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陀螺教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陀螺教案范文1
[關鍵詞] 冠心病;阿托伐他汀;通心絡膠囊;安全性;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0-0050-0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狀動脈粥樣堵塞而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心臟疾病[1]。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進展,CHD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我院近年應用阿托伐他汀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CHD,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CHD患者113例, 均按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CHD診斷標準。113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41~73歲,平均(54.7±3.1)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7.2±1.8)年。病變血管數1支24例,2支27例,3支7例。合并高血壓23例。對照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40~69歲,平均(52.9±2.3)歲;病程6個月~17年,平均(7.1±1.4)年。病變血管數1支25例,2支24例,3支6例。合并高血壓21例。排除標準:本組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入組前3個月接受CHD治療組;瓣膜病、腫瘤、心源性休克、腦血管意外;合并心、肺、肝、腎器質性病變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血管支數、合并癥等一般情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方法
兩組均常規給予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斷藥、阿司匹林、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對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輝瑞制藥公司;批準文號:J20030047)20 mg/d,每晚頓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公司;國藥準字:Z19980015),2粒/次,3次/d。兩組均以3個月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的臨床總體療效;TC、TG、LDL-C、HDL-C;胃腸道、肝腎不良反應。
1.4 臨床療效[2]
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顯著減少,分級降低2級,心電圖有效改善或達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分級降低1級,心電圖及癥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心絞痛分級無好轉,發作次數及心電圖未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軼和(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總有效率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63.6%(35/5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1.0%(47/58)。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意義(總有效率χ2=4.29,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TC、TG、LDL-C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HDL-C水平變化比較(x±s,mmol/L)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的肝腎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3例,觀察組5例,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43,P>0.05)。
3 討論
CHD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導致心肌氧耗量增大,心肌缺血、缺氧[3],臨床常表現為心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嚴重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猝死)且多伴有血脂異常增高,增加ACS的危險。高膽固醇是引發ACS的主要危險因素[4],降血脂治療可以有效預防CHD的1級及2級風險,降低LDL-C可顯著降低CHD不良事件的發生[5]。所以在治療CHD時,血脂水平的控制對于預防疾病進展,抑制新病變形成,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阿托伐他汀為還原酶抑制劑之一,具有降低血脂的功效,降低炎性因子,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性細胞的數量和活性,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炎性反應,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生成,改善動脈內皮細胞損傷,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消退或者保持穩定,改善動脈血管腔,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6]。雖然阿托伐他汀治療CHD效果確切,但其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的有效率只有50%左右,而增加臨床有效率需要加大阿托伐他汀的劑量,劑量增加則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增加患者的經濟損失[7]。
祖國醫學理論認為CHD為“胸痹”、“胸痛”等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記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其損傷部位在心,但與肺、脾、肝、腎等臟器功能失調均有關系,伴有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勞累過度、過悲或過喜、精神抑郁、暴食等均可誘發ACS[8]。通心絡膠囊主要由人參、赤芍、全蝎、土鱉蟲、蜈蚣、水蛭、蟬蛻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9]。可降脂抗凝,降低TC、TG和LDL-C水平,穩定粥樣斑塊,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從而改善和抑制CHD進程。
阿托伐他汀與通心絡聯用,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協同的抑制作用。通心絡具有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可能彌補阿托伐他汀作用的單一性。
本組研究應用阿托伐他汀聯合通心絡治療CHD,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降低TC、TG、LDL-C水平,同時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安全性好。優于單純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可以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組樣本量較小,且沒有長期跟蹤調查,因此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范維琥,戴瑞鴻.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的創新之路[J]. 上海醫藥,2010,31(1):13-15.
[2] 劉彥.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00-101.
[3] 石開玖,江永蘇.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30例臨床觀察[J]. 四川中醫,2009,27(4):61-63.
[4] 楊友新,劉麗,覃明. 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尿酸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變化探討[J]. 海南醫學,2011,22(14):98-99.
[5] 李 光新,余明敏. 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3,3(3):103-104.
[6] 羅利華,龍嘉玲. 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J]. 當代醫學,2013,19(7):147-148.
[7] 羅興才,梁小衛. 阿托伐他汀聯合通心絡對高血脂癥治療作用的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4):1906-1907.
[8] 李軍,王階. 病證結合的冠心病心絞痛病因病機探討[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7):531-533.
