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集體換伴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集體換伴范文1
關鍵詞:班級;主題環境;幼兒
幼兒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環境是幼兒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深而持久的影響。我們在班級環境創設上從多方面著手,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環境,來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在環境創設上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幼兒的位置關系。改變以往的環境創設都是教師包辦,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幼兒做環境的主人。
1.在主題的確定上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我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和他們共同商討出環境創設的主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設計和創設教室的環境。例如,我們要創設以“秋天”為主題的環境,我就引導幼兒“秋天是什么樣子的?”“怎樣讓秋天來到我們教室?”他們積極發言,“可以把秋天的落葉拼貼成畫”“可以用各種種子粘貼成小動物”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2.從活動材料的準備上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幼兒從家里收集各種瓶子、盒子、紙杯、吸管、蛋殼等廢舊材料,在收集各種各樣的廢舊材料過程中,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信息。這樣幼兒對收集尋找各種廢舊材料更有興趣了,開始學會關注周圍環境,學會了變廢為寶,增強了環保意識。
3.從環境創設的參與上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我指導幼兒把收集來的材料利用剪、貼、繪畫、折紙等美工技能進行創作,用紙杯做成各種動物;用牙膏盒制作成汽車和高樓;用蛋殼和蛋糕盤畫成各種臉譜;用果殼和落葉拼貼出漂亮的圖案等。當他們通過共同合作完成作品時,每個幼兒都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主題墻的創設不僅要表面美觀好看還要有內涵
有的班級在創設環境時,用各色卡紙制作花草,甚至買精美的立體貼畫,只注重美觀起不到教育作用,我是利用幼兒的繪畫作品、照片、文字甚至實物來創設環境的。例如,懸掛幾串花生和玉米,粘貼幾叢高粱和谷穗,再貼上孩子們畫的秋天的水果和樹木,讓他們真正從環境中感受秋天豐收的特征。
三、主題墻的創設要留一定的“彈性”空間
主題墻的張貼不要太多、太亂、無章法,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完整性,要有增添的空間。例如“成長樹”可張貼幼兒愛勞動的照片,留一定余地后再張貼孝敬老人的照片。
總之,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利用環境對幼兒進行生動、直觀、形象和綜合的教育,讓幼兒參與和利用環境,激發內在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集體換伴范文2
【關鍵詞】 急診患者 搬運 問題 對策
急診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離不開搬運工作這個重要環節,搬運是否得當,對患者的生命、疾病的轉歸起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據文獻報道,急診科危重患者轉運發生意外明顯高于其他科[1]。護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護士在患者搬運環節中起主導作用,為了保證醫療和護理工作的質量,本文專題探討急診患者在搬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診科完成急危重癥病人院前急救和院內轉送搬運共388例。其中男220例,女168例,年齡16~89歲,平均58歲。顱腦外傷52例、腦出血75例、腦梗塞55例、嚴重創傷并休克32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消化道出血并休克30例、肺心病38例、異位妊娠并休克30例、酒精中毒34例,其他20例。
1.2 方法
搬運工作主要由專職醫生、護士共同完成,必要時需家屬或陪人協助完成。搬運過程根據病情備齊相應的急救藥品和器材,如便攜式簡易呼吸機、呼吸氣囊、多功能除顫監護儀、便攜式吸痰器、微量泵、急救藥品箱等。
2 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2.1 對患者的疾病缺乏預見性的判斷而急于搬運
急診科急危重癥病人因病因、傷情的未知成份較多,需要檢查和治療的迫切性較大,臨床醫護人員為了明確診斷,往往重視儀器的輔助檢查,對疾病缺乏預見性判斷,在沒有掌握搬運的適應癥,缺乏仔細、認真體檢及初步處理的情況下,急于將患者向車上搬運,在搬運過程中缺乏急救措施,途中患者出現病情惡化,失去搶救時機。更有甚者,搬運環節沒有醫務人員的陪伴,致使患者在輔助檢查時或返回急診科的途中出現心跳、呼吸停止等險情,嚴重時使患者失去急救機會。
2.2 缺乏敬業精神
由于急救工作環境條件差、搶救任務重、對待遇不滿等,使急救護士產生情緒障礙,部分醫護人員服務觀念滯后,缺乏奉獻及敬業精神。
2.3 搬運人員動作粗暴,忽視搬運的
