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logo語言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logo語言范文1
《logo語言》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選修教材,在同里實驗小學的教學對象為五六年級學生。
二 教學背景
筆者有幸在吳江市教研室組織的“Logo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研討會”中執教“認識Logo”一課。因為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里分擔的事務都很多,也很難得有那么多教師能坐在一起交流探討教學經驗。這次研討會讓筆者對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三 學生現狀
學生剛開始接觸Logo語言時,都非常喜歡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為Logo語言采用兒童十分喜愛的積木拼圖方式,通過海龜繪圖來學習編制程序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才能。但是到教學后期,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學習難度的提高而減少,甚至開始討厭“小海龜”。
四 Logo語言創始人的設計意圖
196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西摩爾·帕伯特為孩子設計出了一種叫Logo的計算機語言。他發明的Logo語言能控制一個“小海龜”圖標在屏幕上描繪爬行的軌跡。帕伯特希望孩子們不要機械地記憶事實,強調創造性的探索。他說:“學生的多數課程是記憶一些數據和科學事實,卻很少著眼于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思考”。
五 對Logo教學有效性研討萌發的感悟
通過Logo語言提供的直觀圖形能夠將抽象思維具體化,透過生動的圖形處理功能,重在啟迪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六 教學體會
1.不要讓學生的興趣在教師手里變質
夸美鈕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都愛上信息技術課,如果沒有教師去帶隊,如果沒有教師拖課,學生必然是一下課就丟下作業爭先擠進機房;如果發生停電或因特殊原因被其他教師占課,學生會氣憤地說:“我們每周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都要霸占……”但這種愛好卻往往表現在游戲、上網、聊天等方面。筆者在與學生交談中發現,不是學習內容學生不感興趣,而是學了這些技能,沒有讓學生展示才能的環境。用學生的話講:“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如讓我們玩玩時下流行的游戲,玩得厲害的人不是也有很多獎金嘛!”筆者無言以對。事后想想,的確應給學生制造學以致用的環境。學生愛玩游戲是因為時刻都在與別人比賽,學生的競技精神是越挫越勇。在教學設計上應該多設計一些比賽。
于是筆者講授前進命令(FD)后,設計共讓小海龜前進100步,但是每次只能前進5步(FD 5輸入20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小比賽,最后表揚班里打字最快的學生,讓他到教師辦公室拿獎品。趁機筆者問其他學生:“你們想超過他嗎?”學生自然想知道方法,筆者當即演示給學生看并要求他們對“他”保密。打字快的學生回來了,筆者對他說:“其他學生不服氣想再和你比比。”他說:“比就比,再多幾次也是我贏的,打字是我的強項。”比賽開始后,果然有一些學生超過他了,他不服氣地說:“怎么可能,一定是作弊。”筆者就請大家說說是怎么“作弊”的——輸入一次“FD 5”命令后,用鼠標在此命令后面單擊,再按回車鍵,便可以重復這個命令。他恍然大悟。
2.不要讓學生的時間在教師口中流走
我們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首先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把任務分成階梯狀,在引導下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登上他自己的頂峰。鼓勵學生勇于嘗試,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因為信息技術的操作有許多都是相似的,教師不必講得太多,指導得太細。我們要整合相似操作,要化繁求精。
比如,學習啟動步驟和窗口的知識,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大可略講。因此,筆者在教授啟動PC Logo程序時,只告訴學生軟件在什么地方,學生很快就能啟動程序;同時在認識PC Logo程序窗口時,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學生觀察程序可以用eXeScope軟件漢化),學生一看便知道視圖窗口、命令窗口和小海龜圖標,因此也無需多講。
特別是在學生都已迫不及待地想控制小海龜畫圖時,教師要及時放手,不然下面的學生就會開始做小動作,開小差。
3.不要讓學生的創新在教師眼中凋零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信息技術就是要鼓勵學生創新,要做到與眾不同,發展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因為在Logo語言中畫圖形時相對找準起點可以少用命令。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學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如果過于強調最終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就會缺少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施過程,會導致學生機械地理解問題。這顯然違背了創始人西摩爾·帕伯特教授的本意。
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應該是在啟蒙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的“育”應該是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減少問題給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及時給學生以真摯的評價鼓勵,更要用細心去關注學生、用耐心去幫助學生、用愛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創新的空間,在PC Logo繪制圖形的過程中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創新方案所帶來的喜悅。
