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岳飛的滿江紅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1
李白沒寫過《滿江紅》。
以“滿江紅”為詞牌的知名作品名單有:
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滿江紅·萬恨千愁》。蘇軾《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張先《滿江紅·飄盡寒梅》。辛棄疾《滿江紅·賀王宣子產湖南寇》《滿江紅·敲碎離愁》《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金壇》。文征明《滿江紅·拂拭殘碑》。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來源:文章屋網 )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2
關鍵詞:岳飛;滿江紅;何占豪
古箏是一件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音色清麗優美、雅致脫俗,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近幾十年來,學習古箏的人越來越多,新創作的古箏曲目也越來越豐富,其中《臨安遺恨》是眾多曲目當中比較出眾、流傳性較廣的一首曲目。下面我將從它的歷史背景、創作素材以及寫作手法等幾方面進行賞析。
一、作者簡介
《臨安遺恨》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先生。何占豪教授1933年8月出生于諸暨何佳山村,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1959年與他的同學陳鋼共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此聞名于世界。
八十年代以來,何占豪教授致力于民族樂器的交響化,創作了很多二胡、古箏的協奏曲,像《別亦難》《莫愁女》等,其中在古箏方面有《孔雀東南飛》《臨安遺恨》等。近期又以鑒真東渡的故事為題材創作了大型古箏協奏曲《東渡》。
二、歷史背景
《臨安遺恨》是以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岳飛的事跡為題材,以《滿江紅》的曲調為素材用單一主題變奏創作而成。岳飛,出生于1103年的河南,1142被奸臣秦檜陷害,死于臨安大理寺的獄中。岳飛是中國南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抗金英雄,以畢生的精力抵御金兵對宋朝的侵略,其精忠報國的精神為歷朝歷代的人們所敬仰。岳飛能文能武,其創作的《滿江紅》慷慨激昂、大氣磅礴:“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臨安遺恨》最初是何占豪先生創作的一首中阮協奏曲,后來于1992年被作者改編成為一首古箏協奏曲。整首樂曲以《滿江紅》的曲調為旋律素材,表現了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所陷害,被囚于I臨安的監獄之中,臨刑前對家人的思念牽掛、對奸臣當道的憎恨、對江山社稷的擔心以及自己報國無門的無奈之情。
三、樂曲賞析
《臨安遺恨》是一首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以傳統古曲《滿江紅》的曲調為主題變奏而創作的,全曲共分為七段。下面我就逐一對樂曲進行分析:
1.引子
樂曲先以一段激昂悲壯的鋼琴前奏開始,繼而古箏以強有力的和弦配以左手大幅度的刮奏,突顯出氣吞山河頂天立地的氣勢,同時也渲染了悲壯的氣氛,確定了樂曲的基調。第十六小節開始的長搖,表現了人物內心的痛苦、憤慨和矛盾,這一段節奏稍顯自由,音色、力度的變化尤為重要,25小節后的旋律級進和速度上的變化更加強調了這一段的戲劇性變化和豐富的層次感,同時鋼琴的烘托也非常重要。
2.51-96小節
這一段是樂曲的主題段,主題音樂第一次在D大調上出現,是以傳統古曲《滿江紅》的旋律發展、變化而來的。這一段重在氣勢,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演奏上要大氣,呼吸貫穿于整個樂段,彷如重回歷史,岳飛立于長城之巔,感嘆于祖國的景秀山川,為之驕傲。
第67小節轉到G大調的主題,情緒轉為人物對江山社稷的擔憂。金兵的時時來侵,朝廷里的明爭暗斗另岳飛十分擔心社稷的安危以及百姓的疾苦。整段樂曲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真情流露,揭示了主人公內心復雜的情感。演奏使以音樂的動人為基點,力度的變化需細微的處理和領悟。
3.97-207小節
第三段的情緒突然一轉,好像歷史倒轉、時空穿越一樣,把人們帶到古代金戈鐵馬的戰場。先是鋼琴奏出低沉有力的附點節奏模仿馬蹄聲,好似奔馳的戰馬把人帶到疆場,然后古箏進入,快速的雙食指點奏由弱漸強,直到越來越高亢,情緒越來越激烈,眼前仿佛看見岳飛大將率領他的將士為了江山社稷百姓安危浴血沙場、奮勇抗敵的場面,情緒爆發達到極點。
這一段的演奏需要技術的支持,雙食指點奏點要清晰,節奏均勻;140小節開始的快速指序要合理安排指法,指尖發力,顆粒要飽滿。整段情緒要高漲激動,力度變化層次分明。
4.208-244小節
這一段從上一段激烈的情緒中突然跳出來。上一段情緒達到頂點時音樂戛然而止,鋼琴弱進,奏出類似遠處鐘聲的音響。古箏以再現主題的方式進入,這是一段古箏的柔板,表現了岳飛在臨安獄中的夜晚,獨自一人仰望夜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和回憶。演奏上要委婉柔和,尤其要注意音色的處理。
5.245-310小節
這一段曲調轉為輕快活潑,仿佛主人公回到少年時代,回到曾經家里的后院習武舞劍的場景。英雄也有少年稚嫩之時,也有母親膝下承歡撒嬌之時。這一段表現了岳飛的另一面人生,對昔日家人歡聚時的回憶。整段都是在G調上演奏的,為方便演奏,在鋼琴進入這一段而古箏未進入之前可把15弦調高半音,由升F轉為G。
6.散板
這一段整個是由散板構成,作者采取了協奏曲中常用的華彩段演奏手法,鋼琴靜止,古箏以激烈的輪指加以左手掃弦模仿刑場擂鼓的聲音,把主人公從對親人無限的回憶當中拉回到現實中。岳飛馬上就要被帶上刑場了,他內心深處對奸臣的憤恨和對江山社稷的擔憂以及對親人的留戀,種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給了演奏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和表現手法。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3
【年代】:宋
【作者】:岳飛——《滿江紅》
