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地質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地質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地質學范文1

英文名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南京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7493

國內刊號:32-1440/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地質學范文2

一次,王榮禧發高燒不能做飯,對楊起說:“家里還有一點龍須面,你把鐵鍋里加點水,少倒一點醬油,等水開了把龍須面下進去攪一下,等水再開就好了。”不一會兒,他回來了,表情十分奇怪:“真怪,龍須面變成大棒子了。”原來,楊起未將捆龍須面的塑料繩解開,就把整扎的龍須面扔進鍋里了。

不過,生活中的楊起并不古板或乏味。他喜愛聽京戲、看電影,喜歡游泳、打排球、打壘球,愛水仙花、荷花。楊起還特別喜歡貓,家里到處都有貓的影子。墻上掛的、桌上擺的、毛絨的、塑料的,各種各樣、造型可愛的小貓占領了室內的每個角落。有時候,楊起還會提醒王榮禧去買些豬肝喂給窗外的流浪貓。后來,“貓咪”成了他對王榮禧的愛稱。

其實不光是貓,楊起對所有的小動物都很喜歡。楊起跟王榮禧剛結婚的時候,親戚送來一只雞。楊起自報奮勇說去殺雞,拎起雞就出了門。這讓王榮禧心中暗喜,心想,看不出平日里斯斯文文的他竟然會宰雞。可是,他出去半天沒一點動靜。王榮禧正在納悶,門突然開了,只見楊起站在門前,一手拎雞,一手提刀,面有難色地說:“它瞪著眼看著我,我不好意思下手呀!”

楊起早年嗜煙,是一位資深煙民,吸煙最多的時候要一日兩包煙外加煙斗,科研成績上去了,健康卻下來了。結婚前,王榮禧在單位借了一本有關抽煙危害的書給他看,這令楊起毫不猶豫地丟掉手中的煙蒂。從此,楊起與陪伴自己30余年的香煙絕交。改革開放后,各種進口好煙涌進,曾有人拿來好煙請楊起品嘗,楊起始終不為所動。王榮禧非常欽佩他的毅力。

地質學范文3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一)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講授基本知識,還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了解前沿的科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將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會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講授巖漿作用時,結合我國華南鎢錫等金屬礦床的成礦實例,講述巖漿巖與多種金屬成礦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通過這些具體的教學實例不但讓學生明白巖漿巖與礦產資源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相關內容的興趣和熱情,而且還將學到的有關巖漿巖的知識與有關的學科聯系起來,達到“學有所用、學有所悟”的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認知學習的任務和目標。

(二)討論式教學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漫長的演化過程,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現在對很多地質問題的認識尚未統一,也許我們今天認為是合理的解釋[4],若干年后可能會發現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對學生傳授知識時不能局限于一種理論的解釋。對于同一地質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去思考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如果教師能夠因勢利導,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竹葉狀灰巖成因時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課本上的成因機理,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文獻查閱,資料整理,并給出自己認同的觀點。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對不同小組的觀點進行分析、辯論,創造一種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只是一種角色,同時也擔任朋友、團隊成員這種平等的關系[5],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得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改進教學手段

(一)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在地質類專業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師首選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減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時,可加入大量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料,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直觀,使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得到滿足,同時也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思維[6]。如在講授河流的地質作用時,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展現河流從幼年期發展到壯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個過程,同時輔以典型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現代河流圖片,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過程中發生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的特點;在講授內動力地質作用時可以讓學生觀看《火山》、《地震》等視頻,還可用動畫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講授外動力地質作用時可以讓同學們觀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領略流水創造出的變化莫測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過這些不僅讓學生學到地質知識,還增加同學們對地質現象探索的欲望,增強對本專業的興趣。