雖然知識是不斷在更新、在變化的,但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再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學會發現并分析教學中低效益的原因,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教育學生不是制造機器,因此教育模式絕不能機械運作,應求新、求變,而不變的是學習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王立場.組織教學是一門藝術[J].黑龍江教育,2002(12)
[2]鄒行行.明確教學任務把握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8)
logo語言范文2
【關鍵詞】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實踐能力;探索研究
LOGO語言是一門易學、易懂、易于掌握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它能讓小學生在相對輕松、愉快、有趣的環境中學習結構化的程序設計思想,可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及創造力。它是通過海龜在屏幕上形象直觀地移動,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理解相關概念,豐富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同時又能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有哪些教學方法能進行有序、高效的課堂程序語言教學?在邊摸索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漸漸的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下面本人就針對小學LOGO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善于質疑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想使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我們教師必須抓住的學生的興趣點,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跟著課上的教學內容走。LOGO語言作為程序設計語言,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的想象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新程序進行研究,探索編程的技巧。
比如,在《畫樓梯》教學中,為了同學們理解左轉和右轉這兩條簡單的命令,我先跟學生玩一個“向左走向右走”的游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馬上被調動起來了,興趣也提了起來。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觀察、比較,得出海龜轉角度與上體育課轉方向的相同之處,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對小海龜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接下來老師講的繪圖基本命令就認真去聽、去記、去學,教學效果自然提高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向右都是應該使用RT命令呢?一般情況我們在講到左轉和右轉時,海龜的朝向都是垂直朝上的,如果此時的海龜的朝向是垂直向下呢?這時我們教師就要適時的進行設疑,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為了鞏固左轉和右轉命令的使用,要讓學生特別注意當海龜的朝向是垂直向下時,海龜是左轉還是右轉,要讓學生好好的嘗試。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每當學生成功利用自己的思維畫出想要的圖形時便高興得手舞足蹈,歡呼鵲躍,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猶如催化劑,催引學生向更高、更深層次的內容學習,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迎難而上的創新思維態度的形成,為學生的思維訓練、創新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二、強化動手能力,注重實踐
“實踐出真知”這個淺顯易懂的哲理告訴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實際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前人在實踐中得到的。所以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用實踐來印證知識,在實踐中獲取知識。
還是在《畫樓梯》這一課教學中,當老師或者學生提出“當海龜朝向不是垂直向上時,海龜左轉右轉時的方向問題”疑問后,作為老師應該讓學生來實踐操作。如當海龜的朝向是垂直向下時,如果海龜右轉的話,海龜應該是朝黑板的哪個方向。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示范時,不能把黑板給轉過來,但是學生在白紙上操作時可以白紙的方向轉一下,就可以驗證自己猜測的結果。
在《畫星星》這一課教學中,為了探索五角星內角的度數時,學生根據剪下的角,貼一貼,拼一拼,發現拼出來一個平角,也就是180度,那么五角星內角和就是180度,然后算一算,發現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是相等的,每個角的度數就是“180/5”了,那么小海龜轉的度數,也就是外角的度數就是“180-180/5”了。
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發現并總結五角星內角度數的規律,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學生加深理解,深刻記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得再詳細,學生聽得再認真,學生們得到的只是間接經驗,作為教師應該創造條件,盡一切可能讓學生獲取直接經驗,強化動手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讓學生對知識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升華。
