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數學家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數學家的故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1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數學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1930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圖書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那樣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五年級:董亦樵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2

宋玉,約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淵,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極高,與同時期杰出楚辭作家屈原齊名,被后世并稱為“屈宋”。盡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相當的地位,但關于宋玉的文獻記載極少,無論是生卒年月,還是仕途履歷,都莫衷一是。關于宋玉較早的史料記載,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雖不過寥寥數語,但因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因此這段簡略的記述,也成為后人評價宋玉的主要依據。

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中記載了宋玉因其友而見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乃讓其友;而西漢經學家劉向在其編撰的《新序》一書中,也認為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習鑿齒在其所撰寫的人物志《襄陽耆舊記》中記載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雖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從上面為數不多的記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雖然儒雅風流,長于詞賦、通曉音律,卻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說是楚襄王身邊一個沒有什么實權的文學侍臣。而在楚考烈王繼位后,宋玉更是遭到冷遇,被免除了一切職務,被放逐到他的賜地云夢之田,從此終生落魄,生活得異常艱辛,甚至無衣裘以御冬兮。

數年后,秦兵滅楚,宋玉也在兵荒馬亂中悄無聲息地死去。雖然生前潦倒,死后寂寞,但宋玉卻在文學上有極高的成就,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留下的作品約有16篇,分別是《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在宋玉之前,屈原以情入詩,使楚辭形成一種固定的文學形式,而宋玉在此基礎上,創出一種韻散結合,屬于文而不同于詩的賦體文學,并開大賦之先河,打破了楚辭與詩經原有的形式。

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文學批評著述《文心雕龍》中,將宋玉與屈原相提并論,認為“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云”。賦體文學的發展,在漢代時達到頂峰,競相模仿者無數,如漢代漢賦的代表人物司馬相如,在其《子虛賦》、《上林賦》等散體賦中,其結構、內容、表現手法上,皆有不同程度借鑒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如都采取上、下兩篇,首、中、尾三段式的結構,而《美人賦》則模擬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主客問答體式。著名楚辭學者吳廣平先生認為,漢代所有的辭賦作家,似無一人從整體上超過宋玉;也無一人,像宋玉那樣對后世產生那么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宋玉在賦體文學上的成就可謂是空前絕后。而到了唐宋,唐詩宋詞中大量出現宋玉作品中的典故,如《登徒子好色賦》中東家之女,李白的詩中便曾出現“揚清歌、發皓齒,北方佳人東鄰子”?!陡咛啤焚x中的朝云暮雨也時有出現,如“一枝濃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來如不如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等等詩句。而宋玉這個名字也頻頻被詩人們提起“,何事荊臺百萬家、惟教宋玉擅才華”“;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墻頭一半身”;唐宋時詠宋玉的詩作,甚至已經超過了屈原,宋玉的文學影響力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

二、托物諷諫的文學思想

明代開始,朱熹視宋玉為禮法之罪人,認為宋賦為屠兒之禮佛,倡家之讀禮,對宋玉的人格持否定態度。而近代郭沫若在寫《屈原》時,也將宋玉定位為沒有骨氣的文人,認為他只是想官更高、祿更厚而已。事實上,宋玉所處的時代,楚國已經衰敗不堪、岌岌可危,一直掙扎在存亡的邊緣,宋玉盡管只是個出身低微的文學侍從,出于種種客觀因素不能如屈原般對楚王直諫,卻通過自己的作品勸百諷一、托物諷諫。如在《釣賦》中,宋玉用釣魚這一極其平常的活動,形象地向楚襄王說明,歷代昔堯、舜、湯、禹這樣的明君,皆是以圣賢為竿,道德為綸,仁義為鉤,祿利為餌,方能以四海為池,萬民為魚,使得天下歸心,而夏桀、商紂這樣昏庸殘暴、不懂為君之道的暴君,只能使竿折輪絕,餌墜鉤決,波涌魚失。宋玉借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委婉地向楚襄王闡述了深邃的治國之道,即“:王若建堯、舜之洪竿,攄禹、湯之修綸,投之于瀆,視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宋玉精通音樂,其所著的《笛賦》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描寫音樂的詠物賦。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鄭聲作為俗樂的代表受到許多國家統治者的喜愛,但這與儒家所提倡的雅樂背道而馳,孔子就曾說過惡鄭聲之亂雅樂,認為這種以滿足聲色享受為目的鄭聲有涉于。宋玉在《笛賦》中認為“夫奇曲雅樂,所以禁也”;而正是北里這樣的靡靡之音,最終導致了殷商的覆滅,是以“檀卿刺鄭聲,周人傷北里也”。君主若要為世保兮,絕鄭之遺,要遠離這樣的腐朽的音樂文化,方能嘉樂悠長,俟賢士兮;鹿鳴萋萋,思我友兮,為國家招攬賢士。在《高唐賦》中,宋玉在向楚襄王講述楚王與巫山女神夢中相會的故事時,勸諫君王,若要見到神女,除了必先齋戒,差時擇日,更要“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奉勸君主以天下人為念,為國家的禍福而憂慮,多任用人才,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梢哉f“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這十二個字,是宋玉興國方略的具體體現。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勸諫使君王警醒,以達到政治清明,長治久安的目的。

