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音樂家貝多芬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1
在我眼中,貝多芬是一個頑強的人。他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到了晚年失聰。但他仍然創造出了許多不朽的經典樂曲,如《月光曲》《命運》《田園》等。要知道,對于音樂家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于雙耳失聰,而貝多芬去頑強的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大音樂家,一個人類靈魂的藝術家。
在我眼中,貝多芬是一個胸懷博大的人。他身為一個舉世無雙的大音樂家,在窮困潦倒的皮匠兄妹面前,絲毫沒有一絲名人的大架子,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是多么難得!在現代社會,那幾個名人不擺高調?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2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個“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首曠世著作——《命運交響曲》。那個人就是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的作者。
夜很深,也很靜,淺淺的月光流入了我家。我坐在床前聆聽著《命運交響曲》,它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新飄逸。讓我的腦海隨之而澎湃,讓一切念想在這雄健的音樂中得到凈化乃至升華。
從音樂,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個飽受苦難而不屈服命運的音樂巨人——貝多芬。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但是他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試想,一個音樂家怎么忍受得了自己譜寫好了曲,卻聽不到音樂的旋律?怎么忍受得了看見自己的手指拂過琴鍵,卻不能聽見那動聽的韻律?
可貝多芬沒有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他默默接受了現實,憑著堅忍不拔的意志,把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創作中,他用自己的身體代替耳朵感受音樂,“傾聽”音樂,讓自己融入到那天籟之中。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它是檢驗強者和弱者的試金石。孟子也曾經說過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故事非常多,《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才著了《國語》,孫臏被削了膝蓋骨憤而作《兵法》,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子囚在秦國寫了《說難》《孤憤》,司馬遷遭宮刑寫了《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紅樓夢》。而我們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環境中,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3
追星作文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心中崇拜的名人,他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出生于平民家庭,自幼就跟父親學音樂,很早顯露了音樂才華,八歲開登臺演出。
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最終成了他創作音樂的靈感源泉。當他感覺到自己耳聾時,他幾乎要絕望了。從此,他性格暴躁,覺得人生似乎活不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失去聽覺是多么可拍啊!《命運交響曲》一曲雄渾,壯烈,盡顯貝多芬對命運的不公。“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貝多芬面對命運不屈不撓,創下多首美妙的曲子。
貝多芬,是音樂的靈魂;貝多芬,是歌曲的真實寫;他,是一個音樂巨匠!
貝多芬頗具大師風范。一雙有力的手,蓬松得像火焰一樣的頭發,似深海中藍寶石的一雙眼,那么深邃,令人深不可測。
聽過《命運交響曲》的人一定知道雄渾;聽過《月光曲》的人一定懂得寧靜;聽過《田園交響曲》的人一定明白愜意。讀過貝多芬心靈的人一定知道貝多芬的頑強,一定懂得貝多芬的痛苦,一定明白貝多芬的不幸。而我,就是讀懂他心聲的一個人。
我心中崇拜的名人,那就是偉大的貝多芬,一個不朽的使者。
追星作文二
在科技發達的網絡時代,追星似乎已成了一種潮流。當然,我也追星。不過,這顆“星”他不是影星,也不是歌星,是一位身殘志堅的科學家——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教授,偉大的科學家、宇宙學家,被稱之為“宇宙之王”。他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先后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霍金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6年,是因為他21歲時,不幸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這種病會使身體越來越不聽使喚。當時,霍金只有心臟、肺和大腦能夠運轉,后來連心肺功能也消失,演講和回答只能通過語言合成器來實現,醫生都預言他最多只能活兩年。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霍金經受了這么多的磨難,上帝也似乎同情他,為他留下了活躍的思維。如果他沒有經歷這么多,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霍金了。
再說說我們自己吧!
我們有健全的四肢,活躍的思維,健康的器官,這是上帝給我們最大的恩惠了,為什么我們不能利用這一點,好好學習呢?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順心的事,我們自暴自棄,甚至有人采用極端的方式選擇自殺,倒不如把自己遭遇的一切與霍金的人生比一比,看看算得了什么呢?
