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紅色革命詩歌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1
一、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意境”與“意象”是一組同義詞,其細微區別在于:“意境”可指作品的全部或局部所描繪的圖景及所融合的思想感情;“意象”可以只指一個詞語或~gL詞語。“意象”與“意境”的共同點具體說來就是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是作者通過客觀物體或外在的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其內心世界及思想感情。分析意境就是分析文學物象中所蘊含的意義;意象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陽光普照般的母愛。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
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表面上這首詩句旬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元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
從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發現,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二、把握詩歌意象的特點
意象的特點之一。就是有象征意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掌握每首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例如《沁園春?長沙》 ()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段文字寫了“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萬類”等景物。“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烈火,紅色象征革命,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比喻,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象征著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的特點之二,就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這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授課中更應該講深、講透,讓學生身臨其境,和詩人產生共鳴,從而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用“春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此處詩人很自然地將“春水”和“閑愁”結合起來,做到了情與景的巧妙交融。
三、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聯想想象去感受體驗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2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有利契機。現就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教育活動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以深化“我的中國夢”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突出立德樹人,以清明節為契機,以網上向先賢先烈鞠躬獻花和抒寫感言寄語、網下清明祭掃等活動為載體,充分挖掘運用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引導未成年人慎終追遠、緬懷先輩,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懂得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道理,不斷增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感,從小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我們的節日——“清明節”
(一)開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內實踐活動
開展放飛“中國夢”活動系列之“清明祭英烈”活動,讓學生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習俗,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與豐富內涵,表達對先烈先輩的感恩懷念,培養愛國情感。
1、主題班會
各班級圍繞“先烈伴我成長”主題,上一節班隊會課,班隊會記錄表中要附有班會活動照片。
2、各年級分別開展以下活動