陀螺教案范文2
關鍵詞 體育 教學 拓展 意義
體育教學內容是指根據體育課程目標從各種直接和間接經驗中選擇出來的體育教學素材。從2001年9月始,新體育課程標準在全國試行。新體育課程標準沒有規定統一的教學內容和統一的大綱,表明國家認同不同地域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豐富多樣性,鼓勵把具有學校特色的體育資源創新成豐富的體育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的體育教學資源創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對農村學校的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緊缺、體育教學內容匱乏的現狀,農村學校結合自身客觀條件來充分拓展體育教學內容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學校結合現有設施和本土可行性,試將民俗體育作為教學的拓展,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一、拓展的民俗體育種類
民俗體育活動包羅萬象,適用于中學體育教學的項目種類繁多,且具有簡易、多樣、有趣的特性,如踢毽子、抽陀螺、跳繩、跳橡筋、民俗游戲、滾鐵環、放風箏、小籃球、走高蹺……均適合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也適合在小場地內開展。我們選編的民俗體育活動,不僅學生表現出濃厚興趣,就連學生家長都有親切感――許多項目都是他們曾經玩過的,并且有些家長還會制作陀螺、毽子、高蹺、飛鏢、風箏等民俗體育器材。因此在農村中學開展民俗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充實學校體育的教育體系,豐富學生課間、課余生活。更能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還能弘揚民俗體育人文精神,從小培養學生健身的興趣和意識,達到全民參與、每生受益的終極目標。
我校根據各年段學生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的不同,把民俗體育內容分三個階段:低段――跳橡筋、民俗游戲、跳繩、抽陀螺;中段――踢毽子、滾鐵環、走低蹺、小籃球;高段――放風箏、走高蹺、飛鏢、小籃球。
各階段具體拓展內容選編如下:
(一)民俗游戲:(1)背子游戲(2)打彈子游戲(3)蹺蹺板游戲(4)搖船游戲(5)踏柱過河(6)造房子(7)拍背游戲(8)拔河游戲(9)木頭人(10)切西瓜。
(二)抽陀螺:(1)刷陀螺(2)斗陀螺(3)圈內抽打陀螺(4)趕進門。
(三)跳橡筋:(1)小剪刀(2)大剪刀(3)九九開花(4)掛燈燈(5)憫農(6)變魔術(7)妞妞。
(四)跳繩:跳短繩、帶人跳、跳長繩。
(五)踢毽子:(1)盤踢:百分踢、搞踢、定位踢、十樣錦;(2)拐踢:加盤踢、加打踢、對踢、打井、還欠;(3)選學內容:磕踢、繃踢。
(六)滾鐵環:(1)滾直線(2)滾曲線(3)滾四角(4)巧過獨木橋(5)滾鐵環接力賽(6)滾鐵環走――停――跑(7)滾大鐵環(8)自由滾鐵環。
(七)小籃球:(1)玩球操;(2)基本功:運球、傳接球、投籃;(3)籃球游戲:你傳我搶、三角形傳接球、四角傳球、打球游戲、運球比快、追趕球、運傳切組合游戲、三人制籃球賽。
(八)走高、低蹺:(1)走直線(2)走曲線(3)走圓形(4)走八字曲線(5)踩高蹺過障礙(6)走蛇形(7)走花形(8)走迷宮(9)走高蹺接力賽(10)跟蹤走高蹺。
(九)放風箏:風箏制作、放風箏。
(十)飛鏢:飛鏢和鏢盤的簡易制作、飛鏢比賽。
二、將拓展的民俗體育內容融入體育教學環節
(一)融入體育課堂教學
根據各年段年齡特點拓展不同的民俗體育內容,每周用一節體育課設為民俗體育教學。由教師在課內主教。倡導在課間活動天天練,各班建立民俗體育鍛煉上墻表。每周布置一次民俗體育家庭作業,每周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適量適度布置一些家庭鍛煉任務,包括跟父母的互動任務,了解完成情況。在體育課堂中,倡導“能者為師”的教學氛圍,任何人的新創意、新想法、新形式都有可能成為下一節民俗體育課中的學習內容。教師的民俗體育教案機動性、靈活性很強,而學生在課堂練習時也可以隨時調整學習內容、方法、形式,形成一種活潑輕松、互幫互學的生成式的課堂效果。
(二)融入大課間活動
把大課間活動劃分為低、中、高三個年段,錯開鍛煉時間,廣播操后以班為單位分散進行,以民俗體育課進度中的內容為鍛煉項目,班主任督促、體育組巡視、領導檢查打分三步同行。另外還設立大課間活動展示臺和輔導站,為學有余力者提供舞臺,也為學有困難者提供幫助。教師全員參與,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班級鍛煉隊伍,可教學生,也可向學生請教,鍛煉時間等同于學生鍛煉時間。
(三)融入學校體育競賽