《九辯》是宋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宋玉已經到了“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的地步,但卻依然保持著高尚的情操“,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食不偷而為飽兮,衣不茍而為溫。寧可永遠貧窮也要保持情操,決不為飽食和暖衣而做有失道義的事。雖然失職見疏、窮困潦倒,國家依然在他心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貶多年,遠離朝堂,使他對于社會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對國家的擔心遠遠多于自己的關心。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他擔心小人高升,而君主正遠離有賢能的人,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小人以私害國,擔心國家會因此崩潰,卒廱蔽此浮云,下暗漠而無光。

天地似乎都已經被浮云遮住,導致下界昏暗無光。在亂世中,他只希望能夠等到君主的醒悟,想親自去見君主、游說君主,卻無法可想、無路可去。愿自往而徑游兮,路壅絕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只能將愿望寄托在流星上,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難當,只能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希望依靠著皇天的厚德,保佑楚王永遠安然無恙。除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之外,《九辯》的藝術性也極高,在其開篇,宋玉便接連用了十多個排句,形象地描繪了遠行凄愴的情緒和蕭瑟落寞的秋景,通過感嘆秋風、秋葉、秋雨、秋月等景色,在秋燕、秋蟬、秋雁等動物身上賦予了人的感情,將感情與自然巧妙地融合,表達了宋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情緒,首創了悲秋的文學主題。之后千百年,悲秋這一主題在文人學士的筆下不斷地被重復。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3

【關鍵詞】 膝關節成形術

摘要:[目的]探討全膝置換術中改變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技術對髕股關節生物力學的潛在影響,指導術中進行正確的脛股旋轉對線,以減少術后髕股關節并發癥的發生。[方法]取9個新鮮冷凍人膝關節做實驗,自行設計膝關節實驗架,與Instron 8501生物力學測試儀共同搭建實驗平臺,模擬生理狀態下膝關節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動作。人工膝關節采用LPS全膝系統,手術由同一位有經驗的術者實施以控制實驗誤差,比較以脛骨結節內、中1/3交界為標志(脛骨結節對線技術)和以股骨假置(ROM對線技術)確定脛骨假體旋轉的2種技術所獲得的髕股關節的生物力學指標,選擇30°、60°、90°、120°為實驗的觀察角度進行各組實驗,應用日本富士公司生產的超低敏感型壓敏片、低敏感型壓敏片測定髕股關節的接觸面積和接觸壓,最后用FPD305E、FPD306E壓力測定儀和電腦軟件處理后得到數字化結果。[結果]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結節對線技術組與ROM對線技術組所獲得的髕股關節的平均峰值接觸壓、平均接觸面積等指標無統計學差異(P>010)。[結論]全膝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參照經股骨上髁軸確定旋轉方位后,采用脛骨結節對線技術抑或ROM對線技術來確定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對髕股關節的生物力學未見顯著差異。對于旋轉限制性較高的假體,ROM技術能夠在正確的脛股旋轉對線和良好的髕骨軌跡之間作出平衡。

關鍵詞:膝關節成形術;經股骨上髁軸;髕股關節;實驗研究;生物力學

Biomechanical effect of axial rotational alignment technique of tibial component on patellofemoral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rotational alignment techniques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on patellofemoral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emonstrated on autopsy specimens[Method]Nine fresh frozen autopsy knee specimens without gross deformities or instabilities were mounted on a patellofemoral joint testing jig connecting to a Model 8501 Instron machine (Instron Corporation,Canton,MA)and simulated the action of squatting from the standing oppositionStandard TKA was performed in each specimen by the same senior surgeon by using the LPS total knee systems (Zimmer Corporation)Alter 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was referred on the medialmiddle 1/3 part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 and on the 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transepicondylar axis separatelyThe biomechanics of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s was studied when the knee flexion pressure of 30,60,90,120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y using Fuji pressure sensitive filmThe digital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the handheld pressure measurement systems (FPD305E,FPD306E)and special software[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tellofemoral biomechanics between the group referring on the tibial tuberosity and the group referring on the femoral compon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emonstrated on autopsy specimens (P>010)[Conclusion]After determining the 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referring on the transepicondylar axi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patellofemoral biomechanics,whether using the ROM technique or the tibial tuberosity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in TKAEspecially for the highrestrictively rotational designed prosthesis,this technique could get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both on the tibialfemoral match and on the patellofemoral biomechanics

