種高雅清新的品茶氛圍;另一層意思是,茶乃神農所賜,有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蘊意品茶時心懷恭敬虔誠之心。
第二道:超塵脫俗。中國古代有“萬念皆空,意守丹田”之說,意思就是心境進入到另外一種境界,脫離塵俗,品茶品的不僅是茶本身,更是品茶所給人的那種清新沁人心脾,享受的是茶帶給人物我兩忘的超脫境界。
第三道:擺盞凈杯。煮茶品茶對茶具也有著特殊要求,這里我們選用的是一套蓋碗,蓋碗又稱“三才碗”,蘊含天、地、人也,意指古代哲理――天改之,地承之,人育之的道理,體現了茶藝文化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精髓。圍繞在蓋碗周圍的是一套純手工青瓷茶具,青瓷薄如紙、明如鏡,聲如馨,茶水入青瓷茶具,宛如泄入心田的春水,一灣清茶拂去心中凡塵,聲聲汩汩涓涓、淙淙孱孱的聲響引人遐想。
第四道:明珠入宮。“明珠”指的是太子茶,“入宮”指的茶葉放入茶杯中,這“明珠”是由未出嫁的村姑娘采摘來的帶露茶葉,只采摘一芽一葉,也稱為“一槍一芽”,“槍”指芽,“旗”指葉,宋代詩人歐陽修就曾有詩句“十斤茶養一兩芽”,這種茶精心烘制后,用紅顏色絲線纏繞成毛筆筆頭形狀,黃庭堅稱之為“明珠”,歐陽修稱之為“紅砂”,在泡茶時,解開“紅紗”,取出明珠,猶如仙女卸妝,放入杯中猶如“孔雀點頭”,因為宮女用手捏茶葉的時候是用食指和拇指捏著的,其余手指呈張開狀,所以形如開屏的孔雀。
第五道:玉泉催花。“玉泉”指的是開水,古人有云曰:“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火烹茶易有香”,這說明了煮茶對火候和用水的特殊要求,茶因水而有生機,水因茶而有靈性,這里用的深山處的泉水,火候要注意二沸:一沸“蟹眼”,二沸“魚眼”,切忌不要煮到三沸“龍眼”的程度,這些命名是黃庭堅煮茶時根據水泡大小來定的。“催花”,就是泡開水的時候,水要從水杯的四周圍均勻地圍繞著茶葉緩緩注入,然后再對準茶葉沖下去,茶葉散開,這就叫“催花”,也叫“游龍戲珠”,最后蓋上碗蓋。
第六道:云腴獻主。這道是給主人獻茶的,揭開茶碗蓋,“明珠”――太子茶在開水的湯泡下猶如綻放的花蕾,茶水呈金紅色,稱之為“金湯”,朝著這“金湯”吹起,泛起層層“漣漪”,猶如片片魚鱗,璀璨絢麗。
第七道:指點江山。即是品茶,“指點”就是品,“江山”指的是水和茶質。
這就是太子茶茶道。
二、禮賓茶
中國是禮儀之邦,素有“以茶代酒、以茶敬人、以茶會友”的文化,禮賓茶就是用來接待賓客的一種茶道。寧紅茶的茶道包括煮水備器、蕩塵制娘、溶糖和茶、敬賓宴客四道程序組成。
第一道:煮水備器。水和茶具要事先準備好,并清洗干凈,備好寧紅金毫茶葉,以及白糖。寧紅金毫在紅茶種類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其茶形秀麗、顏色鮮艷、香味醇厚,歷久不散,用這種茶葉泡出來的茶水,湯色紅亮清澈。這種茶的來歷還有這么一個故事:相傳李闖王兵敗離開北京后,途徑修水漫江,采茶村姑見有兵馬到來以為是賊兵來搶劫,慌忙中棄茶葉籃而逃,茶葉籃中的散落在地面上,過了一天后,茶葉變紅色,香氣撲鼻,有人就撿了這茶葉曬干泡成水飲用,竟然發現味道醇香,后來經過廣泛流傳,并進行加工精制后,就成了現在的“寧紅金毫”。
茶藝表演范文2
關鍵詞:茶藝教學 表演 背景音樂 選擇 融合
茶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源于唐代的燦爛文化,通過宋、明、清幾代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它融茶藝術、飲酒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和音樂藝術為一體。茶藝表演是將茶性特點、沖泡技藝、審評要求、茶藝禮儀等藝術化、形象化的基礎上,由茶藝表演者營造出優雅和諧的品茶環境和氛圍,使飲茶、觀賞的人在欣賞、品飲過程中享受茶藝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乃至領悟人生哲理。作為一名茶藝專業的音樂老師,筆者深知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藝表演中,音樂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類、主題的茶藝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選取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也應不同。在茶藝專業茶藝表演的教學當中,應該更加具體透徹地給學生分析,讓學生知道該藝術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沖泡特點、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風俗特點以及茶藝主題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結合茶藝表演和音樂藝術之美,合理選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茶藝表演及品飲環境和氛圍是筆者探者的重點。
一、茶藝表演和音樂的個性與融合
1.茶藝表演的基本內涵
大眾理解的茶藝表演是以茶道文化與美學內容為基礎,并以茶葉的沖泡及品飲過程作為藝術表演的載體,同時將音樂、演藝、書法、繪畫、文學、服飾、場景等各個細節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茶藝表演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深度的茶道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產物。飲茶儀式可以使飲茶在優雅和安靜的環境中冥想,享受茶禮的美,靜悟茶的精髓。茶藝表演源自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歷史深度,也同樣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廣度。據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思想奔騰時期就出現了茶藝表演的雛形。隋唐文化綻放時期,茶藝表演日漸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時期,茶藝表演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各地民風民俗之中,并成為了一種歷史積淀。雖然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并未出現“茶藝”一詞,直到20世o80年代,“茶藝”的稱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驟化的茶藝表演。
2.音樂的基本內涵
