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論文范文1
關鍵詞:中俄 能源合作 能源戰略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3-137-02
1、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磨合和發展,中俄能源合作逐漸進入良性發展軌道,重大能源合作項目日趨成熟,能源合作領域不斷擴展,能源合作層次不斷提高。但是,一些制約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依然存在。
1.1 中俄兩國能源戰略存在差異
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但其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歐洲。在國際多邊能源合作中,中國只是俄羅斯對外能源戰略中的次優選擇和戰略籌碼。與此同時,在中國的能源戰略中,中東地區仍將是我們進口能源的主渠道,俄羅斯也只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周邊選擇之一。此外,俄羅斯在和中國進行能源合作時,熱衷于把石油出口和電力、天然氣以及相關配套能源機械設備產品的出口相掛鉤,置能源于經濟、科技、投資等多領域合作中。俄羅斯希望俄中能源合作不只停留在油氣管道問題上,而應加強整個能源領域乃至經濟、科技、投資等全方位合作,從而帶動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中國則常常將雙方的能源合作視為亟待解決的短期問題,以便解決中國面臨的“油荒”和“氣荒”。
1.2 俄羅斯對外能源政策多變
1991年蘇聯解體后,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作為前蘇共的反對派,葉利欽認同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在能源領域采取了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普京上臺之后,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俄羅斯經濟狀況明顯改善。普京政府已經不滿足于單純依靠能源出口來獲得經濟利益,于是開始推行務實的全方位能源外交,以期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梅普組合”以來,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鑒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趨緩,能源需求增長有限,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對能源需求旺盛且潛力巨大,“梅普組合”決定把能源政策向東轉移。2009年的《俄羅斯2030年前能源戰略》中明確提出:“盡管歐洲仍將是俄羅斯油氣出口的主要方向,但俄羅斯整個油氣出口的增長將主要取決于東部方向的超前發展”。
1.3 俄羅斯部分精英對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慮
俄羅斯部分精英階層對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慮,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爸袊痹诙砹_斯早就存在,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和參與俄羅斯東部地區的開發,這種論調又開始經常見諸報端,在俄羅斯媒體和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很有市場。俄羅斯部分人士在看待中俄能源合作時總是帶著有色眼鏡,把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視為中國對俄羅斯進行的資源掠奪,把能源企業間的商業行為與國家安全利益強拉到一起。
1.4 中俄能源合作易受歐美等國因素影響
中俄能源合作也經常受到歐美等國因素的干擾。當俄羅斯與西方大國走近時,中俄能源合作就略顯冷淡,一旦俄美關系出現裂痕,外部安全形勢受到西方挑戰,俄羅斯就會主動加強與中國的能源合作,通過“能源牌”和“中國牌”來和西方大國進行戰略博弈,以期獲得政治上的好處。俄羅斯在對待中俄能源合作時過于關注政治因素,導致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一旦中俄政治關系出現惡化,或者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得到改善,中俄能源合作的成果就又可能會得而復失。
2、中俄能源合作的對策建議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能源出口大國,而中國則是能源進口大國,雙方開展能源合作意義重大。中俄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雙贏的結果。我國應抓住俄羅斯能源戰略東向轉移的契機,著力消除或削弱負面因素,積極推動兩國能源合作繼續沿著良性軌道向前發展。
2.1 加強對俄羅斯能源政策的研究力度
俄羅斯能源政策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變化多端。我們應該加強對俄羅斯能源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找出中俄兩國能源戰略存在的差異,力爭使中俄兩國能源戰略能夠實現有效對接,使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向更高層次。與此同時,我們不能站在一個能源進口國的角度去看待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國的對外政策,而是要緊隨俄能源政策的變化,適時的作出調整,以使自己不會在俄政策發生變化時而無所適從,造成重大損失。
2.2 加強中俄雙方的溝通交流
中俄雙方政治關系良好,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建立為雙方能源合作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但是,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和“資源掠奪論”還時常見諸報端,成為制約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之一。中俄兩國應該加深相關職能部門理解和信任,加強媒體、學界和民間的交流和溝通,規范兩國大眾媒體的相關報道,消弱彼此的顧慮和戒心,消除“中國”對中俄能源合作的負面影響。雙方應該經常換位思考,釋放更多的善意和誠意,削弱彼此的不安全感。有合作就會有分歧,合作越多,分歧越多。當遇到分歧時,我們不應互相指責,而是互相理解,,尋找雙方利益的契合點,爭取實現雙贏,而非單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2.3 推動中俄能源合作重點向天然氣領域轉移
目前,天然氣已經成為繼石油、煤炭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3%。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很有可能在未來的能源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俄羅斯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探明儲量、開采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政府稱,俄羅斯的原油儲量可以確保穩定出口至少到2020年,而天然氣儲量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天然氣需求直至2050年。因此,未來50年,俄羅斯最具有出口潛力的是天然氣而非石油。而相比石油而言,我國的天然氣儲量更加匱乏。2009年末,我國還在全國大范圍出現“氣荒”現象??梢灶A見,作為比石油更加環保的能源,天然氣必將取得石油,成為未來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重點。
2.4 積極參與建立東北亞能源合作機制
我們應該抓住當前俄羅斯能源戰略向東轉移的機遇,積極參與東北亞能源合作機制的建立。在當今的國際能源市場,只想開展雙邊合作而排斥多邊合作無論對哪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辦不到的,能源的出口國和消費國必須相互協調和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此外,俄羅斯擁有東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和遠東三大油氣資源區,要想全面開發需要巨額資金,這對東北亞各國來說,單獨承擔都是不現實的。如果充分利用日韓在資金、技術上的優勢,發揮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優勢,就可以建立一個積極穩定的東北亞能源供應多邊合作機制,而非排他性機制,這對區域內各國都有好處。
總之,中俄能源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臨諸多挑戰,但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大于困難。我們應該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既要審時度勢,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又要未雨綢繆,充分估計各種困難和不利因素,做好各項工作部署。
參考文獻:
[1]朱顯平,李天籽.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論文范文2
[論文摘 要]主要論述了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首先從有利于引進產業資本,加快城市化、現代化發展;有利于增加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國家積累三個方面論述了其合理性。然后根據新的經濟發展環境,指出了現行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沒有真正反映土地的價格;造成社會不穩定;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三個方面。
現行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主要體現在收益主體之間地位不平等,農民普遍居于劣勢地位;分配方式“計劃”色彩濃厚,價格調節機制發揮不充分;分配格局具有很強的“剛性”三個方面。這一格局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一些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諧社會觀念的普及,其消極因素越來越明顯,對其改革的呼聲也將越來越高。