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常由護工和家屬參加搬運工作,他們往往忽視患者應取的正確,或搬運時只求速度,上下車時由于動作不協調或體力不足,造成患者半空墜落;多人搬運時動作不協調,采用拖、拉、推等動作,上下坡不減速或過度使勁,甚至用車撞門,造成搬運工具不平衡、震動大,引起患者管道脫落、堵塞、骨錯位、損傷神經血管。如對大咯血、大嘔血患者采取坐位,對心衰患者采取平臥位,對腦外傷患者單人托抱,對氣胸患者屏氣支撐,對骨折缺力點固定,這就可能加重患者的疾病。不少醫務人員對保護頸椎的意義不重視,使一些傷勢并不嚴重的傷病員,在錯誤的搬運中因頸椎錯位而傷勢惡化或導致終身殘疾。另外寒冷季節不注意給患者保暖等。
2.4 搬運前后溝通協調工作脫節,搬運時忽視患者的心理活動
搬運前未與患者家屬溝通,未向家屬告知途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搬運前后未與相關科室周密的聯系,如診療輔檢科室的預約、病區床位的安排等,個別情況下未把患者護送到病區,而讓家屬陪伴入院,延誤了診療時間,甚至引發護患糾紛。搬運者隨意與旁人或家屬交談,未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造成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錯誤認識,引起患者焦慮、恐懼心理。
2.5 搬運工具陳舊、品種數量少,缺乏專人保管
目前醫院內常用的搬運工具為平車、輪椅、擔架,設備陳舊,缺乏定期保養維修。在長期的醫療護理過程中,大家習慣用擔架、輪椅作為主要的搬運工具,對新研制的搬運工具了解較少,如不知道鏟式擔架、過床易,加之認識誤區,又反過來遏制搬運工具新產品的開發及使用,使之落后于臨床,不能滿足臨床之需要。
3 對策
3.1 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提高工作使命感
醫院定期舉辦職業道德教育的學習班、座談會,抓好臨床實例分析,以強化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運用移情來考慮問題, 做到處處為患者著想,遵循全心全意為病人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服務的道德準則,使他們的工作目標價值與醫德情感保持穩定與持久,激發工作使命感、責任感、同情心,增強對搬運環節與疾病轉歸關系的認識,使群體的護理行為達到規范化、科學化。
3.2 重視急診環境管理,加強與相關科室的銜接
包括急診科與相關科室的合理布局,各科室的標志應清晰可見,秩序井然,通道暢通,盡量減少患者的搬運頻率和時間。
3.3 健全搬運環節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量化考核
建立搬運程序、注意事項、搬運工具維修及保養等制度,搬運工具做到定點、定位、定量放置,定期進行維修和保養,如條件允許可配備多功能搬運工具。并將搬運環節納入質控內容,務必使搬運環節的有關工作做到規范化、標準化,做到有章可循。
3.4 加強業務訓練,提高護理人員對疾病的判斷、應急和審慎能力
平時加強三基訓練,常備不懈打好基礎,還應重視從多渠道進行業務培訓及定期的專科業務考核,使搬運環節實現得法的良性運行。
3.5 防止法律糾紛
危重患者在轉運、檢查中存在很大風險[2]。醫護人員在轉運病人前應與接收部門聯系并充分交流,確保接收部門已獲知病情并做好準備,護士應估計至前往科室的路程和所需的時間,聯系好運送的電梯。搬運前應向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及風險,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并簽字,并根據病情備齊相應的急救藥物和器材,整個搬運過程有醫護人員的參與與陪伴,防止醫患糾紛的發生。
4 小結
急診患者的搬運環節在醫療護理中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應用不當不但不能保障病人的傷病治愈及康復,還會給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只有不斷提高護士的素質,提供優質護理,才能保證醫療護理工作準確運轉,保證病人安全。
參 考 文 獻
集體換伴范文3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生態環境;修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58
0 概述
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總面積有455萬hm2,占國土面積47%,常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發量遠超過了降水量。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與北部地區,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降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和酸化、退化現象十分嚴重。其中,以土壤鹽漬化、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最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1 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生態問題
1.1 土壤鹽漬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本身的水資源就十分匱乏,加之降雨、灌溉和蒸發的交替作用,使鹽分在非飽和帶土壤中不斷累積,形成土壤的鹽漬化。目前,全國鹽漬化土壤面積約3667萬hm2,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因受鹽漬化威脅的耕地約占當地總耕地面積的30%-40%。土壤}漬化后,土壤的溶液滲透壓增大,土體通氣性和透水性就會變差,降低養分吸收和植物的正常生長。
1.2 草場退化
