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公交車上的愛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1
今天,媽媽帶我去外婆家,主要目的是幫外婆摘橘子。早上八點鐘,媽媽就把我從那溫暖的小窩中拉了出來。我嘴上是沒說什么,但是我的內心卻在高聲吶喊:啊,我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就是準備睡個懶覺,好把一個星期的睡眠不足給不回去!媽媽啊!您就讓我再睡會兒吧!我可親可敬的媽咪呀!全天下最好的媽咪呀!在我心目中最美麗的媽咪呀!您就讓我在睡會兒吧!“啊!我還要睡覺,媽媽,您就讓我再睡會兒吧!媽,我不去了,我要睡覺!”“不行,你必須去,昨天你都答應外婆了,今天去幫她摘橘子的,你可不能耍賴啊,如果你真的不想去,昨天就不應該答應外婆的啦。那好,你現在你準備怎么辦?”“我起床就是了,您就不要再拉了,再拉衣服就破了!”“好,那你動作快點!”“知道了,我以我最快的速度起來就是了嗎!”
大約一刻鐘以后,我和媽媽還有妹妹就從家里出發了。Les't go.我們母女三個人,先去藥店買了些補藥,再去批發市場買了一箱牛奶。買完該買的東西,我們就去車站坐車了。
大約等了半小時,車終于來了。
我們三人走上車,每個座位上都有人坐了。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姑娘,她看見媽媽抱著妹妹,馬上站起來讓媽媽坐,媽媽見那個人讓座,就說:"謝謝,不用了,你坐吧!”“沒關系,你坐吧,尊老愛幼我還是懂的。”“既然你這么說,我就不客氣了。”媽媽說完就坐下了。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2
公交車過了一站,上來了一位老太太,站在了女兒和一位小伙子的座位旁邊。我看老太太年紀比較大,手里又提著好幾只雞,便對女兒使了個眼色,要她起身把座位讓給那位奶奶,但女兒把頭側過去,裝作沒看見。我只好大聲對她說:“蕾蕾,把座位讓給奶奶坐吧!”這時,女兒不情愿地站起來,說:“前面那個大哥哥都沒讓,為什么要我讓呢?這年頭兒還有誰學雷鋒啊!”
這孩子居然這樣說話!我狠狠地瞪了女兒一眼,自己站起身,把我的座位讓給了老太太。下車后,我對女兒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可女兒一點兒也不服氣。
我們逛了一會兒街,在書店買了書,在商店買了衣服和生活用品。臨近中午時,坐車往回返。因為我剛才批評了女兒,所以坐車回家時,她不再像來時那樣積極,而是故意放慢腳步,嘴里還嘟囔著:“懶得管你們了。”待我們提著大包小包上了車,車上已沒有座位了。女兒幸災樂禍似的倚在駕駛臺后面的扶欄上,手里拿著雪糕,不緊不慢地吃著,眼睛卻對著車內的每一個人滴溜溜打轉兒,那樣子就像一個準備下手的扒手。突然,我發現,女兒不吃雪糕了,而是迅速擠到了一位坐著的乘客身邊。不一會兒,公交車到了一站,那位乘客提著個大袋子下了車。就這樣,女兒毫不費力地找到了座位。我正感到奇怪時,女兒又向手里提著東西的妻子喊著:“媽媽
到我這里來。”然后,她指了指身邊一位坐著的大媽,意思是要妻子站到大媽的身邊去。但妻子不解其意,說:“我站在這里很好,你坐吧!”
公交車又到了一站,那大媽果然下了車。她的座位被旁邊的一位乘客坐了。女兒嘟囔了一句:“唉,可惜!”我和妻子相視一笑,都覺得有點兒意思。
我對女兒在公交車上表現出的這股機靈勁兒還是挺欣賞的,但是她在車上的行為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卻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孩子雖然還小,但如果在這時候,不對她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將來孩子就有可能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社會公德意識。
回家后,我把女兒叫進了我的房間。見她有點兒不耐煩,為打起她的精神,我先對她說:“剛才你在公交車上表現得那樣‘優秀’,你媽媽說你很機靈!”女兒一聽是在表揚她,就來了精神,說:“那當然,同學們都夸我是占座位的高手。”這時,我不解地問:“剛才在公交車上,你是怎么知道人家馬上就要下車的呢?”