1、2年級:各班級利用中午讀書時間舉行一次清明經典詩歌朗誦比賽。(4月3日前各班提交2份最優秀的詩歌朗誦稿及2張比賽照片,上傳到共享綜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動文件夾。)
3年級:搜集資料,了解清明文化,制作剪報。(A4豎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選5份作品以年級為單位上交綜合部)
4年級:搜集資料,了解清明文化,辦一份清明為主題的手抄報。(A4豎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選5份作品以年級為單位上交綜合部)
5年級:各班級舉行一次“清明祭英烈”征文比賽,表達對先烈的感恩情懷。(4月3日前各班挑選5份優秀作品上交,并上傳2份電子稿至共享綜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動文件夾。)
(二)開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外實踐活動
各班號召家委會的成員,帶領孩子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清明祭掃活動,就近就便到紅色旅游景區景點、革命戰爭紀念地、重大戰役發生地以及烈士陵園、烈士墓地祭掃、獻花和宣誓。強調讓家長將祭掃活動的相片上傳給班主任。
活動相片于4月7日上午11:30前,每班挑選2張上傳至共享綜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動文件夾中。
(三)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網上向先賢先烈鞠躬獻花、抒寫感言寄語等網上祭奠活動,網頁將每天刊出精彩寄語,同時實時顯示全國各地參與人數。要通過微博、微信等形式,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未成年人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學國歷史和英模事跡。
網址:登陸__網站鏈接進入“網上祭英烈”專門網頁。
學校德育處將統計各班級學生的參與率,4月7日前將參與的網上截圖上傳共享德育處—__、2—清明祭英烈活動文件夾。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3
關鍵詞:城市文化定義;作用;原因;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自強;文化融合;文化傳播
注:本文系江西文化廳基金項目“紅色旅游與城市文化現代化協同發展研究”(課題編號:YG2012093)
《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一周年以來,贛南等地各方面得到了一定發展,瑞金也是其中之一,但要使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得到全面發展,需要大力加強城市文化的建設,從而促進城市“五位一體”發展,實現文化興市、文化強市。
1 城市文化的內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全城成員共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構成要素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觀念文化、自然文化、建筑文化、娛樂文化、行為文化等內容。它包括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的內容,也指市民的人文素養及意識。一個城市的文化實力可以通過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來衡量,所謂文化硬實力指的是城市文化的硬質部分如文化遺產和文化建筑的數量和質量、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文化產業及市場和文化從業人員的發展狀況等。城市文化軟實力有居民的人文素養、文化制度體系、文化傳統與現狀,這指的是其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總之,城市文化是復雜的綜合整體,是自然與社會文化的相結合,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一。
2 瑞金城市文化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瑞金是革命老區,但城市知名度和競爭力并不高,這與城市文化發展滯后也有關。其文化落后的原因有:從物質文化來看,紅色景區、遺址雖多但經營方式粗放、陳列形式簡單、旅游的體驗性缺失,導致瑞金旅游名城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是愛國主義教育游,主要功能是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的科研考察游、尋根問祖游等都還不成熟,,所以想打造旅游名城這一文化品牌其核心競爭力不夠;從制度文化上來看,國家政策上的資金投入不夠。