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小麥種植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1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46-2
0 引言
綠色小麥是一種新型的小麥產品,集合了綠色、新型育種等技術優勢,使栽培、種植技術更具有人性化;同時,也可以滿足人體的健康需求,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基于此,應當積極管理并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本文將就綠色小麥的種植與管理展開論述。
1 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意義
1.1 推廣綠色小麥有利于產業效益的提升
在環境和土壤上,綠色小麥有著較強的適應性,所以和普通小麥相比在產量上增幅也比較大。民眾對綠色小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認識到了綠色小麥較高的健康和營養價值,所以綠色小麥備受青睞,同時對于種植綠色小麥的農戶來講,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這為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戶在認識或得到種植綠色小麥的經濟效益后會更加重視綠色小麥的種植,所以對于綠色小麥來講,其發展前景比較可觀。
1.2 推廣種植綠色小麥可以推動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綠色小麥是以普通小麥為基礎進行品種改良后得到的新品種,是綠色健康、國家種植業推廣的農作物。很多產品都是以綠色小麥為原料制成的,比如最常見的面粉,此外,在其他行業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比如釀酒行業,為了釀造更加香醇、健康的酒,可以采用綠色小麥為原料。綠色小麥的應用也推動了我國釀酒行業的發展。可見,加強綠色小麥在各個產業的應用、形成產業鏈條對于我國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3 推廣綠色小麥有利于地方糧倉的穩定
由于我國眾多的人口,所以對于糧食方面有著較大的需求量。在我國農作物中,水稻和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來源,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居民基本生活以及社會穩定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小麥種植歷史上,綠色小麥技術是一次種植技術上的改革,對于綠色小麥技術的推廣和先進技術的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將我國小麥糧食儲備大大提高,能夠維持地方糧倉和國家的穩定團結。
2 綠色小麥田間管理和技術推廣
2.1 種植基地的土壤與環境選擇
土壤是小麥生長的基礎,在種植綠色小麥中,對土壤和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應當優先選擇如讓肥沃、圖層結構良好、有著較高含量有機質的土壤,選擇有著優良水質利于灌溉的地區,這樣綠色小麥才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有效成長。在綠色小麥種植地區,周圍不應當有污染嚴重的企業,最好選擇有著良好的空氣環境的地區。在種植綠色小麥地區,土壤和環境需要由國家環境機構檢測合格后方可種植,從而保證綠色小麥的生長環境,避免不良環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和小麥產品質量。
2.2 機械化的播種方式
機械化播種重點是要研究和發展適合機播種的小麥品種,培育優質的小麥幼苗,提升小麥的成活率和出苗率。符合標準的種子要進行適當的選種,提升出苗率。在種植前期要準備好肥沃、無石塊的床土。在播種后覆土上要達到不見種子的程度,播種必須保持土地的濕潤,保證麥苗的播種均勻。田間機械播種,要根據各地的小麥生長環境來制定標準化技術,盡量降低播種量,控制好化學肥料和水源的管理,達到機械播種的要求。
2.3 機械化直播
雜交水稻拉開了農作物綠色生產的帷幕,高科技為農作物的培育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還沒有普及機械化直播的植物種植方式,我國還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開發完善開溝深播、土壤覆蓋等方面的技術,不斷對種植生長的環境進行改善,將成苗率不斷提高。開溝覆蓋播種有助于小麥根系快速生長,同時能夠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利于施肥。我國農戶在種植小麥中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種植規模,并且個人擁有的田地面積分散且小,因此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利用,大多是采用小型的機械進行耕種。我國目前研發了一機多用的小麥播種機械,可以用于小麥和其他農作物的播種,受到農戶的喜愛。
2.4 推廣政策
政府政策是加強綠色小麥種植和推廣的最有力的措施。各級鄉鎮企業應當儲備并供應種子、化肥、農藥等,加強科學、合理種植施肥方面的宣傳教育,在田間加強科學種植技術的引導。此外,應當加強對農民的培訓,通過點帶面的方式將人員、技術等做到位,將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切實解決。鄉鎮企業和工商部門應當在農資監管方面加強管理,對偽劣產品進行嚴厲的打擊,保證農戶所用的種子和化肥真實可靠。
