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校訓校風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校訓校風范文1
1、茅箭區實驗學校為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促進學校文化內涵建設,彰顯辦學特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凸顯學校“創名校、鑄名師、育名生”的美好發展愿景,11月27日開展了以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為主要內容的“一訓三風”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2、該校“一訓三風”是圍繞“春風化雨育桃李,潤物無聲灑春暉”的辦學理念量身定制,是該校培養“能安靜、愛干凈、懂禮儀、知安全、惜公物、會學習、有活力”的學生的有力支撐。
3、“仁愛、誠信、協作、進取”的校訓,“健康、快樂、和諧、進步”的校風,“敬業、愛生、善教、慎行”的教風,“尊師、守紀、樂學、上進”的學風,是該校全體師生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獨特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核,更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師生與學校和諧發展的完美詮釋。
4、體現了學校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鑄就師魂、根植幸福的奮斗目標和堅定決心。
(來源:文章屋網 )
校訓校風范文2
走進“國培計劃”,榮幸地成為“國培計劃”的跟崗學習基地,我們感受到了肩負的責任和壓力。通過學習和了解各跟崗基地學校的經驗,我們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制定了“國培與校本相結合、指導團隊與學科委員會相結合、引領與輻射相結合、提升自我素養與推進學科建設相結合”的研訓原則,將“國培計劃”活動真正與教學實踐聯系起來,與教師聯系起來,與科研培訓聯系起來,打造扎實有效的培訓活動,探索新型的校本研訓模式。
一、夯實校本研訓體制,奠定國培團隊基礎
開學伊始,根據全校教師的推薦,學校將各學科的骨干教師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山小學學科委員會”,打造“中山名師”團隊。但是,到底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個團隊的作用,如何開展研討活動促進教師發
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在接受“國培計劃”任務后,“國培計劃”新穎的研訓方式,嚴謹的培訓制度,讓我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國培計劃”給了我們一片天空,我們不但要讓跟崗學習的教師有所得,我們還要讓本校的教師在這片天地自由翱翔。我們從學科委員會中挑選出四名優秀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在市數學學會理事長汪校長、省特級教師及省名師朱書記的帶領下,打造了一個強有力的指導團隊,積極投入到“國培計劃”的培訓活動中。同時,我校的學科委員會、學習型小組的成員配合指導團隊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二、制定周密的研訓計劃,研訓與常規活動一體化
我校是黃石市最大的小學,師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活動頻繁。怎樣將常規教學與“國培計劃”的研修工作有效地結合?既不加重教師們的負擔和壓力,不與正常的教學活動發生沖突,又可以保證“國培計劃”不走過場,不敷衍了事,就成為我們研究的第一個問題。為真正落實“國培計劃”的各項培訓任務,我們研訓團隊確定了“國培與校本研訓,與學校特色活動一體化”的研訓目標。在跟崗教師到來前夕,結合本校的教科研活動特色,研究制定了周密的研訓計劃,落實到每天的學習、研討的日程培訓表,將“國培計劃”的研訓活動與學校的常規活動一體化。研訓計劃讓跟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收獲;研訓計劃還要使我校的特色教學活動成為國培、校本培訓的一個學習項目,使我校的教師投入到“國培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制中,與跟崗教師一同學習,共同進步。
