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1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可以說,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2
濟南是一個有了4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處處有著古詩韻意。你可以到趵突泉那個古香古色的寧靜院落,去感受詩壇才女李清照的詩詞的美妙;到大明湖那個略有敬意的著名陳列館,去品味老舍筆下的美麗泉城;到小清河畔那個熱鬧的小鎮,去體會辛棄疾心中的那份悠遠;到濟南那個柳云社區的云莊,去冥想張養浩眼中的世俗真樸……
在濟南北面,還有一個世世代代我們成長的依賴——黃河。在這條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河岸上,有多少我們祖先曾留下的足跡。他們喝著這黃河水長大,又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能不說這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嗎?在濟南南面,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翠綠的群山。山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棵小草,每一朵花兒都記述著泉城的風姿多彩,這山又給濟南添了一道靚麗的霓虹。能不說這山是濟南人心中的一份驕傲嗎?
濟南也有一個現代化的一面——在濟南中心的泉城廣場就是一種現代的美。屹立在廣場中心的那個蔚藍色的泉標,好像三股從濟南各處飛來的潺潺流水。它是我們泉城人心中的泉韻,唱亮了泉城人心中的每一處角落,讓泉城的魅力更煥一新!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3
張振民詩歌的想象豐富而奇特。他詩中的意象雖大都取自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想象的光照,都使他們變得五彩斑斕、光彩奪目。比如《歲月的高度》:“歲月站了起來/仿佛白塔山上生長的雜草/越站越高//風舞動/歲月的臉脫落一層皮/因霉變漸生綠毛//深度有水有泥沼/上升的牙齒/高度迎風環繞//溜墻根走向一座湖心島/那是一個熱情的家園/只可惜家園無溫飽//日子仿佛米粒般大小/怎么過我的神態/常在荒涼處隨風飄搖”
這首詩的想象就是從抽象到具體的跳躍和轉化。“歲月”是抽象的,但是一個明喻“仿佛白塔山上生長的雜草”卻使其具象化了。我們一般說歲月加深,但詩人卻說她“越站越高”。白塔山上的雜草,又似乎讓人想起隨歲月而變白的長發。我們仿佛看見一個經歷滄桑歲月的白發老者在山上迎風而立。第二節的想象就更奇特了。“歲月的臉脫落一層皮/因霉變漸生綠毛。”歲月之久,“霉變”則暗喻歲月之少見麗日陽光。接下去出現于高度相反的“深度”,“有水,有泥沼”,上升的牙齒,仍與第一節的高度相呼應,表現出一種堅持和抗爭的姿態。第四小節的湖心島是“熱情的家園”,這是想象中的樂土,但又“無溫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最后一節“日子仿佛米粒般大小”仍是用抽象轉化為具體的手法,表現出構成歲月的無數日子的瑣細。這首詩充滿了想象出的具體意象,表達了詩人對滄桑歲月的體驗和感受,表現出生命的高度和堅守的姿態。
表現愛情,詩人的想象也很豐富。如《纏身》:
每隔一段時間
你就會把溫暖的語言做成絲棉
再過一段時間
