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疼痛管理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疼痛管理范文1
1.1組織護理人員全員系統培訓
1.1.1更新理念,轉變態度打破傳統觀念,在臨床工作中,很多護理人員多認為患者只有在出現不能忍受的劇烈疼痛時候,才有必要給患者進行止痛治療,而忽視了提前鎮痛的重要性,并且過分擔心麻醉鎮痛藥的成癮性。隨著醫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為第5大生命體征在臨床上凸顯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權利,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轉變理念,關注患者疼痛程度,體現對患者的人文關愛。
1.1.2進行全面系統培訓考核提供各種形式的有針對性的疼痛知識教育來提高護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請疼痛管理專家及藥物鎮痛專家授課,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評估方法、疼痛護理措施、骨科疼痛規范化的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方法、鎮痛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鎮痛泵的管理、各種疼痛護理記錄單的應用等知識進行培訓。
1.2成立疼痛護理管理小組我科成立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疼痛管理小組,負責疼痛護理工作計劃、實施、評價與整改。護士長在病區疼痛管理中起主導作用,組織以疼痛管理為主題的護理業務查房、病例分析、小組討論、理論講授與實踐指導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管理知識的掌握及臨床實踐能力。護理責任組長由病房業務骨干擔任,參與到護士培訓計劃中,同時負責監督、指導、協調和處理本組護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時發現疼痛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及時反饋與溝通,協助護士長工作。協助醫師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的原因、類型;教會患者準確表述自己的疼痛;全面評估患者的疼痛史,為患者提供全面護理;觀察患者疼痛的進展、疼痛治療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
1.3制定并實施疼痛護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評估患者入院2h內對其進行首次評估,疼痛評估的量表主要有數字評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實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證實。使用的數字評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為一的長海“疼痛評估尺”,分別向患者解釋疼痛評估尺的使用方法。護士隨身攜帶“疼痛評估尺”。制定與落實疼痛評估的頻率、方法及規范化疼痛問詢方式。在患者入院時使用疼痛評估護理記錄單,具體項目包括評估日期、時間、部位、性質、原因、疼痛評分、持續時間、睡眠影響情況、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用藥情況、不良反應、護理措施和護士簽名。在患者入院2h內完成首次評估,評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進行疼痛評估。對于手術后患者采用術后患者疼痛護理記錄單,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術后患者分別每1,4,6,8h評估1次;另外對于疼痛評估≥5分者,報告醫師,給予鎮痛處理后再評估1次,然后每4h對患者進行1次評估。
1.3.2疼痛干預疼痛干預護理措施包括非藥物干預措施以及藥物鎮痛。非藥物措施包括:(1)環境護理。嘈雜煩亂的環境會誘發和加重疼痛。因此將患者安置在舒適整潔的病床上,室內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設施,適宜的室內溫濕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緊張心理,減輕疼痛。(2)護理。正確的和制動是止痛的最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顯,且活動時加重,合理制動能有效減輕疼痛,減少局部軟組織損傷。抬高腫脹的肢體,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環,起到消腫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減輕局部充血水腫和出血,熱敷患肢可減輕肌肉痙攣,增加局部血供,減輕疼痛。(4)指導患者疼痛時聽音樂,音樂療法可減輕患者的抑郁情緒,穩定血壓,減輕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適感,通過慢呼吸運動可減輕肌肉收縮引起疼痛及松弛緊張,達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鎮痛是在神經阻鎮痛泵或靜脈鎮痛泵的基礎上聯合靜脈、口服用藥。當疼痛評分≤3分時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當疼痛評分為4~6分時,實施非藥物、弱阿片類藥物與非固醇類抗炎藥等聯合干預措施;當疼痛評分≥7分時實施非藥物、強阿片類藥物與非固醇類抗炎藥等聯合使用干預措施,達到最佳的鎮痛效果。
1.4針對患者及家屬疼痛教育
1.4.1轉變患者及家屬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屬在疼痛控制上對疼痛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創傷后及手術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害怕麻醉鎮痛藥對傷口愈合影響或產生的毒副作用,針對這一情況,首先要轉變患者理念,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讓他們認識到疼痛對機體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從而讓他們主動配合疼痛治療。
1.4.2落實疼痛護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術前準備、手術回房時,責任護士、管床護士及時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疼痛知識的健康宣教,病房張貼疼痛尺,病床邊懸掛彩色鎮痛小貼士,內容涵蓋疼痛對人體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確使用方法,非藥物治療措施,常見鎮痛藥物不良反應等。每月開展疼痛護理教育課堂,強化患者無痛理念,能夠熟練使用疼痛評估尺,鼓勵說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護理措施,提供優質服務。