2.5 建立示范基地
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的建設能夠有效地幫助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能夠加強對農民的學習教育。因此,我國應當積極著手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的建立,轉變傳統的種植觀念,通過大量的示范基地的資源提供時間機會,同時推動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改革和完善,為今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2.6 借鑒國外優秀經驗
在綠色小麥種植概念上,我國應用較晚,而國外相對比我國要早,因此我國可以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教訓,加快我國綠色農業的推廣,探索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種植方式和發展道路。比如我國可以通過在經濟、技術、交通、商品等方面的立法加強綠色農業的發展;可以倡導天然肥料的應用,減少化肥的應用,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
2.7 加強施肥管理
通常情況下,在秸稈還田之后,要根據耕地的實際狀況,施加一定的肥料,比如鉀肥、磷肥,作為基肥。在施基肥的時候,要堅持“肥地少施,旱薄地多施”的原則,來增加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改良土壤,為小麥幼苗更好地生長埋下伏筆。在我國北方地區,為了幫助小麥順利過冬,需要充分考慮相關影響因素,比如,麥田的實際情況,施加一定的肥料,并給麥田澆入適量的水。在早春時節,要施加一定的返青肥,加快小麥葉子的生長速度,還能增加小麥的穗數,能夠幫助小麥迅速返青。此外,在小麥拔節期間,需要施加適量的拔節肥,加快小麥小花、小穗的生長。需要注意的是,低、高產田都需要施加一定量的拔節肥,但高產田不需要施加返青肥。再小麥開始孕穗的時候,還要施加孕穗肥,不斷促進小麥花粉發育,提高小麥的結實率。
為了幫助小麥更好地越冬,需要追加冬肥,幫助小麥扎根,健壯小麥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麥返春速度。對高產田追加冬肥,可以大大增加小麥的產量,但在追加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要給麥田施加適量的基肥、種肥,能夠保證小麥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營養,做好基肥施加工作。還要合理施加適量的拔節肥、返青肥。
3 結束語
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促使人們的思想意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方面,對食品的健康和安全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食品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上廣泛關注最熱議的話題之一。為了得到健康綠色的小麥產品,應當加強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振興我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說明了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意義,進而從種植基地土壤與環境的選擇、機械化的播種方式、機械化直播、政策的推廣和應用、示范基地的建立、國外經驗的借鑒以及施肥方面提出了加強綠色小麥種植的技術和方法,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夠為農戶提供一定的幫助,同時希望我國農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王佳卓,曹劍.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8):36.
[2] 高爽,劉維柱,劉芳.綠色小麥栽培技術的推廣及其意義[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8):128.
[3] 張云麗.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
2015(27):34-35.
[4] 李少芹.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2
[關鍵詞]小麥;種植;防治
中圖分類號:S15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2-0135-01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友誼農場優質小麥發展迅速,但在優質小麥的生產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針對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述如下:
1 小麥種植技術
1.1 小麥灌溉