你又把刻薄的語言做成針
你就用這針 對我
萬箭穿心
你的每一根針尖上
都閃著血紅的牙印
我是個悲傷的戀人
這樣的命運
蛇一樣纏身
詩人把戀人的不同話語比作絲棉和針,絲棉溫軟,針尖銳刺疼。而糾纏如蛇則更表現了對愛的復雜感受。
張振民的詩還蘊含著哲理,具有思辨的色彩,如《無主題變奏》:
你看天,看地
我審視自己
你看別人時
我看你
剛剛看出個主題
一陣風過
射出的響箭與靶心偏離
但是
只要我眼睛輕輕一閉
世界將是一團漆黑
這首詩有點像卞之琳的《斷章》,具有相對主義的色彩。看與被看是相互轉化的,內心主觀感覺與客觀世界也不會是完全統一的。同一對象會因主觀情感的轉變而改變。《生長》也有哲思內涵:“星星不只在晚上閃亮/太陽不只在白天搖晃/飛機不一定都停泊在機場/草地上站著的并非都是牛羊//……所有的風 不一定都能指示方向/每一陣雨不一定都能無害/望遠鏡看到的并非全是風光/被槍兒瞄準的不一定都是死亡。”這些詩句用語并不深奧,但卻能令人回味、啟人思考。
張振民的詩取材隨意,書寫自由,在浪漫的抒情中又帶有后現代的反諷,可見他對各種詩歌藝術手法的借鑒與吸收,他的詩歌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空間》是從杜甫的詩句引發的,“一行白鷺上青天”,但他對此進行了現代的改寫:
最快樂的事 應該是
放飛一只白鷺
既然自由已被削尖
那就悄悄地等待 等待
一支開心的箭射穿
麗日青天
一行白鷺 上天后
才知道腳下的路
與地上的黃河一樣
曲曲彎彎
這種改寫使詩境更加開闊,但又賦予了新意:天空并不是自由的,“與地上的黃河一樣/曲曲彎彎”。
張振民的詩中常常出現蜜蜂意象。比如:“蜜蜂的翅膀是美麗的糖紙”(《標點》),“蜜蜂 這些送春的小喇叭”(《醞釀》),“整個四月的山坡/運輸甜蜜的小飛機往來如梭”(《日前》),“花汁/很甜/蜜把蜜蜂圍在中間”(《桃花做伴》),“傍晚不肯閑著/點燃最小的燈/張開紅嫩嫩的小嘴/唱夜半歌聲”(《蜜蜂的一天》)。這些蜜蜂意象表達出詩人內心對這勤勞的釀造甜蜜的小生靈的贊美.也表達出對生命價值的肯定。
詩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意象化傳達。從張振民的詩歌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他想象力的豐富,意象創造手法的多樣,還可以看到這個山東漢子美麗而崇高的內心世界。他的內心向往著真、善、美,他的詩歌的意象也是美的,總體給人簡潔、透明的美感。他說:“開花的心 不管怎樣許諾/一丁點的蕊正拖著一團火”(《開花的心》)。他這樣寫樹:“一片綠色站在低空/被風的隊伍/相擁/樹枝像翅膀一樣抖動/黎明”(《樹的風景》)。他這樣寫草原:“他凹凸的緞面像褶皺的毛毯/陽光下,一掛就是一天”(《綠野》)。他雖然也說:“我的黑夜比你長”,但是我們從他詩歌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春天的陽光。正如他在《夏天》一詩中所寫的:“這么多美好的沉淀/滿世界的翡翠/在閃”!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飽滿的藝術創造能力。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4
作者:福海初級中學九(2)班
王周婧子
“我愛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題記
“我愛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這片非常富饒,非常繁榮的土地上,我度過了十三個春秋。我目睹了祖國母親的強盛,偉大!