1.5評價指標疼痛護理在創傷骨科病房開展前后,對患者采用長海“疼痛評估尺”進行疼痛評估,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1.6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3.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3.1創傷骨科病房開展疼痛護理管理意義臨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見主訴之一,創傷、手術、術后固定與特殊、功能鍛煉、特殊治療等均可引發疼痛。在常見的疼痛強度評估中,骨科疼痛的級別較高,疼痛作為第5大生命體征,已經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關注,因此合理、及時、有效的鎮痛可減輕或防止疼痛對患者身體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促進康復。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強化護士疼痛管理理念,減輕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無痛或盡可能輕的疼痛中獲得治療,更早地開展康復訓練,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建立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3.2有利于縮短平均住院日創傷骨科患者的疼痛均為急性疼痛,即為最近產生并可能持續較短時間的疼痛,通常持續時間小于3個月,但急性疼痛可能發展為難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從而影響患者康復,增加醫療費用,延長住院時間。由于疼痛因素存在,患者往往懼怕功能鍛煉,活動減少,傷肢血流減慢,可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延長住院時間。在實施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管理后,通過制定疼痛評估流程,能夠正確規范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記錄,規范化鎮痛藥物使用,制定患者疼痛護理管理流程,使患者能夠在疼痛耐受情況下進行安全有效的功能鍛煉,能更好地促進患者傷肢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節省費用,縮短平均住院日。
疼痛管理范文2
關鍵詞:骨科手術;急性疼痛;護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點,也是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1]。且骨科手術創傷較大,會對機體各系統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出現一些并發癥,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時、有效、正確地處理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是骨科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查閱文獻并梳理了術后的鎮痛管理,以期對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1疼痛的概念
國際疼痛協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損傷[2]。按照疼痛持續時間與損傷組織愈合情況,可將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可在原發疾病與組織損傷愈合后持續存在;急性疼痛持續時間不足1個月,且和手術創傷、疾病狀態及組織損傷相關。術后疼痛指的是手術之后立即出現的急性疼痛,是臨床中最急需處理、最常見的疼痛類型,也是骨科患者術后共有的表現[3]。若未在術后疼痛初始狀態進行控制,就可能發展成難治性慢性疼痛,給患者造成精神和軀體上的雙重打擊。及時、有效地處理術后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管理的關鍵。
2國內疼痛管理現狀
在深入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下,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是廣大醫務人員共同關注的問題,這與2011年出臺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將“疼痛治療管理與持續改進”列入評審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終目標是疼痛的完全緩解,當前臨床中疼痛控制手段雖有了不斷地更新和改進,但術后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調查顯示,有56.1%的患者術后疼痛未做任何處理;43.9%的術后患者鎮痛不全。此外,有文獻報道,術后疼痛超過中度的患者約為58.27%[5],以上各項數據均提示我國的術后疼痛管理質量尚不理想。
3術后疼痛的影響因素
3.1與手術創傷有關的因素
手術創傷是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與手術類型、切口深度等有關[6-7]。一般而言,手術類型不同,對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也不同,而脊柱、開胸、開腹、骨關節矯形等手術造成的術后疼痛最為嚴重[8]。這類手術切口往往深達深部組織及肌腱,甚至出現骨膜剝離等。XU等[9]在“Pain”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單純皮膚切口組在術后第1天引起防御痛,與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而皮膚加深部組織切口組與假手術組相比,防御痛更嚴重。這說明深部組織才是形成防御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術患者綜合具備了以上的因素,術后隨著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覺切口即開始疼痛,超前鎮痛是解決這類疼痛的最佳管理實踐。
3.2與患者有關的因素淤
對術后疼痛觀念及態度錯誤。疼痛屬個體化的主觀感受,患者的主訴是評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標準[10]。在臨床實踐中,因患者性格、年齡、文化水平、個人經歷等存在個體差異,對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普遍認為術后疼痛不可避免,經常強忍,不主動說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過各種干預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藥物成癮而拒絕鎮痛治療。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和態度是影響術后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實主動主訴疼痛,醫生、護士便難以實施有效的鎮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識、改變錯誤的疼痛觀念尤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識,增加患者對疼痛的理解,進而改變患者對疼痛控制的認知,糾正對止痛藥物應用的錯誤認知,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疼痛管理。于對鎮痛藥物認知障礙。王峻等[12]研究指出:約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時,經常會選擇忍受,當忍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告知護士;約45%的患者擔心服用止痛藥物會上癮或者損傷大腦;約20%的患者對疼痛存在恐懼;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顯示,術后失眠患者中約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絕或減少功能鍛煉的原因為疼痛。這些都由于患者對鎮痛藥物缺乏認知、對鎮痛技術不信任所致,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影響傷口愈合等,進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選擇強忍疼痛,不愿配合功能鍛煉與肢體活動,導致便秘、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等并發癥頻發[14]。事實上,當患者了解了鎮痛藥物發生成癮性幾率較小、不會影響傷口愈合、有助于術后早期康復時,多數患者均愿意接受鎮痛治療,并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術后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認知的關鍵。