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蓋了器樂、聲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一首音樂都有它獨立的個性,是創作者當時全部感受的載體。在音樂藝術中存在著名的兩分法的論斷:特殊與非特殊內涵,屬于音樂藝術內涵理論的基礎論據。兩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專有”和“非專有”,相比較而言,后一組容易產生“非獨有”與“獨有”等歧義。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中,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有一種傳達情感、藝術結構、營造氣氛的場景等功能。
3.茶藝、音樂藝術層面的多樣化融合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多樣、民族風情不同,民俗茶藝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來,茶藝表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藝紛紛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如北京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摻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廣西六堡茶等,這些全國各地的茶藝表演結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涌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充分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色與幅員遼闊的地域風情。因而,在特色少數民族茶藝藝術展現中,不僅要講究沖泡技藝、品飲藝術、服飾細節、布景等,還應選擇能靈活運用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更加全面化地展現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飲茶習慣。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中,茶藝師不僅要展示沖泡茶的技巧,炮制熱茶還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這樣能夠豐富茶藝表演的民族意義。
4.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古典名曲。傳統中國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簫、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音樂,通過獨奏或者是合奏來表現的。而這其中古典名曲所體現的情感是委婉卻又纏綿、細致真切、感情細膩的。所以,在當代茶藝表演中結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圍中,心曠神怡,縱身道法自然。同時,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鄉之情、月下朦朧和禽鳥之聲的曲目可作為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兒高》《關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漢宮秋月》《燈月交輝》以及《秋胡月夜》等。這些傳統音樂能夠讓品茶客如臨其境,在觀賞湖光月色之美時,欣賞茶道、茶藝表演之美。《幽谷清風》《瀟湘水云》《匯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調,給茶客帶來自然和諧之美,煥發了品茶客對大自然的無比崇拜與贊美之情,從而引發對茶、對茶藝表演的關注。匯聚念情、念親的《陽關三疊》《遠方的思念》《情鄉行》《塞上曲》等,將其置為背景音樂,真真切切地將茶客與茶之間建立起細膩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鷓鴣飛》《空山鳥語》及《海青拿天鵝》等表現自然鳥獸的傳統音樂。能夠讓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震撼美,讓茶客進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譜寫的背景音樂。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諧柔美,《閑情聽茶》《桂花龍井》《茶雨》及《聽壺》等近代名家創作的音樂則富有意境,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們專為品茶、茶藝表演而創作的背景音樂。在茶客品茶時,伴隨這些獨具意境的音樂,能夠將茶客嘈雜的心帶入茶的優美意境內,讓茶客縱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
1.根據茶藝表演所要傳達的茶性來選擇
茶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必須根據要表演的茶類及茶性來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我國是茶業大國,目前有白茶、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及其他再加工茶,種類繁多。茶的種類不同,它所涉及的沖泡技藝及表演藝術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類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氣、滋味、加工、沖泡、品飲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明確要由所要傳達的茶性來匹配對應的樂曲。例如,綠茶的加工方式、沖泡程序相對較為簡單,茶香清淡、茶湯滋味鮮爽、顏色淡雅,根據茶性應選擇較素雅、簡潔、悠揚的樂曲,因為豎琴、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模仿清澈、 綿長的水流聲上比較突出。所以茶藝表演者可以選擇古箏或笛子演奏的樂曲結合綠茶茶藝表演。烏龍茶制作工藝繁瑣,茶湯香氣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濃厚,茶藝沖泡及表演程序復雜,所以其背景音樂應該是以舒緩柔和而又情感飽滿的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如古琴、洞簫等,從而突出烏龍茶的茶性特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紅茶相比較其他茶葉茶性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譽,可以選擇與梅花、寒冬等氣質相近的樂曲作為紅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茶藝專業教師在茶藝表演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根據茶葉的沖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運用背景音樂,將樂曲與茶葉獨特的氣質進行糅合,達到渲染氣氛,彰顯茶藝表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