【內容】: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作者】: 岳飛(1103-1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年從軍,官至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樞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因堅持抗敵,反對議和,為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工詩詞,但留傳甚少。詞僅存三首,內容皆表達抗金的偉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深沉慨嘆。風格悲壯,意氣豪邁。有《岳武穆集》。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4
姜夔
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旌旗共、亂云俱下,依約前山。命駕群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神奇處,君試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
《滿江紅》,宋以來作者多以柳永格為準,大都用仄韻。像岳飛“怒發沖冠”一片,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可是這首《滿江紅》卻改作平韻,聲情遂發生較大的變化。詞乃作于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春初,前有小序,詳細地敘述了改作的原委:
《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云“無心撲”三字,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予欲以平韻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聞遠岸簫鼓聲,問之舟師,云:“居人為此湖神姥壽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風徑至居巢,當以平韻《滿江紅》為迎送神曲。”言訖,風與筆俱駛,頃刻而成。末句云“聞佩環”,則協律矣。書以綠箋,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歲六月,復過祠下,因刻之柱間。有客來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輒能歌引詞。”按曹操至濡須口,孫權遺操書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孫權不欺孤”,乃撤軍還。濡須口與東關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歸其功于姥云。
小序中所舉“無心撲”一例,見于周邦彥《滿江紅》“晝日移陰”一片,原作“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心撲。”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用的是“融字法”即如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所云:“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夏承燾以為“宋詞‘融字’,正謂此耳”(見《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卷三)。為了免去融字的麻煩,以求協律,所以詞人改仄為平。其實改仄為平,非僅白石一例。賀鑄曾改《憶秦娥》為平韻,葉夢得、張元干、陳允平亦改《念奴嬌》為平韻。……可見這是宋詞中重要一格。仄韻《滿江紅》多押入聲字,即使音譜失傳,至今讀起來猶覺聲情激越豪壯;然而此詞改為平韻,頓感從容和緩,婉約清疏,宜其被巢湖一帶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刻之楹柱了。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5
張俊跪在岳飛面前是因為張俊與秦檜構陷岳飛,促成岳飛冤獄。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后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后人輯有文集傳世。
(來源:文章屋網 )
岳飛的滿江紅范文6
1992年,作曲家何占豪將他的中阮協奏曲《臨安遺恨》改編為古箏協奏曲。此曲柔中帶鋼、氣勢恢宏,把古箏新技法與傳統韻味完美結合,使樂器在演奏中散發出獨特光芒。與中阮的同名協奏曲相比,這首主奏樂器換成古箏的作品在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都明顯有了加強。
樂曲取材于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囚禁在臨安(今杭州)獄中,在赴刑場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掛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想“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所引發的感慨。青年古箏演奏員謝濤,憑借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和藝術感悟力及對樂曲內涵的深刻理解,充分運用古箏的一些特有演奏技法和精當的處理,使整首樂曲自始至終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聽后不由感慨萬千。
謝濤在演奏這首《臨安遺恨》時,當古箏一進入即采用強有力的和弦與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結合,極力渲染悲憤的情緒并確定音樂內容表現的基調。連續十幾小節相同節奏型的旋律,由慢逐漸加快、由弱遞次加強,使聽眾仿佛看到身處牢獄之中的岳飛肩扛枷鎖、腳戴鐵鐐,仍然憂國優民、坐臥不安的焦慮之態。樂曲主題段是以傳統樂曲《滿江紅》為旋律素材發展、變化而成,并在全曲中貫穿。淳厚的曲調,既展現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主人公此時內心復雜的情感。接下來隨著音樂情緒的轉換,古箏奏出戰馬奔馳般的節奏音型,又好像把我們帶到了古代疆場。此后的一段音樂,當旋律達到時,戛然而止,接著又以極弱的音響引出古箏的一段柔板,如訴的旋律寄托了岳飛對家人的思念、對勉勵自己“精忠報國”的慈母的眷戀,表現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這段看似簡單的樂段其實很難,極弱的音響考驗的是演奏員的意志和功力。正如謝濤自己所說“不怕別人聽不到,就怕自己做不好”。
樂曲進行到后半部,樂隊發出一陣擂鼓般的巨大音量,將主人公從美好的思緒中拉回現實。古箏的演奏這時也達到了最,淋漓酣暢,動人心魄。最后一段音樂是主題再現,旋律在轉換的調性上奏出,謝濤用張弛有度的控制手法奏出時而悲憤時而委婉的曲調,仿佛帶人穿越時空,在為即將赴刑場的岳飛送行,寄托著我們對英雄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