女兒一聽,興奮地說:“爸爸,這個你就不懂了!難道你沒有看出來嗎,那個男的是一個剛從外地打工回來的民工,剛下火車,他搭公交車肯定是要到長途汽車東站坐班車趕回鄉下去。”
“那么那個大媽呢,你又是怎么知道人家也要下車了呢?”我又不解地問。
女兒哈哈一笑說:“告訴你吧,我知道她住在法院的家屬院里,我每次放學回家時,都會看到她在法院門口下車。”
聽女兒這么一說,我不禁暗暗地佩服女兒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見女兒已進入了“狀態”,我便轉變了話題,說:“雖然你在公交車上表現得很機靈,反應敏捷,但其實爸爸媽媽都不欣賞你的行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這時女兒不做聲了,我只好慢慢地開導她。我對女兒說:“因為你的思想出現了偏差。比如你給爸爸媽媽占座位,雖然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你在占座位時,并沒有考慮到大家的利益,要知道,我們在公共場合是要講究社會公德的。當爸爸要你把座位讓給一位老奶奶時,你先是裝作沒看見,后來還說些陰陽怪氣的話,這樣做就太不應該了!平時,爸爸是怎么教你的呢?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難道你忘了嗎?還有,媽媽沒有坐上座位,你就認為是‘可惜’,這明顯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識在作怪!這些基本的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難道在學校里老師沒有教過你嗎?”
聽我這樣一說,女兒低下頭,但還不服氣,低聲辯解道:“我在學校里表現得很好,老師經常表揚我。”
女兒這么一說,立刻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的學校、家庭和其他教育機構,往往只注重鼓勵孩子積極做好事、不做壞事,而忽視了從道德修養的角度引導孩子自覺做應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因而,對于該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覺地去做,而是為了獲得表揚才把它當作好事去做;對于不該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覺地不去做,而是受到紀律的約束、擔心被批評才不敢去做。客觀地說,以表揚獎勵和紀律約束為主要手段培養出來的文明行為習慣,是不穩定也是不長久的。一旦離開了學校和家庭,在缺乏表揚獎勵和紀律約束的情況下,這種文明習慣就消失了。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3
那天,天氣晴朗,我坐在公交車上準備上學。我找了一個后排的座位坐了下來。我坐上去后,車一直沒啟動,當時我就想:哎呀,慘啦,車壞了,我要遲到了!于是,我急忙朝車前面看了看。
原來,車沒有壞,而是司機在等一位老奶奶。只見那個老奶發花白,大概有七十多歲,拄著一個拐杖,顫顫巍巍的上了車,可是上了車之后,車還是沒有啟動。原來,司機害怕車啟動后,那位老奶奶站不穩,想等到老奶奶有位后再開,可是,車上早已坐滿了人,哪里還有空位啊!我本想到等到老奶奶過來了我再讓位,可是,還沒等老奶奶過來,就有人爭先恐后的讓位。有一位大姐姐將老奶奶攙扶了過去,老奶奶坐上了位,欣慰地笑了。
看到了這一幕,我的心頭上突然涌上了一股暖流,不知是什么感覺,我想起前幾天在招呼站(特殊的站臺,有人招手才停車)所發生的事情。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4
我的感受塞滿了腦子,不得不說了。
我把公交族分成6類型:
硬坐型
北京很大,乘公交車從東北邊到西南角,從西北頭到東南隅,少說也得兩三個小時。坐上了,福氣,站著的,晦氣。坐著的人,不分年齡大小,心安理得,觀外景,打瞌睡,那神態就是要把坐進行到底。有白發老人來了,沒看見;售票員喊,年輕人讓一讓座,沒聽見。誰愛讓誰讓去,反正與我無關。屁股磨起了繭也不站起來,這就是硬坐型。咳,心硬。
軟坐型
一天多乘幾輛公交車,總能碰見在售票員的提示后站起來讓座的。這種人,多半是上班族,辛苦一天半天的,想坐下來放松放松。可是,誰叫自己耳聰目明呢,車里人多,不時上來一些老人;馬達轟鳴,掩不住那一聲求助的誠懇。唔,站起來讓座吧。可身體真的疲勞啊,瞧瞧,有沒有比自己更年輕的人主動讓座?算了,那幾個美眉不會讓了,那幾個帥哥更沒門兒,還是自己站起來吧。這事兒,心軟總比心硬好。