開展班際民俗體育比賽,不同教學時段開設不同比賽。如低段先開設抽陀螺比賽,后是跳繩比賽和雙人跳繩比賽,到下一學期根據進度再進行跳長繩比賽,層層深入,使學生大面積參與。
每學期開設一次民俗體育運動會。設立多個民俗體育運動項目,學生自主報名,先個人比賽再團體比賽,計入班級總分,設立多個獎項。
三、民俗體育融入中學體育教學的意義
(一)完善學校體育體系
將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中,其實就是把學區內散落的可利用的民俗體育資源集中整編的過程,使之成為學校體育原有課程體系的補充,使體育活動內容更為廣泛多彩,也真正體現了本土化。
(二)教學觀念和行為的轉變
1 改變了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學校體育以“體育保健+民俗體育”的模式進行著,教師由于教育觀念的轉變,因而也有意識地改變了以往的體育教學方式,將更多的現代化學習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而提高了效率,使學生終身受用。
2 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觀。教學過程中都有新發現,那些平時被視為“低素質”、“學有困難”的學生也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樣“一點體育潛力都無法可挖”了。這就給學生們獲得新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良好的氛圍,真正實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三)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通過一年的教學,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體育興趣得到提高。學生喜歡民俗體育課,對學習民俗體育項目有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表現在課內、課間、課外甚至校外。民俗體育課內,學生活動積極,并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肯與老師交流,能跟同伴一起玩各種民俗體育項目,并且有互相討論共同創造新玩法的良好學風;課間課外,學生們三五成群,或圍在一起踢毽子,或一起跳橡筋。氣氛熱烈且安全有序。
2 身體素質不斷增強。通過實踐,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通過幾次測試對比,發現各階段學生素質提高表現不一:低段學生表現在跳躍、協調能力方面提高特別明顯,部分學生從手腳不協調、身體動作遲鈍、僵硬發展到動作舒展、協調;中段學生在平衡、協調、反應以及控制器具的能力方面有較強提高;高段學生表現在控球能力明顯好轉,對小籃球的基本技術和簡單的戰術有明確的了解。
3 健身意識、鍛煉習慣得到培養。開展民俗體育以來,學生課間、課外、校外的體育鍛煉機會多了,學生持有的器具簡單方便,活動場所也不用很大,因此學生只要有空就會三五成群進行民俗體育活動。校園內形成了有益、健康的鍛煉氛圍,無意間也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鍛煉意識和習慣。
陀螺教案范文3
【關鍵詞】教育交流 教育思想 學校管理
Empty one's purse to teach and try to be the messenger of the culture education
------ Report on exchanging the teachers’ work in Xuhui high school in Shanghai
Li QiangKuang Guanpeng
【Abstract】On Oct. 10, 2008, three teachers, Zhang Xiaozhong, Shen Yuehua and Pan Renyong, working for Xuhui high school in Shanghai before, have gone to the trouble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and reached Chengmai High School in Hainan in the end for Hainan’s education. In the recent three yeas, they have put themselves out of the way to work and have emptied their purse to come here with a result that the advanced culture has been brought to Hainan and new element has been injected into Chengmai and Hainan’s education.