瑞金是被國家政策遺忘的,再加上本身的地理位置不佳交通閉塞、經濟基礎薄弱等的影響,致使瑞金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不足,也包括用于開發紅色文化產業的資金不夠;從建筑文化上來看,瑞金城建與“紅色故都”形象不符,首先是建筑布局缺乏完整的城市形象,而且連接各景區的交通設施較落后,再者在心理上沒有給去瑞金旅游的人造成一種“紅色故都”的強烈的心理認同感與視覺沖擊力,因為大多數的革命遺址、黨政軍機關舊址在瑞金周圍的鄉村,而中心城區的建筑及道路、廣場、公園、園林等都缺乏紅色元素的滲入,而且環衛設施不完善,目前只有1家四星級賓館和若干三星級飯店,沒有形成游、住、行、食、購、娛的配套體系;從精神文化建設上來看,整個瑞金城市居民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有待更好的開發,蘇區精神有待更好的外化出來;從觀念文化建設上來看,瑞金從革命地位和歷史價值而言所應有的“革命圣地”地位并沒有在人們心中樹立,這導致瑞金城市發展錯失了應有的機遇;從管理文化來看,沒有實現管理部門的職能融合,同時高層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缺失,講解員和導游的講解水平有待通過培訓提高,無線城市的建設有待完善,高層次的文藝工作者需要培養。
3 瑞金文化重塑的意義
首先,瑞金紅色文化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內在精神力量。其一,瑞金文化重塑會使市民獲得自身發展和為瑞金發展去貢獻的動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獲得實現理想目標的行為能力、文化素質、技術能力等等。其二,瑞金紅色文化中包含著的精神力量,如道德觀、價值觀、理想信念、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等。這激發著人們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干事創業。其次,瑞金文化為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經濟支撐。其一,瑞金特色文化對相關產業會有影響。特色的物質生活、文化傳統、民俗風情、社會風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是瑞金重要的文化資源,可以促進以紅色旅游為主的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吸引外來人員、資金等的涌入。其二,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成為朝陽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有力地推進瑞金經濟的增長。再次,瑞金紅色文化是優化瑞金發展環境的重要推動力。瑞金城市的發展環境外在表現為城市形象,內在表現為瑞金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的每個方面如居民素質、民俗習慣、文化氣息、服務態度等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實現文化重塑,這有利于防止出現千城一面,構建獨具特色的瑞金文化形象,打造個性化的城市,展示瑞金風貌和品質,塑造城市精神,明確城市定位。另外,瑞金城市具有強大的文化競爭力,也就是文化資源、文化發展水平的提高等有利于促進其科學可持續發展,它能融合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是現代城市的特征。
4 瑞金城市文化重塑的對策
文化對于城市發展如此重要,而目前來看瑞金文化發展是相對滯后的,所以要進行文化重塑,瑞金文化重塑要通過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文化融合、文化傳播來實現,從而突出紅色城市形象。
4.1 文化自覺
首先,政府部門要有文化意識和歷史責任感自覺樹立瑞金“紅色故都”、“革命圣地”、“共和國的搖籃”的地位,加大投入,發掘本身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人物、事跡、史實加以整理并宣傳,自覺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進旅游的方式,增強旅游的原味性、教育性、體驗性,利用有效的藝術形式將蘇區精神外化出來,努力打造紅色旅游文化名城,自覺開發旅游套餐如“紅色生活蘇區風情”、“社會生活風情游”,促進區域旅游合作;自覺加快瑞金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設;自覺加大對文化工作人才的培養,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加大文藝創新,促進反映紅色文化的戲曲、歌曲、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的創作,使之得到廣泛傳播;自覺加強瑞金紅色旅游城市的營銷宣傳如進高校、進教室、進頭腦“三進”教育、策劃一些文藝活動等;自覺建立紅色文化影視基地、興建紅色藝術劇院、舉辦紅色旅游文化藝術節、開發大型實景演出項目、建立紅色培訓基地加快文化的傳播;從個人而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和人文素質、精神風貌,把蘇區精神發揚體現出來,營造良好城市人文環境和人居環境,建設幸福城市。
4.2 文化自信與自強
