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vb程序設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vb程序設計范文1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265-02
一、引言
VB作為非計算機專業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以達到信息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由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背景,導致學生對這門課普遍感到難以理解、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分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煉的特點,可以作為學生在課后的碎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的輔助教學資源,基于微課的新型教學模式對于改善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二、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VB課程的課堂教學按照知識點講解、舉例說明、分析總結這一模式來組織教學。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能較好地保證知識的系統性,但因知識枯燥,學生被動地進行聽講并記憶,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
2.學生基礎薄弱。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基礎薄弱,缺乏必要的知識背景,很難適應程序設計的思維方式,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能順利完成上機實驗任務,因而產生畏懼心理,大大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學時限制。VB課程知識點多,包括界面設計和程序設計兩個方面,但學時有限,所以每節課教師講授的信息量^大,對于初學編程的學生來說,跟上老師的講授進度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學需要向課外延伸。
三、微課
1.微課的定義。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1-2]。微課的核心內容是針對單個知識點或某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微視頻,一般是教學重點、難點或答疑解惑,其教學目標明確,主題突出,內容簡短。同時,還包含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微課時間短,一般為5到15分鐘,學生可以通過移動學習或在線學習利用時間碎片學習微小知識單元,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2.微課的特征。微課是一種迎合人們學習心理的新興網絡教學資源,具有以下特點[2]。(1)目的性。微課作為短小精悍的在線教育資源,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短的時間解決實際教學問題。(2)針對性。微課內容具有針對性,用于闡述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掌握一項技能,主題鮮明,內容簡短,適合個性化學習和按需學習。(3)趣味性。相比較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講解,微課視頻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4)網絡性。微課作為新型學習資源,借助在線網絡學習平臺實施教學活動,能夠適應移動學習、在線學習、混合學習或翻轉課堂等多種學習方式。
3.微課建設意義。(1)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微課是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觀看某節微課,直到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為止,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又能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視頻短小精悍,聚焦于單個知識點,學生可以下載到手機,自由安排課外的碎片時間觀看,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避免了長時間枯燥的教學給學生帶來的疲倦感,提高學習效率。另外,豐富生動地微課資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微課需打破原有知識結構和教學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重組,這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另外,學生觀看微課之后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提問、評價和反饋,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四、VB程序設計微課資源的設計與制作
微課設計與制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微課選題。在課后碎片時間里利用微課進行移動學習,就要求微課選題實用準確、內容生動有趣,形式短小精煉。可選取關鍵概念、教學重點、難點、課后拓展等內容,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講解清楚,而且學習者很感興趣,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
通過對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設計并制作了3種類型的微課:控件類微課、語法類微課和算法類微課,形成完整意義上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可持續的個性化學習和使用。控件和語法類微課屬于知識講授型,每一個知識點均用一個微課來講授,還未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可以快速、有針對性地進行補習。算法類微課主要針對實際問題講述程序設計的思路和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雖然學會了VB的語法知識,但在用計算機編程解決實際問題時,還是比較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學生課后可以通過學習該類微課提高自身的編程能力,同時提升學習編程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微課教學設計。選題確定后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是整個微課的靈魂,是展開各個教學環節的重要線索。因此,制作VB微課之前,整個教學團隊對教學設計展開討論。首先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微課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實施過程,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自然而然地導入知識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展開教學,完成講解。最后,并通過設問和課后作業環節,給學生以思考、消化和練習的空間,確保對知識點的正確理解和掌握。
3.微課教學課件的制作。根教學目標進行微課件的設計制作,為了生動形象地展現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件中使用了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課件組織結構清晰、明確,沿著教學主題逐步展開,突出重點。
4.微課視頻的錄制。設計微視頻嚴格遵循實用、簡潔原則。由于VB程序設計課程操作步驟較多,更適合錄屏軟件錄制微課視頻。利用計算機錄屏軟件將屏幕顯示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書寫和點評、教師講解的聲音錄制下來,實現微課教學過程的視頻錄制。在微課教學中,微視頻承擔重要角色,可以讓學生系統化學習知識點和相關技能。依照學生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所有微視頻時間都控制在10分鐘以內。
5.微課配套資源的設計制作。微課教學資源除教學微視頻外還有相關的配套資源,VB課程微課的相關支撐材料包括微課教學內容簡介、多媒體教學素材和課件、練習測試及答案、學生的反饋等。所有這些都圍繞一個知識點,構成一個主題明確的微課教學資源包。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結合資源庫實現自主學習。微課教學內容簡介有助于梳理學生所學知識點,明確學習思路。微練習讓學生鞏固專題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和舉一反三的能力。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對微課進行補充完善,使微課資源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結論
微課使傳統課堂教學突破時空限制,使教學資料的展示更加靈活與生動,實現對傳統教學的完善和拓展。微課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和深度學習需求,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另外,豐富生動的微課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5-13.