小麥耗水量指小麥由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內麥田所消耗的水量。冬小麥的耗水量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頃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麥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頃3750~4500立方米。小麥耗水量主要包括棵間蒸發和葉面蒸騰兩部分。棵間蒸發即土壤蒸發,在小麥生育前期,苗小、葉片少,地面覆蓋較少,棵間蒸發量大,棵間蒸發一般占小麥總耗水量的30%~40%。由于它并非植株直接吸收利用的水分消耗,因此,應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其耗水量。葉面蒸騰是小麥正常發育中所必需的生理耗水過程,一般隨著溫度的逐漸加大,故在小麥生育的中后期,葉面蒸騰耗水量占小麥總耗水量的60%~70%,抽穗及開花期葉面蒸騰量最大,其日平均耗水強度可達3.5~4.0毫米。小麥耗水量多少和產量高低、氣象因素以及應用的技術措施有關。通常是隨著產量的提高而耗水量也加大,但并不是呈比例的增加。原因是在栽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氣候條件對小麥耗水量影響很大,在氣溫高、濕度小、風速大的情況下,葉面蒸騰和棵間蒸發都會加大,小麥耗水量自然也增多。反之,則減少。深耕、合理施肥和適當密植以及及時中耕管理等良好的農業技術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根系發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抑制棵間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水分或土壤濕度對小麥籽粒品質有顯著影響。實踐表明,隨著降水量的增加小麥蛋白質含量有降低的趨勢。據研究,我國小麥蛋白質含量從北方向南方隨降雨量與相對濕度的遞增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全國小麥品質檢測發現,就蛋白質含量、制粉品質和面包烘烤品質這三方面而言,總的趨勢是由北向南筋力逐漸變弱。降水量過多對蛋白質形成不利,土壤水分過多容易淋洗掉小麥根部的硝酸鹽,使氮供應不足,引起根系早衰,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量。籽粒蛋白質含量、干、濕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均隨灌水量的增加而呈遞減趨勢。增加水分促進了淀粉的合成與積累,籽粒中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質積累相對降低。而增加施肥可以使這種稀釋效應得以緩沖,即在相同灌水量的條件下,籽粒蛋白質含量隨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表明灌水量大或次數多引起籽粒蛋白質含量的降低可由多追氮而得到改善。灌溉對小麥品質的影響不僅與灌水量有關,而且也與灌水時期及次數有關。一般隨著灌水量增大、灌水次數增多和澆水時間的推遲,籽粒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降低,后期灌水對烘烤品質影響較大。
灌水對小麥品質的影響與降水量關系很大。在少雨年,灌水不僅可提高小麥籽粒產量,而且可以提高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改善小麥籽粒品質。在多雨年,且灌漿后期臨近成熟前降水偏多時灌水對小麥品質的影響不大,且有隨灌溉次數和量的增多蛋白質含量有下降的趨勢。
1.2 灌水技術
良好的灌水技術,必須使灌溉田塊受水均勻,不產生地面流失、深層滲漏及土壤結構破壞等情況,從而達到合理而經濟用水的目的。小麥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溝灌和噴灌。
噴灌即噴灑灌溉,它是借助一套專門設備(如動力、水泵、輸水管路和噴頭等),將水噴到空癸中,散成細小的水滴,均勻地落在田間如同降雨對小麥進行灌溉,其主要優點是:1)省水。噴灌基本上不產生深層滲漏和地面徑流,灌水比較均勻,一般較地面灌溉可節約水量30%~50%,不僅節約了灌溉用水,且可擴大灌溉面積;2)噴灑水點小,很少破壞土壤結構。3)不必修埂打畦,可以減少渠道占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區或坡地丘陵山區或水源不足地區,更能發揮其優越性。噴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易受風力影響,一般在3~4 級以上大風時,灌溉均勻度降低;二是空氣濕度過低時,水滴未落到地面之前,在空中的蒸發損失較大;三是只表土濕潤,深層土壤濕潤不夠,影響小麥根系深扎,難以抗御嚴重干旱;四是在高產田后期噴灌時,容易造成倒伏。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克服這些缺點。噴灌有固定、半固定和移動三種形式。固定式噴灌設備投資高,但操作方便,灌溉效率高;半固定式是動力、水泵相干管固定,噴頭和支管可以移動,設備投資比固定式少;移動式噴灌機,設備簡單,使用靈活,投資少,但管理的勞動強度較大。
2 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防治病蟲害是整個生育期防治的基礎,有利于壓低小麥全生
