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環境烘托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環境烘托范文1
在古代詩歌中,以側面烘托取勝的作品很多。這里略談幾例,以品味其中的妙處。
一、側面烘托狀樂音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經典名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顯示出側面烘托的魅力。它通過環境描寫來烘托琵琶聲的優美動人。一輪明月高懸空中,周圍一片沉寂,琵琶女已停止了彈奏,但“大珠小珠落玉盤”聲音似乎還在聽眾耳邊縈繞。“江心秋月白”的側面描寫,與上句細膩的正面描寫結合在一起,互為補充,形象地描繪了動聽的樂音和琵琶女高超的技藝,給人以美好的遐想。與《琵琶行》異曲同工的還有李白《聽蜀僧睿彈琴》一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聽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此詩末兩句寫由于專心聽琴,不知不覺間,碧山已為暮色籠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來。它也通過環境描寫側面烘托了蜀僧琴聲的美妙和琴藝的高超。
在《李憑箜篌引》中,為了表現李憑高超的藝術,李賀更把側面烘托發揮到了極致。除了“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直接描寫箜篌樂音外,其余全為側面描寫。以“女媧煉石補天處”的石破天驚表現樂聲的高亢,以“夢入神山教神嫗”表現樂師技藝的高超,又通過“空山凝云”、“老魚”、“瘦蛟”、“吳質”、“寒兔”聽箜篌的神態極力烘托音樂之美。上天入地,人、鬼、仙無不進入詩人筆端,通過多角度的側面烘托,極力渲染李憑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蘇軾名篇《赤壁賦》描繪客吹洞蕭聲之美:“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實為借鑒該詩“鯉魚跳波瘦蛟舞”而成,可見該詩側面烘托的影響之大。
二、側面烘托刻畫人物。古代對美女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形容,這是典型的側面烘托。在古代詩詞歌賦中,這種手法也常用在對人物的刻畫上。《陌上桑》便是側面烘托寫人的經典之作。為了表現羅敷之美,作者采取了一系列側面烘托的技巧。“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以器物的精致華美,襯托人物的姣好。“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更通過行者、少年、耕者和鋤者的動作和神態,以異性間的吸引及人類愛美的天性表現其不可描摹的完美。當然,太守“五馬立踟躕”的垂涎三尺的神態及千方百計想據為已有的心理也更襯托羅敷的美麗。這里,側面烘托起到了正面描寫達不到的效果。
環境烘托范文2
關鍵詞:渲染;烘托;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069-01
在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學習中,學生對渲染和烘托手法總是辨析不清。
其實,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例如元代白 《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山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
詩的頷聯就用了渲染手法。描寫綠樹上掛著紅櫻桃,紅艷欲滴,青豆配美酒爽口宜人,村頭田外,滿眼的綠草鋪成墊子一般,白鵝在上面嬉戲。詩人用豐富的色彩去描寫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櫻、青豆),悅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鵝,渲染了生命勃發的氣息,一幅余杭四月鄉間清新獨特的風景畫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表現了詩人的愉悅之情。再如賀鑄《青玉案》結尾兩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詩人用滿地的青草,滿城的風絮,滿天的梅雨渲染閑愁之濃之深。
烘托也是一種國畫技法,用水墨畫色彩在物象的輪廓 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描寫了周圍環境的寂靜,說明聽眾完全沉浸在動人的藝術境界中,從側面寫出了音樂的美妙動人,從而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
那么,如何區分渲染和烘托手法呢?如前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看它對事物的描寫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比如杜甫《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是詩人登高所見:天高氣爽,風聲呼呼,江渚清水環繞。在山青沙白的背景上,群鳥飛翔。詩人通過6個鏡頭寫秋天的肅殺蒼涼,風急天高,猿嘯,諸清沙白……這些描寫對肅殺蒼涼的秋天來說,都是正面描寫。所以這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主要是渲染。再看關漢卿《雙調•碧玉簫》: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
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篇。
正清樽斟潑醅 ,有白衣勸酒杯。
官品極,到底成可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這首小令的前四句寫景就是正面描寫:金風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楓葉絢麗多彩。泉水清澈,蒼松蔭道,金菊繞園盛開。渲染了一幅多么美麗的秋景,不僅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也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撐。