三、增強小組交流,協同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美國,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被廣泛應用于美國中小學各科教學實踐中,它主要的特點是能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它的成功之處就是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課堂教學之中,強調了人際交往對于學生認知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上述《畫星星》課例的教學中的“剪一剪,拼一拼”活動中,采用分小組研究小海龜轉角特點這種方式進行探索研究,在探索角星內角角度的環節,小組進行分工合作,有負責剪得,有負責貼的,有負責匯總的,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既節省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LOGO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某些知識點,能把圖形畫出來,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學習能力,人格品德的逐步形成。在小組合作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只注重形式,應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在這過程中,要讓學生集思廣益,互助互學,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logo語言范文3
關鍵詞:研究生;全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11-02
一、教學實踐
(一)教材的選擇與編寫
我們選擇了布魯斯等人主編的國際經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5th Edition》作為教學參考教材,同時參照了哈維等主編的《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英文原版教材,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選擇和采用了一些相對簡單的知識點,將其內容編撰成冊。同時,建議有能力的同學,學習英文原版教材。我們對知識點和知識體系做了整體規劃,編寫了教學大綱。由于涉及到很多生命科學最新研究前沿內容,因此,也給學生建議了多個英文網站,建議學生課余時間瀏覽學習。
(二)教師團隊的建設
對于本課程,我們通過篩選,建立了能力較強的教學團隊,要求所有參與本課程教師,必須具備兩年以上國外研究或學習經歷,還要通過主講教師的面試篩選,最終確定了三人教學團隊。綜合考慮各教師的專業研究背景,主講教師統籌安排授課內容,確定授課方式和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相互交流和探討教學經驗,逐步完善教學課程建設。
(三)教學模式的建立
1.課程設置及上課模式。課程每周一次課,每次兩節課。每次課程設置上,都安排講授一個相對獨立的小課題,獨立性強,易于接受。第一節課為講授時間,第二節增強互動性,播放本次課程相關的英語教育視頻或動畫,播放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觀看,看完后留出時間,讓同學們小組討論,然后用英文回答。針對每個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出點評和總結。這種方式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專業英語及英語學術交流水平。
2.授課語言、課件及多媒體的使用。授課教師團隊內部達成共識,授課全過程,無論教師和學生都要全部用英語交流,如果發現有中文交流,則給予一定懲罰。講授課件的準備和制作,原則上少文字、多圖片和圖表、多運用動畫,增強課件的生動性,使學生易于理解。對于介紹專業問題的英語視頻和動畫的選擇,采用相對簡單、清晰、發音純正的材料。很多章節涉及到最新研究前沿,考慮授課對象是研究生,為提高專業研究水平,會選擇一些國外知名專家做的總結性研究報告的視頻,讓學生直接接觸到國際高水平專家的演講報告,學生收益匪淺。
二、問題與探討
(一)授課內容難易度的把握與學生的接受程度
授課內容是全英語,包括所有的語言、文字、說明等都是英語,因此,需要學生們逐步建立起英語思維。授課對象雖然是研究生,英文水平已經很高,但我國英語教育模式主要還是應試教育,學生表達和聽說能力相對很低,因此,全英語授課的難易度把握非常關鍵[5]。如果開始給學生講述過多生疏的、中文學習過程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授課效果會很差,學生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在說什么,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完全消失,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
因此,從3年多來的授課經驗來看,內容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講述的內容要偏簡單一些。英文表述時,要講得清晰、明白,讓學生建立起對專業問題的英文思維,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同時,對授課教師的水平要求較高,英文發音要盡可能純正無誤,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映,看是否真的理解或聽懂,及時反饋。
(二)互動式教學方法使用的必要性
全英語教學在漢語環境下,授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挑戰性,學生的接受度非常關鍵,因此,為了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提高學習興趣,采用互動式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6]。通過3年多的教學探索,我們逐漸建立了相對成熟的互動式全英教學模式,學生參與性很強,效果非常好。一般每次課的第一節,會系統講述基本知識,配上清晰的圖片和高質量的動畫,對于問題的解釋非常清晰、明白。第二節課,針對所講的知識點,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先進行思考,帶著問題,播放專業研究報告性質的視頻片斷。看完了讓學生結合視頻所講內通,英文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回答,回答效果與平時成績掛鉤。從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對每次課講述的專業問題非常感興趣,回答問題積極、踴躍。
研究生通過學習全英的《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交流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專業英文水平和英語交流能力顯著提高,收效十分明顯,這都得益于正確的教學方法、高素質教學團隊的建立。研究生開展全英語教學,符合我國培養國際性人才的培養方向,對于將來能夠積極參與國際間學術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董肖椿,聞韌,趙偉利.《藥物合成反應》全英語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3):67-69.
[2]凌素萍,林錦連,朱耀輝,包小飛,王素青.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專業課程全英語教學的現況調查及現存問題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2014,22(1):128-131.
