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初一數學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1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疑—問—議—論”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學數學課程重要性日趨凸現,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強調參與,致力于根據學生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要和發展需要,提供有所側重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綜合能力,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性主義建設。
我覺得,對初中學生來說,“自學質疑與討論理解”這兩個環節很重要,為此,我主要抓好4個要素:疑—問—議—論。
一、引導學生“質疑”的情境創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都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課堂中,許多的問題是自然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問題由老師直接問出來,學生會覺得很突然,無從回答。也就是說學生其實更感興趣的不是別人問自己的問題,而是自己腦子里產生的問題。所以課堂需要培植出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如何讓我們要問的問題從學生的腦子里自然的生長出來,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合理的問題情境。
如:在初一數學“十字相乘法”的教學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引疑的情境:任意找兩個數,分別用它們作p,q,寫出二次三項式x2+px+q,請全班同學分解因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會更深入地體驗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數項,驗證一次項。而且學生出的題一定會出現類似x2+3x+3的二次三項式,通過反復的嘗試,學生會自然發現十字相乘法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二次三項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樣分解?倘若沒有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難以發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老師憑空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更是難以回答,而合理的問題情境則會使學生自然生發疑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問題不應該生硬地拋給學生來解決。如果問題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會更主動,更積極。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說到提問題,我想起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的一句話:“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以一種探索意識,是我們所說的創造的起點。我們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授課時應努力讓學生學會對所授的內容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看到一道題目,我會讓他們先找問題,找出問題之后,再找關鍵字,然后決定用什么運算方法來計算,但現在教材對學生的要求是會提問,會解題,這就需要我們去給學生創設一個提問的氛圍,不僅是在平時的練習中,在平時的課上,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學生質疑,幫助學生多提問,師生之間要自由地交流,讓學生感到親切溫暖,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提問題,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變“不敢問”為“敢問”。學生提出問題后,作為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千萬不能漫不經心,甚至挖苦諷刺:“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一定要做個傾聽者,這樣既能尊重學生,同時又讓學生覺得他自己很棒。同時,也要欣賞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個我們認為不能稱其問題的問題時,也應該加以贊揚,保護他們的那顆童心。有些問題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去對學生進行教育,及時引導全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組織學生參與議論。
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錘定音,而是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能適時的給以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師的思維圈子中順著教師的思路走。如不這樣,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就會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在思維干擾處想。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四、指導學生概括論述。
經過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找到解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2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它具有科學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靈感、發揮創造性的技巧和訣竅,它同時具有藝術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內涵的基礎上,我們發現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新,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互為條件、互相轉化的有機統一體,有著各自發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既有科學又有藝術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關鍵詞:管理;科學性;藝術性;基礎;創新;轉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學還是靠藝術?”———這曾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出現這一爭論,主要是因為言論雙方所站角度或立場的差異造成的。強調管理是科學,是言者重視事實知識與原理知識的結果;認為管理是藝術,是論者重視技能知識與人際知識的結果。現在,人們都已承認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正如羅斯·韋伯所說:“沒有管理藝術的管理科學是危險而無用的,沒有管理科學的管理藝術則只是夢想。”
1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的內涵。
1.1管理是一門科學,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