Key words:Arthroplasty; Transepicondylar axis; Patellofemorel joint; Experimental study;Biomechanics

近年來,伴隨全膝置換術(TKA)數量的快速增長,翻修病例也急劇增加。其中因髕股關節并發癥而需要翻修的病例占到人工膝關節翻修總數的第1位〔1~3〕。TKA術后影響髕骨軌跡的因素除了假體設計和病人的因素以外,術中的脛股旋轉對線技術也對結果產生直接影響。Insall提倡使用的以脛骨結節內、中1/3交界處確定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技術使用至今,臨床報告褒貶不一。因其對線原則是與伸膝裝置相聯系的,所以在術后髕骨軌跡方面有著良好的表現。但這種方法可能產生脛股旋轉對線不良,使聚乙烯磨損增加。隨后,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技術,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是ROM技術,即依據股骨假體的旋轉方向來確定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術中先安裝好股骨假體試件,然后插入脛骨假體試件,屈伸膝關節數次,找到脛股旋轉對線的合適位置,此法對于減少聚乙烯磨損較為滿意,但也有醫生認為可能會產生髕骨軌跡不良〔4、5〕。作者設計本實驗,以新鮮冷凍的人膝關節標本模擬人的下蹲動作,比較2種方法對全膝置換術后髕股關節生物力學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準備

取7具正常國人新鮮冷凍尸體的9個膝關節,5個左膝,4個右膝,其中4個膝來自2具尸體;死者年齡:18~64歲,平均48歲;男4例,女3例;所有關節無肉眼所見畸形,關節軟骨完整,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無限制,關節穩定性良好。室溫下解凍后,切除所有皮膚、皮下脂肪,保留關節囊、側副韌帶、髕旁支持帶組織、股四頭肌腱及髕腱,去除脛骨、股骨后方的所有肌性組織。股四頭肌自股骨后側起點處(股骨粗線)掀起下翻,下翻至股骨前側近髕上水平,保留股四頭肌腱性部分供鉗夾牽引用。股骨干于關節線水平上方20~30 cm處離斷,脛骨在脛骨結節下方15~25 cm處離斷,鄰近脛腓上關節水平截斷腓骨于以保護外側副韌帶,脛腓骨以1枚35 mm×24 mm皮質骨螺釘固定。標本準備完畢后安裝在實驗架上。

12 膝關節實驗平臺的架構

膝關節實驗架能夠提供股骨2個自由度(1個水平移動自由度,1個矢狀面的旋轉自由度)、脛骨3個自由度(3個平面的旋轉自由度),分別模擬人體的髖關節和踝關節。將膝關節實驗架的上、下髓內固定桿分別插入脛骨和股骨的髓腔內(已經擴髓準備),用鎖釘旋緊固定,髓內固定桿置于脛骨和股骨的髓腔中央,因此在矢狀面上作者可以用髓內固定桿的長軸替代骨性解剖軸,使用大的量角器(精確至05°)直接測量2個髓內桿之間的夾角,這個夾角即為膝關節的屈曲角度。每個標本的股骨側長度控制在45 cm(髓內固定桿外露部分與股骨的總長),每個標本的脛骨側長度控制在30 cm(髓內固定桿外露部分與脛骨的總長)。然后將此帶標本的實驗架通過其兩端的帶螺紋的突出部固定安裝在Instron材料測試儀(model 8501,Instron Corporation,Canton,MA)上構建實驗平臺,在實驗架的上端橫桿上安裝一滑輪,滑輪可以水平移動以適應各標本不同的Q角。本實驗,作者規定Q角為伸膝位無外加負荷時髕腱長軸與股骨解剖軸在額狀面上的夾角,股四頭肌腱用一夾持裝置鉗夾后通過一金屬線纜連接至Instron材料測試儀的液壓負荷加載裝置。實驗時,lnstron儀通過與實驗架的連接部施加30 kg的垂直向下的負荷以模擬人體單側下肢承受的正常體重負荷,膝關節自伸直位開始屈曲,選擇30°、60°、90°、120°為觀察角度,在上述角度膝關節獲得力學平衡,進行各組實驗。