[2]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6):24-32.
[3]葛麗萍,計算機專業課程微課資源建設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2016,18(1):15-20.
[4]陳曉紅,蔣崢崢.微課在《VB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無線互聯科技,2015,(21):91-92.
[5]褚紅梅,何華芬.微課設計與制作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5,(12):89-93.
Exploration to the Micro-lectur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VB Programming
LI Gui-zhi,ZHOU Chang-sheng,LIU Ya-hui
(Computer Center,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2,China)
vb程序設計范文2
關鍵詞: VB;程序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2-7797-02
Visual Basic(簡稱VB)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程序設計語言,是在Basic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Basic語言簡單易用的優點,結合了可視化界面的設計方法,采用面向對象、事件驅動的編程機制,把Windows編程復雜性進行巧妙封裝,使開發Windows環境下的各種應用軟件變得更為容易。因此,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選擇將《VB程序設計》這門課程作為理工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程序設計具有知識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如何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每位授課教師都會關注的課題。
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就VB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而言,通常采用的還是以課本原有知識體系為脈絡的傳統講授法,教學內容大多以線性方式展開,同時結合上機實踐操作來鞏固和熟悉課堂上所講的每一章節的知識點。經過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掌握Visual Basic的較多的理論知識,也可以閱讀程序代碼,但是讓學生自己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會束手無策。經過分析總結出此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一致。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程序設計的基本知識、思維方式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而教師在實際授課時,大多單純依照教材講授理論基礎知識,授課基本上是以語言自身的知識體系為脈絡展開,過分注重語句、語法和結構的講解,忽視對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引導,不能很好的將編程環境、程序設計語言、算法、數據結構以及程序設計思想關聯起來形成體系化教學。[1]導致學生只學會了語法概念而不會使用,能夠讀懂某一條語句,卻無法理解一段代碼的含義。
二是實驗內容過于簡單。上機實驗大多都是屬于基礎與驗證型實驗,偏重于VB語言的基本語法和結構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些語法知識,但無法培養學生編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內容普遍都是知識點案例,針對的是具體的一個或多個知識點,沒有依托完整的實踐項目,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感到枯燥無味,而且很容易遺忘。
三是學生缺乏計算機的思維方式。學生在接觸這門課程之前通常沒有任何基礎,學生普遍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和算法思想,對程序設計的思維方式還不適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對程序進行分析講解時學生能夠聽懂理解,代碼也能夠讀懂,但是讓學生自己編寫時,就無處下手,久而久之學生對編程充滿畏懼感,對學習本門課程缺乏興趣。
如何改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VB語言,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需要對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
2 課程教學改革
2.1 拓展教學內容
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維方式和實際編程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程序設計語言,因此必須打破固有的以“語法”和“結構”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以突出能力培養為主軸,圍繞能力培養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僅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要突破教材局限,將程序設計中所需要的眾多知識點加以整合,包括VB語言的語法結構、可視化編程方法、常用的算法、數據結構以及程序的調試等,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在這里算法是程序設計的核心,而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在授課的過程中,特別是講解實例時,需要剝開語言這層外殼,讓學生掌握其中的精粹——算法,也就是如何利用計算機來解決某一具體問題。
當然,這并不是說語言不重要,語言是程序設計的工具,如果不掌握語言,程序設計就無從談起。教材上的語法描述非常細致、系統,但大量的語法規則會使初學者感覺枯燥,這非常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東西中,只有20%是最重要的,事實上VB語言也是如此,最常用、最重要的知識點并不是很多。因此在講述語法時,只需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其余的細枝末節可以由學生自學。