3.3護士綜合素質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護士和患者的接觸最為親密。為此,護士的技術水平、疼痛知識對疼痛控制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國內81.3%的醫務人員從未接受過疼痛管理培訓或繼續教育[15]。據葉赟等[16]研究顯示,在外科護士中僅41.2%參加過疼痛知識培訓,29.1%從未意識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訴。此外,目前無規范的疼痛護理管理標準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種種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護士的疼痛知識仍比較匱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時更新,導致疼痛護理實踐無標準參考,部分護士在施行藥物鎮痛時,常夸大藥物危害性,特別是成癮性方面,評估疼痛時普遍認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護士疼痛護理知識匱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識培訓不不系統、不專業;缺乏有指導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識資源;大部分醫院仍普遍缺乏疼痛專科專職護士[18]。由于條件限制,護士深造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護士獲取疼痛知識的途徑主要為臨床實踐、查房、專業知識講座、專業書籍等。同時也存在忽視自身知識學習的問題,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于表面,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醫療事故出現,影響患者術后手術成效[19-20]。
3.4醫生疼痛知識掌握程度因素
醫生對術后疼痛管理不夠重視,疼痛管理知識不足[21],從某種程度而言,醫生對疼痛知識的了解影響術后疼痛管理質量。隨著鎮痛治療的普及和鎮痛模式的更新,醫生只有真正的重視患者疼痛,主動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斷更新疼痛管理知識,才能滿足臨床需要,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療與康復,只在患者主訴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藥時,才會給予鎮痛治療。鄭儒君等[15]對醫務人員關于KASRP問卷的調查中,醫生的疼痛管理知識答對率僅為54.8%。
3.5其他因素
護理人力、醫療服務體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實現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時也都有可能成為疼痛管理的影響因素。護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務繁重仍是當下一些醫院的臨床困境;部分鎮痛藥物不在政策報銷范圍內,且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擔;我國目前尚缺乏科學、規范的術后疼痛管理制度及評估體系。這些因素終將制約疼痛管理的發展,需要管理者們從源頭抓起,從根本上解決。
4術后疼痛管理的內容及措施
4.1正確的疼痛評估
淤疼痛體驗是個體性主觀體驗,護士在處理患者疼痛時,應將自己的評估和患者的疼痛體驗相結合作出正確的評估。于術后疼痛評估不僅是對患者靜息痛的評估,即休息疼痛,還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動、深呼吸時的疼痛,只有將患者功能活動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會配合術后功能鍛煉,進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盂采用合理的評估工具評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評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評分法(VDS)、數字評分法(NRS)、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法、McGill疼痛調查問卷評分法(MPQ)和術后疼痛評分法[22],這些方法適合于大手術術后或氣管插管無法說話者,在使用時,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手勢表達訓練,以了解患者疼痛情況,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兒可使用“兒童疼痛評估工具”等。每種工具都有其特性及優劣,使用時應參考患者的主訴及個人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對疼痛的耐受性等,來選擇適合的鎮痛藥物,制訂個體化疼痛方案[23],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的鎮痛效果。
4.2疼痛評估的頻率
相關疼痛指南[24]推薦的疼痛評估頻率:淤對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評估;于在住院期間,對患者疼痛情況予以動態評估;盂以下情況需要再評估:更改鎮痛方案后、非消化道給鎮痛藥30min后、口服鎮痛藥1h后,倘若疼痛再次評估結果理想,可恢復常規評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時,無需再疼痛評估,以免影響患者睡眠;榆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時,不僅要評估靜息痛,還要評估活動時的疼痛程度。
4.3疼痛護理干預措施
根據《骨科常見疼痛專家處理意見》[25]總結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于合理評估;盂超前鎮痛;榆多模式鎮痛;虞個體化鎮痛。在患者入院時,評估其疼痛情況,了解患者疼痛認知,以給予疼痛知識教育;在術后的鎮痛過程中,針對患者手術的性質及部位,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鎮痛處理;患者術后疼痛劇烈,在藥物鎮痛作用未徹底消失之前,給予超前鎮痛,對于使用鎮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壓泵;通常可將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物聯合使用,達到協同或相加鎮痛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采用個體化用藥方法,以最小鎮痛藥物劑量取得最佳鎮痛效果。
5結語
綜上,今后在骨科術后疼痛的護理管理實踐中,需加強醫、護、患的溝通及多科協作;加強疼痛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術后疼痛的認知;醫護人員應加快對術后疼痛管理觀念的轉變,準確、及時地推行有效的鎮痛模式;綜合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鎮痛方案,及時追蹤和評價患者的鎮痛效果,使術后疼痛管理持續有效改進;管理者應從高層面分析制約疼痛管理發展的諸多因素,培養疼痛專科護士,采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邊護士疼痛護理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逐步提高術后疼痛管理效果。
作者:韋美愛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金城江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國,吳新民,羅愛倫,等.成人術后疼痛處理專家共識[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級醫院術后疼痛現狀調查[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1):1384-1387.