而漢樂府《陌上桑》中對秦羅敷的描寫,則是從側面把秦羅敷的美烘托得淋漓盡致 。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見了美麗的羅敷 ,行者下擔,少年脫帽,耕者停下手里的農活。這里作者通過行者、少年、耕者的反應,把羅敷烘托的美麗非凡。
白居易《夜雪》同樣用了烘托的手法。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環境烘托范文3
《豐碑》表現的是一種恪盡職守的犧牲精神,構思的獨特之處在于:第一,沒有一筆直接寫軍需處長如何舍己為人,只是抓住并突出了人物的一個瞬間。第二,運用了多種烘托渲染的方法,多角度地表現人物。
讓我們來看看穿插于文中的點評與分析。
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這里是文章的“起”,用直接切入的方法,展現出一個長長的風雪鏡頭,表現的是嚴寒的、可置人于死地的行軍環境,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這一筆來得很實在,它告訴我們:自然環境的設置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在“冰天雪地”、“狂風呼嘯”、“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的云中山,在“裝備很差”的隊伍中,出現的可能是有關犧牲的故事。如果我們寫此時的云中山“春光融融”,“桃紅柳綠”,表現的只能是另外一個故事、另外的一個人或者另外的一群人。)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這里是文章的“承”,鏡頭由環境移向“將軍”。這上百字的文段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主要從軍事環境的角度繼續表現隊伍行軍環境的嚴酷,繼續表現行軍途中的艱困。這是巧妙的“復筆”,起著“渲染”的作用。二是引出了“將軍”,下面的人物,下面的故事,主要通過“將軍的眼睛”表現出來。這告訴我們,其他人物的安排,是為表現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服務的。如果此時作者“安排”的不是“將軍”而是幾位戰士,那么本文的故事情節一定會與此完全不同。)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上面幾段是文章的“轉”,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是文章的關鍵內容。作者筆鋒一轉,鏡頭巧妙地移向了文中的主要人物――軍需處長。這里的描寫簡潔而又精彩。似乎是一筆一個鏡頭,一筆一個情節。第一,表現“軍需處長”的精彩瞬間出現了:他凍死在樹干之下。作者對他單薄破舊的穿著、鎮定自然的表情進行了雕塑般的刻畫。第二,巧妙的設置出現了:軍需處長既沒有姓名,也讓人看不清容貌,他表現出的是一種默默的犧牲精神。第三,“誤會”出現了:將軍大怒,批評軍需處長沒有盡到職責,而犧牲在將軍面前的恰恰就是軍需處長。第四,有力的烘托出現了:有將軍那久久站在雪地里的身影,還有那莊嚴的軍禮。這告訴我們:在故事的精彩瞬間,要有對主要人物細膩的描寫,還要有其他人物或環境的充分的渲染與足夠的烘托。)
將軍什么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這里是文章的“合”,是全文的收束。“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一句,既與前面將軍的“思索”遙相呼應,又巧妙地點題。這告訴我們,用描寫人物的精彩瞬間來展現一個故事,其實是為表現一定的主題或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務的。)
小結一下:《豐碑》在學寫作文上給我們借鑒意義是:寫記敘文時,可選擇一個精彩瞬間構成文章主體,圍繞精彩瞬間多角度進行烘托渲染,通過一個精彩瞬間展示故事、表現人物、突出主題。
環境烘托范文4
關鍵詞:舞臺燈光;朦朧美;烘托環境;延伸意境
舞臺燈光也叫“舞臺照明”,是演出空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用舞臺燈光設備和技術手段根據情節的發展對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場景進行全方位的視覺環境的燈光設計。主要表達視覺雕塑感、音樂感和舞臺空間中的運動與節奏感。
美是人的內心對外在事物的一種直觀感受。在美學里的美有兩種境界,第一個叫“錯彩鏤金”,講的是那種很絢爛很富貴的美;第二個境界是“初發芙蓉”,講的是絢爛到極致而歸于平淡的美。雖然生活中到處都是美,但是美的境界還是有所不同的。藝術一直都是心靈感受的表達方式,有人寫文字,有人畫畫、音樂、舞蹈, 甚至現在的攝影,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表達自己。舞臺戲曲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表現戲曲的魅力,它的美無處不在:美的音樂可以讓人陶醉其中,美的化妝可以深入人心,美的布景可以讓人賞心悅目,美的燈光可以引起內心的共鳴等。但論燈光的舞臺表現美就有好多種,例如:五彩的艷麗,單色的高貴,亮的耀眼,暗的神秘等。而舞臺戲曲燈光的朦朧就是其中的一種美。
朦朧是一種弱有若無、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戲曲舞臺燈光美。它吸引著觀眾的感官,撥動著觀眾的神經,它拉近了戲曲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更能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朦朧美在戲曲中表現環境最為常見,有黎明前的黑暗、月光下的迷人、夜色中的掙扎等。河北梆子《鐘馗嫁妹》是一部神話劇,它塑造了一個正氣凜然、嫉惡如仇的捉鬼大神的形象,弘揚了正義,鞭策了歪風邪氣。本劇在第二場“鬼窟毀容”中用朦朧的藍光塑造了一個陰森、恐怖的環境。幽暗的燈光在煙霧的襯托下顯得神秘、空靈,加上洞窟景的點綴,虛實結合,尤如把觀眾帶進了一個眾鬼環繞的山洞,既新奇又心驚。既點明了時間、地點,又不失藝術觀賞性,也為下面的眾鬼出場烘托了氣氛。河北梆子《李惠娘》是河北梆子的一部優秀的傳統劇目。在劇中追殺一場,其幽暗的藍光體現著夜晚的環境,烘托著若隱若現的主人公那種焦急、無奈和掙扎的心情,也為演出過程中吐火的藝術表現做了很好的鋪墊。
