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1
關鍵詞:王維;鳥鳴澗;禪;山水田園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字摩詰,原籍太原祁州。他的詩歌,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歌的集大成者。他從小就深受佛教的影響,并擅長作畫,這使得他的詩歌中蘊含了無盡的禪意與畫境。在《東坡志林》中,蘇軾也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①對于王維詩中的禪意,《而庵說唐詩》中說:“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圣教。”②
一、“人閑桂花落”中的“閑”之疑
《鳥鳴澗》是王維的名作,“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五言絕句,語言簡單明了,“桂花”“春山”“鳥”“春澗”等意向也是生活中極其常見的,意向之間的連接融合也是直觀明朗。但是,就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簡單明了的五言絕句,卻引來了歷代學者無數的爭論和探討,到如今也是莫衷一是。在諸多的爭討中,筆者今天主要從“人口桂花落”中的缺口字談起。
關于缺口里的字,如今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朱東潤先生認為缺口里的字應為“間”;謝孟、潘慧惠先生卻認為缺口里的字應為“閑”字,應解釋為為:閑,寂靜的意思。
那如今在流傳的版本中,有哪些情況呢?筆者發現,主要有以下三種:
人f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相集箋注》卷十三
人g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自《四部備要》??尽锻跤邑┘{注》卷十三
人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自《四部叢刊》《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這三種版本分別作“f”、“g”、“e”。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三個不同的字,首先得理清“f”、“g”、“e”三字之間的關系。
“f”,《說文?門部》:“f,隙也。從門從月?!北玖x指門縫,然而門縫有間隙,因此引申為兩物之間的間隙。后來意義由具體引申到了抽象,凡兩事、兩時之間的間隙也用“f”,又從空間引申到了時間,可表閑暇??梢?,古“f”字意寬,本有“g”字義?!稘h語大詞典》中,亦說“f1【jianL】”【《V》古{切,去M,?!恳嘧鳌甮1’”?!癳”字本義為用于遮攔阻隔的柵欄,古代常假借為“f”。《漢語大詞典》有“e1【xianB】【《V》糸f切,平山,匣?!俊墩f文解字注?門部》亦有:“e古多假借為清f字?!薄癵”字,《漢語大詞典》中,標注“g1【jianL】【《篇》居{切】‘間1’的繁體字。同‘f1’;g2【jianL】【《篇》居e切】‘間2’的繁體字。同‘f2’?!庇纱丝梢?,有“f”、“g”、“e”混用的情況。
那《鳥鳴澗》中的“人口桂花落”,缺口字究竟應當是“f”、“g”、“e”中的哪個呢。筆者認為,當為“f”“e”,即簡化為“閑”。而不當理解為“g”,即簡化為“間”。
首先,王維在詩文的創作中極其喜用“閑”字。筆者統計,在《王右丞集箋注》中,王維共用“閑”字44次。如《贈祖三詠》中的“閑門寂已閉,落日照秋草”,《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中的“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新秦郡松樹歌》中的“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等。由此可見,王維對“閑”字是情有獨鐘。而“閑”,也是王維自身性格的很大特征,也是后代人對他比較多的概括詞。《西清詩話》云:“王摩詰詩,渾厚閑雅,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也。”《詩人玉屑》亦說:“為詩欲清深閑淡,當看韋蘇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詰、賈長江。”③。王維生性本是一個“閑”人,作詩吟詠又喜用“閑”字?!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人“閑”,此等閑人,也許正是王維。在寂靜的夜空中,帶著一顆虛空閑靜的心,關照萬物,自然萬物也帶上一種閑淡之姿。讀之,已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閑”味,那王維心中之“閑”,更無須多言。若用“間”,此等韻味,完全無法帶出。再者,如是“間”,這與王維自身的秉性和創作習慣也不大相配。
其次,要明晰一句詩中的用字,當然離不開這首詩的整體大背景。中國詩歌,歷來講究對偶,力求詩句的工整,五言絕句也不例外。“人口桂花落,月靜春山空”,從五言絕句講究對偶的特征,可以得出,缺口字與“靜”是相對的。那是“間”與“靜”相對好,還是“閑”與“靜”相對更為恰當呢?在《王右丞集箋注》中,筆者并未發現,王維并未有將“間”與“靜”相對的例子?!伴e”與“靜”的相對,倒是有幾例。
青檀日何長,閑門晝方靜。
――引自《林園即事寄舍弟沈》
己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寂與靜意義相類)
――引自《飯覆釜山僧》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引自《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閑居日清靜,修竹自檀欒
――引自《沈十四拾遺新竹生讀經處同諸公之作》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引自《紅牡丹》
從詩句講究對偶的特征,可以看出“閑”與“靜”的相對,比“間”與“靜”的相對更為常見,也更為恰當和合理。而從另一層面,“人口桂花落,夜靜春上空”整句詩意義的完整性和韻味來說,“閑”比“間”也更為精妙。葛兆光先生,在《唐詩選注》中,說到:“這首詩的核心在一個“閑”字一個“靜”字,王維崇信佛教,而佛教正講究由閑入靜而達到無欲無念。在閑適心境中,人對自然微細的變動既敏感又安詳,恰如《祖堂集》卷三所引《樂道歌》所說‘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所謂‘人閑桂花落’即是在人安閑靜坐時體察到的花開花落,這個意思李嘉佑詩‘閑花落地聽無聲’(《送嚴員外》)、宋王安石詩‘細數落花因坐久’(《北山》)曾說到,王維自己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坐久落花多’也曾說到;而在極靜謐的時候,常常又會聽到自然極細微的聲音,就像王維自己形容的‘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秋夜獨坐懷內地崔興宗》)似的秋夜蟄聲,這種細微的聲響更增加了四周的靜謐感,所以王維曾多次寫到過鳥鳴澗一類的意境,像‘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谷靜泉愈響’(《奉和圣制玉真公主山莊》)、‘谷靜唯松響’(《過感化寺》)等等,當然后兩句還令人想到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雹?/p>