2.各民族風俗與茶藝表演所需背景音樂的有效融合
我國是茶葉、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各個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風格迥異,時間與空間共同積淀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現階段,國家鼓勵發揚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數民族特色的茶藝表演也逐漸興起和傳播,成為茶藝表演的特色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茶藝表演很好地結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藝術,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廣西的龍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現出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藝表演中多數表演要求環境、服飾、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必須能夠表現出其民族民俗特點,才可以充分發揚該民族的傳統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樂器演奏的樂曲,例如葫蘆絲、巴烏等演奏的《歡樂的巴烏》《竹樓情歌》等。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對茶藝動作及表演氛圍進行了美的襯托與渲染,在茶藝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選擇當地民族樂器樂曲及民謠為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也可與當地特色舞蹈進行節奏配合,使茶藝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藝表演的主題來選擇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方都推出當地最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茶藝表演。目前茶藝表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設計新穎,主題各不相同。而茶藝表演的主題就是寄情于茶,讓茶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表達其中細膩的感情。創作者們可以根據不同茶類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點,讓茶藝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題選擇。正如寫作文一樣,可以有表達勵志、親情、學習、互現幫助等正能量主題。例如筆者學校2016年茶藝參賽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與歸盼》這一主題茶藝,是以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為表演主體,描述了忙于生計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與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過一杯功夫茶,表達了兒女的思鄉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期盼。那么前面溫洗器具、賞茶、納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樂是選擇了一首比較安靜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靜,古樸,能夠很好地敘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鄉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對子女默默的守望與支持。而在茶藝表演的分茶、獻茶與結束部分,筆者選擇一首古箏與多種樂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題推向,表達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現場氣氛。
主題茶藝合理選擇背景音樂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須結合前文3點的所有內容,再賦予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最后再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是比較需要技巧性。茶藝專業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當前,我國常見的茶藝表演多以重沖泡動作、輕背景音為主,以致很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茶藝表演都使用了一樣的背景音樂,造成了欣賞、品飲者的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對茶藝表演動作的直觀感受,無法縱身其中。所以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考驗著茶藝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茶藝愛好者的智慧。為滿足欣賞者對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藝文化的教學人員、創作傳播人員務必要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進行合理的解析,與茶藝表演相糅合,更深層次地表現出茶藝表演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許遠偉.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葉,2016(4).
[2]胥佳.淺談農村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陳力群,郭威.茶藝表演闡微[J].藝苑,2014(2).
[4]劉鐘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技藝和氣質[J].農業考古,2006(2).
[5]劉盛龍.感悟茶藝表演[J].農業考古,2004(2).
[6]張明行.帝國茶苑舉辦中國茶藝表演洋觀眾齊鼓掌謝幕場面感人[J].農業考古,2004(4).