[3]胡夢紅,劉其根.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推廣全英語教學的必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105-106.
[4]段瑞君,李長忠,李珍.清華大學《生物化學》全英語教學調查與分析[J].生物學雜志,2010,27(2):102-104.
[5]賈睿,蔡春爾,何培民.全英語教學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的探索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8):134-135.
[6]周桂生,翟富燕.農學類本科生開展《Crop Science)全英語教學的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院報,2013,(29):27-28.
logo語言范文4
關鍵詞:本體;信息查詢;自然語言理解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3-876-03
The Ontology-Based Information Inquiry System Research
ZHAN Ke-qiang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information inquiry request for us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high.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inquiry technologie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as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database for humans, Internet should support information inquiry completed by the way of natural language. The informaton inquiry system should have the abilities of semantic understanding, automatic extension and intelligent suggestion.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a informaton inquiry system which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support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intelligent inquiry for semantics based on Ontology.
Key words: ontology; informaton inquiry;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1 引言
目前網絡信息查詢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對于非結構化的大量異構資源的查詢,主要是基于關鍵詞的搜索引擎技術和分類主題查詢技術;而對于結構化的信息資源,主要是基于相應的數據模式和深層次網絡資源檢索。如目前文獻數據庫中普遍采用的全文檢索技術,是將用戶的查詢請求和全文中的每個詞進行匹配,它并不考慮查詢請求的語義,雖然能夠保證實現較全面的查詢,但準確度很低,且耗費時間長;采用深層次網絡資源檢索,又需要用戶了解系統中數據的格式,因此無法處理復雜的語義關系,更無法用自然語言來表達查詢意愿。針對這一問題,本體理論和相關技術被引入信息查詢等領域的研究。
2 本體的相關理論
2.1 本體的起源
本體(Ontology)最早是一個哲學的范疇[1],誕生于17世紀,起源于對萬物本源的追問。哲學上本體是關于“存在”的學問,即對客觀存在的事物(或實體)的解釋和說明。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Agent)的發展,本體的概念被人工智能界借用,賦予了新的定義。
在人工智能領域,為了減少“知識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中構建知識庫的代價,出現了知識的復用技術。通過復用,系統開發者可以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更加專注于幾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構建。同時,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研究領域也發現,早期數據庫的概念模型是專門化的,導致了數據庫的不一致性,使得數據集成和共享變得非常困難。同時,在軟件工程領域,伴隨著日益龐大而復雜的應用的出現,程序的可重用性的問題也越來越顯得突出,領域建模也越來越成為軟件工程研究領域的重中之重。
以上幾個方面的發展都面臨著一個類似的問題,即對某個領域進行通用概念上的描述,也就是要回答:某個領域內,本質上存在哪些對象、過程、屬性和關系,各個對象之間有何聯系。這也是本體論所研究的主要內容。
2.2 本體的概念
本體理論的發展,同萬物的發展一樣,經歷了從誕生到不斷完善、成熟的過程。人們對本體(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這些定義也出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如表1所列。
目前使用較廣的關于本體的定義是最后一種,即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定義的說明體現了本體(Ontology)的四層含義:
1)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通過抽象出客觀世界中一些現象的相關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義獨立于具體的環境狀態;