2.2 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在程序設計的教學中,傳統講課方式的缺陷已眾所周知,因為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一種授課形式,講課中教師是積極的而學生是消極的,很難把學生吸引到學習進程之中。但這不是意味著要把這種授課方式拋棄,講課是把大量知識傳遞給學生的一種常用模式,尤其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學生缺乏普遍缺乏知識背景,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傳遞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詳細地講解。在講解時應該采用多種策略,比如在講述抽象概念時最好與實踐相關聯,或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比較容易理解。在提到函數和數據類型的時候,可以跟學生比較熟悉的Excel中的相關概念關聯起來。在講述面向對象的概念時,可以拿Windows操作系統作為例子,它就是依照面向對象的思想編制而成的,在桌面上的每個圖標,可以理解成一個對象,當需要啟動某個對象時,只需用鼠標點擊它(消息驅動)。[2]不僅如此,在不同的情境下還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問題法、引導法、任務驅動和實例教學法等,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從消極的學習者轉變為積極的學習者。
2.3 完善實驗教學體系
VB程序設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課程,對實驗環節有較高的要求。要學好這門課,學生只有經過大量的上機實驗,才能掌握程序設計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上機時間,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VB語言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編程方法。結合學生的專業方向,精心選擇合適的案例、設計型與研究型課題,構建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程序設計思維方式的實驗教學平臺。整個實驗環節分為三個層次設計,基礎驗證型、設計開發型和研究創新型實驗,每次實驗課有多個基礎驗證型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和算法設計,每一章精選1~2個設計開發型實驗,與學生分析討論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上機調試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與其專業相關的研究題目,要求學生逐步完成研究分析與報告,寫出個人的心得體會,并在學期末給出一定的時間完成課題。
2.4 創建項目實例庫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各類完整的VB程序實例,從中選取典型的、有實際意義的實例,作為程序設計的模板提供給學生。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初次接觸計算機程序設計,習慣采用數學思維方式來分析問題,還沒有真正掌握計算機編程的基本思路。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一個新的題目,學生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思路不清晰,此時就可以從項目實例庫找出對應的實例,通過借鑒或修改相應的模板得到結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經常閱讀這些實例,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對于程序設計思想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
在具體實施上,整理出40~50個典型項目實例,將它們分為五大類:基礎類、算法類、圖形類、文本類和應用類,供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從中選取6~8個典型的項目實例,要求學生必須理解掌握,這些實例基本上包含了這門課程的知識要點,理解了這些實例,對于課程的知識結構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其中,學生最喜歡也最有興趣的實例就是彈球游戲,通過對彈球游戲程序代碼的閱讀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定時器控件和控件坐標等相關的知識,學生也很有興趣地去改寫程序代碼,以獲得類似的動畫效果,可見好的實例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束語
VB程序設計課程對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均有較高要求,教學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教學重點放在算法的分析和編程的訓練上,注重實驗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程序設計思維方式和實際編程能力的培養,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vb程序設計范文3
關鍵詞: 考試模式; 過程化考試; 教學質量; 綜合化考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02-50-03
Research of evaluation mode in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course
Li Guizhi, Zhou Changsheng
(Computer Center,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for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pattern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ultivate them to analyze, solve problems. A new comprehensive and procedural examination mode must be taken to adequately play its role in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drawbacks of VB curriculum examination model are analyzed. Design principles and realizing process of VB curriculum comprehensive, procedural examination mode are given. The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examination model in VB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Key words: examination mode; procedural examin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遍及社會各行各業,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僅限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語言”(以下簡稱 VB)作為一門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具有簡單易學、功能強大、應用廣泛的特點。因此,各高校把VB作為非計算機專業進行計算機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