(二)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多數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喜歡某位老師就會愛屋及烏的喜歡其課程;哪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喜歡哪門課,因此,在授課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比如,生動的教學語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師生關系等,這些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要善于利用心理學中的負強化理論,積極鼓勵學生,鼓勵他們勤于思考,大膽提問,是學習成為常態而不是負擔。實踐證明,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一)精選野外實習線路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除了室內的實驗外,還必須進行野外調查工作,運用“將今論古”的思維方法,使每個新生能從地質實踐中認識分析典型的地質現象,理解地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普通地質學的野外認識實習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質實習,這就要求選擇的實習內容要具有簡單和典型的特點。通過地質認識實習,首先使學生初步掌握地質學基本知識,如認識一些常見的造巖礦物和三大巖石類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鑒別與描述巖性、構造及地層的方法[7]。除了選擇地質現象豐富的線路外,還要考慮選擇景色優美的地方作為普通地質學認識實習地點,這樣可以讓初次接觸地質的大學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從原先枯燥乏味的書本中體會地質工作的“樂趣”,化解對野外工作的恐懼心理,增強對本專業的信心與學習興趣。

(二)將地質現象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除了對實驗室的標本觀察描述外,還經常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觀察校園建筑中保存的各種地質痕跡和地質現象[8],如在校園教學樓內的地板磚、墻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崗巖、雪白致密的大理巖、晶形完整的閃長巖、輝長巖等石材裝飾。在這些裝飾石材表面不僅可以看到清晰地巖石結構與構造,還可看到一些常見的造巖礦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長石、輝石、角閃石等。校園中的假山主要為石灰巖與白云巖,在這些巖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溝等溶蝕痕跡,在白云巖中可看到白云巖發育清晰的刀砍紋構造。在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地質陳列室的優勢,安排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典型的地質構造、礦物巖石標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讓學生隨時都能觀察與感受地質現象。通過這種將課堂、實驗室和室外觀察結合起來,利用自然界豐富的地質現象來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

地質學范文4

[關鍵詞] 構造地質學;野外構造分析方法;野外實踐教學;地質專業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 P5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2)04?0065?03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現階段主要是研究地球巖石圈)的一門科學,《構造地質學》是地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培養學生從事地質工作技能的基本課程,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活動都需建立在野外客觀和全面的觀察和分析基礎上。過去幾十年,構造地質學獲得了飛躍發展[1,2]。《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空間方面(形態學):主要研究構造的形態特征、分布與組合型式;(2)時間方面(年代學):主要研究構造的形成時間、順序與演變;(3)成因方面(運動學及動力學):主要研究構造的運動學特征、形成機制及其發育的地質條件。[3]盡管地質專業的本科生安排了相當多的野外實踐教學,如大一的地質認識實習教學、大二的地質填圖實習教學、大三的生產實習教學及大四的畢業實踐教學。然而,由于野外的構造分析相當復雜,既要有敏銳的野外觀察能力,又需要具備縝密的邏輯推理和良好的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大多地質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仍不能進行獨立的野外構造解析。本文就野外構造分析的特點及如何加強學生的野外解決構造問題的實際能力談談初步看法。

一、野外構造解析的主要特點

1. “多重暫定假說”是野外構造分析的重要思維方法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法為反序法,即從結果-成因。而一個地區,乃至單個野外露頭點,都發生過多期構造活動,而同一期的構造也常常形成不同方向及不同級別的構造。為此,“多重暫定假說”是野外研究構造地質問題經常采用的一種辯證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的實質是,在掌握一定的實際資料的情況下,先擬定出各種可能與已知事實不相矛盾的工作假說,即做出一定的判斷,而后進一步觀察和收集資料,用新的事實對前面的判斷加以檢驗和修正。在此過程中,其中一些假說可能被新的事實否定,另一些則會得到補充、發展或形成又一個工作假說。如此循環反復,逐步深入,使判斷不斷趨于全面、正確。

2. 歷史地質分析與構造變形分析相結合

地質構造存在于一定時間、空間范圍的地質體中。因此,研究地質構造不能脫離其所在的地層或巖石。李四光曾概括構造地質學的任務是同時研究建造與改造,指明地質構造的研究要同物質成分的研究相結合。這也就是構造地質學研究中所需運用的歷史地質分析與構造變形分析相結合。此外,一個區域或一個地區的構造研究,不能僅局限于形態學的研究,也不能僅限于某期的構造研究,重要的是要建立構造演化,這就需用歷史的、發展的及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3. 點上詳細構造解析與面上區域構造分析相結合