草場退化是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表現出一系列不利于開發、利用的環境退化。我國草場退化的面積約為1.35億hm2,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內蒙古草原由于過度放牧,草原的牧草由上世紀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現在的25cm。草場退化后牧草的種類就會出現簡化,草質變劣,植被覆蓋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第一性生產力下降,草場環境的容量便會持續衰減、承載牲畜能力下降。
1.3 土地沙化
隨著氣候的變異和人類活動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也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目前,我國的土地荒漠化總面積約為267萬hm2,約占國土面積28%,大部分集中在四北地區,其中人為因素導致的土地荒漠化約占九成以上。土地荒漠化誘發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
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沙塵暴肆虐等生態環境問題依然不然樂觀。導致該地區環境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自然等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導致,加劇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惡化。
2 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修復技術
2.1 土壤鹽漬化生態修復
水利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農業改良和化學改良是土壤鹽漬化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其中,水利改良措施主要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和現代化排水系統,對鹽漬化的土壤進行長期的改良修復,典型的有新疆農二師采取的豎井排灌措施;生物改良則是通過植樹造林種植牧草,以及培育和種植耐鹽植物;農業改良則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起槽種植,避鹽栽培和種植水稻等,山東德州通過種植水稻對堿良效果良好,5年后的脫鹽率達42%;化學改良是在鹽漬化土壤中施加磷酸礦渣等改良劑,以降低土壤中的鹽堿含量。
2.2 草場退化修復
草場退化修復主要的措施有草地改良、草地封育、人工草地建植等。其中,草地改良是輕度退化草地生態修復的首選途徑,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態研究生對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進行劃破草皮和施肥改良,7年時間草地蓋度和生物量分別增了14.1%-57.6%,32.7%-113.9%。而對于中度退化的草地則通過封育措施實現草地植被的生態恢復,較為典型的是內蒙古錫林郭勒三種典型草原原地帶進行為期17年封育,植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得到明顯提升;對于重度甚至極度退化的草地恢復潛力小,恢復的速度慢,必須要選擇人工植被才能有效促進草地群落的生態恢復。內蒙古西北部地區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短短兩年時間草地的植被覆蓋就達到了95%以上,可食牧草比例達99%。
2.3 土地沙化生態修復
土地沙化的生態修復治理應堅持“標本兼治,治本在先,優先保護,積極治理和適度開發”的原則。首先是建設屏障,遏制土地沙化蔓延。我國沙漠,有四大殺沙地本身是自然景觀,治沙不是直接種樹而是對現有的沙地植被和荒漠植被進行有效保護。沿著沙漠地帶周邊建立大型的防風固沙林草帶,在沙漠和綠洲之間建立大型固沙防護林帶,例如,注明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從1978年-2050年,規劃造林面積達5.35億畝,屆時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對風沙危害嚴重的干旱耕地,積極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積極推廣免耕法。退耕還林政策實施20多年來,我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生態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積極修復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除了采取具體修復措施外,還要注重綜合施策,從氣象、水文、地理、土壤以及環境管理等方面綜合研究,既要搞好水土保持,也要做好環境污染防治,切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3 結語
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分析了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等主要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突出表現在生態結構趨于單一、服務功能下降,系統不穩定,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要繼續采取切實措施,做好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修復,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環境,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桂呈森,徐蒙,王桂華.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在西部大開發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5(01):27-30.