城市文化自信和自強來源于城市文化實力的提升。首先,這就要求對城市文化品位進行重塑,提煉出瑞金城市文化精神如蘇區精神并將它外化為富有個性的文化品牌或標識。文化品牌或標識 可以通過城市建筑、雕塑、產品、人物、園林、遺跡等注入紅色元素展示出來,使人一看到就重溫歷史精神備受鼓舞,真正打造出“紅色故都”。諸如上海的“東方明珠”、紐約的“自由女神”、金華的“火腿”、南開的、昆明的“世博園”、南京的“中山陵”、青島的“海爾”就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典范。所以在城市社區建設規劃中要自覺地注入瑞金紅色文化元素,運用文學、音樂、繪畫、書法、圖書館、學術活動、演出等多方式表現瑞金紅色文化,使之轉化為文化品牌。其次,重塑城市文化品位要加強對瑞金文脈的傳承與延續,形成城市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地位。這不僅要求對城市原有的自然遺跡和文化遺跡即靜態文化形態如古老建筑、民居、街道、廣場等加以保護和修繕,也要對原有的音樂、戲曲、舞蹈、繪畫等動態文化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挖掘、保護和傳承。再次,城市文化品位的重塑,還得提高和培育市民先進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精神風貌,通過良好的人文環境展示蘇區紅色文化,通過居民的文化素養的提高來體現城市文化品位;最后,結合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和新時代文化特征實現文化的現代化、自強與創新。
4.3 文化融合
首先,實現文化部門的管理融合,如文廣局與旅游局和宣傳部門的融合,在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明確政府主體行使指導權,避免部門各自為政,自行其是,實現政府部門管理創新,實現資源和利益歸屬問題的明確性,各個部門協調運作,提高效率。其次,實現政府部門功能的融合,做到瑞金紅色文化產業如紅色旅游與城鎮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要促進城鎮化的建設,改善人居生活環境和城市形象,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一體化發展。再者實現文化產業的融合,紅色旅游與文化創意相融合,運用文化創意將陳列單一、靜態的觀光旅游轉變為互動體驗式的旅游,其中可以有節目表演、活動參與通過再現歷史從而寓教育于娛樂之中,還要在旅游中借助高科技的融入增加多媒體信息,采用無線網絡技術多渠道重現蘇區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精神。最后,要實現各種文化的融合,融合其特有的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并結合當代文化加以創新,實現“紅”“綠”“古”的結合,各種文化的融合,共筑紅色文化名城。其中瑞金紅色旅游要與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開發本地特色旅游產品,如客家風味小吃,草鞋草
帽等。
4.4 文化的傳播
首先,傳播的內容上要基于瑞金的歷史,發掘其內在的文化精髓。瑞金是有獨特的客家文化,又是共和國的搖籃、的出發地,在第戰爭時期孕育的蘇區紅色文化是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在那時涌現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跡、蘇區精神是值得傳承的。其次,采用新的傳播手段和方式,打造智慧城市。不僅要在各大賓館、商場、辦公場所建設無線互聯網絡、高速wifi構建無線城市,并加強宣傳各種先進傳播手段的使用方法,積極采用微信、飛信、微博、微電影、微報紙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播,還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口語傳播,樹立良好的城市聲譽與口碑,還要借助書籍、報紙、雜志、手機、廣播、電視、公益廣告、大力宣傳瑞金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在傳播方式上可根據瑞金的實際情況舉辦文藝演出活動,實現紅色文化“三進”,也可開發本地特色文化產品。再次,分析傳播受眾,針對不同層次人群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傳播。從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的需求促使不同人群受到文化的無形的熏陶。針對青少年和高校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采用參觀革命遺址,參加體驗性活動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激發斗志;針對黨政干部公務員可以建立公務員培訓基地、開展紅色培訓,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開展廉政故事廉政文化教育、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等;針對一般群眾可通過紅色文化藝術節、建黨、建軍等節日活動和觀看紅色影視、戲劇、聽紅歌、品紅色餐飲等使文化在快樂中傳播,促使紅色文化大眾化;對于尋根問祖游可通過回憶、講述人性化的故事和主題如八子參軍、老境子的故事等真正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人感受親情、愛情、友情的可貴與溫暖,實現文化的傳播打造文化名城。
總之,瑞金城市文化重塑要分析其文化滯后的原因,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自強、文化融合、文化傳播來凸顯紅色故都的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名城,實現文化強市。
參考文獻
[1]陳柳欽..城市文化:城市發展的內驅力[J]. 學習論壇,2011第一期
