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我的生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我的生命范文1
籃球是揮灑自信的舞臺,每當籃球運動員飛馳在那坦蕩的籃球場上時,心中總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我很棒,我能行。’正是這種信念,才是他們刻苦地訓練認真的比賽,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完美,數年如一日。即使敗了,他們也不會氣餒,仍然重整旗鼓,向美好的明天投出那上命中的籃球。
籃球是充滿競爭的沙場,站在球場上一種緊迫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券商的每一個細胞都被激活,然后熱情瀟灑地迎接挑戰‘為了球隊的榮譽,為了親愛的球迷們,我要努力超越對方。’這種競爭意識使球員盡情的奔馳,抓住每一個機會突破、投球。他們的努力換來了球迷們熱情的掌聲,換來的隊友們的含淚相擁、壓成一團的感人一幕。
籃球是心靈的港灣。球員瀟灑的個性健美的肌肉在球場上盡情的展現。他給人的感覺是“清爽無邊,活力十足。”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本色。展現出最真切的自我,醫生與籃球相伴也許是每個球員最美的享受。
籃球是孕育生命的溫床,籃球像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悄悄在心中的球場上發芽,從此我們便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追求、我們拼搏……
我的生命范文2
后來,我開始讀幼兒版《我們愛科學》;再后來,我試著讀注音讀物。小學二年級以后,我的書柜里就源源不斷地有各種書籍。直到現在,這股“活水”還在不斷地注入我的書柜,書柜已經爆滿。
隨著年級的升高,我的學習任務逐漸加重。為了讀書,我想了許多辦法。有時,我看書太入神了,忘了時間,直到媽媽(或爸爸)對我炸雷似的一吼“徐暢”,我才如夢初醒,知趣地合上書,因此也沒少挨爸爸媽媽的批評。
有一次,我剛打開復讀機準備聽英語,突然眼前一亮,看見有一本《讀者》,閱讀的饞蟲瞬時被勾了上來。我想把復讀機關了,但轉念一想:不對,萬一被媽媽聽出了破綻怎么辦?于是,我想了個辦法,把復讀機開著,讓媽媽以為我在聽英語;然后,攤開書,安安心心地看起來。哦,書一定要翻得輕一點。
不知過了多久,媽媽走了進來!我嚇了一跳,趕緊藏書。誰知藏得太匆忙,發出了“哐啷”一聲響。這下完了!媽媽問:“徐暢,你在干什么?偷雞摸狗的,快說!”我只好硬著頭皮拿出書。媽媽的眼睛瞪圓了:“你怎么可以一心兩用呢?你這樣聽英語還不如不聽!”我無辜地望著媽媽:誰叫你們從小就培養了我閱讀的習慣,我已經離不開書本了。
書籍,就像一股源源不斷的泉水,任我暢飲,滋養著我的生命。
點評:
小作者在幼時就是個書迷,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范圍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閱讀使人快樂,閱讀使人充實,小作者正是在不斷的閱讀中,成長了,進步了。整篇習作語言流暢,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讀來有味有趣。■
我的生命范文3
從運動員到演員
陶虹帶著四套自己最喜歡的裙子出現在拍攝現場。其中一套是裹胸裙,她一直自嘲著:“我要不要在外面加個外套?我生完孩子后還沒減下去呢。”近幾年的陶虹忙于家庭,懷孕、生子,學著成為一個媽媽。但她的身材保持得很好,瘦高的她完全是個衣服架子。
她的長相是那種中國傳統美女的坯子,像油畫里的女人,笑起來水盈盈的,眼睛彎成一道弧線。正式拍攝時,法國攝影師讓她擺的動作都非常簡潔古典,這正是她喜歡的模樣―有質感的打光、有美學審美的拍攝方式、不浮夸的服裝和動作,而現在的陶虹,依然處在她最好的時光。
在正式的采訪中,她對每個問題都言簡意賅,她不太講故事,但每個回答又條理分明,充滿理性和邏輯感。在成為演員之前,她做了10年花樣游泳運動員。每天訓練、入水、出水,過集體生活,背負比賽拿獎的壓力,這樣的生活從11歲到21歲。