育期的病蟲基數。此期防治重點是地下害蟲、吸漿蟲、紋枯病等種傳、土傳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金針蟲主發生區,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80:800~1000 的比例拌勻,堆悶2~3 小時后播種;蠐螬主發生區,用50%辛硫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50~100:500~1000 的比例拌種,可兼治螻蛄、金針蟲;吸漿蟲重發區,畝用2~3kg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辛硫磷顆粒劑拌砂或煤渣25kg 制成毒土,在犁地時均勻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g 拌種100kg,可有效預防黑穗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種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蟲害的一項有效措施,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如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ml 與100kg 種子進行包衣,可預防紋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種病害,若加入適量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則可病蟲兼治。
2.2 返青拔節期
返青拔節期的防治重點是小麥紋枯病、吸漿蟲,挑治麥蜘蛛。紋枯病是近年來小麥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遲,豫北地區一般在3月上中旬噴第一次藥劑,隔10~15天再噴1次。畝用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25~40g、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5~20g或20%三唑酮乳油40~50g,對水50kg,對準小麥莖基部進行噴霧,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漿蟲重發區,要抓住這時麥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時機,當吸漿蟲幼蟲上升到土表活動時進行第二次土壤處理,畝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200ml對水適量,拌細土25kg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將藥劑翻入土中,再澆水;或畝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kg 拌細土20kg,均勻撒施于土表。當調查部分或點片麥田紅蜘蛛達到防治標準后,畝用1.8%蟲螨克乳油6~8ml對水50kg噴霧進行挑治。
2.3 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孕穗至揚花期的防治重點是麥蜘蛛,監測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等。當田間麥園蜘蛛或麥長腿蜘蛛達到0.33m分別為200頭或100頭時進行防治,畝用1.8%蟲螨克乳油6~8ml對水50ml噴霧效果顯著。白粉病、銹病等病屬流行性病害,必須注意定期調查,當達到防治指標時應及時進行防治,以防治其大面積流行,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g或20%三唑酮乳油50~75ml對水50kg 均勻噴霧,防治效果很好。小麥齊穗至始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天以上連陰雨天氣,應立即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對水50kg噴霧,可有效預防赤霉病發生。
2.4 灌漿期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防治重點是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畝用2.5%輝豐菊酉旨乳油20~30ml或25%快殺靈乳油25~35ml,對水50kg 進行噴霧,可有效防治麥穗蚜。防治白粉病、銹病的方法同上,同時可兼治葉枯病等。以上殺蟲殺菌劑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間天敵與蚜蟲的比例大于1:120 時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蟲的殺蟲劑。
2.5 小麥黑胚病的防治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3
1春小麥種植技術
1.1秋翻整地
在我國青藏地區,土地會出現封凍現象,為保證春小麥種植順利展開,要在土層解凍前對土地進行深翻。對于土質較為疏松的耕地要及時進行耕耢處理,將結塊土層耙碎,并且將耕地中的垃圾等清除,保持整個耕地的平整,保證耕地達到可以播種的要求。
1.2種子處理
春小麥種子首先要使用種衣劑進行攪拌,一般藥劑用量保證在種子數量的1%左右就可,拌種后堆放種子,悶種一天后就可進行播種。
1.3播種
春小麥播種一般選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針對青藏地區的特殊環境條件,每畝播種15公斤左右種子,并且采取交叉播種方式,將種子均勻播到地里。播種結束后鎮壓,確保種子扎根在土層當中。
1.4田間管理
春小麥的田間管理首先要進行除草,田問雜草可在小麥三葉期使用除草劑進行除草,除草劑選用5%的巨星千懸浮劑稀釋1200倍液,進行噴灑除草。其次是肥料實施,保證每畝地實施有機肥料2000公斤左右,并且追加磷酸二@、尿素等肥料,保證春小麥在生長過程中不缺少任何元素。最后,要做好小麥早期的管理工作,春小麥在三葉期后,胚乳中的養分殆盡,但生長仍需大量養分,且此時青藏地區降水較少,因此要注意小麥的追肥和早灌溉工作,保證小麥正常生長。