[2]任致遠.城市文化: 城市科學發展的精神支柱[J]城市發展研究 ,19 卷 2012 年 1 期
[3]鐘利民.論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及其實現問題[J]求實,2010(3)
[4]張鴻雁.論特色文化城市理論體系建構研究與實踐創新———中國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 價值的理論體系與范式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2第8期
[5]單霽翔.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城市規劃2007第5期
[6]徐長山.論城市的文化品位深圳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作者簡介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4
舒伯特還從優秀的民歌、傳統的古典音樂和杰出的詩歌等三方面汲取營養。他十分熟悉奧地利民歌,因此他所作的一些民歌風格的藝術歌曲,如,《菩提樹》等,都變成了民眾的新的民歌。舒伯特從歌德的詩歌中受到很大影響。歌德在1770―1775年間所寫的絢爛而情感洋溢的抒情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深遠的意境,感人筆觸,詩與哲理完美面巧妙的結合,大膽運用色彩豐富的詩歌韻律等特點,這對舒伯特的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啟發。在舒伯特六百余首藝術歌曲中,就有七十三首是用歌德的詩譜曲的。舒伯特年輕時就顯露了超凡的音樂才能,十七歲時就寫出了名曲《紡車旁的格雷特興》,十八歲時就寫出了杰出的作品《魔王》、《野玫瑰》、《不息的愛情》等,十九歲時寫出了深刻動人的《流浪者之歌》和《米儂曲》等。他能夠在一天內同時寫六七首歌曲,甚至最多的達到一天八首!僅他十八歲那年,就寫出了一百四十四首極為優秀的藝術歌曲。
舒伯特為繆勒的詩篇譜寫的一部套曲《冬之旅》,完成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即1827年,是舒伯特聲樂套曲的巔峰之作。當時,舒伯特體內的惡疾正在損耗著他的生命,那一年夏天,當他讀到繆勒的詩作《冬之旅》時,立刻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些詩歌恰好符合舒伯特此時的心境,于是,他很快將它們譜寫成一部絕美哀婉的聲樂套曲。
《冬之旅》的主題是:“孤獨”,描寫一個被愛情拋棄的磨房工,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無目的地四處漂泊,他飲盡漆黑寒夜的北風,漸漸瀕臨絕望,直至癲狂麻木,他記憶中剩下的僅僅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他面對的只有不復存在的未來。繆勒的這部詩篇不像《美麗的磨坊女》那樣有很強的故事性,而是更具有象征性,對主人公種種情緒的變化,描繪得細致入微,舒伯特在譜曲時緊緊抓住詩歌的這一特點,將主人公從開始時孤獨心碎到最后精神失常并麻木之間的各種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菩提樹》是這部套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現了磨坊工對昔日的懷戀。這是一首運用多段形式的歌曲,每段前都有引子,引子奏出很富于形象的風吹樹葉的形象。第一段是用E大調寫的,主題與伴奏結成簡單的四部和聲;第二段則為主題在e小調上的變奏,伴奏奏出安靜而和藹的菩提樹的形象。有意思的是,當歌詞中唱到旅行者聽見菩提樹對他的安慰的語聲時,音樂回到了E大調,并且也響起了鋼琴的回聲。這種大小調的對比強調了畫面的內在的對比性;第三段又是一個變奏,伴奏強調了風的形象,旋律則發展了前面的樂思,表示了旅行人去意的堅決。這兩種樂思的結合在這里好像形成了一個全曲的展開部;最后主題又在原調上以基本形態出現,伴奏中仍出現了菩提樹的形象,并且在音程上較前更為寬廣。引子的最后出現,作為全曲的結尾。可以看到,舒伯特不僅運用了變奏方法來形象化地刻畫這種多段體的歌曲,并且也運用了奏鳴性原則來構成全曲。他的歌曲好像純粹來自民間,但同時又運用了最高的音樂手法。因此,可以說他是能夠結合民間音樂與古典傳統成就最突出的一個人。
《》是《冬之旅》中非常有戲劇性的一首,表現了夢想的美好與現實的黑暗之間的矛盾。歌曲在開始時,以清澈的琴音,和輕快的歌聲,描繪了一幅夢境畫面:美麗的鮮花,綠茵的草地,小鳥的歌唱;突然間,報曉的雄雞驚醒了美夢,做夢的人又回到了寒冷和陰暗的現實,房頂傳來烏鴉的哀啼,歌聲也隨之變得急促和不安;然后,是對夢境的回味,歌聲溫情脈脈,也悵然無比。
這首歌曲特別注重對人物感覺的精確描述,最突出的例子是有關夢中人醒來后回味夢境的詞句。在夢境中,做夢的人擁有了愛情,與自己所愛的姑娘甜蜜地擁抱和親吻,幸福的感覺難以言表,然而雄雞的報曉又將他帶回現實中來,也驚醒了他的心,他只有追憶那已逝去的夢幻;這時,歌中描述道:我又合上雙眼,我的心仍舊暖意融融跳不停。――真是惟妙惟肖,僅用寥寥數語,就將一種既甜蜜又傷感的情調活現了出來。
《磨王》與其說是一首藝術歌曲,不如說是一闕短小的戲劇。歌德的原作是一首有著民間氣息的敘事歌,而舒伯特創作的歌曲使原詩歌更加形象化。歌曲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一個寒風呼嘯的深夜,父親抱著病重的兒子在瘴氣籠罩的樹林里策馬狂奔,頭戴王冠的魔王緊緊地追趕著他們。魔王用甜言蜜語哄騙孩子跟隨他而去,又不時兇惡地進行威脅。孩子十分害怕,向父親求救;父親則掩飾著內心的恐懼,將孩子安慰。當父親筋疲力盡回到家中,發現孩子已經被魔王奪取了生命。