也許我們真該好好反思反思。
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拼搏的精神征服了全世界。
霍金不是明星,而是茫茫夜空中月耀眼的一顆明星,為人們引導生命的方向!
追星作文三
一位曠世的音樂奇才,用他的一生把音樂掀到了頂峰,他的響亮的名字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他用激情但又悲慘的人生創造了奇跡,成為了音樂界燦爛的明星,讀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到了,他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音樂家-----貝多芬。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4
《名人傳》包涵《貝多芬傳》、《米豁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描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還有一個是思想家。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名人傳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名人傳記讀后感1早自習上,老師讓課外書籍,我便飛速拿出喜愛的《名人傳》,翻到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在鏗鏘的《命運交響曲》中,他改寫著命運。他家境平寒,自幼矮小丑陋。幾次相親失敗,他放棄,心愛的音樂可以支撐起他人生的信念。然而,命運卻又安排了劫難給他—音樂家,在他事業的巔峰時期,竟遭遇了毀滅性的終身性耳聾!苦難一根繩子地套在了脖子上,勒著命運。但也他在黑白的世界里纖細的手指演奏了鏗鏘般的《命運交響曲》,并發出“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絕使我屈服”的誓言,,音樂壇里就不朽的名字—貝多芬,他用音樂譜寫出堅韌的旋律。
回眸昨天,感到無邊的羞愧。,四鐘的晚自習在我摸摸玩耍的歡笑中悄然溜走,留下的一張老師布置的數學卷,上面空空如也,但應付老師,以抄了之。
快下自習時,老師讓大家背誦出自原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一段文字: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人的生命應該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他臨死的,他能夠說‘我的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曾經被我引為座右銘的文字,我做呢?
餐廳的路上,我落下了懊悔﹑傷心的淚……
昨天的,就讓他吧,我下定決心時時鞭策,可以競爭對手了。我明白,要想出人頭地,先懂得珍惜,不虛度年華,堅強奮斗!
名人傳記讀后感2讀完名人傳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名人們的精神是震撼心靈的。這本書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英雄;也不是有蓋世神功的英雄豪杰。他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們勇于向困難作斗爭。
貝多芬出生貧寒,很小的時候就不去學校讀書了。他一生磕磕碰碰,他孤獨的活著,唯一的親人卻辜負了他,使他打擊很深。但是他仍然堅強的活著,但他沒有一個朋友,就如同與世隔絕的人一樣。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創作了許許多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但大多數,居然是耳聾后創作的。當我讀到這是,更你們一樣,最成了“O"字形。
對于我——一個彈鋼琴的人來說,貝多芬,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人啊!他創作了:《命運交響曲》、《致愛麗絲》、《土耳其進行曲》等等。誰能想到,一個耳朵聾了的人,居然創作出那么有名的歌曲,使我嘆為觀止。而我,一個正常人,但每天彈鋼琴都是媽著,不然,都會離那架鋼琴遠遠地,似乎他會吃了我似的。有一次,深夜了。我正在客廳里看電視,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媽媽走到了我的面前,大聲嚷嚷:“我不催你彈鋼琴,你就不談了是吧?”我被嚇了一跳,像被老媽的獅吼從沙發上震了起來似的,緩慢地走大鋼琴邊,有氣無力的把蓋子翻起來,在心里嘀咕:“都幾點了,不怕鄰居投訴啊!”可老媽像長了順風耳似的,又瞎嚷嚷了起來。現在想想,當時真不應該啊!
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個鋼琴家。這是我童年時的夢想,也是我重傷的夢想。為了夢想,讓我向著目標,馳騁而去!