賴坐型
公交車上幾乎都設有老弱病孕殘專座,可實在沒看見那專座起啥作用。認不認識字的都裝作看不見那幾個字,尤其是搶座的小青年,更是睜眼瞎。認為售票員喊話請年輕人給老弱病孕殘讓座時,而站起來的一般都不是那幾個座位上的人。因為那幾個專座靠窗邊,正巧被人群擋住了,為賴坐的人創造了“看不著、聽不見”的條件。賴坐型賴坐在老弱病孕殘專座上,真得有點“賴功”吶。
護坐型
爺爺奶奶雖然上年紀了,父母阿姨一天工作很辛苦,但他們都認為小孩該坐自己不該坐。小孩子是自家的或者主人家的寶貝蛋,不能讓他們磕著碰著,于是爺爺奶奶、父母阿姨寧可背著小孩的書包,提著小孩的食物,上車就為小孩搶座位,然后站在小孩身邊跟著汽車搖晃,兩眼還緊盯著坐著的寶貝蛋,惟恐周圍對他有絲毫不利。這種人是心甘情愿的護坐型。
拒坐型
我好幾次在公交車上看見同樣一群年輕人,姑娘小伙聚在一起站著,有空位也不坐。他們小聲地說著話,滿臉陽光。我坐十五站下車,他們晚我一站上車,可見路程也不近。我覺得有些奇怪,他們為什么有座位不坐?有一天我在車上又碰見這群年輕人,就問他們,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人都有惰性,坐著就不愿起來。遇上老弱病孕殘,不讓嘛心里難受,讓了嘛身上難受,不如干脆不坐。年輕人多站站沒啥不好。”看他們多心順。如今,心順比什么都好。
讓座型
社會風氣有很大好轉,公交車上主動讓座的比過去多了,只是還沒有形成主動讓座的習慣,使一些人也不好意思接受讓座。有一次一個姑娘給一位兩鬢斑白的大爺讓座,大爺連聲說不用不用。姑娘是真心讓座,大爺是執意不坐,下一站上來一個小伙,就毫不客氣地坐下了。當然,激起了乘客的公憤,最后老大爺還是坐下了。讓座型讓座,常常得到心靈的回報。那天我給一位老大娘讓座,她連說幾聲謝謝。乘車途中,她不時微笑著用感謝的目光與我交流。我下車了,她還向我揮手。真的,我那一整天心里都美滋滋的,總忘不了那個微笑、那聲謝謝,還有那一只股著青筋的揮動的手。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5
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橋梁是愛,人與人之間需要愛,需要關心,需要幫助。那天在公交車上,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這種溫暖。
那個星期六,天格外地藍,樹格外地綠,微風吹拂在我的臉上,使我的心情十分愜意。我突然想到田家炳高中去找我的表哥,于是,我坐上了七路公交車。
車上人不多,我直接就找了個位置坐下,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心情好極了。過了一站,一個同我歲數小一點兒的弟弟上來了,他走上車,正想投幣,但他把全身上下都摸遍了也沒有錢,他慌了神,司機把門關上,示意他慢慢找,小弟弟又找了一遍,全身上下仔仔細細地摸了一遍,還真沒有。他完全慌了神,沒了主意,呆呆地站在門口,望著全車人,不知如何是好,看他的表情,好像就要哭出來了。就在這個非常尷尬的時候一位離他最近的叔叔拿出了一塊錢對他說:“小朋友忘帶錢了吧,叔波這兒給你一塊錢投幣,不過下次要記著帶錢哦,”小弟弟似乎是在深谷中看到了太陽,轉悲為喜,趕緊接過錢,投到幣箱,對那個叔叔連連道謝,叔叔也只是莞兒一笑。我心想:這個世界上如果每個人都像這位叔叔一樣有助人為樂的品質,那么這個世界會有多么美好呀!又過了一站,哎喲,人可真多,大家都一窩蜂地擠上來,幸虧我有坐位呀!不然腿都要站麻,車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手里提著一大包東西,顯得是多么無力,眼神是多么空洞。我心想:這位老太太可真可憐,我是讓不讓座呢?讓吧我又要站很久,不讓吧,內心又過意不去,正在我左右為難之時,一位阿姨已經起身,把坐位讓給了老奶奶,我似乎知道了什么,一起身,把坐位讓給了身旁的一位孕婦,那位孕婦對我說:“謝謝你,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我笑呵呵地說:“我叫紅領巾。”此時我雖然要站很久,但我的心里呀,比坐著還舒服。
來到了田家炳的高中,我把今天發生的事對表哥說了一遍,表哥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這是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關系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將心比心,難道不是么?”是啊,在這短短的四十分鐘,在公交車上就給我上了一堂人生的必修課!