【Keywords】Education communicationEducational ideaSchool management
2008年10月10日上午,省委省政府隆重舉行了“熱烈歡迎上海市支援海南基礎教育的中學校長、老師們”的歡迎招待會,標志著瓊滬兩地對口教育交流新的舉措正式實施。由于縣委縣政府的積極爭取,澄邁教育得到上海徐匯區的教育幫教,來澄邁中學幫教的學校是滬上名校――上海徐匯中學,幫教的老師是徐匯中學校長助理張小忠老師、數學教研組的沈躍華老師和生物教研組的潘仁勇老師。
1.愛崗敬業,一心撲在工作上。“碧海連天遠,瓊崖盡是春。”海南四時如春,他們無暇欣賞海南秀美的風光,近三個月來,他們一心撲在工作上,盡顯滬上名師本色。
1.1積極深入課堂聽課,做好聽課后的評課反饋工作。張老師僅在澄邁中學聽課節數達65節以上,張老師的聽課、評課,注意個別交流與教研組集中反饋相結合,既有理念的引領,又有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評課具體細致評到位,使教師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據生物組介紹,課堂教學方面,潘老師積極深入課堂,認真聽我組各位教師的課,并且與上課教師就課堂教學的開展深入討論,悉心指導。在對我組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到目前為止,潘老師在高一和高二年級就深入課堂聽了59節課,并就其教學內容多次找相關老師探討問題。
據數學組介紹,沈老師非常重視課堂教學,多次聽取了高一和高二兩個年級的每一位老師的課,了解了老師和學生的具體實際后,與上課教師就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悉心指導,提出寶貴的意見。沈老師聽課節數不少于60節。
1.2關心教研組、備課組建設,重點進行集體備課指導。三位老師多次主動參與備課組活動,指導開展備課組集體備課活動。先后在高一、高二年級進行了一次完整的集體備課過程,從主講人選定課題到組員分頭備課、主講人說課,組員補充、主講人整合他人意見再備課、主講人上課、集體評課,進行全程的指導。張老師強調說,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是縮小備課組差異、提高整體實力的有效途徑;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合作團隊精神的有效途徑。
1.3做好學科的示范引領作用。張老師先后對十篇文章作了說課,針對教師詩歌教學和現代文教學上的困惑,上了詩歌的整合教學課《說愁》、李煜《虞美人》和現代文深度多元解讀教材課《老王》。為有效引導教師用新課程的理念備好課,寫好教案,提供三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印發給語文老師,參考借鑒。
張老師配合縣的師德師風建設,根據教師發展的需求,通過報告的形式來促進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先后作了6場報告。為盡力做好輻射工作,張老師先后下鄉到石浮中學、加樂中學、澄邁二中、澄邁三中、老城中學進行指導;參與澄邁縣的骨干教師引領月活動,結合對骨干教師引領課的評課,對全縣語文教師進行如何聽課、評課的講座。潘老師、沈老師也給各自科組老師上了示范課。
1.4做好“帶徒”工作。“學然后知不足,跟師傅學習雖然辛苦些,但很值得。”張老師帶的徒弟葉蕓蕓老師、徐文靜老師是這樣說的。張老師總是認真地從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講起,不放過上課教師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每一句話。張老師認為:教師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并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加以解決,這樣進行組織和調動,使學生全體參與到活動中,而適時的評價、肯定,又鼓勵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根據潘老師要求,生物組安排潘老師帶的徒弟是蔡英祥、陳財兩位老師,潘老師經常和徒弟討論具體某課的教學內容,指導他們撰寫教案,認真聽他們的課,課后進行評析并提出指正意見。受潘老師點撥,他們受益匪淺,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辦教育要有鮮明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引領行動。他們認為學校教育的成敗、辦學水平的高低,關鍵要看學校、校長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三位老師帶來了他們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
2.1教師要有崇高的敬業精神。據上海“留學”老師反饋的信息,上海老師的敬業精神讓人欽佩,他們感嘆上海的消費水平是海南的五倍,但老師的待遇不及海南的五倍,敬業精神卻是海南老師的許多倍。“留學”上海的老師說,一些學校不要求老師坐班,但老師們都自覺坐班,早上七點準時到校,一直忙到天黑,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就像一個陀螺不停地圍著教學轉。
2.2要有鮮明的教育辦學理念。理念鑄就輝煌。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就沒有正確的教育行為,也就沒有教學質量可言。學校擁有先進的理念,并能將這些先進的文化理念轉化為師生自覺的行為,這是學校發展的關鍵。
2.3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理念。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質量是學校的生命,質量的提升根本在課堂,理念的落實最終發生在課堂,因此要圍繞課堂這一中心,扎實抓好教學五環節,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三位老師給我們提出了有效教學的途徑。
3.加強隊伍建設,實行精細化管理,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
3.1切實加強隊伍建設,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要把教師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增強教師競爭意識、憂患意識。
要建立每周的政治學習制度,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請進來走出去,是一種辦法。要重點抓好備課組長、教研組長隊伍建設;班主任、年級組長隊伍的建設;中層干部隊伍建設;年輕教師隊伍建設等。
3.2精細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人人都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事事見管理。
管理的關鍵在落實。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從細節抓起,從小事抓起,從小處入手,把細節做好,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精。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用心、精心做好每一件事。領導、老師都要樹立強烈的管理意識。要實行“誰分管的誰負責”、“誰的崗位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誰的課堂誰負責”的崗位責任制。學生的管理、班主任年級組長的管理、備課組教研組長的管理、課堂的管理,都應細化、強化。
陀螺教案范文4
一、注重備課的有效性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保證,也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備課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突出講授內容的重點、難點。其次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學生,用學生的眼光審視課堂教學,找出學生的興奮點,備出學生感興趣的課。“教案”要慢慢轉向“學案”、“導學案”。備課要注重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表現,盡可能按照學生的思維變化,充分預設課堂,預設學生,盡可能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設計教學過程。同時備課過程能讓教師在備課中有學習,在學習中有探索,在探索中有發現,在發現中有創新。因此,備課時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二、注重師生間的交流
