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英文論文翻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英文論文翻譯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英文論文翻譯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1

[關鍵詞]英文廣告典故翻譯文化傳達

廣告既是經濟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而廣告英語作為一種應用語言,因其所具的特殊效用,已逐漸從普通英語中獨立出來而發展成為非常規范化的專用語言。現今英文廣告翻譯屬于新興的翻譯領域,譯者需具備語言學,經濟學,營銷學,社會學甚至美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更需注意譯文中的典故因素。典故有著豐富的內涵,如果不了解其出處,讀者勢必會感到一頭霧水。典故的來源很多,本文從源頭為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故事的典故進行探討英文廣告中的用典現象及其翻譯,以期實現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溝通。

一、源自希臘羅馬神話的典故

希臘羅馬神話那種“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傾倒了無數的哲人和文學家,也因而獲得了永久的藝術魅力。即使是現在,神話中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許多希臘神話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詞匯中,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語言。

在英語的廣告中,就常可見到利用希臘、羅馬神話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滿足英美人崇尚神話中英雄和神靈的文化心態的實例。例如:美國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Nike,達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臘神話中風姿綽約、艷麗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中國的Anta(安踏)運動鞋源于希臘神話中的地神之子Antaeus,還有意大利馬莎拉蒂(MASERATI)汽車的商標:一個橢圓中入一個三叉兵器,相傳這個兵器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納丘(在希臘神話中則稱波賽頓海神)手中的武器。它顯示出海神巨大無比的威力,隱喻了馬莎拉蒂汽車的快速奔馳的潛力。這對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暢銷十分有利。

這些商標的音譯在進入我國市場時,保留了原來語言的風味,翻譯內容新穎,充滿異國情調,提高了讀者接受文化差異的意識。不難看出,以上例子讓我們領略了原來語言的風味,但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后面的文化背景,仍然不知其意。因此,在翻譯時,在采取異化翻譯方法的同時,如果加注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則能讓讀者享受不同文化的同時,真正懂得其中的內涵。二、源自《圣經》的典故

英語中出現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經》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經》,就很難實現英文廣告的商業價值。譯者需先根據原廣告的文化背景理解其所要傳達的信息,再根據譯入語的文化特征將之對譯成能讓譯入語消費者讀懂、看懂的廣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例如:州農場保險公司所做的廣告Likeagoodneighbor,StateFarmisthere(StateFarm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經·馬太福音》第22章37—40節中“Lovethyneighborasthyself”(愛鄰如己)的訓導,于是可譯為:州農場保險公司,親如近鄰。這樣就把州農場保險公司可以隨時為客戶服務的宗旨表現得一覽無遺,親切之情,溢于言表。這種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的歸化翻譯便于理解,但可能剝奪了讀者欣賞異國文化的樂趣。所以,歸化翻譯雖適合目的語文化的理解習慣,但在傳遞、借鑒外來文化方面不得不說有些遺憾。

溫州奧古斯都鞋業有限公司在打入美國市場時,社會效益就不錯。該公司以基督教歷史上的圣徒“奧古斯都”命名,“奧古斯都”(Augustus)這個人名,原來是拉丁文的形容詞“崇高的”、“神圣的”意思。后來這個名稱成了羅馬帝國皇帝的尊稱。而基督教的教父“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也有類似的名稱。基督教認為,哪位教父虔誠,冊封他為“圣人”。廣告商這種把顧客尊為“圣人”、“上帝”的理念打的就是一種心理戰術,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結語

廣告活動不只是單純的商業活動,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介質。這種翻譯絕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一一對應,而應在照顧原文深層結構的語義基本對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組原文的表層形式,巧妙地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為了跨越語言文化理解的障礙,借用歸化、異化的概念來說,“說到底在文化傳達問題上采取何種翻譯策略,都是為了最終使得讀者做到真正的歸化,也就是說使讀者把原語經譯者所傳達的異域視野經自身的文化視野過濾、對比、沉淀而后引起視野的重新定位,在對比中做到對自身文化和原語文化的再認識,即在文化意義上完成真正的歸化。”這樣,既保持了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本土語言的風格,又消除了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差異,達到語用上的等效,保證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總之,對英文廣告中的典故翻譯,方法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參考文獻:

[1]李靖舒:英語廣告翻譯中的跨文化、跨語言因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第17卷第5期,2005年10月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2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摘要;翻譯;對策

畢業論文的質量是反映大學生學習效果與專業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隨著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我國對外科技交流日益頻繁,論文尤其是論文摘要的撰寫與翻譯引起了人們高度重視,對論文摘要翻譯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同時“論文摘要的格式和結構都趨于格式化”。[1](P15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如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已不再系統英語學習,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等,目前許多畢業論文英文摘要還存在某些缺陷與問題。

本文以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摘要的英譯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摘要譯文搜集、文本細讀,分析總結翻譯中的常見錯誤,結合問卷結果,提出提高翻譯水平的有益建議。