茶藝表演范文3
胡亞捷飾周志明;簡介蒙受冤屈卻堅持信念的警察。
宋春麗飾嚴君;簡介:周志明的同事,暗戀周志明。
譚小燕飾施肖萌;簡介:周志明的女友。
申軍誼飾杜衛東;簡介:和周志明是獄友,本性善良。
白志迪飾段興玉;簡介:與周志明是同事。
丁芯飾施季紅;簡介:施肖萌的姐姐,有些干部子女的壞毛病。
藍天野飾施萬云;簡介:施肖萌和施季紅的父親。
李明啟飾鄭大媽;
杜月剛飾帥仔小玩鬧;
2、《便衣警察》簡介:
茶藝表演范文4
關鍵詞:表面粗糙度 國家標準 不同與差異 應用要點
引言:
表面粗糙對于零件而言就是微觀上的幾何形狀的差異,其本質反應的就是零件表面的平整度,影響的是零件之間的摩擦力。在加工中表面切削時零件的表面會出現塑性變形,工裝系統的震動與機床的加工精度等都是影響零件微觀表面幾何形狀的誤差,這樣會形成零件表面微小范圍內的峰谷差異。
一、GPS規范簡介和輪廓要素
1、GPS簡介
GPS可以定義為: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它是一套關于產品幾何特征的完整技術標準體系,它貫穿于一切幾何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驗收、出廠、使用及維護全過程,并覆蓋了工件尺度、幾何形狀和位置及表面形貌等諸方面。由4部分構成:
1)GPS的基礎標準(Fundamental GPS Standards);2)GPS的綜合標準(Global GPS Standards);3)GPS的通用標準(General GPS Standards);4)GPS的補充標準(Complementary GPS Standands)
2、輪廓要素
組成要素――面或面上的線
公稱組成要素―― 由技術制圖或其他方法確定的理論正確的組成要素。
實際(組成)要素―― 實際存在并將整個工件與周圍介質分隔的要素。
提取組成要素―― 按規定的方法,由實際(組成)要素提取有限目的點所形成的實際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
擬合組成要素―― 按規定的方法,由提取組成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狀的組成要素。
二、規范中粗糙度標準的差異分析
同時還應注意,GB/T131-1993和GB/T131-2006表面粗糙度標注數值要求設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其意義是完全一致的,默認都是16%這個標準。如果使用最大規則則利于max進行提示。
尤其應注意的是,GB/T131-1993和2006規定中,如果零件大多數表面或者所有表面是相同粗糙度時,其標注方式要求不同,且兩個版本差異很大。在GB/T131-1993中規定,零件大多數表面或者所有表面相同的粗糙度在標注的時候,應體現符號、代號并統一標注在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以說明。
在GB/T131-2006中則規定,如果零件的多數表面或者全部的表面結構一致,則表面結構要求可以統一標注在圖樣的標題欄附近,此時表面結構要求的符合后面應在圓括號內標注出無任何其他標注的基本符號或者不同表面結構等要求。不同的表面結構應在圖上直接給出標準。
針對原有的GB/T1301-1995與GB/T1301-2009的新標準之間的差異如下:標準名稱發生了改變,95版為表面粗糙度參數及其數值;09版則增加了產品幾何技術規范;表面結構;輪廓法;表面粗糙度參數和數值;具體的章節如95版4.2中規定粗糙度參數選擇為:輪廓算數平均偏差(Ra);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Rz);輪廓最大高度(Ry);09版則簡化為兩項:輪廓算數平均偏差(Ra);輪廓最大高度為(Rz)。相關技術術語的改變,如取樣長度在95版為l,而09版的則為Lr。同時09版還增加了附錄B對GPS矩陣模型中進行了限定。
再看相關標準中的GB/T3505-2002與GB/T3505-2009中對粗糙度的相關改變如下。標準名稱中02版為:產品幾何技術規范;表面結構;輪廓法;表面結構的術語、定義及參數。09版則為產品幾何技術規范;表面結構;輪廓法;術語、定義及表面結構參數。術語方面02版:水平位置C;輪廓單元平均線高度。09年則變為截面高度C;輪廓單元的平均高度。在3.2.9中02版的局部斜率為Xp/Zp;09版則變為局部斜率dz/x;附錄中02版突出的是產品幾何技術規范;09版為GPS矩陣模型。
另外,在GB/1031-2009《產品幾何技術規范表面結構輪廓法表面粗糙度參數和其數值》和GB/T1031-1995《表面粗糙度 參數和其數值》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新舊標準在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首先,對于微觀不平整度間距較大的工藝,如端銑、滾銑等進給量較大,加工表面應按照標準規定的取樣長度進行選擇,其盡量選較大的取樣長度。其次,對于加工表面不均勻的零件,在平定表面粗糙度時,評定的長度應按照具體的工藝措施來對應選擇長度。如果被測量表面均勻很好,則測量是可以利用
四、結束語:
從表面粗糙度的標準差異上看,在日趨精細化的加工過程中,表面的粗糙度的加工技術也隨之提高,所以在零件粗糙度的標準也在改變,在應用中必須針對其差異進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生產中提高表面質量同時降低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許桂珍.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控制探討[J].職業. 2010(11)
[2]董燕,康一.對表面粗糙度國家標準的探討[J]. 木工機床. 2010(02)
茶藝表演范文5
關鍵詞: 京、漢族小學生 數學概念表征 差異
1.問題的提出
數學概念表征“指數學概念在人腦中記載和呈現的方式”。要理解和運用一個數學概念,首先要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概念表征。要更好地進行數學概念教學首先應該了解數學概念是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呈現的,由此可見數學概念表征是數學概念教與學的重要內容。國內外一些學者對數學概念表征作過研究,李善良博士的研究指出,由于認知水平、個體傾向、學科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對于同一個數學概念,學生的表征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既然個體的數學概念表征形成和發展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那么本研究希望從跨文化的視角入手,分析挖掘京、漢族小學生數學概念表征表現的差異。