課堂呼喚師生民主平等,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俯下身來,與學生面對面。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可能性》時,老師精心設計三個不同的摸球游戲,一個袋子里全是黃球;一個袋子里有藍球、有紅球:一個袋子里有黃球、有紅球。讓學生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理解第一個袋子里一定是黃球,第二個袋子里不可能有黃球,第三個袋子里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在師生互動中,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的含義。真正體現出“教師不是中心,而是配角;不是師長,而是朋友;不是呵斥,而是激勵”的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境界。
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感知,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如教學《平移和旋轉》,這節課按排了關于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為了讓學生感受什么是“平移”,帶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例子,如打氣筒打氣;國旗冉冉升起;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拉桌子的抽屜等都屬于平移,讓他們體會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明白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這改變。講“旋轉”時,讓生想像自行車車輪的轉動;手中玩的陀螺、風車、鐘上時針的走動。告訴他們這些運動是旋轉,明白旋轉是物體或圖形圍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與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僅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思維品質。從這個意義上出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有這么一題,你能算出下面圖形的面積嗎?
學生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會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解法。如:
生甲:我把圖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
列式為:
12×10=120(平方厘米)
(15-12)×(10-4)÷2=9(平方厘米)
120+9=129(平方厘米)
生乙:我把圖形分成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梯形。
列式為:
12×4=48平方厘米)
(12+15)×(10-4)÷2=81(平方厘米)
48+81=129(平方厘米)
生丙:我把圖形分成了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
列式為:
(4+10)×12÷2=84(平方厘米)
15×(10-4)÷2=45(平方厘米)
84+45=129(平方厘米)
生丁:我把圖形看成一個長方形,然后去掉小梯形面積就行了。
列式為:
15×10=150(平方厘米)
(4+10)×(15-12)÷2=21(平方厘米)
150-21=129(平方厘米)
對于多種解法,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證明,這樣既讓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五、注重教學反思
陀螺教案范文5
【關鍵詞】科學實驗 課前準備 探究 有效
素質教育實施中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實驗教學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教師的精心準備必不可少。
1 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1.1 教師的科學知識準備
教師作為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生的引導者,對于提高課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響。在課余時間,教師應該認真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多聽取專家教師的講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標準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讀懂課本知識,對于所要探究的內容應該理解透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解決學生的提問,把學生錯誤的探究方法引導回正確的思路上。每位教師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所以我們老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儲備才能應對學生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師的理念轉變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探究活動的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過老師的控制,教師的作用是促進;課堂必須有紀律,但不是用教師的權威來壓制,學生的紀律與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習慣有很大關系;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確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2 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教師、在寫教案時,思考怎么組織教學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為什么要教這些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將獲得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使學生的哪些方面得到發展與提高。
2.1 要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把握教學目標的適切性
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共8冊教材,每冊教材中的每個章節都是相互聯系,層層深入進行編寫的,因此作為一個小學科學教師備課前先要熟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讀懂每一冊教材和教師用書,理清教材編寫的目的,然后從整體上進行一個單元/主題的備課,這樣一個單元/主題之中的每一課時之間就不會出現“各自為營”的現象。
2.2 要分析具體的學生、內容與可得到的資源,挖掘內容或資源對學生的發展意義與價值