課程考試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考試模式不僅能對教學起到反饋、調節、評價、促進作用,而且對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相反,不合理的、單一的考試模式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違背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宗旨。
本文根據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基本特點,結合VB程序設計課程考核體系的現狀,探索多元化、過程化考核體系的實現機制,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
1 課程考試的意義和作用
課程考試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手段,其基本目的是檢測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它主要發揮了四方面的作用[1-2]。
⑴ 考評。考試的結果可以作為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優劣程度的重要依據,可以評判學生對課程大綱所規定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 引導。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標準等,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引導作用。
⑶ 反饋。考試結果具有反饋作用,學生通過考試成績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不足,知識的欠缺,以便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改進,其反饋結果對學生起著激勵作用。教師可通過考試結果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薄弱環節,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方案,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⑷ 鑒定。學生考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投入、教學方法和總體教學水平,可以作為對教學人員進行評定優劣、獎懲的重要依據。
總之,課程考試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合理的考試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2 VB課程考試模式現狀分析
VB課程現有的考試模式強調考試的目的性,使得學生為考試而學習,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嚴重背離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其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
⑴ 課程考試目的不明確。課程考試所特有的考評、引導、反饋和鑒定等功能,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傳統考試模式的考核目標不明確,沒有充分發揮考試的真正作用。過分強調考試分數的作用,將分數作為獎學金評定、評優等利益的依據,這導致學生考慮最多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識、技能,而是如何有效地通過考試獲得高分。
⑵ 課程考試模式單一。在課程結束時采用單一的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考試形式一般采用筆試閉卷形式。在這種考試方式下,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考核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難以發揮考試在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作用。學生也無法根據考核結果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考試對學生平時學習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無從體現。這種考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僅憑課程考試成績,而不是綜合地考慮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情況,這樣做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⑶ 課程考試內容片面。考試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現行的考試內容拘泥于教材內容,重知識輕能力,缺少綜合性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考核題目。學生只要根據教師上課的重點進行考前突擊,就能輕松通過考試甚至得到高分,完全沒有達到考核的真正目標。這種情況導致學生為考試而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知識面狹窄,缺乏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⑷ 課程考試結果沒有發揮反饋作用。考試結束后,應對考試質量進行分析,考試質量分析通常包括:試卷質量分析和學生成績分析。試卷分析主要檢查試卷的各項指標是否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生成績分析,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實踐能力的水平,以及時評價教學效果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在目前的考試模式下,由于考試往往都臨近期末,課程教學全部結束,很少有人真正對課程的考試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和全面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能力的培養情況,也沒有根據考試情況找出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學生往往只關心分數,而不關心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考試對教學的反饋作用沒能充分發揮出來。
3 多元化、過程化考試模式在VB課程中的實施
針對現有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我校在VB課程考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如何設計、組織考試,如何發揮考試對教學質量評價與信息反饋的作用,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3.1 VB課程考試模式設計原則
⑴ 考試模式多元化。改革單一的課程考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考試模式。就是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作出全面的綜合評價,而不是通過一次考試就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應加強平時考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單元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獲取教學信息,以指導后續的教學工作[4]。