集體換伴范文4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班級管理;問題;措施;意義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基礎條件不斷完善提高,小學班級管理也逐漸趨向現代化模式。網絡化環境下的班級管理是一種更加高效、民主的班級管理方式,并且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提高小學教學水平。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辯證地認識網絡這一新鮮事物,深刻認識在網絡環境下的班級管理問題,從而進一步推動小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很大影響,對小學生的影響較為明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育尚不成熟,所以當下面對的問題就是針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對互聯網中的一些游戲、暴力、虛假等不良信息的教育不足,這就容易使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學生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學生不服管教,利用教室的電腦多媒體放視頻、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等。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2.管理觀念落后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強調突出W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注重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但是,不少教師仍然存在班級管理觀念落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扼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例如通過點名的方式考查學生的課堂出勤率,對學生課堂違紀采取罰站等方式,這種軍事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對班級管理并不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會導致教師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3.教師管理壓力較大
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因此,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給他們正確的“三觀”。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在教學的同時,也要負責班級的管理工作,這種繁雜的工作加大了教師的管理壓力。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主要階段,也是一個相對較為特殊的階段。在網絡環境下,教師的班級管理并不能保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實現個性化管理,因而就會使學生的成長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的意義
1.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工作在新時期就要有新的發展。因此,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主要是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來實現的。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的開展是對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化教學工作開展的具體需求。例如,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的形式可以利用在線討論、網上教學、網上班級活動等形式,使得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方式日益豐富,可以有效增強小學班級管理的效果,提高小學教師教學的質量水平。
2.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充滿著開放性、趣味性與教育性,學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為班級的建設獻言獻策。在網絡環境下,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圖像、音樂、視頻等信息充分融入班級的管理中,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
3.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班級管理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這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在班級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平臺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這種溝通方式的好處在于學生可以更輕易地表達自己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同時,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向教師提出疑問,這樣就可以緩解學生在面對教師時的緊張情緒,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三、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1.提升教師素質
在網絡環境下,隨著新思想、新技術的出現,對小學班級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時展潮流,在具體的教育管理實踐中,小學教師應該不斷豐富知識涵養、更新班級管理觀念,不斷提高自身利用網絡資源、網絡技術服務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有效引導和服務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從而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同時,政府和學校要不斷加大對教學、學生管理服務等網絡技術的硬件、軟件投入,不斷改善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以現代化技術為支撐,夯實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
2.利用網絡資源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應該充分開發網絡資源,利用網絡的互動優勢,充分聯系家庭教育,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等網絡平臺,建立班級的主頁,及時與學生、班級相關的信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例如布置作業、安排各種親子活動,評論班級中的各種事情和現象等,為家長們提供參與教育的機會,提供家校互相溝通、互相交流的平臺。同時,小學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班級管理中的問題。
3.注重思想引導
新時期下的班級管理方式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也要避免網絡環境帶給學生的不良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培養。例如,小學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實踐中,針對網絡資源中的某些熱點事件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因此,我們要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其優勢之處,從而達到增強班級管理的效果和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面對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的新形勢,班主任也應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班級管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努力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善于交流的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氛圍,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努力使得班級管理工作做到科學民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昌齡.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8).