過去的幾百年,祖國母親遭受了多少磨難和艱辛,我們從任人宰割走向獨立自主,從悲憤彷徨走向意氣風發,在反復選擇中找到了社會主義救中國的客觀真理,在艱辛探索中走向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
可是,當今我們同齡人中的有些人,他們不大了解祖國母親的過去,不大理解祖國母親的今天。雖然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和歷經十年的浩劫,使我們的祖國母親落后貧窮了,但是,她畢竟是我們的祖國母親啊!她沒有被打倒,而是以挺拔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作為祖國母親的女兒,為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和自豪。我愛我的祖國母親,她給了我一個幸福美滿的家,讓我茁壯成長。我的祖國,我的母親,她生我,養我,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著我。我一刻也離不開我的母親,我的祖國,就像臺灣與大陸永遠不能分割一樣。
“無論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贊歌……”
我深深地愛著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知道她是多么值得人們的尊敬,知道她是多么的讓人愛戴。我在這片土地上,雖留下過無數的腳印,但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會留下一首優美而激情的贊歌。贊美我的祖國,我的母親,贊美她那一頭烏黑的像瀑布一樣的秀發——森林;贊美她那激情澎湃的熱血——河流;贊美她那白皙無暇的皮膚——土地。
總之,我要高聲贊美我的祖國,贊美她的富饒,她的美麗,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既是一個溫柔的母親,又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立于天地之間,永恒長存!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在祖國的大地上,有無數座高山,無數條河流。我愛她的兩條龍——長江和黃河。
這兩條龍哺育著十三億的中華兒女,對我們的恩情不次于自己的母親,我們稱他們為母親河。
我愛她的五岳——泰山、恒山、衡山、嵩山、華山,他們風景如畫,讓人們如癡如醉。祖國的山河一起奏出了和諧美妙的音符,使得兒女放松自己,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而回首過去的歷史,我們的祖國她飽經風霜:經歷了歲月的滄桑,經歷了無數的災難,經歷了從古至今五百年的光輝歷史,經過了多少次的改朝換代,經歷了兩次的世界大戰,也經歷了辛辛苦苦的八年……這些還歷歷在目,使得祖國千瘡百孔,但是,她沒有喪失斗志,沒有被難倒,反而更堅定了她前進的步伐。
她的堅強不屈,她的百折不撓,她的堅韌無比,她的……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有人用詩詞歌賦來贊美我們的祖國,有人用實際行動來保衛我們的祖國,甚至有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自己祖國神圣的領土。
在戰爭年代,英勇的抗日戰士,用自己的血肉身軀阻擋了敵人的炮彈;如今的戰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百姓的安全。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些愛國的詩句更激發了我愛祖國的信念!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5
“一灣花落桃源渡”是古人贊美陶岔的詩句。而今天,“天下第一渠首”的新名片,讓這個只有700多人不知名的淅川小山村令世人矚目。
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起點閘門就設在小村中。假如把丹江口水庫比作北方的大水缸,將千里長渠看作輸水管道,那么陶岔渠首就是丹江碧水入渠的“咽喉”、南水北上的“水龍頭”。
村里的老年人至今仍記憶猶新,1969年,10萬南陽人開赴陶岔參與建設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當時缺乏大型機械,施工主要靠人拉肩扛,艱苦異常。這段歷史,讓人頗為感慨。開工典禮于1969年1月26日在當時的鄧縣九重鄉(今淅川縣九重鎮,當時九重鄉屬鄧縣管轄)陶岔村石盤崗舉行,先后共動員南陽地區10萬余人參與工程建設,歷時5年零8個月,1974年8月,深49米、底部寬150米、上部寬500余米、總長度達10余公里的引丹總干渠完工,高6.7米、寬100余米、高140米的渠首水閘落成,共挖出土方、石塊及混凝土澆筑方6700萬立方米。若將整個工程的土石量砌成寬、高各1米的小壩,可沿赤道繞地球轉1周半。因施工條件簡單,環境艱苦,有2880名群眾在工地上受傷致殘,有141人犧牲,工程完工之后,同年8月16日開閘放水。
現在還有幾位獨臂英雄在守岸護水,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的李進群就是其中的一位英雄,44年來,他一直守在這里清掃渠堤上面的垃圾,渠首已經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2009年12月28日,新的渠首閘動工,全機械化建設。僅僅3年,2012年10月7日,隨著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順利結束,新渠首大壩全部封頂,提前半年達到設計高度176.6米。老渠首閘功成身退,2013年1月爆破拆除。去年6月,機電設施安裝完畢,12月20日,新的渠首閘通過了通水驗收,具備了投入運行的條件。
渠首閘岸邊,一個300余畝的大花園正在補種綠植,以桃樹為主的40多種樹木落地生根,落英繽紛,粉紅一片。2012年以來,淅川縣決心把環抱庫區的20多萬畝荒山禿嶺打造成大花園。
五天的方城埡口是我國九大隘口之一,被譽為打開南水北送之門的“鑰匙”。
“如果說南陽盆地是個盆,那方城就是盆沿兒上的缺口,西面是伏牛山,東面是桐柏山。北宋時,宋太宗就想在這兩山之間的埡口挖通渠道,攔截白河,引水北上,當年的遺跡――襄漢漕渠還在。”跨越千年的構想,當地歷史學家的話再次證明方城埡口是南水北送的咽喉要地。
“埡口是兩個山系間的地質沉降帶,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0公里,這個缺口與東西兩側山體落差有50多米,是南水北送的天然良道。”負責方城埡口建設的負責人說,只需在埡口開挖20米深,自丹江口而出,經唐白河平原,過南陽盆地,滾滾江水就能一路向北,進入淮河流域。既不需要泵站提水,又不需要挖掘隧洞,依靠地勢,南水可自流北送。
古今對比讓人感慨許久:千年前,先人引水送汴梁,夢斷方城;今天,南水將送往更遠的北京,美夢成真!