[5]童鶯歌,劉敏君,劉冬華,等.5所三級醫院術后疼痛管理質量評價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1):24-28.
[6]劉勝男,張春理,高小雁,等.骨折患者疼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4):250-251.
疼痛管理范文3
[關鍵詞] 長海痛尺;疼痛評估;護理管理;疼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14;R6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b)-016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changhai pain rating scale in the pain management after the esophageal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10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operation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st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4 cases in each,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group evaluated the postoperative pains according to the self-description of patients and subjective judgment of nurses, while the pain rating scale group evaluated the postoperative pains according to the changhai pain rating criteria,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un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in quiet and activ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fe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0.56±0.88)points,(4.27±1.63)points vs (1.39±1.82)points,(5.17±1.59)points], and the pain control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hanghai pain rating scale; Pain evalu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Pain nursing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無明顯遠處轉移的病人,手術治療時其首選的治療方法。手術徑路常經左胸切口,由于胸壁神經豐富,手術切口會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因而術后早期傷口疼痛非常明顯。經左胸行食管癌切除術是引起術后疼痛程度最嚴重的外科方式之一[1]。劇烈疼痛易導致肺不張、墜積性肺炎、局部組粘連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疾病的恢復。因此,疼痛管理成為了食管癌切除患者術后護理的重點之一。評估疼痛是有效疼痛管理的首要步驟,如果評估方法不妥,將會影響對疼痛的管理。長海痛尺是一種客觀疼痛評估工具[2]。2015年7―12月,將長海痛尺應用于108例食管癌患者術后疼痛的評估中,規范管理食管癌切除術后疼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胸心外科收治的食管癌切除術患者108例。納入標準:①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②術后使用靜脈PCA 泵(患者自控鎮痛泵);③全部選擇食管中斷癌患者,以避免不同部位對疼痛評分的影響。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4例。對照組男38例,女16例,年齡(57.1±11.2)歲;觀察組男34例,女20例,年齡(58.4±12.3)歲;兩組患者在一般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病情以及社會背景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按傳統方法進行疼痛護理管理 患者出現疼痛時,根據患者主訴和護士的主觀判斷來被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再匯報醫生予以相應處理,并在護理記錄單病情記錄欄內將患者的疼痛情況及干預措施進行描述。
1.2.2 觀察組 采用“長海痛尺”評估患者疼痛,并對患者實施系統化的疼痛管理。
①術后護理單的改進 增設“傷口疼痛評分”一欄,并按時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分和記錄。
②疼痛管理相關知識宣教 責任護士在術前1 d為手術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疼痛知識專題宣教,具體內容包括介紹長海痛尺[3](如圖1)的具體使用方法、疼痛報告方式、PCA泵的意義及其使用方法等。
③疼痛評估方法及其記錄 術后早期常規評估1次/2 h(如患者主訴疼痛或觀察鎮痛效果時臨時增加評估次數),在護理單“傷口疼痛評分”相應欄內做好記錄。