2.方法
2.1測試對象及其特征
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境內,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上。京族三島共有三所小學,隨機選取兩所學校的五年級和六年級全體學生作為被試,發出試卷328份。該民族主要語言為白話與普通話。被試所在地區的課堂用語是普通話。石家莊市白佛小學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市郊,隨機選取五六年級各兩個班作為漢族被試,發出試卷247份。漢族被試所在地區的課堂用語為普通話。
2.2測試方法與數據處理
參考國內外學者研究數學概念表征的文獻,結合我國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我們設計適合該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概念表征測試題。其中一部分選自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稍作修改,另一部分則考慮根據京漢族文化差異自行設計。在正式測試前,選取了部分學生進行了前測,通過前測可以看出,測試題具有和其他相關測試題同等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測試時間為40分鐘,在班主任老師的統一管理下進行測試。賦分情況為:主觀題部分,根據學生回答接近正確答案的程度分別賦予4,3,2,1,0分;客觀題部分答案正確記4分,不正確記0分。主觀題部分評分時重在關注學生對該概念的表征程度,包括理解的深度廣度速度等,不只關注答案的正確與否。
用SPSS對學生的測試成績分年級等進行分類統計,做方差分析、進行差異性分析,得出定量比較的結果。同時,考慮到概念表征在概念意向等方面表現為一種復雜的直覺,內隱性強,為使研究的結論更可靠,還采用了訪談等定性方法,以其從更為深入的角度挖掘京漢兩族小學生數學概念表征上的特征。
3.結果與分析
3.1結果
京、漢族五、六年級學生數學概念表征平均分和差異性檢驗結果如下表。表中符號所表示的意義:S代表問卷總體成績,N代表樣本個數,M代表平均分。由于研究選取的樣本較大,研究者時間精力有限,并不對所有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只對部分包含不同類型概念表征的題目進行詳細分析。其中,代表數學概念表象題目成績,代表統計類題目成績,代表運算律題目成績,代表位置與距離題目成績。
表中數據表明:京、漢族同一年級小學生的數學概念表征整體成績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但兩個民族學生的數學概念表征在一些方面上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
3.2分析
3.2.1關于學生數學概念表征的整體成績
從數據分析中,我們得到京漢兩族小學生在數學概念表征的整體成績上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數學概念表征是數學概念在人腦中的記載和呈現的方式。這些受師資水平、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文化習慣等的影響。
京族本身是舶來的民族,以前由越南遷來,語言習慣生活習慣等與漢族有很大不同。長期以來,京族生產方式以海上捕撈為主,主要生活在京族三島上。這些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兩個民族間思維方式等不同,因而在調查之初,我們考慮到兩個民族間學生的數學概念表征可能會存在很大差別。
但近年來,在京族三島上,邊貿和旅游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當地人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與漢族同胞交流增多,漢族文化也開始滲透和影響著京族文化。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也開始經歷改革,京族學校在授課時使用漢語教學,學生所使用的教材也為人教版。有學者在2001年進行的京族文化教育情況的調查中發現,京族三島的兩所中學、三所小學的教學體系與漢族第七中小學的教學體系是一模一樣的。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了雙語教育,而京族小學依舊使用漢語進行教學。這樣京漢兩族小學校在教學體系與制度上是趨同的。
另外一個影響學生數學概念表征成績的因素為教師。廣西屬于教育欠發達地區,京族三島也是如此,因而師資水平方面與其他地區是具有一定差異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師隊伍。以我們調查中的一所學校為例,京族學校共有教師57人。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7人,具有大專學歷的有35人。較之以前,教師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京族漢族學校教師在職前或職中接受了類似的教育方式及教學方法等的培訓,因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校教育發揮了協調的功能,使得京、漢族學生在相似的環境中接受了相似的科學的數學教育,促進了各自學生的發展同時也使學生具有了類似的數學素養。這些都使京族漢族小學生在表征的整體成績上差別不大。
3.2.2關于京、漢族學生數學概念意象的差異