多期構造形跡的疊加、利用及改造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及規律,尤其對于斷裂構造,因此,野外構造期次的劃分十分重要。同時,最終構造動力學的研究也是建立在最初的形態學研究及運動學的分析和系統測量基礎上,這就要求野外構造研究首先要進行多點的點上詳細構造解析與數據采集。[4,5]影響構造發育的因素很多,除了與區域構造應力場有關外,還受巖性、物理化學環境及構造部位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即使在同一個區域構造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及組合,也可能在不同的構造部位具不同的式樣。所以在進行點上詳細構造解析的同時,還需結合區域構造分析。此外,由于中、小型構造與大型以至巨型構造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分析討論中、小型構造時,不得不涉及更大型的構造和更廣闊的區域構造背景。另一方面,為了探索構造與其內部組構的關系和構造的運動學過程、動力學機制,還必須研究微型構造和超微構造。

二、加強學生野外構造分析能力和野外實踐教學的意義

首先,野外構造分析是室內及綜合分析的前提及基礎。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決定了其野外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構造形態學的研究就是基于野外系統的觀察、描述、測量及記錄,并結合室內必要的構造制圖來進行的,野外的第一手資料是構造形態分析的依據;構造相對時代及構造序列的建立更是基本依據野外系統而詳細的觀察與分析;運動學特征的確定同樣主要來自野外觀察分析及測量,偶爾結合少量的室內定向薄片觀察,而最終構造動力學分析又基于形態學及運動學的研究結果。由此可見,在構造地質學每個研究方面及各個研究環節,始終與野外分析密切相關,野外構造分析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前提及基礎。

地質學范文5

關鍵詞: 構造地質學;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5-0257-02

0引言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是石油地質學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評價油氣遠景不可缺少的依據。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由內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褶皺、斷層、節理等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規模、形成條件、成因機制、分布規律和演化歷史。該學科主要針對高等院校地質學專業和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學生而開設的。它對于培養優秀的地質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目前我校構造地質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議,試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樹立學校品牌乃至對行業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構造地質學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通過對我校近幾年的構造地質學教學情況的分析,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1.1 學生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對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對初高中均有接觸的英語、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接受的比較自然,而對專業課比較陌生,對自己將要從事專業的認識也十分模糊。構造地質學是我校資源勘查工程的專業基礎課,本學科是構造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介紹構造地質學領域的最基本知識、思維方式和操作技能。它不同于公共基礎課,對于初學者來說接受和理解都比較難,不知道學這些有什么用、怎么應用。致使學生在學習上的盲目性和缺乏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從而影響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

1.2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有待提高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循序漸進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教師的教學過程在培養高質量人才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校構造地質學教學團隊中的青年教師普遍學歷層次高,但大都在本科為非師范專業畢業,而且從事教學時間短,他們對于教學設計的工作還不夠熟悉,缺乏實際工作能力。而對高校教師而言,教學設計特別是課堂的教學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它直接影響大學生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

1.3 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構造地質學的教學不同于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構造地質學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它是由理論課、實驗課及野外實踐三個環節構成,描述性的內容較多,而計算公式和復雜的推理較少。我校在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安排中沒有合理的分配這三個環節的教學時間,使得理論課與野外考查課間隔時間太長,不能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及時有效地在實際的實踐中得到應用,從而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影響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1.4 學校選擇的教材較單一教材建設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選擇一本好的教材是實現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與內容的根本,也是學內容與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師主編的《構造地質學及大地構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是針對地質學專業和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而編寫的。該書本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追蹤學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則,系統地介紹了巖層產狀、應力、褶皺、節理、斷層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將基本地質理論與實踐作為重點,有輕有重、層次分明、突出重點、強調特點,較好地保證了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效果。我校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及資源勘查技術等其他地質相關專業均采用該教材,但該教材在構造地質學分析與研究方法教學方面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而對于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2提高構造地質學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目前,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在學生、老師和學校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多問題,致使構造地質學的教學質量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結合多年來科研和教學經驗,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議:

2.1 介紹專業應用領域和前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學習,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生入學時或專業課開課前,盡量抽出一部分時間大致介紹一下專業的概況和本課程的應用領域和前景。可以邀請一些油田工作人員和專業課老師為學生舉辦一些介紹相關的專業背景知識的講座,也可以從國際和國內能源發展狀況來說明石油工業的重要性。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其實質就是對石油能源的爭奪。我國現在也高度重視石油工業的發展,把石油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介紹我們所從事的地質勘探專業是石油工業的龍頭專業,事關石油工業的突破和發展,這就更依靠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努力和拼搏。通過講解,培養學生的專業理想,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增強學生對所從事專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介紹一些學習專業課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構造地質學這種專業基礎課,它不同于公共基礎課,需要學生改變學習思維和方法。