再次,文學作品來源于創作者的內心,是創作者內心情感的表現?!睹?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王維,字摩詰,素有“詩佛”之稱。摩詰,取自佛經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梵文音譯,意譯為“凈名”或“無垢稱”。天寶年間,禪宗極盛,而王維的母親崔氏曾師事大照普寂)禪師三十余年,王維及他的弟弟王緒“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采……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榮?!雹拊谌绱藰映錆M禪宗氣息的社會、家庭環境中生活的王維,從小思想上就受到禪宗極大的影響?!睹献?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雹咚脑姼鑴撟?,自然帶有極大的佛教色彩,有逃不掉的禪宗韻味?!犊胀印吩疲骸巴蹙S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奉佛之應哉,人心系則難脫。”⑧王維的世界觀深受禪宗哲學影響,他著意追求閑靜空寂的意境。據筆者統計,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直接用閑、靜、空(另除天空、空中等意)、寂字共計約140次。而字面沒有出現,實際描繪的是閑靜空寂意境的詩句還有不少。可以這樣說,王維詩歌藝術的主要特色就體現在閑靜空寂上。《鳥鳴澗》這首五言絕句,刻畫了一個極其幽靜的境界:客觀世界是夜靜山空,在這靜謐的夜空中,還有內心比這靜夜更加虛空的閑人。因為閑,所以他能有時有心地去眼觀月光灑落大地,他的主觀世界是清閑無為。而世界時如此的寂靜,以至于原本無聲的月灑大地,卻驚起了山中的鳥兒。以動襯靜,微妙地點綴出夜山谷的萬籟無聲,反襯出廣大夜空的無比沉寂。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這首詩的核心在一個“閑”字一個“靜”字,寫出了人心的“靜”境,佛教講究由閑入靜而達到無欲無念,這也勾勒出了詩人的心境和禪宗的信仰。由清閑無為看桂花飄落的人,進而參照這冷清寂靜世界的萬事萬物,從而蘊含出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以動襯靜、無聲勝有聲的美妙禪境。“人閑”既指周圍環境的寂靜,但更多的是指詩人內心的靜,這與禪宗“住心觀靜”是相通的。“人閑桂花落”中用“閑”來寫“人”,同時與后面的“桂花落”也相呼應。人無心而閑,花無心自落,講的都是大自然的規律,沒有外在的侵染,是一片自然之象。人雖無心而閑,但“花落”、“山空”、“月出”、“鳥鳴”,都是人在這寂靜的春夜中所看到的種種物象,都是寂靜的。從閑心出發,當然萬物都帶有一股閑意。明?吳寬《書畫鑒影》云:“右丞胸次棲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澈,水鏡淵停,洞鑒肌理,細現毫發,故落筆無俗塵氣?!雹嵊眠@句話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的,《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的“閑”字,能帶出這諸多禪境。而如若用“間”字,則禪理盡除,說的太透,反而失去禪理所講究的悟了。若用人間,則整首詩歌所營造出來的畫面,沒有一個主觀的人參與其中,顯得死板而且冷清,更無所謂禪理中的悟性了。“王維之篤于佛,染于禪,與禪宗關系深契,曾為慧能與凈覺禪師作過碑銘。在一些文章中,王維表述了他以佛禪的中觀思想方法來看事物的認識,如說:‘心舍于有無,眼界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過于色空有無之際。故目可塵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在有無、色空之間,王維不取邊見,而是亦有亦無、即空即色,視萬物如幻如夢。王維即是以這種眼光來進行詩的創作的。這種思想方法滲透在詩的藝術思維中,產生了空明為幻、似有若無的審美境界。”⑩“閑”似乎比“間”,更能體現禪意,與整首詩的意境也更加吻合。
二、淺談王維詩歌中的禪意
經過上面的分析,從《鳥鳴澗》整首詩的語言的運用、意向的選擇、以及整體的構圖,不難看出王維詩歌是極其講究禪味的。胡應麟云:“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灸┸饺鼗ǎ街邪l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稱聲律中,有此妙詮。”B11其實,禪始終影響著王維的文學創作,他的文學作品無論詩還是文,都浸染著禪意和禪味。
在中國,禪宗與道教相比是悲觀的,因而更符合那個時代文人學士在現實生活中理想無法實現抱負無法伸展的悲慘命運,更能體現他們的命運被時代社會所遙控而難以主宰的現狀。禪宗的本質,是通過自身醒悟而明心見性,也就是使人從現實中走出來,走入一個虛幻的世界,在虛幻的世界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因而得以從有限走向無限。士大夫之所以被禪宗所吸引,都是因為他們在現存的封建秩序中自我得不到體現,他們渴望逃離現實世界,但傳統文化的束縛,使他們無法完全逃離現實的土壤。而禪宗那種既在孤峰頂上遠離了人世,但是卻并未完全脫離現實的處世態度,受到了既有出世修養,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禪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生命情調,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生命情調讓他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縱。王維,也是這眾多追求禪宗的士大夫中的一員。在理性上,他完全無法與顯存的秩序抗衡,而禪宗在理性上也并不主張反抗,而是主張“凈心”、“覺悟”。與其說王維選擇了禪宗,不如說是王維的生存現狀迫使他不斷向禪宗靠攏。
禪學,作為王維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意為‘功德叢林’、‘思維修’”?!捌湟馐侵股y人,專注一境”。12