鏡頭一:語文活動,精彩紛呈
春暖花開的三、四月,正是我校轟轟烈烈開展語文活動的時間。30~35歲的語文教師參加“習作教學先行課”,30歲以下的語文教師參加“中山杯習作教師評優活動”;全校學生參加“中山第一屆讀書節暨語文周活動”――低年級的猜字謎,中年級的古詩詞比賽,高年級的朗誦比賽,全校的“淘書樂”活動及征文比賽。
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活動中,跟崗教師和中山的教師一起走進了每一節先行課的研討,每一節評優課的傾聽,每一個年級活動的參與,研訓不再是形式上的擺設,內容上的空殼。
鏡頭二:數學教學,科研氛圍濃厚
教科處的張兆媛主任,是市級名師,中山學科委員會的會長,同時也擔任了本次“國培計劃”的指導教師。集多重身份于一體的她,站在了更高、更廣闊的平臺對待本次研訓活動。她將數學學科委員會的成員組織在一起,對跟崗教師與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做課題研究,細致入微的課堂觀察,嚴謹客觀的課堂評價,整個團隊一同走進我校的科研課題的研討中。跟崗教師積極參與,指導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指導,跟崗教師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受益。
三、注重示范引領,帶動全員參與
來自全省各地的跟崗教師,是各地的骨干教師,來到我們跟崗學習基地學習,我們就要毫無保留的將學校的特色呈現在他們面前,發揮學校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也要不斷挖掘跟崗學習教師的潛力,加大教師間的交流,創造學習交流的機會,讓大家的思維不斷發生碰撞,綻放出絢麗的火花。
鏡頭一:專題講座,注重示范引領
專業發展離不開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為此,學校為做好“國培計劃”工作,在了解跟崗教師的專業需求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兩次講座――《如何說課》《讓學生感受好玩的學習》。對于我校教師來說,大多數教師已經參加過此類培訓,并且也參加過各級的說課研討活動。既然跟崗教師有此學習需求,我們也把職初教師納入到培訓中,既完成了對跟崗教師的培訓,又完成了對職初教師的校本培訓。《讓學生感受好玩的學習》的講座是在全體教師的培訓會上由教科處的張主任所主持。她博覽群書,拋出各個實際案例,深入淺出的結合各學科特點,闡述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學有所得的理論。她精彩的講座使得跟崗教師贊嘆不已,鼓舞了跟崗教師的斗志,充分體現了名師示范引領的作用,也促使了我校的教師不斷向榜樣學習。“國培與校本相結合”的研訓活動一舉兩得。
鏡頭二:同課異構,帶動全員參與
如果單純的讓跟崗教師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走進課堂,我們認為這種指導力量還是存在著局限性。學科委員及學習型小組成員的加入,使我們的研訓團隊更加充滿了活力。他們和跟崗教師一起參與“同課異構”活動,形成多人教學智慧的碰撞,多人教學設計的探究,多人教學風采的展示。為開展好“同課異構”活動,我們在征求跟崗教師課題之后,確定了學科委員及學習型小組的授課人員。課前,跟崗教師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精心備課;課中,教科處組織全體語、數教師參加聽課;課后,“同課異構”教師說課,指導教師與其他語數教師參與評課。整個活動參與人數多,研討氛圍濃。跟崗教師在直接的“正面碰撞”中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授課的學科委員及學習型小組成員也看到了跟崗教師的優點,參與聽評課的語數教師“旁觀者清”,吸收了授課者的經驗,大家通過這樣的“真實課堂”的學術研討共同進步。
鏡頭三:市級匯報課,挖掘團隊潛力