④制定疼痛控制目標 疼痛控制目標是把疼痛分數控制在3分以下。如果疼痛分數>3分,按PCA泵自控按鍵1次(給藥0.5 mL);如果PCA 泵給藥效果不佳并疼痛分數≥5分時則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20 min后再評估。
1.2.3 對比方法 術后24 h作為為觀察時間段,對比兩組患者安靜和活動時疼痛程度,24 h忍弁醋罹緦頁潭取⒅兄囟忍弁捶⑸頻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疼痛對有效咳嗽的影響等指標。
1.3 統計方法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 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活動時與安靜時疼痛強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安靜和活動時疼痛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24 h 內傷口疼痛控制情況對比
術后24 h內實驗組的疼痛最輕程度、疼痛最劇烈程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咳嗽受疼痛影響程度、情緒受疼痛影響程度、疼痛控制滿意度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長海痛尺評估有利于降低疼痛強度
研究顯示:實驗組在術后24 h時間點非活動性和活動性疼痛強度均低于對照組(P
3.2 長海痛尺評估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疼痛控制
表2顯示,術后24 h內實驗組的疼痛最劇烈程度及咳嗽受疼痛影響程度均低于對照組(P
4 小結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常規食管癌切除術一般采用左側胸切口,這樣會不同程度地損傷胸壁神經,術后傷口疼痛明顯。如何減輕食管癌患者術后疼痛,同時又不因鎮痛過度而抑制患者咳嗽和呼吸功能,是目前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護士在評估患者疼痛時容易依賴于自身主觀臆斷,并受自身經歷、教育以及對患者行為的觀察、疾病的診斷和患者的性格特征等影響,導致護理人員低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因此,護士有必要使用工具進行客觀的疼痛評估。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客觀、準確、方便的長海痛尺運用于食管癌患者術后疼痛的評估中,有助于掌握患者的疼痛情況并及時予以干預,增加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體驗,有助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長海痛尺評估疼痛,有助于提高食管癌術后患者的疼痛管理質量,從而提高患者疼痛管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雪嬌,許慶珍,肖洪玲,等.胸腔鏡與開胸肺葉切除術后患者慢性疼痛的對比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8):1372-1374.
[2] 謝紅霞.長海痛尺+疼痛日記評估癌性疼痛的臨床價值[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3,27(2):126-128.
[3] 陸小英,趙存鳳,張婷婷,等.長海痛尺在疼痛評估中的應用[J] .護理雜志,2003,20(4):6-7.
[4] 劉要偉,李漓.危重患者的疼痛評估[J].護理學雜志,2013, 28(4): 87-89.
[5] 劉吉子.疼痛評分在無痛病房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4(25):168-170.
[6] 劉林,許勤,陳麗.腹部外科手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68-371.
[7] Epstein NE. A review article on the benefits of early mobiliza-tion following spinal surgery and other medical/surgical proce-dures[J]. Sur Neurol Int,2014,16 (5): S66-S73.
[8] 成燕,童鶯歌,劉敏君,等.手術后患者活動性疼痛的護理評估現狀[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7): 481-485.
[9] 曹永飛.疼痛管理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8):39-41
[10] 楊麗芳,劉榮榮.長海痛尺評估法在骨科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113-114.
[11] McCaffery M.Robinson E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
疼痛管理范文4