概念意象是表述概念的認知過程,是內部表征的主要形式,是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意象利用直觀形象為工具,象征性地代表概念,在回憶、加工時顯得簡潔明快,約束較小。有學者在調查中發現,概念意象豐富的學生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也較為深刻,而那些對概念定義理解深刻的學生必然擁有豐富的概念意象。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京族學生大多具有豐富的概念意象,概念意象也帶有強烈的各自特點,這些各具特色的概念意象中,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在回答問題“看到統計這個詞的時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時,六年級的23位京族學生給出如下答案: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還有49位京族學生在空白處畫出了條形統計圖來表征這個概念。另外還有2名學生給出答案:“先分類,然后算算各有多少個,平均數什么的。”在表征可能性這個概念時,京族學生的回答更為多樣,其中比較多的有“不一定”,另外有個別學生的答案較為有趣:“我將來可能是一名優秀的舞蹈老師。”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于這個概念不同的理解。
在回答問題“看到角這個詞的時候,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時,京族與漢族學生多數使用圖形表征,畫出一個銳角。而僅有11名漢族學生和5名京族學生寫出角的定義。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慣用圖形表征。在回答問題“看到方程這個詞的時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時,兩個民族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寫一個具體的方程,并將其未知數的值解出。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習慣用具體原型來表征方程這個概念的。同樣的,在平均數與乘法的表征中,學生也比較偏向與具體原型表征這種方式。
3.2.3關于京、漢族學生在具體內容上概念表征的差異
3.2.3.1統計與可能性
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的知識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論是京族還是漢族地區的學生,普遍反映這部分內容比較容易,較之其他題目,在做這部分的題目時不用“費腦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盡管兩個民族的學生在統計這部分上的正確率都比較高,但仔細分析答案,還是存在有一些差別的。問卷第四大題的第八題是與統計有關的,其中第二小問是:“從圖中的信息中你能發現些什么?”大部分京族學生的回答是:“我發現小紅的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漢族學生的答案則較為多樣與深刻,除對自身縱向對比外,還有部分學生進行了橫向的比較,比如有部分學生回答:“我發現小紅的身高比平均身高低。”甚至有的學生還在后面加上一句:“比標準身高低,會影響發育。”還有部分漢族學生回答:“小紅有的年份長得快,有時長得慢。”由于京族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小島上,生活環境相對狹小,導致學生的見識相對較小,因而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與思維空間,致使學生的答案相對較單一。而漢族學生平時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多,思考問題的方式等也更加多樣,進而答案也較為豐富。
3.2.3.2分數
在回答問題“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寫出或畫出1/6”時,有部分京族學生給出這樣的答案:畫出上下兩排各六個共十二個格子,將上面一排中的一個涂成深顏色,下面一排全部涂成深顏色。在后面的訪談中問及學生,其中一位的回答是:上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子1,下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母6。而當問及1/6這個分數的意義時,他的理解卻是正確的:將一個東西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一份就表示1/6。這樣我們能夠看出,這部分京族學生只是表面理解分數概念,并不理解符號1/6中各部分的含義,符號與所表達的概念沒有相一致。
4.結論
研究表明:京族與漢族小學生在數學概念表征的整體成績上,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但在其中一些方面帶有本民族的特點。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各民族相互交流,實現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各民族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協調發展,表現出一致性的特征。在克服民族文化沖突,實現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學校教育發揮了協調的功能,使得京、漢族學生在相似的環境中接受科學的數學教育,促進了各自數學概念表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善良.現代認知觀下的數學概念學習與教學[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2.
[2]葉蓓蓓.潿洲島民俗文化與學生數感的形成與發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4.
[3]李善良.關于數學概念意象的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4,13.