歌曲中明顯包含四個角色:父親、兒子、魔王和敘述者,他們均被配以性格鮮明、特點各異的旋律,以演唱者來加以表現,鋼琴則用來描繪周圍的環境,并將全曲聯系在一起。以女高音表現孩子,男高音表現父親和敘述者,男低音表現魔王。這樣的安排不僅加強了歌曲的戲劇性特點,也使得故事本身給人的感覺更加驚心動魄,孩子的驚懼,父親的恐慌,魔王的狡詐,都歷歷在聽者的眼前。
具有民歌風格的《野玫瑰》,是最為人熟知的舒伯特藝術歌曲之一。歌中進述一個少年在荒野中見到一朵嬌嫩鮮艷的野玫瑰,他對她說:我要將你采摘回去;野玫瑰回答道:我絕不答應,我要刺痛你,讓你永遠也忘不了;然而少年卻不顧刺痛,粗暴地折斷了玫瑰,可憐的玫瑰只有徒然悲傷嘆息。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5
關鍵詞:朦朧詩 詩歌實驗 第三代詩歌
五四,拉開了中國現代白話新詩的序幕。、郭沫若等人做了最初的嘗試。之后,湖畔、新月、象征、現代、九葉等流派的詩人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創新,使中國的現代新詩有了一個嶄新的發展。
歷史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后,繼承延安時期文學的新理念和發展方向,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新時代文學愈來愈進入一個高度極致化寫作的紅色經典時代。就人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主體或個人普遍沉淪的時期,新詩走進了一條單純為政治服務的死胡同。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1978年底,中國的新詩迎來了她的新生。崛起的新詩潮,即所謂“朦朧詩”就像一只報春的燕子,飛入了人們的視野。新時期文學最壯觀也是最輝煌的一頁無疑是“人的歸來”,而作為一只春燕的朦朧詩,顯然是最早向人們傳布了人的主體性復蘇的信念。顧城一語道破了這類新詩所蘊含的新質和內在價值:“是因為它出現了‘自我’。在朦朧詩人這里,人從宏大的敘述中脫胎而出,開始被表述為具有獨立價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自我。”也正如李澤厚先生所深情感嘆的:“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時代。人的啟蒙,人的覺醒,人的主義,人性復歸……都圍繞著感性血肉的個體從作為理性異化的神的踐踏蹂躪下要求解放出來的書體旋轉。‘人啊,人’的吶喊遍及了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人”終于復歸到一個新的主體性時代。
新詩潮一方面繼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主體性傳統,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時代中西文化交匯和撞擊的環境下產生的。因而它突出體現了啟蒙主義關于普遍主體與自由解放的信念與理念,而“主體性”、“人的自由與解放”、“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等思想形態,更是貫穿了整個詩歌文本的靈魂和命脈。朦朧詩人們就這樣,他們代表著一種時代精神,也代表著一種群體行為。早在朦朧詩的發生成長期,他們就回到了個人,并且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智思考人的價值、意義以及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呼喚人性,呼喚人的獨立的價值。他們崇尚自我、理性和思考,他們相信,在一個上帝死了的世界里,人就是一個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這種人的價值觀念的重新確認,給新歌創作從思想到藝術的解放和創造,均帶來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朦朧詩人是以一代人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現在詩中的,他們的主體和自我里,也蘊含著極深厚的歷史感、使命感和社會意識。因而當他們在為這一代人,為歷史、為民族代言和吶喊時,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那種英雄主義精神和崇高感。他們的詩既充滿了執著的信念和樂觀精神,又充滿著懷疑意識和批判精神。
人的主體性的自覺不僅僅在于一個“大寫的人”或普通主體的彰顯,更重要的是,它愈來愈向著人的內在現實探索、延伸。朦朧詩人們由此轉向內面的生活,開始崇尚生活消融在內心世界的秘密。朦朧詩人的內在化和心靈化傾向,不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行勢下人的主體性覺醒后的必然選擇,也不僅僅是接納了古老的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思想,另一個重要因素同樣是不可忽略的,這就是現代性尤其是20世紀以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廣泛影響。現代主義思潮,諸如法國的象征主義、英美的意象主義詩歌和意識流小說、德國的表現主義文學、法國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他們的主張是:“文學是表現,而不是再現”,因而他們堅持文學的主體性,尤其是內在性,這對朦朧詩的內在性詩學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也必然形成了那種內在性的對待自然客體的態度和審美觀物方法。朦朧詩人對待自然事物的態度和審美觀物方式,顯然具有強烈的主體性和內在化趨勢。他們把自然事物拿過來,揉碎,變形和重新組構,創新出一種符合內在性邏輯的不同于客觀世界的獨特自然。朦朧詩人正是在與自然的對立中爭取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看到了主體對自然的征服,從而建構了一個“向我而來”的,依據主體的“內在原則”而重新安排的藝術世界。最為一種“自然向人生成”而整理內在地擁納著自然事物的主體性詩學,朦朧詩在藝術上呈現為意象修辭形態,朦朧詩大量運用隱喻或象征的意象及其修辭方式,在其本質上也是傾向于象征主義的。