【關鍵詞】新生兒疼痛;評價;管理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72-01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將疼痛定義為:疼痛是與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覺和情緒體驗,或用這類組織損傷的詞匯來描述的自覺癥狀;對于無交流能力的個體,絕不能否認其存在痛的體驗,需要采取適當措施來緩解疼痛的可能性。目前大量研究證明新生兒疼痛神經元通路在解剖上已經成熟[1]。長期、反復的疼痛刺激給新生兒帶來了各種近期和遠期的不良影響[2],如痛覺過敏、血氧不足、心動過速、神經發育異常、認知障礙等,顯著增加患兒腦損傷的風險。如何有效的對疼痛作出評價及管理,是擺在臨床醫護人員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綜述新生兒疼痛的來源、臨床表現、測量方法及處理措施等。
1 新生兒疼痛的來源
各種急性或慢性疾病,臨床上為了治療的需要進行的各種穿刺、注射、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及撕貼膠布、變動等。
2 臨床表現
2.1 生理表現:①心率(HR)、呼吸(RR)增快,血壓(BP)升高,顱內壓波動;②迷走神經張力減低、血氧飽和度、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下降,外周血流減少;③植物神經功能改變:膚色改變、嘔吐、呃逆、出汗、瞳孔散大。臨床要結合行為指標進行綜合評估。
2.2 行為表現:哭(哭聲和持續時間),面部表情(皺眉、擠眼、張口、鼻唇溝加深的疼痛面容),軀體、行為動作。面部表情被認為是疼痛的最可信賴的指標。
3 不良影響
3.1 近期不良影響:明顯的生理反應,激素和代謝水平的變化,睡眠(覺醒)狀態、食欲等,持續的疼痛可能引起腦血流的再分布。
3.2 遠期不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長大后的行為變化,疼痛敏感性的變化,情感紊亂,學習障礙、不愉快的記憶等。
4 新生兒疼痛的測量方法
4.1 一維性評估方法:包括①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FCS)[3]:以皺眉、擠眼、鼻唇溝加深、張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狀、下頜顫動、嘴呈“O”形、伸舌(只用于評估早產兒)10項面部指標來評估面部表情,從而評估新生兒疼痛。②嬰兒軀體編碼系統(IBCS):通過手、足、上臂、腿、頭和軀干的運動來評分,與NFCS聯合運用。③嬰兒和兒童術后疼痛評分(CHIPPS)主要以哭聲、面部表情、軀干姿勢、下肢姿勢、躁動不安5個行為指標來評估。
4.2 多維性評估方法:包括①新生兒疼痛評分表(NIPS):以面部表情、哭吵、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和覺醒5項行為指標和呼吸形式1項生理指標來評估。②早產兒疼痛評分簡表(PIPP):包括3個行為指標(皺眉、擠眼和鼻唇溝)、2個生理指標(最高心率和最低SaO2)和2個相關指標(胎齡和行為指征)。③CRIES量表:以5個指標首字母命名,即哭(crying)、需吸氧使SaO2達95%以上(requires oxygen or O2 saturation above 95%)、生命體征(心率和血壓)上升(increase vital signs)、表情(expression)、睡不安穩(sleeplessness),此表限于對術后疼痛的評估[4]。④SUN量表:是在NIPS和舒適標度的標準基礎上改進的方法,適合于患病新生兒。⑤新生兒疼痛與不適量表:是以面部表情、肢體活動、睡眠質量、與護士接觸的質量和可安慰性來評估早產兒持續性疼痛。
5 新生兒疼痛的干預
5.1 非藥物干預:包括口服甜味劑、非營養性吸吮、感覺刺激、袋鼠式護理等。Taddio等研究指出口服甜味劑聯合非營養性吸吮可以緩解足跟采血和靜脈穿刺所致的疼痛,也可緩解眼底檢查、皮下注射等引起的疼痛。感覺刺激包括觸覺刺激、聽覺刺激、視覺刺激和嗅覺刺激,常用的方法有撫觸、襁褓包裹、擁抱、搖晃等。撫觸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有利于新生兒心理發育,其用于新生兒鎮痛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肯定。Morrow等研究指出襁褓包裹能有效緩解足跟采血帶來的疼痛。
5.2 藥物干預:出于安全考慮,適用于新生兒的鎮痛藥物是有限的。目前國外常用的有以下幾類:①阿片類藥物:最常用的是嗎啡和芬太尼,主要用于中重度疼痛。Simons等研究表示,在一次性給與較大劑量的嗎啡后輔以持續小劑量維持,可以顯著鎮痛及減少兒茶酚胺釋放。但其也有副作用如呼吸抑制等,美國兒科學會及食品藥品管理局共同建議緩慢注射可有效避免副作用產生。②非甾體類抗炎藥:最常用的是對乙酰氨基酚,其副作用小,與阿片類藥物聯用能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及副作用。③局部麻醉和鎮痛劑④其他:如地西泮等,雖然本身沒有鎮痛效果,但與阿片類藥物聯用能顯著增強其效果,并減少兩者的用量。
總之,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應重視新生兒疼痛,恰當評估新生兒疼痛,及時結合新生兒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的干預方法,也可以多種方法聯用處理新生兒疼痛,避免各種副作用的產生,以患兒為中心,使患兒受益。
參考文獻:
[1] Fabrizi L, Slater R,Worley A,et al.A shift in sensory process that enables the developing human brain to discriminate touch from pain[J].Curr Biol,2011,21(18):1552-1558.
[2] Amie L,La prairie,Anne Z,et al,Long term impact of neonatal in male and female rats:sex differences,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nimplications[J].Front Neuroendocrinol,2010,31(2):193-202.