跟崗教師結業前的市級匯報課,牽動著研訓團隊每個人的心。跟崗教師的壓力大,其實我們的壓力更大。一個月的培訓工作到底有沒有成效,雖然不是一節課能完全反映出來的,但是畢竟是一個團隊的成果展示。因此,我們沒有掉以輕心。不但指導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科委員們也是盡心盡力。整個團隊的成員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直至匯報課當天,指導教師仍是不離不棄,從頭到尾陪同跟崗教師,圓滿完成了市級匯報課任務。
四、提升自我素養,推進學科建設
在為期一個月的“國培計劃”活動中,我們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制定的各項培訓計劃。回想這段“痛,并快樂著”的時光,我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在不斷摸索的研訓工作中,我們也欣喜地發現――
跟崗教師幸福地說,感謝“國培計劃”給了他們難得的學習機會 ,感激中山對他們無微不至地照顧,感謝指導老師及指導團隊給予他們無私地幫助。
指導教師們自豪地說,能成為一名“國培計劃”的指導教師,感到無比的光榮。同時,在這一個月的“并肩奮戰”中,跟崗教師奮進、刻苦的品質讓他們感動,“國培計劃”也促使他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
我校的教師們羨慕地說,他們也想走進這樣的“國培計劃”中……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我校的語文、數學兩大學科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學科委員們由開始的無序工作到有序地安排,從被動地參與到積極地思考,從學科活動的形式化到扎扎實實地落實細節,從組長單槍匹馬地吆喝到教研組全員的積極參與。
“國培計劃”跟崗培訓活動促進了我校語數學科常規教學與教科研活動的規范化、制度化,推進了語數學科的教學研究向縱深發展。實現了校本研訓的“四化”――研訓主題專題化、研訓內容系列化、研訓形式多樣化、研訓行為自主化。同時,也促進了我校進一步完善教師專業發展管理機制,為探索“名師示范引領,構建研究型團隊,促進全體教師發展”的學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培養模式。
校訓校風范文3
藍天下/草原上/騎著我心愛的小駿馬/去往外婆家……偎著外婆的懷抱/聽著那遙遠的神話……這首蒙古小調,內蒙古女孩王紅梅從小聽到大,可年幼時的她不懂得“外婆”的含意,問媽媽,媽媽回答她的只有傻笑,問爸爸,爸爸給她一聲重重的嘆息,告訴她:“外婆就是媽媽的媽媽。”
上學后王紅梅才知道,別人都有外婆,她沒有。她心里滿是疑惑:我為什么沒有外婆?她曾問過父親王三娃,父親卻不告訴她。
8歲那年,王紅梅偶然從親戚口中得知,她的瘋娘當年是被人從外地拐騙到內蒙古的,父親見母親可憐才收留了她,并為她取名“蘭花”。在王紅梅的記憶里,父親很疼愛母親,家務、農活一樣都不讓她做。
偶爾清醒的時候,瘋娘會哼唱不知名的小調,很好聽。王紅梅常常聽得入神,還會纏著媽媽打探外婆家的事:“外婆家門口有沒有河,有沒有山?”母親似乎聽不懂她的話,只是出神地遙望遠方。王紅梅想,母親一定是想家了,雖然她說不出來,但她一定和自己想有個外婆的心情一樣,也想有個娘家。小小的王紅梅心里從此有了一個愿望:替瘋娘找到家,為自己找到外婆。
王紅梅努力讀書,她知道只有自己有了能力,才能實現找到外婆家的愿望。誰知在王紅梅上高二那年,母親的病情突然加重,頭天發生的事第二天就會忘記,在家門口都會迷路。王紅梅擔心,過不了多久母親就會忘記家鄉所有的事,成為一個沒有記憶的人。她決定盡早找到外婆,讓母親在記憶尚存的時候與家人團聚。
2008年7月,17歲的王紅梅毅然輟學,怕父親反對,她謊稱自己成績差,不想讀書了。
輟學后,王紅梅開始著手尋找外婆家。她知道,要想實現這個愿望,首先必須確定一個大致的尋找范圍。她問父親:“爸,當初阿媽來的時候沒說她是哪兒的?有沒有提過外婆家的事?”父親不耐煩地說:“你一個孩子家,問這么多做啥?管好你自己就行了。”王紅梅只好跟鄰居大嬸們打聽,得知母親剛到內蒙古的時候偶爾會開口說幾句話,是四川口音,但從沒具體說過自己是哪里人。王紅梅心里一喜,她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母親特別愛吃辣,難道母親是四川人?