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的新時期文化及其文學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現代轉型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現代性和文學現代性的一種復歸、矯正和重建。而朦朧詩作為新時期文學的第一只報春的燕子,其所繼承和開啟的現代精神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某種經典和范式效應。作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舒婷是一位情感型女詩人,她那種深厚而又強烈的人道主義悲憫情懷,那份沉入生存處境深處而衍生的深沉的焦慮和思考,使她的詩透露著鮮明的理性光亮和主體性色彩。北島的詩更具有一種經典的主體性形態和啟蒙主義傾向。他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和代言者,他的懷疑主義和社會批判指向,是一種神圣理性之光,照亮了人們的生存之路。北島的作品表達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狀態和主體意識,因而撼動了整整一代人的靈魂。顧城的詩展現了純粹的精神世界和童話王國,那同樣是基于主體性的覺醒和理性的彰顯。
20世紀80年代初葉,“朦朧詩”達到了它的鼎盛期,但在這之后短短的時期里,作為一個流派,朦朧詩卻漸趨式微。而詩歌的實驗潮流又悄悄地誕生和崛起,以至形成了被人們稱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詩歌新潮,實現了對朦朧詩的又一次跨越。
朦朧詩之后,首先不能忘記的是以江河、楊煉為源頭的后期朦朧詩和文化詩,它是朦朧詩自身內部的一次深刻而自然的延伸,體現了一種歷史文化意識。作為新時期詩歌發展的繼續,大學生詩歌就成為“第三代”詩產生的溫床,它構成了“第三代詩”的直接背景。實驗詩在80年代中期以突進的姿態繼續前進,呈現出兩種生存形態;其一點以整體主義,新傳統主義為前鋒的后期朦朧詩或文化詩的凸起和變延。其二是以“他們”、“非非主義”為中心的非文化詩的成長,其中包括反崇高、反意象的“莽漢詩”、“大學生詩歌”以及反技巧、重語言及生命的“海上詩群”等,他們共同匯成了實驗詩歌的洪流。朦朧詩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詩人的自我,淡化了詩的政治角色;江河、楊煉對歷史感的呼喚和史詩性作品的探求,只不過是這種泛化的政治意識向縱深的延展;然而,在第三代詩人看來,這種對詩的現實政治感、歷史感和文化感的強化,都是企圖使詩變為抽象理性的載體。這種非詩的因素,正是使詩長期徘徊在詩之外的主要障礙。一場重建詩的本體的革命,便從這里開始了,而“非文化”便是這次詩學革命最燦爛的標志。“第三代”詩人從非文化開始,企圖重建一個本體的世界,使之重現人和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們”詩派的“歸真反樸”,“非非主義”的“前文化還原”,“反詩”的“不變形描述”,都是向著這一目標的跋涉和探索。他們進行詩體實驗,淡化消解文化,使人和詩還原到本真的存在狀態,呈現出一種“非文化”的“原在”。“非文化”是第三代詩的總體思想基礎,其兩大基本標志,是與朦朧詩恰恰完全相反的兩個特征,即“非崇高”、“非意象”。
紅色革命詩歌范文6
然而,“情”與“志”并不能完全分割,它們統一于作者主觀層面的表達,“思想”和“情感”皆屬于“意”的范疇。慣常的閱讀教學要求提煉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詩詞教學中,就是品味詩“意”。
我覺得圍繞“意”,詩歌作品可從“意象”、“意脈”、“意境”三個維度進行多角度的全面解讀。本文重點解讀詩歌中的“意象”。
主觀層面的表達是抽象的,抽象的“意”須有形象的寄托,常見的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體現了詩詞創作的形象思維。作者借助客觀物象來寄寓、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即是詩詞的直接呈現,或日客觀呈現。
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相互融合,形成詩詞的核心元素一“意象”。
欣賞詩詞,應從意象人手,它是詩人用來寄托內在情調的,―方面表達的是詩人心中主觀之“意”,另―方面卻以客觀的“象”為寄托,如“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輪明月道盡了滿心的孤獨與思念。這里面涉及意象的選取(寫什么)、刻畫(怎么寫)、目的(為了什么)等問題。寫月亮,“幾回圓”是其本身的特點,亦可看出時間的流逝,用以寄寓思念的真切綿長,是恰當的。同一對象,由于作者的著眼點不同,流露的情思也是千差萬別;反過來說,作者為了表露某方面的情思,會故意展示它的某種特點。月有陰晴圓缺,聚散有形,任君索取:“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可愛可恨,相映成趣,如何選取、刻畫最終取決于作者是為了表達什么。