“穿黃”工程起于滎陽市草廟村,止于焦作市溫縣馬莊村,全長19.3公里。20多米寬的長渠在孤柏渡分身,通過兩個洞口進入地下涵洞,穿邙山800米,穿黃河3450米,之后重新流到地面干渠,繼續北進。
“長江水流淌在黃河下,江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僅23米。”來自廣西的梁單禹說,作為穿黃工程運行管理處副處長,為“穿黃”他已在黃河之畔扎根9年。
“黃河之下,千古淤積的泥沙中,要開掘出寬十余米、長數千米的涵洞,太難了,即使用上全世界最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每天也只能掘進20米。”梁單禹說。
攻克一道道難關,費時4年多,終于打通了“穿黃”的咽喉渠道。
渠首陶岔海拔約145米,北京團城湖海拔約45米,這近百米的落差是南水自流的基礎。沿線的干渠平均保持著萬分之三左右的坡度,不僅實現南水自流,還能讓水流保持每秒1米多的流速。干渠標段選址也很重要。“穿黃”選址在孤柏渡,就是因為這里河灘距離短,黃河水流速緩,利于暗渠穿黃的施工,也減少黃河水流對暗渠的影響。
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6
[關鍵詞] 文化交流方塊漢字中國文化
今天,人類已經可以在地球之外回首觀望自己世代居住的這個神秘可親的蔚藍色球體了,我們發現,它即開放又封閉。它的運行即迅猛又遲緩,這個星球上的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血親族緣和文化關聯,它們需要認同各自的群體和找到凝聚全族同時又與外族溝通的力量,他們別無選擇地挑選了屬于自己也屬于世界的獨特文化。而如今,世界進入到以經濟為背景的全球化時代,各民族的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廣泛的交流和競爭,這是保存自身并發展自身最合理的歷史選擇。
我們華夏民族,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最為眾多的族類和人群,在全球化的視野下正進行主動的文化開放,目前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重視漢文字語言在祖國和在世界的交流和傳播。無論今天現代化傳媒技術已如何迅速和便捷。中華民族也決不能弱化對漢文字書寫與方式的傳承。中國古老神秘的方塊漢字,千萬年來積淀了我們最豐富的智慧和最雄強的生命,是其他民族文化無法替代的,是要加以認真保護和珍惜的,是我們獨樹一幟的重要財富。我們永遠不能放棄以方塊漢字作為根基與世界對話。天蒼地老的方塊漢字,不僅是中國沉思的歷史,是華夏古文化的印記,而且是文學、是書法、是獨特的線的藝術。方塊漢字的誕生和演進,包蘊著中國人深沉的宇宙感和人生感,它體現出濃烈的中國哲學意味,豐富的中國美學思想和獨特的中國文化品格,是華夏民族從歷史通往未來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