1 現狀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畢業論文摘要翻譯”,可找到超過200萬個結果,其中絕大多數或是論文摘要翻譯求助或是提供論文摘要翻譯服務的。這一現象說明盡管大學本科畢業生已經進行了至少十年的英語系統學習,但在具體應用尤其是論文摘要翻譯上,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訓練和指導。

筆者對天津城建大學150名非英語專業大三、大四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未來畢業論文英文摘要翻譯的預期等相關問題,同時涉及大學英語、專業英語課程的反饋。

從調查問卷中反饋的主要信息有:絕大多數學生(84.90%)會重視畢業論文摘要的英譯,然而有超過六成(60.37%)的學生認為自己難以獨立完成這項工作,因此大部分學生(75.74%)認為有必要專門針對畢業論文摘要的英譯進行指導。在談到具體面臨的困難時,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專業詞匯量不夠(84.90%)、缺乏翻譯技巧(62.26%)、對科技英語特點了解不夠(52.83%)。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翻譯方法中,通過網絡或翻譯軟件進行翻譯的最多(75.46%)。盡管有近一半的學生(45.28%)認為個人利用各種詞典進行翻譯最為可靠,但只有兩成左右(20.75%)會采用該種方法。

2 畢業論文摘要翻譯中的主要問題

筆者搜集了近百份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摘要的英譯,對其中存在的翻譯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主要問題與以下三個方面相關:

2.1 逐詞翻譯導致大量中式英語的存在

由于沒有意識到英漢兩種語言的基本差異,部分學生在翻譯時基本采取逐詞翻譯的方式,甚至不考慮句子結構,將漢語的標點符號也原封不動地譯到英語中來,造成大量不符合句法的“英文”句子,使讀者很難理解要表達的內容。

例1:本文論述了我國村鎮的基本概況和基本特點,研究了國內外物業管理的發展現狀及村鎮實施物業管理與構建和諧社區的關系。

譯: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our country’s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basic survey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and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stat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estat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

析:由于在翻譯時沒有考慮英語的句子結構,而是直接從漢語進行翻譯,造成了諸多錯誤或者不當之處。原文中的“我國”在英語中直譯成“our country”顯然不妥;“構建和諧社區的關系”也直接按照漢語詞匯的排列順序譯成“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而沒有考慮到短語中的動賓關系。

例2:但是市場比較法評估由于主觀因素的不確定性的影響造成了它存在著不同的精確性問題。

譯:But the market comparison test appraised because the subjective factor not definite influence created him to have the different accurate problem.

析:該句的翻譯幾乎沒有一處是正確的,完全是逐字翻譯,并且絲毫沒有考慮到英文的語法和句法,句中多個詞的詞性也出現錯誤,可以說該句已經沒有修改的意義,只有重新翻譯。

2.2 對詞語的確切含義與用法不清楚,導致用詞錯誤

背單詞是大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花時間最多的一項工作,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復習準備英語考試就意味著背英文單詞而已。然而盡管這樣,只從畢業論文摘要的翻譯來看,背單詞卻是一項收效卻甚微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往往只注意到英文單詞所對應的漢語意思,卻沒有注意到詞匯的具體用法,沒有將單詞放到具體語境中,從而導致拼寫以及詞義較為接近的詞的混淆。如architecture與building兩個詞,前者與“建筑學”有關,而后者是指“建筑物”,有些學生只了解兩個詞都是“建筑”的意思,因此在翻譯中造成誤用。另外,由于在背單詞過程中過分關注其漢語詞義,沒有注意到詞性,也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用詞錯誤。

例1:(工業企業)技術創新

譯:technique innovation

析:此處學生將technology與technique兩個詞混淆起來,沒有弄清兩個詞的區別。technology指科學技術,而technique通常是指技巧或者某種手法。此處的“技術創新”顯然是以科學發展為基礎,而不在于提高技巧或手法。另外此處學生沒有注意到應該用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因此該短語應譯為“technical innovation”。

例2:本文介紹了……

譯:This paper introduction…

例3:經營戰略

譯:operating strategic

析:這兩個翻譯中都出現詞性錯誤,名詞“introduction”被誤作動詞使用,而形容詞“strategic”被誤作名詞使用。

2.3 對英語句子的要求不明確導致大量不斷句錯誤的出現

漢語的語法,有些地方是與英語相似的,但不同的地方更多。漢語并沒有對句子結構或成分非常明確的規定,而英語對句子則有嚴格的規定。句子總的說來由兩部分構成,即主語(subject)與謂語(predicate)。[2](P3)同時,英語句子以大寫字母開頭,以句號(問號、感嘆號)結束。當學生受到漢語影響較深而沒有嚴格按照英語句子的規范翻譯時,很容易出現不斷句的錯誤。

例:工程的生命在于質量,造成工程的質量問題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它的核心是管理。

譯: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 but wecan see the most importance is the management.