六年級:王虹儒
公交車上的愛范文6
社會上的“壞老人”咋這么多?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劉艷說,“所有的年代都有壞人,所有的城市也都有壞人。從整體來看,個別的‘壞老人’不能代表老年人整體變壞了,‘壞老人’并不多。”劉艷認為,吐槽老年人變壞了的更多是年輕人。因此,這種“壞人變老了”或者“老人變壞了”的感覺更可能是“代際”差異。“就如同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一樣,年輕人也看不慣老年人。”如果發現老年人特別是自己家的老年人突然變壞了,子女親屬倒是應該特別當心,請醫生看看老人是不是生病了。
公交車上“故事”多
“吐槽”老年人變壞了的一個主要場所就是公交車。有報道說,外地一位女孩在乘坐公交車上班時,很開心地找到了一個座位。后上車的一位老人向她“索要”座位。女孩覺得受到了侵犯,沒有給老人讓座,沒想到這位老人先是口出臟話,然后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
王敏是一名孕婦。懷孕前,她長得瘦瘦小小,懷孕3個月時也不顯懷。有一天她坐公交車時,坐在了愛心專座上。后上車的一位老人要求她讓座,王敏沒有讓座。她本想給老人解釋一下,沒想到,老人不但不聽她的辯解,反而一再地指責和辱罵,甚至動手打了她的頭。
28歲的小李長得瘦瘦小小,看起來就像中學生。有一天,她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睡著了。就在她睡得迷迷糊糊時,被打醒了,打人的是一位老大爺,因為他讓小李讓座卻沒得到回應,這位老大爺認為小李是裝睡,于是,他就敲了小李的頭,把她徹底打醒了。
這些公交車上搶座位的老年人確實做得都比較“勁爆”。但劉艷認為,少數老年人的行為不當不能代表所有的老年人都有問題。而且,如果換個角度看,還會發現有很多老年人給年輕人讓座的情況:曾經有個80多歲的老年人,坐一趟公交車給年輕人讓了3次座,“年輕人上一天班,也挺不容易的,讓他們也歇歇。”很多時候,公交車上都是低齡老年人給高齡老年人讓座,“60多歲給80多歲讓座的也不少”。
劉艷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老了就要有老人樣”,要為老所尊,要明事理。對于老年人那些非常友善的行為,大家都會習以為常,認為是“應該的”;對于一些老年人的不當行為,反而會引起廣泛的關注,這種選擇性地關注,有失公正。
“霸道”老人多有“成長匱乏”
有沒有真的比較壞的老年人呢?當然有。劉艷說,有些老年人確實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多人都說廣場舞大媽擾民,其實,這里面有物業協調不力等外界因素,但也不排除有少數老年人確實比較‘霸道’,就是要在自己最方便的地方放音樂,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我們偶爾碰到的霸道老人,他們都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同時還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劉艷分析說,現在的老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成長的早期階段,很多東西都是匱乏的。有些老年人小時候甚至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絕大多數老年人都生長在多子女家庭,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長對每個孩子的關注度相對比較少,他們在精神上也是匱乏的。趕上“”的老年人,應該學習的時候都沒有好好學習……他們經歷過這么多年的動蕩之后變老了,雖然現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但他們的心理上已經在幼年時期形成了一個“洞”,這個匱乏的“洞”需要去補。因此,他們長大了,變老了,依然還會保持當年那種“搶”的精神,會在潛意識里保留著為了自我的生存而不顧及他人感受的“勁頭”。
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心理上都會有一個或深或淺、或大或小的“洞”。劉艷說,如果負責養育孩子的人、特別是母親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這個洞就會小一點;如果母親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孩子長大后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足的話,這個“洞”就很難被修復。
不同年齡層應相互包容
“我們仔細想想,說老年人變壞的主要是年輕人。”劉艷說,如果年輕人能夠客觀地想一想,“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可能也不少。”
現在很多“70后”看不慣“80后”,認為“90后”都是“腦殘”,沒有責任心;而“90后”同樣看不慣“70后”,稱他們都是“骨灰級”的人。“70后”、“80后”甚至“90后”多數看不慣老年人。“不同年代的人,彼此之間看不上。”劉艷說,老年人也認為年輕人一堆毛病,“不可靠,沒有責任心……”不同時代的人彼此不欣賞時,就會把彼此的缺點“夸大”,表達的時候會在“看不慣”的方面添油加醋,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的表達。“不同年代的人,彼此應該更寬容。畢竟,誰在年輕時候,都曾經被更老的人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終究有一天會變成老年人,也會被將來的年輕人看不慣。”
人老了確實會變
人老了會不會變壞不好說,但是人老了一定會變。老話說:人過四十不學藝。現在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壽命延長,因此,不學藝的年齡也適當“延后”:通常來說,一個人過了50歲之后,就不愿意再學習。劉艷說,相關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這種特點與生理變化是有關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人格會發生變化。“有人會發現自己的爺爺姥爺、爸爸叔叔性格變了,原來挺豁達一個人,老了反而成了‘怪老頭’,這種人格上的變化與他們的神經質水平上升有關。”與此同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感逐漸下降,情感控制能力變弱,宜人性,也就是讓別人變得愉快的能力也在下降。“您家的老人要是脾氣大了、氣兒不順了、說話老嗆人……這些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