⑵ 考試模式的過程化。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多方面、分階段的考核,加強試卷的反饋功能。階段考試結束后,教師就應認真分析學生的考核結果,認真總結自己在教學與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總結學生掌握知識、靈活應用知識的情況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況。考核反饋分析的過程就是檢查、總結、促進教學相長的過程,為后續的教學和考核等諸方面教學工作積累寶貴的經驗。
⑶ 考試內容綜合化。改革課程考試內容,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核。課程考試既要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更要檢驗其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探索創新的興趣。命題時考慮試卷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引導作用。試題不應是課程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應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拓展,以保證學生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智能。
3.2 在VB課程中實施新的考試模式
VB課程采用課堂隨機提問、上機實踐、階段考試、期末考試有效結合,學生全程參與教學的考試模式。課程成績=平時成績(10分)+上機實踐(30分)+階段考試(30分)+期末考試(30分)[5]。
⑴ 平時成績。根據學生出勤情況以及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給出成績。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合理設置問題,抓住每次課的教學重點,由學生主動作答,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⑵ 上機實踐。VB課程需要上機進行實踐操作,每次實驗課,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布置基本實驗任務,此外,還要結合已學知識布置有一定難度、綜合性實驗任務,在成績評定時給予較大的權值,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結束時還要安排綜合實驗,由小組同學合作完成,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⑶ 階段考試。VB課程已經建立的課程考試系統具有組卷、評閱、題庫管理功能,使得過程化考核能夠得以實施。在組卷功能上可按課程的階段(模塊)組卷,也可按照設定的難度系數組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試卷的難度系數,考試成績與難度系數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允許學生多次申請考試,如果學生對某一階段考試成績不滿意,可再次申請參加考試。為了公平合理地計算考試成績,可根據考試次數設定不同的權重。
課程授課與階段考試可以同步進行。完成某一教學階段后,學生利用課程考試題庫系統上機考試,考試結束后系統即時給出成績。教師根據考核情況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以便改進后續的教學,充分發揮考試的反饋作用。
⑷ 期末考試。類似傳統的期末考試,針對全部教學內容的綜合考試,與階段考試一樣采用課程考試系統,并講試卷分成不同的難度等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另外,允許第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申請再次參加考試。
3.3 VB實施新模式考試面臨的問題
⑴ 平時成績的可信度。避免平時成績考核的隨意性,需要教師把握提問問題的難度和適應度。教師要盡量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平時考核考試的可信度。
⑵ 學校考核政策的支持。學校應該從政策上向新的考試模式傾斜。傳統的一次性期末考試以書面閉卷的方式進行,操作簡單、方便,工作量相對較小。新的過程化考試摸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學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工作量核算辦法,調動教師參與過程化考試模式改革的積極性。
⑶ 加強考核過程的監督與管理。新的考試模式強調過程考核,其方式自由靈活,因此,要加強過程監管,防止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應當根據課程的特點制定操作細則,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4 結束語
高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考核模式。課程考試須多種方式相結合,分階段逐步實施,使學生成績的形成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種考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課程考試真正起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反饋教學信息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翟晶.英國高校課程考試模式對我國高校考試改革的啟示[J].教育與
職業,2009.2:108-109
[2] 謝發忠,楊彩霞,馬修水.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校課程考試改革[J].合肥
工業大學學報,2010.24(2):21-24
[3] 王文素.高校課程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高教版),2009.4(6):55-56
[4] 陳樹華,齊輝,侯鋼領.大學課程考試理念和模式的探討[J].計算機教
育,2010.11:4-5
vb程序設計范文4
關鍵詞:VB程序設計;實例教學;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TP312.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9-0000-01
How to Teach the VB Programming
Tao Lei
(Ansh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Anshun561000,China)
Abstract:The VB programming is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research group's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the author studies the very good this class here the teaching method.Through with prominent teacher's exchange and the self-study,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the VB example teaching,is actuates the student to learn this class the key.