13 髕股接觸面積與髕股接觸壓的測定

采用超低敏感型壓敏片(05~25 MPa)測定接觸面積,低敏感型壓敏片(25~10 MPa)測定接觸壓(Fuji Photo Film Company,Tokyo,Japan)。壓敏片(50 cm×50 cm)密封于聚乙烯薄膜袋內,壓敏片和聚乙烯袋的總厚度為250 μm。步驟是:先加載負荷(模擬體重、股四頭肌牽引力),在膝關節到達所需的角度并平衡后卸載負荷,維持角度不變,一助手將壓敏片經髕旁內側切口插入髕股關節之間,嚴密縫合切開的髕內側支持帶,然后加載原平衡時的負荷,持續2 min后卸載取出壓敏片。作者測量2次以確定實驗的重復性,另外,如壓敏片有起皺則棄用。所獲得的壓敏片圖像經FPD305E、FPD306E壓力測定儀讀取后轉換成數字結果,壓敏片圖像掃描輸入電腦后應用Autocad軟件測量接觸面積。分析髕股接觸面積(cm2)、峰值接觸壓(MPa),通過預試驗將測定誤差控制在1%范圍內。

14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采用LPS全膝系統(Zimmer公司,不保留后交叉韌帶型設計,固定襯墊型假體)。手術由同一位有經驗的術者實施以控制實驗誤差。股骨側參照經股骨上髁軸進行前后髁截骨確定股骨假體的軸向旋轉,按照操作手冊完成其余截骨,以骨水泥固定股骨假體。脛骨側先以試件插入然后屈伸膝關節6次,屈伸范圍為0~135°,獲得脛骨假體在屈曲位的旋轉位和伸直位的旋轉位(以試件上的標記線為參照),取中間位置,然后用骨水泥固定脛骨假體(假體柄不固定,以方便取下假體)。測定結束后,再取下脛骨假體,以脛骨結節內、中1/3確定脛骨假體的旋轉位置,進行測定。本實驗不置換髕骨,以消除髕骨置換技術差異帶來的實驗誤差。

15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采剛SAS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為010。

2 結果

在實驗觀察角度下測得的髕股接觸面積大致在03 cm×03 cm~20 cm× 20 cm范圍。膝關節屈曲30°、60°時,8個標本的髕股接觸區呈連續的帶狀,只有1個標本在屈膝60°時,髕股內、外側接觸區接近分離。當膝關節屈曲90°、120°時,全部標本的髕股接觸區已分離成內、外2部分,且外側接觸面積逐漸減小。實驗測得的髕股關節峰值接觸壓力大致在05~8 MPa范圍,隨屈膝角度增大而顯著升高,外側接觸區的峰值接觸壓升高更明顯(圖1)。經檢驗,脛骨結節技術組與ROM技術組所測得的髕股關節的平均峰值接觸壓、平均接觸面積等指標無統計學差異(P>010)(圖2~5)。

3 討 論

人類脛股關節的相對旋轉運動受骨、半月板、軟組織等多種結構限制和制約,TKA手術后,膝關節的骨性限制結構被假體的內在旋轉限制性所替代,軟組織限制結構雖然也被改變,但仍對旋轉穩定起著作用。假體的旋轉限制程度與假體的脛股接觸面設計和聚乙烯襯墊的可活動性有關,脛股關節的旋轉對線是否合適直接影響TKA術后的臨床結果,若脛股旋轉對線不良,術后可出現聚乙烯襯墊磨損和髕骨軌跡不良兩大主要并發癥〔6、7〕。

目前的研究表明:TKA手術時很難找到一個理想的脛股旋轉對線以達到上述兩方面的最優化結果;并且,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脛股關節的旋轉關系是變化的,因此,臨床上只能選擇合適的脛股旋轉對線技術盡可能減少上述2種并發癥〔8、9〕。

現代的人工膝關節均適度增加脛骨聚乙烯襯墊與股骨假體的匹配性,以加大接觸面積,減少聚乙烯磨損,脛股關節面在側面和正面觀呈圓弧――圓弧的接觸設計,所以假體均有一定的旋轉限制度,若術后出現髕骨軌跡不良,很難通過假體的旋轉來調整。Insall以脛骨結節內、中1/3交界處確定脛骨假體的旋轉對線技術使用至今,其對線原則是與伸膝裝置相聯系的,所以在術后髕骨軌跡方面有著良好的表現,但這種方法可能產生脛股旋轉對線不良,使聚乙烯磨損增加。所以,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脛骨假體的對線技術,其中應用較廣泛的是ROM技術,即依據股骨假體的旋轉方位來確定股骨假體的旋轉對線,術中先安裝好股骨假體試件,然后插入脛骨假體試件,屈伸膝關節數次,找到脛股旋轉對線的合適位置〔4〕。

實驗時,股骨假體在額狀面上的旋轉方向是與經股骨上髁軸(股骨內、外上髁的連線)相平行的。經股骨上髁軸接近于膝關節的理想屈伸軸,受股骨發育和關節病變的影響較小,且在翻修手術時也能使用,解剖學和影像學研究均支持其為股骨遠端前、后髁截骨的理想參照。