所以,象由意統,意由心生,意象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客體,而是要表達主體的情志。分析意象就是分析作者的主觀情意如何與客觀物象進行融合,以及它們如何為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初步總結出分析意象的兩種方法:
(一)主客觀的統一
首先,看作者所寫的意象客觀上展示的特點。其次,品味作者借此特點的展示在主觀上流露的情思。
分析“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個畫面的意象:客觀上,明確選取的是“山”和“林”兩個意象,然后看作者如何描繪,其筆下的山林有何特點?它不是一座山,不是一點紅;不是一片林,也不是微染。“萬”、“遍”、“層”、“盡”四個程度詞表明視野的空間是絕對廣闊的,目之所及的紅是紅得徹底的,它呈現的是寒秋時節橘子洲頭特有的壯美景象。而主觀上,他借此想表露什么情思?紅這種顏色給人的固有感覺是熱烈、浪漫、充滿生命力的,一經作者大肆鋪張后,這種美得到了極大的凸顯,我們可以從中品味到他的心中所思所感――寒秋沒有將人的熱情澆冷,北去的湘江沒有帶走人的追求,而是由鋪天蓋地的紅色視覺沖擊將胸腔點燃,燃燒起滿腔的豪情壯志。紅色也是一種血色,若是萬山為血所染,這或代表著詞人對國人內心隱藏的血性的呼喚,更是對即將到來的抗爭歲月的期待。
概括起來,詞人描繪了紅遍的萬山、盡染的層林來寄寓內心的豪情壯志,主客觀兩方面的特點都十分鮮明,與傳統寫“草木搖落而變衰”,“秋花慘淡秋草黃”等悲秋之象形成強烈對比,打上了自己獨特的烙印。
以此法可分析《沁園春?長沙》中出現的其他意象,如“湘江”、“鷹”、“魚”、“同學少年”、“浪遏飛舟”等等;亦可分析《雨巷》中的“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頹圮的籬墻”等;《再別康橋》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浮藻”、“青草”、“星輝”、“夏蟲”;以及《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一系列的生活意象。需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帶有很強的象征性,則其蘊含的情思更不能只從表象上去解讀,以《雨巷》為主。
(二)“還原”與“對比”
意象是作者眼中、心中之意象,客觀物象會受到主觀情思的沖擊,所以詩詞直接呈現出來的物象總是被作者的情思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造成的結果是客觀的景象會發生“異變”,產生不符合實際,甚至不合理的成分。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一個細微而顯眼的異變:“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靈魂本無形無色,更不會是紫色,此處的紫色是詩人用心靈的筆墨給她渲染上去的,繪出大堰河某種樸素、低調而不失高貴的美感,同時傳遞了自己對她的感恩。我們在分析意象的過程中,如能有意識地“還原”被異變的客觀景象,再拿還原后的本來面目與異變后的成品進行“對比”,將有助于把握作者的主觀意圖。
“異變”有時表現為對客觀景象的故意夸大,如上所舉例子中對紅色的描繪,用四個程度詞進行有意的凸顯;又如男一首《沁園春》,寫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和“萬”同樣是夸大用語。實際情況是,山林再紅不會那么紅,冰雪再大不會那么大,這些都是作者用以表現他的大眼界、大心胸、大氣魄的。異變有時也直接表現為通過比喻、比擬的手法進行聯想,如將雪比喻為柳絮,這是閨中女子的才情;說雪是“殘鱗敗甲滿天飛”,體現的則是沙場氣魄;把“河畔的金柳”看成“夕陽中的新娘”,源于作者的浪漫;青荇會招搖,出于作者的心動。夸張和比喻往往結合起來產生更強烈的異變效果,如將瀑布說成是“銀河落九天”,將垂柳說成是“萬條垂下綠絲絳”。
當然,異變不一定通過顯性的修辭格來呈現,更多時候表現為埋藏在意象組合之間深層次的“情”和“理”的“矛盾”。比如,為什么《雨巷》中的“我”希望逢著的是一個“結著愁怨的姑娘”而不是一個活潑樂觀的、能幫我解除憂愁的姑娘;為什么滿懷希望,卻讓她飄過而消散;為什么最終只“希望飄過”?以這種眼光來審視詩詞作品,我們將會發現“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也給我們的分析提供了廣大的空間和深入的可能。
《沁園春?長沙》的開頭,為什么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而不是“獨立橘洲,湘江北去,時處寒秋”?“獨立寒秋”中已然有不合理的矛盾之處,寒秋是時節,時節是不能用來“立”的,可以站立的應該是地點。然而,不說站立在橘子洲頭(地點),而說站在寒秋之中,原因或在于:寒秋是沒有界界限的,被蕭瑟的秋風籠罩的地方是無邊無際的,詞人如上帝般俯瞰著萬物,先在空間環境上與整個寒秋相融合;而詞人站在這無邊無際的天地之間,廣袤大地與孤身一人形成強烈對比,更凸顯了“獨”的狀態――“獨”字猶如―把利刃破空而來,直接寫出了當時的孤傲情懷,襯出其勇氣。“立”字則寫出詞人頂天立地的傲然君子形象。孤身―人也要傲然挺立,氛圍十分悲壯,好像是一個孤膽英雄被吞沒在整個寒秋世界之中可又倔強地與其相對峙。“寒秋”暗示了社會、時代的動亂黑暗,讓人心感凄涼蕭瑟。――如果按現實場景寫成“獨立橘洲……時處寒秋”,意味就薄弱得多。