她是中國花樣游泳的第一批運動員,10來歲訓練時每天過著極其嚴苛的集訓生活,“我們的教練其實也比我們大不了多少,他覺得責任特別特別重,我覺得有一點點神經過敏,過度緊張。管理我們的方式,他們也沒學過,有的時候過激了。但是其實都是好心,可能他覺得承擔著我們這些人的父母對我們的責任。”回憶起這段經歷,陶虹仍然覺得那是快樂的時光,直到現在,她跟這群隊友還會偶爾聚會,在聚會群里,她被親切地稱為“老大”,她是那種習慣照顧別人的女生。
但在家里,她并不是老大,“我小的時候一生下來就發現我原來是個老二,前面有個姐姐”,她的父母是“雙職工”,“家里經常沒人做飯”,這樣的家庭狀態讓陶虹從小培養了獨立的個性。
1993年,姜文發現了陶虹,籌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姜文到北京花樣游泳隊挑演員,一名當天沒有下水訓練的隊員被制片主任挑中,陶虹陪著這名隊友去等姜文確定,最后姜文反倒是選中了陶虹。
運動員身上獨有的特質幫她從零開始,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員,這個過程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充滿了成名的喜悅:“我忽然發現我對這件事一無所知,我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也可能所有人都覺得你干得非常好,你干得比很多專業的人還要好。但這不是我覺得的好,我覺得的好就是我要知道現場所有人你們都在干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這么做的道理在哪兒。這樣做好還是那樣做好,我都想知道,都想了解,當我全不知道,我不知道這人走來走去干什么。為什么我要站這一個小時,還不能拍,站了兩小時還在這打光,為什么?這光和那個光有什么區別?我都不知道。那段時間我心里面其實非常不舒服,甚至是有點痛苦。盡管那段時間,身邊的人,經過的整個這個事的過程,應該都是很愉快的,但是我對這些事的疑惑讓我并不愉快。”
陶虹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對人生有規劃和強有力掌控的人,這源于她是家里的老二,“就覺得很多事情就有人替我承擔一些責任,比如有兩個蘋果是我先選,剩下的是我的,我就不用選,就是那種懶惰。”
但很明顯,她是個很沉得住氣的演員。演完《陽光燦爛的日子》后,有很多戲來找她演,但她倒是跑去讀書,在中央戲劇學院學了四年。“有人說你去上學出來不也是為了能夠上戲嗎?有些人上了多少年學出來,都沒有戲演。你現在可以做女一號了,你還上什么學呢?后來我說可是我不是為了拍戲才跑進來的。”陶虹覺得讀大學的那四年是最愉快的四年,從運動員的身份轉為學生,最大的變化是:“獲得了自由,我忽然覺得我是可以如此的掌握自己的生命,如此的可以掌握自己在做什么事情。”
賦予人物一些東西
從中戲畢業后,陶虹出演了她演員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作品《黑眼睛》,這部作品為她拿到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也在1997年大馬士革電影節上,拿到電影節和敘利亞全國婦聯分別頒發的“最佳女演員獎”。
陶虹說自己并不是從小被稱為美女的那種女孩,在90年代,“大家覺得漂亮的演員是寧靜那種”,回憶起陳國興導演為什么挑她去演《黑眼睛》,陶虹說:“因為我更像一個真的人,我覺得其他人跟我比起來可能更像一個演員。我要說我感謝時代,因為如果不是這個時代,都不會找我長這樣的人當演員。”
在一個采訪中,陶虹談到《黑眼睛》的片尾重拍了三遍,景拆了又搭,演員走了又叫回來,因為她一直跟導演爭,不要讓影片拍出來就是要“教育”人,也不希望影片不符合實際生活。陶虹說,女主角是個盲人運動員,愛上了教練,而原來的結尾是女主角最后與教練好了,“這太不現實了”。她說:“我始終認為,這個戲是要給健全的人看的,不是給殘疾人看的。”