禪學,推崇“無念”,追求的是一種心空的境界。心空,自然無欲,而心空,則自然萬事皆空。禪宗主張頓悟成佛,杜絕凡塵中的一切雜念,靜坐人定,靜思冥想,在一剎那間,妄念俱滅,一頓即至成佛?!霸凇嫒纭事兜膭x那,修持者感受到一種奇妙、愉悅的心理體驗:物我的境界消失了,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心靈靜謐安祥,而又生機勃勃,這就是所謂禪悟”。13王維的許多山水田園詩,正是這種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這種“悟”由王維引入山水詩中。使得謝眺等人因樸素而尚顯粗陋,膚淺的審美方式,變得生機勃勃而又韻味無窮了,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拓寬了山水詩歌的表現力。
如《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這首詩中前六句描寫的是,獨自一人入云峰,在小徑上遍尋無人,去不知何處傳來隱隱鐘聲。往下走,更是凄清。泉水拍打著危石,似乎發出陣陣嗚咽。太陽照耀青松,本應是一幅溫暖的畫面,可無奈周圍的環境太過冷清,以至于陽光的映射也無法驅散絲毫的寂寥,有的仍是透骨的含義。而所有上述詩句描寫,并非只是描寫事物本身,“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一句,點明了真正用意并非描寫環境本身,而是為了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在西方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害人無數,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而去,永不傷人。由此告知世人,佛可以制毒龍,亦可抑制世人心中的欲念?!鞍捕U:佛教徒坐禪時心靈空靜安詳,進入境界,稱為‘安禪’。安禪是梵文的音譯與意譯的結合,東漢安世高曾譯《安般守意經》,‘安般’即音譯,‘守意’即意譯,前者又與‘安靜’的‘安’混為一談,后者則又與‘禪那’的‘禪’互通,于是又合成了‘安禪’一詞?!?4因此詩中“安禪制毒龍”是詩人內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也是體現出詩人對禪意的感悟。《過香積寺》這首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人情的寫法,前七句是寫景,但處處透露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最后一句點出文意,流露出詩人向佛的心跡。
再如王維的《終南別業》詩: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事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是蘊涵著禪悟體驗的?!芭d事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興致來時常常獨來獨往,欣賞時間美景只求愉悅身心?!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仿佛告訴人們一切都在生生滅滅,窮盡復通。興致使然,因而獨往觀水,但卻不經意間竟來到了“水窮處”。本來這是一件極其掃興的事,但由于詩人內心的豁達,于是選擇了觀云。其實,世間萬物,并無好壞喜樂之分,一切皆在人的心境。只要心中無悲,用一顆豁達樂觀的心去參照這個世界,那自然萬事萬物都會有無限的生機。所謂的悲,也消化在了人的心中。這是王維獲得的頓悟,也是本詩的禪意所在。因為有所頓悟,王維頓感釋然,禪悟體驗o詩人帶來了無限的快意。一句“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表現了作者“徹悟后無掛礙的人生態度”。禪家最高的悟境是“默語無際,不言言也”。詩家最高的化境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督K南別業》這首詩,王維將悟貫穿于其中,短短40字卻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
縱觀王維的詩歌,不難發現,體現禪宗妙悟的山水詩比比皆是?!斗e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鴯”,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也說:“不知無此四字,便成死語,有此四字,乃現活相?!?5《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開篇就用一個“空”字統領全篇,表現了自己對世界的態度,他相信萬事萬物都是虛假的,一切都是空的,是虛幻的?!翱铡弊郑钦自姷幕{,也是全詩的大前提。因為內心的“空”,所以,“明月”“清泉”原本單調乏味無生命的事物,在詩人空寂的心里,也能感受到一種。相信,只要用“空”的眼光和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目空一切。那所謂的快樂或悲傷,得意或失意,應該都不存在了吧。因此,在詩歌的最后一句,他道出了“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種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而追求永恒快樂的態度。
《滄浪詩話.詩辨》中曾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16由于王維在詩理與佛理中穿梭自如,因而他的山水詩具有特殊的審美關照。他的山水詩起于山水之意,而收于禪境,專注于用自己的心去觀照這個世界,而在頓悟之中收獲禪機。把簡單的山水萬物,延伸為以禪趣為主而又有清幽情懷的空靈禪境。王維正是吸取了禪家的悟空之學,從禪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從而得以擺脫苦悶,保持心境的寧靜。山水的蓬勃生命力不經意間感染了詩人,而詩人在其中更是感受到了禪趣。王維與山水與禪趣合而為一,卻又不露痕跡,正如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中所說王維的五言絕句“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17“王維的山水詩充滿了生活的愛意。
王維以眼前景所構成的靜謐世界,充滿了自由、和諧、友愛和瀟閑,日照松間,泉流石上,虎獸心善,鳥禽天真,在深層次上象征了沒有紛爭競斗的社會理想,詩人把對生活和人世的愛意濃濃地瀑潑出來,同時也充滿了辯證的深意。詩人的無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發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著的哲意禪理:靜中蘊動,以動寫靜;空中有色,以色見空;瞬間永恒,以瞬間里感受永恒。這是只要對王維詩略略留心者都會發現王詩中的這些耐人尋味的‘理趣’,這也是其詩厚重高華氣象的奧妙之一”。18(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注解:
① 《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75頁
② 《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16頁
③ 《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頁
④ 葛兆光撰,《唐詩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114頁
⑤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269頁
⑥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王維》.5052頁
⑦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242頁
⑧ 《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頁
⑨ 《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34頁
⑩ 張晶,《禪與詩三題》見于《中國古典詩學新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78頁
B11 胡應麟撰,《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頁
B12 徐小躍撰,《禪與老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頁
B13 陳洪撰,《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頁
B14 葛兆光撰,《唐詩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112頁
B15 葛兆光撰,《唐詩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113頁
B16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20頁
B17 王世禎著,《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44頁
B18 王志清,《直徹心源的生命感動》,J南通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王維著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75頁
[2] 葛兆光撰,《唐詩選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114頁
[3]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269頁
[4]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王維》[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5052頁
[5]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242頁
[6] 張晶,《禪與詩三題》見于《中國古典詩學新論》[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78頁
[7] 胡應麟撰,《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頁
[8] 徐小躍撰,《禪與老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頁
[9] 陳洪撰,《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頁
[10]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20頁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2
論文關鍵詞:“大智若愚”漫談
“大智若愚”是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愚呆,反應遲緩,但最終成就大事業有大智慧的人。那么,為什么大智若愚的人能夠走向成功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曾大發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氣和,即使遇到特殊情況,他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沉穩,不會亂了分寸。正是他們的沉穩,許多問題才找到了答案。
我們來看王維的一首小詩《鳥鳴澗》: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春山靜夜圖:在空曠而寂靜的山澗中,很少看到有人來往,這時桂花已經開始飄落,寧靜的夜晚使這樣的山林更加寂寞與空闊。月亮出來的時候,竟然使山中的鳥兒驚覺,不時的鳴叫聲打破了山的寂靜。
桂花是一種極小極小的花,人們幾乎不會看到他的墜落,但詩人看到了。這說明詩人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細膩深入,尤其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句中,使人從鳥的鳴叫中更感到了春山夜的寧靜,因為“鳥鳴山更幽。”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維在這首詩里觀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變化——像桂花的墜落、春山的空靈、月出驚鳥。這些變化常人往往不會關注,不會注意,王維為什么就觀察到了呢?這是一個人心態的緣故。
我們看,在這首詩的開頭有兩個字“人閑”。什么是“人閑”呢?從字面來解釋就是人閑著無事可干。往深里想就是心靜核心期刊目錄。心靜了就沒有愁腸百結、沒有欣喜若狂、沒有痛不欲生、沒有悲天憫人、沒有杞人憂天。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王維才看見了別人看不到的細微變化。才使他寫出了這首千古名篇。
其實語文教學論文,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心情愉悅放松時,常常會感到記憶力增強,想問題時思路清晰,走路仿佛也輕快了許多。反之,當你心急火燎地去辦事時,往往會丟三落四,思維模糊,說話前言不搭后語,本來有把握的事,往往也會辦砸了。