析:譯文為了完全對照漢語原文的結構,用逗號連接“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與“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兩部分。然而根據英語語法,兩部分分別包括主語和謂語,是兩個獨立完整的句子,要以句號結束,不能用逗號連接,如果使用逗號的話則必須與連詞共同使用。

3 提高學生畢業論文摘要翻譯水平的幾條對策

針對如上分析,筆者認為提高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摘要的翻譯水平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強化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對大學英語課的認可度較低,在受調查的學生中,有超過一半(50.94%)認為在大學英語課上的收獲比較小,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用性較差。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在完成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了解一些學生相關專業詞匯與習慣的表達,以適當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英語表達能力形成一定的基礎。同時,教師可布置與學生水平相符的專業英語文章作為課后閱讀作業,讓學生提前接觸相關領域的英語,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幫助他們提高漢英翻譯水平。

3.2 專業英語課上加強英語語法的教學

“專業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3](P10)但與大學英語相比,學生專業英語課程的滿意度略低一些,有54.71%的學生認為幫助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專業英語課時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也與課程的教學內容有關。

“專業英語語法和專業詞匯是閱讀和翻譯的核心。”[4](P12)從目前情況來看,專業詞匯的教與學得到了較高程度的重視,但語法教學顯然受到了忽視,通常教師和學生認為英語語法已經在中學英語課和大學英語課上學習過,沒有什么可再多講、多學的,而且語法的教學枯燥無味。但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和樣本分析,因對英語(尤其是科技英語)的語法特點不了解而造成的翻譯錯誤遠多于因沒有掌握專業詞匯而犯的錯誤。

3.3 開設專門課程對學生進行輔導

在受調查學生中,有75.74%認為在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課之外,還需要對畢業論文摘要翻譯進行專門指導。另外,雖然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詞匯量不夠是影響畢業論文摘要翻譯的首要因素,但從實際翻譯文本的分析來看,對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的忽視以及對學術英語(尤其是科技英語)特點的不了解才是主要問題。據此,有必要開設類似《畢業論文摘要翻譯》的選修課,消除學生針對畢業論文摘要翻譯的誤區,較為系統地講授學術英語的特點與翻譯。

【參考文獻】

[1]張全,黃瓊英.簡明應用翻譯教程[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2]張道真.英語實用語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3

奈達博士是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至今他已發表了40多部專著,250余篇論文。自八十年代初奈達的理論介紹入中國以來,到現在已經成為當代西方理論中被介紹的最早、最多、影響最大的理論。“他的功績在于:1、把信息論與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理論,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2、把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到翻譯理論中來;3、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效益(讀者反應)原則納入翻譯標準之中論文。”(周儀、羅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動態對等理論,一舉打破中國傳統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提出了開放式的翻譯理論原則,為我們建立新的理論模式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國內無數翻譯理論研究者與翻譯教師對之趨之若鶩,中國翻譯界形成了“言必稱奈達的局面”。這些現象足以表明奈達在中國譯界中的地位。

奈達本人對其理論進行了不斷修改與,從描寫語言學階段到交際理論階段,進而發展到社會符號學階段。對理論進行不斷的修改與深入,這是理論研究的一條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即可看出,奈達最根本的變化還是在對待翻譯學的態度上。1964年奈達在其著作“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中旗幟鮮明地打出了翻譯的旗號;在1974年,《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認為“翻譯遠遠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譯說到底是一門”;1991年“翻譯的可能與不可能”一文中說道,“我們不應把翻譯變成一門科學……大多數成就顯著、富于創造精神的翻譯家很少用得著、或者根本用不著翻譯理論……”。在“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見張經浩,《中國翻譯》2000年第5期,以下簡稱《筆談》中,奈達正式宣布“我的觀點已發生根本變化”(“Myideashavechangedsubstantially”)。從最初首先提出翻譯科學到完全放棄翻譯科學,可謂是一個根本上的變化。鑒于奈達在中國譯界乃至世界翻譯界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他的思想轉變對譯學理論者至少會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時給我們正在積極興建的翻譯學科構成一次不小的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對奈達的思想轉變作以詳細的分析,找出造成奈達本人放棄理論及翻譯科學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則我們的翻譯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工作就等于后院著火,自己亂了陣腳。本來這樣一項工作應由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來做,不過筆者迫不及待要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當前的一些模糊認識,還懇請譯界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二、奈達思想轉變的原因

1.對翻譯作用的認識偏差

在《筆談》中,奈達屢次提及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如,“各色各樣的語際交流理論很少為大部分優秀的口、筆譯專業工作者所使用”、“很難運用一般原理解決具體”等。似乎在他看來,翻譯理論一提出就應馬上可以用于指導實踐(還有許多學者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有脫節現象,進而否定翻譯理論的意義)。從一般角度看,理論來源于實踐,上述說法沒有什么錯誤。但不要忘記翻譯活動本身的特殊性質。我們所說的翻譯理論(或是純理論)是通過對翻譯實踐活動經驗的而提煉出來的,主要用來檢驗翻譯作品、檢查翻譯活動的效果,而并非像奈達認為的那樣,直接用來指導翻譯實踐。