對角色的判斷是需要下功夫的。陶虹積累表演經驗是通過觀察身邊的人,“收集身邊所有人的生命特點”,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容量庫,當看到一個劇本中的人物時,與之類似的人會從庫中“跳出來”,“那時候你就會覺得你這個龐大的庫很重要,然后它給你提供很多可能性。如果他是這樣的性格可不可以,他那個行為就不合理,如果是這個性格可不可以呢。然后你就會不停地想,其實這是一個創作的過程。”
電視劇《紅色》最開始來找陶虹時,她并沒有馬上接,因為從劇本上看,“田丹這個人物性格比較單薄”。陶虹回去想了一周,“我要賦予她什么東西,賦予到這個人物身上是合理的,而且可以讓這個角色,最終是讓你覺得是鮮活的。”這是陶虹對自己的要求。
到拍《說好不分手》時,陶虹對自己的要求更進一步,這部戲雖然演的是女配角,一共也沒有多少場戲,但她自己重新寫了自己角色戲份的劇本,陶虹把鹿欣欣這個角色演得入木三分,最終獲得了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頒獎后,陶虹坐飛機趕回正在拍戲的片場,在飛機上,一個乘客認出了她,直接說到“鹿欣欣”,陶虹當時還以為認錯人了,影迷追上前去告訴陶虹:“你就是演鹿欣欣的演員吧,演得太好了!”這讓陶虹感到莫大的肯定:“有的時候,如果得了一個獎,大家說我沒有看過這個戲,我覺得這個獎不拿也罷,或者會慚愧,但我覺得百花獎拿了之后就特別的開心。”
徐崢不是我的假想敵
近幾年,陶虹的作品不算多。但其實她正經歷著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變。在一個采訪中,她坦言父母的相繼過世給她帶來了很多影響。“我需要調節一下自我狀態。經歷了生老病死的這幾年真可謂濃縮了人生精華,盡管在別人看來我好像沒有什么工作量,但是對我來講,是我人生中最豐富的時光。”
陶虹喜歡思考,她經常把那些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翻來覆去地想明白,比如美貌,她說:“美貌對于女人來說意味著你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的好運氣,和你可能無法防范的壞運氣,就是因為你以為好運氣是必然的。”對是否熱切地追求成功,她說:“成名成功是很有用的,所以對我來講我是覺得很感謝很早我就有機會被別人肯定。”
在婚姻問題上,她則再次展現了自己的冷靜與智慧。媒體通常把她與徐崢稱為“模范夫妻”,可她自己卻說:“我都可以把它忽略掉,別人怎么標榜你,或者愿意給你貼什么標簽,實際上是他的投射,他希望看到一個什么什么東西他渴望在他的生命中也有這樣的東西。這是一個好事,所以我覺得我不想去打擊別人,這也沒什么。但是對我個人來講,我也不會把它當壓力,你說我模范我就真模范了?我還真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的生命范文4
我的第一次”生命”開始于1954年11月一個晴朗而寒冷的日子,我是家里八個孩子中的第六個,父母都務農。15歲那年,我父親去世了,從此,一家人不得不為了生計艱難奔波。后來,孩子們慢慢長大了,一個個都結婚離開了家,只剩下我和一個姐姐來照料母親。可是,母親晚年時癱瘓了,只活了六十來歲就去世了。過后不久姐姐就嫁人,我也在這一年成了家。
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運動員,身體強健是毋庸置疑的。我在圣何塞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在圣卡洛斯有一幢漂亮的房子,我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生活一直溫暖地眷顧著我。可好景不長,厄運開始了。我突然患上了可怕的運動神經癥,這個病是緩慢發展的,開始是右臂和右腿的活動受限,然后是身體的左側。我的第二次”生命”由此開始了……
盡管疾病纏身、行動不便,可借助于車內的特殊設置,我仍然能夠開車上下班,并能盡力保持樂觀情緒,使身體狀況不再惡化。能做到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緣于那14級臺階。