為了從母親那里得到更多她關于家鄉的記憶,王紅梅一有機會便跟母親聊天:“阿媽,你小時候放羊嗎?家里種玉米嗎?有沒有兄弟姐妹?”母親咬著自己的手指頭不說話。王紅梅不信母親把家鄉的事都忘了。一位醫生告訴她,四川和內蒙離得太遠,兩地的風土人情區別很大,也許把病人帶到她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能喚起一些她曾經的記憶。王紅梅決定,把母親帶到四川。沒想到父親卻強烈反對:“那里剛發生地震,怎么能去?你一個孩子家,瞎鬧什么!”王紅梅勸父親:“阿爸,阿媽離家這么多年了,肯定想家。再說你不想知道阿媽是怎么病的嗎?也許找到外婆就能知道病因,媽媽的病說不定能治好。”可不管女兒怎么說,王三娃就是不同意。他只想過平靜的日子。
說服不了父親,王紅梅決定先斬后奏。2008年9月11日,趁父親不在家,王紅梅懷揣1000多元錢,牽著母親悄然離家,踏上了尋親之旅。
一雙腳丈量出三千公里“尋親路”
幾天后,王紅梅和母親到達成都。剛下火車,母親便因喧鬧的人群受到驚嚇,緊緊拉著王紅梅渾身發抖。王紅梅也緊緊牽著母親的手,怕擁擠的人流把她們擠散。好不容易出了火車站,王紅梅就近找了一家旅館住了下來。
當晚,為了從母親口中得到更多線索,吃過晚飯王紅梅帶母親出去逛夜市。聽著周圍的四川話,看著來來往往的人,蘭花像是受了刺激,突然捂住耳朵大叫起來。王紅梅趕緊摟住母親安撫她,等她平靜下來,兩人回了旅館。王紅梅問母親:“阿媽,你怎么了?”蘭花無助地望著女兒,支吾了半天竟然說了一句話:“好多好多山。”難道母親是說自己家門口有好多好多山?這個線索讓王紅梅興奮了好半天,她繼續啟發母親:“好多好多山在哪兒?阿媽以前姓什么?”蘭花卻只是重復著“好多好多山”,其他的什么都說不出來。
那一夜,王紅梅看著熟睡的母親難以入眠,她想,四川這么大,外婆家究竟在哪兒?黑暗中她輕輕握著母親的手,她想告訴母親,也是要告訴自己,哪怕找遍整個四川,也要找到母親的家。
第二天,王紅梅帶著母親乘車來到成都市雙流縣的一個村莊。她通過平時的觀察認為,母親一定生長在農村,也許熟悉的生活場景能讓她想起什么。果然,一看到村莊,母親的眼睛似乎一下子亮了許多,不用女兒牽著,自己主動地往村子里走去。
忠實的家狗看到陌生人,大叫起來,母親不僅不害怕,還高興地追了上去,邊追邊喊:“小黑,小黑。”直到狗跑遠了,她才停下來,嘴里仍叫著“小黑”。王紅梅據此判斷,外婆家很可能養過一條名叫小黑的狗。
奔波了幾天,眼看1000多塊錢快花光了,王紅梅決定找份工作,邊打工邊尋找,可人家一聽說她帶著一個瘋娘,都不愿意聘用她。沒辦法,王紅梅只好把母親送回內蒙古,然后返回成都在一家餐館找了份工作。兩個月后,拿著掙來的1200元錢,王紅梅又開始了尋親之旅。她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根據地圖,畫一條“尋親路線”,成都―自貢―瀘州―綿陽―廣元―宜賓,她打算逐一前往。
接下來的三個月里,王紅梅尋遍了成都、自貢、綿陽等地,但一無所獲。有人勸她:“閨女,你這么找不行啊,四川這么大,啥時候才能找到你外婆啊?你去電視臺登個尋人啟事吧!”王紅梅跑到電視臺,一問,價錢貴得讓她咂舌。
就在這時,一個“驢友團”的隊員們聽說了王紅梅尋親的事,深受感動,團長劉凱從王紅梅那里翻拍了一張蘭花的照片,他答應王紅梅,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拿出照片給當地人看,還會發動其他驢友一起幫她尋找。王紅梅十分感激。劉凱又給王紅梅出主意:“如果你母親真是四川人,應該對四川有很深的印象,你用四川最具特色的東西去刺激她,也許會有收獲。”王紅梅突然想起小時候常聽母親哼小調,她認為母親哼唱的一定是四川民歌,能不能用四川民歌打開母親記憶的閘門呢?