疼痛管理范文5
關鍵詞:骨科創傷;持續性質量改進;疼痛管理;應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trauma patients pain management.Methods Since 2014 in our hospital orthopaedic patients with nearly a yea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nur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s improvement group,and select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hospitalized patients improved as a group,and compare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pain and satisfaction on nursing service.Results Improve the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did not improve group,P
Key word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Pain management;Application effect
疼痛是臨床骨科創傷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術后臨床癥狀,主要是因為手術和創傷對患者身心帶來雙重打擊,致使患者出現疼痛感等應激表現[1]。雖然患者感到疼痛是一種正常的自身防御保護性反應,然而持續性的、過度的疼痛會引發一系列術后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疾病,這將對患者心理情緒和日常休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我院從2014年開始對骨科護理服務工作實施持續護理質量改進,發現其護理效果明顯。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開始在我院骨科實施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后近1年收治的105例患者作為改進組,其中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65例,年齡為20~78歲,平均年齡為(50.7±1.6)歲,骨創傷疾病包括股骨骨折43例、骨盆骨折18例、尺橈骨骨折20例、髕骨骨折14例、手和足外傷10例,多發骨折者20例;同時選取2013年1月~12月住院治療120例患者作為未改進組,其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78例,年齡為22~75歲,平均年齡為(51.2±1.9)歲,骨創傷疾病包括股骨骨折45例、骨盆骨折22例、尺橈骨骨折21例、髕骨骨折16例、手和足外傷16例,多發骨折者33例。兩組患者上述指標間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自2014年開始對我院骨科創傷患者實施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具體內容如下:①骨科科室建立疼痛管理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組員主要為科室護士長、富有工作經驗的資深醫護人員組成,護士長任組長,小組對疼痛管理中的護理服務方案進行擬定,并監督護理服務過程中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②改進小組對科室醫護人員進行有關疼痛護理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以便提高醫護人員對疼痛管理有關知識(疼痛評價工具的應用、非藥物和藥物治療方法,在護理實際操作過程中監督和反饋患者疼痛管理)的掌握情況,同時指導醫護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實施疼痛管理持續改進方案,對患者疼痛程度做出準確評價,并予以積極處理,同時對處理后的疼痛緩解情況做出評估,在護理記錄單上對患者疼痛評估情況、疼痛處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等進行記錄;③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及時對其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在術前當日8點、16點和22點分別進行評估,術后當日每隔1h進行1次評估,術后1~3d內則評估3次/d,同時將評估內容及時記錄,若患者具有疼痛感則及時采取護理干預,協助患者擺放適當,予以局部冷敷,減少患者因牽引或受壓導致的疼痛,指導患者采用聽音樂、看電視、讀書和雜志等方法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降低疼痛感,若患者疼痛明顯或劇烈,則及時告知醫生,并遵醫囑予以患者鎮痛治療,對于中等疼痛患者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弱阿片類藥物,對于重度患者則予以強效阿片類藥物;④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應積極主動對患者實施骨科創傷疼痛知識的宣教活動,定期為患者介紹疼痛的正確評估方法,此外將匯總患者疼痛護理單后,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有關護理服務意見的征詢,同時根據患者意見對疼痛護理工作中的不足進行改進。
1.3觀察指標[2] 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以及對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疼痛情況采用可視化視覺模擬評估法(VAS)進行評估,評分標準為0~10分,0分為完全沒有疼痛感,10分則為不可忍受的劇烈疼痛,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利害。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則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總分為100分,90~100分表示滿意,80~90分表示比較滿意,80分以下表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有專人采用SPSS19.0對兩組患者VAS評分以及滿意度等數據進行處理,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采取率表示,VAS評分則以(x±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予以χ2和t檢驗。
2 結果
2.1改進組和未改進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改進組患者其術后VAS評分為(4.21±1.02)分,未改進組患者其術后VAS評分為(6.38±1.50)分,改進組換氣VAS評分明顯低于未改進組(t=-12.5066,P=0.0000)。
2.2改進組和未改進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改進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8.09%,未改進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為83.33%,改進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未改進組(P
3 討論
近幾年來,疼痛已經成為繼呼吸、脈搏、血壓和體溫之后的又一大重要的生命體征[3]。疼痛不但會對患者身心帶來痛苦,還會引發焦慮和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不良的心理情緒又將加重疼痛程度,同時對患者睡眠質量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利于護患關系的維持以及患者預后恢復[4]。特別是對于骨科創傷患者來說,疼痛是其術后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如何加強骨科創傷患者疼痛管理是目前骨科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持續性質量改進是目前一種新型的醫療質量管理理念,其主要以系統論為基礎,強調全程和持續性的質量管理,不僅注重終末質量,更加注重于護理服務過程中的環節控制和質量管理[5]。將持續性的質量改進措施應用在骨科創傷疼痛管理當中來,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并予以反饋和干預措施,可準確、直觀且快速的反映患者疼痛發展過程,同時還能讓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臨床疼痛管理,正確的指導患者認識和表達疼痛,加強護理人員對疼痛的進一步管理[6]。
改進組各項指標均優于未改進組,P
參考文獻:
[1]季建芹.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持續質量改進理念的運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0):103-104.