名人傳記讀后感3曾聽過這樣一段話:“上帝送給每個人的都是兩扇窗子,當他關閉了其中一扇時,就必然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 ------題記
“扼住命運的喉嚨”他握住筆,顫抖的手還想在紙上寫點什么,卻終究使不上力,“砰”,手重重垂下,再也抬不起來。他死了。醫生為他合上眼睛。周圍一片死寂,絕望得讓人窒息。貝多芬,一位曾轟動世界的音樂家,就這樣孤獨地死去。他的一生是悲慘的。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17歲時母親去世,20歲時發現自己聽力下降,40歲聽力完全喪失,57歲時就早早逝去。他一生孤獨,直到死去也無人問津。他曾給好友寫信時說:“要是有可能,我想戰勝命運;可是,在我這一生的某個時期,我是上帝最不幸的造物----聽從上天的安排!多凄慘的隱忍!可是,我只能走這一條路!”是的,他只能走一條路。他沒有屈服于命運。兩耳失聰又怎么樣,誰都無法阻礙他通向音樂的大門!他緊咬牙關,在雙耳失聰后的7年里,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名曲。他是天才嗎?不是,他只是比我們多付出了幾百倍的努力!他的一生都在與命運抗衡,直到死去。
“沖破緊鎖的牢籠”他神情專注地雕琢著,雕像在陽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他癡迷地盯著它,用手不住地著,許久,他皺緊眉,不住地搖頭,“嗙”雕像化作一地的碎片。他想要自由,但在那個年代,這只能是幻想。 他只是由一個枷鎖進入另一個枷鎖,永遠被人控制著。他想過擺脫囚籠,但他做不到。 他只能選擇逃避。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日忘我地工作,想逃避現實的束縛,但他終究也是凡世的星塵,一味的畏懼只會讓他愈來愈疲倦。 終于,他墮落了。
“盼望已久的死神總算來了。” “擺脫思想的枷鎖”一位老人靜靜地在書桌上寫字,屋外炮火震耳欲聾,他擱下筆,沉沉嘆口氣。許久,拿起筆,繼續寫作,他就是托爾斯泰。他愛國。但,俄國沙皇的黑暗統治讓他感到絕望,他希望有一個新的制度來助國家走出現狀,他的精神革命卻并未受到人們的欣賞,他所堅持的信仰讓他的家人感到尷尬。最終,他和親人起了沖突,無奈地脫離家庭的軌道。
苦難是會給人以打擊,但,風雨過后依舊是彩虹。沒有經歷苦難,偉人如何擁有令人驚羨的人生? 既然沒有能力去戰勝命運,那為什么不嘗試去改變它?請相信,路永遠在山那邊。 命運永遠是靠自己的雙手把握住的!
名人傳記讀后感4當我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書中的三位主人公就好像三座高峰,屹立在世界上,無法逾越,遙不可及。
我感嘆,他們處于精神世界的高峰。他們已走出這個被金錢名利籠罩著的世界,戰勝了這個充滿殘酷現實的世界,熬過了這個沒有人道的世界。追求著自己的夢想。
貝多芬,這個偉大的音樂家人所周知,而他悲慘的命運似乎從出生就被祭定了——出身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而貧窮在那個年代卻是最可怕的,但這阻礙不了貝多芬對音樂的狂熱與追求。即使有不少困難迎面而來,讓這個音樂家受盡折磨,一直在喜悅、興奮、失望和痛苦中輪回,但這些豐富的人生體驗也正給予了貝多芬無限的音樂靈感。
米開朗琪羅,同樣是個聞名世界的人物,像書中所說的“他自幼便知道了人生的兇險與精神的孤獨”。所以,他在孤獨中受盡挫折,在挫折中不斷成就自己的夢想,他將人生變得神圣無比,在面臨死亡的邊緣的米開朗基羅,早已看破俗世,他想往著天國,向往天國的純潔,永恒。因為他擁有一顆儼如高高山峰的偉大心靈。
不僅僅是在藝術領域,身在文學領域,同樣有一位巨人,他就是俄羅斯的文學光明使者——托爾斯泰。
“一百年前在大地上火光閃亮的偉大靈魂”。他,托爾斯泰,用文學引導了無數陷入陰霾的青少年。托爾斯泰筆下的文字,不僅是讓人閱讀的,似乎還有藥水的功能,治愈人們心靈的創傷,撫慰人們的心靈。總之,托爾斯泰這偉大的文學家用筆寫破了金錢名利,寫明了當時人們所缺的精神和品格,讓人們看到了,見識到了,托爾斯泰所擁有的最偉大的靈魂。
總結這三位巨人的一生,作者羅曼·羅蘭的旨意便顯示出來:人道主義!現實主義!