為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們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譯學理論來具體一下。在霍姆斯的譯學構想中,翻譯學被分為三大分支:描寫翻譯、翻譯理論和翻譯研究。他認為,“翻譯理論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寫翻譯研究的成果,加上相關學科的理論,建立用于解釋和預測翻譯過程和翻譯產品的原則理論及模式”。(張美芳,2000)在他看來,理論是用來“解釋和預測翻譯過程和翻譯產品的”。西文翻譯理論家圖瑞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翻譯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釋現象,而不是改造世界”。(陳德鴻、張南峰,2000:126)這里所說的“改造世界”顯然指的是指導翻譯實踐活動。

由此可以看出,奈達的“翻譯理論無用論”關鍵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譯理論與指導翻譯實踐的應用理論分離開來,把翻譯理論的作用等同于應用理論的作用。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反問一句,難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來解決“具體問題”嗎?眾所周知,當今的基礎是數學,但數學中也有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之分,其中理論數學是應用數學的基礎,但對具體的實踐活動就無直接的指導作用,不能用來解決“具體問題”,它卻是數學科學的基礎,不可或缺。自然科學尚且如此,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楊自儉,2000)的翻譯學更是如此。

另外,“奈達在闡述自己提出的新觀點時,較少涉及具體的翻譯技巧問題,而較多的涉及翻譯中的語言學、風格學和修辭學問題。他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從比較廣泛的范圍內對翻譯的普遍原理作進一步的探索”。(譚載喜,1991:79)奈達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角度進行的,探討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會忽略在微觀層面上對具體技巧的研究與探討,得出的理論也就遠離實踐。因此他現在過多的強調理論對實踐的直接指導作用

似乎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2.屢次強調單一的翻譯準則

奈達最初的研究認為,翻譯研究應“采用描寫性而不是規范性”(譚載喜,1983:51)。通過描寫得出的原則本身就應是開放性的。而非規范性。但在《筆談中,奈達卻一再認為別人所說的準則都是規范性的,如他說“……大多數專業譯者屢屢違反理論家們定下的許多規矩……”、“……非嚴格遵守不可的規矩。”顯然這與他最初設定的翻譯準則在性質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翻譯標準本身的描寫性質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描寫現象范圍的限制,用描寫方法總結出的理論或標準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奈達描寫的現象主要集中于《圣經》翻譯文本,而《圣經》是用來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注重的是聽眾或讀者的接受情況,追求交際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則是“功能對等”或“交際理論”。為達到這一目的,適當調節或改變形式是符合其原則的。如在沒有雪的語言里,人們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換成白如霜或白鷺毛等保持交際功能未嘗不可。(譚載喜,1991:273)但若換成文章或醫學文章,再去依照交際原則進行轉換肯定是行不通的。這也就說明任何準則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尋求“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是錯誤的。對這一目標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勞的。

,越來越多的者開始認識到追求唯一的萬能的標準是不現實的,因此提出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辜正坤),“翻譯不確定性”(奎因,參見郭建中,2000:90-98)。楊曉榮教授主張的“條件論”就是通過對翻譯標準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她認為在不同的條件下對文章翻譯標準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每一條標準都應有其適用和不適用的情況。目前還有一些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其實如果將各自所研究的范圍明確限定,許多爭論就會不攻自破。

3.過多強調和依賴語言學的作用

《筆談》中他講道,“要想翻譯好就得多學語言學,其實不然。”首先筆者不清楚奈達先生說的“翻譯好”指的是“翻譯理論好”還是“翻譯實踐好”。不過不管是指哪一種,我們都要首先認識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單憑語言學知識去搞翻譯研究是不行的。“我國一位有識之士明確指出,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翻譯理論已經使翻譯理論的研究走進了死胡同,因為翻譯與語言除有密切關系的一方面,還有毫無關系的一面,翻譯中的非語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譯過程決不是單純的語言活動,語言學理論難以駕馭翻譯的全過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譯理論建立在純語言學的基礎之上。”(郭建中,2000:107)奈達從描寫語言學研究轉到交際理論,再到符號學研究這一過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識到了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的局限性,所以變換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筆談》中他仍認為其他人從事翻譯理論研究非常依賴于語言學知識。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當前提出的闡釋學、目的論、結構主義及多元系統論等都從不同角度對翻譯現象做出了較為、客觀地。這足以證明人們研究翻譯理論不僅僅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的。