2病蟲害防治
2.1小麥蚜蟲
小麥病蟲害中,蚜蟲的影響最為惡劣。蚜蟲在小麥抽穗階段生長迅速,吸收小麥用來成穗的養分,最終致小麥減產。蚜蟲防治可使用生物農藥進行驅蟲,一般采用的農藥為蟲螨克。生物農藥一般在進入植物細胞壁后長時間停留,蟲螨克沒有抗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在小麥植株表面殘留較少,不會影響小麥正常生長。
2.2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頗具毀滅性的害蟲,尤其是在其幼蟲期,對小麥危害最為嚴重。小麥吸漿蟲會吸食掉小麥用于灌漿的營養液,特別是在氣溫偏高和干旱地區影響最大,最終導致小麥大幅度減產。防治時,首先要將時間定在小麥抽穗期進行大部分時,選擇沒有大風的晴天將80%敵敵畏乳劑500倍稀釋液與干細土充分攪拌,均勻灑向麥田,從根本上杜絕小麥吸漿蟲生長。
2.3小麥黑穗病
小麥黑穗病有三種不同表現癥狀,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稈黑穗病。近幾年,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都得到有效控制,僅在個別小麥種植區中出現。而稈黑穗病的發病率卻在近年有所提升,對小麥的桿和葉造成嚴重損害,致使大批小麥干枯,最終腐爛而影響小麥的產出。防治黑穗病可用2%粉銹寧乳油與麥種攪拌,并在攪拌后堆悶4~8小時,保證藥劑被種子充分吸收,從根本上制止黑穗病發生。若還有發病植株,則要立即將發病植株拔除,并及時噴灑藥劑,保證小麥正常生長。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4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在大力推廣新型產業的同時,仍然不忘對農業這一基本產業的投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儲備量大。主要的糧食包括稻谷、小麥、玉米等作物。下面就簡單的對小麥這一種植作物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麥種植;施肥;技術
中圖分類號:S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3
小麥作為主要作物中最基本的糧食作物之一,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要想小麥取得大豐收,獲得高產量,就要重視小麥在種植過程中的施肥問題,只有通過合理科學的施肥,才能有效的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從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小麥的介紹
小麥是禾本科小麥屬,一年生或者越年生草本植物,屬于溫帶長日照植物。在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稻谷,除了稻谷,排在第2的作物就是小麥了。小麥的生存能力極強,不僅適合在地勢平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生長,也適合在海拔4000m左右的高原地區生長。一般情況下,小麥分冬天和春天2個季節播種。在我國,種植的相對多的還是冬小麥。小麥養活著世界上將近1/3的人口,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農作物之一。
2 小麥的需肥與營養特性
當小麥處于營養臨界期的時候,盡管對某種養分的需求絕對數量不多,但是卻敏感而迫切。如果這種養分缺少,就會使得小麥的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即使以后再補充這種養分,也難彌補損失。
2.1 小麥不同養分的臨界期:氮素的臨界期
氮素的臨界期在分蘗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體期。一旦氮素營養在這2個時期沒有得到及時的供給,就會使分蘗和穗粒數明顯減少,造成減產。
2.2 磷素的營養臨界期
磷素的營養臨界期在小麥的三葉期。小麥吸收磷素的高峰期是拔節孕穗期,在這個時期應該對其提供充足的磷素,從而延長幼穗發育時間,使得穗數增多,穗大粒多。
2.3 鉀素的臨界期
鉀素的臨界期在拔節期。在此期間追施鉀肥能增加根量,使得莖稈粗壯,以防止后期葉片早衰,從而提高籽粒粒重和蛋白質含量。
3 最大效率期
3.1 重施冬肥
雖然說南方也有小麥,但是小麥的主要生產地還是在北方。北方的冬天特別的冷,要保證小麥能夠順利安全的過冬,就一定要加強在冬天里的施肥力度。雖然說要加大施肥的力度,但是也不是進行盲目的施肥。應該根據小麥自身的生長情況來決定施肥的多少和施肥的時間。不僅要考慮小麥的品種、產量還有麥子地的具體情況,還要在施肥的同時給麥子地進行灌溉澆水。
3.2 施足基肥
作物的生長靠土壤,而土壤的肥沃能力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生長情況。要想小麥長的旺盛,可以直接添加有機肥。在施肥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周圍的有利資源,比如秸稈。這是一種天然的有機肥料,直接把它埋入到土壤中讓其腐爛分解,提高土壤的肥沃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
3.3 重施拔節肥
在小麥拔節期施拔節肥有利于加快小麥旗葉、小花以及小穗的生長,所以無論是低產田或高產田,都應施拔節肥。在施拔節肥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如果小麥分蘗少,秧苗生長的形勢不太好,長的不旺盛,就應該適當的早一點進行施肥。相反的,如果小麥分蘗較多,秧苗長勢比較好,就應該晚一點再進行施肥。