髕股關節的峰值接觸壓是影響人工關節術后臨床結果的重要力學指標,其意義大于平均接觸壓。髕股接觸面積是由股骨滑車與髕骨關節面的形態決定的,兩者越匹配,髕股接觸面積就越大,髕股接觸壓就越小,因此股骨滑車的形態設計需保證在膝關節的伸屈過程中始終與髕骨有良好的接觸。由于本實驗未置換髕骨,各標本的髕骨關節面形態不同,因此測得的髕股接觸面積變化范圍較大。通過建立模擬人膝關節下蹲動作的生物力學模型以及高檢驗水準的統計學分析,作者的實驗結果表明:股骨假體參照經股骨上髁軸確定旋轉對線后,無論采用脛骨結節對線技術還是ROM對線技術,TKA手術后的髕股關節生物力學指標(峰值接觸壓、接觸面積)無統計學差異。對于目前使用仍較廣泛的有一定脛股旋轉限制度的假體,ROM技術能夠在正確的脛股旋轉對線和良好的髕骨軌跡之間作出平衡。

參考文獻

〔1〕Larson CM,Lachiewicz PE.Patellofemoral complications with the InsallBurstein Ⅱ posteriorstabilize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1999,14(3):288292.

〔2〕Liau JJ,Cheng CK,Huang CH,et al.The effect of malalignment on stresses in polyethylene component of total knee prostheses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Clin Biomech,2002,17(2):140146.

〔3〕Barrack RL,Schrader T,Bertot AJ,et al.Component rotation and anterior knee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2001,392:4655.

〔4〕儲小兵,吳海山.全膝置換術后髕股關節的運動力學改變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8):629631.

〔5〕Bindelglass DF.Rotational alignment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Orthopedics,2001,24(11):10491051.

〔6〕Romero J,Stahelin T,Wyss T,et al.Significance of axial rotation alignment of components of knee prostheses[J].Orthopade,2003,32(6):461468.

〔7〕Pagnano MW,Trousdale RT,Stuart MJ,et al.Rotating platform knees did not improve patellar tracking: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240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ies[J].Clin Orthop,2004,428:221227.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4

走在時代最前端的高校大學生已經受到新媒體技術全方位的影響,這無疑為健康評估教學提供了信息化教學平臺和工具,也為教學能力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良好條件和信息化前提。本文將闡述新媒體技術對健康評估教學能力形成性評價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旨在為切實加強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1 健康評估形成性評價面臨的問題

健康評估是護理學的核心課程,是聯系基礎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的橋梁。一般而言,教科書知識是比較成熟且具有權威性,但由于其周期時間較長,而當前醫學發展是日新月異,許多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術不斷涌現,這些知識在已有的教科書中是空缺。傳統的健康評估教學方式采用了課堂講授法、病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這些對健康評估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一部分學生仍然采用死?硬背的方法,盡管短時間可以把一些相關知識記住,但是進入護理臨床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盡管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以輸入性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進入護理臨床工作崗位后面對的都是真實的患者,每個患者有著不同的病因而且疾病病情發展也不盡相同。作為護生,在面對臨床患者的時,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程持續觀察、記錄和反思并作出發展性評價,激勵學生自主性學習,這樣才能實現技能型高素質護理人才的目標3。

2 新媒體技術對健康評估教學形成性評價的積極作用

2.1 新媒體技術為健康評估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

隨著當前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新媒體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由于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微視頻、微課程等學習方式不斷涌現,同時也催生了不少名校的“微學位”認證。新媒體技術有別于傳統教學,通過微信學堂、超星泛雅平臺等網絡平臺,呈現海量的學習資源,在其平臺支持下,這些學習資源以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數字化形式呈現給學習者,學習界面圖文并茂,具有感官體驗生動的效果。不僅如此,還可以設計案例庫、試題庫、微課資源庫和具備在線測試功能。通過這些多樣性、豐富性、動態性的特點,能夠滿足學生不限時間和地點,隨時隨地學習。此外,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更為健康評估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4。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教師從傳統的傳輸知識角色中解放出來,更多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2 新媒體技術在學習環境中具有數字化和網絡化功能,提供了強大的自我評價平臺

學生可以在智能手機上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微信學堂的學習資源,基于微信享受“互聯網+”時代的移動教學體驗,通過知識體系將每個章節關聯起來,將學生學號導入到微信學堂管理中心,通過學習記錄可以看到每位學生學習的進度,對學生進行學習督促。通過在線測驗功能,進行階段式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自我測評; 通過課程教學和新媒體網絡輔助學習,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評價,以達到對健康評估知識強化的過程5。

2.3 新媒體技術交互式的學習環境可實現學生間的互評

互評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有效工具,而且是大規模在線學習中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具有相同背景的學習者之間進行相互評價的過程。通過互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提高其評價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互式的學習環境,為互評提供了自由、寬松的環境。在微信學堂中,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討論、互相評價。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學生間相互幫助學習和取長補短,促進共同進步。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學堂,與學生進行信息化對話、進行專題討論,實現在線答疑、輔導等目的,在課外幫助學生解疑答惑。