三、重新認識翻譯理論

1.正確認識翻譯學的結構框架及翻譯理論在其中的位置

眾多研究翻譯學的學者幾乎都談過對其框架結構的構想。如譚載喜提出的翻譯學結構包括“普通翻譯學”、“特殊翻譯學”和“翻譯學”三個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譯學分為翻譯學基礎理論、翻譯學本體理論、翻譯學專項研究和翻譯技巧研究;楊自儉主張的翻譯學包含翻譯工程、翻譯和翻譯學;劉宓慶的譯學構想框架中分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兩部分。范守義認為翻譯學可由“基本理論”、“應用技巧”和“多視角研究”構成。威爾斯提出譯學應由“普通翻譯學、涉及兩種具體語言的描寫翻譯學和涉及兩種具體語言的應用翻譯學”構成。(譚載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寫翻譯研究、翻譯理論和應用翻譯理論”,我們可以看出,這幾位學者在構想譯學框架時,雖然用的術語不一致,但無一例外地將理論與應用部分劃分開來。在他們看來,理論是整個結構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遠離實踐部分;而具體指導實踐活動的屬于應用部分(或是應用翻譯學、翻譯工程、外部系統、應用技巧、應用翻譯理論)。楊自儉(2000)說過,“學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理論與應用部分界限清楚、自成體系,并能為其他學科提供理論和。”我們當前的就是理論與應用界限模糊,常常有人將理論與應用混淆起來,看不到理論的作用,進而引出“理論無用論”的說法。當前我們的理論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論研究還遠遠不夠,理論的抽象概括還差得很多。霍姆斯也說過,“翻譯研究各分支之間缺少一個清晰的界線是阻礙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障礙”。(Weissbrod,1998)楊自儉(2000)說,“理論核心抽象度高,獨立性強,是學科取得獨立地位的標志”。為早日建成翻譯學,我們還必須大力加強這方面的描寫與研究。

2.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為形象說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們先畫一個簡圖:

翻譯實踐部分

應用翻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4

1.1英語翻譯教學地位薄弱

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在整體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弱勢,很多學生由于從未接受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指導,在翻譯實踐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和語言障礙。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強調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大學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指導思想在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上并未給予足夠重視,“譯”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在課程設置上,翻譯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基本上是作為補充課程來講授的,沒有正式開設翻譯課程。《大綱》規定基礎階段四個學期的英語課均為必修課。英語寫作、翻譯技巧、英語口譯等為選修課,安排在四個學期基礎英語課程后。但由于我國絕大部分高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的不足,在基礎階段之后,很少有學校能夠開出面向所有學生的應用技能選修課。加上近幾年的擴大招生,師資緊缺情況更為嚴重,能夠開選修課的,不過寥寥幾門,只是起了點綴門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學中造成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上課的學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學生沒有機會上課。

1.2翻譯教材缺乏質量

在教材方面,大學翻譯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缺乏高質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師,也缺少研究機構。目前公共外語采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系統全面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的獨立單元,大多只是在課后練習中有一些漢譯英單句練習或零星穿插的英譯漢練習。這些翻譯實際上是一種造句練習,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課文中的句型和詞匯,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同時,如果過分強調這樣的翻譯練習,會使學生誤以為只能有一種譯文,語言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從而形成死譯、硬譯的毛病。近年來盡管出現了不少翻譯教材,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教師仍以舊的翻譯教材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師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練習,教學安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傾向,教學效果不理想。就考試項目設置來看,近年來,各類英語考試試卷的主觀題的比重逐步加大,這一變化不僅涉及英語專業學生的各類考試,如英語專業4、8級考試(TEM4/TEM8),同時也涉及大學公共外語考試,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CET4/CET6);不僅涉及全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同時也涉及各種出國留學考試。翻譯題型,特別是英譯漢題型在主觀題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從試卷整體來看,翻譯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試題也缺乏規范,題型單一,測試目的不明確,覆蓋面較窄,試題內容往往局限于對學生詞匯和某些固定結構的測試,很少能夠涉及到需要檢查的知識和翻譯技能,難以有效地與相應的教學階段接軌;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把重點放到了追求通過率和應付考試上,客觀上降低了對學生實用英語能力的要求,其結果就像有的學生說的那樣,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

2應用英語翻譯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實用翻譯為支持科學研究,溝通地緣政治談判,幫助跨國公司尋求海外市場,促進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的告訴發展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與合作。翻譯---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政策的推進,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為減少“走出去,請進來”的絆腳石,社會各界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越來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國外開展銷會時把“可供合作出版書目”譯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據說后來無人找他們合作,也許與翻譯錯誤有很大關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現一些“中國速度”、“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名詞,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產生濃厚的興趣,近而來到中國了解中國。然而因翻譯卻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一位美國游客在一個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譯為“MountThreeSisters”,覺得好笑,因為mount可作為動詞,在美國俚語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賓語又是threesisters。因此應該為Three-sisterMountain為妥。因此,社會對外語教育給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的翻譯人才,促進對外經濟合作、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成功達到“為中國與世界對話”,展現中華民族的強大與魅力。另外,聽、說、讀、寫、譯是相互貫通,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欲“聽懂”需要在頭腦里有“譯”的思維和意識,“聽懂”就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欲“說明白”也許要把母語思維,文化內涵轉換成受話者能接受理解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實用的翻譯能力與時下受寵的聽說能力不但不沖突,還是提高聽說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譯領域中,交際能力亦即翻譯能力。