[2]張 健.淺談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電子制作,2016(14).
[3]張 艷.網絡環境下小學班級管理策略探討[J].亞太教育,2015(34).
集體換伴范文5
關鍵詞:主題環境;創設;策略
一、關注幼兒發展,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1.從幼兒經驗、興趣出發,確立環境創設的內容
(1)孩子的眼睛在哪里
紅花、綠樹、碧海、藍天,多么美的畫面。這是我在開展《多彩的春天》主題活動時,展現給孩子們的一幅范畫。我當時覺得孩子們看到這樣一個畫面肯定會贊嘆不已。可是結果卻令我意外,當我問:“你看到了什么?”時,孩子們都盯著一個地方看:“老師,小花上有只小蜜蜂,它在采蜜呢!”“小蜜蜂很勤勞!”“老師,怎么就只有一只小蜜蜂呢,它的好朋友哪兒去了?”“怎么沒有太陽?”孩子們的小嘴開始議論起來。本來在我眼中很美的一幅畫面,怎么孩子們卻說出了這么多不完美的地方。這使我不由得深思:孩子的眼睛總在他喜愛的物體上。在進行環境創設時,我們往往是教師動腦多,孩子動腦少,這樣創設出來的環境是從教師興趣和愿望出發的,沒有考慮到幼兒的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因而環境也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所以,在創設環境之前,我們應先和孩子們討論一下,以孩子的眼光創設環境。
(2)孩子的小手在哪里
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往往是教師動手多,孩子動手少,這樣一來孩子們自身參與的少,對環境的理解和興趣也不高。我們應該把權利還給幼兒,充分給孩子自,同時也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在環境創設中,幼兒是否有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所以,在主題環境的創設中,在幼兒手所能及的空間內,提供給幼兒一個自主的環境展示平臺,讓孩子們把他們的創造性用小手大膽地表現出來。
如,在創設“多彩的春天”這一主題環境時,先讓兒童自己去尋找春天的特征:春天到了,桃花開了,小樹長出了嫩芽了,燕子飛回來了,小蝌蚪快樂地游泳……在搜集“春天”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各種感官的運用,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春天。當他們帶著五彩的花朵、照片、圖畫等材料回到教室后,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討論構思和布局,而不是代替幼兒去布置。在幼兒親手參與環境布置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通過觀察、構思、動手,不但獲得了新知識,其動手能力和創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2.從幼兒意愿出發,提供自主選擇的權利
每一個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是課程內容的體現、教學活動的反映,更是幼兒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因此在布置環境時我們根據幼兒水平創設一部分任務,讓他們共同參與,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平等意識,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和參與意識,難度大的部分由老師操作,難度小的部分由幼兒操作,同時我們還根據作品內容、幼兒水平靈活添加一些操作內容,啟發幼兒充分想象、自由表現。我們始終努力創造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主題環境,讓幼兒名副其實地成為環境設計的主動者。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老師為他們準備的各種材料,通過自發的學習或游戲來獲取知識經驗,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選擇、調整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嘗試,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3.從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鼓勵幼兒參與環境的設計和布置
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創造教室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也更具有教育意義。如,中班的孩子在參與設計自然角的環境時,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說白白的蘿卜像個小豬,細細彎彎的茄子像條小蛇,紅紅的蘋果像小娃娃的臉,胡蘿卜上的線痕像老公公臉上的皺紋……根據幼兒的想象,老師把這些蔬菜、水果進行了藝術加工。可愛的蔬菜、小動物和水果寶寶讓孩子們產生了親切感,很快和它們成了朋友。用這些作品來裝扮教室,孩子們可真開心,面對收集尋找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則更有興趣了,幼兒在這個積極投入、參與的過程中,其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這樣會激發幼兒更充分地與環境相互作用。
二、關注動態生成,讓幼兒和環境互動對話
1.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
環境是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時是教學活動的起始,有時是教學活動的延伸。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幼兒進一步得到心理能力上的滿足,讓學力不足的幼兒有一個更長的消化知識的過程,我們在環境中將知識保留,并將其適當引向更廣闊的空間。我們環境中的許多作品不僅裝飾了幼兒園環境,還為教育、教學所利用。如,作品《花背心》懸掛在區角內,游戲中,可作為繪畫區的范例,供幼兒欣賞繪畫,可讓幼兒觀察花背心的圖案,發現對稱以及其他有規律的現象,還可以讓幼兒穿上花背心,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表演。在環境與教學的互動中,兩者互為一體又互相促進,環境不再是一種擺設,而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一部分。結合主題環境,教幼兒唱有關主題內容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來了》,看圖講述:“美麗的春天”,讓幼兒通過歌唱、朗誦、講述等形式表達對春天的愛和美好的情感。在創設主題環境中融進多種教育,使教師省時省力,體現了較強的教育性,而且生動、豐富的環境使幼兒更加輕而易舉地掌握所學知識,從而使教學活動顯得更精彩。
2.利用環境的創設引發幼兒進行主動活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動來形成的,所以教室環境的建設為幼兒通過主動活動獲得知識經驗提高能力創造了條件。在我們所創設的豐富多彩的區角活動的環境中,幼兒主動活動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老師為他們準備的各種材料,通過自發學習或游戲來獲取知識經驗,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選擇、調整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嘗試,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而老師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活動環境,使得環境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總之,要使環境的潛能顯現,并使幼兒的潛能激發,就要讓幼兒與環境進行和諧互動,讓寬松、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促進環境與幼兒的對話,讓幼兒活動的空間活起來。因此,我們更應該創設良好的主題環境并加以充分利用,真正體現主題環境活動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馮惠燕.幼兒園綜合藝術教育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2]郭星白.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04).
集體換伴范文6
2005年7月6日,歐盟主席簽署了Eu指令2005/32/Eu(環保設計指令),對能源使用產品(Energy usingProducts,EuP)的環保設計要求制定了框架。
歐盟要求各成員國必須把該環保設計指令轉化為本國法令、規范和管理規定,并加以實施。例如,德國便于2008年3月7日頒布了EbPG(Energiebetriebenen ProdukteGesetz,能源使用產品法)法令。
第一個重要問題是:這項指令的宗旨何在?