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在各種組織當中是紛紜復雜,別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處,存在著規律性。大量學者和實業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好讓其他人在面對同樣問題的時候,有矩可循,有據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豐富和發展。因此說,管理學是科學的,具備科學的特征。
科學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管理者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相關知識,就象哈羅德·孔茨認為的那樣:“醫生不掌握科學,幾乎跟巫醫一樣了。高級管理人員不掌握管理科學,則只能是碰運氣,憑直覺,或用老經驗。”;而有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他們就有可能在嚴謹、量化、合乎邏輯的科學歸納基礎上,對組織中存在的管理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因為科學的管理注重自然規律、客觀數據、分析結論、程序化、規范、規則、慣例、理性體驗、同一性和經驗運用。科學性是一種行為的嚴謹,為組織帶來平衡和穩定,猶如骨架和軀干的作用。管理者學好管理學,能減少因違背管理的基本科學規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誤。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時常看到一些飽讀管理經書的學者,在管理實踐中卻屢遭敗績。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片面強調了科學性,盲目照搬國外的管理理論;將書本上的管理原理當作教條;而管理的科學性對現實的要求過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為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基礎,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管理又具有藝術性。
1.2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是指利用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靈感、發揮創造性的技巧和訣竅。
藝術,就其本義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現實并比現實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是指那些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藝術,則是表現為靈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藝術化的管理方法,是打開管理活動奧妙的鑰匙。
由于管理對象分別處于不同環境、不同行業、不同的產出要求、不同的資源供給條件等狀況下,這就導致了對每一具體管理對象的管理沒有一種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別對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對象,則更是如此,從而造成了管理活動的成效與管理者對管理技巧的發揮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事實上管理者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揮,體現了管理者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另一方面由于在達成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與責任的過程中可供選擇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種多樣,因此在眾多可選擇的管理方式中選擇一種合適的用于現實的管理之中,這也是管理者進行管理的一種藝術性技能。
管理屬于軟科學,沒有最優解,只有滿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更受管理者本身的價值觀、風格和偏好的影響。如果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藝術的管理注重的是靈活多變、逆向思維、創新創造、情感認知和審美感悟。藝術性是一種思維的升華,帶來活躍與發展,如同流動的思想、氣質和血液。藝術性是管理變化創新的靈魂。
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2.1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內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接受管理理論的指導,以管理的基本規律為行動指南。對一個管理者而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專業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卻是為通過實踐進一步培訓管理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培養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管理的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新。
管理的理論價值,有別于其他學科,比如工程技術。在工程技術應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學性和規律性,通常都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樣的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飛機,一般都能飛得起來,一般無需對每一架飛機作個別的特殊處理。但在管理上則并非如此。由于每一個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階段情緒也不一樣,以及每一種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別,導致了同一種管理手段和技術,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異性。所以,僅靠“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在變化著的管理實踐中對管理理論加以靈活運用;懂得針對現實及管理與被管理對象的特點對科學規律進行巧妙運用,不斷求新求變,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正是管理者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
2.3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以相互轉化。
管理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就是藝術化管理知識與科學化管理知識不斷互相轉化的過程。藝術化的管理知識要不斷地轉化為科學化的管理知識,作為管理知識體系中規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反過來,也只有對科學化的管理知識進行藝術化的運用,邊運作邊探討,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我們必須重視一線管理者的直覺、悟性或經驗,從中感悟和提煉科學化的管理規律。沒有他們的直覺、悟性或經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創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各有自己發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