3提出對翻譯教學的建議

3.1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方法

但必須讓學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使用何種技巧,翻譯時應遵循一條原則---必須符合原意。為了使學生在將來工作中具備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文體的譯法,包括調查報告、新聞、合同、通知和啟事及各類信函。另外社會急需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人才,所以還要培養學生科技文章的譯法,要求勤查專業詞典,切忌不懂裝懂,做到科學準確嚴謹。

3.2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語言教學觀認為,行為致使對外界刺激的習慣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種單純的由心理機制支配的行為,而人的語言行為是通過他的內在認識和情感力量而發生的行為,言語不是簡單空洞的符號,而是在特定場景中表達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譯做到“傳情,傳意”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帶入交際環境。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學過程必須交際化。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翻譯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教學目標,組織課堂活動。教師根據翻譯的目的給學生提供交際場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語際轉換,安排模仿練習,互譯練習,情景活動等,訓練翻譯思維,提高翻譯意識。

4提高英語翻譯教學的策略

4.1提升英語翻譯教學的比重

針對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各個高校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教學聯合并重。并且還要適當的課堂上的翻譯教學,提升翻譯教學在整個教學任務中的比重。翻譯應該和聽、說和課文學習一樣在課堂上有相對一定的時間安排。其次,教材應該系統性的增加翻譯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譯的原則,(不拘泥于嚴復的“信、達、雅”之說)、翻譯的方法(例如增減詞,詞類轉換,選擇詞義等)、翻譯的技巧(例如重構,修潤,轉換等)、翻譯的忌諱(例如“字譯字,句譯句”)等。然而大學英語教師也應該自覺的給課堂更多的引進一些翻譯只是的了解和練習。

4.2適當的結合翻譯教學以及交際法的教學

目前的英語交際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口語教學”十分的正確,但是這并不是說傳統的翻譯教學已經沒有作用。相反的,適當的使用翻譯法可以有效的幫助教學。已經有專家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得出“學生的母語基礎在他的英語學習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帶來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語基礎,化阻力為助力,就能切實減少他的學習英語的困難”的結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講解課文中的一些長句、難句時,教師可以把翻譯練習與閱讀理解相結合,并同時告訴學生一些相應的翻譯知識,例如如何進行選詞用字、改變詞類、調整詞序、增詞減字、省略重復等等。再輔以相應的練習,加以復習概括。在翻譯時,學生也很難將其正確完成。主要問題是:(1)對狀語的位置排列不當;(2)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使用不夠靈活;(3)“invoke”“root”翻譯不準確,不知道用增減變字法。學生會翻譯為:“約翰納什西弗吉尼亞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證明,在普林斯頓,或在麻省理工學院,那兒他在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的書,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老師可以給出正確翻譯““在普林斯頓,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點出句子里靈活翻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減詞變字(出身的背景)之處。如此經常在講解閱讀理解時,結合解釋翻譯技巧與訓練,再配以一定練習鞏固,定能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4.3加強翻譯練習,培養翻譯技巧

翻譯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翻譯技巧的訓練上,在翻譯課上究竟應該偏重理論還是應該偏重技巧,這在翻譯教學中一直是個倍受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對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翻譯的目的并非要成為專業的翻譯家,因此翻譯教學中似乎并不必要對其有很高的理論要求。在學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崗位之后,英漢或漢英翻譯也只是一項輔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譯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要教會他們如何盡量快速、準確的翻譯。況且現在的學生一般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翻譯理論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譯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感性知識的積累,還未上升到理性。對于這些處于感性階段的學生,應從技巧出發,進行一定的翻譯實踐之后再上升到理論高度。若是上來就講一大通翻譯理論,學生似乎很難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實踐之后,他們才能夠更好的理解理論。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理論的講解應根據學生狀況,稍加介紹,能初步啟發學生對翻譯這門學科的認識即可,而整個翻譯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翻譯技巧的訓練上。至于翻譯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譯家黃邦杰老先生曾舉過這樣的例子。有這么一句話:“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將之翻譯為:(1)“她歡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樣歡喜和別人在一起。”(2)“她歡喜和他在一起,勝過和別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別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歡喜的。”但其本人也認為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國話”。黃老先生認為譯者可以把重點放在考慮漢語比較句型的習慣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聰明、(更)高、(更)好看、(更)有辦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詞下功夫,即翻譯技巧中的“煉詞”。這樣這句話就可能這樣翻譯:(1)她覺得跟他比跟別人在一起更開心。(2)她覺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誰都開心。(3)她覺得跟他在一起最開心。可見掌握了翻譯技巧之后,翻譯的路子有多么寬廣[2]!同時,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講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須給學生做大量的有針對性、實用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這些技巧的認識,熟練對這些技巧的運用,從而才能真正達到提高翻譯能力的目的。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5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給譯者翻譯帶來文化障礙,進而影響翻譯的效果,這一問題已被國內翻譯界普遍認同。在翻譯教學中,進行文化差異比較,這是英語翻譯教學的有效途徑。然而,國內高校英語教師大多缺乏對外交流,因而對文化差異缺少直觀切身的體會,在課堂授課上,很難從文化層面進行深度講解。