教師要了解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動手實驗能力、心理需求基礎等,然后將教學內容建立在此基礎上再適應提高。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來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針對具體的內容或活動、可得到的資源以及目標所指向的學生進行研究與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學內容潛在的教育意義。
2.3 要清楚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正確把握教學有效性
在課程與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考慮最多的是預期的學習結果,預期的學習結果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選擇和使用材料
科學課上要用到種種材料,這是科學課的一大特點。準備實驗材料是課前準備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選擇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學探究事半功倍。
3.1 選擇具有生活性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真實中學習
案例:在教學《食物包裝上的信息》一課時,教師上課前與學生共同準備了如下材料:
(1)各種食品外包裝(包括昨天生產的面包外包裝和已過期的食品包裝)
(2)四種牛奶:紙包裝:5-7天;塑料瓶:28天,鐵罐:15個月;真空包裝的食物、含防腐劑的食物、鹽腌食物,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為學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有對象可以觀察;從不同的包裝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內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質期,可以推斷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有差異沖突的內容可以爭論。
3.2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案例:《物體的運動方式》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風車、小汽車、竹蜻蜓、陀螺、汽球、會發出音樂會跳舞的小布娃娃等。這節課讓學生從玩中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生動有趣,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
3.3 選擇具有直觀性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擬的。因此,教師所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材料應盡可能體現現象的直觀性。
3.4 發動和鼓勵學生自帶實驗材料,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收集信息是現代人一項基本能力,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因此,實驗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好心”地剝奪學生的權力,獨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務,而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共同收集實驗材料。在很多實驗中,都可以采取學生自己先準備,教師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課時展示,我們將發現學生準備的材料不僅齊全,而且種類會很多。實驗過程中,課堂氣氛也會因為有學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熱烈,學生思維也會更活躍,探索熱情很容易高漲。
4 注意安全教育預防意外發生
陀螺教案范文6
(一)主題背景挖掘
學前教育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活教材。我的家鄉如東是一個靠近海邊的美麗小縣城,這兒有豐富的海產品,其中文蛤、紫菜的品質和產量均為全國第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們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積淀,蘊含著無窮的教育價值。這些深厚久遠的文化成為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良田沃土。作為一名如東籍學前教育專業的委培生,我想大膽去嘗試,去探索,希望能尋找到合適的鄉土化教育模式,讓家鄉的孩子們扎進貝殼的世界之中,從小領略、認識鄉土資源,并深深地融進他們心靈深處,綻放朵朵鮮花,所以我設計了寶“貝”計劃這個主題活動。
(二)主題開發理念
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發現和解釋,是我的宗旨。不需要孩子掌握大量的有關貝殼的知識,而是要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樂趣,讓每個幼兒有成功的體驗。比如,孩子制作的貝殼名片有的僅有兩三句話,但卻不影響他們在制作過程中的樂趣,只要真誠地接納和認可就行了,并給予每一個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相信孩子在多次活動中會做得更好。同時,在活動中家長與孩子一起找貝殼、查資料,不僅只是豐富了孩子的知識經驗,更多的是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支持與幫助,這也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二、主題目標
1.通過調查、搜集、討論等多種方式,了解貝殼的名稱、花紋及基本特性。
2.利用圖片等多種形式,感受貝殼的形狀和色彩美,嘗試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進行創編。
3.在玩一玩貝殼活動中,感知數的組成。
4.嘗試用不同材料、不同技術對貝殼進行美術創意活動。
三、供選擇的教育活動
四、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可謂是主題活動的“左膀右臂”,生動有效地開展區域活動,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主題活動所隱藏的教育潛力。在游戲性、趣味性的宗旨引領下,寶“貝”計劃的一個個區域游戲應運而生。
1.數學區―貝殼棋
小小的貝殼化身為“棋子”,下“對稱棋”的雙方可謂棋逢對手,其樂無窮。“貝殼三聯通”是我從孩子們愛下棋的興趣出發,設計的一個新游戲,兩人一組,以文蛤作棋子,猜拳決定誰先下,先在棋盤的橫線、縱線或斜線上形成連續三個的一方就獲勝了。在玩熟練后,游戲很快又升級為“貝殼四聯通”,為五子棋游戲的開展埋下了伏筆。
2.科學區―海螺去旅行
用回形針穿過海螺,放在圖片的上面,再用磁鐵放在圖片的下面,邊說兒歌邊玩起來:“一海螺去旅行,穿過樹林,翻過大山,來到花園。”有時,他們還會嘗試用回形針穿過兩個甚至更多的海螺,看看磁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3.美工區―貝殼項鏈
在貝殼上進行涂畫,然后用漁絲線串成皇冠、項鏈等,這是女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
4.益智區―貝殼走迷宮
“貝殼走迷宮”呢,就是運用迷宮的原理,只是主人公變成了貝殼,孩子們越玩越聰明,漸漸地他們知道如果一條路不通,就在這個地方做標記。
五、主題環境
1.主題墻背景
主題墻的每一處,每一角都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息,貝殼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
2.親子作品展
每一個小小的貝殼無不蘊含著家長和幼兒的智慧。孩子們一有空就會圍繞在展區前,交談著誰的作品最美,自己最喜歡哪一幅作品。一時間,美人、美境相映成趣。
六、特色課堂
天空蔚藍,大家的心情也如同黃海上空的海鷗一樣歡快,看著身后的海水,還卷著浪頭呢!涵涵說這是海水發怒了,小雅撿起一串海草,聞了聞,說全是海苔的味道,頓時天空上方到處都回蕩著笑聲,就在笑聲中我們的海邊親子一日游正式開始啦!