聽起來有些奇怪吧?可事實如此。我們的房子是錯式結構,從車庫到房門有14級臺階。這14級臺階就成了我生活的標尺,也是對我繼續生活的巨大挑戰。我尋思著,要是哪一天我不能提起一條腿登上一級臺階,然后再不能費勁地拖上另一條腿---那時我就該承認我徹底失敗,可以躺下來等死了。因此,我堅持工作,堅持爬樓梯,為的是能生活得更有尊嚴一些。時光荏苒,轉眼間女兒們都相繼上大學,然后幸福地成了家,只留下我和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守候在這有著14級臺階的漂亮房子里。
或許有人會以為,我是一個有勇氣、有力量、堅強、果敢的男人,可事實并非如此。我其實是一個一瘸一拐的殘疾人,一個理想破滅的痛苦的人,一個只能靠通過14級臺階才能保持精神正常,才能不失去妻子,房子和工作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從心底里涌起沮喪、失望以至絕望差不多要把我打倒了。我消極、悲觀,對什么人、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
但是,從2001年10月一個深夜起,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生命”。那天晚上我起程回家時,天剛下起了雨。當我沿著一條不常走的路緩慢地行駛時,陣陣寒風刮了起來,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打在車上,我愈發小心地開著車。突然,我手中的方向盤跳了起來,汽車猛地沖向道路右側,與此同時,我聽見了輪胎爆裂發出的可怕聲音。于是,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車停在因為下雨而變得滑溜溜的“路肩”上。這突如其來的情況讓我心慌意亂不知所措起來。我是不可能自己動手換輪胎的,根本不可能!!怎么辦呢?我焦急萬分。也許會有過路人的車停下來幫幫我?我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人家知道我是怎么回事,誰敢在這大雨之夜輕易停車呢?換了我,我是絕對不會的!事實上,這個時候在岔路口不遠處有一幢房子,于是我就發動了引擎,把車子搖搖晃晃地從“路肩”蠕動到土路上。謝天謝地,我終于在那兒拐了上去,從不遠處窗子里透出的燈光給了我絲絲溫暖,我鼓足勇氣費盡周折,開近那座房子,使勁按響了喇叭。
一個小女孩出現在門口,她透過暴風雨費力地向外張望著。我搖下車窗玻璃,大聲說我的輪胎暴了,需要有人幫我換換,因為我是個拄拐杖的殘疾人,沒法自己動手。女孩聽罷轉身進了屋,過了一會兒就身穿雨衣、頭戴雨帽出來了,身后還跟著一個男人。男人也穿著雨衣,他熱情地向我打了聲招呼,然后兩人就動手干了起來。我舒舒服服地坐在車里,身上一點也沒有淋濕,他們兩個卻在這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如此辛苦地干著,這讓我有些過不去。但我又想,反正我會給他們錢的。我不會讓他們白干,我安慰著自己,雨看起來下得有些小了。我把車窗玻璃搖了下來向外看,他們還在忙碌地干著。在我看來,他們笨手笨腳的,進度實在太慢。我有些不耐煩了,但我并沒有說什么。車后不時傳來金屬工具的碰撞聲,小女孩的說話聲也清晰地傳到我的耳里:“爺爺,這是千斤頂,這是扳手。”男人低沉的喃喃聲回應著她。千斤頂頂起車子時,車身慢慢地傾斜著,隨后是好一陣的聲響、晃動和從車后傳來的低聲話語,不過最后總算是換完了。撤開千斤頂時,我感到車子顛簸了一下,接著就是關行李箱的聲音,而后他們就站在我的車窗前。
直到這時我才看清,這原來是一位老人,看年紀比我大得多,他弓曲著背,花白頭發,老樹皮一樣的臉上還在淌著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他氣喘吁吁,看起來虛弱。小女孩也就是八九歲的樣子,有著一張洋溢喜氣的臉,看人時笑瞇瞇的。老人對我說:“車子在這種天氣的晚上出事真是太糟糕了,不過,你現在沒事了,可以走了。”“謝謝。”我說,“我該付你多少錢?”他搖了搖了頭,說:“不要錢。辛西婭告訴我說你是個殘疾人―――用拐杖的。能幫你忙我感到很高興,我知道碰上這種事你也會為我這樣做的。不要錢,朋友。”我遞過去一張五美元的鈔票,想塞到他的手里。“不,我不喜歡用這種方式來做事,我不是修車的。”他絲毫沒有收下錢的意思。小女孩靠近車窗,悄悄地對我說:“我爺爺看不見。”