(二)就英語翻譯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來看,總體上還比較單一,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翻譯能力個體差異的關注,而且多數院校以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過級率作為教學評價手段或教學評估要求,這一點很難評價出高校英語教學中翻譯能力的實際應用水平。

二、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新路徑

(一)強化對學生翻譯理論的指導,輔以適量的翻譯實踐。在眾多的翻譯理論中,我們對教學翻譯理論的選擇,既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又要照顧學生的知識結構現狀。英語教師首先應加強自身對翻譯理論的學習,掌握前沿的翻譯理論,然后在翻譯教學中講授一些翻譯理論,這種理論的講授應結合教學實踐,如對國外翻譯理論和翻譯名家的介紹時要有選擇,有時各流派有抵觸,這時不必做出結論性的判斷,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辨,以增強識別能力。

(二)針對課時偏緊的問題,教師可采取融翻譯于精讀與閱讀之中的翻譯方法。由于英語教學中課時較緊,且在大多數的非專業英語教學中不設有專門的翻譯課程,學生所掌握的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及翻譯實踐極為有限。在短時間內解決課程設置問題存在一定難度情況下,作為精讀教師或泛讀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滲透翻譯理論和技能,融翻譯于精讀和閱讀之中,逐漸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師可以在所教授的課文中選出一些句段作為翻譯材料,指導學生翻譯實踐,選擇時當然不是信手拈來,無的放矢,應注意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能體現一定翻譯技巧的句段來練習。

(三)注重學生表達能力與創造思維的培養。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理解正確并不意味著必然能表達得準確。表達階段就是要求譯者把自己從原文所理解的內容用本族語重新表達出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閱讀與翻譯練習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下廣泛閱讀,多做翻譯練習;課上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在講授某一問題的翻譯時,教師應向學生推薦譯語中不同風格的范文,讓他們感受范文的遣詞造句及謀篇技巧。在大學英語精讀課本中,有許多上乘佳作,可供學生品味賞析,領悟其中高妙之處,全面提高學生分析鑒賞的能力。翻譯教學決不是單純的理論技巧的死記硬背,而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翻譯理論家奈達曾說過“優秀的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它既是再現,又是轉變,因為它的目的是要在本意和聯想意義兩個方面達到表象和結論上的真實。”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求學生除了運用邏輯思維、抽象思維以外,還必須發揮形象思維、創造思維,透過語義概念這一層次,進而想象出原文所描繪的形象,最終用目的語言把形象重新描繪出來。

(四)注重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認知能力。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所指出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奈達,1993)。因此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符表層指標意義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翻譯既涉及兩種語言,更涉及兩種文化。英美文化與翻譯是水融的關系。如果教師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只講知識,訓練語言應用能力,不講英美文化,要教好英語翻譯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充分發揮英語教材中的文化素材,進行文化比較,在講解語言難點與重點的同時,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能在具體的語境下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后進行翻譯。

(五)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練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多數情況下是被動接受知識,機械地跟隨老師的思維,缺少獨立思辨能力的鍛煉。翻譯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活動。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應該把握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盡量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模式,多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翻譯素材,讓學生實踐練習。選取的素材應盡可能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熱點,符合就業需求導向。

三、結語

英文論文翻譯范文6

關鍵詞:文化因素 翻譯 影響

近些年來,翻譯中的文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源于對背景知識的作用的正確認識。在翻譯實踐中,由于文化不解與誤解導致誤譯和錯譯的例子屢見不鮮。于是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便成了眾多學者的研究對象。正如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所說:“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雙語(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有意義。”翻譯并不像許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層次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文化鴻溝”時常難以逾越。由此可見,文化因素在翻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翻譯與文化釋義

1 翻譯與文化的內涵

翻譯的誕生給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們彼此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橋梁。所謂翻譯,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進步。

何謂文化?英國學者泰勒(E.B Tylor,1871)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所謂文化或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能夠獲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合性整體。”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們所感知的一切。人類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創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語言不同、文化各異,但人類的能力本質是相同的。因為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在深層意義上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活動的多樣性和觀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內容和形式出現多樣性,這就是文化差異的淵源。翻譯則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

2 翻譯與文化的關系

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許多有經驗的譯者或翻譯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化與翻譯的關系。譚載喜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有關文化的了解。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

在翻譯過程中,表面上存在著中外文字表達上的差異,僅僅從文字技巧上來著手是難以解決含義差異的,必須要從文化背景上來處理中外文字在表達內涵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對翻譯是極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譯文等于缺乏了靈性的翻譯。所謂“文化元素”其實也包括了譯者對原文化背景、譯文、譯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氣質和風格的了解、譯者的氣質和風格的混合體。