3.4 輕施孕穗肥
孕穗肥,簡言之就是在小麥開始出穗的時候施的肥料。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花粉的發育,從而提高小麥的結實率。同樣,孕穗肥料的施肥也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施肥的。對水肥充足、有倒伏傾向的麥田不宜施穗肥。苗情長勢好,可少施或不施穗肥,水肥不足,有早衰A向的小麥應施穗肥,可施孕穗肥以快速補充養分,增加粒重,壯稈防倒狀。
4 結束語
要想種植好小麥并取得小麥的豐產高收,就一定要掌握好科學可行的種植技術,同時做好小麥生長中的關鍵―施肥。小麥從育苗到生長到出穗,再到最后的收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生長情況來采取不一樣的施肥方法。只有在保證了施肥技術方面的科學、適時,才能有效地促進小麥的最后產量和提高小麥的質量。與此同時,各相關的農業技術部門也要對小麥的品種、種植技術、施肥技術等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從而為農業的發展、小麥的種植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遠玲,繆翠云,陶曉婷,莊恒揚.氮磷鉀配施對蘇北沿海地區小麥產量形成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3(17).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5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鄂麥195;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1;S334;S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4-6362-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1
鄂麥195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通過階梯式聚合雜交選育的高產多抗廣適的優質小麥新品種,2016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麥2016002。
1 品種選育過程
1.1 育種目標及品種遺傳背景
鄂麥195是根據主攻高產,優化品質,兼顧抗病(逆)的育種目標,采用陜西、上海、河南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作為遺傳供體配制的雜交組合陜65/上海保山279//豐優7號,其后代采用改良系譜法輔之以品質測試、多點異地鑒定選育而成[1,2]。
鄂麥195是聚合3個親本優良基因的優勢互補重組體,親本1為陜65,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半冬性小麥品種,株高88 cm,有效穗數28.5萬/667 m2,穗較大,每穗實粒數45粒,千粒重38.1 g,容重760 g/L,白粒、半角質、飽滿度及均勻度一般,全生育期196 d。親本2為上海保山279,由上海保山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半冬偏春性小麥品種,株高77.5 cm,有效穗數30.8萬/667 m2,每穗實粒數30粒,千粒重42.3 g,容重775 g/L,白粒、半角質、飽滿度及均勻度較好,全生育期194 d,條銹病較重。親本3為豐優7號,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選育的半冬偏春性小麥品種,株高84.5 cm,株型較緊湊,有效穗數30.6萬/667 m2,每穗實粒數29.5粒,千粒重43.7 g,容重779 g/L,白粒、角質、飽滿度及均勻度較好,全生育期195 d,條銹病輕度發生,白粉病和赤霉病中等偏輕發生,品質達到中筋標準[3,4]。
1.2 育種過程
鄂麥195系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從雜交組合陜65/上海保山279//豐優7號F7中經多年系譜法選育而成。
2003年4月配制s交組合陜65/上海保山279,當年秋播將F0代17粒種子全部播種,2004年4月F1代表現優勢較強,并與豐優7號復交,當年秋播將F0代13粒種子全部播種,2005年夏收F1代表現優勢強并混穗收獲;隨后各世代采用系譜法在優系中選擇優株,F7代(2011年夏收田間編號為10295-10297)表現穗層整齊、穗較大、穗多、株高和熟期適中、熟相好;赤霉病和條銹病較輕、綜合性狀表現較好,主要農藝性狀趨于穩定后混收出圃。2011-2012年參加本所產量鑒定試驗,2012-2013、2013-2014年度連續兩年參加本所在武昌、襄陽兩地的小麥品比試驗,均表現為產量高、綜合性狀好。2014-2015年度以鄂麥195(10295)的品種名稱參加湖北省小麥區試,第一年省區試表現優異。2015-2016年度鄂麥195在參加湖北省小麥區試第二年試驗的同時,開展生產試驗及栽培試驗,并于5月進行品種審定前的現場考察(圖1)。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好
屬半冬性小麥品種,幼苗深綠色,莖稈較粗、蠟質輕,穗下節長度中等,旗葉長度中等、較寬,穗較長,小穗較密,長芒,子粒白色、較大、半角質或角質。有效穗數30.4萬/667 m2,八肓J37.5粒,千粒重43.0 g;株高83.6 cm,抗倒性好;生育期194.2 d,比對照晚0.6 d,后期熟相好。
2.2 產量高