2.2 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自身的過程。對于年輕教師而言,通過組織培訓交流來積累經驗,還可以通過專家組的聽課評審來不斷提高實際的工作能力。

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認識的過程,要明確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提倡參與式的教學,引起學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結論型的過多而問題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學設計過細,教學“彈性區間”較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學生過多的參與進來,變學生的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免去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能更多的開發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智力。

總之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助于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顯著提高。

2.3 注重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構造地質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除了良好的理論教學之外,構造地質學野外實習教學也是重要且必須得教學環節。學生通過老師的課堂講授掌握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但學生在對于構造地質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時,普遍覺得枯燥、難懂、難記,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術語更是束手無策。基于這種情況,我校在進行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安排時,加大實驗教學和野外考察的課時。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實驗課要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盡量獨立完成實驗,教師僅就基本原理和要點進行講解和輔導,鍛煉學生的地質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在做好實驗課的同時還要強化野外實習,雖然通過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的學習,學生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對相應的構造地質學內容了解還是比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實際地質構造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學生不能將課堂學習的內容和實際構造現象完全融會貫通。所以野外實習對于構造地質學的教學來說是必要的教學環節。同時應合理安排理論課、實驗課和野外實習的的教學日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到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轉變成具體的地質現象。

2.4 合理選擇教材,相輔相成合適的教材是一門課程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養階段所用的教材對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教學是可以滿足要求的。但是對于分析和研究構造地質學、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目的還有所欠缺。因此,從全面提高構造地質學的教學質量的角度出發,還應在教材選擇方面有所改革。

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在遵循大綱要求的前提下,對其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特別是對于一些轉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沒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學習構造地質學會很吃力,所以對于這種情況的學生要積極引導,指導他們在課余時間主動自學,并與本專業學生多多交流。同時對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要有所側重,既要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還要防止有所遺漏。總之,應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材,為提高構造地質學的教學質量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3總結

專業課教學是大學教育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甚至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無論從學校、教師還是學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視。要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和教學現狀,不斷進行探索、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戴俊生.構造地質學及大地構造.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11.

[2]薛平.地質類本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中國地質教育,1997(01).

[3]滕玉洪,李世安,王岫巖,伊三泉.關于普通地質教學改革的探討,中國地質教育,1994(01).

[4]王曉青.感知教學與地質教學改革,中國地質教育,2005(02).

地質學范文6

關鍵詞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教學內容 小課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 Yanping, LIN Lingling, ZHANG 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teaching contents;little research subject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是地質學及相關學科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包括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兩部分,分屬于地理學與地質學范疇,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自上世紀中葉袁復禮教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將兩門課合講以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且一直延續至今。該課程重點介紹地貌的主要特征、構成、分布、演化規律和第四紀時期內的地質事件、演化特征及動力機制等主要內容。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與多種實踐活動(如礦產、地下水、工程基礎與工程災害等)有關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基本知識的同時,對第四紀自然環境的主要方面(如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動植物群的演變、人類發展和新構造運動)的情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對環境研究的意識與能力。①

隨著我國經濟的大發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人類活動的日益加強,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自然災害的頻發都對地質相關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由于學生就業范圍的拓寬,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課程的教學也面臨新的局面。如何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打好專業基礎,提高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等問題應運而生。而本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問題的關鍵。以下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增添課程小課題模塊等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希望能為本課程的教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1 做到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對于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有著重要意義。在教育民主化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怎樣有效教學和應該怎樣教學成為教育界面臨的主要教學問題之一,針對這一問題,教學方法的研究得到廣泛關注。講授法是運用最多的課堂教學方法,該方法可以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有利于學生發展智力,也有利于教師系統傳授知識。但這種教學方法的一大缺陷就是單向交流,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僅僅是聽眾。無法及時反饋所學內容,且學生一味地接受知識,使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易發揮。而課堂討論法則可以彌補此缺點,它可以將學生獨立鉆研、集體討論與教師指導很好地結合起來。②

