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語言與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語言與文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范文1

【關鍵詞】:英語語言;文化背景;文化教學

每一種語言都是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條件下發展和演變的,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兩者各自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不同。就語言和文化而言,要理解其一,就需要另外一個,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在教語言的同時解釋文化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見,教師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有助于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并能使其獲得較好的交際能力。

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梢哉f,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除了多記詞匯外,還必須熟悉英語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很多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意思和褒貶含義大相徑庭,如漢語中有很多以狗為題材的詞匯如“狗腿子”、 “狼心狗肺”、 “狗眼看人低”等,具有明顯的貶義。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二.英美國家的宗教和節日文化。

許多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往往都是從傳統的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母親節、感恩節、愚人節等開始的。而這些“洋節日”又大多數具有深厚的宗教淵源,西方文化最早傳入中國的使者,大部分也那些傳教士。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應該對英美國家的主要節日的起源、意義以及它們的慶祝方式等進行較深入的了解,這樣將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禮儀知識。文化習俗在跨文化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不熟悉英語語言的文化習俗,在相互交流中可能就會產生理解不準確、誤解,甚至發生沖突的嚴重后果。中、西文化習俗存在很大差異,比如面對別人的夸獎,我們常常是心里高興,但嘴上還是要謙虛幾句,而西方人則會真心實意地接受并表示感謝。加強文化習俗和禮儀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外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尺度,做到有禮、有節。

三、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廣義上講,文化教學存在于語言教學的每個階段,甚至每個單元。語言教學既然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文化因素與語言形式的難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簡單的語言形式并不意味著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語用與文化因素。真正使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如何發準音或拼寫正確,而是在實際交際中如何恰當運用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自始至終注意結合語用、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語言知識“活”起來,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這樣講,并不是要求教師在講每一個語言項目時都把與之相關的語用功能介紹全、練習夠,這是不現實的,也違反認知規律。目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弊病之一就是講者不厭其煩,力求一次講全、講透。在介紹一個新語言項目時,往往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字典搬家。學生則忙于記筆記。應試教育和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更起了負面推動作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社會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并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編寫中,教學內容循環出現的方式與原則也應體現在英語教學中。

四、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語言與文化范文2

[關鍵詞]文化 語言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3(a)-0048-01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這說明語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

1 跨文化意識薄弱的表現

在實際英語教學中,詞匯意義的歧意理解經常存在,在英語中green eyed本來是‘眼紅的,妒忌的’之意,卻被理解為‘綠眼的’之意。Black tea是紅茶之意,卻被理解成黑茶。動物名詞有時也會被錯誤的理解。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卻被譯成‘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在中國文化中,以狗為喻體多含貶義,所以,狗腿子,為人們所不齒,然而在西方,狗是忠誠??煽浚⒂?,聰明的象征,是人們最好的朋友,最喜歡的寵物。另外cool一詞,由于英漢詞匯的文化聯想不同,可能會被歧解為殘酷,無情,冷酷,不熱情等意義??墒窃谖鞣絼t為冷靜,新潮等意思。有時也存在一個詞在兩種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意義。由于受到風俗文化的影響,我們中國學生往往談及年齡,收入,財產,婚姻,家庭,行動去向等話題。然而這些話題屬于屬于英美文化的敏感部分,是他們的隱私。犯了英美人的大忌。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能越這個雷池,談論天氣,旅游,體育,運動,新聞影視為最佳引入方式。我們有些人為了表示熱情禮貌在與英美人接觸時,常常自己先伸出手去,主動與別人握手,這樣做很不得體,是冒失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英美國家的上下級之間,男女之間,長晚輩之間,行禮時,必須是上級,女士,長輩先伸出手來,否則不能貿然行動,親吻,擁抱,也是英美人交際的重要禮節,習慣的作法,長晚輩之間吻臉和額,平輩之間貼面,夫妻之間吻唇,男子對尊貴女子吻其手背,在不熟悉的人之間和純工作場合,一般不施親吻禮。談及文明常識方面,用餐時中途離席,對著別人咳嗽,打嗝,大噴嚏等都是不講禮貌的表現,等車,購物,就醫時插隊,擋著別人的去路等,這些都是欠缺文明的行為,英美人都相當反感,認為對方修養很差。在稱呼的使用上也存在問題,比如不加任何稱呼,直呼對方的姓,Mr/Mrs或Miss在表示職務和身份的teacher director等詞后加姓當稱呼用,錯把名當姓來用,如John brown為Mr John都不符合英美文化習俗的。英語中的有些詞和漢語詞的指示意義相同,但文化內涵不同,如親愛的dear一詞在英語中dear這個詞可用在許多場合,表示對某人的尊敬,羨慕或愛。或作為稱呼別人的一種習慣,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英語國家的人們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想表達非常親密的關系時。還常常用darling‘親愛的’來表示,而中國人在感情表達方面趨于含蓄,很少用親愛的來稱呼別人。