該指令中詳細描述主要目標如下:
1 實現各成員國法令之間的協調一致性,以確保能源使用產品在歐盟市場的自由流通。
2 不斷減少EuP對環境的影響。
3 優化產品的環保性能,同時保持其功能質量。
4 提高能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5 產品在壽命周期內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大部分都可以在設計階段得到解決,故應該在設計階段采取各種環保設計行動。
6 建立環保設計要求框架。
7 把產品的潛在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除此之外,指令第3條(推出市場和/或投入服務)規定,各成員國需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以確保只有通過相關評估并加貼CE標識的EuP才能推出市場。不遵從規范將招致處罰,同時,相關產品必須撤出市場。
2007年11月22日,第一項工作計劃準備的首個研究完成――《關于準備環保設計指令的第一項工作計劃的研究》。這份長達426頁的研究報告履行了指令第16條的內容,旨在列出最先納入實施范圍的能源使用產品清單。指令將首先處理這些產品。
研究確定600項產品納入環保設計指令的范圍,并定義出57個產品類別,其中34類最先實施。
這34類最先實施的產品進一步劃分為優先級A產品(25類產品)和優先級B產品(9類產品)。
針對表1所列產品的先期研究、工作文檔或法規草案已準備就緒。其中兩種最終法規已形成。
表2所列產品種類的先期研究報告已經完成。
變壓器、制冷設備、音頻視頻編輯設備的先期研究報告也已完成,但尚未指定類別編號。
法規草案在《歐盟公報》(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上發表后,將成為最終法規,并于20日之后在歐盟所有成員國正式生效。
有關機頂盒的規范和待機功耗規范也已生效。機頂盒規范與眾不同在于它同時規定了機頂盒的待機功耗和正常工作功耗。
待機功耗規范對產品生產商和半導體公司而言是一大挑戰。生產商將必須按照規范要求,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自己的產品,而半導體公司必須為開發人員提供創新性器件,以滿足以下要求:
在規范開始實行后一年,任何關斷模式下的功耗不得超過1W;再過4年后,任何關斷模式下,功耗不得超過0.5W,而若產品有重新激活操作模式或提供信息狀態顯示,功耗則不得超過1W。此外,產品須具有一項特別功能,能夠根據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設備自動切換到待機、關斷模式或任何能夠滿足功耗要求的狀態。可降低待機功耗和關斷模式功耗的半導體器件
為了滿足這些嚴苛的要求,飛兆半導體公司提供有廣泛的產品組合,這就是飛兆半導體功率開關(FPS)旗下的FSQ產品系列。該系列器件在產品正常工作期間可實現高效率,在待機模式下功耗極低。
這些功率開關采用谷底導通(valley-switching)技術,把主要的導通損耗降至最低,從而實現高效率。在導通期間,導通損耗與功率開關上的電壓成比例。此時,通過把開關上的電壓導通降至最小,即可盡量降低損耗,提高效率。
除了谷底導通技術之外,器件還采用了一種被稱為間歇模式(Burst―mo de)的技術來盡量減小輕載條件下的功耗。
即使產品使用功耗0.5W的顯示器,仍然很容易實現低于1W的待機模式總體功耗。
圖1所示為帶反激式拓撲的FSQxxx電源的原理圖。
要獲得谷底導通功能(準諧振),必須有以下器件:R4、R5、R6、D6和CO(參見圖1)。把這些電路與變壓器的輔助次級繞組以及調節器的同步引腳(syne-Pin)相連接,就可以檢測谷底。利用一個固定程序,調節器能夠在漏極電壓谷底時對集成式功率開關進行切換。圖2所示為測得的電壓和電流波形示例。
這種間歇工作模式只是偶爾在輕載時切換調節器。在這種模式下,輸出電壓紋波稍高,但對于待機模式可以忽略不計。通常只有顯示器被連接以顯示待機模式。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LED,或是遙控接收器。
表3列出了帶集成式谷底導通功能和間歇工作模式的功率調節器,這些器件適合于8~90W的輸出功率范圍(具體數字取決于輸入電壓范圍)。