2014-2016年度參加湖北省小麥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為420.4 kg/667 m2,較對照鄭麥9023增產7.52%。其中2014-2015年度平均產量為411.70 kg/667 m2,較對照增產9.74%,增產極顯著,11個試點中10個試點增產,1個試點減產;2015-2016年度平均產量為429.10 kg/667 m2,較對照增產5.47%,增產極顯著,10個試點中9個試點增產,1個試點減產。
2.3 營養及加工品質優良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分析,2014-2016年度湖北省區試兩年多點品質結果為平均容重815 g/L,粗蛋白(干基)和濕面筋含量分別為12.04%和23.15%,降落數值362.5 s,吸水量57.2 mL/100 g,穩定時間18.9 min,面團穩定時間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標準。
2.4 抗性優于對照鄭麥9023
湖北省區試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中感赤霉和條銹病,高感白粉和紋枯病。田間抗病性與對照鄭麥9023相當,抗倒性、抗寒性、抗旱性優于對照鄭麥9023。
2.5 適應性廣
鄂麥195是湖北省選育的中矮稈、大穗兼多穗型高產小麥新品種,無論在旱地還是水田,均易栽培管理,適應性廣。耐漬、耐后期高溫,在江漢平原較對照鄭麥9023具有更明顯的優勢。
3 試種示范結果
2014-2015年度,分別在張羅崗原種場和武昌南湖試驗基地各示范種植0.2 hm2,均表現為分蘗力強、穗多、穗大、穗層整齊,產量分別為482和405 kg/667 m2。
2015-2016年度,在襄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張羅崗原種場、隨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生產試驗,每個試驗點面積各0.67 hm2,均表現為分蘗力強、穗多、穗大、穗層整齊、長勢好、抗寒性強、綜合抗病性好,產量分別為503、516、495 kg/667 m2。
4 栽培技術要點
根據湖北省生態、氣候及鄂麥195的品種特性、栽培試驗及試驗示范結果,歸納其栽培要點為以下六點。
4.1 精細整地
深耕平整土地,_好“三溝”,保證出苗全、齊、勻、壯。
4.2 適時適量播種
鄂麥195為半冬性品種,鄂中南、江漢平原麥區在10月28日至11月上旬、鄂北地區在10月22日至11月5日播種為宜。
單位面積穗數和八肓J是小麥產量形成的主要因素,鄂麥195具有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及自我調節能力強等特點,適宜的播種量為9~11 kg/667 m2[5,6]。
4.3 科學施肥,促控結合
鄂麥195屬于大穗型品種,抗倒性較好,氮素利用率高,因此在整個生育期中不需要過大的水肥條件,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每667 m2需施純氮(N)、磷(P2O5)和鉀(K2O)分別為12、8、8 kg。施氮量按重施基肥(80%)、追施苗肥(20%)、輔噴葉面肥的模式操作,促進壯苗早發,培育大穗,優化品質[7,8]。
4.4 加強田間管理
在足墑播種、苗全、苗勻的基礎上,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溝排漬,搞好化學除草,控上促下,防倒防衰。
4.5 綜合防治病蟲害
鄂麥195田間綜合抗病性較好,但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生產中應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6 適時收獲
人工收獲在蠟熟末期、機械收獲在完熟期適時收獲,防止淋雨,導致穗發芽或者霉變。收獲后及時脫粒整凈、曬干、入庫,提高其商品性,實現豐產豐收[9,10]。
參考文獻:
[1] 龔德平,陳功海,成云峰,等.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鄂麥25的選育及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05(4):30-31.
[2] 李梅芳,董 靜,許甫超,等.小麥新品種鄂麥352的選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0):2371-2373.
[3] 陳橋生,張道榮,湯清益,等.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襄麥25的選育與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2953-2955.
[4] 葛雙桃,李梅芳,喻大昭,等.弱筋小麥鄂麥251的選育及主要特征特性[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9(4):56-58.
[5] 陳橋生,張曉波,張道榮,等.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襄麥55的選育及應用[J].中國種業,2010(6):58-59.
[6] 樂 菊,謝春甫,劉華曙,等.小麥新品種鄂麥2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7):3486-3487.
[7] 龔德平,何全鋒,肖數數,等.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荊楚麥701的選育與應用[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1(2):17-18.
[8] 劉易科,佟漢文,朱展望,等.弱筋小麥新品種鄂麥58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13(4):158-159.