在隨后的幾秒里,我呆若木雞,巨大的羞恥感和罪惡感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有生以來,我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如此深痛的厭惡。幫我修完車的,原來是一個盲人和一個孩子!在這個冷颼颼的風雨之夜,他們用冰冷的手指摸索著輪胎、螺栓和那些工具---這是多么的辛苦和艱難啊!而對那位老人的善良品德又將點亮多少人的光明之心!我不記得他們道了晚安離去后我在車子里又呆了多少時間,但這段時間足以讓我深刻反省,挖掘內心深處一些令我不安的品性。我意識到我是極端可憐自私的。只知道自己有病而怨天尤人,對別人的需求漠不關心,很少替別人著想。我坐在車里,悔恨萬分,于是我低下頭做了個禱告:“……所以無論何人何事,你們要別人怎么樣對待你們,你們就得怎樣對待別人,這是摩西戒律和先知教訓的真義。”
我的生命范文5
她是山東文登市電業總公司的一名女工。一年前,她參加了單位組織的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報名活動,成為一名正式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1年1月14日,她接到了威海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說她的造血干細胞留樣與蘇州一位女患者初配成功,問她是否同意捐贈。她知道非血緣造血干細胞配對成功率非常低,僅為幾十萬分之一,這種機會能夠幸運地降臨到自己頭上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和自豪的事啊!因此她想都沒想,就毫不猶豫地說:“沒問題,我同意!”
2011年4月8日,她從威海坐了一夜火車來到濟南省立醫院,顧不上休息就讓醫生開始做采集造血干細胞的各項準備工作,每天兩次皮下注射細胞動員劑。因為藥物的作用,她的大腿到腰部均出現了強烈的酸痛,讓陪護在身邊的丈夫心疼不已。這時本來瘦弱的她卻反過來勸慰丈夫:“沒事的,堅持一下就好了,患者還在等著我救命呢!”
四天后,她終于被推到采集室里。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必須從她身上采集110毫升的造血干細胞,這樣就需要她的全身血液體外循環11000毫升,相當于全身的血液循環了3遍。采集和輸血都順利完成了。
從9月開始,這位蘇州患者病情出現了反復,免疫力急劇下降,再次懇求她捐獻淋巴性造血干細胞。因為距離上次捐獻還不足半年,她的身體還未完全康復,連續捐獻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丈夫和家人都不同意她再次捐獻,但她最能體會到一個年輕母親希望健康活下去的愿望。她告訴丈夫:“現在就我一個人能救她,如果我見死不救,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救人一命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最終,她拗過了所有人,獲得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經歷近10個小時的顛簸,她再次來到濟南省立醫院。本來就缺鈣的她由于眩暈,一度無法完成淋巴細胞的采集,可她最終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2011年10月28日上午9時許,她再次躺到采集室的病床上,經過8000余毫升的血液體外循環后,12時30分,終于采集到64毫升的淋巴細胞,完成了她的第二次捐獻。
她叫呂明玉,今年37歲,一個平凡的女工,半年內兩次躺上手術臺捐獻造血干細胞,用愛心為他人奏響了生命續曲,以博愛奉獻的精神感動著社會,被網友譽為“最美中國人”。
我的生命范文6
勿忘我花的花語:永恒的愛,濃情厚誼
生命的意義:不朽人生
舞姿翩翩,柔軟無骨的心
酷暑無望,床邊哭泣的人
忘我人生,寓意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