2.4 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課程交流平臺,獲取前言資訊

利用微信學堂和移動學習平臺,教師通過平臺可以很好地和學生進行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氣氛,使師生間的互動活躍起來。課后,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微信公眾號的實時推送,獲取到本專業最新的前沿資訊,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相關的健康評估知識,培養勤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新媒體技術平臺使護生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交流,能夠熟悉掌握課堂講授知識和及時進行復習,對新知識進行及時掌握,進入自我指導、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5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故事;數學方法;數學思想

法國數學家龐加萊說過:“如果我們要預見數學的將來,適當的途徑就是研究這門科學的歷史和現狀?!睌祵W發展至今已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一種歷史和文化。但就小學生而言,很難自覺而獨立地感悟這種“看不見的文化”,蘇教版新教材“你知道嗎?”板塊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不足,它是蘇教版基本特色之一,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史材料。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你知道嗎?”往往被忽視甚至直接忽略,而沒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更談不上拓展了。面對如此深厚的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一、合理利用教材 發揮數學的文化特性

首先要做到合理的利用好教材,這個板塊很好的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的知識、數學的發現等,通過生動形象、便于閱讀的形式,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整體認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內在文化特質。

1.展現傳統數學的魅力

我國是數學主要發源地之一,許多古代數學家對人類文明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合理的利用教材介紹我國杰出的數學家,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史,增強自信心,激發愛國熱情。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學了“圓的周長”后,教材介紹了人類對圓周率的研究歷史。最早的追溯到《周髀算經》中“周三經一”的說法。接著介紹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推算出π的取值范圍,而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采用“割圓術”求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盡管劉徽大約晚了500年,但他同樣是用幾何方法求圓周率近似值的開創者之一。學生通過學習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精神。

2.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你知道嗎”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而有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文化特性,讓學生深切的領會到數學的存在價值,從而真正愛上數學。

例如:五年級上冊學完了“認識負數”后,介紹了古代數學家劉徽首次明確提出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他還規定籌算時“正算赤,負算黑”,就是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當時學生非常興奮,說:“很多數學知識是人們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再尋求解決的方法??磥砦覀円屑氂^察生活,有所創新,也許可以變成數學家。”

3.提高審美欣賞的能力

哲學家羅素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挖掘數學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數學美感和審美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學完《對稱圖形》后,教材提供了一系列自然界中的現象,如一些生物:蜻蜓、雪花、樹葉、彩虹,還有許多著名的建筑:人民大會堂、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等,通過欣賞再加上老師的介紹讓孩子深切的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美無處不在,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就有不同的理性的美。

二、恰當拓展教材 追尋數學的文化傳承

除了利用好教材所編排的數學史內容,還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拓展一些相關的數學故事、數學名題、數學思想方法等,從而營造研究數學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1.數學故事的引入

傳統的數學課,總是先理解概念,接著得出公式,最后運用公式解題,這使得數學生硬枯燥。如果在課上先插入一個相關的數學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替換的作用。教學一開始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婦孺皆知,但采用的方法才是學生更感興趣的。年僅六歲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以“大”化“小”。由歷史故事導入激活了課堂,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進行新課的學習,事半功倍。

2.數學名題的啟示

許多數學名題的提出和解決都與數學家有關,讓學生思考一個曾經被數學家思考過的問題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數學名題的再現可以使數學訓練豐富而有趣,而數學家的思路又會讓無數人折服。

例如在學習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解決數學家高斯在10歲時曾計算過的題目:1+2+3+4+……+96+97+98+99+100。然后再與學生分享高斯的計算方法,學生無不為數學家的智慧而折服,更發現原來尋找規律、運用規律可以使計算變得如此簡單快捷。一道適合小學生的數學名題在經過深入的思考和老師的適當點撥之后,課堂氣氛變得異常熱烈。

3.思想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隱含于其中,如:轉化、分類、集合等。數學思想是歷代數學家研究的精髓,我們應該善于挖掘數學思想并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例如:三年級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運用了“割補法”,其實就是運用了“轉化”的思想。三角形、梯形、圓面積計算都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在計算教學中還有小數乘法、通分、百分數計算等,可以說“轉化”的思想一直伴隨著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多次經歷使學生認識到轉化思想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當然拓展的內容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的穿插在教學中,成為恰當的補充和點綴。有些可以推薦給學生課后閱讀,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查閱做到課外閱讀、課內介紹。拓展模式下的數學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真正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擁有數學的思想,體會數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2]林永偉,葉立軍著.《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3]蔡宏圣.《數學文化,你離隨堂課有多遠?》中國教育出版網,2013年8月