[4]王兄,孫軍英.數學概念表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
茶藝表演范文6
關鍵詞:地理 教學目標 差異
任何一門課程在教學中,其教學的目標都是不同的,因為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任務都不同,此外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地理教學也存在著這樣的特征。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設計地理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注意不同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的效果。
一、地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與學生發展
通常,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一般都是按照某一項特定的教學任務設計出某一個層次和水平的教學目標。這種設計教學目標的方式沒有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育背景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開展教學,很多學生都不能很好的學到課程的重點,這樣也就使得很多學生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形成惡性循環之后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地理目標設計中,一定要對學生具體情況的差異充分的了解,同時還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目標設計應該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這樣才能和學生的發展相適應。
二、教學目標差異性設計的基本策略
1.梯度式設計策略
知識目標的創建。在《海洋的基本特征(一)》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對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的影響因素加以充分的掌握,同時還要對海水溫度和鹽度的變化原則有所了解。此外還要借助課本當中提供的一些信息來闡述海洋對人類整體的作用。此外還要借助海洋環境和人類之間的關系探討充分的展現出保護海洋的一種責任感,此外還要激發學生對海洋知識的探索興趣。
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應該采取梯度式的設計形式來執行,在《海洋的基本特征(一)》當中,教學目標可以采用這樣的設計方案:
(1)知識目標。第一,學生可以對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加以闡述,同時還要能闡述其變化規律出現的原因。第二,學生要能夠對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加以闡述。
(2)能力目標。第一,是學生可以借助課本上所學的知識內容結合圖標闡述海洋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第二,是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圖表當中提供的信息,根據信息內容闡述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基本影響。
(3)德育目標。第一,學生在學習了這節課程之后能夠列舉海洋與人類關系的例子,同時還通過這些鮮明的例子增強愛護海洋環境的責任感。第二,學生要可以基本闡述海洋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不斷地增強保護海洋的情感,此外,還要激起學生積極學習海洋知識的熱情。
初中地理《河流與湖泊》的教學當中,對教學目標可以采取以下設計的方法:
(1)知識目標。第一,學生要具備分辨內流區和外流區的能力,此外還要對區域內的河流加以判斷,同時還要對內外河河流的基本水文特征加以闡述。第二,學生要掌握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內外河區域內部的一些主要的河流要能識別,并正確的說出河流的名稱。此外還要能夠闡述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基本水文特征,另外還要對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加以闡述。
(2)能力目標。第一,學生要能夠在圖中標注河流的名稱,同時還要能對長江和黃河的水溫特征加以對比。第二,能夠對主要的河流走向加以了解,填充河流名稱,對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基本水溫特征加以比較。
(3)德育目標。第一,對我國的河流數量多,水資源總量大,但是開發還存在著一定缺陷的基本情況加以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二,認識到我國的河流治理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并不是非常的樂觀,雖然在總量是哪個占據優勢,但是開發的力度不足,利用的合理性也比較差的基本國國情,激發學生愛護國家河流資源的情緒。
2.激勵式設計策略
在地理教學中,制定教學目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以往的地理教學目標制定當中都采取以下的方式來闡述,這樣的教學目標將學生放在了較為被動的位置,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十分不利的。
通過國外的研究我們發現,學生課堂的學習主要就體現在了成就的愿望上,這種愿望就成為了自我提升和努力學習的源動力。認知內驅力是學生充分的了解以及熟練的掌握的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時候,所產生的求知動機因素,它通常就是改善自我的一個重要動力。地理課程的學習需要的是用智力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學目標采用激勵式的設計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成功愿望,而對于一些學習目標比較低的學生,教師在使用激勵策略之后,在很強的成就動機之下,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三、發揮地理教學目標的促進發展功能
1.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突出地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可以更好的保證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更具靈活性。在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或者是一項地理能力的訓練當中都可以采用教和學有機結合的方式,將地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和地理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多樣性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對改善教學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2.注意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采用集體教學能夠更好的解決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共性問題,而采取小組學習和個性化輔導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個性和差異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預先制定好的目標來設計出一個符合集體教學的策略,同時還要對教學中一些需要開展小組學習的內容加以明確,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
3.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況加以了解和指導
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予以充分的了解,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就可以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具互動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地順暢,也更加地頻繁,此外,地理教學中還體現出了非常強的完整性。
四、結語
地理教學在教育體系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學目標由于多項因素的影響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這種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云鵬,何紅.中學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