2)明確(explicit):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這些概念的約束都有明確的定義;
3)形式化(formal):Ontology是計算機可讀的;
4)共享(share):Ontology中體現的是共同認可的知識,反映的是相關領域中公認的概念集,它所針對的是團體而不是個體。
本體的目標是捕獲相關的領域的知識,提供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詞匯,并從不同層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給出這些詞匯(或術語、符號等)之間相互關系的明確定義。
2.3 本體的構成
根據以上定義,把本體歸納為5個基本的建模元語(Modeling Primitives):
1)類(classes)或概念(concepts):指任何事務,如工作描述、功能、行為、策略和推理過程。從語義上講,它表示的是對象的集合,其定義一般采用框架(frame)結構,包括概念的名稱,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語言對概念的描述;
2)關系(relations):在領域中概念之間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義為n維笛卡兒積的子集:R:C1×C2×…×Cn;
3)函數(functions):一類特殊的關系。該關系的前n-1個元素可以唯一決定第n個元素。形式化的定義為F: C1×C2×…×Cn-1Cn;
4)公理(axioms):代表永真斷言,如概念1屬于概念2的范疇;
5)實例(instances):代表元素。從語義上講實例表示的就是對象。
從語義上講,本體中使用的基本的關系共有4種,如表2所示。
3 本體庫的建立
為了在協同設計系統中實現對語義一致化的支持,關鍵的一步是建立本體庫,以實現服務的標準化存儲,并實現基于功能語義的智能推理和服務查找。本體庫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通用本體庫、領域本體庫和領域規則庫。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如圖1所示。
通用本體庫用來描述各學科領域本體所要應用的通用概念集,如空間、時間、對象、主體、動作等。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提供概念的可重用性,同時也可以避免概念的冗余定義。在通用本體庫中還定義了各學科領域本體庫的結構、語義的對應關系,統一各學科領域資源的不同表達形式,解決學科結構沖突的問題。
領域本體庫是用來描述各學科領域的概念知識,是對特定學科領域概念的抽象和表示。因此不同的學科都有各自不同的領域本體庫。同時,在學科領域本體庫中也定義了學科內的標準化概念與非標準化概念的聯系,用來處理本學科內的語義異構。我們以計算機領域中微型計算機的組成部件的描述信息為例,給出其在學科領域本體庫相關描述。
<owl:Ontology rdf:about="computer">
<dc:Object>PC</dc:Object>
<dc:Versioninfo>4.0</dc:Versioninfo>
<dc:Description>
<part rdf:ID="p1">
<rdfs:name>CPU</rdfs:name>
<rdfs:part type="c1">Controller</rdfs:part>
<rdfs:part type="c2">Calculator</rdfs:part>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frequenc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GHz</rdfs:unit>
<rdfs:value type="float">1.8</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2">
<rdfs:name>Memory</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capacit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MB</rdfs:unit>
<rdfs:value type="int">256</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3">
<rdfs:name>Hard disk</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capacit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GB</rdfs:unit>
<rdfs:value type="int">120</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4">
<rdfs:name>Monitor</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size</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inch</rdfs:unit>
<rdfs:value type="float">15.1</rdfs:value>
</part>
</dc:Description>
</owl:Ontology>
前面這段代碼定義了微型計算機的組成部件的基本描述信息。其中<dc:Object>定義了所描述的對象;<dc:Versioninfo>定義了該基本信息的版本信息,如果參與者修改了基本信息中的相關數據,則版本信息要相應的發生變化,這樣其它參與者在調用此信息時,就可以通過版本信息查看與剛才的調用信息是否一致;<dc:Description>是對此領域中本體信息的概略性描述。
領域規則庫主要用于定義和組織應用于該領域的規則,形成一個可以應用于特定領域的完備的規則集。我們以計算機的內存儲器為例,其中概念“C”在語義上表示“容量”,它屬于對象類“Memory”,取值為“string”;標簽定義了一組約束,其約束名為“transform”(類型轉換),轉換規則為“*”(乘法),需要操作的值為“256MB”,轉換后得到的概念為“268 435 456B”。其相應的本體描述如下。
<owl:class rdf:about="C">
<rdfs:domain>
<owl:class rdf:about="#Memory">