Keywords:VB programming;Cases teaching;Task-driven
VB程序設計是一門非常容易上手的程序設計語言課程,只要潛心學習,不難提高編程能力,屬于我系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課。但是在教學入門階段,VB程序設計難免會像所有程序設計語言課程一樣枯燥、難懂,不容易提起學生興趣,這樣也就無法帶領學生繼續走下去。本文就實例演示結合任務驅動的方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積極主動的探索和學習。
一、教學以實例為主導
大家都知道計算機專業中的課程大都是操作性強的課程,比如電腦的安裝與維護,一個理論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生可能還不如一個電腦城打工一兩天的學徒。老師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提供電腦進行實地拆卸和安裝練習,那學生是永遠學不好這門課程的。在學習VB的過程中也一樣,我們以必須結合大量的實例演示,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VB的可視化設計和它的實用性。作為程序語言設計課程,VB這門課程的教材還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特別是在VB課程的入門階段,在理論課程的授課中,教師首先是給學生詳細的介紹各個控件,只有知道每個控件各自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以后我們才可以在VB中創造我們自己的程序。然而在控件介紹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理論知識不斷堆砌的話,活潑好動的學生們勢必厭煩,甚至厭學。雖然教科書在這個部分的實例不多,但老師必須要突破這個框框,設計出和每一個控件有關的有趣實例來開展教學,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實例作為上課開場導入就是不錯的方法,比如學習TEXT的時候,就用一個時隱時現的古詩句做開場,問學生這是怎么做的;學習TIMER的時候,演示一個顯示當前時間的條幅,學生一定好奇這是怎么來的。這時候只要稍做講解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實例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程序設計的興趣,從而有了創作出自己的程序的需求。而當創作過程遇到的還沒學到的指令代碼后,他們也會主動問老師和自己查詢,這也為我的后期教學打下好的基礎。
二、練習以實例為中心
學車的人不上車就學不會駕駛,游泳的人不下水也學不會游泳。我們的學生如果不用實際操作例子讓他們練習,那么VB的知識只能停留在書本上。VB程序設計的教學安排為每周四到六學時,其中一半是理論講解課,一半是上機實踐操作課。筆者認為上機操作如果不采用貼合實際的例子來訓練而只是遵照書本的話,學生學無可用,并且也打擊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所以在生活中去尋找例子,在課余時間提煉編程心得是筆者備課的主要內容。比如書本上有一個股票分析系統的訓練,因為學生對這方面很生疏,不太了解,筆者就改成班費管理系統,學生們對這塊是再熟悉不過的,而且編好系統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所以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很高,做完訓練非常有成就感,進而很喜歡這門課程。
三、任務驅動法完善教學
當然由于我們學院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差,因此自覺性還不夠好,為了監督他們很好的學習、認真的實踐,筆者采用了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每次課都留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完全模仿筆者的課堂實例上機操作,以加強對本節課課程內容的理解并熟練這些操作技巧,這項作業因而也比較容易完成,完成后給基本成績。第二個任務就是做過變化了的生活實例,同學們在做的時候需要舉一反三,還要會預習后面的知識,完成后給附加成績,不同程度的同學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去安排任務。筆者認為雖然學生不可能每個人都對這門課程有濃厚的興趣,不可能以后都去從事專業的程序設計工作,但是通過這樣的任務安排至少大家都會努力去完成任務,不會厭學,棄學,而且一個學期過后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掌握的,并且還有一部分同學通過任務驅動真正踏上了程序設計之路。
以上的幾方面是筆者認為的主要教學方法。程序設計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使同學們了解編程的基本思想,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圍繞著這個目標,在保證同學們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按照他們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一切有效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進而使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高,這是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采用實例教學實際上就是為了使課堂生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種方法不僅在VB程序設計課程中可用,在我們的其他教學中,實例的運用依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保障。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在兢兢業業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的同時能夠摸索到適宜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不會出現肚子里有水倒不出的尷尬,這也是筆者工作的重心和快樂所在。
參考文獻:
[1]倪飛舟.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M].2010,2(1):1
vb程序設計范文5
關鍵字:趣味案例;實例教學;創新思維;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144-01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是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計算機課程,也是近年來福建省高職單招計算機類指定考核的語言,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傳統課程的理論性相比,VB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實際中應用。過去,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的時候以講解理論為主,動手實踐為輔,經過不斷探索改革,針對目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大力提倡項目驅動和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改革,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充滿成就感和探索精神,借助案例引導,結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學習,能夠讓學生迅速上手并能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拓展知識面,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做好鋪墊。
現在職業教育類的大多數計算機教材都是案例教程,但是,很多教材就是例子的無序堆積,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并不多。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人把一些生活實例編寫成教學案例運用于VB課程的教學中,并結合案例教學法構建相應的VB案例課件庫,同時在案例教學活動中的案例拓展環節嘗試引入任務驅動模式。下面,就談談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案例教學模式探索過程。
1.應用趣味案例,激發學習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選擇一些有趣的、有實際意義的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樂于參與學習。在上第一堂VB課時,為了迎合學生心理,更為了讓學生明白學習程序設計語言有什么用,能實現什么功能,先不講理論知識,而是演示一些有趣的實例,如:移動字幕、打地鼠、計算器等實用小程序,讓學生體驗程序設計的"新奇",喜歡上程序設計。
"移動字幕"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例之一,在學校、超市、街道等,只要有電子顯示屏的地方,都會看到移動字幕,用VB就可以實現這個功能。下面就看看它是如何實現的。
對象名稱屬性屬性值圖形界面
窗體Form1Caption移動字幕
標簽框Label1Caption歡迎光臨!