2 跨文化意識加強措施

教育導向的影響造成跨文化意識薄弱,應試教育使高分成為眾多學生追求的目標,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成為英語教學考察的主要標準和內容。這樣,英語教學勢必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語言環境的創設,英美文化的引入和介紹。就被忽視,以致于在與人交往的稱呼,問候,詢問,致歉,打電話,節慶活動等方面而錯誤百出。那么如何強化跨文化意識呢?

多介紹一些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經歷成就和貢獻,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氣候特點政治經濟宗教傳統大眾媒體等情況,英語國家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特點以及重要的節假日和他的慶祝方式,英語國家的重要城市及風景名勝英語國家人民在生活方式、待人接物、行為舉止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等等,都可以通過閱讀與研究而獲得,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優秀文化的學習、理解與包容,培養學生一種開放的跨文化意識,形成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其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語言與文化范文3

對外漢語的教學,離開文化的講解是不完整的。語言學習和文化理解,相輔相成。經朋友介紹,得到一本好書《教漢語,教文化》。作者柯雪潤教授是波特蘭州立大學中國人類文化學與國際研究的知名學者??陆淌谠谥袊亩鄠€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生活過。40多年硪恢貝郵潞河鍥脹話教學和客家話的研究。2004年至2006年,在富布賴特基金的支持下,柯教授對7個K-8漢語普通話項目中進行了中國文化教學法的研究?!督虧h語,教文化》這本書主要講解美國幼兒園到八年級漢語教學以及文化課程設計的內容。通過一年的美國教學觀察,我對漢語教學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帶著這樣的一些疑惑,我希望能在書中得到答案,得到更快的成長。

從柯教授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教學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漢語教學中不易形成學體系的教學部分。文化教學會因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同,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在柯教授走訪調查的中國和北美各處的學校中,他發現目前各地的文化教學有三個共同的特點:(1)設有專門的文化課程,有具體的教學綱領。柯教授的調查顯示各地的漢語教學都相當重視文化的教學和滲透,有具體的教學綱領。大部分學校都將文化課程的內容設定在歷史,藝術和傳統方面,每個年級都有指定的話題和內容。語言教學的老師都是絞盡腦汁的設計各種文化活動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但這些課程大多處于初級階段,課程開發和教材資源的開發還不完善。針對低幼的語言文化教材是相當匱乏的(2)通過語言課來進行文化內容的教學與練習。我個人也有同感,目前的文化教學都主要滲透于語言教學中。通過語言的學習了解文化,深刻并掌握語言知識。但學生的年級不同,對漢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3)以漢語為母語的老師將其自身的文化視角引入課堂。但各地的文化教學效果會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老師們的文化背景不同,對文化知識見解不同,教學的方式和視角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教學就沒有一個客觀的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考察。所以教師將自身文化視角引入漢語課堂,文化知識的學習又是個無法考量的部分。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核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柯教授的書中了解到,學生往往對中國文化課很感興趣。部分原因是在這些課程中有很多活動是要求學生動手參與的活動,課堂氣氛比較輕松。作為我們漢語教學的老師,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要有足夠的認識。讓學生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使用漢語,要著重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與學生年齡相當的文化材料和資源。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讓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他們的觀念。讓學生在交流中意識到并自覺地比較文化差異,從而進行文化轉換。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語言學得越多,需要的相應文化知識也越多,否則就會像機器人,可以說話,但不能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因為我們是在用情感的交流與人打交道。所以我們的漢語老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并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夠在交流的時候轉換到對應的語言和文化元素。正如柯教授重點強調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中核心和最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語言教學如果沒有融入文化元素,會顯得枯燥乏味不生動,沒有依據。了解并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懂得該門語言的文化。這樣才能在運用語言的同時理解對方的心情和交流的背景。我們的學生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中學習漢語,我們就必須選用他們最感興趣的文化內容去引導他們的學習??陆淌谔岬搅硪环N文化常識和技能是,學生要學會聽取語言中潛在的社會和文化信息。例如很多外國朋友都很感興趣的“意思”一詞。在不同的語境里,該詞便有不同的意思。在文化內容方面,學生要對中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