由于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其理論體系相對嚴密,而管理的藝術性決定了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相對靈活,所以兩種屬性在作用的發揮上各有側重點。科學性側重喻管理理論的學習、研究方面,藝術性側重于管理實踐的應用方面;科學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藝術性借以提高準確性、管理適應能力;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序化和邏輯化,藝術性主要體現在非程序化和非邏輯化。管理勞動密集型企業會較注重科學性,借鑒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識密集型企業則可能較注重藝術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層次的技巧去激發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管理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比例也可能是變化的。在企業創業階段,藝術管理可能更為需要;在發展階段,科學管理可能更為重要,而到成熟階段,藝術性可能又上升到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學規律為企業實現目標指明了一條最短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避免危機或使危機最小化講究的就是管理藝術。
綜上所述,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有規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為管理者指明了一個行動方向,又給他們留下了想象和發揮的廣大空間。認識管理的兩重屬性,對組織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管理者才能運籌帷幄,組織才能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鷺。論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清華管理評論,2001,10.
[3]。管理與用人。特區企業文化,1996,2.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3
1.1臨床資料
某醫院神經外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腦出血患者142例,男性83例,女性59例,年齡35-72歲,平均(49.5±2.6)歲。142例病例出血部位為:基底節區89例,小腦27例,丘腦18例,頂葉腦出血8例;術前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9-12分76例,6-8分43例,3-5分23例。
1.2方法
1.2.1穿刺引流術
142例病例中68例接受穿刺引流術,手術步驟為:根據CT定位,于血腫中心距頭皮最近處局麻后切開頭皮2-3cm,應用顱鉆進行鉆孔,內徑為2-4mm。在導針引導下,使用2-3個側孔的硅膠引流管平行置入血腫最大層面,深度以過血腫中心達血腫厚度3/4為宜。抽吸出液態血腫后,在患者血腫腔內注入溶有10000U尿激酶的0.9%氯化鈉溶液3-5ml,4-6次/d。
1.2.2小骨窗開顱
142例病例中46例接受小骨窗開顱,手術步驟為:根據頭顱CT掃描圖像確定頭部血腫位置后,行縱向頭皮直切,切口長度為4-6cm為宜,而且要注意盡量避開患者頭部功能區,以及外側裂大血管區。以小乳突撐開器顯露顱骨,顱骨電鉆鉆孔后用硬腦膜腦穿針穿刺血腫腔,抽吸血腫中液體部分使腦壓下降,切開皮層3-4cm進入血腫,顯微鏡下用小口徑低負壓吸引器抽吸殘留藥液及淤血[2]。
1.2.3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
142例病例中28例接受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手術步驟為:根據頭顱CT掃描圖像確腦出血的部位,并根據實際情況定位穿刺點,盡量避開頭皮血管。選擇長度適宜的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在電鉆驅動下在顱骨表層鉆孔,穿刺針直接穿刺進入血腫中心,取出鉆芯,將暗紅色血性液體吸出,將穿刺針拔出后,用生理鹽水按摩式沖洗血腫腔。
1.3療效評定標準
本組142例病例的臨床治療效果均采用功能等級評價標準,即照日常生活能力評估(ADL):恢復如常,可正常工作為I級;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但是部分行為需要人為照顧為Ⅱ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拄拐行走為Ⅲ級;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為Ⅳ級;植物生存狀態為V級;死亡為Ⅵ級。
2結果
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評估(ADL)對142例病例的治療效果進行分級:Ⅰ級26例,Ⅱ級34例,Ⅲ級41例,Ⅳ級17例,Ⅴ級18例,Ⅵ6例。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4
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教師要有一個充分的備課,本來我們的教學時間和課時就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的學習量卻不少,所以每堂課都需要細心地安排。教師備課要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各種情況以及學生的適應能力,備課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枯燥的教學模式,豐富知識面,做到讓學生每分鐘都有事干,教師在做備案時,要想到各種突發狀況,更多地站到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接受。我們在備案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力求使學生更容易學習音樂。另外,我們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敢于去嘗試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處在初中時期的學生進行啟迪式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掌握,打破原本的教師一直在臺上講,學生一直在下面聽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之間還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負責解決學生的困惑。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重視對于學習方法的傳授,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應該在這過程中重視引導學生、點撥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和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音樂知識。
二、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設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音樂課堂學習是以音樂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時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音樂素質以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具體點來說,音樂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表現以及創造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本著這個原則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可操作性的實施,把教學目標進行層層分解,將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可實施的、合理的小目標。教師可以每堂課去實現這樣的一到二個這樣的小目標,在此期間要將要傳授給學生的價值觀、知識技能、音樂學習方法融入這個過程當中去。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5