</rdfs:domain>
<rdfs:range> <xsd:string/> </rdfs:range>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 rdf:resource="#transform">
<owl:hasValue rdf:about="MB">256</owl:hasValue>
<un:rule>*</un:rule>
<owl:toClass rdf:about="B">268435456</owl:toClass>
</owl:Restriction>
</owl:class>
在前面本體的構建中,我們多次用到了RDF[7]。RDF即資源定義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它以XML語法為基礎,提供了描述網絡資源(web resource),以及資源之間關系的模型與語法格式。采用RDF格式定義的信息,是機器可理解的(machine-understandable),這樣就可以支持網絡資源的自動處理,也能夠在此之上實現Internet上的互操作。而RDF Schema提出了抽象世界中主要關系,由此建立了類型系統(Type System),從而支持了從客觀世界到抽象世界的映射,為本體共享打下基礎,解決了RDF的語義問題。在RDF Schema中使用類(class)、屬性(property)、約束(constrain)的概念,通過從屬于哪些類的資源來定義屬性[8]。RDF Schema的基本模型是class和subclass-of statement(定義類層次),property和subproperty-of statement(定義property層次),domain和range statement(限制對上面的class和property的組合),type statement(用于聲明class的一個實例resource)。使用這些模型我們就可以定義一個領域的本體。
4 基于Ontology的信息查詢系統的結構模型
為了能夠讓不同學科的Agent了解自己學科所定義的相關參數等的信息,就需要系統能夠基于語義按需查找到相應的本體信息。因此,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歸結為如何由用戶輸入的功能描述信息自動地定位相關的本體信息上。我們采用的思想是:利用Ontology知識從服務描述的不同表達中抽象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辨別出兩個參數或其它信息上是否相同。
logo語言范文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各戶組件,以140字以內的文字更新信息,同時可以插入圖片、視頻、音頻等,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具有草根新、即時性、開放性等特性,兼具、轉發、關注、評論、私信、搜索等功能。微博在新聞傳播、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也逐漸展開。最早的微博是以國外的Twitter網站,它利用無線網絡、無線網絡、通信技術、進行即時通訊,是微博客的典型應用。它允許用戶將自己的最新動態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發送給手機和個性網站群。2006年博客技術先驅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創建的新興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圍脖服務。在最初階段,這項服務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機發送文本信息。2006年底,Obvious對服務進行了升級,用戶無需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而可以通過即時信息服務和個性化Twitter網站接受和發送信息。2009-2010年,國內四大門戶網站新浪、新浪、搜狐、騰訊先后推出了微博網站及功能。因此,對于我們用戶來說,注冊一個微博,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二、微博(Micro-blog)功能
微博具有關注、、評論和轉發四大基本功能,其主要特點有:1,便捷的信息獲取與;2,歲時隨地地交流與分享;3,病毒傳播式的人際網絡構建。[1]除此意外,微博還有組建論壇功能。微博可以建立相應的討論小組,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組織用戶發起討論。在騰訊微博中,點擊微博編輯上“插入話題”的鏈接,在輸入框內會自動出現兩個“井”號,他們只要將中間內容改成要發表的話題,在后面加上您的見解并點擊“發送”按鈕即可通過。而“關注”了論壇主題者微博的人都可以參加討論。因此,微博是一個隱形的交際網,可供師生、生生、教師——家長交流的平臺。無形地聚集了大量興趣相投的人,參與者可以看到其他組員的發言、粉絲、關注等,從而通過一個更迅速的渠道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二、微博(Micro-blog)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英語課程是中學里一門主干課程,在升學過程中占據很大分值的課程。因為中學生學習英語,缺少英語環境的文化氛圍,同時教學方法上也存在一些蹩腳的地方,比如說,只學不用、只學不做、只學不寫。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英語是一張障礙,也是一種挑戰。從另一方面說,當今社會發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信息技術產品無處不在。中學生對信息技術產品的熱愛,比如上網移動終端、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機和非智能機的應用,還有山寨手機的大肆推廣。等等這些信息技術產品都為中學生上網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然而,中學生是一個處于人生可塑性大的時期,掌握知識和社會經驗都比較少,容易在網絡上迷失。組建中學生的微博群也成為一種必要。促使師生、生生以及學生-家長-教師溝通交流的平臺。