當我們來到入口處才發現潮水正漲著呢,不好進行活動,問了工作人員得知11點才退潮,所以我們決定先野餐,竟然發現了一所閑置的小屋,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風,真是一個野餐的好地方呀!吃飽喝足我們再來到海邊時,潮水已經退下,大海真的太神奇了,剛才還是波濤滾滾,現在就一片灘涂了。脫下鞋子,我們坐上拖拉機向大海深處沖去,極目遠眺,海天一色,帆影點點,給人一種置身天堂般的感受。不要說孩子們了,就連大朋友也是異常興奮呀!精彩的親子游戲馬上就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舞廳上演。
活動一:取水爭霸賽
三個家庭為一小組,各小組到海邊指定位置縱隊排好(距海邊約10米)。每小組隊前放一個塑料水桶,幼兒是小水杯。每個隊員依次拿工具去海邊取水,倒入木桶,四分鐘時間,看哪一隊木桶里的水最多,多者勝。
活動二:沙灘貝殼畫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在柔軟的沙灘上可以肆意繪畫,沒有任何的框框限制,一家三口天馬行空地想象。各種帶有漂亮花紋的貝殼、石子和海草都可以用來裝飾這剛剛誕生的偉大畫作。
活動三:貝殼飛鏢比賽
運用飛鏢的原理,在沙灘上畫幾個同心圓,站在統一起點,將貝殼扔過去,越接近靶心分數越高。(考慮到孩子手臂力量小,所以爸爸媽媽和孩子站的位置和目標的距離是會有差別的。)
活動四:自由下水嬉戲
有的堆城堡;有的放風箏;有的采文蛤……
今天最有趣的活動馬上登場――海上迪斯科,孩子們兩腳分開,晃動腰部,我看看你,你學學我,海水漫過腳面,一個個金光閃閃的貝殼便露了出來,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最后我們拍了張全家福,對著大海每個人都露出了最燦爛的笑容,一天的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七、主要活動教案
活動一:各種各樣的貝殼(科學)
活動目標:
1.喜歡貝殼,知道貝殼是多種多樣的。
2.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種形式,了解貝類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記錄。
3.了解貝殼的營養價值,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魔法袋、貝殼、圖片、記錄表、課件。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魔法袋里摸一摸,猜一猜。
說說貝殼的樣子?猜一猜它的名稱。
2.幼兒分組觀察貝殼。
我們看看這些小寶貝長得什么樣子,身上有生長線或各色放射線,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請把你們看到的貝殼的形狀、顏色、花紋用筆把它記錄下來,并相互交流。
展示幼兒的貝殼記錄表,分享交流。
教師小結:原來每一種貝殼的形狀、顏色、花紋都不一樣。有的摸上去光滑,有的摸上去很粗糙。
3.欣賞課件,了解貝類生活的環境。
全世界的貝類有12萬種,它是自然界生物中僅次于昆蟲類的第二大族類。海洋、湖泊、小溪里到處都有貝類的蹤跡,而且它們色彩繽紛,其斑紋更是千姿百態,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些美麗的貝類吧。
(播放課件)
說一說你剛才看到了哪些貝類?
你們知道貝類生活在哪里嗎?
它們吃什么?
4.了解貝類的營養,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你們吃過哪些貝類,知道它們的營養價值嗎?
活動二:花花綠綠的貝殼(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貝殼的形狀美和色彩美。
2.嘗試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進行創編。
3.體驗角色表演的意境美。
活動準備:
課件《花花綠綠的貝殼》、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貝殼實物和貝殼圖片。
活動過程:
1.實物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把海螺放在耳邊聽聽,多角度地感受貝殼的形狀美和色彩美。
(2)說一說你最喜歡的貝殼是什么樣子的?