小麥種植技術范文6
[關鍵詞] 小麥 種植 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30-01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范圍比較廣,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現小麥種植機械化,不僅能減少勞動強度,降低成本的使用,還能促進利用效率的穩定提升,保證小麥種植產量的穩定提升。
1 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
在小麥種植工作中,實現機械化雖然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效果,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耕作的深度與淺度。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旋耕的深度要將其控制在20厘米之內,機械執行的翻耕工作在20厘米,該情況不僅會導致土層變薄、其根系也會比較淺。在這種情況下,存在的水分與養分無法實現充分利用,在降水與灌溉過程中,也會產生明顯的滲漏現象,從而影響了小麥的正常生長。在實現肥料下移工作中,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在施肥過程中,機械會實現旋耕工作,大多數的肥料會存在土壤表面,抑制一些肥料的充分發揮,無法促進肥料利用效率的穩定提升,也影響了小麥的實際生產產量。同時,沒有對耕作的深度進行良好控制,在旋耕工作中,土壤比較疏松,當一些沒有經驗的人員在執行期間,更無法對播種的深度進行有效控制,該問題的產生也不會促進小麥的正常生長。如果土壤失墑快,存在的保墑性較差,不僅會影響到小麥的根部正常發育,降低小麥的抗旱能力,還能在最大程度上影響小麥的生產產量[1]。
2 研究小麥種植新技術
小麥機械化種植過程中,影響小麥高產的因素比較多,如:病蟲害因素的影響、對肥料配置不夠合理、對播種技術的使用以及對品種的合理選擇等問題,都會在整體上影響小麥的生產產量。所以,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需要為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病蟲害問題進行解決。還需要保證施肥量更合理,根據各個地區存在的不同條件,為其選擇出合適的小麥種植品種,促進播種技術的優化使用。利用科學、合理的播種技術還能提高小麥的生產產量,尤其是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使用,能夠為其提供有效保障。比如:復式播種技術的使用,雖然在程序上比較復雜,但在工作中,不僅能一次性完成,還能促進小麥生產產量的穩定提升。基于這種因素,在本文中,可以將單項播種技術與復式播種技術充分利用,保證能夠將其應用到小麥種植工作中去,此種情況下,不僅能為小麥的高產性提供新技術,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還能促進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2]。
2.1 單項播種技術
單項播種技術的使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精少量播種,該工作執行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機械,還需要根據農業機械的具體要求,為其實現定量播種工作,這樣才能實現更合理播種工作。在使用外輪式播種機械過程中,需要分析排種器播種的具體特征,該機械在使用過程中,與小槽輪型的排種機械是不同的,因為這種播種方式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一定的均勻性。近幾年,隨著精少量播種技術的普遍使用,不僅獲得良好的使用效果,還能促進小麥生產產量的穩定提升。其二,實現精量與免耕工作。對于精量播種工作,為現代社會發展中比較先進的機械,實際播種^程中,要按照農業機械的具體要求有效實施。還要對植株的種植距離、種植行距、深度等因素進行控制,保證種子能夠播到土壤中。當水肥都比較充足情況下,要選擇在比較優質的土壤區域進行種植,但在該工作執行期間,要降低播種量,為其提供充足的光照條件與營養,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的種植產量。在精量播種工作中,對于排種器的選擇,一般為水平盤式、椎盤式以及氣吸式[3]。其中,為了實現均勻的排種工作,促進效率的提升,可以選擇水平盤式,該方式能夠執行單粒播種,也能減少使用的成本。對于椎盤式,不僅能夠降低使用成本和經濟性,使用與操作更簡單,還能促進實現良好的可靠性與通用性。對于氣吸式,主要是利用真空真流壓力差來實現的,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僅能提升速度,還能促進小麥產量的穩定提升。
2.2 復式播種技術
復式播種技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道岔麥淺旋耕播種,該工作程序比較多,能夠一次性完成[4]。在工作流程下,主要是實現鎮壓、碎土等工作。近幾年,隨著技術的使用,該方式將淺旋耕與條播技術進行結合,不僅降低人力、物力的使用,促進小麥產量的提升,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水平。其二,免耕施肥類播種,該技術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遵循相關程序。在工作執行期間,主要為鎮壓、覆土等工作,其中還存在各個裝置,在對其播種與施肥的同時,還需要實現鎮壓輪工作。在排肥與排種工作中,利用鎮壓輪,不僅能促進良好的操作工作,還能獲得良好的發展效果。所以說,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能減少施肥工作的時間,促進工作效率的穩定提升,還能使小麥獲得更高產量。因此,需要在小麥種植工作中,要促進復式播種技術的使用,保證實現良好的應用作用。
總結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闡述可以了解到,為了促進小麥種植的機械化發展,促進小麥產量的穩定提升。在對其種植期間,需要根據種植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促進新技術的有效利用,保證小麥種植產量的穩定提升。尤其是單項播種技術與復式播種技術,能夠獲得更高效益,也能促進種植效率的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 孫福軍.小麥種植機械化與新技術探討[J].農家致富顧問,2016(18):44.
[2] 對山別克?也爾真.探討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與播種新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