同樣的,對于現在的我們,這本書像是一面明鏡,將那些還陷于物質主義的人清清楚楚的展現出來。似乎在告誡我們,只追求物質上的充足就如曇花一現,只有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實現活著的真正意義。
先不說要像他們一樣聞名世界,眾人皆知,強大的精神力量往往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懷揣的一個夢想,對這個夢想是無限渴望。也許你的夢想小到只想報答父母,也許你的夢想大到要報效祖國,但無論大與小,都需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一個禁得住風吹雨打的靈魂。
合上書,早已被三位偉人震驚,他們的意志,他們的成就,他們的靈魂與品格早已登上最高峰,此時只覺得自己有多么渺小,但或許,他們就是我的榜樣,為自己的夢想!
名人傳記讀后感5當我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后,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法國二十世紀的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很受讀者青睞。《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位偉大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貝多芬的故事,他歷經各種磨難都沒有向命運屈服,告訴我們:唯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的奮斗,才能獲得成功。
貝多芬是德國的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廣為流傳,因為他在音樂上的造詣,所以被尊稱為“樂圣”。可他的人生卻不像別人那樣燦爛輝煌。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天才,雖然他父親很早就發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天賦,可他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用暴力逼貝多芬練琴,使貝多芬差點厭惡音樂。盡管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慘,但他對童年始終留有一種溫馨而凄涼的回憶。19歲時革命爆發了,它占據了貝多芬的心,貝多芬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筆記里寫道:“勇敢不屈!盡管身體虛弱,但我的天才將會得勝的……”苦痛已經敲響了貝多芬的門;它纏住了他,不再離去。1796年到1800年,30歲的貝多芬聽力越來越差,以至于兩年來他不得不避開所有的交往,而他的激情的對象:朱麗埃塔·居奇亞迪,也在1803年11月嫁給了加侖貝格伯爵。愛情、痛楚、意志、頹廢和傲岸在貝多芬心中交替。晚年的貝多芬窮困潦倒到了要行乞的地步,但即使命運如此折磨著貝多芬,但這個頑強的人還是憑著超乎尋常的毅力寫下了一首首不朽的名曲。但死神還是來了,1826年11月末,他著涼了,患了胸膜炎。他讓他的侄子去請醫生,但這漠不關心的家伙居然忘了,兩天后才想起來。醫生來得太晚了,而且診治得也很浮皮潦草,1827年3月16日,在一場大暴雨中,在滾滾雷鳴中咽了氣。一個陌生人替他合上了眼睛。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5
【關鍵詞】貝多芬;文學家;藝術家;影響
【中圖分類號】 J6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2-0003-02
一、文學家——貝多芬與歌德
歌德與貝多芬,一個是一生對音樂鐘情的文學泰斗,一個是一直靠著文學和哲學滋養的音樂巨匠,與歌德的相識也是貝多芬一生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貝多芬年幼時就喜歡拜讀歌德的作品,對這位德國偉大的詩人充滿了景仰之情。貝多芬嘗試把歌德的詩歌《我想念你》譜成一首愛情歌曲,并題獻給他愛慕的苔雷澤·布魯斯維克和約瑟芬妮·布魯斯維克。而且,晚年的貝多芬在疾病困擾中還有個為之遺憾、卻無望實現的愿望:就是為歌德那不朽巨作《浮土德》譜曲。他在談話記錄中寫道:“我不能寫我最喜愛的東西, 只因為我需要錢。但不能因此就說,我只為金錢而寫作。如果這一時期過去, 我希望最終能寫對我、對藝術來說都是最崇高的東西——《浮士德》”。[1]
兩位大師卻相識很晚,而且是由于一個偶然的機緣,即柏蒂娜的出現。貝多芬曾經愛戀過柏蒂娜,是她促成了兩位藝術大師的會面。1810年的春天,柏蒂娜從柏林來維也納拜訪貝多芬。柏蒂娜年輕聰慧,與許多名人保持往來,其中就有已經聲震遐邇的歌德。當時貝多芬正在創作《愛格蒙特》。柏蒂娜深知貝多芬對歌德的崇敬,于是極力促成了兩人相識。歌德和貝多芬先是書信往來。貝多芬在1811年 4月寫的一封信中,誠懇的表達了他對歌德的崇拜之情和對未來會面的期待:
親愛的歌德:
對您的仰慕已非一日(從我童年起)——這點敬意與你偉大的成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柏蒂娜·布侖塔諾已向我保證你會接受我的盛意,或者我希望您把我當作一個朋友看待。但是對那樣一種迎接,我無法去想象,因為我只有以最高的崇敬和對您那輝煌的創作成就,表示無比深厚的敬意之情才能接近您。您的朋友貝多芬。[2]直到 1812 年 7 月,兩位德國文藝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才在特普利茨相會,同年 9 月兩人在卡爾斯巴德療養時又一次見面。關于這兩次會面的細節及談話的內容,后人已無法得知其細節。但這個讓貝多芬無比期待的會面卻不歡而散。歌德和貝多芬在這次會面中對彼此都有了非常深刻的記憶,兩位大師在以后的談話和書信中都提及此事,并對彼此都有所描述,歌德在寫給他的朋友、作曲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策爾特的信中說:
親愛的卡爾·弗里德里希·策爾特:
我在特普利茨結識了貝多芬,他的才華使我驚訝不已,遺憾的只是他倜儻不羈的個性。他認為世界可憎,雖然不無道理,但無疑不會因此使自己和旁人變得不愉快。我們應當原諒他,替他惋惜,因為他是聾子,雙耳失聰或許更多地妨礙了他的社交活動,而不是他的音樂天賦。你的朋友海頓。[2]歌德還曾對他夫人說:“我從未見過比他精神更振奮、精力更充沛、感情更真摯的藝術家。我深知他生性執拗,必然憎恨這個世界。”
應該說,歌德以他文學家的洞察力,觸碰到了貝多芬內心世界。而貝多芬的一封信也記載了那次會面的一個場景:“昨天,我們在歸途中遇見皇室全家,我們看見他們遠遠走來,而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到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也無法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按頭上的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雙臂交叉,從最密的人叢中穿行而過。”貝多芬和歌德在遇見皇室成員時的舉止表現了兩個人的迥然不同的性格及人生信條。就如恩格斯所指出過的那樣:“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少;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3]
然而,性格上的差異并沒有影響兩位大師的友誼,沒有阻礙他們各自從對方的作品中去汲取精神力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貝多芬拜讀了歌德的悲劇《愛格蒙特》,并被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為民族獨立而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所深深吸引,并抑制不住的把《愛格蒙特》譯成了音樂。詩人和音樂家在此刻達到了精神世界的融合。在結尾處,貝多芬用音樂語言譜寫下一首輝煌的勝利交響曲,替換了歌德筆下的悲劇結尾。除此之外,歌德描寫大自然的詩歌也深吸引著貝多芬。 貝多芬還曾根據歌德的兩首詩《大海的寂靜》和《幸運的航海》的意境創作一首康塔塔,并將此作題獻給不朽的歌德。
二、藝術家——貝多芬與海頓、莫扎特
十八世紀下半葉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維也納形成了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最年長的,比莫扎特大二十四歲,比貝多芬大三十八歲。他們在創作上有著師承關系,但又有各自鮮明的特征。分別出生在德國和維也納的三位大師由于主要是在維也納生活和創作,因此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共享著同一片藝術土壤,世人把他們連接在一起,用“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名稱來概括他們的藝術成就。而他們創作的音樂也被譽為“維也納古典音樂”。
海頓被后人推崇為“交響曲之父”與“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弦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并不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進入到成熟階段。這些,都給予莫扎特和貝多芬莫大的啟迪。
1787-1788春天,貝多芬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見到 31歲的莫札特,貝多芬的彈奏受到莫札特的贊賞。莫扎特預言“貝多芬的才能將帶給他世界性的聲望”。貝多芬雖然沒有如愿成為莫扎特的學生,卻在莫扎特作品中觸碰到了他的音樂靈魂。法國音樂學家保羅·貝克這樣進行他的比對,人們有時把莫扎特和貝多芬稱作音樂界的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前者注重結構完美,后者喜歡氣勢的恢弘。人們有時也把莫扎特和貝多芬比做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純樸自然,后者的作品感情濃烈,哲理深刻。