英語教學是中學教學中一門比較重要的任務。采用微博技術對中學英語教學成為一種可能。由于微博簡易的可操作性的功能,成為師生的摯愛,也是家長體驗學習、監督師生教學的一種方式。本文試圖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講解和論述微博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單詞記憶、語法學習、語句理解和記憶、英語學習氛圍營造。
1.微博在中學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應用
學習英語過程中,記憶單詞和短語是中學生一大難關,記了忘、忘了背、記住了又忘,形成了一個無限循環行為動作。長期以來,因為只學英語而生活中不使用的環境中,致使中學生浪費了大量的美好時光背英語單詞上。而引用微博學習英語、分享英語單詞認識和理解過程,把對單詞的理解和認識分享到微博中,建立英語學習微博群,讓中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單詞的成就感和快樂。也是促進中學生學習英語的一種激勵措施。
同時,另一方面,同學可以從“記憶單詞”的微博中看到此條信息,分享他學習英語單詞的經驗,同時也能夠學習對單詞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能夠對該條信息進行發表意見、評論、以及個人認識、還能夠轉播,轉其他人閱讀。教師可以從該信息中進行評價和監督,也可以批評指正,更多時教師的關注和評論是一種鼓勵學生。家長,作為第三方可以成為一個忠實的監督者,不但監督學生的思想動態,也可以監督教師的教學質量,關注教師動態。
2.微博在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應用
詞匯,是學習英語必須掌握的知識。多數中學生掌握英語詞匯,都是通過英語教師,有一部分學生是通過閱讀英語語法書籍掌握語法。此處,又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中學生他們掌握語法,很多情況就是死記硬背語法知識,在題海戰術中,掌握語法用法。這樣的學習就像貼在墻上的泥巴,時間一長,泥巴就會從墻上掉下來。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英語語言和用英語講話。在微博中分享課文中長短句語法是學習的必要。作為中學英語教師,積極分享英語語法紀要,是教師的責任。組建微博群,分享微博,更新微博、引導學生采用微博學習英語語法,是作為一名導師的象征。因此,教師分享之后,不僅學生可以通過微博互動,還可以轉發其他教師和同學,因此,教師一條成功的經驗可以無限分享下下去。
3.微博在中學英語語句理解和記憶的應用人類每天都會面臨一個新話題、新任務。教師也一樣,每天都會講一些新內容,包括新課程、新語法、新單詞。學習經典句子,不免要有記憶的沖動。把經典的句子發到微博和微博群里,也是教育傳播的一種途徑。對經典句子的講解,甚至是對句子典故的用漢語形式的講解都不為過。因為,對一個長句子講解,避免要添加一些漢語。這樣也可以接受。因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學,也需要母語這座橋梁。學生通過閱讀英語句子和漢語解釋,理解英語長短句。但是要促使學生把看過的句子記憶下來,有些困難。這時,學生可以對感興趣的英語句子進行評論、補充、調侃等轉播該條信息。在轉播的時候,也被收錄自己的微博里,這時,在下次登錄微博的時候,學生就會很容易地找到這個句子,進行再次閱讀,甚至采用背德方法記下這個句子。有時,必要的時候可以用紙和筆來補充記憶這個句子。
4.微博在中學英語學習氛圍營造的應用
任何的學習都需要營造一個氛圍,就好像有環境的烘托才會有意境的生發。同樣,學習英語,不免對這個條件要求有點過高。為什么呢?因為,學習英語就是一群不說英語、也不愿意把自己蹩腳的英語講出來的教師和學生。然而,在微博里及在微博群里,大家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講話、發微信息,以及英語學習經驗的分享。教師積極鼓勵學生用英語發表微信息,這時,有一個環境烘托,才能鼓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作為一個主導者,可以建立新話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作者單位:延津縣高級中學)
logo語言范文6
1 Mann-Whitney U非參數檢驗
A1:資產負債率, A2:流動負債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比,A3:速動比率,B1:總資產周轉率,B2:應收賬款周轉率,B3:存貨周轉率,C1:凈資產收益率,C2:每股收益, C3:主營業務利潤率,D1: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D2:凈利潤增長率,D3: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率,E1: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E2:現金股利支付率,F1:總資產,G1:獨立董事比例,G2:董事會規模,G3:董事會會議次數,G4: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情況,G5:國有股比重,G6: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G7:Herfindahl-5指數,G8:管理層持股比例,G9:管理層薪酬(高管前三名薪酬總額)。
3 LOGISTIC模型建立
為82個訓練樣本中的ST公司賦值為1,非ST公司賦值為0,并運用SPSS進行分析,構建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表3表明,總正確率為87.8%,預測精度較高。表4可看出,擬合百分比分別為43.60%、64.10%。模型很好地擬合了樣本數據實際情況。表5除B2、C1、C3外,其他變量P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但因變量在Logistic回歸前,均已通過Mann-Whitney U非參數檢驗,且評價Logistic模型優劣不能僅僅只看回歸系數是否顯著,因此認為,此11個變量基本上對訓練樣本進行了較好的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