而要做到吸引全班學生參與的討論法教學又有多種方式。如果在新課講授過程中,可以把班級里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3~4人為宜。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把問題寫在黑板上,但不要回答,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弄清楚他們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回答這些問題,也可以把問題布置給各個小組。把問題寫出能夠促進學生的參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態度,即弄清問題,把問題看成挑戰,而不是自己能力不夠的體現,而且能使學生在互相幫助中增強自信心。③而如果一章內容結束后,教師就可以組織一堂完整的小組討論課。討論范圍就本章內容范圍開展,教師和每個小組都可提出問題,最終歸納整理所有問題,每個小組著重解決一個問題,并歸納總結最終答案。課堂上留有時間讓每個小組成員發言討論結果。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本章內容的理解、記憶,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就具體問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由教學經驗可知,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可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實施教學手段多元化

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門課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由于這門課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如何使學生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傳統教學手段——板書可以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思路,且講課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與理解知識點,不足之處是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有限,而且有些概念僅靠口頭解釋難以達到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學手段的日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④多媒體教學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其效果遠遠大于傳統教學。⑤

盡管如此,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方式,因為太多的聲色刺激,有時候反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讓學生學不到太多實際的知識。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根據要講授的知識來決定教學方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概念的講解用板書教學會讓學生有時間來消化記憶。而一些地貌實例用多媒體演示會達到比僅用口頭描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有更全面、更立體的感悟。這樣一堂課結束,不但要講授的內容豐富,質量也會有很大提高。

3 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學生掌握課程前沿

教材是知識系統性的總結,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載體。表1統計了我國上世紀恢復高考以來該門課的教材出版情況,由表可見,專業教材的出版周期較長,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前沿課題的進展無法體現在教材中,使學生無法從教材上獲得最新的科技信息。科學研究的成果能夠轉化為新的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擴充教材知識的全面性,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學科前沿;而且可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駕馭現代高新技術的能力。為讓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就要求教師在教材之外進行必要的內容補充。學生掌握課程前沿知識的途徑可通過如下方式完成:

3.1 教師自身傳授

這是教師本身素質的一項重要體現。教師如果掌握了本課程相關研究進展,講課過程中可以更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組織自己的教學內容。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科研領域和生產運用。

3.2 學生自己獲取

學生自己獲取方式的前提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查閱途徑。這些途徑可以是關于研究前沿的最新文獻資料或者給學生提供一些科技論文下載網站,利用便利的網絡資源條件,讓學習更自主地去獲取知識。這對學生鍛煉自我學習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3.3 邀請專家來講課

邀請有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校外專家或同事來講課。他們在課程的相關領域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權威性。講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多了解該方面的應用和拓展,可以了解更多課本之外的知識。

4 增加課程小課題、激發學生研究興趣

課程小課題是一門課主要內容的提煉。教師在講課之前準備好小課題題目,伴隨著課程講授的進展,把這些題目布置給學生,然后指導學生搜集閱讀有關資料或者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報告提綱,最后以多媒體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參與小課題研究不僅是學生獲取直接知識的方式,也是鍛煉其科研思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的重要體驗。

實踐證明,把課程小課題模塊引入大學教學過程,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參加小課題研究,會遇到一系列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這個過程可使學生突破原來的知識范圍,比較自覺地圍繞一個明確的方向構筑有效的知識結構。另外,該活動也能滿足學生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增強他們勇于探索發現、勇于突破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通過小課題的研究認識到自己知識欠缺,建立進一步學習的自信與自我探索學習方式的培養。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ZY20 120202)”和防災科技學院第三批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共同資助

注釋

① 田明中,程捷.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M].地質出版社,2009.

② 吳寶瑞.高等教育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③ 戴維斯著.教學方法手冊[M].嚴慧仙,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在线字幕 |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 日韩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 国产 日韩 欧美视频二区 | 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人与曾 |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69天堂网在线视频精品 |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成人欧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 欧美激情 在线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 欧美在线日韩 |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 |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不卡 | 欧美性第一页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啪啪亚洲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全黄一级毛片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综合 | 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 免费在线一区 | 国内高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第八页 | 欧美一级网站 | 国产国语一级a毛片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