數學家的故事范文6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回憶:小時候常常纏著爸爸媽媽講故事,到現在,對故事中的情節還念念不忘。奧地利物理學家弗里希(O.R.Frisch)也說過“科學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須保持這種孩提時的天性”。教師在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而大傷腦筋的時候,不妨借助起伏跌宕的數學故事來演繹數學,調節數學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引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有效的動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一旦對某一學科有了濃厚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誘使其主動地去學習,只有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想方設法去了解它、掌握它。高等數學被人們認為是嚴格的硬性思維活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數學家的趣聞軼事、數學概念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古今數學方法的對比等數學故事,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效率。如在《無窮級數》新課的引入中,先講述蠕蟲與橡皮繩的故事:一條蠕蟲在長為1公里的橡皮繩的一端點上。蠕蟲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沿橡皮繩勻速向另一端爬行,而橡皮繩以每秒1公里的速度均勻伸長,如此下去,蠕蟲能否到達橡皮繩的另一端點?憑直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蠕蟲的爬行速度與橡皮繩拉長的速度差距太大,蠕蟲絕不能爬到另一端。這時,教師給予適當的提示:由于橡皮繩是均勻伸長的,所以蠕蟲隨著拉伸也向前位移。1公里等于100,000厘米,所以在第一秒末,爬行了整個橡皮繩的1/100000,在第二秒內,蠕蟲在2公里長的橡皮繩上爬行了它的1/200000,在第三秒內,它又爬行了3公里長的橡皮繩的1/300000……,所以,在第n秒末,蠕蟲的爬行長度為1/1000001+(1+1/2+1/3+1/4…+1/n)。當n充分大時,這個數能否大于1?也就是括號里的和式能否大于100000呢?停頓一下,告訴學生,我們可以找到這個正整數N,使上述結果成立。也就是說蠕蟲在第N秒時已經爬到了橡皮繩的另一端點。這時同學肯定議論紛紛,因為這個結論出乎意料,使人無不驚奇。然后問為什么會這樣?引入正題:這是因為無窮數列是一個發散數列,它可以大于任一個有限的數值。這樣引出課題,枯燥的數學內容就變得有趣、生動,使學生樂于接受,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學生興趣盎然,回味無窮,且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學習效率因此而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樣講效果好得多。

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數學知識引用了大量的數學語言,這使得數學知識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在數學教學時講述數學故事還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極限是高等數學中研究函數的方法,極限的概念是高等數學中許多概念的基礎,但是極限的定義卻是擺在所有學習高等數學的學子面前的一道難題。在講極限的時候不妨講述芝諾“阿基里斯和烏龜賽跑”的故事:烏龜和阿基里斯賽跑,烏龜提前跑了一段,不妨設為100米,而阿基里斯的速度比烏龜快得多,假設他的速度為烏龜的10倍,這樣當阿基里斯跑了100米到烏龜的出發點時,烏龜向前跑了10米;當阿基里斯再追了這10米時,烏龜又向前跑了1米,……如此繼續下去,因為追趕者必須首先到達被追趕者的原來位置,所以被追趕者總是在追趕者的前面,由此得出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這顯然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古希臘人之所以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兩千多年,主要是他們將運動中的“無限過程”與“無限時間”混為一談。因為一個無限過程固然需要無限個時間段,但這無限個時間段的總和卻可以是一個“有限值”。這個問題說明了古希臘人已經發現了“無窮小量”與“很小的量”這兩概念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只有在人們掌握了極限知識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通過講述極限理論建立過程的故事,使學生對極限定義的產生過程有清楚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到極限理論對于微積分的重要性,從而加深了對極限概念的理解。