環境烘托范文5
一、讓學生儲備知識點
1、教師要讓學生弄清景物描寫的對象。
學生弄清景物描寫的對象,是能答題,可能得分前提。景物描寫的對象,概括地說,凡環繞人的但不是對人的描寫,都可以說是景物的描寫。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風景描寫、風俗描寫和風物描寫。如果用繪畫用語來表達,那就是:風景畫、風俗畫和風物畫。
風景畫的主要內容是自然風景。廣義的風景畫,包括人工景物,如宮殿、寺廟、園林等。狹義的風景畫,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電等。我這里采用廣義的概念。風物畫的范圍,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點的景物與器物。較大的如園林,較小的如金石風物描寫,應該有獨具的特點。風俗畫,也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風俗畫,指能反映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或社會集團的社會生活所特有的風俗人情、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的文學作品。例如,《紅樓夢》是17世紀中國上層貴族的風俗畫。狹義的風俗畫,指作品中有關地區的獨特的風俗人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寫。我們這里所說的風俗畫,主要指后者。
2、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景物描寫會在哪些文學作品中出現。
其實,任何一部(篇)文學作品均有可能出現景物描寫。散文、詩歌、小說、戲劇這四大文學體裁的作品中均有可能出現景物描寫。只不過我們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詩歌中,景物又叫意象。
3、教師要讓學生熟記景物描寫的作用。
景物描寫的作用,我歸納為以這樣的四種:一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二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三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下文埋下伏筆;四是突出主題。學生熟記了這四點,加上他會辨別景物,等于有“米”可做“粥”了。
二、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答題的方法
1、關于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的答題技巧。
在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有時也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例如《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作者活畫出一幅蕭條荒寂的故鄉冬景圖,也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是閏土生活的典型環境。《孔乙己》開頭寫道:“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這里的環境描寫為孔乙己的活動提供了場所,同時文中的“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的酒店格局,鹽煮筍、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經意間已展示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交代了文化背景。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環境描寫”“交代”是關鍵詞,因此答題格式應為:這里用了……描寫,寫出了……,交代了……。
2、關于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答題技巧。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來創造故事的特定氛圍,從而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在這方面,魯迅可謂是行家里手。《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很有特色,如“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課文是從視覺、聽覺、嗅覺等三個方面來表現大自然的美。視覺方面寫了碧綠的豆麥田地,淡黑的連山,皎潔的月光;聽覺方面寫了歌吹了;嗅覺方面寫了豆麥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寫得有聲有色,勾畫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鄉美景圖。在景物描寫中,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比擬等修辭手法,烘托氣氛,表現“我”對自然美景的熱愛。渲染了我去看戲途中高興的心情。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輕快明麗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歡快的心情;而見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變得陰郁濃重,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再如《孤獨之旅》中寫道:“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這里的景物描寫就渲染了暴風雨來臨前令人壓抑的氣氛,烘托了杜小康內心的孤獨苦悶之情。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給學生的答題技巧就是:此處運用了……描寫,渲染了……的氣氛,烘托了……的心情。