在幼兒園到八年級的漢語教學指導性提綱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柯教授在每一章的開始,都認真探究這一階段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遵從兒童認知的發展規律。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特征來制定和設置學習的文化內容,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潛移默化理解中國文化,學會中國的思維方式。低齡兒童在教室里集中精力注意并跟隨老師教學的時間較短,但是孩子們較成人來說會更大膽的運用語言。所以柯教授提到的文化教學的第三個共同特點相當重要。教師的個人專業素養在漢語教學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知識豐富,能夠同情,理解學生,還要懂得與學生一起協作配合,善于分享觀點也善于聽取學生的想法??吕蠋煷_定了每個年齡段應該達到怎樣的語言及文化理解水平,然后逐步確立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達到這個水平??吕蠋煆娬{孩子的文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熏陶。所以老師們在教授低年級的孩子時一定要保持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視角去感受他們的情感,挫折或是挑戰??陆淌诎讶N文化類型生動的融入到行為文化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閱讀者,我都能感受到課堂設計的趣味和引人入勝。例如對低年級的孩子進行教學,柯教授讓孩子們多動嘴,通過教室里的圖片和掛圖讓孩子看圖進行口語練習,產生印象記憶。然后讓孩子們動手,鍛煉手眼腦的協調,刺激眼睛和腦部的記憶。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走進中國城,感受中餐,學會用筷子,學會包餃子??梢宰尲议L一起參與到活動中。 喝一碗家長們提供的食材,做的蘑菇湯;一起揉揉捏捏面團學做餃子;一起圍著小碗用筷子夾豆子……這樣的活動能讓孩子和家長們體會一個鮮活的中國文化。例如書中提到的教師節。

回顧本文,大量筆墨筆者為我們理清教學思路,為我們如何將信息文化,行為文化融入文化教學,提供了很多的指導和范例,還列舉出中國各種大小節慶的活動表,以及幼兒園到八年級的主題教育內容。這位我們每一個漢語教學的老師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教學參考,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思路引導下,可以再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教學方式。這是漢語教學的一個接力活動。相信在這樣的基礎和啟發下我們對漢語教學有更多地思考。

語言與文化范文4

論文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缥幕浑H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幫手”等說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缥幕浑H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人才,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

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荚嚦煽兒芨?,在國外餐館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新晨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外語環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盡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行的外語

語言與文化范文5

特定的語言代表特定的文化歸屬,作為與它所屬的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的最敏感指證及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現手段,語言參與人的身份構建。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蘊涵著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語言學習在學習者文化身份的構建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在獲得語言技能,逐漸掌握目的語的同時,逐漸受到目的語文化的影響,逐漸接受了蘊含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某些行為模式與文化觀念,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思想意識上也不免有變動和發展,也就是說他們的文化身份認同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外語學習給學習者帶來文化和價值觀的變化,甚至是學習者身份的轉變。(邊永衛,2003;邊永衛、高一虹,2006)反過來,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影響著目的語的學習動機,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和成績。外語學習影響著學習者的文化身份,同時也被學習者的文化身份所影響。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那么,語言學習給學習者的文化身份究竟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學習者文化身份的變化又會對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當語言學習者的外語和母語所涵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相互沖突時,學習者到底會更傾向于自己的母語文化還是更傾向于附著于目的語的目的語文化?對于這些問題,中外學者做了相當多的研究。