不久,王紅梅在宜賓市一家超市找到一份收銀員的工作,每天下班后便到附近的公園跟那些鍛煉的老人學唱民歌。聽說她的事后,大家都樂意幫她。
“山歌不唱不開懷/磨子不推不轉來/大磨推得團團轉/小磨推得溜溜圓。”每一首當地民歌,王紅梅都學得格外用心,因為她知道,說不定哪一首歌,就是她打開母親記憶之門的鑰匙。
2009年4月,王紅梅學會了100多首四川民歌,因為擔心母親的病情加重,她不敢耽擱,返回了內蒙古。見到女兒,蘭花的表情依然那么“冷漠”,她似乎遺忘了更多的東西,整天都是安靜的、呆滯的。王紅梅在憂心的同時也加緊了實施自己的計劃。每天,她都帶上母親去草原牧羊,在空曠無際的草原上,她放開歌喉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四川民歌。一開始,蘭花沒什么特別的反應,只是聽到女兒唱歌時會變得更加安靜。
2009年5月的一天,王紅梅給母親唱起了一首關于蒙頂山的民歌《山轉轉來》:“對面的阿哥嗓子亮/唱得青山轉轉來吆/唱得阿妹繡起鴛鴦……”唱著唱著,王紅梅突然聽見母親在輕聲附和:“阿妹妹/你的臉龐像太陽……”王紅梅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驚喜地問母親:“阿媽,你剛才說什么了?”蘭花看著女兒,嘴里依然重復著“阿妹妹,阿妹妹”。王紅梅高興壞了,知道母親一定與這首歌有某種關系。
此后,王紅梅專門給母親唱關于蒙頂山的民歌,她發現只要提到蒙頂山,母親就會變得表情豐富,眼睛發亮。幾個月后,在歌聲的不斷刺激和藥物治療的作用下,蘭花的病情有所緩解,關于家鄉的記憶片段也不斷從她的腦海里冒出來:她有兩個妹妹,有個叫小驢子的鄰居,家門口就是山,家里有條小黑狗,還有蘑菇。蒙頂山位于四川雅安,而當地的特產就是千佛菌。難道母親是雅安人?王紅梅決定立即去雅安。
雅安下轄一區七縣,而有山的地方只有名山、天全、蘆山和漢源四縣,王紅梅正琢磨從哪個縣開始尋找,劉凱及時送來一條信息:雅安市漢源縣柳莊曾經有戶人家丟過一個女兒,年齡特征跟蘭花相似。2009年10月初的一天,王紅梅趕到漢源縣柳莊。那戶人家面對大山,籬笆墻圍著老屋,門口有雞鴨在覓食。一位面容蒼老的老人從屋子里迎了出來,那形象,跟王紅梅想象中的外婆差不多。王紅梅抑制著激動的心情,把母親的照片掏了出來。老人看看照片卻搖了搖頭:“不是我家閨女,我家閨女這兒有顆痣。”王紅梅十分失望。不過老人告訴她一條重要信息:她女兒走失那一年,雅安同時有多名少女走失,大部分來自名山縣。她建議王紅梅:“你去名山縣找找吧!”