[2]鄭越瑜,蒙小燕.舒適護理在骨創傷患者術后疼痛控制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4,32(6):911-912.
[3]許娜萍.護理干預對骨創傷科患者疼痛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122-123.
[4]丁文玲.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4):108-109.
疼痛管理范文6
【關鍵詞】 疼痛護理;肛腸科;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202
疾病手術后的疼痛劇烈, 因此, 及時給予該類患者有效的疼痛護理和管理十分重要。本文為進一步探討疼痛護理管理在肛腸科病房應用后的效果, 特選擇了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在護理中給予規范化疼痛管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較好的鎮痛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術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收治時間為2013年10月14日~2014年10月14日。按照數字抽簽法將其分成實驗組對照組, 各4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1~70歲, 平均年齡(44.21±9.00)歲, 男女比值為23∶17, 其中16例肛瘺、15例混合痔及9例肛裂。對照組患者年齡22~71歲, 平均年齡(43.25±9.25)歲, 男女比值為24∶16, 其中15例肛瘺、15例混合痔及10例肛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在護理中施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體征情況進行密切關注, 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反饋給主治醫生, 在醫生的指示下, 給予患者鎮痛藥物治療;為患者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和臨床疾病知識, 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 告知患者術后疼痛屬正常的治療反應, 不用過度緊張和恐慌, 應放松治療心情;做好常規護理, 定時打掃和消毒, 開關門窗, 保持通風, 使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處于最佳狀態。
1. 2. 2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的疼痛管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成立專業的疼痛護理小組, 并推選出小組長, 指導護理工作, 制定護理計劃。要求每位護理人員都應該掌握疼痛的評估方法, 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傷口疼痛、用藥及中醫護理。
1. 3 觀察指標 對經不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平均住院天數及疼痛緩解程度進行觀察, VAS疼痛評分和平均住院天數越少, 疼痛緩解率越高, 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輕, 護理效果越好。疼痛評分采用VAS, 分值0~100分,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住院天數越少, 代表患者的恢復速度越快。疼痛緩解程度具體的評價標準:患者經治療和護理后疼痛癥狀消失為完全緩解;疼痛癥狀顯著減少, 能正常睡眠和生活視為部分緩解;疼痛癥狀沒有改善或加劇視為無效。疼痛緩解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和平均住院天數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和平均住院天數分別為(26.73±10.51)分和(9.08±2.42)d, 對照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和平均住院天數分別為(48.90±10.26)分和(13.15±3.66)d,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均多于對照組, 且實驗組的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肛腸疾病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據相關的臨床資料統計, 有75%的肛腸疾病患者在手術后容易出現明顯的疼痛[1], 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如不及時控制和治療, 將導致各種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的發生, 給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因此,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的疼痛護理十分的重要[2]。
傳統的護理模式缺乏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 無法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況進行了解, 且在護理過程中具有被動性和消極性的特點, 部分患者甚至會因為服用過多的止痛藥物而引發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 使得醫患關系十分緊張, 故傳統的護理模式不能較好地滿足臨床需求[3]。規范化的疼痛護理管理自臨床應用以來受到了眾多患者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癥狀, 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具體的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在室內擺放新鮮的花草或播放音樂, 轉移患者的焦慮情緒;為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 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②傷口疼痛護理:護理人員每天進行疼痛評分, 根據評分分別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必要時遵醫用止疼藥, 并囑咐患者采用屈膝側臥位, 患者禁止久蹲、久坐、久站, 避免術后活動加劇疼痛。③用藥護理:要求每位護理人員應該了解傷口的位置, 并掌握換藥技巧, 避免觸碰傷口, 加劇患者的疼痛感。④中醫護理:給予患者中醫坐浴護理, 確保溫度在患者的承受范圍內, 避免燙傷患者, 坐浴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的面色及出汗情況進行觀察, 如發生頭暈、胸悶等不適狀況時, 可調整溫度和給予患者溫水口服。
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 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疼痛護理管理在肛腸科病房應用后的效果顯著, 可以有效緩解肛腸科患者的疼痛癥狀, 改善患者預后, 值得在臨床中大力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月蕊.循證護理對老年普外手術患者癥狀及自我效能的影響.社區醫學雜志, 2015, 13(4):77-78.
[2] 高淑平, 王紅梅, 張艷紅, 等.肛腸疾病術后患者疼痛管理的實踐與成效.現代臨床護理, 2011, 10(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