2.欣賞、學習散文詩。
營造氛圍,播放課件,欣賞散文詩。
引導幼兒討論:散文詩里描寫了什么?看看這些貝殼像什么?聽聽有什么聲音?為什么說“夢也染得花花綠綠的”?
3.幼兒扮演小貝殼,伴隨音樂,師幼共同表演散文詩。
4.觀看圖片激發創編的靈感。
我們再來仔細看看,海灘上的貝殼還像什么呢?
請你和好朋友說一說,這些貝殼都像什么?
大家想得真好!詩里有句話真好聽:“有的像,有的像,好看極了!”請你們也來試一試!
5.幼兒扮演小貝殼,完整朗誦散文詩,并用幼兒創編的部分詩句進行替換。
活動延伸:
用貝殼與輔助材料進行組合造型。
活動三:玩貝殼(數學)
活動目標:
1.在玩玩記記中感知6的分合方法。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并學會記錄。
3.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一個大貝殼、許多小貝殼、記錄。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
小布熊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請一名幼兒上來摸并說說貝殼正面和背面有什么不同。
神奇的口袋里有很多貝殼,你想怎么玩?
2.撒貝殼,學習6的分成。
小布熊的手里有6個貝殼,它小手一抖,嘩啦嘩啦,小貝殼被撒了一地,小朋友仔細看看,掉在地上的貝殼是什么樣子的?你們幫小布熊記錄一下,花紋殼的幾個,白殼的幾個?那6可以分成幾和幾?
小布熊的朋友妮妮最喜歡花紋貝殼,甜甜最喜歡白貝殼,還可以怎么分呢?請小朋友們幫幫忙。
3.幼兒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
(1)請個別幼兒說出“6”的五種分法的記錄結果,老師做記錄。
(2)請幼兒觀察記錄表,在6的五種分法中,有哪兩種的分法是差不多的,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3)咱們來想個辦法改變記錄的順序,使得五種分法不遺漏。
4.游戲活動:猜貝殼。
現在小布熊要來和大家玩游戲了,它將貝殼分別藏在兩只手上,看到這邊手上有幾個,那你們猜猜另外一只手上有幾個呢?
八、主題活動反思
活動進行了一周時間,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主題的教育內容,以孩子的關注點為教育的切入點,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幾乎每天都讓我們收獲無數驚喜。
一重驚喜:孩子的快樂使活動美妙紛呈
形態萬千、顏色各異的貝殼激發了幼兒探究的熱情。在教室里,孩子們可以觀、可以摸、可以與之對話,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和環境的廣闊性融為一體,促進了兒童主動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每當游戲結束時,孩子們都戀戀不舍,說:“老師,我明天還要玩!”
早晨,剛進入教室的涵涵走到玩具柜前拿起一個貝殼,在桌上轉起來,他興奮地叫道:“我的貝殼變陀螺了。”聲音引來了其他的孩子,他們也想試一試。嚴蕊琪馬上伸手,想拿涵涵手中的貝殼。涵涵可不干了,將自己的貝殼用手捂住,說:“柜子里還有,你們自己找。”嚴蕊琪拿了一個較大的貝殼,試了試,也成功了。吳昊提議:“比一比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涵涵一聽,說:“好,比就比。”結果,涵涵的貝殼陀螺轉的時間最長,他得意地說:“我的貝殼下面比較厚,站得穩。”就這樣,幾個孩子就各自拿著一個貝殼,玩了很長時間。
二重驚喜:家長的支持使活動流光溢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活動中,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家長不僅送來了各種貝殼,在完成調查表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們關于貝殼的小秘密,還來園和孩子們進行親子制作。他們有的用貝ぷ雋似亮的手鏈、項鏈,有的制作了氣派的王冠,還有的做成風鈴。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更加體現了濃濃的親子之情。看著一張張微笑的表情,就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愉悅。
三重驚喜:教師的幸福使活動意義非凡
因為活動的內容沒有參考的教材,游戲都是自編的。所以,在活動開展期間,我和班上另外兩位老師每天下班前都會很自然地交流當天的活動情況,談談今天開設的游戲活動,有哪些是孩子喜歡玩的,而哪些游戲的材料需要改進。我們將活動過程中的喜悅一同分享、問題一起解決。有困惑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我們還向其他老師和領導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