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在講述函數極限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莊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記載和三國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劉微的“割圓求周”(簡稱割圓術)對極限概念的貢獻的故事;在介紹定積分定義時,向學生講我國隋代建造的跨度達37米的大石橋——趙州橋,它是用一條條長方形條石砌成,一段段直的條石卻砌成了一整條弧形曲線的拱圈,這也就是微積分中“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基本思想的生動原型;講授線性代數線性方程組的求解問題時,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九章算術》的歷史成就,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線性方程組的概念并系統總結了一次方程的解法,實際上為在線性代數中用矩陣的初等變換法提供了雛形等。還有我國近代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人的故事等等。由此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許多貢獻的偉大民族。我國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業績,必將彪炳千秋,從而激勵學生做一個德才兼備、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在數學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變,重要思想方法諸如函數、微積分、公理化、悖論等數學思想的確立與發展或重大理論的創立與沿革等,無不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發展、運動與變化,對立與統一。因此講好數學故事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辯證觀、唯物觀,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如在無窮小量的教學中,可以講述“數學的第二次危機”的故事:隨著牛頓萊布尼茨微積分的誕生,一方面給傳統數學方法帶來巨大的變革,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數學帶來無法理解的概念與方法,突出表現在對“無窮小”概念的理解。1734年,英國哲學家、大主教貝克萊發表《分析學家或者向一個不信正教數學家的進言》,矛頭指向微積分的基礎——無窮小的問題,提出了所謂貝克萊悖論。他指出:牛頓在求得導數時,采取了先給x以增量0,應用二項式,從中減去以求得增量,并除以0以求出的增量與x的增量之比,然后又讓0消逝,這樣得出增量的最終比。這里牛頓做了違反矛盾律的手續──先設x有增量,又令增量為零,也即假設x沒有增量。他認為無窮小dx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是荒謬,“dx為逝去量的靈魂”。這就是貝克萊悖論,微積分由此而變得“神秘”。無窮小量究竟是不是零?無窮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這個問題引發了數學的第二次危機,直到一個半世紀以后,柯西把無窮小定義為一個以零為極限的變量才解決。對這個悖論的解釋歸根結底是人們對變量及有限、無限的認識缺陷,這樣通過數學故事的講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直接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

健全人格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任何一門知識的掌握,方法的獲得都必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如今,我國大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寵愛下,吃苦能力大大降低,刻苦鉆研,積極進取的思想也少了。數學理論是數學家們經過幾百萬年艱苦卓絕的工作,幾乎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乃至整個生命才發展至今,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給學生介紹些數學家艱苦創業的故事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全學生人格。

如講授歐拉公式時,可以穿插歐拉的感人事跡:歐拉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四大數學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886篇論文和專著,其中400篇左右的論文和《積分運動原理》等經典名著是他在失明后的17年中完成的,用這個生動的實例說明“天才就是勤奮”的道理;講述無窮級數一章中,穿插阿基米德為他的幾何研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被羅馬人攻陷。當時,阿基米德仍在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個幾何問題,絲毫不知死神的臨近。當一個羅馬士兵走近他時,阿基米德讓他走開,不要踩壞了他的圖形,羅馬士兵殘忍地用刺刀殺害了他;講“柯西中值定理”時,介紹柯西的故事;講“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時,介紹拉格朗日的故事;……通過介紹這些偉大數學家生平事跡及他們對數學的貢獻,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家的情況,更主要的是數學家艱苦創業、獻身數學研究的光輝事跡,可以給學生以啟迪:每一種數學方法的提出、數學定理的證明都凝聚著數學家們多少辛勤的勞動,多少心血的付出,從而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及未來工作中刻苦鉆研,敢于開拓,勇于進取。

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數學教學最緊迫的問題。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往往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教師只介紹數學研究的結果,課堂講的是定義、定理證明、公式、法則及例題,歷史上許許多多精彩的思想方法被排斥于我們的教材和教學之外。學生常常誤認為數學知識都是靠邏輯推理出來的。這樣的數學教學只會往學生頭腦里裝知識,學生對知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于學生來說,數學學習不僅意味著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而且是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的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實現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思考轉變。德國數學家與教育家F·克萊因(F·Klein)認為: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困難,在歷史上一定也被數學家所遇到。在數學教學時,教師除了講授定義、定理證明、公式、法則及例題外,還應講述這些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也就是說不光要講創造的結果更要講創造的過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數學創造的真實過程,拓寬學生的視野,對學生創新興趣的引導,創新潛能的開發,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講定積分時,可以講述“萊布尼茨與牛頓的故事”:萊布尼茨與英國數學家、大物理學家牛頓分別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學,牛頓建立微積分學主要是從物理學、運動學的觀點出發,而萊布尼茨則從哲學、幾何學的角度去考慮。今天的積分號∫、微分號d都是萊布尼茨首先使用的。這樣將數學故事穿插在教學中,不僅使教材內容更加生動,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方法。因為通過教師對鮮活過程的敘述與分析,學生從中領悟到抽象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及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是怎樣的情形,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學生從中可以學到數學發明創造的經驗和方法。這正如波利亞所說:“數學發現是一種技巧,發現的能力可以通過靈活的教學加以培養,從而使學生學會發現的原則并付諸實踐。”

總之,我們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適當講述一些數學故事。通過數學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感、價值及意義,引發學生興趣;改變數學課枯燥乏味的形象,展現數學的無窮魅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講述我國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的確立與發展的過程,樹立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數學家和科學家的事跡,健全學生人格;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 亚欧美综合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a护士 |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第七页 | 日本a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97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 国产亚洲精品片a77777 | 日韩欧美中文 |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 91视频国产91久久久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天堂 | 精品在线一区 | 人与禽一级一级毛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精品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www |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 国产一区在线看 | 久久国产欧美 |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 91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 91久久精品| 久热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