3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瑞士語言學家Saussure把語言看成是社會現象。他認為,語言史和文化史總是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聯系;民族的風俗習慣常反映在語言之中,闡明了不同民族間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差異。美國語言學家Sapir認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可見,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該目的語,更無法進行溝通。當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當今世界的主流,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相關國家的語言的同時,還必須要了解他們的文化知識,做到二者同步發展。

二 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方面

翻譯是語言的翻譯,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迥然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使人們在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慣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維方式,句子常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攝多個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東方民族的綜合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強調“從多到一”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順序,橫向鋪敘,層層推進,歸納總結,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結構。英漢民族熟悉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其在翻譯過程中句式選擇、遣詞造句、詞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譯成:

“那是一個夸姣的金秋,在離別了那些可能丟失他們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樹葉才慢慢地落下。”

這種翻譯顯然受到了語言形式的拘束,譯句結構混亂、呆板、沒有條理性,且語言支離破碎。如將譯文譯成:

“那是個天色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夸姣的秋色為那些青年們送別。待到戰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當日的青年們已經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喪失了生命。”

就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失為一段出色的翻譯。再如奧運口號“北京歡迎您!”表達了中國人民歡迎世界各國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們常見的譯文為“welcome to Beijing!”翻譯中句式的改變,使用英語祈使句,恰當地表達出中國人期盼奧運的熱情。如譯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則語氣過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方面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對翻譯實踐產生很大的影響,并對翻譯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對語言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會帶有各自歷史文化的痕跡。英漢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語言中沉積的文化內涵也不相同。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為歷史典故和習語;要譯好不同語言中的習語和歷史典故,就必須對該語言所反映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漢語中常譯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譯為“他像牛仔一樣管理企業。”其實“cowboy”在美國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我行我素”。因此這句話應譯為,“他辦企業態度不誠實,缺乏經驗技術,工作也大大咧咧。”漢語中常說:“說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許多英語讀者就不知他為何人。不過英語中有類似的說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會習俗更是如此,它影響和制約著翻譯的精確性。在英語國家對一個經過長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說“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之類的問候。對正在進行或剛完成一項艱難任務的人,可以說“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決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能機械地直譯。又如,bread and butter這兩樣東西在英語國家歷史悠久,面包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語言中的轉義也較多。如“bread and butter”還有“生計,謀生之道,靠山”等含義,美國《新聞周刊》評論家大衛·安森說過:“As ever,politics,vulgarity and senti mentality were the bread and butterof the Academy Awards.”(政治、粗鄙和感傷一度成為奧斯卡獎的支柱。)

3 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方面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人,人來自塵土,又回歸塵土。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

有些人譯為,“教師一直在創造中,當土地開始呼吸。”這是由于他們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所致。因為,英語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創造”,而“clay”常指“上帝創造的人”。這句話的譯文應該是:

“教師是創造的見證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長。”

又如,“紅色”在漢文化中象征著“喜慶、吉祥、勝利、好運、受歡迎的東西”。而西方則因為耶穌甘愿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用生命來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紀教派之間的相互殘殺,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總是同流血、犧牲、殉難等不好的事情聯系起來,因此“red hands”譯為“沾滿鮮血的手”,“a red battle”譯為“血戰”。

4 生存環境方面

因為各民族所處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態環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這不僅影響著各民族語言的表達方式,也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語義聯想和情感,這就對翻譯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李白《江上詠》中有“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此處翻譯的樞紐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國地形特征是西高東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貴如過眼煙云,不可能與江河永流。這一比喻是基于我國的地理特征,但因為英美國家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異,如采用直譯法,很多英國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義,這就要求翻譯“西北流”時應做適當的變通,于是譯成:

“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This stream,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

這樣譯文頂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達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蘊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卻不能體現原文的工整對仗及中國的地域特征。

5 習語方面

習語的翻譯可算得上是難中之難了,因為習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產物。如“黔驢技窮”可譯為英語中的習慣說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譯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這種翻譯,既傳播了漢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達到使文化交流貫穿于語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譯為“愛屋及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譯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同樣英漢習語中有大量是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漢語中的“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英語中的“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三 結語

總之,文化與翻譯關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譯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翻譯不僅是語言表面上的題目,更是文化層面上的題目。因為“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翻譯”,終極目的除了傳遞原信息外,更要傳遞文化,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讓目標文成功地表達源文的內涵,不但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熟悉和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因此歸根到底,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其根本任務不僅是翻譯文化,而且是翻譯容載或蘊含著文化信息的意義,達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

[2]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a在线 | 国产日韩在线 | 能看毛片的网站 | 欧美色视频在线 | 日韩午夜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91大神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爽毛片 | 国内精品1区1区3区4区 | 国产成人一区 |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在线国产高清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精品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 色老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国产综合在线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视频 | 97伊人久久| 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 九九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欧美 日韩 国产在线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欧美综合一区 |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 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高清日韩 |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 在线国产视频观看 |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第一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 欧美 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