語言學習

與文化身份認同變化社會心理模式(Lambert,1974)認為學習者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同時必然經歷文化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削減性”的就是“附加性”的。削減性變化強調文化認同的替代,附加性變化強調的是兩種文化的并存。削減性雙語者其文化身份受到二語的威脅,容易導致喪失及疏離的感覺。附加性雙語現象指學習者在獲得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保持其母語和母語文化歸屬。他還認為,學習者的二語水平越高,越有可能發生削減性的變化。(Lambert,1967)蘇曼的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chu-mann,1978a)與削減性雙語模式非常相近。他關注的是自然環境下的學習過程,認為第二語言習得僅僅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學習者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學習者與目的語群體接觸的程度以及對語言輸入的開放程度;學習者適應目的語群體文化的程度將制約學習者獲得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而文化適應程度又取決于學習者與目的語群體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學習者與所學語言的文化之間的社會及心理距離越近,第二語言就越容易獲得。反之,如果學習者的社會距離大,則只能接收少量的語言輸人;心理距離大,則不可能將所聽到的第二語言應用在自我表達之中。他強調適應程度越高,二語習得的水平就會越高。(Schumann,1978b)借鑒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Erich Fromm的“生產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概念,高一虹提出了“生產性雙語現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高一虹,1994,1996,2001,2002)。生產性雙語現象既不同于Lambert的“附加性”雙語現象,也不同于Schumann的文化適應模式。在Lambert的附加性雙語現象中,母語及母語認同只是被機械的“保持”而沒有“增值”。在Lambert的文化適應模式中,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被削弱了。與“附加性”和“削減性”雙語現象相比,“生產性”雙語現象是一種更理想、更先進的雙語類型。兩種語言,文化歸屬相得益彰,積極互動。這種增值性的自我認同變化使得學習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得到總體提高。(高一虹,1994)

語言與文化范文6

關鍵詞:《漢語教與學詞典》 學習詞典 詞典體例

近幾年,國內陸續出版了多部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這些詞典無論是在立目、釋義還是體例方面都與內向型詞典有所不同,體現了外向型學習詞典的特點。鄭定歐(2004)指出,外向詞典不是內向詞典的縮寫本?!熬哂幸欢ㄒ幠5耐庀蛟~典應增設‘同義辨析’‘結構特點’‘語域提示’等?!背虡s(2001)也指出“編寫供外國人學習漢語用的詞典,要抓住漢語同外語的主要差異,突出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可設‘提示’欄或‘注意’欄,針對外國人學漢語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作必要的提示或正誤辨析?!薄稘h語教與學詞典》(2011,以下簡稱《教與學》)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編纂中盡力擺脫內向型語文詞典釋義模式的影響,凸顯了學習型詞典的特色,增設“提示”等信息窗對一些詞語進行說明。以往的漢語學習詞典曾嘗試用信息窗對詞語進行注釋,但并沒有像《教與學》這樣大規模地使用信息窗?!督膛c學》中“提示”欄不僅對漢語學習者有提示作用,而且對漢語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參考工具。本文擬就《教與學》“提示”欄的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一、“提示”欄內容的類型

程榮(2001)指出,學習詞典的內容應該具有必要的知識性,而詞典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的知識性“只能通過注釋、舉例以及一些輔助形式體現”。因此,詞典就需要考慮提供哪些知識,以及怎樣表現這些知識?!督膛c學》設立了“提示”欄,對詞語搭配、用法等一些學習者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作出了提示。《教與學》前言中提到“提示”的主要功能是對“釋義”“舉例”的補充,然而筆者發現《教與學》的“提示”欄內容十分豐富,不只是對“釋義”“舉例”的補充。