告別老人,王紅梅立即趕到名山縣。她拿出那張已經破舊的地圖,才發現一年來她已經跑遍了四川23個縣市,行程3000多公里,每排除一個地方,她都會在地圖上打一個叉。這回,她在名山縣的位置上卻畫了一個鉤,因為她希望,這次她不會再失望。
流淚的瘋娘終于回家
就在王紅梅到達名山縣的時候,父親打來電話,說母親病又重了,脾氣很暴躁,誰也不認識,天天喊著她的名字。王紅梅趕緊返回了內蒙古。
母親顯得很憔悴,見到王紅梅的那一刻,她竟很安靜。王紅梅決定,再次帶母親去四川。這回,王三娃的態度有所松動,他知道女兒性子倔,決定的事不會改變,嘴上雖然沒說同意,但在王紅梅臨走時悄悄在她口袋里塞了2000元錢。
來到雅安市名山縣,王紅梅開始尋找“家里有兩個妹妹,屋朝大山,有個鄰居叫小驢子,曾養過一條小黑狗”的人家。可幾個月下來,一無所獲。
2010年7月1日,王紅梅帶著母親來到名山縣一個叫王二壩的莊子尋找。母親仍像過去一樣,看見誰家的小狗都叫“小黑”,跟在后面追,引得全村的狗都圍著兩個人吠。王紅梅怕母親被狗咬,拉著母親想跑,可剛跑幾步就被狗追上了,王紅梅不顧一切地用身體擋住了母親,結果腿上被狗咬了一口。幸好村民及時趕來,把狗驅散,王紅梅才躲過了惡狗的進一步傷害。
在村民家里王紅梅簡單地用草藥處理了一下傷口,便跟老鄉打聽“外婆家”的事。一位年邁的大爺告訴她,那一年名山縣曾走失過四個閨女,可這四個閨女家住哪里,他并不知道。王紅梅只好來到名山縣公安局查詢,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也沒查到線索。
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到了名山縣后,蘭花的情緒極不穩定,常常大喊大叫。王紅梅實在沒辦法,只好打電話向父親求助,希望他能來四川幫忙照顧母親。王三娃盡管有些不情愿,但在女兒那份孝心的感召下,還是連夜趕到了妻女身邊。
沒有了后顧之憂,王紅梅全心全意地尋找外婆家。她依然用老辦法,根據她的統計,名山縣總共有27個鄉村,她打算一個一個地實地尋找。劉凱聽說后給她出了個主意,讓她把母親的照片復印1000張,然后到集市上散發,擴大影響,他則發動其他“驢友”一起打聽。
2011年1月3日,一位“驢友”傳來消息,名山縣夏壩村一戶鄭姓人家,曾丟失過一個精神失常的女兒,家里曾養過一條狗叫小黑。王紅梅聽了激動萬分,但怕刺激母親,她打算一個人先去看看。
來到村子前,鄭家人早就等著她了,因為受地震影響,他們已經在別處蓋了新房,可老屋一直留著,就怕走失的女兒有一天會找回來。王紅梅拿出母親的照片給鄭家人看,老人一看照片便哭了:“是小蓮,就是小蓮。她腿上是不是有個疤?”王紅梅點點頭,母親右腿上確實有個疤。“那是她小時候開水燙的。”老人激動地大哭起來。
怕老人太激動,鄭家派小蓮的大哥先跟王紅梅去縣城的旅館見母親。見到蘭花的那一刻,大哥一眼就認出了她,這就是他的妹妹。
從大舅口中王紅梅得知,母親原名叫鄭紅蓮,20歲那年,家里給她說了門親事,她死活不同意,家人罵了她幾句。誰知,她竟受了刺激一病不起,等病好了,人也變得瘋瘋傻傻。一次,家人都不在家,小蓮竟被人販子騙走了。這么多年,鄭家人多次到北京、天津、云南、貴州等地尋找,但都沒找到,他們怎么也沒想到,小蓮會被拐騙到內蒙古。
王紅梅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找到了外婆,幫母親找到了家。她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大舅,蹲在地上大哭起來……
校訓校風范文4
學員A:“老實說,你們覺得這位名師如何?我可是耐著性子聽了這一天半的課程,本以為他會講些實用的內容,可是這三天的培訓課快完了,他還是一個勁地講第三方物流啊什么供應鏈啊,這和我們做倉儲有多大關系?”