1790 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了海頓。貝多芬在跟隨海頓學習的那段時間,兩個人對于音樂創作的理解并不一致,海頓的作曲風格比較沉靜,而貝多芬的樂曲風格則熱情奔放,因此師生之間經常出現分歧。海頓古老的、墨守成規的創作風格,常引起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的青年天才貝多芬的不滿。師徒之間經常爭論不休。
有一天,海頓給貝多芬布置了一個作業題,就是把自己譜寫的小步舞曲讓貝多芬改編成一首諧謔曲。而貝多芬并沒有根據老師的要求把小步舞曲的主題改編成詼諧、幽默的諧謔曲,卻進行了一次其他風格的嘗試。海頓看完作業后,非常氣憤,并勸貝多芬沿用古老的音樂形式,遵守音樂創作的要求,要小心“跳到深水中去”,但貝多芬還是“跳下去”了。他不妥協的思想使他難以接受海頓的教誨。
雖然貝多芬在與海頓學習期間在創作風格上有著諸多分歧,但獨靠貝多芬是不可能獨自撐起“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在貝多芬的第一奏鳴曲中就閃現著海頓的音樂動機,貝多芬也把此首作品題獻給海頓。除了海頓和莫扎特,很少有音樂家一開始就能認識到貝多芬的作曲才能,他亢奮的情感表達,不同于這之前的任何一位音樂家。他的音樂精神有著獨特的個性,這使他不能很快獲得其他同時代的音樂家的認可。
海頓與莫扎特更像是古典主義的基石,而貝多芬是那位把古典主義推動至巔峰后又調皮的為古典主義圖上彩繪改換風格的淘氣男孩。是貝多芬第一次在交響曲中使用諧謔曲來代替了優雅的小步舞曲。是貝多芬第一個打破了交響曲必須有四個樂章的慣例。貝多芬在革新道路上越走越快,膽量也越來越大。他不僅改革了當時盛行的“無標題音樂”,并把“標題音樂”的新形式實踐在自己的交響音樂中。貝多芬在創新的道路上背離古典主義,背離了海頓與莫扎特,在他第九交響曲末樂章中,貝多芬用席勒的詩詞揭開了浪漫主義的面紗。貝多芬年輕時,得到過海頓、莫札特這樣的大師的指點與夸贊,才成就了日后的貝多芬,所以當貝多芬自己成為大師后,他同樣以大師的胸量放眼后世,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作曲家。貝多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參考文獻】
[1]趙鑫珊,貝多芬之魂[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
[2]羅曼.羅蘭,歌德與貝多芬[M].人民出版社,2003。
音樂家貝多芬范文6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德國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稱為“樂圣”。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父親是宮廷歌手,一生碌碌無為、嗜酒如命。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下決心把他培養成音樂神童,來做搖錢樹。小貝多芬4歲時,父親就常讓他沒完沒了地練上好幾個小時羽管鍵琴和小提琴,一旦出錯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有時貝多芬的父親在小酒館里喝酒喝到半夜,回到家再把小貝多芬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結束。在他8歲時,父親就把他帶出去冒充6歲的孩子開音樂會。生活的重擔過早地壓在這個少年身上,他不得不為怎樣賺取每天的面包操心。
11歲時他發表了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擔任了宮廷樂隊的風琴師和古鋼琴師,光明的前途剛剛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痛苦卻叩響了他的門。貝多芬發現他的耳朵日夜作響,聽力大大衰退。原來,鋼琴聲的分貝數一般在八十至九十分貝之間,人不能在八十五分貝或更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停留超過六小時,而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因此導致了耳聾。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他想到過自殺,但是他堅毅的個性使他不肯屈服。他在給私人醫生的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運搏斗,它不會征服我的,啊!繼續生活下去是多么美麗呀!――值得這樣活一千次!”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眾多明朗樂觀的作品。
貝多芬給人感覺總是很高傲。一位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國軍官演奏,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便板起面孔下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后給他寫了一封信,說:“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不過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你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