1.1一般資料
101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25歲,最大60歲,平均37.4歲。所有患者臨床體檢時均不能觸及結節但乳腺超聲檢查發現乳腺結節,直徑0.4~1.0cm,結節為實性。將101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51例,對照組50例。
1.2結節直徑雖然小于1.0cm,但臨床體查可觸及者,疤痕體質和切口發生感染病人,可能增加疤痕形成影響觀察比較,不列入本組觀察范圍。
1.3手術方法
1.3.1研究組
患者取仰臥位,采用乳腺高頻B超探測確認結節位置,在乳腺示意圖上按鐘點位標記結節位置并詳細記錄結節大小,距距離,位于乳腺組織的淺面、中間或深面。常規消毒鋪巾,根據結節部位選擇進針點,進針點距探頭邊緣2cm,進針方向與B超探頭長軸方向平行。在B超引導下插入穿刺針,確認穿刺針到達結節部位后注入0.1ml1:20亞甲藍和76%的泛影葡胺混合液到乳腺結節部位進行定位,再注入約0.5ml空氣,使結節部位穿刺注射點形成可觸診硬結,在乳腺皮膚上用標記筆標記穿刺后觸診硬結位置。然后送手術室在局麻下開小切口找到被染色的結節予以切除。
1.3.2對照組
局麻下以乳腺結節位置為中心切除大塊乳腺組織,立即在手術臺上間隔5mm剖開標本尋找結節,如不能找到結節,再次擴大切除。
1.4統計學處理
成組t經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51例乳腺結節被全部切除,無1例行再次擴大切除手術,發現早期乳腺癌2例。對照組50例45例乳腺結節被全部切除,5例需再次行擴大手術切除結節。
3.討論
乳腺X線攝影是乳腺癌篩查的首選檢查方法,但因其在基層醫院普及率不高,中國人小、乳腺組織致密等因素使其使用受到限制。[3]而超聲檢查因其無輻射、方便、價格低等,在基層醫院被廣泛應用。超聲不僅可以顯示小于1.0cm的腫塊,還可以反應腫瘤的形態、回聲特征、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多普勒超聲可以觀察乳腺腫塊的血流情況。隨著乳腺癌發病的年輕化,這類人群的組織比較致密,而針對這種情況超聲檢查的優勢就凸現出來,現已被廣泛用于乳腺疾病診斷和部分囊腫病的介入治療[4]。臨床不能觸診而B超又能見到的乳腺結節并不少見,結節直徑小、位于乳腺組織的深層、質地軟都是臨床不能觸及的原因,臨床上對這部分結節的性質在定性困難時必須進行病理學檢查,既往多采用以結節部位為中心大塊組織切除的方法,出血多,損傷大[5]。我們采用B超引導下亞甲藍泛影葡胺混合物定位活檢方法對比不定位直接局部切除大塊組織方法進行乳腺結節切除活檢,體會具有以下優點:
3.1完整、準確切除腫塊
通常的乳腺手術前定位僅采用觸診定位,對于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腫塊則無法采用此法。筆者研究的51例患者均為乳腺腫塊直徑<1.0cm,且臨床體檢無法觸及,采用此方法1次手術均完全切除結節,而常規方法50例中有5例不能1次切除結節,需再次手術切除。B超引導下亞甲藍定位切除活檢解決了傳統手術的定位問題,手術后病理提示所有結節均被完整切除。
3.2切除組織量小,有利于保持形態
本組病例活檢手術切除組織量平均30.6g,對照組平均切除組織量117.6g,明顯大于研究組,且對照組有5例需再次行擴大手術切除結節。所以相比較而言,B超引導下亞甲藍定位切除活檢,因其定位準確,切除組織小,且一般不需要再次擴大手術切除,可以很好保證比較完整的形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3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
本組病例出血量平均23.7ml,平均手術時間27.5分鐘,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在B超引導下美藍定位切除乳腺腫塊的手術中,術中找到被染色的組織即可迅速找到結節,相對于傳統的手術觸診定位和以結節為中心的大塊組織切除,手術時間短,手術出血少,可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損傷。
3.4利于早期病理診斷
初一數學論文范文6
目前,對于設計藝術基礎教學的認識和具體的教學實踐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學校簡單地將設計藝術基礎課程等同于純藝術的造型基礎課程;有的學校認為可以取消設計藝術的基礎課程;還有的學校則完全改變了基礎教學應有的教學內容,所謂的基礎課程等同于設計藝術其他的一些課程,如構成課、圖形創意課。基于以往的美術教育傳統,一些教師把設計基礎教學簡單地等同于純藝術的造型基礎教學,忽視了兩者教學目的的根本差異,忽視了基礎教學自身固有的特點,抹殺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以及其他課程之間的區別,忽視了學生入學前所受的教育與訓練,扼殺了將學生具有的能力進行轉化的可能。
二、基礎課合理的、科學的課程設置
設計藝術基礎與純藝術基礎以及其他課程之間具有差異性,應該注意到基礎教學與專業學習間的邏輯關系。以素描課程為例,素描教學過程應該分為兩個教學階段。
1.第一階段(客觀再現)
以靜物、石膏、人物、場景等作為訓練內容,并輔以系統的素描理論講解。目標要求以寫實性語言為主,以訓練學生的客觀再現能力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與結構兩種語言樣式。學生具備較好的客觀再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盡管學生在入學前接受過訓練,但不夠系統,良莠不齊,并且缺乏應有的理論基礎。在訓練再現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在藝術學習中應該具備的、共通的審美能力,如對對稱、均衡、虛實、層次、節奏、韻律等一般審美因素的感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每一種造型樣式、造型語言學生都應該有所了解與掌握,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為下一階段學習一些必要的技法與審美意識做好準備。
2.第二階段(主觀構想)
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靜物、石膏、人物的實物或相應的圖片資料為視覺元素,引導學生進行形式與意義的創意與聯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進行一些專項練習,如材料練習、肌理練習、質感轉換練習、黑白構成練習、線條練習等。這里需要說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第二階段的這兩部分內容可以合而為一。如,學生在以靜物或人物為視覺元素進行形式或意義的創意時,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練習,將多種練習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并附上簡短的使其表達意圖更明確的文字說明。練習方式的具體情況教師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訓練為目的,著重于開發學生創造性的視覺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形式語言的理解,引導學生由一些常見之物進行新的意義的聯想以及新的形態的創造,幫助學生初步確立設計理念,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素描的第二階段是由基礎課向專業課的過渡階段,因此,在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其橋梁作用,在內容與目標上仔細考量,這不僅關系到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對于部分教學內容可以有意識地使它與第一階段的學習在內容上重疊,但要求學生改變視覺常性,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與表現。形式語言、全新的意義聯想與形態創造,材料、肌理、黑白構成等內容無疑具有典型的設計性質,如此,第二階段承上啟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