學員B:“我們的主管在培訓前可是早已經發話啦,受訓回崗可是有任務的!我們運輸部就想知道如何解決運輸中的突發事故,比如發錯貨、途中遇到動貨或貨被人做手腳,如何處理。可是上了這么久的課程還是沒有真正的收獲。”
事后朋友公司對這位名師的培訓機構提出質疑,并要求賠償。現實中這種令人失望的事并不少見,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我們不妨以這場風波為例來分析其中的問題。
如何精選符合企業需要的培訓師
培訓的效果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用什么樣的培訓師。
要聘請有經驗的培訓師。比如你要進行一次有關銷售方面的培訓,那么一個稱職的銷售培訓師應該具有充足的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的學識和實務經驗,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掌握各種培訓方式并擁有豐富的培訓經驗。
實踐證明,聘請純粹學院派的教授很難做好銷售培訓,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銷售實戰經驗,很難給受訓人員以有效的技術性指導;而純粹的經驗派人士也難以擔當培訓師的角色,因為他們往往缺少必要的理論修養和培訓經驗,沒有掌握多樣化的培訓方式。
與培訓師溝通做到及時、到位
此外還要在培訓前1~2星期與培訓師進行充分的溝通。仍以銷售培訓為例,向培訓師提供必要的資料,如產品介紹、銷售戰略與計劃、受訓人員構成、企業的銷售政策與策略、績效考評辦法與薪酬制度,并向培訓師說明本次培訓的目的。然后請培訓師設計相應的培訓內容與方式,做出計劃,并請培訓師就此與有關受訓人員在培訓前進行必要的座談交流,以便最后確定培訓方案。根據經驗,事前溝通越充分,培訓效果就越好。
企業的預算有限,往往希望少花錢多辦事,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多給予知識傳授。在和培訓需求部門進行溝通時,所獲得的信息往往是需要系統、全面的培訓。而實施過程結束后,細看學員反饋,卻發現有一句評語是最集中的:“整體效果不錯,但內容過于寬泛,如能抓住某一點或幾點內容展開細說,深入討論會更好”;這種評語是各地各種培訓結束后出現最多的,學員在提的時候很客氣,其實這句話的翻版就是“過于寬泛、缺乏深度”。究其原因通常有三:講師能力有限,確實空洞而寬泛,對于解決企業實質問題有如隔靴搔癢;講師沒有太多時間做深入細致的探討,導致蜻蜒點水;因為HR經理對培訓的要求是“系統的知識與技能培訓”。問題就出在“系統”二字上,導致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作為HR經理,單純做“傳話筒”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盡量在溝通時安排三方共同座談,同時盡量要求培訓師授課時寬度與深度有效結合,這樣方能達到皆大歡喜的目的。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如果非常不幸運,你請到了這種老師來給學員培訓,那么,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把可能出現的損失減到最低。
方法一,和老師進行溝通,要求按照學員的意見,對課程設計做出相應的修改,以符合培訓的實際需要。
校訓校風范文5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66-01
空氣消毒紫外線循環風消毒機日益增多,但機械的維護及保養一直困擾著大家,現就這一問題淺談維護及監測。
一、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機維護
1、維護保養機器時,必須先切斷電源。
2.每周對消毒機器表面清潔1-2次。
3.每2-4周清洗一次過濾網,保持干凈整潔。使用場所污染較嚴重、發現灰塵較多時宜提高清洗頻率,并詳細記錄。
4.至少每半年廠家檢查維護消毒機一次,清潔一次機內各零部件表面灰塵。酒精擦拭紫外線燈管并有記錄。
二、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機
1.日常監測:每天記錄消毒時間及累計時間:高強度紫外線燈有效使用壽命1000-5000小時不等,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要求累計運行1000-5000小時,紫外線輻照度值的測定不合格應更換燈管。
2 紫外線輻照度值的測定:消毒機的紫外線為高強度紫外線,使用中紫外線由廠家每半年檢查維護消毒機時用專用的紫外線燈輻照計測定法進行監測。
3.紫外線的空氣消毒效果的監測
監測方法:按空氣消毒效果的監測方法進行監測。
(1)采樣時間:關閉門窗,在空氣消毒后進行采樣。
(2)沉降法:,采樣高度為距地面 0.8m-1.0m,采樣時將平皿蓋打開,扣放于平皿旁,暴露時間Ⅱ類環境15min?直徑9cm平皿,Ⅲ類環境5min?直徑9cm平皿,Ⅳ類環境5min?直徑9cm平皿,采樣后蓋上平皿蓋及時送檢。
(3)布點方法:采樣高度為距地面 0.8m-1.0m,室內面積≤30 m2,設一條對角線上取3點,即中心一點、兩端各距墻1m處各取一點;室內面積30 m2,設東、西、南、北、中5點, 其中東、西、南、北點均距墻1 m2。
校訓校風范文6