在我國傳統的氣功文化中就有松、靜、定、慧的說法。既我們在練習氣功功法時,首先要全身放松,然后使自己入靜。當你排除一切雜念后,意守丹田,就會慢慢入定。當你的定力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就會產生無窮的智慧。有了無窮的智慧,你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當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感到疲憊、煩惱或被瑣事、難題纏身無法自拔的時候,你不妨自己獨處一室,或到一個無人的郊外,讓自己靜靜地思考一下,讓自己放松,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慢慢地,你就會感到頭腦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煩惱、俗念、丑惡,都會漸漸消失。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3
2、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3、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4、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浼彝磼?,鶯啼山客猶眠。
5、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4
2、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6、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7、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8、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v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9、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0、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1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1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3、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5
我的臥室里有一扇很大的窗,我總愛在窗前凝望,窗外那一塵不改的景色,卻始終令我神往……
夕陽,西下
每當余暉照遍大地,晚霞溢滿天空之時,一輪歸家的紅日便懸墜在窗上。歸鳥的翅膀在黃昏的映襯下已不太分辨的出了。嘈雜的車流,人群中仿佛有幾分歸家的
急切。
窗前有座山,在夕陽的輝映下,山邊被鍍上了一層金邊,云在夕暉的下,徐徐地侵出紅色,漸漸地。。那紅色由淺及深,光線也由明亮緩緩轉為黯淡……
夜幕宛若一張大網,無情的將大地籠罩起來。而遠在地球的那一端,或許已有了一縷清晨的曙光……
街燈,絢彩
凝望著,凝望著,凝望著夜幕下的黑暗……
那模模糊糊的房屋輪廓正同那被黑夜渲染的如同墨一般黑的群山低聲訴說著什么……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范文6
宋之問《靈隱寺》
鷲嶺郁i,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 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 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 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 看余度石橋。
明代邊貢《嫦娥》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是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唐代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唐朝白居易《寄韜光禪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臺花發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宋·蘇軾《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
月缺霜濃細蕊干,些花元屬玉堂仙。
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
破誡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遺孤芳老澗邊。
唐代白居易《廳前桂》
天臺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
一種不生明月里,山中猶教勝塵中。
南宋楊萬里《詠桂》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
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桂香多露`,石響細泉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江云漠漠桂花濕,海雨荔子然。
可憐天上桂花孤,試問娥更要無。
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綠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山云漠漠桂花濕。()
天遣幽花兩度開,黃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臥禪榻,喚出西廂共看來。
天臺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一種不生明月里,山中猶教勝塵中。
萬事相尋榮與衰,故人別來鬢成絲。欲知歲晚在何許,唯說山中有桂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線惠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浪花細。
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月缺霜濃細蕊乾,此花無屬桂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破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