計時器Timer1Interval500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Label1.Left = Label1.Left - 100
End Sub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設問:能否將文字顯示成彩色或者是讓文字實現顏色的不斷變化?能否實現文字的來回移動?字幕的移動速度可以調整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更加關注相關知識,勤于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迎合了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點。在演示"打地鼠"的小游戲時,學生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勇躍嘗試,過去,他們玩的都是別人編寫的游戲,現在,只要通過學習,自己就能編寫游戲,不禁情緒高漲。
2.注重實例教學,提高感性認識
剛接觸程序設計的中職學生,對程序設計充滿了好奇,而VB中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多,語法又枯燥難記,如果單純的進行理論學習,學生對這些概念、語法理解困難,要求他們利用事件代碼解決實際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好案例,以一個個鮮活的具體實例為切入點,在每個例子中適時、適量滲透一些相關的概念和知識,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地、很自然地去體會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語法的應用。
在學習"文本框"的時候,利用學生到銀行取錢的經驗,設計了一個"密碼校驗"程序,在文本框中輸入密碼,3次輸入錯誤,將退出程序。這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事情,學生學習起來既直觀又易理解。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將文本框的Password屬性由抽象的概念變為形象的應用,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很快就掌握了它的用法。再如,學習隨機函數RND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出題游戲"的例子,讓學生隨機產生兩個整數,來完成一個出題游戲。在完成這個實例的同時,學生想到平時上網經常要求輸入校驗碼,提出能否設計一個"產生校驗碼"的程序,在鼓勵了學生的想法之后,通過學生思考--查找資料--老師輔導,學生完成了這個程序的設計,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成就感。
3.案例結合數學,開發創新思維
程序設計語言要求邏輯思維能力強,特別是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面,算法和數學的關系比較緊密。數學是每個人從小就接觸、最熟悉的學科之一,而程序設計語言往往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數學問題。
最常見的數學問題--"求三角形的面積",過去,學生基本上用"底×高/2"來計算,如果只告訴三邊長,就無從下手了。用VB來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利用海倫公式 (其中S是半周長),配合IF語句的判斷,很快就能求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積,如果想讓界面更直觀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標簽框提示、文本框輸入、MsgBox輸出的辦法實現。再如,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用下列代碼很快就能解決:
方法一:
For i = 1 To 35
If i * 2 + (35 - i) * 4 = 94 Then Print i, 35 - i
Next i
方法二:
For i = 1 To 35
For j = 1 To 35 - i
If i * 2 + j * 4 = 94 And i + j = 35 Then
Print i, j
End If
Next j
Next i
還有很多數學問題,如:"回文數"、"水仙花數"、"完全數"、"哥德巴赫猜想"、"斐波那契數列"等都可以用VB程序很快的求解出來。通過解決這些數學問題,學生不僅熟悉了語法結構,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還開拓了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4.設計綜合案例,培養程序開發能力
程序設計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是培養實用型人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實踐課程設計中,應當重視綜合案例、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效果、語法知識如何應用等。學生可以利用已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也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查缺補漏,總之,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獨立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對程序設計語言靈活運用的駕馭能力得到提升。
在實踐教學中,有一組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在聽音樂的時候,發現歌詞字幕和歌曲的播放速度不匹配,能不能設計一個字幕播放器,播放音樂的時候讓字幕和歌曲播放同步。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后,首先肯定了他們的想法,然后,讓學生確定是用什么播放器,引導學生找到存放歌詞字幕的文件,搞清楚播放原理;其次,讓學生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式,如何去解決;第三,提出設計思路,編寫設計提綱;第四,進行程序設計和代碼調試;最后,實施應用檢測。通過解決這樣一個常見問題,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生的學籍管理是每個學校都遇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如何實現對學生的學籍管理,在學生學習了基本語法和數據庫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發一個小型的"學籍管理系統",實現對學生的增、刪、改操作和學分的統計,體現了"理--實"一體化教學,培養了學生綜合開發程序的能力。