一、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的合理性
現行的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邏輯必然性,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過較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我國實行現代化、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引進產業資本,加快城市化、現代化發展
產業資本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是一種稀缺資源。對產業資本的引進、利用、培養的效果將直接影響相關國家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上述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觀上是“以土地換發展”。通過降低土地價格,降低產業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提高我國工業裝備技術水平、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進而有效的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二)有利于增加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
國際產業資本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階段新一輪的國際間的產業轉移方興未艾,這對于我國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期。我國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吸引了超過 5000 億美元的國際產業資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資還在以兩位數增長,形勢十分喜人。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階段的國際競爭加劇。東南亞國家、南亞印度等周邊國家與中國就吸引國際產業資本展開競爭;南美地區經濟開始復蘇,依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與西方的傳統關系,其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視。我國應該進一步的發揮自己的優勢,降低投資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資,為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有利于增加國家積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工業化發展的艱巨的任務。我國現階段雖然已經發展到了工業化的中期,按照理論不應由農業來承擔國家積累,但由于我國的特殊性,現階段還需要農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貢獻。首先,占我國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經濟實力還比較脆弱,農業作為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工業化水平,增加國家積累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外,這一分配體系有利于把土地由農業用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從而有利于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與以英國“圈地運動”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轉移過程相比,現階段的這一轉移過程相對痛苦還是最小的。這一過程是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強有力的支撐。
二、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簡要的論述了這一分配格局對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負面影響還是十分明顯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弊端將越來越突出,下面我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沒有真正反映土地的價格
在中國農村,土地不僅僅作為一種生產資料而存在,其在農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風險的主要屏障。在社會劇烈動蕩的轉型時期,土地作為農民社會保障這一功能顯得更加明顯,其對農村所起的穩定作用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也就是說土地這一資源在中國農村社會發揮的作用有極強的正的外部性,在進行農地轉讓時,就應該而且必須把這一外部性內部化,應包含在土地交易價格里面,這樣才能比較真實的反映出土地的“價錢” 。
(二)造成社會不穩定
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造成社會不穩定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對農民補償不足,農民為了獲得適當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當的方式,比如阻撓土地流轉的正常進行,集體上訪,甚至發生斗毆事件,對當地的社會穩定造成很壞的影響,而且往往還極大的損害當地的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埋下許多社會隱患;土地流轉發生后,由于補償農民過少,而且又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機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次是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由于種地掙錢很少甚至賠錢。在農民看來,土地不是資產而是負債。由于土地具有的社會保障功能,使其在拋荒土地的同時又盡最大努力保護其對土地的使用權。這樣就造成農民不種地,但同時對土地流轉不積極,據國務院農研中心對1.3萬戶農戶所作的調查,即使對糧食收入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戶的調查結果,愿意轉讓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農用土地與非農用地之間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據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轉變土地用途的沖動,而現階段農村土地制度又給了地方政府低成本獲取土地的便利條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為向土地市場提供過多土地的主要推動者,從全國各地興建的過多的高爾夫球場、人造景觀,大量閑置的開發區等,就知道這種動力有多強。由于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是向產業資本傾斜的,他們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的誘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動農地向非農用地轉化。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游說政府。
(三)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我國走的工業化道路是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一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就是經濟資源必須是可持續利用的。特別是像土地這種稀缺且很難再生的資源。在現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現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現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的浪費。有資料顯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閑置的情況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轉為非農用地。這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在農地市場結構方面國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場交易過程,變市場交易主體為市場監管主體。其中的關鍵是國家角色的轉換。當然,在土地市場上國家行為的轉變將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積極創造條件的精神逐步推進。
調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從根本上說應該從完善農地產權制度方面入手,我國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議。依照張吉清同志的歸納,我國學者大致從“完善土地經營權的改革思路。該思路主張將完善農戶土地經營權作為改革的重點?!盵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張重新構建土地制度。”[3];“變革土地集體所有權實現形式的思路?!恋毓煞葜啤瞧涞湫痛怼!盵4]三個方面提出改革思路。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從某種程度上抓住了產權制度某個方面的弊端。農地產權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別是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應該慎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