這是考試的重心所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練。練的方法:學生口說,說完后筆寫,寫完后交給老師或小組內的優秀同學檢查。也許你會認為,你這不是應試教育嗎?是的,這的確是在應試,不應試,學生的分數從何而來?教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教書的過程不是授給學生“魚”,而是授給學生“漁”,有時我們也只有先給學生“魚”,然后再讓其在其中去摸“漁”。為了讓學生答題時能更準確地寫出答案的要點,我還特意為學生寫了“好景好心情,壞景壞心情”的口決,旨在讓學生知道怎樣用形容詞去形容它。
3、關于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埋下伏筆的答題技巧。
有時景物描寫能夠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例如《孤獨之旅》中對暴風雨的描寫,既渲染了氣氛,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為后文杜小康的成長以及變得堅強埋下了伏筆。又如《社戲》中“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交代了時間,地點的轉換,說明是返回途中,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這一小插曲。
答題技巧:此處的景物描寫,交代了……,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4、關于突出主題的答題技巧。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揭示主旨,這一作用一般出現在文章的結尾。例如《故鄉》的結尾,作者再次描寫了海邊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是“我”對故鄉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決心。
答題技巧:這里的景物描寫,表現了……的主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
我在上面也談過,教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要不教,你就得給學生“漁”。學生學會知識遷移,就是獲得了一條極大的“魚”,終身受益。
環境烘托范文6
按照陳設藝術使用價值,通常可以將其歸為下列兩類內容,即裝飾性陳設和功能性陳設。裝飾性陳設,顧名思義是指以裝飾功能為主的陳設。例如觀賞性植物、工藝陳設物、懸掛陳設物等。較具代表性的裝飾性陳設是觀賞性植物,不同的季節,不同空間放置不同的觀賞性植物,不僅可以分割空間,還能給沉悶的室內空間環境營造清新自然的環境。功能性陳設通常是指以實用功能為主,同時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的陳設。諸如手工織品、工藝燈飾、獨特家具等。其中具有獨特造型的家具是現代室內陳設藝術的重要裝飾元素,它的第一性能是實用,如床、沙發等;其次才是裝飾功能,如屏風、陳設展架等。工藝燈具在室內設計中主要起到照明的作用,但花樣別致、造型獨特的燈具品無疑會成為室內設計中裝飾的重要衡量標志。
二、陳設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作用
室內環境中如果沒有陳設藝術的陪襯,將會顯得冰冷生硬,缺乏活力,猶如骨骼內沒有血肉的軀體一樣,沒有一點生機。可見陳設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的作用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就陳設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作用總結出以下六點。
1.分割空間功能,豐富空間層次。
在傳統的裝修過程中,針對空間相對不足或空間過大的情況,經常會采用一些帳幔、屏風等來劃分室內空間,起到充分利用空間和保護業主隱私的作用,我們通常將劃分出來的可變空間叫作二次空間環境。通過利用陳設藝術劃分二次空間環境可以有效地實現空間層次變化的目的,起到分割空間功能、豐富空間層次的作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利用陳設藝術品分割二次空間環境非常常見,它不僅可以使室內空間的使用功能更趨合理,更能為人所用,還能使室內空間環境更具層次感。譬如,新型大都市下的辦公寫字樓就是一個整體結構空間,在這個整體空間內我們用辦公設備及屏風使其分割為無數個小型工作單元,再配置一些裝飾性植物,這樣既滿足了不同的辦公需求,又起到了豐富辦公空間層次的作用。另外,在同一室內空間,選用不同的地毯、沙發顏色,也可以從視覺和心理上劃分室內空間。如高檔賓館、酒店的大廳,經常會用不同的地毯顏色區分酒店或賓館的服務層次及消費層次,用沙發分割休息或會客空間,這樣不僅起到了分割空間的作用,還豐富了空間層次。
2.烘托室內氣氛,營造環境意境。
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中的合理應用可以烘托室內氣氛,營造環境意境,引人入勝,給人帶來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氣氛通常是說事物的內部空間環境給人帶來的總體印象,不同的陳設藝術裝飾可以烘托不同的室內氣氛。如吉祥紋樣的家具可以營造歡快喜慶的氣氛,簡約風格的家裝可以營造輕松隨和的氣氛,古典風格的陳設可以營造富麗繁縟的高雅氣氛,等等。意境則是環境氣氛的升華,當氛圍達到一定程度便上升為意境,如不少公共空間常掛有浮雕或淺浮雕,不僅起到了裝飾效果,也營造了古樸的文化環境意境。
3.增強語義內涵,美化空間效果。
陳設藝術在增強空間語義內涵、美化空間效果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強化裝飾風格,改善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