一、精選訓練內容,提升學生“學數學”熱情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訓練內容時常常出現盲目性,甚至出現大量機械性訓練任務,導致訓練效率不高。數學認知需要訓練來強化,教師要對教情和學情有清晰認知,針對學生掌握新知實際展開設計,要觀照學生個體差異,提升訓練內容適合度和覆蓋面。切不可隨意照搬照抄,隨意增大訓練強度,以免挫傷學生訓練積極性。小學生興趣點豐富,教師要注意多從激趣角度展開訓練設計,用豐富性、多元性內容,吸引學生參與訓練。
精選課堂訓練內容,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相關信息資源,教師更要有獨立設計意識,這樣才能提升課堂訓練內容的針對性。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千米和噸》相關內容時,教師設計以下訓練內容:①填上適合的單位名稱:恐龍大約重45()蕭蕭的身高為132()我國長城大約長7000()一筐稻米重約45()。②填上適合的數字:3噸=()千克6千米=()米5米=()厘米9000千克=()噸。③有一堆鋼材,共140噸,每輛卡車載重量為8噸,如果一次性運完鋼材,至少需要多少輛卡車呢?
從訓練題量來看,一般學生都能夠在10分鐘內完成;從題目難度上來,觀照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其覆蓋面是很廣泛的。實踐操作證明,這樣的課堂訓練內容選擇是比較適中的,填空題從兩個角度對“千米和噸”進行單位認知鞏固,應用題稍微有一點難度,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學生經過自身努力可以圓滿完成訓練任務,其參與訓練的熱情一定是高漲的,訓練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
二、優化訓練形式,體現學生“做數學”意識
數學課堂訓練形式眾多,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優化選擇。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主體通過實際操作,并在具體實踐活動中進行反省,以便形成固化認知。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學訓練體現的正是“做數學”理念。學生在具體訓練活動實踐中不斷感悟、體驗、歸結,能夠利用數學觀點思維問題,以活動激活學習思維,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內化挖掘。做數學,重點要體現一個“做”字,而且要做得有實效。
教師設計題目,學生參與訓練,這是一般常見訓練形式。教師要注意追求更新穎訓練方式,提升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學習時,教師設計訓練題目:①在括號中填上“”或“=”:100平方厘米()10平方分米65平方分米()6500平方厘米403公頃()4平方千米②判斷題:鋼筆的長度為14分米。()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要大。()兩個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10。()要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需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③實際測量身邊的三個實物側面,計算其面積。④設計一道面積方面的訓練題目,讓教師解答。
前面兩道題,意在訓練學生長方形正方形單位換算認知,特別是判斷題,對矯正學生認知偏差有重要幫助。后面兩個題目,具有很強操作性,讓學生實際測量身邊的物體,計算其面積,學生能夠在具體做數學的過程形成能力。讓學生自己設計一道訓練題目,實際上是進行師生換位思考。這樣的訓練任務獨特新穎,學生有探索欲望,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學習認知品質。
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學生“用數學”效果
數學離不開學生生活,在數學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生活維度,根據學生學習積累認知設計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最真切體驗感悟,形成數學認知和數學能力。數學課堂訓練活動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數學的意識,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建立理論實踐相結合良性循環體系,對全面塑造學生數學素質有重要幫助。
在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計同桌合作訓練題目:①比一比誰更快,從小到大排序:0.270、0.207、0.217()
教師讓學生講述生活中應用小數的經歷,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特征。數學與學生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發動學生挖掘生活中數學應用案例,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編制小數訓練游戲,雖然其難度不小,但學生對這樣的訓練任務有特殊敏感性,其參與熱情自然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