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探索永無止境,教學方法有許多,沒有固定不變的或者孤立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年的VB教學探索可以看出"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比較符合VB教學的需要,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探索,尋找更適合學生,更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案,同時要巧妙地將各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著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使學生全心地投入到VB學習中去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的能力,使VB課程的教學效率的提高,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譚浩強 袁 玫 薛淑斌編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 清華大學出版社
vb程序設計范文6
關鍵詞:VB程序設計; 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03-01
Visual Basic(下面簡稱VB) 程序設計是我校國商和電商學生的必修課,然而VB語言枯燥、難以理解,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導致學生對這門課有恐懼心理,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分析、摸索出一些較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程序設計能力,激發學生對程序設計的興趣。我在vb的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幾點嘗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課本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部分的教材總是先講VB語言的基本語法,然后再講VB中對象的使用。但在講授時不宜將兩者分開,要把VB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事件驅動的編程機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VB中的對象主要用于構建界面,而具體程序功能的實現則要編寫代碼行,因此任何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序都不可能只用對象或只用語法。這兩塊內容可進行穿插講解。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在毫無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去理解抽象難懂的概念,挫傷他們編程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程度為基礎,打破原有的以課本知識的邏輯結構為順序組織課堂教學的模式,先不講基本概念,改用從簡單的實例入手,通過讓學生觀看、模仿,在實際操作中去探究和領悟這些概念,并適時地加以歸納總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新知識。這樣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For…Next循環時,書本內給出了一段求前100項自然數和的程序。這段程序在同學們弄懂For…Next循環之后,理解起來是并不困難的,為了提高同學們的編程能力,我要求同學們對原程序做如下幾種變化:
(1)求1到100之間所有偶數的和,要求跳數為2。
(2)求1到100之間所有偶數的和,要求跳數為1。
第(1)小題和書本原程序相比難度不大,只要將循環的跳數改為2即可,在模仿的前提下同學們就可以完成。
第(2)小題增加了難度,在編程過程中,需要做兩點變化,一:要將循環變量的變化范圍變為從1到50,二:要修改循環語句中的通項,將循環語句變為S=S+2*I。要做到這些變化,就需要同學們對For……Next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二、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程序開發能力
VB 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只紙上談兵,不上機練習,是不可能真正掌握VB 程序開發的。所以在教學上,要采用以實例作為知識的載體,追蹤學生的興趣和問題,由實例去操縱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分析和處理問題。注意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加深對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些概念之間的差別和程序的設計步驟如果只通過教師講述,同學們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果能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在實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體驗,情況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因此必須培養學生應用程序開發能力。在VB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多一半的課時都用作學生的上機實踐。這樣可以讓學生多動手,并且能把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綜合應用。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程序開發能力,還能激發他們對新知識渴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編程過程中培養學生使用標準編碼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
(一)在程序設計過程中,使用標準編碼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我在授課過程當中使用標準編碼的實例,在講解實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編程習慣。
(二)注意命名規則,一般用實名命名對象。
(三)程序書寫規范也是非常重要問題,不僅書寫格式應該結構層次分明,而且程序里面應添加起碼的注釋。不按照標準書寫程序會增加別人查看程序的難度,同時也不利于自己以后上機調試修改。
(四)強調學生避免使用Visual Basic 中的隱式操作,養成顯式編碼的習慣。
四、 引導學生在編程過程中養成運用動態思維判斷程序是否正確的習慣
這種習慣的養成,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程序設計教學中可以有意識的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比較多的關注:
(一)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程序要求同學們直接寫出結果;
(二)對于有循環或判斷結構的程序,要求同學們根據條件一步步向前走,把循環過程寫下來;
(三)故意給出一些錯誤的程序,給同學們設計一些陷阱,讓同學們自己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