本文窮盡性地統計了《教與學》“提示”總計近2200條?!疤崾尽眱热莶粌H涉及詞語的功能、用法,而且還包括詞語意義的補充、相關詞補充等多種類型。筆者分析《教與學》中所有“提示”欄,總結出13種提示類型①,其數量由高到低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提示欄內容分類及數量分布(個)

搭配限制 離合詞 詞義 重疊形式 相關詞 句法功能 語用 多音字 句中位置 方言口語 文化含義 句法條件 其他

853 383 246 144 117 115 91 34 51 33 31 27 21

42% 17% 11% 7% 5% 5% 4% 2% 2% 2% 1% 1% 1%

下面對各類型作具體說明:

(一)搭配限制

詞語注釋不僅要針對詞語本身,而且還要涉及詞語相關搭配成分的限制,因為“搭配是學習者進行地道語言表達的主要障礙之一”(Cowie A P.,1999)。將詞語搭配列入詞典,有助于幫助學習者解決表達困難的問題。

例如:動詞“夠”

夠?(動):(數量、時間、人力、經驗等)可以滿足要求。

提示:這個義項中“夠”的賓語多為動詞,如“夠花(/用)”,或主謂短語,如“夠你看兩個月的”。

夠?(動):(人或物)達到標準或要求。

提示:這個義項中“夠”的賓語多為抽象意義的名詞,如“夠分量(/朋友/水平)”。

又如“趁”:

趁(介):利用有利的機會、條件(做事)。

提示:“趁”的賓語可以是形容詞、名詞、動詞性的詞語,也可以是主謂短語,如“趁大家都不在”。

很多情況下,漢語學習者了解了詞義,可是并不知道怎么用這個詞來造句表達。有些詞一個義項有多種用法,每一種用法都有不同的搭配。《教與學》的提示欄較好地展現了這些不同用法的搭配限制。如“反而”條:

反而(副):表示跟前邊說的意思相反或跟說話人事先想的不一樣。

提示:“反而”可以單用,表示情況相反,如“退休后反而更忙了”;有時也可跟“不但、不僅”等詞搭配使用,表示進一步,如“不但沒降,反而上漲了許多”。

(二)離合詞提示

離合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特點是后面不能帶賓語,中間可以插入其他詞語。蕭頻、李慧(2006)對印尼留學生漢語離合詞進行了偏誤分析,他們發現學習者對離合詞分用形式有回避使用的傾向。且離合詞的偏誤貫穿學習者學習的各個階段:低年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受母語影響,往往會將離合詞誤用為不能分用的復合詞;高年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因為很難判斷一個詞是否為離合詞,因而將離合詞的使用規則泛化到其他復合詞上。

對于離合詞的特點和用法,多數學習詞典釋義時未加說明,僅將詞和拼音分寫以標注離合詞,學習者往往容易忽視這樣細小的標注?!督膛c學》對離合詞采取了“提示”的形式對其單獨注明,不僅能夠吸引使用者對離合詞的注意,還能使離合詞的分用形式得以展示,如“出差”條:

出差(動):短期去外地為本單位辦事。

提示:“出差”是動賓結構的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出了一趟差”“我最近出了幾天差”;后面不能帶賓語。

(三)詞義提示

在“提示”中進一步對詞的釋義進行補充。如“不平”條:

不平?(形):因不公平的事兒而不滿。

提示:“不平”多指人的心理、感情,對事情的客觀評述不說“不平”,如不說“這樣處理不平”,要說“這樣處理不公平(/合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视频国产 | 国产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久久 | 91中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拍精品视频网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91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综合婷婷| 草逼电影 | 99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二区 |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播放一区 |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2 | 一边摸一边爽一边叫床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精品一二区 |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 天堂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91av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免费 | 亚欧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骚b视频 | 乱妇伦交|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 |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极品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高清秒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