FsQ510和FSQ510H則是擁有特別功能的調節器(如表4所示)。它們只有間歇工作模式,并無谷底導通功能。利用這些器件,待機功耗可低至60mw。這些調節器專為9W的最大輸出功率而設計,由于這個功率范圍的導通損耗非常低,使用谷底導通不會帶來任何優勢。
滿足電動機和水泵、商用通風設備應用的驅動器件
這里將首先討論循環泵和通風系統這類產品,而同樣原理也可用于其他擁有類似要求的應用產品。
鑒于能效等多種原因,元件數量較少的緊湊型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此外,壽命周期和可靠性等要求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圖4所示為供熱系統中采用泵的原理圖,其目的在于把熱水里儲存的熱量快速高效地傳送到各個相連的散熱器中。
供熱系統所需的水壓取決于產熱系統與散熱器之間的距離,以及必須克服的高度差距。因此,水壓必須單獨調節。在許多情況下,每一層會都連接一個單獨的泵。
以往是通過簡單的TRIAC控制來調節水壓(通常分三步)。
TRIAC控制只能用于通用式電動馬達,它的缺點是:總諧波失真(THD)較高、輸入功耗高、調節效率低。
而利用與現代BLDC(無刷直流)電動機相連并基于智能逆變器的驅動器,可以提高效率(能源節省高達70%),還能實現對供熱系統的高效智能控制,并減少天然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供熱和熱水系統對替代能源需求的增加,又出現了太陽能和熱泵應用。這些應用的要求與供熱應用中采用的循環泵非常相似。要經由媒介(水或液壓油)傳送熱量,高效控制“壓力”值始終是十分重要的。類似情況也適用于空調,即便我們談到更高功率級時亦然。在各種能效規范和政府限令的推動之下,開發和使用基于逆變器的解決方案是大勢所趨。
飛兆半導體提供的智能功率模塊(SPM)產品系列專門針對高至120W的功率范圍而設計,并備有TinySMD和TinyDIP封裝,能夠以極小的占位面積 取代9個分立式器件。圖5所示為一個采用TinyDIP模塊的典型逆變器應用的原理示意圖。要開發空間優化的印制電路板,除了該模塊外便只需很少外部元件(包括一個微控制器)。
環保設計指令考慮到前面討論過的壽命周期等因素。TinyDIP和TinySMD模塊都是經過預先測試和優化的子系統,因而降低了FIT率(故障率),增強了整體系統的可靠性,最終加速設計進程,加快上市速度,并有助于實現比分立式解決方案更小的占位空間。
除家庭住宅外,辦公建筑、工廠以至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建筑也需要供熱和通風系統。
對于目前的現代建筑物管理,單獨的、無級別的調節與控制是常見要求。這類環境使用的設備的功率范圍在100W~kW之間。
大型設備無疑會產生更多的不利影響,比如增加能耗和總諧波失真等。而這又會影響其他設備的運作性能,如IT基礎設施。
飛兆半導體為更高的額定功率提供了相應的功率模塊組合。由于較高功率級通常需要散熱器,這些模塊提供了良好的散熱器連接性能,比小型TinyDIP和TinySMD模塊更適合于高功率級應用。
MiniDIP模塊備有三種不同版本,分別是完金模塑MiniDIP模塊、陶瓷MiniDIP模塊和DB c MiniDIP模塊。三種版本彼此引腳兼容,主要差異在于與散熱器的熱連接方式,以及相應的安裝面積。
DIP模塊有兩種版本,即陶瓷DIP模塊和DBc DIP模塊。
MLniDIP模塊和DIP模塊的DBc版本如圖6、7所示。圖8比較了陶瓷DIP模塊和DB C DIP模塊的橫截面差異。
圖8中,半導體元件用藍色標注,鍵合連接用黑色標注,引腳框架為淡灰色。
不論模塊屬于上述哪種類型,其內部驅動器件都直接焊接在引腳框架上(圖左邊)。
在陶瓷類型中,功率器件也直接焊接在引腳框架上,而引腳框架則黏結在陶瓷上。利用陶瓷可實現2.5kV的隔離電壓,以及與散熱器良好的熱連接性。
DBC就是兩面覆銅的陶瓷基板,而模塊外面的銅區域是均質的。功率器件焊接在銅區域的內部結構上,類似于PCB。兩個銅區域可提供相當于熱擴散片的功能,因此熱阻抗相比基于陶瓷的解決方案更低。這種技術也可提供2.5kV的隔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